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7-1
ISBN:9787301173411
作者:(英) 斯道雷
页数:311页

章节摘录

插图:归根结蒂,女人的一切存在意义就在于她们拥有与男人不同的性别……尽管男性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女性身上,但在他们心里却又同时拒斥着女性的形象:她们没有阴茎,会给自己带来对阉割的恐惧,进而也就会剥夺快感……于是,女性就成了一种符号,她们被展示在男性面前;男性则是观看行为的主动控制者,他们从对女性的凝视中获取快感。而同时,没有阴茎的女性又使男性时刻处于阉割焦虑状态中,这种焦虑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存在着。(13)为了挽救快感,也为了逃避原始的阉割情结带来的威胁,男性无意识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抵达“安全的彼岸”。第一种逃避的方式是细致审视创伤发生的原初时刻,这种方式常常导致“对负罪感的贬斥、惩戒与救赎”(同上)。墨维举例指出,黑色电影的叙事方式就是一种典型的焦虑控制方法。第二种逃避方式则是“以偶像崇拜的对象(fetishobject)来替代被凝视的女性对象,或者将被凝视的女性对象转化为崇拜的偶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化解阉割焦虑带来的危险,进而也就实现了心安理得”(13-14)。墨维举例:“对女明星的疯狂崇拜行为……就是偶像崇拜式的窥视欲试图在内部建立客体肉身之美的一个过程;经此,被窥视的女性对象变成了一个自给自足之物,她带给男性观众的阉割焦虑也就不复存在了。”(14)于是,观众对电影中女性的窥视就不必再通过影片中男演员的目光来完成了;大量的镜头开始以观众的第一视角直接拍摄女性身体(常常聚焦于女性身体的某些特殊部位),并通过此种未经介入的方式为男性窥视者制造出一种纯粹的色欲景观。墨维得出结论:必须摧毁大众电影的快感,将女性从种种剥削和压迫中解放出来,不再扮演“(主动)男性凝视之(被动)原料”的角色(17)。她赞同布莱希特的电影制作革命的主张,反对让电影继续“醉心于满足男性自我的神经官能需求”(18)。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打破影片的虚幻性,显露摄像机的物质存在,并在观众中营造一种“辩证而富有激情的疏离感”(同上)。更重要的是,“女性自身的形象总是被利用来营造这种疏离感(成为男性凝视的对象),因此她们只能带着伤感的悔意来看待传统电影形式的消亡”(同上)。

前言

欣闻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中文版,倍感荣幸。至此,本书已拥有中文、朝鲜文、西班牙文与乌克兰文等多种语言版本。对我而言,能在中国最杰出的学术出版机构发表作品,堪称幸运。本书初版于1993年,及至第五版,其篇幅已经“扩张”了近一倍。比起17年前的第一版来,第五版显然更加丰富与完善。这些年来,我坚持不懈地对本书进行修订与更新,而我作出的最大改进莫过于论述焦点的改换,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发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写一本怎样的书。因此,若你曾读过先前的版本,经由比较便不难发现第五版的优势与长处。写作本书的目的始终在于从历史与理论的视角出发,为研习者介绍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批判性关系。除此之外,本书还可被视为一部文化研究的导论性著作,因我本人即是一位文化研究学者,采纳的方法亦是文化研究的方法。换言之,探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关系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而我选择了文化研究的视角。不过,这一视角并非面面俱到,因为文化研究源头众多、传统纷杂。具体到我的著作中,主要的理论来源则是雷蒙德-威廉斯的著作及其引领的后马克思主义传统。在此传统之中,文化与权力的关系被视为研究的首要问题,本书的第四章与第八章对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我真诚地希望中国的读者们喜爱这本书。我曾九次造访中国,每一次都受到热情的款待。假若本书的价值能及上我在中国快乐体验的一半,我便已然心满意足。能够拥有你们作为我的读者,是我莫大的荣耀。

内容概要

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是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现任英国桑德兰大学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化理论与文化史,电影与文化记忆、消赞与日常生活等等。斯道雷教授曾多次访问中国,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学科建设产生过较大影响。

译者简介:
常江,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美国西北夫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媒介文化,传媒社会学与电影史。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何为大众文化
文化
意识形态
大众文化
作为“他者”的大众文化

第二章 “文化与文明”传统
马修·阿诺德
利维斯主义
美国的大众文化:一场战后大讨论
其他人的文化

第三章 文化主义
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途》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
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
斯图亚特·霍尔与派迪·维诺:《大众艺术》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
经典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阿尔都塞主义
霸权
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

第五章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拉康精神分析学说
电影精神分析
斯拉沃热·齐泽克与拉康式幻想

第六章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克劳德·列维一施特劳斯、威尔·赖特与美国的西部电影
罗兰·巴尔特:《神话学》
后结构主义
雅克·德里达
话语与权力:米歇尔-福柯
全景敞视机制

第七章 性别与性取向
女性主义
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解读言情小说
《观看(豪门恩怨)》
解读女性杂志
男性研究与男性气质
酷儿理论

第八章 “种族”、种族主义与表征
“种族”与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
东方主义
反种族主义与文化研究

第九章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状况
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
让·鲍德里亚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
后现代流行音乐
后现代电视
后现代主义与价值多元主义
全球性的后现代
融合文化
后记

第十章 大众政治
文化研究的范式危机
文化场域
经济场域
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重顾霸权理论
群氓文化意识形态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编辑推荐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翻译版)

作者简介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所著之经典教材,在西方学界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最为权威的综述性著作之一。《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现状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泛涉猎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重要的社会科学思潮,梳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城内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是原著最新版的中译本。

