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神亦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亦神亦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108036216
作者:贺喜
页数:275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传说的历史  隆庆年问以诗名而闻名的湖广兴国人吴国伦任高州知府,和众多明代高州的官员一样,他拜谒了高州冼太庙,并题诗八首赞颂冼夫人怀集百越,归顺朝廷的功业。最后一首这样写道:  冼氏骨已朽,百越犹英声。  我来刺其郡,袍鼓时一鸣。  群丑虽渐削,何当遽销兵。  神其眷故土,荡涤蛮烟清。  吴知府笔下的冼夫人是梁陈隋三代高凉地区的豪酋首领。唐魏徵  《隋书·谯国夫人传》曾叙述过冼夫人的土酋出身:“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作为部落首领之女,冼夫人自幼便“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既有规劝兄长停止侵略旁郡,止息怨隙的本事,又有让海南、儋耳千余洞归附的功劳。梁大同初,北燕后裔罗州刺史冯融为其子高梁太守冯宝聘冼夫人为妻。隋仁寿二年(602),冼夫人卒,谥号为“诚敬夫人”。  今天,冼夫人成为了女神,在广东西南一带受到广泛的崇拜。没有明确的材料显示冼夫人信仰的起始年代,海南与高州可追溯的史料记载也有明显的差别。在宋代,海南儋州的宁济庙(崇奉冼夫人)已受到敕封。在明以前,几乎没有材料显示高州地区的冼夫人信仰有普遍的流布。但是,经过了明中叶的社会动荡和秩序重建,在高州。“骨已朽”的冼夫人,成为庙享一方的眷土之神,无论是在海南还是高州冼夫人的信仰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明中叶对于广东西南的社会转变是个关键的时期。以高州为例,吴国伦提及的“群丑”、“蛮烟”主要是指“倭寇”和“叛瑶”,在士大夫的描述下当时的高州是“潢池绿林殆无宁日”的“炎峤一隅”。吴知府平倭乱,抚瑶众,安郡民,并建南岳书院。在其短暂销兵之时,不忘拜祭在南粤威名赫赫的冼夫人。作为神明的冼夫人至少在宋代以后就成为了表达地方与中央王朝关系的符号,她既是地方的领袖,又是归附的象征。  ……

内容概要

贺喜,1978年生,祖籍江西吉安,中山大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研究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一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兴趣是历史人类学、区域社会史及明清史。对自宋以来北部湾沿海地区以地方信仰及家族礼仪为中心的地域社会文化演变的研究,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新史学》、《历史人类学学刊》、《清史研究》、《民俗研究》等刊物。

书籍目录

丛书总序走向历史现场 陈春声
绪论:南中国的宗族、礼仪与传统
一、地方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二、亦神亦祖的话语:广东西南地区的地理、社会形态及史料
第一章 传说的历史
一、土酋归附
二、传说的历史
三、结语
第二章 “边”区的贸易、教化与行政
一、侬智高之乱
二、香与牛
三、南宋海南的文教与风俗
四、酋与官
五、结语
第三章 编户齐民与身份认同
一、从抚黎知府到知府抚黎
二、丘溶《世引堂记》与儋州土舍
三、黎峒变乱
四、编户齐民与开路通道
五、结语
第四章 雷祖与雷首:祖先还是神明?
一、猪熊与雷种——唐人笔下的雷州雷神
二、水利开发与行政、信仰中心的空间布局
三、明清时期的珠池与洋田
四、神庙祭祀与宗族礼仪
五、谁为雷裔?
六、从雷种到乡贤
七、结语
第五章 冯氏家族与冼夫人信仰
一、明中叶高州地方社会之转变
二、冯氏家族的谱系建构
三、高州冼夫人庙:身份、控产与拜祭
四、结语
第六章 建筑、仪式与历史记忆
一、历史建筑物与石雕
二、仪式表演
三、从梁沙婆到冼夫人
四、结语
第七章 从家屋到宗族?
一、水上人的祭祖:朝会
二、神明祭祀与社区结构:以硇洲岛天后诞为例
三、水上人祭祖的普遍性与差异
四、结语
总论:大一统的殊途同归
征引史料及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从超越地方史的着眼点,来研究粤西南一带呈现的亦神亦祖的祭祀现象。作者认为,神与祖先的形象与拜祭模式,关乎在大一统的礼仪与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方社会如何利用国家的礼仪来塑造国家形象与表达自身认同。这个问题,既牵涉明清时国家礼仪、地方行政、经济环境的演变,也深受文字运用、科仪专家参与、建筑形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图书封面


