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术讲要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古典学术讲要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
ISBN:9787532555611
作者:张文江
页数:308页

章节摘录

《宋史》对张商英的评价有好有坏,有些可能是出于偏见,有些也确实很难辩解。对这个人的历史作用要另外研究,总体上还是功大于过。写《宋史》的人有道学思想,对北宋的改革有所非议。王安石变法一味地主张富国强兵,有些政策的动机是好的,但是到了执行的官吏手中,反而成了盘剥老百姓的手段。施政者如果对人情没有完全了解的话,一些看起来利国利民的措施,也可能会有副作用。我估计很多人是第一次听到张商英,一般只有研究历史的人才知道他。张商英是在名人背后低一级的人,正好给名人遮蔽了。在他旁边的王安石是人人知道的,蔡京是人人知道的,而知道张商英的人比较少。和《宋史·张商英传》同卷的《侯蒙传》中,还记有:“(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这就是当时动荡的时代背景,也是后来《水浒传》的根。这次讨论非政治的内容,是张商英的思想变化。丞相张商英居士,字天觉,号无尽。年十九,应举入京,道由向氏家,向预梦神人报日:“明日接相公。”凌晨公至,向异之,劳问勤腆。乃曰:“秀才未娶,当以女奉洒扫。”公谦辞再三,向日:“此行若不了当,吾亦不爽前约。”后果及第,乃娶之。开篇仿佛是一个旧时的戏曲故事,蛮温馨,蛮浪漫。这个故事发生在应试途中,引出了一段婚姻佳话。这个向氏很有意思,好像英国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一般养女儿的人家,当女儿稍稍长大了一些,做父母的人往往就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心事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于是感应真的来了。新津张氏多青年才俊,在周围地区有一点名气,向氏也可能事先隐约有所耳闻,于是在梦里就显出来了。“劳问勤腆”,“劳”是慰劳,“问”是嘘寒问暖,“勤”是殷勤,“腆”是丰厚。他看到有这样一个应试的人来,就把逢年过节的好东西都端出来招待他。这个姓向的思忖着自己总归有一天会当老丈人,当他看到一个英气勃勃、长身玉立的青年站在眼前,怎么能不心生欢喜呢。

前言

  大约二十五年来,我一直在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的部分典籍,清理它们的源流演变,并探讨它们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更大的背景上来说,这也同时意味着寻求中华学术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厘定其特殊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工作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在这些典籍中,曾经以为是糟粕的,一部分确实是糟粕,一部分如果深人了解,就不是糟粕。曾经以为是精华的,一部分推广起来有弊病,一部分其内涵千百年都没有阐发出来,至今熠熠生辉,足以在世界文化的最高层次占据一席之地。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保藏于中国的,本身就是世界的,人类的。保藏并阐发这部分内容,既是中华民族应尽的责任,也是中华学术的向上之路。理解这部分内容,可以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关,但是也不一定直接相关,此可比拟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生命的古代文化永远是接触现实的,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并滋养现实。理解这部分内容的人有其独特的立场,但是一般不会激烈地支持或反对。  由于此一工作规模较大,短时间内难以成就,在2005-2007年间,我选取一些比较深入浅出的典籍,在研究生班上试讲,参与者有复旦大学的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硕士,以及各行各业的一些朋友。“古典学术讲要”就是这一课程的名称,根据录音整理的部分讲稿组成了本书。把课程名称移用来作为书名,虽然不十分确切,但是也表示了我长期摸索的学术指向。古代典籍是先人智慧的结晶,虽然我的修习工夫不足,理解程度有限,但还是想打破中西体用之类的限制,和求学者一起分享阅读经典的美好时光。如果读者能通过此书和经典结缘,感受生命的成长经历,甚至能跳过此书直接研究经典,得到真实的受用,那正是我所盼望的。