图书封面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文化研究的传统有很多内部观点不一致的地方,是悬置未解决的问题。下面列举一二:1)是把大众文化看做是群氓文化(精英主义的观点),还是看做是大众对文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文化民粹主义的观点)2)优秀的文化有标准吗?是高雅古典的文化,还是受到大众尊崇的通俗文化?或者是根本没有标准?3)大众文化对文本的不同解读,是依然受限制于生产之下,还是一种民主?4)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强调宏观政治经济对文化的结构性力量,那么应该从这种视角出发吗?应该怎样处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研究不同视角之间的关系?是取其中之一吗?还是将两者结合?……正是因为悬置未决的问题,所以说文化研究面临着范式的危机。那么,在追溯了整个文化研究的历史脉络之后,作者亮出了自己的立场是:推崇后马克思主义的“霸权”理论。因为霸权理论对上述问题的解答都是:权力的争夺与意义的不确定。正是因为不确定、流动的、不是铁板一块的,所以它才解释力最强吧。不过作者很诚实地承认:本书未能开创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的确,虽然亮出了自己的立场,但貌似还是缺乏有力的论证和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诚如作者所言,本书还是勾勒出了一幅学术地图给沿袭者参考。这也是本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吧。
  •     无需多言,如果你想接触相关的文化领域,这本书可以给你展示最好的脉络。没有空洞的说教,与浮躁的烦引。读完可以让你多出许多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些文化现象!贴上对于本书各个章节的总结以便参考:各个流派分类:一、“文明与文化传统”;经典代表:利维斯主义;阿诺德二、文化主义;1、霍加特《识字的用途》所表达出的思想,前半部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主线用 感性体悟来表达对工人阶级民间文化热爱;后半部分描述了二战后新兴文化产业对于传统工人阶级的冲击;在这里就开始把之前文明与文化传统对于大众文化“一锅端”的标准进行修正,在大众文化内区分出好的大众文化与好的大众文化(工人阶级民间)2、雷蒙德-威廉斯(伦敦大学-戏剧教授)对文化进行了三种类别的定义:首先是“一种理想的文化,意指人类的某种尽善尽美的状态或过程,以某种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的存在状态”(此定义导引的文化分析为:人类文明秩序进程中起主要推动的真理、理念等)其次,文化的第二种定义强调其“记录”的功能,意指某种文化的现场的文本与实践。“文化是知识性与想象性的作品,是人类的思想和经验得以保存的各种具体形式”(2009:32)最后,第三种定义腔调文化的“社会性”,文化是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描述.他的贡献就体现在每个时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是“活”的,都存在着其自身的社会选择性,所以当我们进行一次文本分析时,应该具体投入到文化的特定立场中去解读,还原当时的历史语境,“竭力避免被特定的当代价值观”束缚了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得以被表达的总体性历史机制”与“文化被利用的现行机制”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才能让“真正的文化过程付出水面”(与马克思韦伯,价值中立比较?)三、马克思主义1、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主义立场认为大众文化服从于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维护支持现有的体制,使人异化,而却感受不到。与“文化与文明传统”不同,后者是拒斥大众文化,因为它破坏了传统的稳定,社会的秩序,是群氓。而前者则认为是两者相互联手,异化大众。边沁的全景敝式监狱。2、阿尔都塞“问题域”,“客观的内部指向系统——也就是确定了哪些问题需要被回答的系统”P89其中包括回答的和从未被回答的,只有一个文本去回答力所不及的问题时,它的问题域才会显现出来。揭示问题域可以用他所谓的“症候式解读”如汽车广告解读。3、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他的理论介于 文化研究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指出大众文化并非完全无能受工业文化摆布也并非具有完全的创造力量反抗抵制外来文化入侵,而是一种相互对话,协商的过程。当然主导一方将是统治阶级。一旦这种制衡力量形成后就会使人们陷入自我满足中。如殖民地特色的英语等。四、精神分析自从弗洛伊德发现人包括“自我”“本我”“超我”后,拉康就认为需要就文化分析进行相关的精神分析的介入。如格林童话《小红帽》中经典的“俄狄浦斯”情节再现。每个人自从离开母体后都先以异性家人为对象表现出喜爱的追求,后又由于无法实现使得自己偏向同性家人。这个摆脱过程就会产生相应的痛苦经历,视具体情境决定不同的后果。五、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由法国语言学家索绪尔创造。表示一个事物的意义取决于其自身被定义的意义在意义体系当中的位置,即差异性。如地震与dog本身都无意义,但是因为其所处不同定义而决定了其有效的所指。再如红绿灯。
  •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一章 何为大众文化一、 文化群体生活方式、指意实践二、 意识形态1、 群体观念系统2、文本和实践对现实加以扭曲(虚假意识)3、意识形态构成,持续不断地呈现外部世界的图景中有意无意地偏袒4、内涵,文本和实践所承载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5、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实践三、大众文化1、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2、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低等文化3、“群氓文化”,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4、来源于人民的文化5、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进行交流和协商的场所,包括“抵抗”和“收编”“非接合——接合的过程”6、后现代主义:不再具有高低之分四、作为“他者”的大众文化:对比,缺席的他者第二章 “文化与文明”传统工业化和程式化导致大众文化的形成和旧式文化关系的终结(文化企业家、新兴无产阶级和中产阶级)一、马修•阿诺德1、文化的含义:获知“最好之物”的能力、“最好之物”本身、“最好之物”运用于精神和灵魂、对“最好之物”的追求2、无政府状态:工人阶级的活文化先天具有的某种破坏性特质3、阶级性、教育理念:动员文化的力量对大众社会不安定因素加以管控精英主义二、利维斯主义1、20世纪文化的衰落: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而今天少数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2、少数人应当武装起来,自觉采用各种抵抗形式3、分析群氓文化,激发对大众文化的“歧视和抵制”(广告)4、文化的黄金年代:缅怀“消逝”,创造无力、近郊主义三、美国的大众文化:一场战后大讨论审美自由主义、企业自由主义、激进主义或社会主义阵营1、伯纳德•罗森伯格:美国遭遇来自群氓文化的非人性破坏,罪魁祸首是科技2、怀特:任何时代都有对大众的愚昧和危险的攻击;高雅文化在美国正欣欣向荣3、德怀特•麦克唐纳:群氓文化使高雅文化失去了生命力4、欧内斯特•凡登•海格: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和大众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群氓文化对高雅文化的诱惑5、爱德华•希尔斯:问题出在知识阶层对大众文化的反应上6、莱斯利•菲德勒:大众文化就是流行文化,应“不问出处”8、希尔斯:大众社会重构了文化版图,削弱了高雅文化,强化了平庸文化和野蛮文化*对文化的选择和消费成了阶级归属和阶级差异的标志;阶级之间没有对抗,只有消费者的多元化选择四、其他人的文化“文化与文明”传统:社会拓展与文化扩张的焦虑,在于应该如何应对文化与社会排他性的挑战第三章 文化主义人的力量,关注能动的文化生产过程:通过对社会文化的分析,重建全人类共享的行为规范和观念格局一、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途》工人阶级对群氓文化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其美学是对日常生活之“精确细节的兴趣高于一切”,而50年代的大众娱乐对此构成威胁【文化衰退:对工人阶级文化的信心】1、20世纪30年代:工人阶级文化“丰富而充实”(社区)——为人们共享、自力更生2、20世纪50年代:1)批判文化工业的控制力,失去了丰富的内涵,盲目的享乐主义态度2)仍存在抵抗、未远离“道德源泉”,以自己的方式改造商品及商品化的文化工业实践,只是道德资本存储时间长久存疑二、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1、文化的三种定义类别:1)理想的文化、永恒的秩序和普遍性的真理、价值2)记录下的现存文本与实践3)社会性: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2、文化分析: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重构1)感知结构:为某一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某种不确定的结构,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已实行梯的混合物2)文化的三个层次:活文化、文化记录、选择性传统文化选择始终建立在“当代利益”之上,因此对昔日文化的理解只是一种偶然性选择,不存在衡量当代文化好坏的标准3)与利维斯主义的分歧:民主化的文化、共同的文化大众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不同,人们不会轻易被其所消费的商品物化三、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1、英国工人阶级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共同经验的联合(生产关系)、阶级意识和从经验到文化的转变过程2、自上而下的历史:将工人阶级的经验置于核心地位,自我构成是自觉的过程四、斯图亚特•霍尔与派迪•维诺:《大众艺术》优劣之争发生在传媒内部:绝大多数高雅文化是优质的,某些大众文化也是优质的1、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差异并无优劣之分,不同的文化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2、培养大众对于大众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分辨力——大众艺术1)个人化、民间风格、互动(重建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所破坏的表演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2)青少年亚文化研究:受众以自己的方式对文本或商品加以改造,对抗文化生产者的本来意图五、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一、经典马克思主义1、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2、统治阶级拥有、控制物质生产,也就掌握了控制精神领域生产的大权3、对文化的理解必须还原到其历史条件中二、法兰克福学派1、西奥多•阿多诺、马克斯•霍克海默:1)文化工业:群氓文化的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同质性、可预见性)2)大众文化维护了既有的社会权力2、利奥•洛文塔尔: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是极具操纵性的消费品,对工人阶级进行了去政治化3、瓦尔特•本雅明:1)文化复制技术改变社会文化的功能——解放性潜力2)灵韵的消逝导致文本或时间脱离了传统的权威性和仪式,文化的意义不再独一无二*1)艺术和高雅艺术包含着反抗资本主义制度的理念、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隐含批判2)群氓文化是难以攻破的体系,剥夺了本真文化所具有的批判功能3)文化工业的同化作用、民主化进程:扼杀了充分的民主*阿多诺“流行音乐”:标准化、消极被动、社会黏合剂三、阿尔都塞主义1、三种实践(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决定着宰制性实践2、意识形态是一套表征系统,是人类体验到自己与真实存在的社会条件产生关联的一种实践1)真实的、想象的:意识形态在表征层面上发挥作用2)问题域(假设、动机等,“缺席”)、症候式解读(揭示文本中隐藏的东西)、潜文本*马施立《文学生产理论》:a.文学文本是离心的、残缺不全的,包含若干互相冲突的话语b.批评实践:分析为什么文本中的缺席有意识形态的必要性——讲述VS展示c.文本“无意识”揭示其自身与其所处的意识形态和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d.