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FASH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上海FASHION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4
ISBN:9787532617487
作者:程乃珊
页数:213页

章节摘录

  中国饮食传统素来忌生冷,推崇热食。  广东人有“够镬气”的讲究,上海人喜欢“热灼火烫”,北方人要“滚得冒泡”……可见不论南北,中国人忌生冷的传统是一致的。  《红楼梦》中宝钗劝宝玉不要饮冷酒那一番苦口婆心,足见国人对冷寒食物的忌讳,或者因为古代医药不完善,摄入的卡路里又不够,因而肠胃较娇弱,受不得半点寒气。  今天冷饮风强盛,三九寒天孵哈根达斯,天寒地冻饮啤酒,威士忌里放冰块……真正三九严寒何所惧!冷饮,已成都市时尚生活的佐证。  冷饮一词,是解放后才叫出来的,老上海话称之为冰淇凌。冰淇凌!那三个字内涵的那抹璀璨锦簇、温情浪漫,哪是“冷饮”两个字所能表达的!  冰淇凌在上海的历史,应与上海开埠史同步。初时只在洋人餐桌上显身,因为电冰箱在上海尚属奢侈品,连一般中产人士家居,都罕有冰箱,更遑论市面上的小商小铺,所以在上世纪初,冰淇凌这个名词十分华丽娇贵,代表一种奢华。而且还得有点洋思想的上海人,才敢品尝这种冰嚓嚓寒咝咝的物事。  上海和香港,可谓中国最早有冰淇凌的城市,那时吃冰淇凌,也属开洋荤之举。  直至20世纪20年代后,现代化的大批量生产的食品厂,如益民四厂前身沙利文、可的牛奶公司、屈臣氏等在上海纷纷建立。此时在上海才开始有批量生产的冷饮走上市场。冰淇凌也是从那时走出深闺,但也只是进入上海一些为中产人士服务的洋烟纸店及网球场跑马场,还有电影院及咖啡馆,与广大市民阶层,仍是缘悭一面。  因为其市场定位的特殊性,冰淇凌的零售点大多设在租界地沿马路公寓大楼底层的洋烟纸店———洋烟纸店之有别于上海人的夫妻老婆店,在其是以一众西洋侨民和上海生活西化的中产专业人士为对象,老板大多本身为西崽(boy)出身,熟谙西人生活习惯口味,并能扯几句流利洋泾浜英文,上海人俗称这样的洋烟纸店为“士多”(store),即英语杂货铺的意思。也只有这样的士多,才有经济实力置一台电冰箱。  士多出售的冰淇凌,有家庭型包装的,如半加仑装、一加仑装的,价钱相对零星小买要便宜,但购买家庭需要冰箱。  士多里最受小孩子欢迎的,是蛋卷冰淇凌、纸杯冰淇凌和涂上一层淋淋漓漓的巧克力——Ice-creamBar,上海人称之为紫雪糕,以此区别纯白的香草冰淇凌。  那冻津津、甜腻腻的冰淇凌,因为价钱不菲,一直是几代上海孩子童年的向往,即使对中产家庭孩子,也是一个惊喜。于是连带那马路边垂着蓝白相间的帆布蓬下的士多,都成为老上海们成长回忆中的一个情结。  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大量美军剩余物资倾销上海,从克林奶粉到军用听装巧克力,其中包括大桶听装的冰淇凌粉。  抗战胜利后,大量美国家用电器开始抢滩上海,包括电冰箱,著名的有“北极牌”、“奇异(GE)”、“西屋”等,并开始在上海中产时尚和富有之家亮相。有了家用冰箱,总会出点新花样做点家制冷饮,如杏仁豆腐、冰冻果汁……自制冰淇凌,也成当时时尚,在上海一些有闲人中十分时兴,有如今天上海时尚人士时行自己烤蛋糕一样!  家制冰淇凌全靠人工摇出来。在一只木制的内有铝制内胆的尺把高桶里,四周铺满碎冰块,然后要不断摇动把柄,原先调好的冰淇凌酱就会变稠变厚,成为冰淇凌。  家制冰淇凌,全在其娱乐性,通常最起劲的都是家中年轻人和小孩子,享受的是那份热闹和开心,根本不在冰淇凌本身。  亭子间嫂嫂是上海市井小民的安全网,听起来邪火气十足,然许多社会民生的积怨矛盾,因着她们,在最初级阶段就得到分流和化解。  亭子间嫂嫂,是界乎于上海劳动妇女和上海太太之间的一道广阔多元的风景线,上海的市井文化在她们身上得到最贴切的呈现。    亭子间嫂嫂  在旧上海亭子间居住的,还有种亭子间嫂嫂。