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7-3
ISBN:9787100052948
作者:黄易青
页数:712页

前言

  我遵易青先生之命,为《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作序。于是放下手头的事情,用十多天时间读完了这部大著。理论著作,尤其是原材料十分丰富且具有独创意义的理论著作,要一口气读完,很不容易,阅读过程中免不了还要查检一些相关资料,这就更费时费事了。但这种“费时费事”是值得的,也是我所乐意的。我从来都认为:阅读别人的著作,并不是要自己去当裁判,而是在保持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互相交流、沟通、理解,以求共同进步。多年的阅读经验,也使我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把读书与“读人”联系起来。读《论语》就是在读孔子,读《史记》就是在读司马迁,读《观堂集林》就是在读王国维,读《管锥编》就是在读钱钟书。什么样的人能写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书一定得由什么样的人来写。这部《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不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黄易青吗?优点是黄易青的,缺点也是黄易青的。个性鲜明,品格突出,书如其人,人如其书。按照这个思路去读这本书,我们就能在理解这部书的同时也理解它的作者黄易青。学术著作能有自己的个性,这是极为宝贵的。人云亦云的所谓“著作”是不值得“费时费事”去读的。  我认识黄易青先生已有十个年头了。我们第一次见面是1997年6月19日,他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印象之一是,此公相当执著,这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印象之二是,此公长于和善于思考,在理论上有独特的追求。  第一印象是不会错的。当然,论人论学不能只凭一时印象,而这本《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完全可以证明,我的印象是客观实际的真实反映。  在97年6月那次答辩会上,易青的论文不仅顺利通过,且获得好评。从那时到现在,易青又用了整整十个年头进行增改,完成了这部大作,为汉语同源词的理论探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十年磨一剑,这就是执著,这就是独特追求。“执著”加“独特追求”等于精品。左思赋《三都》,“构思十年”;曹公“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王念孙疏证《广雅》,“十年而成书”;王筠著《句读》,“时阅十年,稿凡三易”;马建忠“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而成《文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论著不在多,有精品则成。精品,学术精品,不可能一蹴而就。绞尽脑汁,费尽心血,才有成功的可能,但还不是必然。因为真正的精品,“实学人词人不可少之书,而古人今人未始有之书,所谓似因而实创者”(谢增《说文通训定声·跋》)。“创”,不仅需要时间,需要勤奋,更需要眼光、洞察力。哪种书是“不可少之书”,哪种书是“未始有之书”,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回答清楚了,回答正确了,著者的独特追求肯定就能符合该学科发展的大方向,再加上必不可少的执著精神,创精品的条件就完全具备了。  学术发展有自己内在的理路,同源词的研究也不例外。王力以前的汉语同源词研究,成果已相当可观,王力的《同源字典》具有总结性的意义,具有里程碑的性质。黄易青怎么办?如果重复章太炎、王力的路子,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却不能说是“不可少之书”、“未始有之书”。所以,黄易青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前人留给我们继续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由谁来解答?能提出问题的人基本上也就是能解答问题的人。黄易青的答案是:  归结起来,最核心的问题首先是词源意义,进而是意义变化发展规律即运动规律,最后是同源意义系统。  词源意义和意义运动规律,都是同源意义系统研究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全书洋洋数十万言,就是对这三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黄易青所探出来的各种观点、结论,未必人人信服,但有一点我想是不会有争议的:黄易青这部论著的问世,标志着汉语同源词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理论探讨阶段。黄易青在全书“结论”中说:  我们认为,同源词研究工作最重要的不是证明哪些词之间有无同源关源,而是能够探讨、了解整个意义系统的面貌和结构组织方式,以及词义动规律和这种规律所反映的古人认识规律、古人所理解的事物发展规律。上述的这些,都是本书的主要指导思想。  “执著”的人,有时容易“执一”而忘二。“本书的主要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是重要的,但绝对不能说“证明哪些词之间有无同源关系”不是“最重要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章太炎、王力时代,有那个时代的“最重要”,到了黄易青所处时代有这个时代的“最重要”。不仅不能以此“最重要”来否定或贬低那个“最重要”,而且没有那个“最重要”就不能有你今天这个“最重要”,所谓“学术发展有自己内在的理路”,道理就在于此。同时,我们还要区分:“重要”与“正确”是两回事。“重要”指课题本身的价值,“正确”是指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我们肯定“本书的主要指导思想”既是正确的,又是重要的,因为黄易青先生提出的这个课题具有时代意义,在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史上具有“似因而实创”的特点,所以是重要的;他通过持久的研究,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课题,从学术价值而言是正确的。  现在的学术界,有不少人把理论探索、把“似因而实创”看作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动辄宣布自己填补了什么空白,宣称自己独创了什么什么新理论。其实,也可能纯属无稽之谈,也可能是盲人摸象,也可能是坐井观天。黄易青先生不是这样的人,他懂得个中的艰辛。他用十年时间,呕心沥血,研究了“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的不同”,在理论上,这是一个重要突破。