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亚文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
ISBN:9787301145531
作者:[美] 迪克·赫伯迪格
页数:216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个案研究  第二章  阳光下的假日:罗顿先生 一举成名  1976年,英国的夏天异常酷热,干燥难耐:这样的天气可谓是闻所未闻。从5月一直到8月,伦敦终日阳光明媚,空气里不可避免地弥漫着汽车排放的废弃烟雾,人们被晒得口干舌燥,昏昏沉沉。一开始,报刊和电视还是一片欢呼,说这是上帝的恩赐,是一荆全国性“补药”[英国的“天谴”(curse)终于被击破了?],整个冬天,对世界末日忧心忡忡的标题喋喋不休地占据着通俗小报的头版,而阳光则带来了季节性的慰藉,让人们得以解脱。大自然履行着它法定的意识形态功能,“取代”了所有其他的“坏消息”,提供了“改善”的确凿证据,罢工和争吵的消息被置之不理。按照惯例,出现在《十点新闻》节目最后一则令人兴奋的消息是:沿着牛津街,那些“活泼的年轻人”大模大样地招摇过市,他们手里拿着伊斯兰教妇女的提袋,身着沙滩短裙和比基尼上衣,戴着太阳镜。阳光给危机添上一条“厚颜无耻”的附言:这是一份无忧无虑的补遗,充满着酷热天气的预兆。危机本来也会有其终结之日。随着日复一日的推移,热浪依旧持续不退,关于世界末日与灾难的古老神话再次被断言为是一种报复。“神迹”很快就变得平淡乏味,成了庸常事物。直到7月中旬的某个早晨,它突然被重新命名为一种“反常的骚乱”:在大不列颠衰落的过程中,一种令人恐惧的、最后的、出乎意料的因素出现了。

内容概要

当代文化著名批评家和理论家,早年在文化研究的发源地--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伯明翰学派的灵魂人物--斯图亚特·霍尔。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
导论:亚文化与风格
第一章
从文化到霸权
第一部分 个案研究
第二章
阳光下的假日:罗顿先生一举成名
巴比伦的沉闷
第三章
返回非洲
拉斯特法里的解决方案
雷鬼乐与拉斯特法教义
出埃及记:双重挫折
第四章
嬉皮士、垮掉的一代和无赖青年
土生土长的酷:摩登族的风格
白皮肤,黑面具
华丽摇滚、白化病者的搔首弄姿和其他转向
漂白的根源:朋克和白人的“种族特征”
第二部分 文化解读
第五章
亚文化的功能
具体特性:无赖青年的两种类型
风格的来源
第六章
亚文化:反常的断裂
两种收编形式
第七章
风格:有意图的沟通
作为拼贴的风格
反叛的风格:令人厌恶的风格
第八章
作为同构的风格
作为表意实践的风格
第九章
就算亚文化是文化,但它算艺术吗?
