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编程 > 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 >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113117474
页数:352页

章节摘录

  在通信经济学中对信息化的定义是: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源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而在信息管理学中对信息化的定义则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基础之上,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通过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在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上大幅地提高,从而达到人类社会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过程。  从以上对信息化的定义可以看出: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同时,信息化也是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不断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从而通往如前所述的理想状态的一个持续的过程。2.信息化的特征信息化的特征体现在信息化的“四化”和“四性”上。所谓信息化的“四化”如下:①智能化。知识的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知识成了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②电子化。光电和网络代替工业时代的机械化生产,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不再是工厂化的机器作业。  ③全球化。信息技术正在取消时间和距离的概念,信息技术及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④非群体化。在信息时代,信息和信息交换遍及各个地方,人们的活动更加个性化。  而信息化的“四性”如下:  ①综合性。信息化在技术层面上指的是多种技术综合的产物。它整合了半导体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压缩技术等;在更高的层次上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整合。  ②竞争性。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不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信息化是通过市场和竞争推动的。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竞争是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③渗透性。信息化使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它同时深刻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牵引力。信息化使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渗透日益广泛和加强。  ④开放性。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灵魂,是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取胜。开放不仅是指社会开放,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开放。开放是创新的心灵开放,开放是创新的源泉。  总之,信息化特征的主要表现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与开放性。  3.信息化社会  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概念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

前言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越来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必备技能。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环境下,作为大学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的基本理论,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并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奠定一个较为扎实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对于启发学生对先进科技的向往、激发创新意识、培养自学能力、锻炼动手实践的本领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个主要环节。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再版过程中,作者在保持原版教材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参照了河北省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制订的最新大纲要求,补充了信息技术、因特网的最新应用与服务、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与网络流媒体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并对全书的体系结构重新进行了梳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新版教材更全面地反映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并将最新的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和应用融入到教材中。  本书共分11章,第1、2章较为系统地讲述了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软件知识和微型计算机组成的基本知识;第3章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及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使用;第4-6章介绍办公自动化软件,包括Word2003、Excel2003和PowerPoint2003的使用;第7-8章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因特网技术与应用、网页的制作;第9章介绍数据库基础及其工具软件Access2003;第10章介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包括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的常用处理工具等;第ll章介绍信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防范方面的知识。  为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配合本教程我们还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第四版)》。实验教程与本教材相呼应,各章均安排了选择题与上机实验等内容,以方便师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上机操作和知识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我们还配合教程开发了计算机上机练习系统软件,学生上机时可以选择操作模块进行操作练习,操作结束后可以由系统给出分数评判,使学生在学习、练习、自测及综合测试等各个环节都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学习,进而达到课程的要求。教师也可以利用测试系统对教学的各个单元进行方便的检查,随时了解教学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对于使用本教材的教师,我们将免费提供该套软件的使用方法(请向出版社索取)。  本书由柴欣、史巧硕担任主编,并负责全书的总体策划与统稿、定稿工作,张红梅、刘洪普任副主编,各章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由柴欣编写,第2章由张红梅编写,第3章由史巧硕编写,第4章由刘洪普编写,第5章由刘坤峰、甄力维编写,第6章由崔晶编写,第7章由刘克铜编写,第8章由朱怀忠编写,第9章由杨金相编写,第10章由马岱编写,第11章由付灵丽编写。李惠然教授参加了本书大纲的讨论.并对部分章节的内容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在此向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深表感谢。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足和欠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书籍目录