文本:意识形态的意味、实现的结果、文本的无意识3、意识形态是一种活的物质实践,是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生产出来的;意识形态对象通过“召唤”和“质询”被生产出来*茱蒂丝•威廉森《解码广告》:广告带有意识形态意味,给观者带来一种意识形态“误认”四、霸权1、霸权是某种进行中的状况:1)统治阶级通过操纵“精神及道德领导权”的方式对社会加以引导而非统治的过程2)共识:特定群体利益展示为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3)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协商”的结果,包含“抵抗”和“收编”(局限性:不可能对统治阶级经济基础构成威胁)2、有机知识分子:与众不同的社会功能——阶级组织者,对道德和精神生活的革新加以形塑和操控3、大众文化是人们在积极主动地消费文化工业产品中被生产出来的*大众文化是“上”“下”“协商”的产物,平衡着“抵抗”和“收编”两股力量,是矛盾重重的混合体五、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1、话语1)物与物的关系系统,强调一切社会构成都有意义2)同时存在于语言和非语言之中(物体的客观存在独立于话语之外,但只有身处话语之中物体才有意义)3)由话语生产出来的意义激发并组织着人的行动2、接合意义的产生始终是接合活动的结果(人为)3、文化1)意义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是一个始终处于变动状态之中的指意网络2)文化之网中包含意义的共享、斗争(文化休克)*1)只有在文化之中,世界才能被人类赋予意义(文化建构现实)2)意义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富含冲突与协商的场所——文化与权力的关系a.权力阶级以宰制性姿态为世界赋予意义、使之流通、营造“霸权式真理”,生产出意识形态权威b.大众文化是人民从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中制造出来的,可以赋予被统治阶级力量,反抗统治阶级对世界的解释第五章 精神分析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1、性作为本能的驱动力2、“无意识”(前意识):人类的本能驱动和被压抑的欲望3、“自我”、“超我”和“本我”1)本我:非人格化的天性2)自我:后天生发出来的3)超我: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消解过程中出现的;代表本我,与自我交锋4、人的心灵是富含冲突的场所,天性被文化管制:压抑作用:移除掉不能处理或不愿处理的事5、梦:由无意识的冲动创造,是本我所激发的欲望与自我对欲望的压抑之间互相妥协、折中的产物1)凝缩2)移情:换喻、替代性结构3)象征:分析者需探究做梦者与梦的内容之间是以何种方式缔合的4)次级修正6、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阉割恐惧、认同*文本分析:以作者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二、拉康精神分析学说1、匮乏状态:终其一生都在想方设法克服的状态,寻找幻想中“充盈”的瞬间2、实在界、象征界1)镜像阶段:a.自我出现,认同与误认,开始进入想象界b.主题就是匮乏的存身之处2)去——来游戏:儿童对母亲缺位状态的自我补偿a.进入象征界,进入语言,存在与意义疏离b.阉割:放弃自我身份、天性以融入文化3)俄狄浦斯情结:a.欲望是对固定所指的追求,结果则是从一个能指漂浮到另一个能指b.渴望回到自然的“充盈”状态,“母体”这一元客体的失落驱动着生命的叙事三、电影精神分析1、两种需要被摧毁的快感1)窥视欲:观影主体与银幕客体的分离2)自恋:认同*女性是被凝视的对象2、挽救快感、逃避阉割情结的方法1)细致审视创伤发生的原初时刻2)以偶像崇拜的对象来替代被凝视的女性形象四、斯拉沃热•齐泽克与拉康式幻想1、幻想:规定我们观看的方式并帮助我们理解现实2、现实是被幻想建构出来的,这种幻想掩盖了欲望的实在界3、幻想的功能并非满足欲望,而是展示欲望4、欲望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实现、满足,只能在幻想中被持续不断地再生产(回溯)第六章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一、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能指和所指1)意义是在差异和关系中产生的2)不存在与生俱来的意义3)毗邻轴(组合)、聚合轴(选择)2、现实世界是被语言建构而来的3、语言VS言语4、历时性VS共时性*结构主义:1)关注文本与实践之中包含的基本关系,以及使意义得以生成的“语法”2)意义是在词句组合与选择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中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潜藏的结构二、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威尔•赖特与美国的西部电影1、施特劳斯:神话背后有高度同质化结构1)神话素的组合2)一切神话都具有相似的结构,都对社会发挥着类似的社会文化功能2、赖特:神话如何通过自身的结构向社会成员传播观念秩序经典西部片、过渡主题时期、专业化时期的二元对立结构三、罗兰•巴尔特:《神话学》1、《神话学》1)初级指意系统和次级指意系统:为人们所消费的神话是在次级指意系统上被生产出来的2)符号的多义性:一个符号具有指向多重意义的潜能3)神话的双重功能:展示事物的存在、强加给人们对事物的解释4)人们对神话的解读取决于:文本所在的场所、读者所处的历史时期、读者的文化背景5)结构性描述:图片与文字a.接力:文字扩充了图像潜在的内涵b.锚定:文字对图像产生反作用四、后结构主义:意义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而绝无固定的落脚处;能指生产出来的并非所指,而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能指五、雅克•德里达1、意义的延异:结构因素和时间因素——意义在永无止歇的互文性延迟2、二元对立是一种权力关系(暴力层级、奇异的补充经济):含混的补充过程早已渗透至在场之内,持续不断地为纯粹在场的自我复制与自我分裂营造着空间3、对立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依靠另一方的缺席获得自己的在场与意义六、话语与权力:米歇尔•福柯1、话语发挥作用的途径:赋权、限制和建构“话语域”2、话语生产了作为权力武器的知识1)权力是生产性的2)某些特定列行的话语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并发挥了真理的功能(真理政体)七、全景敞视机制1、杰里米•边沁“全景敞视监狱”——全景敞视主义2、规训社会:意识到凝视的存在,将越来越多的人类存在方式纳入视觉所及的范畴监视技术的发展:满足窥视的快感、同时通过自我规训的方式顺从了规范的束缚第七章 性别与性取向一、女性主义1、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双重系统理论2、女性主义获得了发言权,是一种生产性解读行为3、大众文化:1)女性和男性在大众文化问题上截然不同2)女性必须充分理解大众文化在女性文化和父权制文化领域内发挥的不同作用,从而掌握自己的身份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干预性的文化政治理念杰姬•斯黛茜《凝视明星》:三种女性对电影反应的话语类型1)逃避现实:大众娱乐乌托邦性质2)身份认同3)消费主义:a.消费是诸多意义 彼此协商的场所,奴役、剥削VS争夺、抵抗b.