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阐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反对阐释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532753437
作者:【美】苏珊·桑塔格
页数:341页

章节摘录

  当然,我主要谈及美国的情形。在美国,在那些只具有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的先锋派色彩的艺术门类(小说和戏剧)中,阐释到处滋生蔓延。大多数美国小说家和剧作家其实要么是记者,要么是业余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他们在创作标题音乐的文学对等物。与小说和戏剧中的形式有关的那种意识一直如此发育不全、缺乏创见、死气沉沉,以至甚至当内容不只是信息、消息时,这一点仍然表现得特别明显,而且更为顺手,更为露骨。与诗歌、绘画和音乐不同,(美国的)小说和戏剧并没有显示出任何对自身的形式变化的令人感兴趣的关切,因而容易遭到阐释的侵袭。  不过,标题音乐式的先锋主义——这主要是指以内容为代价的形式实验——并不是抵御艺术受阐释之骚扰的惟一的一道防线。至少,我不希望是这样。因为这会使艺术永远处在疲于奔命的状态(也将使形式与内容之间那种终归是虚幻的区分永久化)。原则上,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即创作一些其外表如此统一和明晰、其来势如此快疾、其所指如此直接了当以至只能是……其自身的艺术作品,来躲开阐释者。现在有这个可能吗?我相信,在电影中这种情形已经发生。这正是电影之所以是当今最活跃、最激动人、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的原因。也许人们说某种特别的艺术形式如何生动,是就该艺术形式容许有瑕疵却仍不失为一种好的艺术形式而言。例如,伯格曼的若干影片——尽管充斥着有关现代精神的蹩脚之辞,因而容易招徕阐释——就超越了其导演自命不凡的意图。在《冬日之光》和《沉默》中,意象的美及其视觉复杂性颠覆了情节以及某些对话的那种幼稚的伪智性(显示出这种不一致的特征的最突出的例子,是D·W·格里菲斯的作品)。在好电影中,经常有一种直率性,使我们从阐释的欲望中全然摆脱出来。许多好莱坞老影片,如库柯、瓦尔希、霍克斯以及其他不胜枚举的导演的作品,就具有这种自由的、反象征的性质,无逊于欧洲新导演的最佳之作,如特吕弗的《枪击钢琴师》和《朱尔与吉姆》、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和《随心所欲》、安东尼奥尼的《奇遇》以及奥米尔的《新婚夫妇》。  电影之所以尚未被阐释者所侵占,其部分原因,仅仅是因为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还是新鲜事。也多亏这么一个幸运的巧合,即这么长一段时间以来,电影只不过是一些影片;换句话说,电影被认为是与高级文化格格不入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被大多数才智之士所忽视。此外,对那些想分析电影的人来说,电影中也常常存在某种需要加以把握的内容之外的东西。因为电影不像小说,它拥有一套形式词汇——即电影制作过程中有关摄影机的运动、剪辑和画面的构成那一套详尽、复杂并且大可商榷的技术。  8  当今,哪一种批评、哪一种艺术评论是可取的呢?我并没有说艺术作品不可言说,不能被描述或诠释。它们可以被描述或诠释。问题是怎样来描述或诠释。批评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子,才会服务于艺术作品,而不是僭取其位置?  ……

内容概要

苏珊·桑塔格(1933—2004)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和批评家,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她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书籍目录

英国版自序
致谢

反对阐释
论风格

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
西蒙娜·韦伊
加缪的《日记》
米歇尔·莱里斯的《男子气概》
作为英雄的人类学家
乔治·卢卡奇的文学批评
萨特的《圣热内》
纳塔丽·萨洛特与小说

尤内斯库
论《代表》
悲剧的消亡
剧场纪事
马拉/萨德/阿尔托

罗贝尔·布勒松电影中的宗教风格
戈达尔的《随心所欲》
对灾难的想象
杰克·史密斯的《淫奴》
雷乃的《慕里埃尔》
关于小说和电影的一则札记

没有内容的虔诚
精神分析与诺曼·0·布朗的《生与死的对抗》
事件剧:一种极端并置的艺术
关于“坎普”的札记
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
后记:三十年后
译后记

作者简介

《译文随笔:反对阐释》是苏珊•桑塔格最著名的文集之一,是奠定其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的成名作,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集中体现了“新知识分子”“反对阐释”与以“新感受力”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

图书封面


 反对阐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大概十多年来,苏珊·桑塔格的名字在我的耳畔总会时不时地被提到一下,在看过她几行简单简历之后,我还是放弃了阅读她的书,因为,我觉得自己在没有获得足够能理解她思想的文化基石之前,还是不要妄想去阅读她,免得误解她,一如我曾经误解的伍尔芙和波伏娃。翻过岁月的山脉,近日,终于可以回眸去读《反对阐释》。很轻松地就发现,苏珊·桑塔格不是细腻得微微晦黯的伍尔芙,也不是昂扬得微微战栗的波伏娃,更不是那被提到她与之齐名比肩的犀利得微微哀愁的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的思想完全是独立宣明而且直接了当的。虽然,那么多评论说她很“激进”,但文辞里,却不见得多么犀利,还不如伍尔芙呢,其平和度更无法与阿伦特相提并论。或许,我心平气和地疏离阅读给了我这样的感觉,但也算正应了她反对阐释的理论吧。  更有趣的是,在见识了很多文艺理论美学理论之后,第一次阅读她的《反对阐释》,就让我找到一种类似中国独特佛学分支的禅宗的意味。  