结语
参考文献
建议进一步阅读的书目
亚文化理论
青年文化
音乐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
无赖青年
摩登族
光头仔
嬉皮士
雷鬼乐、拉斯特法里与粗野男孩
朋克
索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是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1954-),为文化研究的发源地--伯明翰学派--的重要成员,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电影系教授,科际整合人文中心(Interdisciplinary)主任。《亚文化》文笔优美,雅俗共赏。它在传统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对朋克、垮掉的一代、无赖青年、摩登族、光头党等英国青年亚文化个案,对亚文化的功能、风格的来源、亚文化的意义、亚文化的抵抗和收编方式、风格的构成方式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图书封面


 亚文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1.越轨行为的收编方式。p120(小资产阶级和他者之间的关系)风格的组成:服装、舞蹈、行话、音乐。
  •     嬉皮士、垮掉的一代、无赖青年、摩登族、朋克……一个个名词都代表了一个曾经疯狂的年代与一撮曾经鹤立鸡群的人。而如今都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甚至一种信仰。在当时,这撮人,肯定是大部分人眼中的小混混,不务正业,莫名其妙,游离于主流之外。可是经过商业上的收编与推动,这撮人中有才华、特别是有音乐才华的人,他们的名字载入了史册,供后来者敬仰。他们开先河,塑造了新的文化。他们曾经看不惯这个世界,却不经意间,创造了今日的世界。这本《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分析了亚文化的功能与意义、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方式、风格的来源与构成方式等。我们读到的是,由思想与做法偏激的年轻人开创的、受年轻人拥簇的非主流文化对传统主流文化的逆袭。今日奉为经典之作,大多诞生于这几十年风起云涌的亚文化中。
  •     本文所论述的亚文化,与当下中国所论述的“亚文化”所指略有差异,或许用青年亚文化来表述更为合适。这一亚文化是不同阶级(群体、世代)之间相互割裂所形成的带有反抗色彩的主动表达。而诸如同性恋亚文化这些时下的亚文化研究热点,虽然表述上仍然囿于文化的意义,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某些心理学甚至生理学意义上的亚文化群体与主流人群的差异,这类亚文化群体的诉求,仍应该与青年亚文化群体区别看待。作者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关于亚文化的论述基本延续伯明翰学派的立场。从阶级差别的立场出发,借用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将日常话语解读为意识形态的载体,把亚文化的兴起看做从属群体对于支配群体的反抗。本书着力论述风格——亚文化的核心、一切亚文化符号的聚合之处。全书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雷鬼乐、朋克音乐的发展历程与相互分野的梳理;第二部分则是对亚文化的解读。亚文化是什么?科恩(Cohen)把亚文化定义为:“……两种相互矛盾的需求之间的妥协方案:创造、表达有别于父辈文化的自发性和差异的需求……保持父辈文化认同的需求”。亚文化风格上表现出来的决然对立,仍然难免历史形势的承袭,甚至是当过去的亚文化已经被主流文化收编之后,后起的亚文化也难逃其父辈文化的影子。亚文化要表达群体的诉求,其风格就要使亚文化群体内部和外部都能够理解。尽管表达方式可以极其诡异,所使用的表达语言却是流行的。这种表达的特征使得亚文化群体能够吸收更多的成员,更重要的是让那些他们所对抗的群体真正怒不可遏。一个亚文化的发展周期经历对抗、缓和到收编。通过最后阶段的收编,亚文化重新与社会秩序相契合,形成了一个文化断裂的恢复过程。而这一恢复过程呈现出两种特有的方式。一是亚文化符号转化为大量生产的商品。这一商品化的过程让亚文化的内涵变得死板和单一,亚文化的表达变得如此“廉价”,亚文化的核心含义也在这一商品化的过程中消解。二是统治集团(如警方、媒体、司法系统)对越轨行为进行“贴标签”和重新界定。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这一过程能够让亚文化变得平淡无奇。媒体对亚文化的再现呈现两个方向:一个是把亚文化群体用几个刻板的贬义形容词概括,另一个则是讲述亚文化群体的的平凡:“原来他们和我们都一样”。无论是商品形式还是意识形态形式的收编(二者常常是同时进行而非绝对区分的),都最终指向了一个亚文化的消亡。人类学的“拼贴”概念被作者引入说明亚文化风格的建构。固有的能指和所指的联系被撕裂开来,各种不和谐的元素相互混合,构成了亚文化的拼贴风格,这种拼贴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非理性和对理性的嘲讽。亚文化乱作一团,可仍然需要同构的风格加以统和,否则亚文化也无所谓一种文化,其包括反叛在内的任何意义也将无立足之地。从文化符号的内容上来看,朋克似乎并无定式,但回过头看,“反叛”本身应该就是其同构的核心。朋克风格因反叛而支离破碎,又因反叛而具有自身的意义。亚文化层出不穷,本书带来的是一个伯明翰学派解释亚文化的视角,这一视角的聚焦性是优秀的,但显然难以在学理上构筑亚文化的全部。

精彩短评 (总计77条)

  •     从21世纪的学术理论发展上来看,亚文化的一些观点和视角已经有了过时的痕迹,但无论如何,作为伯明翰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进行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研究的读者,其学术意义和价值还在!值得拜读!