他还研究了词源意义的实质,词源意义的变化发展与意义系统的结构,上古汉语同源词的义通关系等等,从术语到体系,令人耳目一新。可是,字里行间没有丝毫的自鸣得意。书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一段鞭辟人里的警言:  科学的词源研究有它巨大的困难……  词源学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一个十分繁重艰难的工作。  正因“困难”、“艰难”、“难于上青天”,才要求研究者应具有献身精神,具有扎硬寨打死仗的精神。古之儒家有所谓“士志于道”,有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孔门提倡的以身殉道。释家提倡的是舍身求法,七世纪的三藏法师就是典型。他26岁西行求法,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终于成为当时国际上顶尖级的学术大师。我们不妨读一读被梁启超誉为“古今所有名人谱传中,价值应推第一”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书中记载的曲女城法会,至今读来还令人惊心动魄,作为论主的三藏法师敢于将自己的论意“写一本悬会场门外示一切人,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请斩首相谢”。到会诸王、诸僧、小乘外道等等,“充塞数十里间”,“无一人致言”,“自十八日来无敢论者”。玄奘获得了世界性美誉。“诸众欢喜,为法师竞立美名”。我觉得那些热衷于搞窝里斗的先生,应该像玄奘那样,到国际论坛上斗法。“兄弟阋于墙”,“相煎何太急”!  任何人从事任何一种理论探索,都会留下种种不足之处。同源词研究,说到底还是音义结合问题。说义不能离开音,说音不能离开义。尽管侧重点可以不同,但在选取具体例证时音义必须契合。本书也提供了一个上古音体系,大体上只是类的划分,音值的描写缺乏系统性。因此书中虽然有大量义同、义通的材料,而读者无法获得明确的语音根据。语音根据不十分明确,“同”、“通”的论据就不能算是充分而正确。  黄侃先生说:“学问最高者语言最简。”他那篇《音略》,几乎是一字不能增,一字不能减,从语言简洁而言,实为典范之作,值得我们学习。此书语言还欠简洁,宜仔细斟酌。  多年来,我常应年轻朋友之命为他们的大著作序,有时借题发挥,针砭学弊,逆耳之言,取憎于人。余岂好为人序?又何敢招惹是非?为了迎接新的学术高潮,促进学术发展,必须纠正不良学风,这是学术界的共同愿望,非余一人之私见也。  何九盈  2006年9月7日于西郊蓝旗营  后记  这里主要简单交代说明本书材料搜集、分析、整理以及写作过程,以便当读者在面对本书提出的一些不同于常见说法的观点、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了解。  这个书稿的前身是我的博士论文《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关系研究》,导师王宁教授,1997年6月通过答辩。遵照评审专家以及以何九盈先生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对论文提出的意见,九年中不间断地继续向王宁先生请益,进行修改。特别是去年在日本进行教学交流一年,有较充足的时间改写和增写。较之九年前的论文,本书稿约七成内容(论题、章节)是增写的,其他部分也都经过改写。  对词源学的关注是从1985年听王宁先生的训诂学课开始的。1986年完成硕士论文《论同源词的音与义》(导师许嘉璐、曹述敬)。约在1988—1989年间,恩师曹述敬先生极力向王宁先生推荐我从她学习。因此那时王宁先生就让我确定一个目标,全面系统地准备材料。最初定为同源词,还没有专以义为目标。我首先要做的是把《说文》按古音三十部十九纽重新安排。一开始剪了两本大徐本粘贴,工作做不到一半,发现刚出版的权少文《说文古韵二十八部声系》,跟我原来设计相符,所以就用此书代替而停止粘贴。不过此书完全按黄侃早期的古音学分部和声纽归类安排,所以我依黄永镇的幽部人声觉部独立,王力的脂微分部,以及曾运乾的喻三归匣、喻四归定,重新予以归整标注,并改正增补其抄写错误、串行以及缺漏等,才比较放心地用。把《说文》按三十部、十九纽安排之后,九千篆之间的声韵关系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这段期间,王宁先生让我通读并系联章太炎《文始》以了解其词源学思想,并熟悉以《说文》本义为基础的词源研究。  归整《说文》之后,要准备词源意义及意义关系考证的材料。词源意义及其关系的考证乃基于传统训诂学的意义考证。传统训诂学的意义考证可以有三方面材料:一是经典及附在其中的训诂,一是小学专书的训诂,一是清代对小学专书的注疏。经典及附在其中的训诂我没有时间去搜集(《经籍纂诂》脱离文献,芜杂且不好用),小学专书的训诂以及清人对它们的注疏最为合适。尤其是,清人对小学专书的训诂,本身既含有小学专书的训诂,又有疏证这些训诂的典型文献材料,更宝贵的是在疏证中体现了清人的音义观点和学术思想,包括他们的语义观,一身而兼三任。所以,我取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广雅疏证》、钱绎《方言笺疏》,逐字作了索引,记在《说文古韵二十八部声系》相应正篆说解后。这三部专书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说文》所收上古语料的不足。此外还用此法对王引之《经义述闻》、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唐兰《殷虚文字记》、闻一多《古典新义》、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作了索引。这些书有而《说文》没有收的字,则附于相应声符后。至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以及其他《说文》研究著作,包括按《说文》体例编排的《甲骨文字释林》《金文诂林》《说文诂林》,都可以按例检得,对这些书的索引并不如上面那些书必要,但也是方便时随手记之,并不全面。这样,我在考一字一义时,就可以在《声系》的字头下找到上面著述所有有关的古义考证的索引,包括甲骨金文的考释。往往为了考证一个意义,把能找到此义训释的书都打开,铺满桌子、椅子和床,反复比较、寻绎。同源词的意义考证不能单就一字一义,数字数义,而是必须放在所有音同音近的字词甚至整个意义系统中考证。这种时候就需要反复较正调整,需要把整个意义系统都考证一过再回头验证调整,颇费年月。从1989到1994年入学攻博,这段时间的“业余”主要做的是这些材料准备和考证工作。论文中用的材料,就是这样得到的。此后书稿的修改补充,也是用这样的办法获取和分析材料。(2004年《故训汇纂》出版后,王宁先生送我一部,也用它补充一些资料。)至于具体系联和意义关系考证,逐个韵部做,不成文的考证草稿最后大多都没直接用上,所得只是在感性中不断验证、纠正对词源意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思考理论问题,体现在后来的撰稿过程中。  论文中的观点和一些具体方法,包括从对训诂材料的选择、分析到词源意义及其系统归整方法的思考,对音义结合原理的思考,等等,就是在大量的处理实际材料的过程中反复琢磨体会,也是用同样笨的办法,“掰着脚指头”想出来,一个字一个字的写或敲出来的。