剩余:自我形象的转化可以生产出足够多的身份和实践三、解读言情小说1、莫德莱斯基《仇恋》2、罗莎琳德•考沃德《女性欲望》1)女性在大众文化中获取快感欲望生产并维持着女性的社会地位2)小说满足了女性的特定需求,为某种共同幻景提供佐证(俄狄浦斯情结)3、詹妮丝•莱德威:1)“回报式”幻想:回忆往昔幸福时光2)女性自我是一种时刻处于和他者关系中的自我3)“牢固的三角形心理结构”:与异性打交道、以母性身份与供养及保护自己的人维系强烈的情感纽带4)最基本元素:供养女人的伟男子*关注阅读行为本身,而非文本:阅读言情小说是一中抵抗行为,拒斥社会角色*缺陷:否认了快感之为快感的单纯性四、《观看<豪门恩怨>》1、快感生产、发挥作用的机制1)情感现实主义(外延、内涵):自我意识穿行于叙事内外2)感觉的悲剧结构:“戏剧式想象”,自行划定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2、群氓文化意识形态:从生产方式角度分析大众文化,认为其是资本主义商品1)四种态度:a.厌恶b.讽刺c.喜爱:应对措施:将群氓文化意识形态内化、与之协商、故作讽刺d.民粹式2)逃脱的方式a.宰制性意识形态对文化实践缺乏约束力b.从女性表征中汲取快感,无所谓对错3、批评五、解读女性杂志“吸引与拒斥“辩证法1、詹妮丝•温希普《深掘女性杂志》1)围绕一系列“虚构”组织起来:汲取梦幻般的感觉、获得替代性快感2)不否认日常劳动的存在,但展现人类在情感领域而非物质领域的成功——构建置身于社会权力与文化结构束缚之外的虚无缥缈的女性个体、进而构建女性共同体3)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与非女性主义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2、约克•赫米斯《解读女性杂志》1)女性主义的抗争应当以赢得对女性的尊重为最终目标2)文本不直接拥有意义,读者是意义的生产者,关注读者从女性杂志中攫取意义的原因3)解读策略:拿得起放得下、消遣娱乐、实践知识、情感习得与关联获知(理想化自我)六、男性研究与男性气质1、安东尼•伊索普:1)宰制性男性气质是文化建构的结果,是一套依之自我约束的性别规范2)宰制性男性气质通过大众文化得以表征,所有人无法完全置身事外2、肖恩•尼克森:男性气质是表征的政体七、酷儿理论酷儿理论:攻击异性恋霸权,在异性恋文化中为“反常性”找到相应的位置1、茱蒂丝•巴特勒关于性别1)拨付挖:生物性别VS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的结果)2)巴特勒:性别本身就是社会性的2、茱蒂丝•巴特勒“操演理论”1)奥斯汀的“施为语言”理论:施命语言VS施为语言2)性别身份是被“表达行为”所“操演”出来的,是持续不断、近乎规训式的过程3)性别操演的模式“扮演”:a.使指意的模式戏剧化,从而确立“性别”本身b.主要场所:消费*克雷•克里科穆尔、亚历山大•多提:同性恋如何与大众文化建立并非完全颠覆性的关系?第八站 “种族”、种族主义与表征一、“种族”与种族主义1、作为指意系统的种族主义1)“种族”是文化与历史范畴,人种之间的差异并不直接产生意义2)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特征2、“种族”概念的三个关键时刻:奴隶制与奴隶贸易、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去殖民化的移民浪潮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1、防御性意识形态:维护奴隶制与奴隶贸易的合法性2、对殖民地的征服是上帝的旨意,主张向黑人世界“播撒文明”甚至将之灭绝三、东方主义1、东方主义:1)西方对东方加以宰制和重构、进而凌驾于东方智尚的一种方式2)虚构意识形态系统:西方维系对东方霸权2、描述帝国的虚构类文艺作品1)帝国主义文化的欲望和焦虑,旨在使读者了解欧美人的本质2)东方主义叙事是生产性的,建构“真理政体”*好莱坞越战电影:建构美国人的越南经验1)三种叙事方式:作为背叛的战争、黑白颠倒综合征、战争的美国化美国式纯真迷失2)对其意义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分析:布什海湾战争演讲、越战老兵评述好莱坞越战电影四、反种族主义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重要使命:通过理论探索与案例剖析的方式来战胜种族主义第九章 后现代主义一、后现代状况二、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新意识”1)反对被现代主义奉为圭臬的“先锋革命”,攻击现代主义的流行地位2)大众文化研究:对抗现代主义的文化精英主义思想,强调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界限毫无意义2、20世纪50、60年代的波普艺术——文化并非是最好之物,而是全部生活方式1)对美国心驰神往,对大众化生产的都市文化感兴趣2)安迪•沃霍:商业艺术也是真正艺术,不逊于统治阶级标榜的真正艺术3)胡伊森:a.波普艺术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文化壁垒大崩溃b.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早年欧洲先锋艺术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三、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1、后现代主义:宏大叙事与普遍真理的掘墓者,开启一个尊重差异、文化多元的新时代2、科学话语与知识的地位与功能:科学与知识的合法性力量日渐衰损,为权力的需求所塑造,成为文化与经济资本3、新型现代主义:后现代状况下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无所谓”的文化、“松弛懈怠”的文化,品味无足轻重、金钱是价值的唯一体现*评价:当代知识分子的消极英雄主义VS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四、让•鲍德里亚1、经济生产领域已经与意识形态或文化领域融为一体2、拟像与仿真1)拟像:与原本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原本自身不存在2)仿真:在真实或原本缺席的情况下对真实模型的衍生,是一种超级真实*内爆:真实界与想象界在相互作用之中的不断坍塌3、超级真实主义1)无处不在,在虚构世界中寻找诠释2)并不是失去分辨能力,而是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无足轻重3)后现代传媒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对现实进行着生产:a.除却传媒事件,一切都无关紧要b.真实事件与其传媒表征之间的边界早已模糊不清4)第二次历史变迁:“真实”隐退在“超级真实”之中,表征就是事实本身4、态度:欢迎+担忧五、弗雷德里克•詹明信1、后现代主义1)分期概念:晚期资本主义或跨国资本主义的“文化统治”2)既定文化形态的三种类型(宰制性文化、新兴文化、剩余文化):在既定文化形态之内,各种各样的文化可以共存,不过只有一种可以成为宰制性文化2、后现代主义基本特征1)混仿a.历史暗示之自鸣得意的表演:空白的戏仿、空洞的复制,拒绝承认惯例规则b.引用的文化:从以前的文化产品中生成的、基于影响和外表的后现代文化,“平面化、无深度”*20世纪八九十年代怀旧影片c.虚假的现实主义:不是重现真实的过去,而是利用对过去的现成神话与刻板印象2)精神分裂症:a.时间是周而复始的在场,人类关于“现时”感受被强化b.历史健忘症:丧失历史感,现代主义的时间文化让位于空间文化3)毫无希望的商业文化:a.