后记

大约二十五年来,我一直在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的部分典籍,清理它们的源流演变,并探讨它们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更大的背景上来说,这也同时意味着寻求中华学术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厘定其特殊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工作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在这些典籍中,曾经以为是糟粕的,一部分确实是糟粕,一部分如果深人了解,就不是糟粕。曾经以为是精华的,一部分推广起来有弊病,一部分其内涵千百年都没有阐发出来,至今熠熠生辉,足以在世界文化的最高层次占据一席之地。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保藏于中国的,本身就是世界的,人类的。保藏并阐发这部分内容,既是中华民族应尽的责任,也是中华学术的向上之路。理解这部分内容,可以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关,但是也不一定直接相关,此可比拟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生命的古代文化永远是接触现实的,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并滋养现实。理解这部分内容的人有其独特的立场,但是一般不会激烈地支持或反对。由于此一工作规模较大,短时间内难以成就,在2005-2007年间,我选取一些比较深入浅出的典籍,在研究生班上试讲,参与者有复旦大学的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硕士,以及各行各业的一些朋友。“古典学术讲要”就是这一课程的名称,根据录音整理的部分讲稿组成了本书。把课程名称移用来作为书名,虽然不十分确切,但是也表示了我长期摸索的学术指向。古代典籍是先人智慧的结晶,虽然我的修习工夫不足,理解程度有限,但还是想打破中西体用之类的限制,和求学者一起分享阅读经典的美好时光。如果读者能通过此书和经典结缘,感受生命的成长经历,甚至能跳过此书直接研究经典,得到真实的受用,那正是我所盼望的。

书籍目录

序言
《学记》讲记
《史记•货殖列传》讲记
《五灯会元》讲记:无著文喜
《五灯会元》讲记:兜率从悦
《五灯会元》讲记:丞相张商英居士
马致远《套数•秋思》讲记
渔樵象释
《风姿花传》讲记
《西游记》讲记
后记

编辑推荐

《古典学术讲要》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作者在2005-2007年间选取中国古代一些比较优秀的典籍,在研究生班上试讲,参与者有复旦大学的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硕士,以及各行各业的朋友。“古典学术讲要“就是这一课程的名称,根据部分讲稿组成本书,由《学记》、《史记·货殖列传》、《五灯会元》、《套数·秋思》、《风姿花传》、《西游记》讲记组成。作者精通国学和佛教,学贯中西,力图发掘这些典籍的深刻内涵,清理它们的源流演变,并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图书封面