被称为亭子间嫂嫂,面目总有点多元,不如亭子间太太比较容易归类。  这类女性,三教九流,所谓“胳膊上行得车,肚皮里撑得船”,脸孔一面毛一面光,像电灯开关样随时可以调节;身边的男人不是做小店老板就是做下等掮客,黑道白道小头目或巡捕行小八腊子……非如此就不足以冠上亭子间嫂嫂这个头衔。所谓“阿嫂”,这其中多少有点江湖浪人的粗犷和义气在其中,敢作敢为,就算与人相骂,讲句粗口,也是当街当门,拍胸顿足。  亭子间嫂嫂大多住在闸北、杨浦、普陀等旧华界区或租界与华界区接壤之处,靠近棚户平民之区。楼下,是生煎馒头店或白铁皮作坊,弄堂口是老虎灶或香烛锡箔店,还有看相批命专治跌打的江湖郎中;沿街有小贩的叫卖声,小食铺的炉火镬气喧闹沸扬……  相对亭子间太太的压抑,亭子间嫂嫂显得开朗快乐得多。住在这七十二家房客的大杂院中,大家脚碰脚基本上都是一只袜统管里,就算二房东、大房东想恃财欺人,终究敌不过亭子间嫂嫂一副尖牙利齿及她身后的不可知的能量。  在亭子间嫂嫂的边界里,是非黑白很难断定,既不会祈求代表绝对正义的关公来打救,更没有什么条条框框行文来参照,一切的一切,在看似杂乱无章混混沌沌的世界里,自有一种爱恨分明的准则:你敬我一分我敬你十分,你欺我一寸,我即会召来众姊妹口径一致,敌忾同仇,咒你死咒你亡,起码,不敢在我亭子间嫂嫂门前惹事由。  今日我在公用部位楼梯口摆一只破凳子,灶披间放一只烂水缸,那就是我亭子间嫂嫂的地盘,地盘产权的时效,与时俱进。一个月两个月,一年十年,一代人两代人,直至几十年后进入新世纪动迁之潮,这个空间,就是我的,谁也奈何不得,成为日后计量的铁的准则。后人在享受到这额外的余荫时,却很少会感恩自己的亭子间阿奶的当年那种“寸土必争”的精神。  就算讲句粗口,当街一脚踏在门槛上一脚踏在门槛里,双手交叉胸前点起一支烟,亭子间嫂嫂都有一种姿势有一种腔调:她们的旗袍都是拙劣的小裁缝之作,旗袍叉里露出花花绿绿的宽紧吊袜带,有种很挑动人肉欲的艳俗,蛋清线袜配玄色绣花鞋———因为常年在灰朦朦的窄弄堂鹅卵石路面上磨损,她们的鞋面常常是带点污渍,而且鞋尖磨得发毛。  亭子间嫂嫂也有烫头发的,只是因为疏于打理,常常如只鸡窝样顶在头上,再在后面胡乱扎一条花手帕。  亭子间嫂嫂或亭子间太太,其实都属经济拮据之族。人说,钱可逼死英雄汉,惟对亭子间嫂嫂,面对每天营营役役之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和乐观之态。典当、借债、拖房钱、打零工、踏缝纫机、拾废木烂柴……横竖身为亭子间嫂嫂,再搬到灶披间、楼梯间,也是百步五十步之差,无所谓的。亭子间太太,就远没有如此潇洒了!  亭子间太太称自己丈夫为“先生”,亭子间嫂嫂口中的那另一半,则是“阿拉男人”或者一个没头没脑的“伊”!也有“阿拉屋里的”……好俗气又草根市井得有趣。  亭子间嫂嫂比亭子间太太会生养。一只亭子间近十平方米(华界地的亭子间面积相对要小一点),要安顿两夫妇加一串萝卜头,生生猛猛的一大窝,亭子间嫂嫂只有见缝插针,家什尽量精简,腾出地方打地铺,棉花胎、席子卷之类吊在天花板上———借天不借地,一张油腻滴答的八仙桌是必不可少的———吃饭桌子最紧要,民以食为天嘛!婚纱照不一定有,就是有,也有点叫化子穿龙袍,僵兮兮的不像腔。倒是有两张先人遗像常年挂在墙上,逢冬至大年也会祭一祭。  毕竟也是女人,亭子间窗台上会有一个鸭蛋形赛璐珞的镜架,放一支明星花露水、一盒铁皮百雀灵和一只赛璐梳子,这小小一角,顿时会令个亭子间有了经纬,有了次序,有了灵魂———一个有女人的家。  亭子间嫂嫂的男人在外面出卖劳力、时间甚至灵魂,回到小小的亭子间,闻到他那熟悉的夹杂着冲鼻的花露水和油镬气的老婆的气息,他就回复到为人夫、为人父的自尊,一家之主的威严。  饭桌上围着满满一圈吃饭的,筷子雨点一般落在有限的那么两只蓝边菜碗里,惟“阿拉男人”前,有一小碟猪头肉或猪耳朵,外加二两烫热的“加饭”,这是亭子间嫂嫂对“阿拉男人”的特别关爱。  亭子间嫂嫂的男人,一般都习惯“修理”老婆,人前人后一点不肯吃亏的亭子间嫂嫂,对此习以为常。