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10
ISBN:9787542623799
作者:[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页数:1004页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119页

用一个名称去命名任何东西, 就是用力量去制服它.
可译为“命名事物便是征服它们从中获得力量。”?
Etwas beim Namen nennen, heißt Macht darüber gewinnen: dies ist ein wesentlicher Teil urmenschlicher Zauberkünste. Man bezwingt die bösen Mächte durch Nennung ihres Namens. Man schwächt oder tötet seinen Feind, indem man mit dessen Namen gewisse magische Prozeduren vornimmt.
To name anything by a name is to win power over it. This is the essence of primitive man's art of magic the evil powers are constrained by naming them, and the enemy is weakened or killed by coupling certain magic procedures with his name.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23页 - 第一章 导言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语言,但什么是历史的语言?

人们经常的使用类比来对历史进行诠释、再述说,但是这些类比没有深刻的领悟或者严谨的内核在里面,只是对其作诗意或巧妙地表达——P3。
日记和自传对于个人有什么作用, 最广义和包罗万象的意义上的历史研究
亦即包括有关异民族、异时代和异风俗的一切心理比较和分析一一对于某一文化的
心灵的整体就有什么作用。但是. 古典文化并没有记亿, 没有这一特殊意义上的历
史器官。……只有“纯粹的现在”——P7

古典的雅典没有历史,只有神话。所有的经验全部是「现在」。没有时间性的、没有运动的、神话式的印度是非历史的。是由天知道谁写的、天知道什么时候写的一堆匿名写作出的事件堆积成的。 印度人把一切事情都忘记了,而埃及人则是什么都不忘记……埃及人的心灵,其在结构上明显地是历史的,并对无限(infinite)具有一种原始的热情……它彻底地是非古典的
「世界历史」是个幻觉,是西方历史学家自欺欺人的结果。把西欧选定为中心,好似世界其他地方的历史都是围绕着西欧这个太阳转的行星,而无视了其他地方地理是独立性。这是所谓「历史的托勒密体系」。

「古代 —— 中古 —— 近代」的框架是这种狭隘史观的结果,其本身将西欧之外事实上通通排除在外。这一种直线性的模型,好似在古代之前有一个起点;在未来也有一个目的重点。这个目的对于不同的思想家,自有其不同的特殊发现。 实际上, 这是用某个公式-一例如, "理性的时代" 、人性、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启蒙、经济进步、民族自由、征服自然和世界和平等一一当作评判全部干百年历史的标准。并且, 当事实不过是这些人的愿望和目标不同于我们的愿望和目标而己的时候, 我们就据此认定, 他们忽视了"真正的道路" , 或认为他们背离了这一道路。歌德有一句格言: " 生命中重要的是生命本身,而非生命之结果。" 此言真是对一切想用一个纲要去解决历史形式之谜这种无意义的尝试的当头棒喝。——P19
" 人类" 本来就既无目标, 又无观念, 亦无计划, 与蝴蝶或兰草等没什么两样。" 人类" 只是一动物学的名称, 是一空洞的字眼……我所看到的, 不是那一直线型的历史的空壳……而是众多伟大文化的戏剧, 其中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其母土中勃兴起来, 并在其整个的生命周期中和那母土紧密联系在一起 每一种文化都把它的材料、它的人类印在自身的意象内; 每一种文化都有 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激情激情, 自己的生命、意志和情感, 乃至自己的死亡。……但是,“人类”绝不会有衰老——P20

西方的思想家自以为普遍有效的概念与眼界,实际上也超不出西方人的智识氛围。
西方思想家所缺少的, 亦是我们期望能从他身上找到的, 那就是: 洞察其资料一一它们乃是某一特定生存且仅限于这一特定生存的表现一一的历史相对性特征;了解这些资料的有效性的必然限度E;相信他的“ 不可动摇的” 真理和“恒久的”观点只对他是真的, 只对他的世界观是永恒的;他有责任超出这以外去发现别种文化的人同样确切地从他们自身的资料中得出的真理和观点。——P22
所有这一切都只具有局部的暂时价值一一其中绝大多数实际上局限于西欧型城市中临时性的"知识阶层" 。它们决然不具有世界历史的或"永恒的" 价值。不论易卜生和尼采这一代人有何等实质的重要性, 他们把不符合" 近代" 旨趣的因素看成从属的, 估计过低, 或者加以漠视, 这些做法都违背了" 世界历史" 这个词一一它意指着总体性, 而非某一选定的部分一一的本然意义。——P23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147页 - 西方的没落

但是,我们的大城市的精神拒绝成为不自觉的精神。它为一种机器技术——其本身就是依据令人惊讶的自然的最危险的秘密,即“定律”创造出来的——所包围,因此它力图也技术地,即“理论地和讲究实际地”征服历史。“有用性”或合目的性,是把一个同化于另一个地最好字眼。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认为历史是由因果自然的定律主宰着的——导致了把有用性的思想,如“启蒙”、“人性”、“世界和平”,确立为世界历史的目标,认为这目标通过“前进的步伐”就可以达到。但是,在这些框架中,命运感已经因为衰老而熄灭,随即出现了一种幼稚的、不计后果的勇气,它忘我地、雄心勃勃地心系于未来,急切地想做出一个可怕的决定。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307页 - 第一卷 第九章