她,很宣明地反对阐释;禅宗,很宣明地反对释意。  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十六个字里,禅宗将自己的理论化作了一种单纯而坚实的原则,以我对禅宗的理解,用最简单方式解的说,那就是,理解佛法不要着眼于抠字眼,仅仅从文字里面去理解,而要用真心去了解,用心去亲近。佛家那么多庞大的经卷,其实是给世人培养心性的,对于“见性成佛”的实际作用并不大,但若不接触那些经卷,心性则无法培养,自然也做不到“见性成佛”的。最妙的是,禅宗还有一个理论——“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破。”  转眸到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里,这里也在贯穿着一种对于艺术、对于文学,直至对于美学的简单原则,她最睿智的警语是——“阐释是智力对艺术的报复,阐释还是智力对世界的报复”,如此犀利地要求“不立文字”似的运用智力去诠释,颇有禅宗杜绝虚妄思惟的棒喝意味。  在苏珊·桑塔格大量引用引证的文学评论里,陈列着那些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各种各样有思想的人类近现代文艺领域几乎所有的人才,一个接一个,不仅仅是罗列名字作品和评论,她还引经据典,在她游刃有余地穿越文学、戏剧、绘画和影像等艺术的各个轨迹里,在螺旋式循环往复又不重复的文学、美学、乃至心理学等等方面的论证里,她在说“一切有关风格隐喻都实际等同于把实体至于内部,风格置于外部”。有时候,掩书微笑,觉得,她那么反对阐释,她自己却长篇大论地品论着呢,然而,再展开书,却又会发现,她反对的其实不是阐释本身,而是那种虚妄的分析和批评方式,她希望的是真实的感受和接纳。果然是“直指人心”呢。  其实,她也曾较为公正地指出“阐释并不仅是庸人献给天才的恭维之辞。它实际是理解事物的那种现代方式,被运用于一切品味的作品”,多么有趣,她的文辞之中的确不断地敲击着那些因追逐虚名妄利的平庸者以“阐释”来“劫掠”,但她还是知道有些阐释是一种理解方式。所谓“德山棒如雨点,临济喝似雷奔”。苏珊·桑塔格作为一个女子倒不可能做到如此暴力,但如“为了取代艺术阐释学,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这样的定论,倒真的应了——“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的禅宗棒喝。  就像苏珊·桑塔格所说的——“难得找到这么一位名声卓著的文学批评家,他会乐意被人发觉是在为一种思想的风格与内容的古老对立进行辩护。”的确,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肯承认,其实我们依然走着的是古人早已经指出的道路,只是,我们不肯低下头来发现,粗糙的我们没有进步多少。  对于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对于她这一本厚厚的关于美、关于爱的文字,特别是对于她所定义的这种“反对阐释”的理论,或者她所宣扬的“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等等,在一个人的复杂的思想之中,仅仅是某一个局限的总结。就如同将一篇文章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一个中心思想,而实际上,在整个思想和整篇文章之中,其包含的信息量却远远不仅仅是文字所描写和一个人领悟到,甚至不包括作者或者艺术家本人在创作时,不经意表现出来的那些极有可能引起各种遐思和妄断的潜意识。“只要我们全神贯注于艺术作品,它就会对我们行使一种全面的绝对的影响力”(苏珊·桑塔格语),而这些存在于艺术作品里的包罗万象的“影响力”,就是我们人类思想里的美丽,而我的拙见是,用最单纯的方式接纳最好。  “最伟大的艺术家获得了一种高度的中立性。”(苏珊·桑塔格语),瞧瞧,可不正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了。让人们直接去获得心灵的感受,而不是靠阐释去理解艺术。  当然,苏珊·桑塔格很明显没有了解过禅宗或者佛家的理论,然而,人类的各种思想理论之间,必定有息息相通的。在我带着“禅意”微笑如同品茶一般阅读苏珊·桑塔格早期著作《反对阐释》之时,我何尝不是在用我的思想去阐释苏珊·桑塔格的理论呢,懒散的我,欣赏着她这种理论的美丽,并不想诠释她的理论,因为,平庸的我的理解,绝对不是其他读者的理解。一如她自己在《三十年之后》(此篇见本书后记及《重点所在》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6月版)之中说的:“在《反对阐释》一书的文章里,我最喜欢就是这一点:坚定和简洁……”而我,只需要用我的比较观去悦读她,欣赏她,接纳她,即为快乐了。【原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929814979&BlogID=150117&PostID=35756416
  •     “凯罗天下”公司曾在2013年推出了一款名为《保卫萝卜》的塔防类游戏,迅速风靡各类移动终端。在游戏中,各种怪物不停地对萝卜发起攻击,而玩家的任务是建立防御工事以保卫萝卜的安全。我们的文艺也同样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受到来自于文艺界本身和其他领域的各种攻击,以至于面目模糊,残缺不全。而苏珊•桑塔格正是防御工事的建立者,她用自己的笔保卫着文艺的完整和独立,致力于一种新的、健康的文艺观的建立。《反对阐释》正是其早期文选的集成,是她在充满青春活力的60年代思想的结晶,是她最初吹响的保卫文艺的清亮号角。在30年后出版的西班牙语译本的前言中她这样写道:“我把自己看作是一场古老的战役中一位披挂着一身簇新铠甲登场的武士:这是一场对抗平庸、对抗伦理上和美学上的浅薄和冷漠的战斗。”笔正是桑塔格战斗的工具,她抛弃象牙塔内的安逸生活,转而投身自由撰稿人的艰难道路,原因正是出于思想的尊严和对于真理的虔敬。《反对阐释》、《论风格》、《关于“坎普”的札记》、《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四篇文章恰好构成了桑塔格在《反对阐释》这部文集中的思想轮廓,是她为保卫文艺所建造的重型炮塔,为彼时的美国思想界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一、反对阐释在《反对阐释》一文的开篇,桑塔格即对在西方艺术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模仿论进行了溯源与批判,在桑塔格看来,不管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不管是把艺术看成是对模仿的模仿还是对理式的模仿,都是对艺术作品的内容的过度强调。