第1章 概论1.1 信息与信息化1.1.1 信息的概念和特征1.1.2 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1.1.3 信息化与信息化社会1.1.4 信息素养1.2 计算机的发展1.2.1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2.2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3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1.2.4 未来计算机1.3 计算机的特点、应用及分类1.3.1 计算机的特点1.3.2 计算机的应用1.3.3 计算机的分类1.4 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1.4.1 计算机的数制1.4.2 各类数制间的转换1.4.3 数值数据的编码1.4.4 字符的编码1.4.5 汉字的编码第2章 计算机系统2.1 计算机硬件系统2.1.1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基本组成2.1.2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2.1.3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2.2 计算机软件系统2.2.1 系统软件2.2.2 应用软件2.2.3 办公软件2.3 微型计算机及其硬件系统2.3.1 微型计算机概述2.3.2 微型计算机的主机2.3.3 微型计算机的外存储器2.3.4 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设备2.3.5 微型计算机的输出设备第3章 操作系统及其应用3.1 操作系统概述3.1.1 操作系统的概念3.1.2 操作系统的功能3.1.3 操作系统的分类3.1.4 常用的操作系统3.2 WindowsXP概述3.2.1 WindowsxP的启动与退出3.2.2 WindowsXP的用户界面3.2.3 Windowsp文输入3.2.4 WindowsxP的帮助系统3.3 WindowsXP的文件管理3.3.1 文件管理的基本概念3.3.2 通过文件夹窗口和资源管理器窗口管理文件和文件夹3.3.3 文件和文件夹操作3.3.4 文件的搜索3.4.程序管理3.4.1 运行程序的操作3.4.2 打开文档的操作3.4.3 创建和使用快捷方式3.5 自定义工作环境3.5.1 定制任务栏3.5.2 定制“开始”菜单3.5.3 定制桌面3.5.4 通过控制面板设置系统的软、硬件参数3.6 计算机管理3.6.1 Windows任务管理器3.6.2 Windows用户管理3.6.3 Windows磁盘管理第4章 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4.1 Word 2003的基本知识4.1.1 Word 2003的启动与退出4.1.2 Word2003的菜单操作4.1.3 工具栏的移动、打开、关闭和定制4.2 Word2003的基本操作4.2.1 文档的创建、录入及保存4.2.2 文档的视图方式4.2.3 文本的选定及操作4.2.4 文本的查找与替换4.2.5 公式操作4.3 文档的版面设计4.3.1 设置字符、段落、页面格式4.3.2 文档页面修饰4.3.3 样式和模板的使用4.4 表格的制作和处理4.4.1 表格的创建及编辑4.4.2 修饰表格的外观4.4.3 表格和文本的互换4.5 图文处理4.5.1 图片操作4.5.2 文本框操作4.5.3 图文混排第5章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035.1 Excel 2003的基本知识5.1.1 Excel 2003的特点5.1.2 Excel 2003的基本概念及术语5.1.3 Excel2003窗口的组成5.2 Excel2003的基本操作5.2.1 工作表数据的输入5.2.2 工作表的编辑操作5.2.3 工作表的格式化5.2.4 工作表的管理操作5.3 公式和函数5.3.1 公式5.3.2 函数5.4 数据图表5.4.1 创建图表5.4.2 图表的编辑与格式化5.5 数据的管理5.5.1 数据清单5.5.2 数据排序5.5.3 数据筛选5.5.4 数据分类汇总5.5.5 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第6章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6.1 PowerPoint基本知识6.1.1 PowerPoint的基本概念及术语6.1.2 PowerPoint2003的窗口与视图6.1.3 演示文稿的创建6.2 演示文稿的编辑与格式化6.2.1 幻灯片的基本操作6.2.2 幻灯片的外观设计6.3 幻灯片的放映设置6.3.1 利用动画方案设置动画效果6.3.2 自定义动画6.3.3 设置切换效果6.3.4 演示文稿中的超链接6.3.5 在幻灯片中运用多媒体技术6.4 演示文稿的放映6.4.1 设置放映方式6.4.2 设置放映时间6.4.3 使用画笔6.4.4 演示文稿放映和打包演示文稿第7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7.1 计算机网络概述7.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7.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7.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特点7.2 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7.2.1 网络协议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7.2.2 OSI/RM参考模型7.3 局域网的基本技术7.3.1 局域网的特点及关键技术7.3.2 局域网的组成7.3.3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7.3.4 局域网的常用组网技术7.4 网络的传输介质与互连设备7.4.1 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7.4.2 局域网的互连设备第8章 因特网技术与应用8.1 因特网的基本技术8.1.1 因特网的概念与特点8.1.2 数据交换技术8.1.3 TCP/IP8.1.4 IP地址与域名地址8.2 网络接入基本技术8.2.1 骨干网和接入网的概念8.2.2 传统接入技术8.2.3 宽带接入技术8.3 因特网信息浏览8.3.1 因特网信息浏览的基本概念和术语8.3.2 浏览器的基本操作8.3.3 网页浏览技巧8.4 网上信息的检索8.4.1 搜索引擎8.4.2 专用搜索引擎8.5 利用FTP进行文件传输8.5.1 文件传输概述8.5.2 从:FTP网站下载文件8.5.3 从wWW网站下载文件8.5.4 使用专用工具传输文件8.5.5 文件的压缩与解压缩8.6 电子邮件的使用8.6.1 电子邮件概述8.6.2 通过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8.6.3 通过电子邮件应用程序收发电子邮件8.7 因特网的其他服务8.7.1 即时通信及即时通信工具8.7.2 博客8.7.3 维客与威客8.7.4 RSS及其阅读器8.7.5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8.8 使用FrontPage制作网页8.8.1 FrontPage2003窗口的组成8.8.2 FrontPage2003的视图模式及网页视图方式8.8.3 网页的基本操作8.8.4 网页的基本编辑8.8.5 网页的高级操作8.8.6 发布网站第9章 数据库基础及其工具软件Access20039.1 数据库的基础知识9.1.1 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9.1.2 数据模型9.1.3 数据库系统9.2.Access2003数据库9.2.1 Access2003的特点9.2.2 数据库对象9.2.3 创建数据库9.3 表9.3.1 表结构9.3.2 创建表9.3.3 编辑表9.3.4 建立表之间的关系9.4 查询9.4.1 选择查询9.4.2 表达式9.4.3 参数查询9.4.4 总计查询9.5 窗体9.5.1 利用向导创建窗体9.5.2 窗体的设计视图9.5.3 窗体的窗体视图9.6 报表第10章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10.1 多媒体及多媒体计算机概述10.1.1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10.1.2 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0.1.3 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媒体设备……第11章 信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第4版)》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全书共分11章,系统介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及其应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3、中文电子表格Excel2003、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计算机网络基础,因特网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数据库基础及其工具软件Access200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信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等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第4版)》加强基础知识的介绍,注重实践,在内容讲解上采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方法,突出重点,注意将难点分开讲解,使读者易学易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第4版)》适合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及各类培训班的教材。

图书封面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