"心理学" 事实上是西才塑造人物的方式的一个恰当的命名z 这个名称对伦勃朗的肖像画和对 "特里斯坦"的音乐、 对斯汤达的于连·索雷尔和对但丁的 "新生" 都同等有效. 而在其他任何文化中, 是找不到它的同类的。 如果说古典艺术审慎地排除掉的就是这种东西, 那是因为心理学是艺术借以把人物把握为具体的意志而不是把握为σω阳 (生命) 的形式。 称欧里庇得斯是心理学家, 就等于是承认了我们自己对心理学的无知.
上次有沒有看漏?標註原文回來鳥⊙▽⊙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45页

这种过时的自由还有另一方面——即允许每个人去随意地说话,但是新闻出版却有注意或不注意他所说的话的自由。单凭不向世界广为传播,新闻出版就能宣判任何“真理”的死刑——这是一种可怕的、“消声”的检查制度,由于作为报纸读者的群众根本觉察不到它的存在,所以它就越发有力。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36页 - 第一章 導言

今天,發展中的社會主義正在極力反對擴張,終有一天,它也會以其全部的命運熱情,變成一個頭等的擴張主義者。在這裡,政治的形式語言作為某一類型的人類的心智的直接表現,已觸及到一個深奧的形而上問題——觸及到一個事實,一個依據因果原則的無條件的有效性而確證的事實,那就是:心靈即是它的外擴的補足物。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懵懂的哲学 - 懵懂的哲学

斯宾格勒,这个现代德国心灵的重要表征,把歌德式的观相方法和尼采式的批判精神结合在一起,从宏大的文化比较形态学的角度,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精神逻辑和时代症状的描述,预言西方文化终将走向没落。自他以后,这一末世启示录的论调就犹如一个原始的创伤,深深地刻印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路程中,其先知般的声音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仍可唤起一种自省的激情。
《西方的没落》是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1880-1936)的历史哲学著作。本书的第一卷于1918年出版,第二卷于1922年出版。
斯宾格勒青年时代就读于哈雷、慕尼黑、柏林等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一所中学。本书就是他在中学教书时写成的。作者说他于1911年已构思此书,当时他已感觉到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大战的爆发和进展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憾,促使他深深地思考现时代人类的生活,尤其是西方文化与历史的命运。
在《西方的没落》的一书中,斯宾格勒大胆地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这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土壤中所能产生的唯一的新哲学,从这一世界历史形态学的观点出发,可以很好地审视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为现时代的文化定位,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斯宾格勒认为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各个文化的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只能是研究各个文化的历史。每种文化都有其基本的个性特征,这些基本物征作为文化的灵魂从文化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是互不理解的。因而,研究世界历史必须采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从贯穿于每一文化的基本的个性特征去把握其形态。把握各个文化的基本特征不能靠自然科学的方法,要靠本能和直觉去理解。
比较文化形态学认为,历史是有逻辑的,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结构贯穿于人类历史中。具体地说,人类历史是一个有机体,每种文化都具有相同的生命周期,历经青春、生长、成熟和衰败四个阶段,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一样。各个文化中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只要属于文化形态学中的同一阶段,就是同时代的。
尽管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中仍然存在着“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但他确实是比较早地、比较自学地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西方著名学者。他例举了人类历史上的八大文化,即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认为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并不比其它文化优越。他把“西欧中心论”问的世界史观视为“历史的托勒密体系”,认为它应该被他的哥白尼式的世界观所代替。不过,在他看来,除了西方文化,其它文化都已经死亡,只是一种无历史、无生气的存在。只剩下西方文化还处于文明发展的“战国时期”,虽然他也讲西方的没落。
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特别强调历史的宿命.他明确地说,《西方的没落》是他对历史和有关宿命的哲学的一种新的看法。由这种宿命的历史观所决定,虽然他也感叹西方的没落,却还是认为不论人类是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改变历史的宿命.他的希望只是,这本书能打动他的读者,从而委身于技术、海洋、政治,而不是抒情诗、画笔、认识论,他认为人们只能适应这个技术的、物质的、政治的社会要求。
《西方的没落》一书问世以来,其影响是很复杂的。它既对汤因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进行批判的思考。建议重点阅读导言部分。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45页

今天,我们在这种才智性的炮火的攻击之下生活得很胆怯,以致几乎没有人能真正做到超然物外,而对于清晰地观看一出怪异的戏剧而言,这种超脱又是必需的。在纯粹民主政治的伪装下,权力意志的运作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作为客体的人民自以为是获得了自由,而实际上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最彻底的奴役。自由派资产阶级的人士颇为自负于废除了最后一道束缚,即新闻检查制度,可是新闻出版的独裁者……却把他的读者当作奴隶一样供他的社论、电讯和图片新闻驱策。民主政治凭借它的新闻报纸已经完全把书本从人民的精神生活中驱逐出去了。书本的世界及其迫使人要用心去加以选择和批评的形形色色的观点,现在只为少数人所真正占有。人民读同一种报纸,读‘他们的’报纸,这种报纸每天成千上万地塞进住户的前门,从早到晚蛊惑着人们的理智,凭借其更为动人的版式设计把书本赶进了湮没无闻的角落,假如竟然有某种书籍面世了,就用‘评论’的办法来阻击和消除它可能的影响。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40页 - 第一卷‧形式与现实 第一章 导言