而即便是在艺术形态早已发生极大改变的今天,“模仿说的主要特征依然挥之不去”,在我们思考艺术作品时,首先想到的依然是内容,即“X说了什么”。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作为一种自动化的反应适用于一切对文艺作品的接受行为中。这种对内容的过度强调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正是“对阐释的持续不断、永无止境的投入。”苏珊•桑塔格索所要反对的阐释,并不是一切对作品的阐释,而是一种反动的和僵化的阐释。这种阐释行为把文艺作品当做表达观念的冰冷符号,运用特定学说对其进行粗暴的解读。这种阐释在桑塔格看来,实际上成了“转换的工作”,它们把X转换成A,把Y转换成B。在此种阐释行为中,我们看不到对文艺作品的基本虔敬,“当代对于阐释行为的热情常常是由对表面之物的公开的敌意或明显的鄙视所激发的,而不是由对陷入对陷入棘手状态的文本的虔敬之情所激发。”马克思学说和弗洛伊德学说现已成为了当代最具影响的阐释学体系,其所带来的后果正是消除艺术的审美性。这从弗洛伊德对《哈姆雷特》的解读和众多文艺作品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遭遇就可见一斑。由于种种类似阐释行为的大量存在,我们的感受力已经变得麻木和迟钝,这在桑塔格看来,是“智力对艺术的报复”。而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机械复制的时代,阐释更是“智力对世界的报复”,因为我们身处的时代已经足够贫瘠,而智力性的阐释让世界变得更为贫瘠。毫无疑问,唯有恢复艺术的独立性和感受力的鲜活性,我们才能重新面对世界。这与现象学所提倡的悬置态度在精神气质上是相通的,它们均要求透过文明积累所带来的沉重灰尘,去用新鲜的眼光打量世界。但在现代大多数情形中,阐释行为恰恰是拒绝了艺术的独立性。阐释让本来不可穷尽的、令人心旌荡漾的艺术作品变成可控制的和驯服的,同时也变成平庸的,黯淡的,和单调的。宇文所安在《谜楼》里说道:“诗是我们心中渴望迷失的一部分。”迷失与激情,这正是艺术中最具魅力的部分,它让我们脱离于平板乏味的现实生活,从而达到“诗意的栖居”。而现代的阐释行为却企图消除这种诗意栖居的可能,把文艺作品变成一种理性的观念对应物。“建立在艺术作品是由诸项内容构成的这种极不可靠的理论基础上的阐释,是对艺术的冒犯。它把艺术变成了一个可用的、可被纳入心理范畴模式的物品。”于是,为了逃避阐释的荼毒,种种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得以产生,比如装置艺术、波普艺术等等,它们以消除内容的方式对抗着阐释的浸淫。但在桑塔格看来,这并不是艺术抵御阐释的唯一方式,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创作一些其外表如此统一和明晰、其来势如此快疾、其所指如此直接了当以致只能是……其自身的艺术作品,来躲开阐释者。”在她看来,电影这一新兴艺术门类正是这种明晰风格得以发生的最合适形式,因为电影语言具有着一种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直率性。而既然我们反对一种僭越的、粗暴的阐释,那么哪种批评行为才是正确的和可取的呢?首先,在桑塔格看来,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其次,我们需要“一套为形式配备的词汇”。这种批评的核心所在,正是把对内容的关注转移到形式上。更多地关注形式不仅能够让我们形成健康的文艺观,同时对我们的感受力也是有益的,因为形式改变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正是感受力得以形成的原因。正如上文所说,在这个文化过剩、机械复制的年代,我们的感受力已经被消耗殆尽,变得麻木而迟钝。苏珊•桑塔格举起“反对阐释”大旗的现实原因,正是想藉由艺术恢复我们的感受力。“现在最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我们必须学会去更多的看,更多的听,更多地感觉。”而艺术,正是恢复我们感受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阐释行为的大量存在,艺术的形式被人们严重忽略并且变得面目全非。这种被阐释荼毒的艺术于我们的新感受力的形成是毫无助益的。因此苏珊桑塔格在文章的最后用激进的语气呼吁道:“为取代艺术阐释学,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所谓“艺术色情学”,也正是“艺术形式学”。二、新感受力在《反对阐释》一文中,桑塔格已经透露了她反对阐释的现实目的所在,那就是致力于新感受力的形成。《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一文正集中论述了这种新感受力。在文章中,桑塔格首先提到了两种文化的分离观,在流行的观点看来,科学文化属于专家文化,而文学-文化属于总体文化,“任何有才智、头脑清晰的现代人,只可能进入其中一种文化而排斥另一种文化。”但在桑塔格看来,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其原因正是当代艺术功能的转变。当今时代,艺术已不再具有它最初出现时的宗教功能,也不再负担近代时期的描绘和评论现实的功能,“艺术如今已是一种新的工具,一种用来改造意识、形成新的感受力模式的工具。”当今时代艺术所担当的任务,是更新我们的感受力。正由于以形成新的感受力与否为判断标准,曾经的一切界限与区分都受到挑战,这其中不光包括“科学”文化与“文学-艺术”文化之间的界限,还包括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以及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区分,浅薄与严肃之间的区分,“高级文化”与“低级文化”之间的区分等等。而也正是由于以形成新的感受力为目的,当代艺术才不断地在形式上标新立异,新材料和新方法屡屡出现。当代艺术家以一种科学探索的精神来进行艺术创新,未来派、自动化创作、自白派等等正是这种科学探索精神的产物。在传统的艺术观念看来,这些创作属于“非艺术”,但这种“非艺术”恰恰就是现代艺术的精髓所在,它们注目于形式的创新和感受力的更新,“他们在表达艺术不必是什么,至少不一定非得是什么。”