  •     社会学的艰深理论看不太懂,但是知道了很多亚文化现象并基本理解了亚文化的风格和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走的路还很长。
  •     没想到赫伯迪格是这么感性的人@( ̄- ̄)@
  •     译得太可怕了
  •     看了亚文化的发展史你也多少能了解到,为什么摇滚乐的鼻祖是黑人布鲁斯和爵士乐
  •     翻译是真的没翻好,很多语句不太通顺,但可以通过大概的背景了解到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尽管需要费一些时间。对理论的运用确实很娴熟。第一部分描述文化现象,第二部分进行理论分析。需要理解更多相关的时代背景才能把握他所表达的音乐与社会的互动和青年亚文化的张力,对照当前中国青年亚文化,在网络上呈现了和当时“垮掉的一代”几乎一样的趋势,但我们没有那么激烈,受到的控制更多,所以群体性的“风格”一旦突显,通常已经被收编。
  •     翻译的确有点糟糕,而且翻阅了几本相似的书,《亚文化读本》《文化研究》来来去去都绕不过斯图亚特霍尔和赫伯迪格这两师徒。对于种族的影响并没有它开篇提到的有非常好论述,不过它的立意起码是有了,就是不要从权力(警察、学校、媒体)去研究,而是从种族之间的文化流动去看。
  •     对文化研究中阐释、个案定性研究等方法的运用有趣而富有洞见
  •     工作原因翻了下扫盲。 因为这书去听了Bob Marley
  •     对亚文化在风格代码及意义表征上做了非常精彩的论述,尤其在英国战后青年亚文化上,光头党和朋克的研究,翻译稍微有点拗口
  •     神经病的感觉是相互的
  •     本书内容分两部分,个案研究与文化解读,具体内容在本书目录中可一目了然。据说,本书词语流畅,我没看原著,但陆道夫与胡疆锋的翻译确是流畅。由于文化解读安置于本书的后部分,我在阅读个案研究时,常茫然不知其用意,直至读第二遍或参照着阅读时,才略微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他是先让我们有感性认识,再作理论提升。并以丰富的个案间接地论证了亚文化研究的必要性。相比较而言,文化解读部分被引述的概率高些。
    文化解读部分里,作者主要分析了亚文化的风格,风格可以拼贴、同构等方式呈现,同时拼贴、同构、反叛等也成为风格的种类。作者对亚文化风格的界定、分类似乎缠夹不清,事实是从众多青年亚文化中提炼共同特征的复杂。
    作者倾心于亚文化的抵抗功能,忧虑其商业和意识形态收编的命运。但于我自身经验而言,消费时代中的青年亚文化并不必然具有抵抗功能。也许我是某类亚文化的跟随者,于某类亚文化的开创者而言,或许他们就是要抵制父辈文化或主导文化。
    读这本书的作用并不止于了解青年亚文化,对于我们理解一种时尚也诸多裨益。
  •     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赫伯迪格的理论著作,研究了当时美国的一些亚文化现象,主要从风格这一层次来对亚文化剖析,其中涉及的风格、抵抗、收编,整体来说很完整。译者胡疆锋也是研究这一块比较有名的。
  •     可读性上还算不错 但是翻译挣扎了许久。想我这一辈子做一行就绝对不看那一行的书的毛病应该是改不了了。
  •     对初学者来说,有些许晦涩
  •     音乐名词普及一般
  •     陆道夫翻译的水平挺好的,看上去通顺易懂,主要是读懂了风格的意义。
    个人观点,亚文化不是主流文化,所以总会受到各种抨击及媒体的道德抨击。读了这本书,可以更好地理亚文化。
  •     3年前开始入行文化研究的第一本书。虽然是译本但依然通俗易懂,还很有趣,并没有学术论文那种沉重的感觉。最近准备重读,希望有另外的视野。
  •     个人对那段历史 以下及文化比较感兴趣
    感觉还不错
  •     对伯明翰学派的批评已经车载斗量了,我并没有什么新见解…
  •     对CCCS的批评车载斗量浪漫化抵抗什么的放一边 作者根本没有多少新的东西更别说振聋发聩的观点了很多都是在拾别人牙慧甚至是霍尔的……翻译别的不提了Welsh威尔士的被当作地名 贾格尔拼成Jigger新政治家成了New Stamen……真是从写作到翻译到校对出版都是一坨shi
  •     因为没关注过摇滚朋克这一块的音乐,所以读起来蛮艰难的。。。
  •     本书算得上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基础性的概念起源和框架知识。但是翻译略显晦涩。
  •     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的抵抗和主导文化的收编。
  •     真没想到这本研究青年亚文化的经典著作在西方很流行,印刷多达30多次,影响真的很大。北京大学出版社有眼引入版权,在国内有了中译本,为从事亚文化研究的国内读者提供了便利。本书装帧很漂亮,纸质也好。就是字体有点小。从前言和后记来看,由于2位译者都是从事专业研究的博士教授,所以译文相对比较流畅准确,特别是选配的插图,对理解亚文化理论有很大帮助。赞一个先!