 古典学术讲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原载《文景》杂志2011年1、2月号合刊    大概在2006年上半年,我打算考陈思和老师的博士,于是开始系统阅读陈思和老师的文章和著作。陈老师在一篇散文中提及,曾到一位朋友家听庄子,感觉极好,读罢陈老师的文章,当时无限向往,不知道老师这位朋友是谁。隔了几天,一次我和刘志荣先生聊天,说道,在复旦西学我可以听张汝伦老师的课,但中学苦于无明师,不得其门而入。志荣说,暂时可以不必着急,以后应该有机会去张文江老师家上课。当时方知,陈老师的这位朋友就是张文江先生。2007年春天,我有幸开始去张老师家上课,其时正讲《尚书·无逸》。我与《尚书·无逸》颇有缘分,2008年9月,我去哈佛访学,行前写信向张老师辞别,张老师回信写道:“临别赠人以言,传一篇刚改定的《无逸》给你吧,也许能起一点励志的作用。”其后,在美国一年,我也“无逸”,未敢“关起门来煮牛肉”。《古典学术讲要》所收录的两篇讲禅宗的文章和《〈货殖列传〉讲记》都在课上听过;《古典学术讲要》结集之前,我曾反复阅读过全部单篇文章,结集之后又通读一遍,故不揣简陋,谈一点阅读体会。    在《古典学术讲要》之前,张文江先生出版过《营造巴别塔的智者——钱钟书传》(1993年)、《管锥篇读解》(2000年)、《渔人之路与问津者之路》(2006年),整理过潘雨廷先生大量著作,譬如《周易表解》(1993年)、《易与佛教、易与老庄》(1998年)、《易学史发微》(2001年)、《易老与养生》(2001年)、《读易提要》(2003年)、《道教史发微》(2003年)、《易学三种》(2005年)、《周易虞氏易象释、易则》(2009年)等,校点过杭辛斋《学易笔谈、读易杂识》(1997年)等。从张文江先生的著作、整理和校点的书中,大体能见出其为学的方向和志趣,其人之大体亦略能显出。    一般而言,学问进路往往先从同代人入手,在师友的帮助下,或能上出,尚友古人,因此钱穆曾写过一本《师友杂忆》。张文江先生的著与述,今人主要涉及到两位——钱钟书先生和潘雨廷先生。钱钟书先生曾经给张文江写过一封信(我见过原稿),大意谓,今人著作不必多下功夫,应往上走,多读古典著作。张文江先生后来走的路大体上遵循了钱钟书先生的教诲,走的是“尚友古人”之路。在课上张文江先生屡次说起钱钟书先生这句话,可见对其影响之深。对于钱钟书先生,张文江写过《营造巴别塔的智者——钱钟书传》与《管锥篇读解》两本书。前书是其传记,讲钱钟书的人生和成长经历,这是在总体上解读钱钟书;后书解读《管锥篇》,选钱钟书先生最难的、也是最艰深的一个局部讲解。因为这两本书,很多年,张文江先生的形象隐藏在钱钟书研究专家里面,世人罕有深知者。    其实,就张文江先生学问格局而言,钱钟书先生是其显,潘雨廷先生是其隐。如今,钱钟书先生几乎家喻户晓,其学问号称钱学;但是知潘雨廷先生者甚少,世人理解潘先生尚需时间。潘先生的形象藉张文江逐渐显现,潘先生是不世出的好老师,张文江是不世出的好学生。有这样的好老师,一生夫复何求;有这样的好学生,绝学才不致于失传。潘先生生前张文江曾随侍先生读书,潘先生去世后张文江不遗余力地整理了潘先生大量的著作。整理著作,一方面成就了潘先生,如此潘先生方有文字传世;另一方面,也成就了张文江。张文江先生曾讲过罗马时期哲学家普罗提诺的《九章集》,该书由普罗提诺的学生波菲利编纂而成,除此之外,波菲利还写了一篇《普罗提诺的生平和著作顺序》,一方面介绍老师生平,一方面研究了老师著作的顺序,并写了提要。张文江先生讲波菲利的文章或有道志之意,或许他在普罗提诺身上看到了潘先生的影子,在波菲利的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普罗提诺幸亏有波菲利这样的好学生,波菲利幸亏有普罗提诺这样的好老师。张文江先生以《普罗提诺的生平和著作顺序》为主,结合《九章集》内容,讲了普罗提诺的学术和人生。张文江先生颇喜《希腊名哲言行录》,曾讲过此书中的毕达哥拉斯篇,波菲利的《普罗提诺的生平和著作顺序》与《希腊名哲言行录》格局相似,既讲学术又讲人生。张文江的文章能见大处,研究一个人既研究其学术,又研究其人生。张文江的两篇文章《曾国藩的学术和人生》、《王国维的学术和人生》,就是这个思路;《营造巴别塔的智者——钱钟书传》与《管锥篇读解》两本书若合而观之,就是钱钟书的学术和人生。除了大量整理潘先生著作之外,张文江尚著有《潘雨廷先生谈话录》,该书尚未出版,但单篇文章曾在《文景》和刘小枫主编的《经典与解释》上刊发过。《潘雨廷先生谈话录》是张文江和潘先生之间的谈话,潘先生俯仰之间,尽显风流。《潘雨廷先生谈话录》更近古人制作,柏拉图著作,《论语》等皆是对话。生活本身就是学问和修养,因此日常生活更能显出一个人的境界和风采。谈话很难,因此伟大的人物往往是独白,只能说给后来者听,因此柏拉图的著作中尽管纷纷纭纭,众声喧哗,但主角往往只有一个。《潘雨廷先生谈话录》相对而言是对话,这本书里有两个主角:潘先生和张文江。《潘雨廷先生谈话录》一方面记录了潘先生的言行,另一方面展现了张文江的成长和进步经历。    