既然艺术的功能是形成新感受力,那么它必然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风格与形式,因为正是风格与形式更新了我们的感受力。这也正是桑塔格在本文集之初提出“反对阐释”口号的现实原因——阐释让我们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内容而不是形式上。那既然以形成新感受力与否为判断标准,是否就意味着否弃其他标准呢?答案是否定的。新感受力仅仅是在其他标准之外树立了一种新的标准,是一种“关于美、风格和趣味的新标准。”这种标准以趣味性和更新感受力与否为准绳,有着其自身的严肃性。“新感受力是多元的;它既致力于一种令人苦恼的严肃性,又致力于乐趣、机智和怀旧。”因此,从新感受力的观点来看,数学的美与艺术的美可被同等的接纳,高雅艺术的美与流行文化的美并无二致,只要它们对更新我们的感受力是有益的。三、艺术风格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苏珊桑塔格反对对于内容的过度关注,提倡将关注的重心放在艺术形式上,但实际上,桑塔格不仅反对形式与内容的本末倒置,还对形式与内容的二分法持否定态度,在《论风格》中她写道:“只要我们拒绝放弃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浅薄区分,那么就不会接受一种视艺术作品为意识的生动、自主的模式的方法。”但由于既定批评话语的存在,我们在论述艺术时不得不接受“形式”与“内容”这一对名词术语,对艺术作品作二分式的考察。即便是激进的形式主义也依然无法逃脱二分法的窠臼,因为对“形式”的命名也正意味着从反面承认了“内容”的存在。所以形式主义走向机械和穷途末路也就不足为奇,因为他们不具有正确的艺术观念。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和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结构分析正是由于对形式的过分关注而最终损伤了艺术的审美性。那么是否有一种新的话语可以改变这种形式与内容二分的局面呢?苏珊桑塔格认为,“风格”可以担当此任。何为“风格”?“风格”正是艺术作品整体所显示出的形式外观,它拒绝形式与内容这一对古老名词的入侵,转而以一种总体的、感官的、抽象化的感知体验来命名艺术作品。简而言之,风格就是我们面对艺术作品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和体验到了什么。在苏珊•桑塔格看来,一切艺术作品都是有风格的,不存在不具艺术风格的作品;或者说,风格正是艺术,而艺术即是风格。“一切艺术作品都基于某种距离,即与被再显的生活现实拉开的一定距离。”艺术作品必然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创作”这一动作本身即意味着对于现实的超越,即使在最尊重于现实的自然主义那里,现实生活依然不能纯粹的再显,而相反的是,自然主义自身也正意味着一种风格。正是距离让风格得以发生,因为它意味着一个经过再创造的世界。在这一世界里,我们体验到与在现实世界中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也就是艺术体验。而既然风格拒绝了形式与内容的区分,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艺术与现实之间失去了联系呢?因为在传统的观点看来,内容是艺术与现实发生关系的途径,人们经由艺术作品的内容进入和了解现实。在苏珊桑塔格看来,这种观点是陈旧和迂腐的,它实质上把艺术作品当成了一种“以艺术形式表达的声明”,即《反对阐释》中所说的“X说了什么”。但恰恰相反的是,艺术作品不是一个声明而是一种体验,它是世界中的一个物,而不是关于世界的文本和评论。艺术作品的独特特征在于,它并不导致概念知识。艺术作品当然与现实相关联,对现实发生作用,但这并非由于作品的内容,而是由于作品的风格,风格影响了我们的体验世界的方式,艺术对现实的影响也就由此发生,“我们通过艺术获得的知识是对某物的感知过程的形式或风格的一种体验,而不是关于某物(如某个事实或某种道德判断)的知识。”同理,艺术与道德也是相关的,这种相关性与内容无关,依然缘于艺术作品的风格,因为风格更新着我们的道德反应。苏珊桑塔格所说的道德并非具体的道德判断标准,而是作为人类行为形式的总体意义上的道德。不管艺术作品的具体内容道德与否,它所体现出的风格特征更新着我们的道德体验,“艺术中的道德愉悦以及艺术所起的道德功用,在于意识的智性满足。”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艺术之所以与世界发生关联,是因为让我们用别样的眼光看待世界(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把艺术作品当做艺术作品来看待,而不是披着形式外衣的内容),这种别样的眼光正是审美眼光,在艺术中,世界变成了一个审美对象。审美的眼光超越了道德的狭隘界限,以一种形而上的方式重新看待世界。而也正由于艺术作品的审美性,真理往往在艺术作品中发生,譬如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那个著名的例子:人们从梵高所画的农鞋而不是现实中的农鞋身上看到了存在的闪耀。于是海德格尔得出结论说:“艺术的本质或许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而也正由于风格概念的引入,艺术作品的整体性也得到了重新关注。在以往的文学理论中,人们总是夸张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必然性,但通过阅读作家的创作笔记我们可以看出,艺术作品在生成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理论家们之所以强调创作过程中的必然性,正是要为艺术作品的生成寻找一个理性的根据,以便将其纳入可被科学考察的范围。但艺术作品的整体性之所以存在,并不在于其创作过程,而在于作品本身所体现出的浑然一体和不可句摘,这也是一切伟大作品所具有的共性。《文心雕龙•附会》中所说“附辞会意,务总纲领”,席勒所说“消融材料于形式”,均可作如是观。四、坎普趣味坎普是一种感受力。作为意识的感受力无法用理性的语言加以描述。《庄子•天道》中说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至者,不期精粗焉。”用意正是直指语言的边界:具体、静止、有限的语言无法穷尽抽象、流动、无限的意识。