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出版 >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3
ISBN:9787501010981
作者:宿白
页数:252页

经典之作,没有一句废话。

近来肩膀疼只得躺在床上慢慢看       开头引用的”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日本神护景云四年日本皇室雕印的《陀罗尼经》“。但在我的印象里,还一直以为那本《金剛般若菠蘿蜜經》才是最早的印刷品。查阅相关的资料,原来印刷技术在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就由日本遣唐使回传至日本了,在此之后不久日本即开始雕印简单的印刷品。据《续續日本紀》卷三十载,天平宝字八年(764)平定惠美押胜之乱,孝謙天皇依《無垢清净光陀羅尼經》所說,为镇护国家及忏悔灭罪,消災延命而造木制三重小塔一百万座。木製小塔由一百五十七名技工,历时五年〇八个月制作完成。在造塔同時则用黄麻纸印製这套经典《无垢净光陀羅尼經》中的《根本陀羅尼》、《相論陀羅尼》、《自心印陀羅尼》、《六度陀羅尼》共四部陀罗尼。經文尺寸长約6-7cm,宽約47-60cm。分别装藏于一百万木製三重小塔内。百万小塔因内藏有无垢净光陀羅尼經,因此被称之为“百万塔陀羅尼”。其分奉在日本十大寺中(法隆寺、東大寺、進江崇福寺、大和弘福寺等),各寺即营建堂院安置之,称为小塔院或称萬塔院。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在一一年春拍曾出现过一卷《无垢净光经自心印陀罗尼》,估价三十五万但是流拍了。现在也不见实物,真伪无从判断了,但是根据《藏书家》十六期的考证,确有此种经卷在晚清時从日本流入中国。此经卷的发现亦可为作為推測唐代印刷術源流时间的参考。       当然,一般普遍”认为“的最早的印刷品、且知名度最高的当属上世紀初发现于敦煌现藏大英图书馆的《金剛般若菠蘿蜜經》。該經用七張紙粘成一卷,全長十六尺,卷首有釋迦牟尼說法画面,鏤刻精美雕工精細,远胜早先的《陀罗尼经》。叶內印有“咸通九年(八百六十八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我常听说此卷是“最早”的印刷品,不少书籍也以此为依,但比较他与日本藏的《陀罗尼经》这两个”最早“,《金剛般若菠蘿蜜經》不过是是目前发现最早帶有紀年的印刷品罢了(也是现存最早的有插圖的雕版书籍)。      关于印刷品实物的疑问实际上还有不少   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实物有(引用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5%88%B7%E5%93%81#.E4.BA.89.E8.AE.AE.E6.80.A7.E8.B5.B7.E6.BA.90:       1. 1906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690年-699年《妙法莲华经》,现藏日本。    2. 1966年在韓國慶州佛國寺发现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刻印于7世纪末中国唐朝武则天时代。韩国学者认为此经刻于新罗。日本学者长泽规矩对《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是否刻于新罗抱怀疑态度,美国学子钱存训、中国学者张秀民认为此经是唐朝武周刻本,流入新罗。近期研究表明《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在唐武周长安元年(701年)在洛阳佛瘦寺翻译完毕,次年刊于长安,703年分批传入新罗[4]。    3. 日本奈良法隆寺《百万塔陀罗尼经》,约770年印刷于日本。    4. 敦煌发现的《金刚经》,868年印刷,雕工精细,远胜早先的陀羅尼經。      书中后又引王重民先生《伯希和劫经录》著录P.218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有注,双行写。又有后序并赞三首。第三赞为范阳卢季珣撰。又有‘洛州巩县王大器重印’等语,则似依印本传写。”按《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记“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题记作洛州,如不是沿用旧称,这条记录可能是已知有关印本的最早文献了。值得注意。(p9)       印刷术的重大意义这里就不敷述了。南齐沈驎士,由於家遭火灾,烧掉了几千卷手写的书,他那时已经八十岁了,耳目聪明,因发愤再钞日夜不休,又钞成了二三千卷,装满了几十口箱子。。《南齊書》有載。這是前印刷术时代书本流传的艰辛例证。。。。。。实际上印刷术刚萌芽之时并无顺利,经典印刷量也并不多,平常多是日常所用的小学字书、宗教日历等。有人看不起印刷术轻视印本书甚至喷翔,《爱日斋丛钞》卷一引《柳玼家训序》文:“率雕版印纸,浸染不可尽晓。”目短消极不可见来世,思想如此的保守,当然也和当时印刷技术的简陋也有关系(清代后期传入石印技术用来印书就很快博得了士大夫的赞赏而没有遭到拒绝)。这与如今电子书籍的普及和发展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一些人极力推崇纸质书抗拒电子书和当初看不起印刷术又有多少的区别?       而后,印刷术普及了,士大夫得书容易,书又显得不如从前那样珍贵了。《石林燕語》卷八裏說:“唐以前凡書籍皆寫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書為貴,人不多有,而藏者精於讎對,故往往皆有善本,學者以傳錄之艱,故其誦讀亦精詳。五代時,馮道始奏請官鏤六經板印行。國朝淳化中,復以《史記》、《前後漢》付有司摹印,自是書籍刊鏤者益多,士大夫不復以藏書為意,學者易於得書,其誦讀亦因滅裂,然板本初不是正,不無訛誤,世既一以板本為正,而藏本日亡,其訛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苏轼在《李君山房記》有:”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字紙.....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唯恐不及。“这样的记载也许还有很多。       之前有老师说:“最終解決辦法是為古書中所有文字加上可以進入檢索的注解。如原文作李杜,必須加注此指李白杜甫,彼作李商隱杜牧,別作杜固李膺之類,還是要回到人工輔助。”我不以为然。我认为,在未来,科技会改变研究。未来越来越多的方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再不愿去下从前之人下过的苦功夫了。相反,操纵工具的功夫成为家常便饭,这是从前人不会的也看不到的。有利有弊,终究科技不过是个工具,不是核心,就担心有天玩物丧志反被工具驾驭,那么也许学问就做死了。终究工具也只是用来丰富自己的手段,不是核心。也许有一天未来技术能够和人文方面结合的更紧密,甚至是融为一体。五十年前谁又相信会出现如今的电子检索呢?三十亿年前最早的单细胞那时,谁又料到能出进化出我们人类这般的大脑?稀泥到进化出了眼睛这样神奇的东西,真是毫无征兆的。从手钞到印刷再到数字化,得到的是什么,失去的是什么。驾驭工具,还得先学会驾驭自己。有人说互联网时代,钱锺书先生的学问就减半了,是这样的么?我不这样想。         道术,道术,当道蒞天下。周游六墟,若是玩术而丧道则无变动不居之实了。      哦,扯远了 - -      前后大概花了半个月看这书,一半文字一半图片,几乎没啥可以挑剔的了。唯一就是书影说明不附在书影下而是后头另起,前后翻阅稍有些麻烦,但这都不是大问题。书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我没有弄明白。如p13:《四部丛刊》影印蒙古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卷一序例录《补注本草》所引书传内列开宝六年(973年)、七年两诏:《开宝重定本草》.....凡神农所说以白字别之,名医所传即以墨字,并录二十一卷。《宋史●方技●刘翰传》……下采众议,定为印板,乃以白字为神农所说,墨字为名医所传……这其中所谓“白字”、“墨字”是什么意思。。。。不懂。。。。p89引元秘府本《清明上河图》(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的书坊很有意思,查阅互联网上相关的资料,据说其中还有“官窑”可见,十分的好奇无奈找不着更多的图片资料。。。。等等。。先发现这些东西,就写到这吧!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