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807138501
作者:(英)约翰·霍布森 著
页数:315页页

章节摘录

  在广泛意义上,正如埃里克?沃尔夫所指出的(本章开头所引用)在主流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隐含的(尽管偶尔也比较明晰)必胜主义的目的论,所有人类历史都不可避免地、渐进地通向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性的终点。这样,传统的世界史叙述认为,人类历史肇始于古希腊,在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农业革命中得以发展,之后一直延伸到千年之交意大利主导的商业崛起。这一过程继续发展,直到中世纪鼎盛之时欧洲在文艺复兴中重新发现了完美的希腊思想,当时伴随着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民主精神的兴起,从而将欧洲推向工业化和近代资本主义。  翻开任何一本关于近代世界兴起的传统书籍,西方常常被描绘成主流文明,并赋予一种创造精神的品质(这在两本名著的题目上得到体现)。尽管东方社会有时也被提及,但它们显然被置于主流历史之外。通常的情形是,即使谈到了东方,也是单独讨论。因此,人们能够仅仅集中于西方部分而了解主要历史,这样东方社会基本上就以一种旁白或者不相关的脚注出现。但是这一旁白很重要,不是因为它很少谈论到东方,而是因为它仅仅描述东方阻碍其自身发展的落后的内在特性。这再次为西方优越以及为什么“西方胜利”是不争的事实,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这里有两个要点需要解释。第一,这一叙述是假设西方从一开始就是优越的;第二,西方胜利和崛起的历史,是在撇开东方或“非西方”的情况下叙述的。欧洲一方面被看作是自主或是自我创造的,另一方面被看作是理性或民主的,从而完成了自我突破性的发展,这就是我谈到的欧洲中心论内在的刚性逻辑。这两种观点,巩固了欧洲中心论对被设想成“圣母玛利亚童贞生子”的“欧洲奇迹”的解释。因此,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化)的起源与西方的崛起合二为一,对近代资本主义和文明兴起的描述就是西方历史。

前言

  可能有读者担心“这会是另一本典型的关于西方崛起的著作”,为使他们放心,我要声明本著作并非如此。与几乎所有关于该主题的著作不同,本书没有按照标准的欧洲和种族中心论的框架来重述大家所熟知的主题。与以往的叙述不同,笔者提出了一种理论,从而使东方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心。因此,尽管我的目的在某些方面与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千年纪》有所区别,但我同样乐于给读者带来惊喜。我集中于叙述许多东方的发明、人文和地理,它们使西方的崛起成为可能,而所有这些在传统的叙述中都被忽视了。如果允许,我愿意借用《千年纪》序言中的词句来表达一种意思,即本书谈什么和不谈什么。  在本书中,读者将看不到任何关于授职权之争、三十年战争抑或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内容。尽管书中讨论过意大利商人群体,但他们一直是作为东方主导的全球经济中更为广泛的创新发展的模仿者而出现的。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科技革命更多的是承始于伊斯兰中东地区和北非。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世界历史需要重写。而我们正处于这项工作的初级阶段。本书为此在学术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霍布森的论点证据充分,值得认真思考。  ——珍妮特·阿布一卢格霍德(《欧洲霸权之前》的作者)  本书研究深入,涉及范围广,积极回应了欧洲中心论观点,并证明有众多的非欧洲人民对现代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堪称是作者曾祖父约翰·阿特金森·霍布森的经典著作《帝国主义》的后续之作。  ——马丁·伯纳尔(《黑色雅典娜》的作者)  约翰·霍布森的描写极具雄心,从字面和寓意上都力求重绘世界历史版图。借助于一系列经济与文化史学的既有成就。他对这一千年的世界史提出了一个新的“宏观叙述”。这也许是对“东方对西方崛起有所贡献”的最好概括。他认为,西方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知识的采纳。对非洲劳工的奴役和对亚洲经济体非对称贸易协定的实施。作为对欧洲胜利的反驳,本书实乃其曾祖父之《帝国主义》的回应。  ——尼尔·弗格森(《帝国》的作者)  证据表明。对于西方20年的崛起,亚洲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霍布森博士用扣人心弦的笔调和富有挑战性的构想,将这些碎片拼在了一起。他的宏伟构想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  ——埃里克·琼斯(《欧洲奇迹和循环增长》的作者)  这是一本重要的比较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著作,既言简意骸地反驳了欧洲中心论,又收集了欧洲和亚洲历史方面令人信服的证据。霍布森认为。所谓的使欧洲主宰世界的许多发明实际上是从亚洲(通常是由中国)扩散到欧洲的,弧洲(中国)直到l9世纪仍然和欧洲一样发达。  ——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两卷本)的作者]  本书富有洞察力和独创性,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描写现代世界历史的文本。霍布森博士突破了学术界对东西方关系原有的认识,对西方文明既定的设想进行了校正,追溯了东方对西方的蒙恩。这是一种罕见的智力再现——一部非凡和发人深省的著作。  ——萨西·瑟罗《《伟大的印度小说》作者

内容概要

约翰·霍布森(John M Hobson).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高级讲师.著有《国家财富:国际经济和政治变化中的比较社会学》(1997)、《国家与国际关系》(2000),与林达·维斯(Linda Weiss)合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种历史比较分析》(1995),与史蒂夫·霍布顿(Steve Hobden)合编《国际关系的历史料会学》(2002)。

书籍目录

图表
前言和致谢
地图 奥博—戴尔世界投影图
第1章 反驳纯粹西方的欧洲中心论神话:发现东方化的西方
第一部分 作为“先发地区”的东方:东方通过东方全球化发现并主导世界,公元500—1800年
第2章 伊斯兰和非洲开创者:在亚非大发现年代构建世界和全球经济的桥梁,公元500—1500年
第3章 中国开创者:第一次工业奇迹和中国孤立主义的神话,约公元l000—1800年
第4章 东方保持优势:东方专制主义与印度、东南亚和日本孤立主义的双重神话,公元l400—1800年
第二部分 落后的西方:东方全球化和基督教国家的建立,公元500—1498年
第5章 基督教国家的建立和欧洲封建制度的东方起源,约公元500—1000年
第6章 意大利开创者的神话,公元1000—1492年
第7章 瓦斯科·达·伽马时代的神话,公元1498—约1800年
第三部分 作为“后发地区”的西方与后发优势:东方全球化与西欧作为先进西方的重塑,公元1492—1850年
第8章 1492年神话和发现美洲的不可能性:亚非对西方后来居上的贡献,公元l492一约l700年
第9章 英国工业化的中国起源:英国是擅长模仿的“后发国家”,公元1700—1846年
第10章 塑造欧洲种族主义身份和创造世界,公元1700—1850年:作为一种道德天职的帝国文明使命
第11章 英国工业化的黑暗面和放任主义的神话:战争、种族帝国主义与工业化的亚非起源
第四部 分结语:东方化的西方与西方的欧洲中心神话
第12章 理性的西方自由民主国家和东西方大分裂的双重神话,公元1500—1900年
第13章 东方化西方的兴起:身份/动力、全球结构与偶然性
参考书目
译后记

作者简介