但由于文学语言的审美性,可以使用修辞的方式扩展语言的边界,所谓“圣人立象以尽言”,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在谈论作为一种感受力的坎普时,桑塔格选择了札记这一富有弹性的文体形式,以便对坎普做一直观呈现。虽然用理性的语言概括坎普难免遗落,就像桑塔格所言“谈论坎普,就是出卖坎普”,但出于文章的需要,我们姑且尝试着对它进行粗略的分析与概括。首先,坎普是一种审美世界观,是对于风格之物的热爱。桑塔格说道:“坎普是唯美主义的某种形式。它是把世界看作审美现象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即坎普的方式,不是就美感而言,而是就技巧风格化的程度而言。”坎普喜欢技巧与夸饰,因此其对象必然是非自然之物。自然本身是没有风格的,生活也同样如此。因此坎普趣味将审美引入日常生活,一个印着日本浮世绘的花瓶,一个以新巧形式印着梵高《星空》的手机壳,都是坎普趣味的毂中之物。这种趣味落实到人的身上,就表现为一种对夸张人物的喜爱。具有男性美特质的女性和具有女性美特质的男性,以坎普趣味看来都是“吸引力的最精致形式”,因为它们均表现了一种对夸张性特征和个性风格的爱好。而在生活中,坎普趣味推动着我们去做非同寻常之事,从而让生活变得更有诱惑性和戏剧性。文中桑塔格引王尔德的话说道:“一个人应该要么成为一件艺术品,要么穿戴一件艺术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坎普趣味正是要提倡一种审美生活,它让生活变得艺术化和审美化,把生活过成艺术。这也正意味着桑塔格对资本主义机械复制和中产阶级趣味的反抗,机械复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单调而贫瘠,中产阶级趣味让人变得平庸而乏味,犹如艾略特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所描写的庸俗人物。那些美之事物譬如理想、激情、冒险等,在当今的时代均无处可寻。“我们的同胞每天努力工作,却只是为了赚钱。”加缪对奥兰城居民的描写正是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我们也像奥兰城的居民一样,都患上了“鼠疫”,这一“鼠疫”的名字就叫做平庸。桑塔格所要反对的,正是这种生活的平庸化,她试图通过坎普趣味的提倡将审美引入生活,重新恢复人类的激情,梦想与荣光。因此,坎普趣味体现了一种对于生活、对于人性的真挚之爱。所以桑塔格在文章最后说道:“坎普是一种温柔的情感。”其次,坎普还是严肃的。坎普强调趣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讨巧与卖弄,而是一种出于严肃态度的审美化和艺术化。艺术家将蛇雕刻在灯罩上并非为了好玩或取悦他人,而是出于审美需求的有意为之。但如果严肃性更进一步变成了刻板与呆滞,也就同样违背了坎普的精神。同时,纯粹的坎普拒绝“坎普化”。所谓“坎普化”,正像《论风格》中所说的“风格化”一样,是刻意为之,刻意地追求某种风格以致于作品的整体和谐遭到损伤。所以桑塔格说道:“坎普要么是质朴的,要么就全然是自觉的。”而后,坎普必定是充满激情的。这是对美的追求的激情,正是这种激情推动着人们去将生活艺术化。而没有激情的坎普,只是伪坎普,仅仅是“装饰性的、四平八稳的东西,一句话,是花哨。”同时,桑塔格还将坎普作为一种审美评判标准来看待。坎普标准并不否定以往的艺术作品评判标准,而是要为艺术作品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补充性的标准。通常我们称一部作品伟大,是因为它具有严肃和庄重的性质,达到了其原初的效果,形成了成品与意图之间的统一。这种文化被定义为高级文化,它是感受力的一种,基本上是道德的。而先锋艺术则是通过极端的形式揭示人类的真实生存状况,譬如卡夫卡与贝克特的作品。这是感受力的另一种,它通常依靠道德激情与审美激情之间的张力来获得感染力。坎普不同于以上的两种感受力,它是桑塔格所说的第三种感受力,它纯粹是审美的,是“风格”对“内容”、“美学”对“道德”的胜利。风格是坎普趣味的唯一标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坎普趣味意味着一种生活的艺术化,它以纯粹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自己周遭的一切事物。以坎普的方式生活,即意味着将生活戏剧化和艺术化。在《多情剑客无情剑》里,古龙用大量的手法渲染了李寻欢的生活之美,从处身环境到生活方式,从服饰衣着再到武功身法,无一透露着美的气息。而他多年之前之所以离开林诗音,本质上也正是出于对美的追求——因兄弟义气放下所爱之人,随后将自己流放关外,日日饮酒刻木寄托相思,这本身就是将生活审美化的表现。所以,“小李飞刀”李寻欢正是一个将生活过成艺术的人。而古龙小说所显示出的唯美华丽和机智夸张,也正是坎普趣味的精髓所在。所以倘若桑塔格有机会看到古龙小说的话,想必一定会抚掌而笑:“于我心有戚戚焉。”通过以上的种种分析,我们可以尝试着窥探桑塔格在《反对阐释》这一文集中的思想脉络。资本主义的工具理性导致了人们感官的麻木,使人变成单向度的和平面的。出于对这种工具理性批判的需要,桑塔格提出了新感受力,试图以新感受力为工具恢复我们被资本主义文明所侵害的感觉。而以形成新感受力为目的,桑塔格提出了“反对阐释”说。而重风格的坎普趣味也正是新感受力的趣味化。同时由于有感于形式与内容两分法的僵化,桑塔格提出了代表作品整体外观的风格说。可以说,新感受力(关于究竟何谓“新感受力”,桑塔格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或者说,她拒绝对其下定义。但从她的各种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感受力正是一种对于现代生活的审美感受力)正是《反对阐释》这一文集的基本精神,是贯穿文集的思想线索。但桑塔格在文集中所表达的真知灼见却不止于此。桑塔格摒弃了僵化的论文格式,转而以一种札记式的散漫文体表达她对文学艺术的思考。毫无疑问,这种文体是最适合思想的丰富性和流动性的。在人类思想的黄金时代——中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雅典时期——伟大的先哲们正是用此种文体来写作,庇荫了人类的整个思想史。于是,各种真知灼见见诸文章的各个角落,就像宝石一般洒满了路途,而我们却只能捡拾一二。桑塔格用她的笔更新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打响了一场保卫文艺的保卫战。时至今日,我们的艺术依然被来自不同的方面的攻击伤害着;在资本主义文化的扩张下,我们的感觉也变得愈加麻木迟钝。所以,“反对阐释”的意义依然重要,苏珊•桑塔格的背影尚未走远,因为保卫文艺的战争远没有结束。