不断进行着复制与再生产,强化了商业资本主义逻辑b.现代主义“批判空间”的消匿,“爆炸”:日常生活彻底“文化化”“美学化”*欧内斯托•拉克劳、尚塔尔•墨菲:行动者的重要性,对此有斗争抵抗六、后现代流行音乐古德温:“撷录”1)流行音乐对其所窃文本进行反对、拥护与促进2)历史化功能:被用来唤醒历史与本真性,为当代文化赋予了历史的意蕴*饶舌音乐:碎片化主体、异质性产品、易被模仿、具有颠覆性七、后现代电视1、后现代文化“精髓”1)仿真:将世界的复杂性简化为一系列不断流动且毫无深度的视觉幻象2)激进折中主义:鼓励并生产者后现代文化所需的“成熟的混搭者”2、文本分析与经济分析的分歧1)无法逃脱商业主义:电视受众观念的新时代——碎片化群体2)多义性特征:话语风格与类型传统的振荡,观众在诸多解读立场之间漂浮*安贝托•艾柯:“前人之言”,对立双方的差异变得无谓、隐匿八、后现代主义与价值多元主义1、文化价值问题的确定性1)选择性传承与文本丰富的多义性、多重解读的可能2)文化权力所有者需求的满足*选择性传统维护文化权力所有者的利益:a.文本无力决定自身价值的高低,只是人们建构价值的场所b.将自己的文化权威凌驾于其他人的价值评判体系之上*布尔迪厄:文化的区隔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斗争的重要方面2、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但是仍存在优劣之分*约翰•费科特、苏珊•桑塔格九、全球性的后现代化1、全球化:后现代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2、全球化≠文化的美国化1)经济上的成功并不一定导致文化扩张赫伯特•席勒观点的缺陷:a.将商品等同于文化b.商品自身包含着天然的价值与独一无二的意义,可以强行灌输给被动无力的消费者2)对“外来”的理解过于偏狭a.“外来”不仅指国与国之间的差异,还可用来形容其他领域的社会差异b.国家内部可能存在多个本土文化3)美国文化并非是单一的逆流现象、西方文化的本土性吸收、非西方文化在彼此之间产生的影响3、全球化:1)同质性与异质性的潮起潮落,“本土”与“全球”势力的此消彼长2)关于世界不同解释方式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抵制现象,可能成为追根溯源的驱动力3)全球化导致文化与权力关系的变迁十、融合文化1、文化的融合:新旧媒体、草根媒体与商业媒体、媒体生产者与媒体消费者的互相碰撞、影响,媒介内容在一系列不同平台间的流动(消费者更主动地参与)2、融合文化是斗争与协商的场所3、融合文化出现的因素1)传媒所有权的集中2)技术的变迁3)传媒消费者的主动选择十一、后记后现代主义关注意义的来源问题,意义与权力之间的关系第十章 大众政治一、文化研究的范式危机?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1、文化民粹主义思潮的盛行:1)一味追求阐释策略,罔顾文化消费的历史与经济条件(脱离政治经济学),拒绝在生产“决定性”的条件下考察消费问题2)对大众解读实践不加批判的欢迎诱发了“品质评判的危机”,助长了后现代的不确定性3)快感是反革命的2、反驳1)对主流审美标准的拒斥是一种开放和包容2)受众对意义的生产并不等同于对政治变革需求的拒斥二、文化场域1、文化经济1)大众文化借以流通的商品在两种经济中运行:金融经济(交换价值)、文化经济(实用价值)存在对话与交流2)作为生产者的受众在文化经济中的权力不容忽视:a.生产者无力预测哪些产品能被卖掉,受众总能躲避“收编”、按照自己的意图解读文本b.“符号抵抗”VS“社会抵抗”:大众文化是符号的战场,受众在“收编”与“抵抗”的“符号游击战”中2、文化场域:1)文化场域定义a.宰制性文化或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彼此博弈的场所,最终由经济与技术力量共同决定b.历史创造的独特空间,文化发展得以超越社会发展,维护既存阶级权力合法性2)大众文化VS高雅文化——天真凝视VS纯粹凝视a.强调形式而非功能,反映着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加强社会关系合法化b.自然品位的意识形态:美学关系模拟权力的社会关系,又促使后者完成自身的再生产*保罗•威利斯:i.“内在的超级制度化”:美学品味被视为与生俱来之物ii.“扎根美学”:普通人在日常啊生活中对世界的文化意义进行创造的方式,其价值观始终存在于消费(消费本身是创造性行为),坚信商品是在其实用价值的基础上被消费进而被转化成文化的*米歇尔•德•赛图“消费者”i.消费:在宰制性经济规则的压迫下借由“使用”的方式实现的ii.文化场域的冲突:文化权力的战略VS文化使用的战术iii.“盗猎”——积极的消费行为:消费者对商品加以改造、据为己有*迷文化一种态度:病态,危险的“他者”亨利•詹金斯:i.兼具智力性与情感性,促进了读者对文本的完全占有ii.文化生产者iii.“迷”与“非迷”之间的普遍冲突:对消费者文化的习俗与惯例的批判,始终拒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需求,反对被动一律的“世俗”文化三、经济场域1、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的局限1)只关注公共传播领域内符号与经济维度之间的互动关系2)只关注意识形态力量,“政治”与“操纵”的问题2、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文化工业:1)资本主义包含对“行动”既制约又纵容的内部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对利润的追逐生产出了适宜共同文化发展的社会条件2)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包含矛盾与冲突:文化商品被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结合”3、文本独特的物质性VS受众对文本的吸纳与利用过程:消费与生产的对立关系——购买行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再生产,但购买行为并不一定让我们变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顺民”:1)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基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受众对商品的消费基于商品的使用价值2)个人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会导致整体系统意识形态需求的丧失3)剥削人、压迫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非消费者在资本主义市场中的自由选择四、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重顾霸权理论在生产过程与消费行为之间始终存在密切的对话。消费者所面临的文本与实践 是由生产条件决定的物质存在,而文本与实践所面临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将一系列潜在意义为我所用的生产者。五、群氓文化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研究的使命1)权力批判自以为是的精英主义价值观2)避免掉入疲弱无力的反理智主义窠臼