约翰·霍布森对西方崛起论中占主流的种族中心主义偏见提出了挑战。这种偏见通常认为,欧洲人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开创了其自身的发展,而东方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只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霍布森则认为,有两个过程导致了东方化西方的崛起。首先,欧洲发展的每个重要转折点,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吸收东方发明(如思想、技术和制度等)而完成的,在公元500至1800年之间,这些东方发明通过东方全球化,从先进的东方向东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扩散;其次,1453年后欧洲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帝国主义的产生,由此欧洲人攫取了诸多东方资源(土地、劳动力和市场)。因此,霍布森的书把迄今为止仍被边缘化的东方民族推到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最前列。

图书封面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此书出版挺长时间撩,在某国的反应冷冷清清,作者君远在英伦是否会心里小小犯个嘀咕?因为某国人可是把什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无历史无哲学','新自由主义神马的最给力了'当成常识的.现在有人论述尔等之常识实为无知无识,为何避而不谈?既然平日里心中有如此自信,怎么不出面反驳一下?遗憾遗憾,作者就这样短了个接受先进人类再教育的机会.当然这是瞎扯,作者反思的对象是西方文明,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文化世界(这不是很正常么?但是在某国呀,这才是不正常呢),他认为带来伤害的不会是真相,而是对真相视而不见.他认为理性的反思和开明的文化观乃是保护和发展文明之通途.本书没有哗众取宠之言论,或是任何刺激西方中心论而外的东亚/阿拉伯/北非中心论的误区.而是很踏实地用史实论证了一个在生活中很容易体会到的事实,文化和交流和文明的发展是系统的而非孤立的,是历史的而非某些优越种群异想天开的一跃,或某种根源于种族特征的主体思想.西方之为今日之西方,历史为其堆聚了有利的外部因素,而他正确的应对带来了文明的跃进,是历史创造了西方,而非西方创造了历史(这样似有未安处,因为主观的创造力并不是次要的,内与外应该是辩证的,所谓人能弘道,但不及细论)可见洋人的话,某国人也不是全听.洋人说穷人太多了是贫困的根源,他听得到,洋人说都赖分配不公他就听不到了,洋人说残忍的剥削是生物进化之自然法则,优胜劣汰他听得到,洋人的晚期自由主义和左派都谴责野蛮资本主义是人为地破坏社会的安全感,破坏协作精神,破坏文明本身,他就听不到了.德国的历史发明家那'神圣的鸭梨山大和他的希腊化启蒙了东方'他听得到,20世纪考古学对历史发明家的所谓理论之证伪,他又听不到了.亚当斯密说自由贸易云云他听得到,同时代及其后,约翰牛国家动用权力干预国内分配,袒护富人的历史事实他听不到,斯密的理论成了约翰牛在爱尔兰和印度制造大饥荒,同时心安理得的理论依据,他可绝对听不到.说咱崇洋,也不大贴切哈
  •     该书的希望得到全球人的注意,并选择了折中主义立场。这就导致他的虚拟辩论对象是极端欧洲中心主义与极端东方主义。然而,持极端立场的人毕竟是少数,他的拳头似乎打在了棉花之上。他梳理了很多相的对立的话语,让人觉得不同立场的人自然持不同的观点。而且,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所谓某某中心主义,只有在某某成为中心的时候才能够适用。因此,本书的论述只能让人联想到西方学者为接受全球化事实的时候所作出的思想努力。因此,对中国人来说,该书没有力度,没有特点。中国人如果想破除欧洲中心主义魔咒只能通过自身强大后、获得文化自信后的自然而然地否定。依靠外国思想家是不现实的。我很欣慰这本书在中国遇冷。