  •     非常好的角度,应当有更多更丰富的书籍研究亚文化,年轻的未来和历史。书籍装帧规矩,但略感遗憾是某些片段翻译还是有些散,不过现阶段它可以给满分。
  •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     个人认为比 亚文化读本 要好一些,不过很多地方没有看懂,值得重温一遍。 2016.2.4真的重温了一遍,很多地方可能因为知识积累比以前多所以看得更明白了,好书。
  •     翻译实在是糟糕,范围圈定的很小,基本就是在讲朋克圈,却扣了个亚文化的大帽子…嗯哼,被代表的感觉
  •     文化研究早期经典
  •     翻译的水平很棒,看文这本书,对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有了大致的了解。
  •     感觉有点看不懂,太深了,好多专业名词都不懂
  •     看了一点,还没看完,看了个案研究一部分,还不错,长知识了。
  •     相当不错的解读青少年亚文化的书,更多是探讨非洲种族特质对青少年亚文化群体形成的影响
  •     对青年亚文化问题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 当然主要针对外国的一些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亚文化 对国内的青年亚文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封面是我喜欢的。充充电
  •     内容还好,就想问一句中文版编辑你学过英语么,还活着么,吃了么,要我帮你校对么?几乎做到了全书所有英文名都拼错并且前后出现的还错的不一样,也是很拼
  •     本来这书是替人家买的,后来忙晕了头,在淘宝上又买了一本。这书还没看完,收获有一点就是好多现象不能光看表面,亚文化的出现和社会、国家都息息相关,要挖掘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才是研究的目的。
  •     拼贴美学 符号的游击战 “假若帽子不合时宜,那就把它戴上。”
  •     有趣的视角=新颖+狭隘 很好的论文范本 非常可怕的翻译水平
  •     先看的英文版,看不懂的地方找来中文版比照着看,结果都开始怀疑人生了。 什么叫“为了揭示符号的意识形态维度,我们必须首先设法阐释组织意义的代码” ,什么叫“这些意义的地图必然是选择的产物”。苍天啊,其实这些话都是为了解释朋克为什么要穿皮夹克。。。
  •     很不错的入门书。
  •     这本书读起来较晦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的原因,不过让我了解了一些非主流文化的东西
  •     学习研究问题的态度,无论巨细的深入才有真正的理解,理解才能言之有物。好像我们习惯空谈很久了。
  •     xifan
  •     某些部分真心看不懂...但对几个观点有震撼的觉悟也真是值了
  •     对创造性的研究
  •     如果说亚文化是对主流文化边缘部分的remix, 那么现今至少在西方已经没有新的亚文化可以发掘了,现存的是对亚文化的remix
  •     文化隔膜太深,读起来有些费劲,但视角和观点很有价值
  •     亚文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与产生只是意义大不相同的词语。能从书中看到几十年前学者的新鲜心态,也应该作为当下学者的自省,我们究竟向前推进了多少?