隔晚被男人修理得鼻青眼肿,次日乃一手抱着不满周岁的小儿子,一手拿着老酒瓶去弄堂隔壁酱园替男人拷加饭,熟食摊上斩一小碟猪舌头……  在冰箱尚不普及的年月,一般上海中上人家,家里多少储有几听听头以备不时之需;上海人素有留饭好客之风,一旦来了不速之客,开一听沙丁鱼,一听云腿,一听茄汁黄豆,已可成一桌待客的菜肴。  上海人称罐头又叫听头,源自英文tin。  罐头食品的问世,可以说是工业革命最大成果之一,罐装食品对携带、储藏和保质,都带来空前的方便,特别对营营役役的都会人。  罐头食品因工艺制造成本较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仍属昂贵的消费品,为一种新派上海人的时尚和摩登的标志。因为方便卫生,尤受一些白领人士欢迎,是十分小资的。旧上海如若家里开听头,必是有什么喜庆之事或有贵客上门,一般不会随便开听头。  听头包装在上海人心目中,一直属于比较讲究、高级的,比如听装香烟、听装咖啡、听装糖果、听装青豆、听装水果……无疑身价就上去几倍,故而听头食品在20世纪30年代已成为上海人送礼佳品。从前,毛脚女婿上门拎四式礼品:二听听头茄力克香烟、二听摩洛哥沙丁鱼、外国火腿和咖啡,也可算一款重礼。不过对上海人来讲,罐头食品哪比得上热锅快炒出来的小菜?听头咖啡肯定没有现磨的咖啡豆香,但上海人又都讲究卖相包装,故而听头在上海一直是很有市场,在五六十年前,属十分显赫的一种消费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美军涌入上海,连带美军的剩余罐装供给品,英文称Ration,都在上海街头堆得铺天盖地,罐头开始进入上海寻常百姓的视线内。当然美军的罐头与花花绿绿的正宗罐头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容都无法比,不过其工艺十分好,不似一般罐头开起来很麻烦,需要一种专门开罐头的扳头。美军的Ration上方有一只“钥匙”,只需拿下来围着罐沿一圈兜过去,就开了。这大概是为了便于战地之需。我想这应是易拉罐的前身。Ration内深藏不露,内含两支烟,一包华夫饼干,一包特浓巧克力,两包速溶咖啡粉,两包桔子粉。难怪上海人称美国大兵为少爷兵——打仗都吃那么好!这种罐头在中央商场堆得满天满地,连带武定路地摊上都是满天满地的,价钱卖得十分便宜,都是驻沪美军与上海投机分子连裆码子偷出来卖的。罐头算是进了上海平民百姓家了。不过也只是一刹那间。后来大批美国剩余物资来上海倾销,克林奶粉、SMA奶粉、麦片、咖啡、火腿罐头,特别是奶粉,连街头巷尾的烟纸店都堆足。不过,此时此地的听头包装仍十分金贵,一般上海小市民是不敢问津的。  在效率和利润消灭人文的现代世界,罐头越发方便易用,却越来越反人性。罐头已由生活消费品演绎成一种文化,令我们的人生不觉进行一种麦当劳式的连锁纪元。我们的物质生活开始变得空前的丰盛,而且太易得到,一如易拉罐,一打开,就什么都唾手可得,然后将空罐一扔已忘记了珍惜。  看电视有了罐头笑声,在应该有点观念反应时一拉罐头即时有了气氛,帮助尚未明白过来的观众,瞎子凑热闹一起哄笑;导演也以罐头笑声作预算,这一部戏应该开几罐笑声?笑过了,罐头一扔进了垃圾桶,于是再制造另一罐。  我们也有了罐头音乐。早餐桌上一面喝着牛奶,一面拉开一罐名为“早餐音乐”的莫扎特或李斯特的作品集锦。另外有舒缓神经的音乐,有入夜后躺在床上的音乐……这种罐装音乐,大多是以莫扎特、李斯特等名家音乐录制,各有名堂、各有标签,一套数款,用以烫贴你的生活所需:让你冥想、发梦、看书、做爱时作陪衬,一切手到拿来,方便即食。开发商用心良苦,热心代听众选择,制成规格化的罐头……我一向很抗拒这种什锦音乐碟,喜欢个人录制的音乐碟片,那才是我亲手去菜场挑选、热油旺火炮制出来的色、香、味齐全的佳肴。  世界进入网络年代,我们有了罐头软件,一切都有现成的程式和组合,设计方便多了,只凭三两下手势,就可大功告成。只难怪现今的平面设计少见有神来之笑,都像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连带我们的居住模式,也是密封罐装式。旧式里弄大片大片地从版图上消失,“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话将只能在辞典上才找得到。