我只希望新的一代能为这本书所打动,把自己投身于技术而不是抒情诗,投身于海洋而不是画笔,投身于政治而不是认识论。除此之外,他们没有更好的事可做。
對照二十世紀以降人類生產出的大量文化垃圾,此語真是不幸而言中。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什么是麻葛式文化 - 什么是麻葛式文化

麻葛式的心灵意象的标志是一种严格的二元论,一方面是有关精神的神秘实体,另一方面是有关心灵的神秘实体。这种二元关系既不是古典文化中的静力学的关系,也不是西方的函数性的关系,而是一种依照全然不同的方式构成的关系,我们称之为麻葛式关系。中东地区的心灵意象比较明显地体现出这种关系。从公元元年到公元300年,可以认为是阿拉伯文化的“哥特式”青春时期,各种心理学,特别是神学,都纷纷涌现出来,圣约翰的福音书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同时期出现的还有诺斯替派、早期教父派、新柏拉图主义者、摩尼派的著作,以及《塔木德》和《阿维斯塔》的教义文本等等。罗马帝国疲惫的心灵也属于这一时期,这一心灵现在只体现在信仰中,而且这种信仰来自年轻的东方,即叙利亚和波斯的哲学,它们对生命关注较少。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42页

政治是生命的存在川流借以维系自身、发展自身并战胜其他生命之流的必要手段,政治生活即是人类决定自身将成为一种命运还是将遭受一种命运而作的伟大的决断,是各个民族借以完成其历史的一种形式。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一卷 第二章 数字的意义 - 第一卷 第二章 数字的意义

(P54)数学还是一种最高级的形而上学, 如同柏拉图尤其是莱布尼茨所告诉我们的. 迄今为止的每一种哲学的发展, 皆伴随有属于此哲学的数学. 数字是因果必然性的象征. 和上一样, 数字包含有作为自然之世界的终极意义。因此, 数字的存在可以说是一种奥秘,每一文化的宗教思想都留有数字的印记。(P55)自然是可以用数字来表达的, 而历史则相反, 它是那与数学无关的事物的集合一种深刻的内在经验或者说真正醒觉的自我可以把儿童转变成高级人, 可以把
他纳入他的文化的共同体中, 而这正是他的数字感出现的标志, 亦是他的语言感出现的标志。只有在这之后, 客体才会对那醒觉意识存在, 才会呈现为诸如数字之类的有限度的和可区分的东西只有在这之后, 周围世界的那些属性、概念、因果必然性和体系, 或者说世界的形式和世界的定律(因为那被设定和被解决的, 事实上就是被限定的、被坚固的、受数字控制的)才易于被准确地定义。(P77)一当原始人以其惊讶的目光感觉到了黎明世界苟教序碍广延, 一当宏大蓝图的意义从对单纯印象的沉迷中涌现出来了, 一当外在世界与他自身的内在世界不可逆转的分离赋予了他的觉醒的生命以形式和方向, 他的心灵立刻便会意识到自己的孤独, 他立刻便会产生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 一种渴念( Ionging ) 之情.(P79)当认识已经成熟到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时, 那原初的混沌印象必然就能转变成一种具有各种定律且必须遵循这些定律的" 自然" , 那自在的世界(world-in-itself)就会变成一个为我们的世界(world-for- us ) 。当理智的形式语言铸就为青铜器一样的容器, 把神秘的事物全捕获进来, 使其变得可以理解之后, 世界恐惧也就平息了。(P85)把几何学从视觉的范畴中解放出来, 把代数从量的观点中解放出来, 然后在函数论的伟大结构中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超越图形与计算的所有基本局限——这便是西方数字思想的伟大进程。到了这一顶峰之后, 我们的西方数学, 作为浮士德心灵观念的投影和最纯粹的表现, 已耗尽了其每一种内在的可能性, 完成了它的命运, 就这样, 它终止了自身的发展, 一如古典文化的数学在公元前3 世纪终结了一样。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33页

这神话般的世界意识,在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为了给生存找到纯粹的、直接的表现,就如同一个惶惶不安的债务人,需要不断地与自身和自然中的所有黑暗和邪恶的力量作斗争,直至最后获得并认识到那纯粹而直接的生存表现。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359页

所有是西方力学皆有一特殊倾向, 就是用度量来征服才智,。。。
Die eigentliche Tendenz aller abendländischen Mechanik geht auf eine geistige Besitzergreifung durch Messung;
The specific tendency of all Western mechanics is towards an intellectual conquest by measurement...
可译为“所有是西方力学皆有一特殊倾向, 就是通过度量在理念中把握(世界)”?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115页