《渔人之路与问津者之路》出版于2006年,此书收录的是张文江自己文章,但这本书可谓是张文江懂了潘先生之后的读书心得。《渔人之路与问津者之路》内容庞杂,谈文学、哲学、文字学、戏剧、地理大势等,又多涉及近人,谈曾国藩、王国维、鲁迅、徐梵澄等。《渔人之路与问津者之路》有“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之象,由此可略窥张文江先生二十年来的进步路线。    在《渔人之路与问津者之路》后记中,张文江先生说:“本书是我写作二十年的文集,是我从事文字工作的记录,或许更确切地说,是我不努力工作的记录。二十年走过的路,歪歪斜斜,留下的脚印,稀少而凌乱。”二十年只此一本文集,似乎真是又慢又疏懒。但是,张文江先生几十年相应的是另外一个节奏,他沉潜于中西学术中,故显得慢,但厚积薄发,其能量方慢慢显示出来,《古典学术讲要》则能见出。《古典学术讲要》较之《渔人之路与问津者之路》已经更上了几层楼,《古典学术讲要》直接面对经典,一句一句地解读。写论文简单,如果懂了经典中的一句,都可以洋洋洒洒数万言;解读经典难,因为即使有一句话不懂,都过不了这个槛,也不敢贸然去解读。敢于直面经典,说明蓄势已足;也惟有日日浸染于经典之中,能量方能大而无当。    《古典学术讲要》没有序言,只是以《诗经·风雨》冠诸扉页。作者所引者惟“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四句。颇能见其怀抱。近人频频征引《风雨》一诗,盖有忧患也。黄遵宪写毕《日本国志》,有诗言“频年风雨鸡鸣夕,洒泪挑灯自卷舒”。鲁迅“铁屋子”意象,或亦是此诗之变。    《古典学术讲要》共有九篇文章,诚如作者所言,阅读古典是“清理它们的源流演变,并探讨它们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故所谈尽管是古典作品,但都关乎现实,有所为而发。作者在《后记》中又言:“有生命的古代文化永远是接触现实的,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并滋养现实。”诚哉斯言。《〈学记〉讲记》、《〈西游记〉讲记》、《〈风姿花传〉讲记》《〈五灯会元〉讲记:无著文喜》、《〈五灯会元〉讲记:兜率从悦》、《〈五灯会元〉讲记:丞相张商英居士》都是研究这些人的学术和生平,其实这就是教育。张文江先生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古典学术讲要》的主题还是在于谈教育,此教育应理解为人在天地之间,小而言之在当今社会中,何以自处。”《〈史记·货殖列传〉讲记》谈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基本上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路,三十年过去了,如何理解经济,如何处理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如何理解经济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都需要反思。教育与经济,自古及今皆是最重要的问题,于今为烈。教育问题尤重要,可谓教育就是政治,教育就是哲学。    《古典学术讲要》这部书只能显出张文江先生的一个局部,本书收录范围唯在中国部分古典学术,西方古典学术尚未收录。张文江先生在何处非我所能见到,但就我所见可以猜测一下,他是走三教合一加上哲学之路,既是其学术志趣,也为应对时代。比如曾国藩倡宋明理学,且身体力行,在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已经不能应对那个时代;其后蒋介石尚曾国藩,服膺王阳明,倡宋明理学,亦不能应对那个时代。今人甘阳有所谓“通三统”之说,颇能切中时弊,但是尚不足应对这个时代。《古典学术讲要》儒、释部分较为明显,此外张先生尚整理过《道藏书目提要》(2003年)等,张文江先生对于《庄子》颇为心仪,他讲过庄子内七篇、外篇和杂篇的部分篇目,文章发表在《文景》或刘小枫先生主编的《经典与解释》上。其程度,我不敢妄言,读者可以自己判断。西方古典学术部分,就我所见所闻,张文江先生讲过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普罗提诺,莱辛、黑塞、施特劳斯等,部分文章发表于《上海文化》和刘小枫主编的《古典研究》之上。我不知道张文江先生何时出下一本文集,即使出我也不知道他如何编纂,或许在以后的书中其总体形象能大体显现出来吧。    《古典学术讲要》是“讲记”,一般而言,张文江先生先在课堂上先讲某篇文章,所谓“讲”也;之后根据上课录音整理成文,然后反复修改,所谓“记”也。讲记介于述与作之间,孔子言“述而不作”,庄子言“重言”,可是近人走了相反的路,于是作而不述之风大盛,故全集、文集动辄几十卷,梁启超是典型,盖欲“新民”、启蒙。“作”或有宣传之意,讲记偏在讲,尚是讲给“有耳能听”的人,有隐晦教导之意。    