  •     本书由苏珊•桑塔格(1933-2004)于1961-1965年之间发表于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结集而成。此时的桑塔格刚刚踏入文坛对纯文学(小说和诗)有很大的抱负,批评只是她反思自己的创作自然而然溢出来的成果。但是这些文章中深刻和“新颖”的思想,很快在此后形成了广泛影响——既影响世界也影响她自己,桑塔格成了世界级的文化批评家和公共知识分子。本书的书名就像一面旗帜,鲜艳夺目。但正如通常情况,也使书中的思想被遮蔽。本书内容丰富、睿智、生气勃勃,其价值绝不仅仅限于 “反对”什么,而是对现代文学、艺术作了精辟的新“阐释”,就像建筑在文化繁华地带,一座雄伟醒目、傲然屹立高楼大厦,站在各个文化街道都能目视它的一角。它能站得那么高归因于其中的四篇文章:《关于“坎普”的札记》《一种文化和新感受力》《反对阐释》和《论风格》。前两篇可以看作是本书奠基得很深、夯得很实的基础,后两篇则提纲挚领,高屋建瓴。其它则是从它们出发所作的深入的、广泛的批评实践。要弄清本书所表达的思想,特别要先从《关于“坎普”的札记》弄清“坎普”(camp)的意义。桑塔格为“坎普”写了五十八条札记,可能是为了更有概括性,或更丰富的所指,她并没有给它简单明晰的定义。我们可以先快速而简便地(再随着阅读逐渐深入)将“坎普”理解为:追求艺术品表面形式那些可以感知的、具体的美,而对艺术品的内容及其隐喻不加深究;“坎普”艺术注重技巧、外表、对称;它们曾经最大限度地体现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中。其实到这里,我们已可以看出来,“坎普”其实是文艺复兴美学的现代嫡系。文艺复兴初期,艺术仍然要严格地受到宗教管制,艺术作品的题材和思想大部分是为宗教服务,并受教会的监督。因此艺术品的肉容就很少留给艺术家自由发挥的空间,艺术家的才能也就只好发挥在艺术品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方面。当时那些艺术大师几乎都处理过某一相同的题材,比如 “基督被钉十字架”、“最后的晚餐”等,而他们要表现自己的才能,又不和别人重复,也就只好在作品的外表上赋予千变万化的、明晰而又精致的风格。随着它的发展和积累,这种精致的美变成了繁复的美,并且逐渐显露出“夸饰”的缺陷。巴洛克艺术和洛可可艺术之所被人贬为装饰艺术,也就是与这种题材和内容受到宗教限制有关。不过,伟大的艺术家们最终通过这些华丽的(之所以要装饰地这么华丽,是因为他们总想在艺术品有限的外表上体现出更多的精神启示并且迎合炫富心理)装饰,将平等、自由、开放的艺术精神从教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后来英国的唯美主义对它的又一次复兴,也是要把人们的思想从当时狭隘的旧道德世界中解放出来。桑塔格试图掀起的再次复兴,其最初的目的也是用来反驳当时美国主流“高级文化”的庸俗和僵化。因此,“坎普”精神表面看有一种革命的激情,内里却是复古的忠诚。本书出版三十年后,桑塔格称当时的自己是“一场古老战役中披挂着一身簇新铠甲登场的武士”。当然,这也是她的思想在本书中最复杂难解之处,这是她思想中的漩涡,常常将她的思想卷向文章主题的最深处。将现代艺术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因为这必须面对现代艺术的 “非仿真”和“非具象”外观,从这里寻找具体的、愉悦于感官的美,这就是她称之为“新感受力”的东西。了解了“坎普”的意义,也就可以理解解她的“反对阐释”了。其实她并不反对所有的阐释,她反对的是那种将艺术品外观悬置起来,尽量寻找艺术品的内容所指涉的意义的阐释。就是完全无视“坎普 “精神的阐释学,这也是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和Marxism的“阶级意识”为基础的阐释学。将这两种理论合而为一的是法国大作家让-保罗•萨特。桑塔格在本书里有好多次将矛头谨慎地指向萨特。所以她的“反对阐释”,私底下也可以看作是“反对萨特”。她推崇罗兰•巴尔特,而罗兰•巴尔特文学上的抱负就是为取代萨特。桑塔格与巴尔特之间的相似性就在于他们对现代艺术的“新感知力”,也就是在“非具象”“非仿真” 的艺术品之“外观”上找到一种可感知新的美,在巴尔特那里是“结构”,在桑塔格这里是“坎普”(在《风格论》这一篇里,她又把“坎普”称为“风格化”)。桑塔格用她的新理论在本书其它关于文学、美术、电影的专题批评中做了更为深入和严谨的探讨。她非常喜欢电影,因为当时正是电影艺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她主要论述了两个人,布列松和戈达尔,看她与其它那些大师的精神碰撞是非常有趣的。在她的新感受力审视之下,他们变得更有人情味,像我们一样受制于现实,因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人格,并因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仔细观察这些是非常引人入胜的。这本书所提出的问题远多于它做出的结论,这就是它之所以经得起重读,并成为批评的经典著作的原因。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看完《论摄影》我就喜欢苏珊桑塔格,有思想、有主见、有个性。《反对阐释》我太赞同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就是:自以为是的阐释!把简单的复杂化,把没有的变成有的。人们去揣测,去歪曲,去把他自己的强加于别人,已经成为陋习了!看看此书吧!!反对阐释!我爱苏珊.桑塔格。
  •     给女儿买的,新闻专业老师要求买的,书籍质量不错,内容专业性强。
  •     读得很吃力
  •     选一句话吧。。。“我们现在需要的绝不是进一步将艺术同化于思想,或者(更糟)将艺术同化于文化。”
  •     只能说时代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无知保持了这些文章的纯真性吧
  •     “加缪小说的那种著名的”白色风格“--不动声色,简洁,明晰,平实--本身是默尔索眼中的世界意象(由荒诞,偶然的瞬间组成)的表达手段。”“在批评理论中,真实性观念已十分古老了。”“艺术若没有体验主体的合谋,则无法实施其引诱。”“在对待风格的这种暧昧态度的背后,是西方对艺术与道德,美学与伦理间关系的历史性的混淆。”
  •     这本书我已经等很久了,在一个充斥着假象的世界里,在真理被扭曲的时代中,致力于维护自由思想的尊严!这就是这本书的主旨!