我们完全可以认为, 这些文化都不能产生出自己的自然科学, 但我们不能认为, 它们的体系没有其文化的基础。
可译为“人们可以设想这两种文化停留在还未生成各自特有的自然科学的阶段,却难以想象这两个体系缺少各自的文化基础。”?
Das Dasein der antiken Seele ist die Bedingung für die Entstehung der Methode Demokrits und das der faustischen für diejenige Newtons. Man kann sich sehr wohl denken, daß beide Kulturen ohne eine Naturwissenschaft eignen Stils geblieben wären, aber man kann sich beide Systeme nicht ohne den Untergrund jener Kulturen denken.
The existence of the Classical soul is the condition for the appearance of Democntus's method, the existence of the Faustian soul for that of Newton's. We may well imagine that either of these Cultures might have failed to produce a natural science of its own, but we cannot imagine the systems without their cultural foundations.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6页 - 第二卷 第一章

不过. 人的感觉的这种贫乏却意味着一种不可估量的深化之可能性. 人类觉意识不再单纯是身体和环境之间的张力关系。 它现在是在一个自足的光的世界帝的生命。 身体在可见的空间宁运动着。 深度经验 (depth-experience) 是一种强大的发力量, 它从一个光的中心——我们称之为 "我" 的那个点——突人到可且时距离之中。 "我" 即是一个光的概念。 从这个点开始, "我" 的生命本质上变成了日光下的生命, 而夜晚则几近于死亡。 由此, 又生出一种新的恐惧感,它把所有其他的情感都吸纳到自身之中——也是在不可见勃面前时思,膜, 是人们能够听到或感觉到、 在其效果中猜到或观察到但却看不到的恐惧。 动物其实也能在其他的形式中体验到恐惧, 但人类认为这些形式是不可思议的. 甚至原始人和儿童在寂静面前易于感受到的那种局促不安 (他们力图以喧嚣和大声说话去消除它). 在高级人类中也会消失无踪。人类信仰的本质和标记,就是对不可见物的恐惧.神是人类所揣测到的、想象的、觉察到的光的现实,有关"不可见的"上帝的观念,是人类超越性的最高表现。光的世界的尽头处,就是来世之所在,而拯救则是对光的世界及其事实的魔力的摆脱.正是在这里,存在着音乐对于我们人类所具有的不可名状的魅力和真正解放的力量. 因为音乐是唯一的其手段位于那久已和辑们整个的世界并存的光的世界之外的艺术, 因此, 唯有音乐能使我们摆脱这个世界, 打破光的无惰的暴虐,并使我们满怀喜悦地想象我们正在接近心灵的最后秘密——可这种幻觉却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醒觉意识现在只被一种感觉所控制,它已经完全适应了视觉的世界,以至于再也不能从它所接受到的印象中形成一个听觉的世界。
德國人的音樂情結嗎?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45页

对于大众来说,不断地读到的和听到的就是真理。当下时刻公众的真理,不过是新闻出版的产物。“新闻出版所欲望的,即是真的”,它的控制者召唤着、改变着、交换着真理。新闻出版工作三周,其真理就会为每个人所承认,它的根据是驳不倒的,只要有钱在那里支撑着。我们的新闻出版要求的是永久的有效,它必须把人的心灵持续地置于它的影响之下。一当处于优势的财团势力转向了相反的论点,并使这些论点日益频繁地让人们耳濡目染,那先前所宣传的那些论点就会立即被推翻。在那个时候,舆论的指针就会摆向较强的一极。人人立刻就相信了那新的真理,认为自己是从误信中清醒过来了。“已经学会阅读的人们,屈从于这些巨头的淫威,晚期民主政治的虚幻的自决权,经由印刷文字所服从的权威而在人民的彻底决断中出现了。”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43页

人类的语言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表现,即为了在世界面前实现自己,为了对自己显示自己的存在,他把这称之为出自于生命本然的需要的“表现性的语言”;另一种则是为了让自己能被确定的存在所了解、为了在醒觉存在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的语言,他把它称之为“交往性的语言”。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1页 - 译者导读