  •     东方西方的对望,不是由于地缘的隔阂,而是根本因为族群的观念所致。等级观念和种族主义的观念本就是并蒂之莲。彼我分化催生了西方的诞生,西方又最终将东方吞没。萨义德最早把把福柯关于话语与权力的理论用于分析西方自殖民时代以来关于东方的知识,让我们得知了今天东方对关于自身的认知都是笼罩在殖民话语之下的歪曲产物。话语霸权建构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和知识秩序,我们身在其中浑然不觉。迄今弥漫欧美学界的“欧洲中心论”,包括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都难跳出它的局限。这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实际上是处于“欧洲中心论”知识环境中的作者约翰•霍布森对这一荒谬体系的一次集中反驳。这是全然以历史数据勾勒东西文明交流史的历史社会学和比较社会学著作,具有一定朴学层面上的意义。它立志于一项极大的工程,即重述世界史。这也就意味着一系列的翻案文章,该书也就是以一系列小翻案来完成“东风西渐史”大翻案的过程。从而,让我们再次看到世界的双生一体,替代文化批评中显然的一字褒贬春秋大义,是更加客观理性意义上的对东西方文化隔阂的一次梳理和澄清。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个真正的东方,以及真正的历史上的欧洲。所以,它是一部极具意义的著作。寻找失落的身份和被遗忘的东方,以及追问东方化的西方如何完成所谓“胜出”,达成东方西方世界的分化等等,都是具有普泛意义的历史话题。基于更宏观的视野,作者以19世纪为界,将历史分为两段,即东方为“先发地区”的时代,与西方为“后发地区”的时代。而书中所力图矫正的、长期隐没在暗处的历史,就是前者,即19世纪近代之前整个的历史。公元500年到1800年之间,世界就是东方为中心的世界,长达千年的东方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的存在,足以说明,整个世界的跨文明进程就是一部东方全球化的历史。另一方面,作者也揭示出同时期欧洲的落后蛮荒的面貌。同时,专门对1492年到1850年之间所有欧洲中心论所幻设塑造的各种“发现东方”“发现世界”及独立创造近现代文明的神话,进行逐一论证,从而各个击破。同样,偏离欧洲视角来讨论近代西方崛起,看到的将是一场有悖于今天种种“常识”的“东风西渐”的遗忘之旅。只有后来者,才急于寻找身份确证。根本上说,世界文明东西方的分化,首先是欧洲确证自身的需要造成的,也成为后来帝国主义的张本。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借助于伊斯兰威胁论,欧洲完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自我构建。基督教从此成为欧洲的一体精神支柱,它的发端就是为了针对异己的穆斯林进行普世福音的圣战,不可否认,日后同样针对东方的帝国主义扩张与此有着精神血脉上的嫡传关系。欧洲,从发现自身开始,就一直需要一个异己的落后“他者”来确证自身的优势。达伽马、哥伦布的大航海,背后动因都是为了针对伊斯兰世界的圣战需要,寻找东方的“长老约翰”助援和财富支持,因此被西方称为十字军东征的“最后喘息”,甚至被指认为第二轮十字军东征。欧洲中心论者所阐扬的欧洲15世纪大发现时代,不过是夜郎自大式的文明标榜。亚非之间的航海交流很早就开始,并不需待欧洲人发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16世纪对东方经济的主宰也是吹嘘,它们不过是慢慢混入了原有亚洲贸易体系当中而已。直到19世纪初期,东方并没有因为欧洲对它同时期的专制堕落想象而沦落,而是仍然一直保持着对西方的绝对优势,中国明清时代的海军实力甚至远远大于整个欧洲的总和。作者着力说明的是,欧洲的崛起不是奇迹,而是东方文明的滋养积渐而成,但也不能否认近代欧洲自身的能动性,近代文明的承载者。欧洲启蒙运动的裂变性,在于一方面吸收了来自东方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被精心构建成为一个否定东方的全新知识体系。正如中国所谓正朔承传的观念一样,欧洲历史及其文明史也被勾勒成一部《传灯录》——希腊、罗马、基督教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民主和工业革命,仿佛这就是欧洲精神、欧洲文明的衣钵正道,然而,所有后设的传承有序的谱系本身都透着可疑。“言必称希腊” 的西方文明发展史,创造一个“永恒的西方”,虚构了历史上东西方的界限。然而,希腊本身就是出于近代欧洲中心论的构想,它的文化既非西方,政体亦非民主。文艺复兴,更是在东方尤其伊斯兰教影响下产生,欧洲抹杀了此前曾大量译介伊斯兰科学文艺著作的史实。启蒙运动,则更多直接和间接吸收借鉴了中国的思想资源,是真正据为已有的拿来主义。亚当•斯密所阐发的英国经济自发放任的原则,实际渊源则来自于中国道家治国“无为”的思想。