精彩短评 (总计95条)

  •     这本书很不错,媒介类的书看起来挺有趣的!值得一读
  •     经典书,值得拥有,就是翻译将通俗文化译为大众文化,有些别扭。
  •     例子很多 难以消化 文化:被书写的连续历史
  •     an introduction
  •     胜在脉络清晰。 用作基础教材特别好。
  •     很不错的国外教科书。
  •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 ,应该说的确很好。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
  •     注定需要读第二遍的书
  •     读了两个星期= =
  •     真正的左派是可爱的!
  •     条分缕析
  •     还不错,对各种流派都有简要精当的梳理和评价,也提供了相当切近现实的案例。虽然对某些理论有过于简化之嫌,但就作者所言的勾勒一幅学术地图而言还是够格的。此外,这门学科本来就带有很强的左派倾向。所以在理论评述和案例分析中的立场自然也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     读书报告会书目之一。导论性质的就会啥都涉及一些。知识量太大,读起来有些吃力,不过理论涉及很全面。
  •     斯道雷通过指出大众文化与不同的“他者”相结合可以引申出的无限的可能,从而对定义“大众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困难,指出大众文化是一种变动性的概念。并阐明了本书的主要目的:“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及其纷繁的解决路径绘制一个学科地图。”无需多言,如果你想接触相关的文化领域,这本书可以给你展示最好的脉络。没有空洞的说教,与浮躁的烦引。读完可以让你多出许多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些文化现象!
  •     翻译加一星
  •     读过陶东风的《文化研究》小册子之后,再读斯道雷这本,理解起来要容易多了。斯道雷先是从“文化与文明”传统(以阿诺德和利维斯为代表),文化主义(以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和霍尔的CCCS为代表),西马中的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的问题域、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述及拉康等人),再到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历数了有关文化研究的理论沿革。之后撷取文化研究课题中的性别、种族、后现代主义等进行例析。文化研究的核心是“文化和权力”的研究,其中最突出要数福柯关于“话语与权力”的论述,这部分还有待日后另觅专著补充阅读。纵观全书,还有一处最具价值的地方无疑是每章末斯道雷给出的拓展阅读,不惟的参考文献罗列,更可贵的是他为每一本著作添注了评语。#壹陆掃葉#17
  •     买来看看,不知如何!
  •     若是两三年前就能早些读完这本书,今天的我肯定不是这副模样。
  •     书籍的纸张和质量很好,书中能够透析大众文化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     举重若轻,入门佳品
  •     比较详细,正在学习中
  •     诸种备课用书之一,还算好用。
  •     啊啊啊这本真是概括得很好。
  •     翻译非常好,扫盲读物。
  •     经典新版,值得阅读
  •     经典文化学专著,需要仔细精读!
  •     这本书告诉我们:大众文化与人类文明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并非天生如此,而是被一步一步建构出来的。
  •     考研教程
  •     基本读完了。北大出版的,翻译好,装帧也好。该书以大众文化为中心梳理了西方相关文化理论。对开始学习西方文化理论的读者来说是很不错的读物。
  •     这本书的内容没的说,非常好,值得深阅读,另外,书籍封皮与内部纸张质量都不错。
  •     通识课的推荐教材~考试的时候用着了~那门课成绩不错啊哈哈!
  •     教材,清楚明晰,有自己的视角
  •     包罗万象,导读啦
  •     种族主义不了解,其他方面看下来感觉就是复习了遍
  •     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 左派理论阐述的不够清晰啊 读的十分精分
  •     还没细看,翻了目录,觉得不错。
  •     大众文化研究课要用的教材。。。还没看,不过快递速度挺快的。赞一个。就是纸质看起来有点难受。
  •     都没来得及看
  •     还要再看几遍
  •     这本书在同领域里算是涵盖的最全面的了,而且很有系统性,时代性也强,对于学习文化理论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     学传播学老师推荐的必看书籍,拿到手后,感觉很深奥,估计学完传播学再读才会理解。
  •     粗粗看了一下目录,感觉是一部围绕文化来解读大众文化的书,其中章节标题涉及的内容比较泛,不知道是否值得细读?
  •     为翻译打个六分吧
  •     个人素养原因吧,没看完,觉得翻译不太到位,看着比较吃力
  •     都说要读外国的专著,这本就是,够国外的了,翻译完还是那种国外的感觉,一如既往。还没看完,假期立刻它。
  •     整整读了一个星期!人家一个星期能读900页的英文文献,我这效率太低了。。
  •     第二遍,非常清晰
  •     1.翻译的真好~既通顺清晰用词精准又很有文采,看起来很有学术&写作修养(连词介词关联词虚词)2.尽管讲的不全不深,但基础的概念定义特征都明明白白的,作为导论已经写得很好了!毕竟重要的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深入地探索所感兴趣的。3.每章后面的拓展阅读也不错~4.我只认真看了我感兴趣的D哈
  •     相比于第一条短评,我可是读了两个礼拜(大哭)。梳理得很明朗清晰的小册子。#need re#
  •     好书。比南京大学出版社那本系统,是一个人翻译的,读起来感觉更好
  •     还没有看,周围很多同学买,应该很不错
  •     要再看一两遍,还没看懂
  •     例子和教材内容搭的挺好,名词解释的再更靠近原来的理论而不是纯粹被大众文化消化过后的就好了。另外Storey果然是对各种左派整合派文化精英主义敬而远之啊,批起来也总是不太在点子上。既是自上而下,也是自下而上这个点蛮活泼的。