闲来无事,罗列导读的关键词。
一、时代背景
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军国主义的崛起,社会主义思潮的涌动,这些都引起思想界的变动,如文化危机,价值重估的倾向。
二、思想谱系:与斯宾格勒(1880—1936)同时代的大家,还有佛洛依德、海德格尔。
他自称其哲学为“世界历史形态学”。
1、作为一个形态学的“文化”概念,即把“生命”或宇宙存在视作是一个有机的活物,有生有死,有其节奏和命运,亦有其绵延的周期和表现的形式,不论是植物的生命,还是人的生命,莫不如此。
2、作为一种形态学的“文化”概念。有意识的生命作为一种活的存在总是要表现自身,文化即是生命表现的容器,是贯穿于过去与未来的人类历史的基本现象,每一文化的本质与命运皆是与生活于该文化中的生命的种族性相联系的,生命把自身表现为各种形式,形成为各种象征,而这些形式和象征作为生命历史的基本现象,在同一文化整体中构成为一种形态学的关系。
3、作为一种比较形态学的“世界历史”的概念。是各种文化的“集体传记”,具有同源性,可类比。
三、文化形态学的对象、方法和性质:
1、对象
a作为自然的世界(自然) 已生成 因果关系,科学定律 科学的经验,空间的逻辑
b作为历史的世界(历史) 正在生成 直觉观察和体验 生命的经验,时间的逻辑
斯宾格勒的为第二种
2、方法:系统的形态学,观想的形态学
形态学:意指那种通过分析与比较生物现象的方式、结构和生长过程等等,来确定它们的种类属性和生长特征的方法。
观想:通过对人类历史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体认,去把握其背后的生命形态的特征和命运。
类比:寻找同源性(类比较文学)
3、本质:破除西方中心论的歧见,确立其他各种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应有位置(自诩“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
四、文化的比较形态学
大宇宙(植物性) VS小宇宙(动物性)
人既是大宇宙,故而要通过诸如血液的流传来完成生命的绵延和种系的延续;可同时,人也是小宇宙,故而要通过感官和神经系统来与外界建立联系,尤其当眼睛成为所有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的时候,当人通过视觉建立起“光的世界”并在这世界中进行创造的时候,人的生命就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人由此而从植物性的拘役状态解放出来了,获得了精神和能思的心灵,成为了孤独而自由的个体,能意识到“我”的存在以及“我”与“你”或其他事物之间的分别;由此就产生了表达和交流的需求,语言因之应运而生;随着语言的发展,思想和概念形成了,人类知识形成了,文化也在某个神秘的时刻诞生了。
文化是人类醒觉意识的产物,是人类心灵表现自身的方式;而历史的世界就是一个由多种文化状态组成的多元的世界,各种文化皆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产生、发展和衰落,各自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质。
各大文化之间的影响和传播,实际取决于接受者的主题选择和改造,取决于主体文化自身的性质和特性。如假晶现象。
五、西方的没落
没落:每一个活生生的文化都要经历内在与外在的晚餐,最终达至终结。文化不仅是一个自身各部分相互联系的自足整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着生长期和衰亡期的有机活体。
童年期:充满幻想、惶惑、冲动、希冀,代表早期河马时代的多立克艺术、早期基督教艺术、开始于第四王朝的埃及古王国的作品
成熟期:纯粹而直接,刚毅、严苛、有控制力、有强度。代表埃及法老阿美尼赫特三世的头像、圣索菲亚教堂的穹顶,提香的绘画。
脆弱期:既有辉煌,又有凄凉。代表克尼杜的阿芙洛狄忒、莫扎特的音乐。
破晓时刻: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神秘主义。
又如春夏秋冬,四季变换。
分为三大阶段:
1、前文化阶段:人类尚未从混沌的自然形态完全分离出来的阶段,作为植物性的存在。
2、文化或高级文化阶段:
文化:文化的各个事物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高级文化:文化的各个方面被包容在一个单独的有机体中,共享着某个单一的形式语言和单一的历史。
高级文化分为1)早期:城镇文化,贵族、僧侣为代表 2)晚期:城市文化,市民、资产阶级为代表
3、文明阶段:
文明是一种发展了的人性所能达到的最外在的和最认为的状态。
其重要象征就是世界城市或世界都市,如古代的巴比伦、底比斯、亚历山大里亚、罗马,现代的伦敦、巴黎、柏林、纽约。这些都市市民是一种新型的、动荡不定地粘附于流动人群重的游牧民族。
文明或世界城市的出现意味着人类醒觉意识已发展到最高阶段,是人身上的小宇宙的因素对大宇宙的因素的彻底排斥,是“命运”的情感的逐渐萎缩和智性的”张力“的无限扩大,从此人类心智进入了理性主义的时代,抽象概念取代了活生生的生命世界,机器与技术开始统治人类,成为新世界的保举,生活诗意已为单调的工作所取代,生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已陷于枯竭,连人类生命本身,也退化和衰弱到了”不育“的状态、
最后表现:恺撒主义或军国主义。
六、后现代
两大表现1、民主政治(金钱掌握,舆论、竞选) 乌合之众:无机性、反历史性、浅表性
2、新闻报纸 宣布真理,检查制度
斯宾格勒第二版自序:我所说理解世界,即是与世界合一。至关重要的是生活的严峻现实,而不是唯心主义的鸵鸟式哲学所提出的关于生活的概念。凡是不为浮词所动的人,就不会认为本书所述是悲观主义的;至于其他的人,则不足挂齿。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3页 - 译者导言