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所依赖的大多数重要科技,全部都是经由全球化商路悄悄传到欧洲,甚至包括蒸汽机原理,都更早的出现在中国人的著作中。并不存在一个孤立的西方,欧洲的发展是被东方推动的,西方文明是后来者,它的真正起源在东方。然而,今天,西方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代表,社会文化发展的“现代性”径直成为西化程度的代名词。西方最终取得了胜利,甚至悄悄掩盖了东方的历史。许多东方包括非洲曾经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国家和种族,被后起的西方指认为“无历史的人”。欧洲文明凌驾于万国,自居优宠地位,根本都是欧洲的自大、残暴与贪婪。欧洲身份的塑造和变化,使欧洲的自我膨胀和帝国主义成为可能。作者尤其比较了中国的国际朝贡体系,后者貌似落后的等级制,维护的却是“文明的中央王国”;前者的“人类主义”道德理念,践行的却是以武力和掠夺“拯救”堕落东方,普及自己的“文明标准”。东方主义和欧洲中心论,都是在想象和虚构中贬东扬西。东方在有色眼镜中被歪曲为专制、放纵、野蛮的低等文明,成为永远不开化、未成人的彼得•潘世界。这种分裂东西的文明优劣论本身分明是一种“智力上的种族隔离制度”,也为帝国主义炮制出了征服东方的口实。正如日本侵华战争所笃信的东亚共荣,是以长期真诚的亚细亚主义的思想背景来实现其欺骗性。欧洲的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合理性,则是以“隐性种族主义”达成其障眼法的。尽管种族主义的命名远远晚于帝国主义时代,但是实质上这种形成于18世纪的不以遗传而以文化政治环境来区分文明优劣,实质上也确实构成了种族主义式的歧视,从而导致欧洲人真诚相信帝国主义是用来帮助东方、拯救东方,从而忽略了其侵略的本质。19世纪诗歌《白人的负担》便透露出欧洲人甚至把对堕落东方的救赎当作一种是义务、道义上的责任。19世纪中叶科学种族主义的诞生,以及新教教义复兴,也是英国走向帝国主义的温床。历史走向近代,观念产生一切。道德的旗帜高扬,一叶障目,看不见的是哲学和想象对思想空间的霸权背后的道德悖论。最终,西方帝国主义对东方殖民地国家造成的消极的经济影响,甚至有消极的甚至破坏性的文化影响,永远无法估量,而且,今天仍在继续。作者不无讽刺地举例说,假设我们生活在公元900年,全球经济中心地位的伊斯兰中东可以创造伊斯兰世界中心论,可以据以讨论何以基督教欧洲永远落后;如果是公元1100年,全球经济主导中国也可以自命儒教世界中心论,蔑视天主教世界的经济落后。甚至也可以文明开化拯救落后的使命去侵略扩张,然而这都没有发生。只有到1900年,经济重心转移到欧洲,才发生了这一切,其根本原因不是文明优劣,而是欧洲人的“自我提升”在作怪。 还有一点是值得质疑的,即如果没有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东方最终能否凭借自身实现近代的工业化。毕竟西方的经济遏制战略抑制了东方的经济增长潜力。这个问题,在日本的崛起的讨论中实际上已经获得了解决。日本的明治崛起,不是常识意义上的美国佩里准将打开了它的国门,而是它自身德川幕府时代的积渐而成。当然,之后日本的“脱亚入欧”战略已经无奈的说明了当时历史情境下欧洲的优胜者地位。成王败寇,过河拆桥,历史的霸权逻辑从来都不失信。从此,人们必将遗忘,19世纪之前曾是东方世界缔造了全球经济和世界一体的文明。本尼迪克特说过,“历史岂能被写成仅仅属于某一族群的人的历史”。欧洲的狭隘主义所创造的一系列自我中心的神话“迷思”,终将被摒弃。被边缘化了的东方及其长达千年的世界文明的主体地位,终将被重新认知。也正如《欧洲霸权之前》的作者卢格霍德评论该书后说的:“世界历史需要重写,而我们正处在这项工作的初级阶段。”为历史的正名,两百年、三百年的时间,都远远不够。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严肃之作,每个中国人都该花时间读读
  •     依旧是反对西方中心主义,把东方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     对于研究东西方思想比较的人们很有用。
  •     閱完《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后總的感覺西方原來是個賊,非洲原來不是沒開化的,伊斯蘭原來是很厲害很厲害的,咱們老祖宗原來是有老本的(但現在?....!)