每个单元就像一只密封罐头,家庭的小型化甚至丁克族的出现,令我们的社区如一只只老死不相往来的罐头集装箱,易拉罐在这里最难打开。这种罐装生活方式叫疏离。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罐头制作工场成长的一代,走的是一条既定的被规划的由各幼儿园→名牌学校→名牌社会关系→不锈钢玻璃幕墙构成的办公楼里的白领→三房二厅格局里的小型罐头制作坊再加工小罐头这样一个程序,一如生猪→屠宰场→加工→抽真空进入密封罐的过程,如此炮制出来的是罐头人才。  什么叫罐头人才?有技术无智慧,会钻营而懒思考,钱财足而道德薄,野心大而心胸狭。这样的人才,因为缺乏悟性、修养和品味,其发展空间必也有限,一旦利用价值被用尽,也就会像空罐头样给扔入垃圾堆。

媒体关注与评论

  程乃珊的上海情结:“睡美人”醒了!  程乃珊和她的作品一样,似乎都带着浓浓的上海气质。8月7日下午,在参加2006上海书展活动的间隙,程乃珊做客东方网嘉宾聊天室,向网友讲述自己的上海情结。  上海:“睡美人”醒了!  《“睡美人”醒了!》,这是程乃珊一篇文章的标题,也是她对上海的一个比喻。  程乃珊说:“我总觉得上海是很女性的一个城市,很阴柔,也很美丽。”  她说,我家里有一些旧的照片,展示的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那时候的女学生很漂亮,城市的建筑也很雄伟。由于一些原因,上海曾一度沉寂过,但不是消失,就像一个睡美人中了魔法一样,她只是睡着了,而改革开放就像王子,亲了睡美人一下。于是,上海醒了。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进入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观念,不再睡得迷迷糊糊,一醒过来就漂亮鲜艳的呈现在大家面前。而上海经过很多年的准备,现代城市的元素已经很成熟了,金融、工业、教育、文化、艺术等等,都已经非常成熟。我有一个美国纽约电视台的朋友,他说同样是改革,他再也找不到像上海这样的城市,仿佛是一夜之前,城市各个方面全部建设起来,东方巴黎的丰韵马上就回来了。  程乃珊的读图时代  程乃珊的作品往往图文并茂,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她说,照片是一种历史的见证,而她的作品也进入了读图时代。  “最近几年我特别关注纪实文体,而照片是证明的一个依据。很多时候,我写一个上海的民院,不要花大量的笔墨,放一张照片,就说明了很多东西。”  “现在的人,拿一本书,首先就看照片,我也是。如果照片很有意思,我觉得这本书一定有意思。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叫《百年婚纱》,我找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婚纱照,包括我奶奶和妈妈结婚时候的婚纱照。最早的婚纱不是白色的,中国人觉得白色是孝色,最早的婚纱是粉红色,后来一点点接受西方人的概念,变成白色了,女人的身体也越来越显现出线条。而以前的婚纱很臃肿,女人的线条不能显出来。我说那么多很花力气,但我只要把照片拿出来,一看就明白。”  睡前必看安徒生童话  有网友问,女子应该如何培养气质,是不是应该学习琴棋书画?  程乃珊说,女孩子最好的是本色,而青春、活力,这就是本。如果刻意追求优雅,反而做作了。然后是善良,不要讲话凶巴巴的,万事要懂得谦让。  她认为,读书是培养气质很好方式,她建议孩子应该多看看安徒生童话。“我觉得安徒生童话不是单单写给小孩子看的,我现在床边永远有一本安徒生童话,睡觉前一定要看。安徒生说过,如果世界上每一个女孩子都相信丈夫,就算生活走下坡路,她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我们现在很多妻子埋怨自己的夫,为什么人家是总经理,你却是保安?其实女孩子应该看一点童话,不要太现实。”  