斯宾格勒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引入比较形态学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化形态作观相的研究,来揭示西方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而现代民主政治、军国主义、技术主义、大都市经济等等都作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历史象征被编织到一个整体的文化图像中加以说明。斯宾格勒指称他的哲学是一种为未来的人而写的“德国的哲学”,是基于人类的历史与血气的条件而对生命的真理的一种描述,对于那些只驻足昨天的浅见之徒,对于那些无视生活的严峻现实的鸵鸟式哲学,对于那些只知道下定义而不懂得命运的悲观论者,他的书决不是写给他们看的。
《普鲁士主义与社会主义》
议会民主制乃是把英国的政治理想强加在德国人身上,英国式的民主和自由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成功的伦理“,是与德意志民族的要求个人服从于整体利益的”责任伦理“背道而驰。责任伦理的本质就是腓特烈一世的格言”朕为国家的第一公仆“
德国第一位有意识的社会主义者并不是马克思,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英国式的,其要求用劳工阶级来取代资本家的社会理想,不过是一种”工人阶级的资本主义“,因为这一理想的伦理基础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个人主义,而真正的社会主义应是在官僚制和凯撒主义的基础上把民族或国家建立为一个有机的共同体。
种族乃是经由一种共同的生命经验,一种共同的世界感而产生的一个共同体,它与血统,生物遗传甚至预言并无必然联系。
”世界历史形态学“
1. 作为一个有机体的”生命“概念,即把”生命“或宇宙存在视作是一个有机的活物,有生有死,有其节奏和命运,亦有其绵延的周期和表现的形式。
2.作为一种”形态学“的文化概念,有意识的生命作为一种活的存在总是要表现自身,文化即是生命的表现的容器,是贯穿于过去和未来的人类历史的基本现象,每一文化的本质与命运皆是与生活于该文化中的生命的种族性相联系的,生命吧自身表现为各种形似,形成为各种象征,而这些形式和象征作为生命历史的基本现象,在同一文化整体中构成一种形态学的关系。
3.所谓的”世界历史“,即是各种文化的”集体记忆“。
在本质的最深处,文化各不相同 ,各有自己的生命期限,且各自独立,并且,如同每个生命都要经历从出生到成熟以至衰落和死亡一样,每一文化也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而在同一阶段,不同生命的文化表现总是相同的,因为它们有着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同源性“,因此,在不同文化之间,就具有了”类比“的可能性,只要我们具有一种观相的慧眼,便能找到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文化之间的这种”同源“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斯宾格勒又把他的”世界历史形态学“称之为”文化的比较形态学“。
意大利学者维柯的《新科学》(1725)的面世被视作是近代历史哲学的标志。
浪漫主义史学与理性主义史学的不同
1.18世纪的理性主义深受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模型启示,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史学亦深受生物学的模型影响,"有机体"的概念就是从生物学中借鉴过来的。
2.以”发展“的观点取代进步的观点,进步论是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实际上,一个时代的价值并不是作为另一个时代的先导而存在,而是具有自己的时代精神,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弗洛贝尼乌斯
文化决不是人们、人民创造的,人与其说是文化的创造者,不如说是文化的产物或客体。
"洞穴感"、停滞、命运注定的思想VS”远大感“、发展、个人和自由的思想
19世纪末,一种被称为”生命哲学“的人文思潮已蔚然大观,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柏格森、狄尔泰等等,皆以各自的方式倾诉着对生命和世界的感悟。
19世纪下半叶,有两种生命哲学都与康德哲学的重估有关,一种是叔本华的意志哲学,通过意志来替换康德的物自体而使得表象的世界和生命的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另一种则是狄尔泰等所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学派,他们更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用”生命理性“或”历史理性“的批判来弥补康德的”三大批判“的不足,由此确立了一种基于”理解“的生命哲学和文化哲学。
现象界VS物自身
表现主义VS象征主义
叔本华是斯宾格勒的生命哲学的”隐匿的“原型,而歌德则是作为一个显形的在场统摄着一切。
观相=直观(!!!我也发现了这个)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1页

今日读了豆瓣上的导读,就已经精疲力尽了。这本号称战后最广泛的读物不是标题上所宣称的只是“西方”的没落。
有机体,各个文明/整个人类,血脉,观相,洞察,比较,文化思想哲学,文化/文明,僧侣/贵族, 文字。。。对照如今,诅咒一般准确。
暂时没有能力去做总结。但是至少对于“治学”这事又给我上了一课。“看待一处离奇的剧先要抽身”,而我们身在其中,才智金钱时间效率的状态,文人相轻,理想与实践的纠葛。还有文字,文字的准确力量直指人心,想想只能苦笑一下。可在苦笑之后,读到这书的人已经不算多了,又有几人能在读到后不为文字思想而捆绑,继续上路开始?
究竟有几人能摆脱引经据典的学究做派,真的吸收到那种“把脉”式的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安宁自己思绪的态度呢?”学而不思,思而不学“而且还要”勇气“”内心敏锐“,直面世界?
“对于那些把探究行动之源泉等同于行动本身的人而言,对于那些只会搬弄定义而不知道命运为何物的人而言,我的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 ”
斯宾格勒这句多么掷地有声。。。整个的导言在我看来都是人生哲理,是在他向我揭示了浮士德的可怕质问后,给我的安慰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115页