 亦神亦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人类学专业的书籍,在专业方面是好是坏,并不了解。但是,通过最近几天到书籍涉及的地方考察,确实印证着作者的观点。而我去田野考察的目的本来和此书关系不大,是从历史建筑的现状窥探建筑的“原本面貌”与不同的时代特征的。然而,此书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田野的走访调查,努力呈现的也是一种“原本面貌”与不同时代的叠加。如果作者当初能结合更多的田野考察,也许会更有说服力。高州冼太庙的现状,无疑是信仰叠加的效果。大中的祠庙建筑必然包含 头门、享堂、寝堂 三进的,而寝堂前的拜亭是增加其空间与排场的,并不应该算”一进“。但是,高州冼太庙却在寝堂之后,加设了一院一堂。而这加建的最后一进,在建筑上明显时代较晚,而且拜祭的对象与冼太庙前三进不同。在这里,冼夫人和冯宝被一同供奉,当作”祖先“被冯氏后裔祭拜。这和《亦神亦祖》一书对高州先民是如何一步步融入正统、改变自身历史的叙述形式的观点是一致的。书中对粤西南地区文史的整理,是十分有利用价值的。书中把最终归顺正统的历史定在明中晚期以来,与我们看到粤西南地区的祠堂最早始建于嘉靖年间,普遍在清代嘉庆以后重修,是相吻合的。虽然,有很多地方神庙宣称始建年代追溯到隋代,其实读过此书的读者就不难明白:显然是附会唐初魏征的《隋书》,那是最早提到冼夫人的文献。书中还提到了,明代”西山大路“的开辟对高州府交通、经济格局的重新塑造,从此形成以鉴江为河运中心、往北在信宜与西江流域交接的体系,电白从此失去原有的海运地位。对于了解粤西南的历史文化,此书确实不容错过。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历史人类学的著作,不错
  •     冼夫人和雷神兼备宗族祖先和地域神明的身份
  •     书很好,发货速度也很快,希望折扣可以更多一点哦,嘿嘿,
  •     才女的书,一定要买
  •     有幸上过贺老师的课。在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国家制度的结合下,又是明清鼎革之际的地方缩影?
  •     上月中旬在書中所涉地區做了田野,從調研結果來看,儘管所隱含的信息可能更多,但書中對於這些禮儀、建築之歷史疊加的解析仍是令人滿意的。
  •     清晰明了,很好地运用了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只是后面几章稍不及前面几章来的严谨~
  •     观点承袭自华德英和科大卫,不过整体感觉还是散,“亦神亦祖”写得“又神又祖”。“鸟卵山”的错不应该。第七章抓住了道教师承谱系与族谱的关系。
  •     对历史人类学不了解,书中对粤西南地区地方社会认同中原礼仪文化历程的梳理很有意思,就当是华南学派入门教程吧。。
  •     单从每章看很好,然章与章过散。绪论第一段文字给读者太大期望,反倒是本书最应受到批判的地方。减一星。
  •     书的内容感觉还行,就是太深奥看不懂。
  •     烏卵山,不是鳥卵山吧
  •     关于粤西南地区的信仰变迁,从这种仪式的变迁来构筑社会发展的轨迹,从而理解国家与地方之间关系的变化,很喜欢它的理论梳理部分,受益匪浅。
  •     生于雷州半岛。小时候外面如果下雨打雷,阿妈就不让我们这些细佬哥去阳台玩,说那里有“雷公”。当时我们谁也不知道“雷公”生咩样,但都很害怕,也就都不敢去阳台了。
  •     聚焦神与祖先形象与拜祭仪式,透视不同时期地方社会如何与大一统礼仪互动,塑造国家形象与表达自身认同。传统宗族、记忆、认同等视角外,凸显仪式过程象征和建筑空间形制,对边缘—中心、土俗—上层关系有新探讨,也流露华南学派史学与人类学、民间与国家本位两头犹疑,各章间略散
  •     花了一个半小时看完,如果拆开看每一章都能读,但合一块儿,混搭风格昭然。至此,华南学派内心矛盾暴露无遗:田野材料毕现地方原著民传统之文化多样性;头上悬着的国家模式又挥之不去,两相抵牾,支支吾吾,闪烁其词,语焉不详。
  •     地方信仰体系与王朝礼仪体系的并存,回想前几天看的书其实也是国家与社会的区分与联系。也涉及到地方的神明体系的建构也是国家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这本书里 “历史”和“人类学”之间的隔膜 造成章节的不连贯 但对作者而言 成书比成文要好
  •     感觉很散,分开看还好,神祖之间的转化或者联系不是特别清楚
  •     这一套书还真是参差不齐,本书写的相当之粗糙,学术史及史学理论相当不熟悉,在乡里实践中又模糊了国家与地方关系的运作沟通等方式,各章节之间更是毫无关联,称之为论文集更为妥切。
  •     认识到作者还是慕名去听科大卫来我们第三学期的一个课程,翘了自己的课,跑到别的组去听。刚进门就是这位姐在讲雷神崇拜,大概就是关于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后面还介绍了历史人类学的其他的一些人的作品,受益匪浅。
  •     还不错的 。
  •     章节之间有点散
  •     对历史人类学和华南学派都不熟悉,读本书比较吃力,材料不熟悉,地理概念也无亲近感,但是贺老师授课很好。作者一方面是从时间的角度去看待官府在华南地区地方基层管理的变迁和教化,如何将地方社会纳入中央王朝的体系中;另一方面,作者展开若干个案,分析亦神亦祖的礼仪现象中所存在的地方对自身传统的重构,代表儒家意识的血缘谱系如何叠加在原有的神明祭祀传统(土俗)之上,以及这一过程中所可能呈现的残留和不同形态,如神明在人格化过程中的裂变(雷祖和冼夫人),在控产祠堂常规概念下的几种拜祭细节(第七章)。本书尝试打破传统的边缘与中心视角,强调“同情之理解”,放下身段去探寻区域社会文化形成的不同经验和自身特点,呈现出中央王朝政令推进过程中的动态与多元。不同变量下历史的不同质才构成“大历史”,才更能说明中国的大一统现象。
  •     我们总是试图超越华南学派的藩篱,但总是无法真正越过去。同样的解释模式似乎在任一地域都说的通
  •     用来学习该方面专业知识~应该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