  •     「艺术作品的所作所为,是让我们看到或理解独一无二之物,而不是判断或概括。」肯定展示而非分析,风格而非内容。媒介即讯息,形式即内容。她总结的camp正是对技巧和夸张的铺张,现代纨绔作风。在感受与思考之间,她栖于品位。
  •     又出现了让我头疼的超现实主义
  •     书如其名
  •     语言虽然有点复杂,有时需要读几遍才懂,不过作者的功力和视角令我很受启发,读到中间有点想弃掉,坚持住了,一直读完后发现作者在后记里说,我最不喜欢中间那几篇,因为那是给杂志社交差才写的,我发现作者自己喜欢的和我喜欢的竟然是相同的文章!总之,本书还是很精彩的。
  •     苏大姐的每一个字,都像在甩那些能把“建设”、“建成”一字之变解读出一篇篇洋洋洒洒文章人的耳光。
  •     觉得自己不配评价
  •     书不错,但需要有点美国文学常识。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她拥有一大堆桂冠,比如“美国公众的良心”、“文学批评的帕格尼尼”等等,然而她却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经常发表对时政的看法,是因为“我有一种道德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作家,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1966年,桑塔格把在《党派评论》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集出版,名为《反对阐释》,令她名噪一时,该书迅速成为当代经典。
  •     1、60年代的戏剧和电影不熟悉,部分评论读起来有些吃力,但不是重点;2、观点有趣,有力,在今日也不过时;3、有些句子真是好,忍不住想划线;4、可作为60年代和后现代的入门之作;5、值得二刷
  •     电影评论部分几乎没看懂。学术味较浓。比较喜欢谈论风格和谈论文学的那两部分。
  •     什么叫思想,这就是。中国现在的评论水平与她相差几十年。
  •     关注形式,恢复感觉
  •     苏珊·桑塔格文集:反对阐释
  •     半个世纪后,恐怕依然得赞同桑塔格的全部观点,21世纪依旧需要“艺术色情学”。对于同时代的艺术,恐怕最难评析,这意味着要超越时间。
  •     事自有理,何必阐释,有理。
  •     厉害了我的大才女。
  •     《反对阐释》和《论风格》是重点。
  •     耗时三个多月才读完,字里行间便可感受到桑塔格是一个用力生活、自由奔腾、兴趣全面、充满真知灼见的真正的知识分子,精神层面的高度自觉与洞察,不被庸庸碌碌的世俗短见所左右,原来桑塔格也曾有每天都光顾资料馆看电影的日子啊真是好亲切。
  •     有旧版 特意为了收藏 买这个新版
  •     喜欢苏珊犀利又充满诗意的文字!
  •     我也好想培养那种坎普感受力
  •     另一种解读
  •     素闻苏珊·桑塔格的大名。曾经看过她的《关于他人的痛苦》,写的不错。现在买了《反对阐释》,爱不释手,真的是一本好书。从来不知道这样一个大才女真的名不虚传!!!书中引用了很多很多的外国典型例子,大多数是法国的。我是学艺术的,以前总是觉得“学院派”和一般的艺术评论,总是歪解作品,口水太多,其实,我们的艺术不可说!!!看完这本书,就真的如茅塞顿开了!!!超赞!!
  •     还没来得急仔细看内容。书的装订质量很不错,发货速度非常快
  •     很喜欢苏珊·桑塔格的书,充满睿智和思辨。
  •     我能说以我目前的脑力还得再来一遍么?书是真好
  •     很多评论对象都不熟悉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过,所以读着读着就出局了。但是透过文字能感受到作者的犀利和一针见血。
  •     钱锺书曾经和宋淇通信时, 谈到sontag的<疾病的隐喻>, 看完<疾>, 却并不觉得怎么样. 这本不错, 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视野, 大概我也是她所批评的对象吧, 颇多体悟.
  •     很不错的床头读物, 让人静心思考
  •     深
  •     西方三大杰出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她的作品,向世俗的恶俗开站,不标榜自己为精英,不向权贵低头.本书,值得一读.
  •     桑塔格是一个了不起的奇女子!
  •     读过之后,忽然觉得自己也犯过过度阐释的错误。解读过度了哈
  •     一直忘记标...