书籍目录

序序二例言绪论 词源意义系统研究:从训诂学到词汇语义学的艰难跨越  一、前人同源词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其留给当代的课题  二、词源意义系统研究的时代意义  三、词源意义系统研究的思路第一章 上古汉语同源词  第一节 同源词的组织关系    一、同源词组织关系的三个层次    二、词族的谱系形式  第二节 同源词的声音关系    一、确定声音关系的主要根据和标准    二、确定古音字词古音地位的原则和视角    三、音近音转的原因  第三节 同源词的意义关系    一、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的不同    二、同源词意义关系的两种性质    三、词源意义关系的类型和层次第二章 词源意义  第一节 词源意义归纳与分析的方法——义素分析法    一、词源意义的发掘与揭示    二、同源词义素分析法  第二节 源义素的实质与意象对事物特征的理解    一、源义素的实质——意象    二、意象:认识对运动特征的理解    三、认识对运动特征理解的概括性与意象的概括性第三章 词源意义的变化发展与意义系统的结构  第一节 观察词源意义变化发展的方法——比较互证法    一、训诂学的比较互证法及其对现代词源学的启示    二、古代训诂实践中的训释原理    三、运用训诂以求义通的义例  第二节 词源意义的变化发展    一、词义的引申——词源意义变化发展的表现形式    二、词源意义的变化发展    三、词源意义变化发展的原理  第三节 词源意义系统的结构主义阐释    一、词源意义系统结构的理论阐释    二、词源意义系统的“转换规律”    三、词源意义系统的个性    四、词源意义系统的共性第四章 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的元素及其组织结构  第一节 意义系统元素的分析归整    一、构建意义系统的材料及其义蕴    二、古代训诂对词源意义、意义关系及意义内涵的揭示    三、意义系统的元素——源义类的归整  第二节 意义系统的元素及其组织结构关系    一、叙例    二、共性意义系统的源义类及结构关系表第五章 上古汉语同源词的义通关系  第一节 同源词义通关系的证明程式    一、同源词义通关系的证明方式    二、同源词义通关系的证明程式    三、同源词义通关系的证明次序  第二节 视觉范畴中形态范畴的义通关系    一、动态子范畴的义通关系    二、形状子范畴的义通关系    三、动态与形状子范畴之间的义通关系    四、感觉范畴同族词义通判断标准、证明模式及同源结构  第三节 视听触味嗅五种感觉范畴之间的义通关系    一、视听触味嗅之间的意义相通关系    二、通感反映的词义运动规律  第四节 心智范畴与感觉范畴的意义关系    一、心智范畴的义类    二、心智范畴中各义类之间的关系    三、心智范畴与感觉范畴之间的意义关系    四、共性意义系统结构和义通关系在证明同族关系中的运用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NO

图书封面


 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黄教授治学下的功夫颇深,也有些悟性,能发前人所未发,某些看法相当有见地。可惜人文修养还不够深,被一个结构主义牵着鼻子走,此主义几岁?汉字汉语多少岁?以此种主义为同源词研究之原则难免削足适履之嫌。汉字为一个开放系统,绝非某种主义、方法论可囊括约束,当以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研究之。然何为意象思维,呜呼!民鲜能久矣。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过偏激了
  •     送货很快,书也不错,以后会常来!
  •     没读完,不好说,但愿是本好书
  •     好书,有启发
  •     相当赞!
  •     其实结构主义本质上就有预设的同质化倾向,但是结构主义本身就常常能突破自身,这大概和其经验主义倾向有关。
  •     呵呵,过去一年被此书虐出翔了。
  •     很好,买来嘟嘟
  •     無法打出四星以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