  •     作者的立意和彭慕兰的《大分流》十分相似,引用的很多话语、数据、比较都来源于此。但彭慕兰强调的则是近代的东方实际上不弱于西方,而本书作者却在强调近代东方强于西方,西方的近代化发展完全得益于东方和新大陆,这就不免的反对极端的西方中心主义,走向了完全的反西方中心主义,都是相当极端化的立场,这也基本等同于没有立场,也难怪和《大分流》相比,这本书会在中国如此地遇冷。
  •     这是一本西方学者对文化起源的追溯,还可以吧
  •     本书富有洞察力和独创性,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描写现代世界历史的文本,是一部非凡和发人深省的著作。
  •     。。。好艰涩难读。。花了一学期就是为了审视他。所以我现在一看历史就想起“eurocentric”这个词
  •     本书作者站在客观公正立场,打破了西方文化的神圣一面,对树立和增强欠发达国家的文化自信,有积极的作用。
  •     是本好书,好好的了解了历史和文明的碰撞。
  •     整体主义视角,全球一体化,普遍历史
  •     主要看的是对欧洲中心论观点的反驳
  •     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西方文化,对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帮助
  •     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方知正确的方向
  •     避免了西方文明起源核心论
  •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是什么?很是期待看看内容到底是如何解读的
  •     很喜欢这类书籍。
  •     夸大其词
  •     翻译的比较认真
  •     闺女毕业了,即将走向大学生活。在高考之前,我就建议她在高考之后看一看这本书,当时,她正让我帮助她复习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内容。
    我曾是受作者所说的“西方中心论”者影响甚深的人。首先,我出身于八十年代初的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的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资本论》是我们的课程中的重中之重。马克思严谨的政治经济分析方法使我受益良深。其次,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我刚读之后(还是八十年代中)极为推崇的书,可以说,它对我八十至九十年代的思想方式影响极深。要不是本书提醒,我还真不知道,这“二马”都是西方中心论者,尽管他们立场并不完全相同。
    我对他们产生疑问,应该缘自亚洲金融危机后不久,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近五六年对中国式道路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反思。这就是:西方的道路真的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吗?
    最近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如《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世界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中国大趋势》,《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第二世界》,《换马:危机时代的中国抉择》,等等。有些很不错,如《换马》,有些则有捧杀中国的嫌疑,如《当中国统治世界》。但是,无论哪方面,似乎都难以解决我的疑问。他们更多的都只是就事论是,更致命的是,他们都是畅销书,仅仅是畅销书。畅销书人人喜欢,但仅仅是畅销书则很难启发人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正在看的另一个“西方中心论”者的《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或许会促进我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但我想,这种“促进”应该是在争鸣的层面上而不是“指导”的层面上。
    当然,我并不是说《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就能指导我思考,但它至少能使我的一些想法更坚定一些:中国宋朝有没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否源于、至少得益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的模式是否真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功模式?等等。
    我之所以在帮闺女复习英国工业革命史的时候想起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她,原因就在于,我们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沿习了“西方中心论”者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看法:把英国工业革命看作是内生、缘自于西方固有的文化优势的。本书通过细致而深入的分析,明确地告诉读者,那完完全全是一个神话,如果不是谎话的话。
    当然,这一点本身并不太重要,尤其是对中国将来的发展来说,更尤其对人类未来发展方向而言,毕竟英国工业革命不管起源于什么地方得益于哪里,都已经是历史,并且确实是“成功”的历史。重要的是,它促使我们思考,或者毋宁说,它告诉我们:人类成功发展的道路不仅一条,而在这很多条道路中,西方道路并不是最好的!明白这一点,在今天,尤其是正在经历人类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此时,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