  •     挺好的,书的质感。内容还没看。
  •     想买这本书已经好长时间了,这次终于买到了。很喜欢。
  •     苏珊 桑塔格的书,翻译也不错
  •     很早就想入手来读了,但是毕业论文花了很多时间,一直没开始读,期待有所获。
  •     尽管好些看不懂,但依然抑制不住的想给五颗星。不过因为没看懂,还是少一颗吧。
  •     很好地书,名家名作,值得读
  •     这种纯理论性的收书是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
  •     艺术理论中的经典之作
  •     读,再读,反复读。 可以与翁贝托·艾柯的这本《诠释与过度诠释》一起来读,以一种怀疑训练的思维。
  •     讲真 第二本书就写着么犀利真的好嘛 2016.6.3
  •     大二
  •     2014年暑假的一本书
  •     还没读,跟老师逛书店时只要新发现桑塔格的书,她就会买
  •     桑塔格值得一读
  •     看了大部分,看不下去了
  •     苏珊桑塔格的评论太厉害啦!看得我在医院咯咯笑起来。
  •     嗯,写加缪的那篇很好玩~“伟大的作家要么是丈夫,要么是情人。有些作家满足了一个丈夫的可敬品德:可靠、讲理、大方、正派。另有一些作家,人们看重他们身上情人的天赋,即诱惑的天赋,而不是美德的天赋。......我这里所说的自然是阿尔贝·加缪,当代文学的理想丈夫。”Really,XDD?不过倒是很赞同桑塔格对反对死刑的《论断头台》的评价,那一篇的确很棒~嗯,桑塔格对萨特的评价好高啊~最喜欢《悲剧的消亡》和《戈达尔的<随心所欲>》那两篇~嗯,书中好多内容都不是很熟悉,以后再翻啦~:-D
  •     看第一篇就可以毫不犹豫给五星的书。太爱,太爱桑塔格。
  •     磨磨唧唧,什么玩意
  •     隔了几十年看这本书,苏珊的前瞻性依旧很高。
  •     之前已经看过,特意买回来方便收藏以及随时查阅。苏珊桑塔格的文字很有启发性,值得一读再读。这次出的精装版封面还挺漂亮的,作家本人的相框作为书签配图,出乎意料非常漂亮。
  •     敏锐犀利令人折服。翻译也非常棒!
  •     珊珊推荐的
  •     喜欢桑塔格。此书装帧不错,虽然我更喜欢平装本那种风格。
  •     很喜欢她,还有她的《同时》也很喜欢
    很有思想的女性
    看书
    作者总能把我们说不出来,差一点就能想到的东西就能一下戳破,这种感觉很好
    也许小些我也不是很同意,但是也觉得很震撼
  •     刚入手,封面非常简洁,我很喜欢。最看重的几篇文章,如反对阐释,索普札记都收录了,很好,慢慢看。
  •     要仔细阅读这本书,有点哲学的味道,还在细读中。。。
  •     苏珊的深刻尽在其中。
  •     一种新类型的文学评论方式,反对对内容的阐释,而是偏重形式的解读。
  •     收藏了!
  •     我们读书,却,从未想过如何当一个好读者,自己是否是作者所期待的那类读者。作为一个读者,相对于桑塔格我们的思想是肤浅的,肤浅之处在于虽然读书是利用别人的思想建立自己的思想,我们却只是用喜好与感觉来选取作品。但对于本书的观点,我并不是绝对赞同,作者为了实践或者说是证实其观点,必然对其所不屑的观点无一应用。 反对阐释主要还是讲如何谈论艺术作品,立足点是谈论而非阅读,是以评论者的角度来谈文章。但阐释难道不是每一位普通甚至专业读者阅读作品的方式吗?我们总在细节甚至到了鸡蛋里挑骨头的地步,或是角角落落中赋予它意义。 作者反对阐释的思想有深刻的意义,但对于任何一位读者在品味作品的时候都是过眼云烟。 爱情正如艺术,成了自我表达的媒介。爱情是孤独自我所感受的一种被误投到外部的感情。 或许爱情也是自我完善的媒介,在被爱之人身上发现了自己渴望的某种魅力,或许自身拥有,但大多不曾拥有然心向往之,其拥有该死的致命的吸引力。爱情的冒险也源于这种自我遐想的魅力的催眠。自我完善的不要性与否是爱情成败的主要表象,其只能交给时间定夺。
  •     很吃力读完。记了超多笔记,学习了不少对文艺作品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词汇,很有启发。但自己的阅读量和思考都太欠缺,只能她说什么都觉得好有道理。独立精神总是令人admire的。
  •     放在上学期,我还不敢想自己能读桑塔格,然而现在只想说,太好看了!
  •     一个值得尊重的女人,一部值得尊重的作品……
  •     包装相当好。
  •     我爱形式!
  •     听别人介绍买的,还不错
  •     还挺喜欢的呢
  •     很有启发性
  •     不错的书 喜欢桑塔格的文
  •     货到的很快,还没有看呢,第一感觉不错!
  •     值得收藏,所有喜欢艺术的人都应该看,所有善于思考的人也都要看
  •     很多是表象,很多是内在,很多时候我们看见了表象就以为了解了内在,却原来和真正的内在相差很远。在现今(现金)社会,苏珊·桑塔格的书值得一看再看。
  •     “反对阐释”应当成为所有批评家的共识,因为它将艺术批评的地位从艺术的附庸中拉扯了出来,当一个批评家开始阐释一件作品时,他就已然被奴役。
  •     我是一个桑塔格的迷,她的书我都要收藏,人生的知己!
  •     对艺术批评很有帮助。但里面收的一些书评影评,因为没有看过作品本身,还是挺get不到的。
  •     02/2016
  •     一直没标记,最近重读了《关于“坎普”札记》。属于那种每次写文章前,都要读上一篇,提拔一下自己笔力的案头书。
  •     苏三的书令人脸红啊
  •     太精彩了!估计在写符老师作业的时候会一直用到。
  •     书很精致,包装也很好,很满意!
  •     电影参考 观点有些蛮有意思
  •     苏珊.桑塔格的书是我到了中年才开始喜欢,才看的懂。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对她的每一本书都细细拜读,非常有收获
  •     如果没读过桑塔格,推荐从这一本开始
  •     跨过半个世纪,她的想法是流动的,不是停滞和虚妄
  •     作者是个深刻略显犀利的不寻常女性。作品似人品。
  •     刚到货,还没有来得及看,但是打开以后,感觉不错
  •     超棒!!!
  •     高山仰止,锋芒毕露。
  •     豆瓣阅读上14年10月购买,拖到现在才看完,所以拖沓久了就没什么感觉,近日集中看了坎普文化 新感受力 两种文化才逐渐找到感觉。而之前的电影时评因为年代是六十年代,没看过也没办法理解。总之自认为不如论摄影。但还是要给苏珊桑塔格这种文论届的女汉子支持一下。
  •     装帧精美 内容丰富 好喜欢苏珊大妈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