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旅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中世纪的旅行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300077727
作者:【法】韦尔东
页数:354页

章节摘录

1.1 概况BriefIntroduction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著名的大雁塔。这里距市中心约4千米,是我国佛教名塔之一。公元652年,著名僧人玄奘上表,请求在慈恩寺内建塔以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佛像,高宗同意后,并用死亡宫女的遗物资助玄奘建塔,塔建成时为五层,砖表土心。公元701-704年,武则天长安年间重修时改建为七层楼阁式砖塔,一直保存至今。塔高64米,底层每边长25米,塔基座边长45米。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的,故沿袭印度塔之原名为“雁塔”。塔名前加一“大”字是指大乘佛教的意思。印度佛教分大乘、小乘两派。大乘吃素、小乘吃荤。传说玄奘住的这座寺院附近有一座小乘寺,一天该寺的僧人因吃不到肉而发愁,那天正好是菩萨布施日,一个和尚仰天叹道:“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吧!”他正说着,一群大雁飞来,头雁坠地而死。僧侣们个个惊愕万分,以为菩萨显灵,送来大雁以解饥苦。从此,全寺和尚不再吃肉并改信大乘佛教。他们还在大雁落地处修建了一座塔,取名“雁塔”。1.2 玄奘Xuanzang在此,我要为大家介绍具有传奇色彩的玄奘法师。玄奘是杰出的翻译家和伟大的旅行家。公元628年,28岁的他独自从长安出发到印度去学习佛经,在印度各地从事佛教研究达17年之久,于公元645年带着657部经卷返回长安。他往返跋涉5万千米,历经千辛万苦。玄奘根据自己的旅途见闻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他亲历的128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玄奘取经为背景,写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玄奘还把我国的古代经典《老子》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对古代中印文化的交流,特别是佛教文化的沟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让·韦尔东是法国利摩日大学中世纪史教授。他以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中世纪旅行的点点滴滴,中世纪人旅行的方式、旅行中的心态、旅行中的所见所感都会使读者手不释卷。作者以简洁易懂的语言、翔实的范例、引人入胜的旅行故事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中世纪的社会文化。

书籍目录

导言:是蛰居家中,还是外出走走?  狭隘的视野  恶劣的环境  奔波中的生活  复杂的情感a第一部分 方式  一 在大陆上    道路    江河    交通工具    困难  二 在海上    恐惧    船    船上的生活  三 支出     住宿    费用  四 地理知识    字面上的世界    地图上的世界    一个高明的错误第二部分 心态  一 自我服务    获取    气派  二 为君王服务    外交官    信使    司法和财政官员    士兵  三 侍奉上帝    朝圣者和十字军    教会人士  四 发现广阔的世界    旅行者    探险家    漂泊者第三部分 想象出来的事物  一 人世间    不可思议的事    虚拟旅行  二 彼岸    旅程    地狱    净界    天堂    鬼魂结论参考文献译后记

编辑推荐

《中世纪的旅行》名列“世界四大古都”的西安,其自然景观峭拔险峻,风土人情独具特色。奇险的华山、著名的大雁塔、浓香的羊肉泡馍人们在古老与现代中感受经典。赏名城胜景,品原味英语。《龙行华夏双语导游词》系列丛书包括《注目北京》、《聚焦上海》、《梦回西安》、《采风昆明》、《浓情广州》和《追日拉萨》,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将动人的传说、意蕴深刻的典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既是一位介绍旅游专业知识的老师,又是学习英语的好帮手,更像一个陪你踏遍千山万水的好旅伴。本套丛书语言地道,使读者在不经意间英语水平达到质的飞跃。《中世纪的旅行》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以中、英文对照方式介绍了北京地区的风景名胜,广大读者既能学到地道的英语,又能了解专业导游知识。

作者简介

有一种观念,认为在古代尤利西斯(传说中的希腊国王,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和腓尼基人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探险家之间,横亘着的是一个死水一潭的中世纪。让·韦尔东用生动的实例和能够说明问题的文件改变了人们的这种观念。
让·韦尔东描绘的是一个广阔世界,从视野超不过所在教区、市集、磨房或离得最近的乡镇的农民,到“旅行者”,再到伟大的探险家(分别去过亚洲和黑非洲的马可·波罗和伊本·巴蒂塔)和那些在幻想世界里旅行的人,各色人等,都写到了。
他所描绘的这个广阔世界里的人,其活动范围,远不限于朝圣和十字军东征。
目录
导言:是蛰居家中,还是外出走走?
狭隘的视野
恶劣的环境
奔波中的生活
复杂的情感a
第一部分 方式
一 在大陆上
道路
江河
交通工具
困难
二 在海上
恐惧