  •     值得一看,尤其是亚文化领域
  •     众所周知,伯明翰学派以浪漫化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而著称。不过,在我看来本书虽然强调了抵抗的意义,但对朋克文化的解读却并未失真,毕竟朋克文化确实是诞生于社会张力之中并对其做出了回应的,但并不意味着其他背景下的亚文化都会致力于反抗。难点在于对风格的解读总离不开对整体背景的解读,形成循环阐释。
  •     一会儿就可以读完的书。
  •     很經典的一本書,是研究亞文化必讀書目!而且北大出版,質量不錯,翻譯也很順暢!
  •     很好的角度,值得学习。
  •     文化资本明显不足的我对书中关于音乐形式的讨论一头雾水。但是我总觉作者对局限在消费领域的亚文化寄予太多的情感和政治期待,还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亚文化植入基因里的局限性。
  •     不知不觉又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了,老师推荐这本书。果然有参考价值。我写的是80后和90后粉丝亚文化方面的题目,赫氏的这本《亚文化:风格意义》写得很有才气,偶要好好模仿学习他了。这个中译本是目前国内唯一适合我们阅读的版本。推荐。
  •     又一本看着吃力的书。。。放着好了,摇滚乐什么的真心不懂。。。【那就跳过个案看理论分析呗。幸好上学期钱哒哒给了点符号学的基础,梗学研究在亚文化视角的指引下前进了一大步,赫伯迪格真是可以,这很人类学。不过,这么多年过去,自己还是那个热爱文艺学的girl啊!
  •     翻译糟糕透顶。读的一点都不顺。书有两点很有意思,一避免浪漫化,二避免革命化。亚文化只是加强而不是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从属阶级只是利用限制条件,通过美化,戏仿,修饰,然后克服并认清本身的从属的位置。符号还是原有的符号,只是重新拼贴,被吸收后,扩充了原有的符号语言。
  •     不知道是没认真看还是太晦涩,好多抽象的语言没看懂
  •     写作业粗浅地读了。有些零星的印象。
  •     3
  •     看了简介,发觉书内需要深挖的意义是挺深的,需多次阅读细细品味
  •     详细讲述了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一支文化的起源,与主导文化的抗争,最终又被主导文化收编的发展历程,具有普遍意义,从中你既可以读到历史又能读到社会
  •     结构,意义,意识形态,话语,霸权…无处不在罗兰巴特
  •     理论性很强的书,很适合我要写的论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     对于亚文化的解读还不错。不过有些难懂~尤其是一些引用文献,因为是单独使用,没有全文语境,有些看不懂。还可以再次阅读,理解。
  •     从反抗到妥协,再到被合法有效收编成为商品。这基本上是所有亚文化的必走的周期吧。可读性一般。
  •     了解亚文化必读,开头有对文化分析的概念化
  •     收获几支乐队,本书的范围几乎仅仅局限于朋克,看不懂的直接略过
  •     学年论文及时雨
  •     亚文化的经典之作。原书英语作者赫伯迪格年轻时写的书,有才华,有锐气,中文译者陆道夫和胡疆锋是专业人士,其的中文译著流畅通顺,特别是配了图片,便于理解抽象的亚文化理论。很好!
  •     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本书似乎专业性过强了点,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本书涉及著作较多,涵盖的领域也较广,对于写论文的朋友来说是本好书。书本的纸质、排版都挺好的,而且有配图帮助读者理解,同时翻译也很好,注释十分简明清晰,对于翻译中的一些中西方思维作了详细的解释,客观性较强。完全尊重作者和读者的翻译,尽职尽责的翻译啊!!!!
  •     经典文化研究路径的“抵抗”,“风格”,“意义”这些概念是绕不开的,尽管当前各类亚文化群体的流动性很强,抵抗也日渐消解。拓展研究的概念,角度,仍然要关注风格化的话语实践。
  •     神话有时无需被了解
  •     1567值得一读/想给翻译送刀子/读完更想去读巴特了
  •     第一部分还好;第二部分涉及到黑人音乐的解读,看得有点晕;第三部分感觉是作者分析的核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