上海风情浮世绘  《上海FASHION》写的是该市开埠以来诸色世相百般人情,实足一部新旧上海的浮世绘。从《海上风华》《女性素描》《洋场氤氲》到《市井百态》,全书描写了旧上海特有的商气、市井气、洋气、脂粉气,而尤以表现脂粉气最为出色,如《三叹上海女人》一文,从上海女人的“十三点”,写到上海女人的“作”,再写到乃珊先生颇有研究的“亭子间嫂嫂”。这三点式描写犹如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最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如果说“二百五”是北方男人不懂世故的雅号,那么“十三点”则是上海女人举止失范的贬称。上海男人对上海女人(主要是下层市井女人)的考量,最流行的贬词便是“十三点”,所以“上海女人,不忌讳被人说不漂亮、无身材,最忌被人——特别被异性背后说一句‘十三点’。长相不美无好身材,只是硬件上的问题;一句‘十三点’,则证明自身软件有问题,是一种气质上的缺陷。”  至于上海女人的“作”,“主要表现为刁蛮无理、不珍惜不满足现状,或得寸进尺、得陇望蜀,而老要无端挑起事端。”贺友直老先生更有绝妙插图题画语:“作囡(女子)手里三张牌:一哭二闹三上吊。”这当然是吓吓爱她的男人的,所以,上海女人的“作”,乃是:“一张铺天盖地的温柔网”,其结果是男女“双赢”。由此乃珊先生认为上海女人的“作”“是伴着西风吹入上海的一批洋种子,与上海风土人情相融相合后绽出的浦江边的一朵奇葩。”真是妙语跳珠,落地有声。  有人说程乃珊的《上海FASHION》是一种怀旧文学,其实并不尽然。人们在不经意中失落了记忆的钥匙,但作家的彩笔能让死水化作春潮腾涌。同时,作者笔下的风尚人情,不仅仅是对某个社会时期的追怀,更是对一种非文字城市文化整理与反思。所以,与其说本书是对旧风尚的眷恋,不如说是对一种传统文化的激活。作者认为六十年风水轮流转,现在的风尚往往又回到过去的时髦。诸如女人的发髻与旗袍,以及种种礼仪矩等等。说明过去上海FASHION 在如今仍是一种鲜活的存在,也表明海派文化自有其生生不息的基因,一旦具备内外条件,过去的旧FASHION 又将如枯木逢春,满树绽花。  文化基因与风俗习尚是表里关系。《上海FASHION 》历数了如万花筒的市井万象,最后使读者感悟到海派文化的特质,那就是精致而丰富、活泼而多元、妩媚而世俗。它往往能打破今昔的分界,表明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的历史基础,从这点上说,《上海FASHION 》通过对海派文化的激活,有利于我们品味过去,读懂现在,预测将来,在时间的三维中了解城市文明的发展之链。  程乃珊解读上海风情  程乃珊是善于捕捉上海情致的,尤以摹画上海女性的灵慧称美。近年来她似乎更以一种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瞄准上海下层社会,着力勾描上海小人物的众相。她是那么熟悉上海,那么挚爱上海,那么深情地表现上海。这种情愫,促她再次援笔描写上海风情。那就是她与当代连环画大师贺友直先生联手合作的新著《上海FASHION》。  程乃珊关注海上风华,往往从小处开掘,打开人们记忆的闸门。她笔下的冰淇淋写的是上海人永远年轻的情怀。她对上海的中西“吃”法,又有细微的体察:上海人习惯把餐称为“小菜”,不是家常菜还是筵席上的山珍海味;而将进用西餐时动刀动叉的菜肴,哪怕是一块炸猪排、一碗罗宋汤,都叫做“大餐”。“小菜”、“大餐”,反映中西方饮食文化在上海的交融,也见出上海人“吃”的精明与讲究。  程乃珊眷怀洋场氤氲,善于从上海十里洋场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探寻海派文化的历史渊源。她注视旧上海众多外国人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群落——罗宋人(沪语中一般指白俄)。从这些与当年被希特勒驱逐德国犹太人一样窘迫、潦倒的罗宋人身上,她体味流亡公民的悲苦与凄凉,同时也回溯了中俄交流的上海篇章。  