《古典学术讲要》的后记,可见张文江先生的怀抱。据说,后记的部分内容是张文江先生在病床中写下的。2004年,张文江先生大病,幸天不丧斯文,其后张文江先生大病痊愈,于是复出讲课、写作。大病之中写下的是其念兹在兹的话,最能见其志,亦能见其平日修为。我不敢妄加评论,可以抄录一部分,读者自己判断:“大约二十五年来,我一直在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的部分典籍,清理它们的源流演变,并探讨它们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更大的背景上来说,这也同时意味着寻求中华学术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厘定其特殊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工作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          2010-12-28 于办公室,2011-1-17略改
  •     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谭轶斌  教古典作品,不少教师只把文本当做语言材料,疏通字词句,分析语法,在此注、彼注间考据,于是乎,经典文本成了风干的语言标本。也有教师倒是乐于阐发,但或套话成堆,空话连篇,或照搬教参,了无新意。如此课堂,学生昏昏欲睡,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何解读古代经典文本?如何让语文教师在古代经典面前拥有自信?如何使古代经典作品的教学摆脱“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局面?如何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灵对接?张文江教授的《古典学术讲要》,或许能为我们找到一条“渔人之路”。  张教授对经典的解释,不是只钻故纸堆,而是“打破中西体用之类的限制”,与今人对话。闪烁着思想光芒的话语,随便翻到哪一页,俯拾皆是。它时时让你感受到,什么是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什么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什么是左右勾连、洞幽烛微,什么是思如泉涌,智慧满溢······有意思的是,张教授解释中国古代经典,常和西方硕儒心意相通。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塞、怀特海······他在中国古代典籍和西方哲人之间架起了桥梁。  至此,你会明白,研究古代典籍的张教授不是跟不上时代节拍的古书蠹虫,而是真正的读书高手(据材料显示,他家中藏书甚少,因其每每翻完一本便送人)。可以说,他在古代学术典籍的研究中洞开了一方新天地,此种对经典的解释,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视角、新思维、新方法。  与此同时,张教授也在经典的解释中找到了非常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他面对古代经典,是一句一句解读,而不是囫囵吞枣式的阐释。如若没有十二分的功力,是不敢这样做的。正因为张教授对经典已成竹在胸,所以不用虚张声势,而是老僧说家常话般,用通俗浅白、大家都听得懂领悟得了的话语来表述观点。  如《史记·货殖列传》:“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张教授如此解读:“这就是经济影响到法律。有了足够财力的话,犯了罪也可以免除,至少可以减轻。司马迁触怒了皇帝以后,没有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援,这句话中应该包含着他的感慨。”  张教授没有“后现代”的话语,却有“后现代”的思维方式,他找到了中国古代典籍与当今现实之间的榫头,找到了深厚研究与简单表达之间的逻辑接口。  章太炎先生曾说过,病实者宜泻,病虚者当补。若你在经典面前还少有自信,赶快找来此书一读,权当进补。     选自谭轶斌《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语文学习》,2012(05)  
  •     《古典学术讲要》,张文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虽不系统,亦参差不齐,但读来不少收获。以“风姿花传”为最佳,贯通为人为学为事之理,虽是日著,通透中国文化;“套数.秋思”亦好,较唐诗宋词,元曲中本就有一种返朴归真在,这便是了;“学记”亦不错,至少有君子如响一句。其实,现在读不来典籍,时间太破碎,心态太浮躁。