    对警惕仍痴迷于西方奇迹的“中国精英”们对中国发展开出的药方,读了这本书,无疑会有更好的免疫力。
  •     很大一本,质量挺不错的,内容看起来清晰明了
  •     指導老師推薦的,對於世界觀的形塑有著深刻的影響,很能理解老師為什麼要用這本書,因為臺灣在觀念上真的太親西方了,以致於忘了自己所在的位置與角色,搞混了對自己定位的認知。
  •     反对“西方中心论”,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     作者对世界史提出一个新的宏观叙述。言简意赅的反驳了欧洲中心论。推荐同鞋们看看,是一本好书。
  •     历史不会隔断,各区域在公元前已经相互影响交融;到今天为为止,没有那个文明是独立封闭的发展起来的,必然从世界各民族吸取营养;
    后来看韩毓海的《500年来谁著史》,相比此书,韩毓海的格局更大,视野开阔,观点新颖。
  •     开阔视野,长知识了
  •     霍布森的著作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促进西方文明发展的内部因素,低估了欧洲人为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付出的努力。欧洲城市的兴起、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国家的成长、人文主义思想的流行和宗教改革的发生对欧洲人跨入近代的门槛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出于反对欧洲中心论的愿望,他对东方思想与技术成就有时估计过高,在史料的取舍上也有一定的倾向性。
  •     有关人类文明历史的书。很好。
  •     了解一个事物一定要从根源才是比较究竟的,追根溯源,知其本末,则近道矣。
  •     可以让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西方与东方的关系。只是书的胶做的不是太规格,换了一本还是那样,算了吧,也不影响阅读。
  •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经济史,很多中肯的观点。
    我很受益。推荐
  •     一个评价东西文明的新视角。
  •     了解历史,了解西方文明
  •     这样的研究自然具有前沿性。比起那些只是比附西方研究中国的高级了很多。
  •     这本书翻译感觉只有一般,但这本书的思想很有意思,不同的世界观,但也有点过分标新立异。喜欢比较文化或文明史的朋友可以看。不能期望太高
  •     一本非常好的书 一直想找关于西方文明的相关著作 这本书相当全面的阐述了西方文明的起源和与东方文明的联系 谢谢当当
  •     自夸大国,自恋得有些道理
  •     对于文明史的综合交叉研究。
  •     为找对立面的史书而来。
  •     挺有意思,作者论证自己观点的方式不是很有力。
  •     买来大致翻了一下,觉得书写的还可以,不过对世界历史的要求本人感觉较高,很多根据都是历史的,对于我这样对世界历史不是很了的人来说,我还是准备先了解下世界历史后再来品读。
  •     又一个文明东方起源论者,看了觉得很有道理,现实就是让人无奈
  •     这个商品不错~经典作品,毋庸多言。当当的书品还是不错的。
  •     从不同角度看世界,这个可以作为参考
  •     西方文明的另一种读法。
  •     早知道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及时如古希腊文明,同样起源于东方,但是就是没有见过这样专著。一睹为快。
  •     这本书很值得细细品味!在静下心时看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     看別人的評論覺得可能不錯,無暇看呢
  •     另一个视角看待文明发展的历程,受益匪浅。
  •     约翰·霍布森的描写极具雄心,从字面和寓意上都力求重绘世界历史版图。借助于一系列经济与文化史学的既有成就。他对这一千年的世界史提出了一个新的“宏观叙述”。这也许是对“东方对西方崛起有所贡献”的最好概括。他认为,西方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知识的采纳。对非洲劳工的奴役和对亚洲经济体非对称贸易协定的实施。作为对欧洲胜利的反驳,本书实乃其曾祖父之《帝国主义》的回应。
  •     这个老外收了中国好处,尽说中国好话……原来中国这么牛……东方主义要不得啊!
  •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外国人来写关于正视东方文化对西方世界影响的一本书 可以说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在我的生命里处于一个里程碑式的纪念。
  •     书不错,很新,送货也很快!
  •     从小学就学起,虽然感情上并不愿意接受,但思维已成定式。读此书非得时时提醒自己放弃定式。
  •     东西方文明本身是在互相借鉴中发展起来的,文明没有谁更优秀,只有谁更有特点而已!
  •     比较专业的著作,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阅读
  •     蒙古和新大陆
  •     问题很深,我没办法
  •     重述世界史的使命感,让读者同样热血沸腾!
  •     不错的书,可以一看
  •     东西交流是当今的主要问题之一,本书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把握未来
  •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     从另外的角度了解文明的起源。可以一读,但不希望被那些意淫所谓东方文明的人们所误导。
  •     阐释分析透彻、深刻。
  •     好书,性价比高
  •     观点很犀利
  •     提供了另一种看历史的角度。。。有空翻翻。
  •     活动的时候买的,真是便宜啊,书的品相也还不错
  •     强调东方的作用 但有的地方感觉不严谨
  •     西方学者对文明起源和东西方茶艺文化的论述,还不错
  •     此书可与王国斌的《转变的中国》与彭慕兰的《大分流》结合看,发现另一种语境下的帝制中国
  •     有良知的西方学者,推荐!