不过, 存在本身即是源头, 只有它能赋予僵死的因果原则以机会, 去在后来的文化戏剧的鲜活的和历史的场景中把它当作某一独断的思维的具体化加以描绘.
可译为“不过,偏偏是那原始的命运观念作为僵死的因果律的铺垫。。。”?
Aber das Werden liegt dem Gewordenen, das innere und gewisse Fühlen eines Schicksals mithin dem Erkennen von Ursache und Wirkung zugrunde. Kausalität ist - wenn man sich so ausdrücken darf — gewordenes, entorganisiertes, in Formen des Verstandes erstarrtes Schicksal. Das Schicksal selbst, an dem alle Erbauer verstandesmäßiger Weltsysteme wie Kant schweigend vorübergegangen sind, weil sie das Leben mit ihren vom Leben abgezogenen Grundbegriffen nicht zu berühren vermochten, steht jenseits und außerhalb aller begriffenen Natur. Als das Ursprüngliche aber gibt es dem toten und starren Prinzip von Ursache und Wirkung erst die - geschichtlich-lebendige - Möglichkeit, innerhalb hochentwickelter Kulturen als Form und Verfassung eines tyrannischen Denkens aufzutreten.
Yet, after all, just as the become is founded upon a becoming, so the knowledge of cause and effect is founded upon the sure feeling of a destiny. Causality is so to say destiny become, destiny made inorganic and modelled in reason-forms. Destiny itself (passed over in silence by Kant and every other builder of rational world-systems because with their armoury of abstractions they could not touch life) stands beyond and outside all comprehended Nature. Nevertheless, being itself the original, it alone gives the stiff dead principle of cause-and-effect the opportunity to figure in the later scenes of a culture-drama, alive and historical, as the incarnation of a tyrannical thinking.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全书 - 全书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94页 - 世界历史的问题(A)观相的和系统的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31页

当一个伟大的心灵从一度童稚的人类原始精神中觉醒过来,从无形式变为一种形式,从无涯与永生变为一个有限与必死的东西时,文化便诞生了。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67页 - 第二章 數字的意義

註釋3:早起希臘人的無窮概念,不是不可計數,而是不可能表達的極大數。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148页 - 第一卷 第四章

不过, 科学历来都是自然科学。因果知识和技术经验只指涉已成的、广延的、
已被理解的东西。如同生命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一样, 知识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即是说, 它是把可感的世界当作一个要素来理解, 当作在空间中且从属于因果定律的东西来看待。因此, 存在一种历史的科学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就要记住,在每一个人的世界图象一一它只是或多或少地接近于理想的图象一一中, 既有属于自然的东西, 又有属于历史的东西。没有自然, 就没有活生生的和谐, 没有历史,就没有因果的和谐。因为, 在自然的领域内, 尽管两个相同的、合乎规则的实验必定有相同的结果, 但每一个实验都是占用一个日期而不是重现一个日期的一种历史事件。而在历史的领域内, 过去的日期或资料( 编年、统计、名称、形式) 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网。"事实就是事实" , 即使战们没有意识到它们;剩下的就是意象或理论(Theoria) , 不论是在前一个领域还是在后一个领域。但是, 历史本身就是"处于焦点中" 的存在的条件, 材料只是这种条件的一个帮手, 而在自然中, 真正的目标是获取材料, 理论只是这一目的的仆人。
感觉是挺重要的一段
中文复制起来错误好多,“历史”都变成“历虫”了……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的笔记-第一章 - 第一章

打开书的第一章,最震撼我的是这样一段话————
“在整个世界中,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人:一种是宿命的人,如政治家与军事家,放

眼世界的人与专一于事务的人,渴望发迹、掌权、战斗、渴望冒险,铤而走险;另一

种则是因果的人,由于心理的能力或则由于血气的缺陷而注定要成为“才智之士”,如

圣徒、僧侣、学者、思想家或哲学家。

存在与觉醒的存在、节奏与张力、动机与观念、循环器官与触觉器官——在但凡重

要的人物身上,要不就是这一方面,要不就是那一方面,居有明显的支配地位。”
我意识到自己是属于后者的,行动迟缓犹豫,总是在追问为什么,因此总觉得自己与他人不同,与环境格格不入。现在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归属。
下面的这篇文章是摘自网上的一篇间杂着西方没落原文和自己思考的影评,呵呵呵。http://group.mtime.com/Director/discussion/450650/


作为前者宿命论的代表人物:拿破仑,一代王者,谁有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人会坐

上法兰西的帝皇宝座。

在他的日记里,至今还记录着他的心灵独白:

“别人都说我除了几何之外别无长处。我并不为别人所喜欢,我单薄如同一张纸。

我之所以多次得胜,只因为我的行动如我的思想一样迅速,立刻想到,立刻实施。诸

位如果要敢与我,阻挠我,诸位必须承受军事方面不良的后果。指挥作战,各人有各人

的方法,克勒曼将军,经验比我长久,其成功当在我之上;但是如果我们两个人共事,

则肯定会把事情弄糟。”

“人生大事,是千钧一发的;有才能的人,是利用时机。凡是可以给他一个机会

的,都不愿忽略。才能较次的人,就不可能了,只要忽略一件事情,就足以败坏一

切。”