精彩短评 (总计89条)

  •     很好 书,特别是《学记》讲记,漂亮
  •     书名为学术概要,内容并不艰涩
  •     不可言说
  •     讲稿这种形式很容易显得好,因为将准备好的话题引到人生上总是比较容易,也能够扬长避短。所以读好的讲稿经常进入某种情绪而忽视其本身立论或引证的弱点,这是可警惕的。这本的好也是和钱钟书类似,博是真的博,但立论总有点不踏实,讲起来天马行空。象这个概念是从易里来的。禅宗的几章有点故弄玄虚的意思,本身也是绮语戒的一种。
  •     将其视为哲学与非哲学的分界线,修行与混日的分界线。但这本书本身不是修行,也不是哲学
  •     在地鐵上讀完,很有味道。
  •     讲要很值得一看
  •     张老师对钱钟书简直熟到令人发指。至今仍记得当年在老馆借到的那本《渔人之路与问津之路》中旁批的前三三与后三三,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不懂的仍然不懂。唉。学问圆通到这个境界,真是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有大启发。环环相扣,生生不息。重读,重读。
  •     好顶赞,可惜太短了…
  •     不禁很佩服作者
  •     类似中学语文读本
  •     悟道,砥砺人生
  •     该乘扁舟浮于五湖。
  •     喜欢古典学术的人可以看一下。
  •     13年读的最有收获的一本书。
  •     《史记•货殖列传》讲记大有启发
  •     送来时候页上都有褶皱,但是不影响看,很不错的书
  •     新鲜
  •     推荐《货殖列传讲记》、《五灯会元无著文喜讲记》《渔樵象释》三篇。作者乃当世高人。
  •     这么多年没这么仔细读过一本书了。因为够细、时间拉得够长、笔记一点不落,到读完时可能已有略超出的可能了……总的来说,它已完成,也即将过去,并在将来存在。
  •     文化研究,略备一格,气象开阔。
  •     ...还可以。
  •     史记货殖篇和五灯会元三篇读着挺有意思的!决定继续找佛学文献来看一看,有推荐的嘛?
  •     仔细读了《学记》和《西游记》两篇,与学院派的比,全然是两种气象。
  •     第一次接触作者的书,可能还有点不会看。见谅。
  •     前后读过两遍,优缺点都很明显,脑洞大,联系现时代,但确实不那么严谨和扎实。张老师讲课厉害的。
  •     书里处古典学术概要,读着很顺畅,好书。
  •     很好呀呀
  •     非常喜欢这类写法,读这本书的感觉很好,张文江的书以后逢见必买。
  •     难得好书!
  •     “只看见有一个非常大的殿堂啊,一点也不懂啊。”
  •     12
  •     古学其实是切身之学,能把古学讲活,非反身有得者不能。
  •     张老师的书实在太、太、太好了。没办法说,只有用心读过人才会明白!大家别犹豫了,买吧,绝对错不了。
  •     质量不错,不管是装订还是内容
  •     发货速度快,书的质量很好。内容确实非常值得一读
  •     江湖,对不同规则和潜规则的理解和争执。四十有八,圣凡尽杀。这是48,那是42。印度的信中国的疑,结成禅。人啊,要大感触啊!然而动不动就感触会不会消耗能量?佛家一花五叶七宗,南宋凋落传日本,风姿花传之真意。等闲行处,步步皆知。翻身魔界,转脚邪涂。时间投影到具体生命正为光阴。故事,你执着了就是自恋,化开了就是文学,这句颇木心。一粒米到你的米缸里,日剧不是剩女也说过一份礼物到你的手里。天意,合力的阴面!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渔樵可存千古的“辩日”型基友!原来老三国演义电视剧唱进去了!不朽!庄子有说马变为人。审美近道伦理近儒宗教近佛,东西通的身心畅快!桃花扇末尾三老对叹,茶馆也是。劣手亦为高手之范!所有小生演戏加油!艺术乃在像不像之间!春喜剧夏传奇秋悲剧冬嘲弄。还有诺斯替!皇级经世!
  •     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来源。
  •     潜心治学,我们的楷模。
  •     张先生是真有学问的,但是一定要从先人的文章中找出来指导现在的生活(比如教育)可能不是一条好路子
  •     此书无货
  •     适合安静且闲情逸志时阅读
  •     货殖列传;渔樵象释。
  •     本书可多读,朗诵可,取其精神,真传承古典学术之气络,又可践履行之,有内外圆融之气象,高屋建瓴,能读到实属幸运。
  •     苦口婆心,为师体会,启发连连。
  •     旁征博引,很受启发。讲五灯会元、学记、风姿花传和秋思套曲的几篇深以为然,像秋思中以前没太留心的某些地方又有了新的感悟,确实是很好的课程讲稿。对渔樵的解释到后面有点空而不当?但还是很震撼。对史记的解读别开生面,虽有字句或史实疏解的不严谨处,确实是一种哲学的眼光来看,有一种面对整个人,而非割裂的大众或精英的慈悲愿心。
  •     写的很不错,喜欢读。每天读一些。
  •     张文江老师的文章不是偶这等人能评论的,只能踏踏实实的读,也许是雅俗共赏,而意蕴非偶能明的了,因在我这等初学看来很深的,不是我能觉知的吧。这起码是一位为中华传统文化屹立于世间的、为了人的某种天命般的进化而真实工作着的大学者。无法正确理解您,无缘见到您的。顶礼!
    还想读您的其他文章,希望您有空多出版些,还有潘雨廷老爷爷的译著,您辛苦了。辛苦的让偶这等愚蠢人难受,很多我看不懂,看不得,只是喜欢。