  •     当时读的还是挺震憾,算是普及吧
  •     文明的相互融合发展,成就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强势。强调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并不能掩盖东方文明的没落。但过于强调西方文明中心论,则也是不够的。本书提供了很好的一个视角。
  •     快递的速度挺快,就是包装比较简陋。外皮给弄脏了。书里的详细内容还没读。
  •     全球化开始于公元6世纪,6个理由
  •     世界历史需要重写。而我们正处于这项工作的初级阶段。本书为此在学术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霍布森的论点证据充分,值得认真思考。
    ——珍妮特·阿布一卢格霍德(《欧洲霸权之前》的作者)
  •     视野开阔,结构宏大,对厘清“西方优越论”谬误大有裨益。
  •     我所感兴趣的
  •     好,太好的一本书
  •     “是什么使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近代化?”以及“是什么阻止了东方实现这一重大突破?”这是一个政治命题。
    我们中国人第一次知道有这个问题的,是从李約瑟的难题开始的,即“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欧洲中心主义就是想回答这个命题的学说之一
    作者希望通过批判欧洲中心主义的学说,建立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个还是有些失望,作者的主张很中庸,没有解释清楚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的真正内因是什么?东方的作用,再怎么伟大毕竟还是属于外因,如果你推倒了欧洲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那么内因还有哪些呢?用历史事件的偶然性来解释行吗?尽管我不是历史必然性论者。
    我不太认同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但是,他们解释欧洲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的观点,我个人还是觉得可以接受的。
    尽管作者没有得出我满意的结论
    但是这本书还是很有意义的,在于作者寻找到很多资料证明东方的伟大,没有东方(包括中东)的成就,根本就谈不上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
  •     内容还是读之有益,印刷纸张不够好
  •     书的质量很不错!!!值得一读!!
  •     反驳了欧洲中心论,说的很有道理!
  •     图书包装精美,阅读方便,朋友很高兴
  •     跳出欧洲中心主义很好,但是有些论证也很牵强。有点混乱。。
  •     东方西方的对望,不是由于地缘的隔阂,而是根本因为族群的观念所致。等级观念和种族主义的观念本就是并蒂之莲。彼我分化催生了西方的诞生,西方又最终将东方吞没。萨义德最早把把福柯关于话语与权力的理论用于分析西方自殖民时代以来关于东方的知识,让我们得知了今天东方对关于自身的认知都是笼罩在殖民话语之下的歪曲产物。话语霸权建构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和知识秩序,我们身在其中浑然不觉。迄今弥漫欧美学界的“欧洲中心论”,包括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都难跳出它的局限。
  •     作者在本书所提的观点如果都能得到证实的话,毫无疑问,世界史将会重新改写。
  •     此书不错,详细的论证和大历史思维解决了西方的装犊子和中国人自谑症。
    西方人靠的是无知者无畏,打砸抢完成了对天朝中国的撕咬。然后正本清仓,开始由黑道向白道的涂抹,应该算是农夫和蛇的历史版。
    这被瞎说的500多年的历史,终于还是无法被掩盖。
    这书适合当中国人的学生课本,比现在国教版的历史强多了。
    中国的教育实在是太差了……
  •     霍布森并没有详细说明,欧洲社会在东方全球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开放性传统、创新性意识等内在机制,如果没有自身内在的“吸收—转化—改变”的文化或技术机制,欧洲国家是不会逐渐从世界边缘成为世界主导力量的,即使是它们努力构建自身的集体身份或认同来对抗、征服东方,那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与军事力量,而且这种基础应该具有可持续性的保障,所以欧洲社会对“东方或偶然性资源”就不会是“囫囵吞枣”地吸取。David Landes说得对,中国的工业或军事技术发明不断涌现,但从来没有形成全社会性的“系统知识”,而对比明显的是,欧洲人系统地、坚持不懈地改进枪炮等技术制造,并获得了政府和科学家的支持,这体现了态度和知识体系、方法上的重大区别。欧洲在面对外在的因素时表现出了自己强大的内在活力。
  •     东西文明的渊源
  •     算是论据充足 但都没能支撑论点 所以感觉没有力量 译得一般
  •     冲着这本书的名字买的,西学中源说最近很有市场,买来读一读。书本质量还算不错,肯定是正版
  •     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参考一下
  •     如果要写一本《西方学》,这位先生便先提供了如下论证。
  •     很实用很好的内容很全面
  •     东西方交流很早就有,中国的文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     想要了解别人,首先要去了解别人的文化、历史,再去观察别人的当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于外国的了解,我们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出国去搞调查,所以我们要借鉴,能够借鉴,能够学习,能够留心,便是好事。
  •     为了论证而论证。倒是和当下的科研如出一辙,忽略不利因素,强化支持论点。 学术,正走上歧途...
  •     文明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西方文明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东方文明息息相关的。
  •     写得不错,注重证据,有说明力,打破了唯西方论,揭开了洋文明的险恶本质。中华文明和东方文明不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