  •     12年一不小心读了八遍,做了一本笔记。这是文化理论最佳入门书,没有之一。现在时不时还拿出来翻翻,可惜我的书被我弄丢了,现在这本是别人送的。
  •     翻译总体上不错,很多理解起来挺容易。
  •     1610.1.在理论或研究综述上,彼得·伯克始终是一个典范,那种纵横捭阖的气势、信手拈来的论述、深入浅出的讲解,其他学者很难望其项背。约翰·斯道雷这本书,目前好像已经出到了第七版,但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力有未逮。不过,对于我们这种初学者来说,本书无论在观点的罗列、联系与论述上,还是在以大量引文勾勒观点的写作方式上,都值得借鉴;并且,虽是一本导论性著作,本书也不是杂米饭,而是杂交稻,作者尽量将不同理论,安排在恰当的章节中,以便在观点的承继与更新上,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同时,整个论述是以作者个人关于大众文化与文化研究的观点为基底,从而使本书显得不那么散乱。2.结尾那句话,似乎很感人。3.译者水平不错,而且,某些用词,特别让人喜欢。
  •     不错的一本书,要仔细读,才能有所感悟
  •     还不错吧,没事可以看看
  •     翻译得不错,针对大众文化研究有较全面的导论,例子透彻,进一步阅读书目的推荐也好。“种族主义”与“真理政体”的论述具有启发性,赞。
  •     专业老师推荐的,很好的书,脉络超级清晰,受益匪浅。
  •     老师推荐的书,刚开始看,希望可以有所收获!
  •     蛮好的一本书,想学习大众艺术的可以看看,就是有点深了。
  •     是一本考研的參考書,挺深奧的,要有一定水平了才能看的下去。
  •     书的内容很好,就是里面有一点点瑕疵,但还是很好的理论读物。
  •     前三分之一和结尾最佳,中期纯列举各理论基本内容,跟大众文化联系不太密切。
  •     文化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     还不错,框架式的,相交国内学者的同类书,算比较严谨规范了
  •     翻译确实很赞,少见的流畅。又开启了我对新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     大众文化入门书
  •     大众文化研究入门学习的好书
  •     被亲切地称为“红皮书”。知识很丰富
  •     比较实在的一本书,很好。
  •     2016-10-16 去年读的时候没看出这么明显的指向性啊 //2015-10-04 特别好 G0/253
  •     1,斯道雷整理得好,是一本“精确”的故事会。2,常江老师翻译得好、经过仔细推敲了的。3,很大的亮点在于举例子。
  •     很好 ,同学推荐的
  •     大众文化,文化研究读物
  •     John Storey的这本《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n Introduction》在国内有两个译本和一个影印本。第一个译本是杨竹山等人翻译的《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为张一兵和周宪等人主编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通俗文化系列》中的一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个译本是常江翻译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是《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中的一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还有一个影印本,《文化原理与通俗文化导论(第3版)》,也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就一部导论性的学术著作来说,在国内几乎同时出现两个译本,这还不算常见,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份量和价值。就上述两个汉译本来说,常江的翻译更好,文辞晓畅,信达雅兼具;而另一本则翻译腔十足,读起来有些累。当然,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     不错,和想象中的一模一样~
  •     研究文化产业的入门必备读物
  •     一般好不错 不好就不买了
  •     大众文化与群氓文化。。。
  •     文化理论入门书
  •     讀的第三版,李根芳、周素鳳譯。
  •     作为本学期的教材,这本书确实比较通俗,但是一点儿也不易懂啊。。。不过确实值得读
  •     最近观念在不断反转变化更新当中,有点担心自己陷入虚无的泥淖中。感觉传播学的研究就像夸父逐日,研究对象总是在不停变化,而你无法确切把握。这本书入门很好,对文化研究历史衍变的条理梳理得很清晰,简单概括了大众文化几大阵营的争论,扬弃同时延宕至今。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研究起源自英国,有英国特有的传统历史贯穿其中,而我们拿来的时候还是需要慎重。
  •     很清楚,有趣
  •     国内的翻译版很少,只有北大出版的这一版,就是感觉很抽象,有些看不懂呢。
  •     很好的学术书。
  •     文化研究入门. 理论诠释了很多司空见惯.
  •     当初是课上老师推荐的读书报告书目,这是非常好的综述性著作,如果只是希望略有了解看看这本书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如果希望有更深一步的阅读也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个目录。
  •     书很经典的,值得购买
  •     果真如作者所言,这部著作为大众文化研究“勾勒”出了“一幅学术地图”。此外,这样的翻译水准也真是无可挑剔了。
  •     文化理论不错的综述。
  •     虽然是作为英语课学习的 但是文化研究无疑开启我学识的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很好懂 通过这本书收获了很多结构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福柯等等一大堆知识 任何高年级的学生都应该看下有关文化研究也就是性别权利知识弱势群体相关研究的书
  •     书不错,深入浅出,对把握西方文化研究的脉络很有帮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