    本书的照片和目录、简介等当当网应及时整理哟!人家**的就有,是怕分网站买另外的书麻烦,赌了一把,果真是张先生的书,呵呵。
  •     听听扯谈 还有意思吧
  •     读了三篇《五灯会元》和一半马致远套曲,决定辍下且再不拾起。静心读下来,感觉并没有风传的出彩,亦未觉能予我以不凡点拨。集平日讲课录音成书,故为叶嘉莹师诗词讲演录体,章句之作。内中三篇不过古人疏通文句之工夫,不见劲力之悟解。文字淡而无味,不知课上气氛如何;且似乎读到一两处文人之清高涩酸。引用过多平俗内容是败笔,反而将古典讲浅。此书并非学术著作,令我失望。或文江先生度听讲学众层次不一,刻意使课程浅显易了也未可知。读至套曲一篇为何读不下去以至弃去——因觉作者始终境界尚浅,谈禅不及林谷芳,用情不及叶嘉莹,思锋不及木心。——至少就此书而言。另:我很不喜先生使用的“象”与“能量”二字,入眼皆是,未免着相。
  •     《五灯会元》三篇讲要尤其精彩,然虽如此,却与禅没什么相干。
  •     因果之花
  •     五灯会元那几章很适合我这种懒人
  •     逛书店时顺手拿起翻翻,觉得有意思。回去仔细阅读,方才发现作者功底扎实,观点不俗,深入浅出,对中国学术和文化的解读别开生面。
  •     很专业的古籍指导书!
  •     作者对于所讲的文本自然是有深厚的功底和真切的感受,不过今日谈「古典」者,只要想「古为今用」、发明大义的,都难免满身神秘主义……
  •     很不错的经典讲解
  •     学习怎样读书的范例
  •     张老师的讲稿,值得一读。
  •     此书据上课讲稿整理而成。有颇多随机而发的东西,因而显得更活泼可读。