“在打仗的时候,什么机会都要善用,因为运气好像一个女人,如果今天遇不上她

你就别指望明天能见到她。”

作为因果思想论的杰出代表:库布里克,一个用电影证明上帝存在与人性弱点的思

考者,他的电影超越了电影所能承载的负荷,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师。

库布里克一生只拍了13部作品,每部作品风格迥异,跨度极大,且作品数量之少,

令人叹服,这13部作品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他作为思想者最令人仰慕的一面,极端的完

美主义,以及病态的预言家。他令人发指的极端个性,近乎病态的融于他的电影,融于

他对社会与人类的预期分析、判断、结果。

库布里克从内到外的与世隔绝都是一种理想的意愿,他崇拜机器,从小被照相机、

电视机和八台录音机所包围,不过这种对机器的发烧并不能解释他对于他们原理的抗

拒,他对于机械的认识,甚至是对他生活和作品的初步根源,甚至可以解释他为何不愿

意坐飞机或者开快车,因为他太了解凡是机械都要出故障,或许也由此他拍出了两部影

响电影史的巨著,《2001太空漫游》和《奇爱博士》。


这两种人只是代表了人类的两大类人,奇妙的是库布里克一生专注于拿破仑的事

迹,久久未能拍摄的作品恰恰是《拿破仑》。

人类的思想者总是试图在行动者身上攫取灵感,将其行动放入“因果”进行思考,

进而在另一历史的极端——思想史上留下如同人类历史一般的功绩。

这就引起了一个永恒的悖论,到底是因在前,还是果在前的问题,是宿命者影响了

因果者,还是因果者影响了后面的宿命者。

到底是命运使一个人成为这个样子或者那个样子——或是成为敏感的、逃避事实

的、或是成为行动的、轻视思考的。
不过从世界文化史或者世界历史来看,所有世界的改良者和哲学家都一致认为,生

命是最精巧的沉思的恰当对象,但他们忽略了现实,即人世的生活依然自己走自己的路

丝毫不关心别人说什么。甚至当一个共同体成功的“按章”生活时,其全部的成就就在

某一未来的世界史中充其量也不过是有关其自身的一个附注而已。

如是说来,行动型的人是至少完整的人,而沉思型的人则是有一个器官能够不依靠

(甚至违背)身体而进行工作的人。两种人在文化的“晚期”——即写的不多、读的不

多的时代更加明显。
因为归根结底,只有行动的人,宿命的人,才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在政治的、

军事的、经济的世界中,在那里,概念和体现根本不重要,或不算数。在那里,一次机

敏的打击比一个机敏的结论更重要,所有时代的政治家和军人都看不起那些“卖稿为

生”的书呆子,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后者总以为世界历史是为才智、科学甚至艺术而存

在的。

其实换一句话说,从感觉当中分离出来的知性,仅仅是生命的一个方面,而且还不

是决定性的一个方面。一部西方思想史可以不不含拿破仑的名字,但在一部有关现实性

的历史中阿基米德纵有很多科学发明,却可能不如进攻叙拉谷时杀死他的那个士兵影响

大。
一个政治家对于自己正在做什么往往并不明白,但这并不妨碍他自信地沿着导向成

功的唯一道路前进;反之,政治空论家永远知道应当做什么,但是他的活动一旦超出了

理论的范围,就是最不成功的,因而也是历史上最没有价值的。

一个柏拉图或者卢梭,更别说比他们更差的思想者,能够建立抽象的政治结构,但

对于亚历山大、西庇阿、凯撒、拿破仑以及他们的计划、战争和决策来说,这类抽象的

结构毫不重要。思想家如果愿意也可能讨论命运,但有了这类人物代表,人类历史就已

经决定方向了。

但是有一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偶然聚集在街头,具有同一的意

识、同一的感觉、同一的语言——直到那短暂的心灵一闪而灭,各人又分道扬镳了。这

类心灵有其特殊的心理,了解这种心理对于一个从事公共事业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历史上,所有重大事件都是由宇宙秩序中的存在,由民族、党派、军队和阶级来进

行的,而思想的历史则是在松散的团体和圈子、学派、教育、思潮以及主义中进行。

在此,又一次的牵涉到“命运”的问题,即究竟这类集体在具有最大效益的决定时

刻有没有一个领袖,或只是盲目的随波逐流;究竟偶然的领头人是第一流的人物,或只

是一些被事件的洪流推到前台的无关重要的人物,比如罗伯斯庇尔或庞培之流,比如谭

嗣同或袁世凯之流。
政治家的标记在于,他对于这些在时代的潮流中形成起来又消散无形的群众心灵,

以及他们的力量和持久力、它们的方向和目标,具有一种准确而透彻的洞察力。

可即便如此,究竟他是一个能够控制它们的人还是一个被它们席卷而去的人,

却是一个偶然之事。

看待命运与偶然性的问题,始终回避不了人这个问题。

今后我的电影命题兴许就是其中的出发点,这些人的事迹必定有趣无比,拼接在一

起,便可发现——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