难得的是当代连环画大师贺友直为《上海FASHION》所作的插图。他熟悉上海风情,对旧时上海的种种,有独到的理解和深切的感受。他的画并非一味图解程乃珊的文字,而是具有独立审美旨趣和极高艺术价值的全新创作。他画上海旗袍女士取侧姿,低盘的发髻,微垂的明眸合体的旗袍,飘逸的手绢,笔致简洁传神,活现出上海女人特有的风韵。他题写羡煞轻薄儿”五字,出人意表,无穷讽喻意味,尽在画外。他画酷暑中卖冷饮的男孩,赤膊短裤,手提竹篮,冰水如滴,狂奔叫卖,汗水似注。穷苦小孩的辛劳酸楚,跃然纸上。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浸透其间。他还不时地跳进画面,以短小精悍的文字表述自己的见解与旨趣。贺老的画,深刻、幽默,老的话隽永、老辣。他的这些画和话,以自己的丰富阅历,对作家的描述进行必要的补充,为已逝的岁月留下记忆的印痕和理性的评判。

内容概要

  程乃珊,女,194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桐乡县。曾祖父母是乡下的蚕农。祖父16岁卷着铺盖从乡下到上海谋生,到程乃珊出生之时,已成为在上海金融界颇有地位的人物。1949年全家迁居香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又举家返回上海。父母亲都是4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有很好的文学、音乐修养和外语造诣,对她影响颇深。程乃珊1964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教育学院英语班,毕业后分配到中学教书10余年。她的第一篇小说《妈妈教唱的歌》发表于《上海文学》1979年第7期,从此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天鹅之死》。1984年,她的中篇小说《蓝屋》获首届“钟山”文学奖。后来她的作品曾先后结集为《丁香别墅》(中、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女儿经》(中篇小说集,花城出版社1988年出版)等。2000年以来,程乃珊专注于海派文化的纪实写作,相继有《上海女人》、《上海探戈》、《海上萨克斯风》等著作出版。  贺友直,1922年11月出生于浙江镇,海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连环画艺委会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擅长:连环画创作的第一部连环画作品:1949年10月创作的《福贵》迄今为止共创作百余本连环画作品;从事连环画的时间近50年,自己比较满意的五部连环画作品:(1)《白光》,(2)《山乡巨变》,(3)《朝阳沟》,(4)《连升三级》,(5)《十五贯》;在从事连环画创作中,自己花费精力最多、时间最长的作品:《山乡巨变》,共4年;除绘画之外,平时的业余爱好:摄影、杯中之物;走上连环画创作道路,顾炳鑫、赵宏本、刘继卣对他的影响最大。

书籍目录

一 海上风华
1 冰淇凌――永远年轻的情怀
2 小菜和大餐
3 饭碗
4 肖照
5 礼在上海
6 孵茶馆
……
二 女性素描
……
三 洋场氤氲
……
四 市井百态
……

作者简介

历史最重要的是细节,这本《上海FASHION》集作家程乃珊30篇文章,视角广泛,时间跨度亦大,忆上海昔日之“FASHION”,衣食住行、人情世故、风俗名物、土洋男女、上上下下、边边角角,莫不涉及,细写深描,像一部镜头无所不至的老片子,带我们巡行百多年来上海滩的种种,从“饭碗”、“肖照”到“弄堂”、“亭子间”,从“茶馆”、“大班”到“女红”、“旗袍”,从“马桶”、“老虎灶”到“小菜”、“大餐”、“冰淇凌”,从“外国阿妈”到“洋泾浜英语”……他人想到的它应有尽有,没有想到的它却令人回首蓦然惊见,“包中”现“乾坤”之大,箱底出“花边”之奇。程乃珊这位“老上海”用形象、具象的史笔写得有根有据、有板有眼、有滋有味。