船上的生活
三 支出
住宿
费用
四 地理知识
字面上的世界
地图上的世界
一个高明的错误
第二部分 心态
一 自我服务
获取
气派
二 为君王服务
外交官
信使
司法和财政官员
士兵
三 侍奉上帝
朝圣者和十字军
教会人士
四 发现广阔的世界
旅行者
探险家
漂泊者
第三部分 想象出来的事物
一 人世间
不可思议的事
虚拟旅行
二 彼岸
旅程
地狱
净界
天堂
鬼魂
结论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图书封面


 中世纪的旅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习惯了现代化的飞机、汽车,亦或传统一些的徒步、马帮旅行之后,回过头看看一千年前的中世纪,现代意义上旅行这个概念形成之初,会发现我们所谓的旅行实际上早已没有自以为的冒险或辛劳,更多的只是一种体验方式或生活态度。 《中世纪的旅行》并不能算是一本故事性非常强的书。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将中世纪的客观世界和主观认知,在旅行这个层面做了一个切片,然后以旅行方式、行者的心态和回忆中的幻想,展示给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旅行者。 在旅行方式上,传统的交通工具和并不完善的路途保障,导致旅行的距离和时间之比,将人们的视野限制在一个狭隘的范围之内。源自于古罗马大道的路网体系,仅依赖于地方性领主和修道院来维护,必然导致旅行目的地可达的局部性。而时不时爆发的局部战争、四处游荡的匪徒、难以穿越的茂密森林和茫茫沙漠,致使长途旅行变成一项风险极大的行为。 因而在行者的动机和心态上,贸易和宗教,是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驱使其继续前行的重要原因。朝圣者、僧侣和十字军,抱着单纯或并不单纯的目的,在几百年间不停的,向着远方神许之地进发。在那个传统和时间几乎停滞的时代,试图改善自我生存状态的人,只能选择这种冒险的长途迁徙,来获取心灵上的救赎或荣誉,以及更为现实的物质上的财富。 当然,在这期间,也掺杂着与我们这个时代类似,将旅行作为一种游历的青年;为君王或雇主服务的信使和官员;以及将旅行作为生活本身的探险家和漂泊者。甚至一些朝圣者和大学生,也抱着类似的心态不停在城市间游荡。虽然千年已逝,但人性和生活本质上基本还是没有太大改变的。:) 但因为信息量和交流上的限制,彼时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狭隘和充满幻想的。种种关于遥远世界的传言和揣测,在主观偏见和客观无知的影响下,形成一个混乱和无序的整体认知。但想想当今,纵然有精确到米的地图,和顷刻跨越千里的交通工具,大众对所谓世界的认知,又何尝不是如此。坐在家中,看着电视里精心剪辑的节目,或翻着层层筛选后的书籍,我们有着近乎于古人想象中神灵的感知能力。但在这呈现给我们的世界背后,同样夹杂着偏见和无知,只不过隐式的被应用于选材、剪辑和我们的遥控器动作中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倾向于,旅行时一定到当地去以当地人的方式与他们交流。走一样的路,吃一样的饭菜,干一样的活,平等的心态跟他们交流,才能感受到世界的真实存在。否则坐在大巴上看着旅行攻略,和中世纪酒馆里吟游诗人的传说,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但就像中世纪游历的青年游历骑士所感受的,在旅行中从未知到未知的无限可能性,对遥远世界的向往和体验,以及早上醒来时陌生的天花板,大概可以算是现代意义上旅行的魅力所在吧。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人的一切不幸都来自一件事,即不会老老实实地闭门屋中坐
  •     不好玩。
  •     做资料书看,可以了解很多中世纪的旅行,很有趣.
  •     没有注释
  •     为什么我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一直这么感兴趣呢?一直在持续不断的看这方面的书,也许这就是路径依赖吧。再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调节啊
  •     翻译得真快.不过这作者,感觉一般...
  •     “人的一切不幸都来自一件事,即不会老老实实地闭门屋中坐。”
  •     看着介绍以为是本很有趣的书,货到之后,迫不及待的浏览了一下,发现结构和内容相当凌乱,很失望。请问我可以退货吗?
  •     韦尔东的经典之作
  •     2011。8
  •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行文有点不顺
  •     了解到最初的旅行是探险,是拜访,从中留意到美景的存在,路程在不断扩大
  •     感觉有些乱,可能自己已经习惯读那些条条框框的教科书了吧。里边的很多任命和事件都不了解,可能还是文化的隔阂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