    如果能细心体会,不仅仅是评论者,其他可能的读者皆可得若干启发。

    如果此前能读过《周易》《论语》《庄子》《老子》《礼记》《诗经》《尚书》《孟子》西方的《圣经》等书,将得更多启发。

    总括来说,此书可读3遍以上,同时,还可把它当作地图,读些提到的相关作品,这样一来,
    犹如夜观烟花次第开。
  •     还行吧,比起另几部作品,不是很喜欢
  •     施派理论的读法,有意思但不能尽信,只是选文不能说是很好。
  •     学术类的,很好。
  •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很舍不得,感觉合上书页就合上了那样一股智慧的、生气淋漓的大力量。虽然可以消化掉一部分,但毕竟少而浅薄,离这股力量太远了。读好书真是让人又绝望又高兴,绝望的是自己太鄙陋,百尺竿头,不知还要爬多久,能不能上去;高兴的是永远有这样好的人存在,他们的存在安慰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时代都是好时代。
  •     《学记》讲记很精彩,再往后读着读着觉得有些不着边际,故弄玄虚了
  •     正版,不错!送货快!!!
  •     老师好厉害………想当初上课我被绕的找不着北〒_〒
  •     听别人介绍,买了这本书,卓越的速度是快,中午订的,下午就收到了,很神速,书很好,张文江教授学识渊博,对于经典的讲解旁征博引,见解有独到之处,令人受益匪浅。
  •     没读完,虽是有趣,见解多不同,既见君子,无意交恶。
  •     钱钟书的路子,互文性的细读,但中西比较依然流于“比附”,不及奥尔巴赫《摹仿论》的气象
  •     速度很快,动作麻利。
  •     其实,我还没有读,但是,张文江老师的东西肯定不错,何况,我左传课老师力荐此书。
  •     旁征博引,八方交融。各个分散的点被一条条线连缀起来,使文化具有了整体感和一贯性。虽然总觉得是过阐,但十分精彩。
  •     书嘛就是那么回事用来看的
  •     三篇五灯会元讲要有可观之处;但看到西游记讲要,就觉得作者着眼点诡异,好像非要用“后妃之德”来释《关雎》一样生硬。承认文学跟生活完全是两回事不很好嘛,为什么非要让前者对后者指指点点。且此书跟学术毫不相干,是个标题党。
  •     文江先生的书,不全懂,但懂的那一部分,就可以吸引你了。
  •     “道理”应该怎么讲?张先生提供了一个范本。凡事直陈,自然没有新鲜的道理,道理可以反复说,它跟生活一样,是活生生的,这活生生的道理,就是妙理。这就是本书的追求。
  •     挺喜欢这本的。
  •     且不论醍醐灌顶。常在EA学习的phd姐姐,因为这本书以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口吻,同我讲话。才知道,她从国内带了一些张老师的书来看。应该是同我一样,生活不下去了,就拿出来看看。不过,我用了world cart,显得不够深情。。。
  •     一年半前看张老师《庄子内七篇讲义》时,弃书,认为随意牵引的成分过多。在高老师的安利下,完整看完此书。张老师的牵引是其学术、人生追求欲达“观其会通”之境的具体体现。有关《五灯会元》三讲,最伤神,自己对佛法经意知之甚少,此三讲又集中禅宗,末学资质平庸,慵懒异常。他日若遇机缘,定会重温。 张老师的书,末学一到两年之内不会再看。未来两年,基本以阅读原典为主,待有所积累再来拜读。 张老师在牵引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末学存疑。一是,班彪、班固父子,对《史记》评价,究竟父子谁先?班彪虽为父,但毕竟语出《后汉书·本传》,班固作《汉书》虽子承父业,然成书时间在前。不可妄下断言。 张商英居士的讲记,似乎感到先生认为释门所言“空有”,是“实空”、“实有”,将“空”与"无"相对,非也。
  •     张老师达到了“无为”的境界。
  •     好书~~~~~~~~~~~~~~
  •     听人介绍的,买了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很惊讶作者的学识,由此买了几本作者张文江读书。
  •     满心欢喜
  •     查了张先生的书,不知还有这方面的吗?
  •     捭阖纵横 恣意汪洋
  •     做梦的时候想起这本书了!
  •     一些篇目之前零碎的读过,这次借了书来看。张老师的课这学期也去听了几次,确实受益匪浅。打开了通向古典的大门。“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人与环境的关系,明心见性,向上之路。儒释道都贯通了,也化掉了。
  •     严肃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思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