同样作为一个地道的老上海,画家贺友直为该书所配的45幅插图其表现力并不亚于文字,完全是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如上海人对“饭碗”一词的定义,上海时尚女士的“包中乾坤”、“发髻”等等。贺老所作的插图蕴涵着很深厚的人文精神,常常一幅画就可以让人联想起一个时代的上海记忆,《上海FASHION》便是这样一个极好的画卷。

图书封面


 上海FASHION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本来想给5星因为贺友直大师的插画。但是文字确实不够5星水平。不过身为上海人,读了还是相当感动的。
  •     一路走好!书架上还有本她亲笔签名的《上海fashion》,是她来昆山做讲座时妈妈拿回来的,我本以为这本书要么就是俗气的入门指南,要么就是故作小资装清新,后来发现虽然细琐但对老上海的零零碎碎诠释得很有味,至于这种米道正不正宗,我不是上海人,我不知道。
  •     90后的可能完全看不明白。。
  •     上海
  •     好书好书,说的好,说到我心坎。 有这种想法的人已经不多了。
  •     当那些繁华和过往都逝去的时候,所有的快乐都被放大了
  •     其实还不错,只是莫名地不喜欢,大概是讲座上汗到了...
  •     高中老校友+难得半同名+图书馆偶遇
  •     插图值得一提
  •     细腻的记述老上海的丁丁点点,很有味道
  •     老上海的家长里短,一定要会上海话的人看来才有同感。有一些少年时候的记忆,还有一些是画上,书上的,电影上的过去,一个城市的变化,也是好几代人的生活。
  •     吴侬细语的乡音,细腻至极的笔触,陪我度过一周的雨天。只是变得更想家了。。给5星是因为比起海上萨克斯风,这本书更好看
  •     大上海的梦。一点一点地拼出整幅上海人家的生活。
  •     有趣、精彩、值得回味。
  •     很好很喜欢!程乃珊文字轻松愉悦又有女性的柔美在里面~
  •     胡乱翻完 魔都在她笔下没什么意思
  •     这本没有上海TASTE好看。就挑感兴趣的读了一些。
  •     关于冰激凌,西餐,肖照,自助餐,罐头,包,旗袍,女红,帽子,作,电影,外国阿妈和钟点工,外国人,洋泾浜英语,花边,弄堂.
  •     这种消闲书真不适合拿来写论文,但要了解上海的小资情调,是不错的选择。
  •     蛮好八相诶。旧上海人情风俗,颇有跳脱感。
  •     家长里短
  •     前篇谈吃的,看得我很欢。后篇炫耀似有大于介绍之嫌,一翻而过。
  •     为完成散文那个大概不用再交的作业看的,草草翻过。程乃珊的小说喜欢,杂文这样一下写就太多了似乎。
  •     文字和插画都很有味道 :)
  •     真的是寫得很好的一本書,涉及廣泛自成風情,道出很多我一直以來覺得難盡言的上海故事,並與個人風格強烈的有趣插圖相得益彰。這樣真實地道的內容也只有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才能寫得出啊~推薦!!很可惜買不到原版書了,只有看看複印版的~~
  •     算是對家鄉的重新認識了
  •     我觉得好就好了!!
  •     插图不错,文章一般
  •     刚开始觉得 恩 这就是独特的海派文化 说不清的感觉 读到最后还是发现 我讨厌别人去总结海派文化 总结上海男人 总结上海女人 总结上海人的生活 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 这种总结太让人反感了
  •     太——枯——燥——了——
  •     花边永远成不了主角。冰激凌梳打。
  •     去上海 是我久远的梦想。。。
  •     当伪小资遇上真小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