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乡电视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独乡电视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5月
ISBN:9787209037068
作者:郭建斌
页数:203页

内容概要

郭建斌,男,1969年出生于云南麻栗坡,在云南普洱县读完小学和中学。199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1999年在云南大学获文艺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传播学博士学位。现为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教授。

书籍目录

序一 志在新奇无定则别开一种新局面
序二 “春华”与“秋实”
引言 独乡一日
第一章 独乡概况
一、区位与背景
二、“刻木传信”:传说并不遥远
三、三代人:不同时期独龙族个体文化特征描述
附录
第二章 电灯。电影.电视.电话
一、电灯
二、电影
三、广播电视
四、电话
附录
第三章 电视机从哪里来
一、电视机的来源
二、电视机的分布
三、迪朗当的新年联欢
第四章 在哪里看
一、在自家看
二、到别人家看
三、到集体电视房看
四、特殊的把关人
第五章 观众是谁
一、语言
二、文化程度
三、宗教信仰
四、文化传统
第六章 片子:看什么
一、新闻!新闻!
二、电视剧
三、“录像”
四、“唱歌的”
五、广告
附录一:金文家的影碟
附录二:金文家的歌碟
第七章 怎么看
一、坐着看和站着看
二、中间与边上
三、技术员与讲解员
四、看电视过程中的其他活动
五、一个家庭电视房的观看过程实录
参考文献
不思量,自难忘(代后记)

作者简介

“志在新奇无定则”大致可以概括《复旦“光华”新闻传播学青年学者书系》的策划者、作者和出版者的主旨与立意。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科学面世,至今不到百年,但这些年来,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门学科已从二级学科擢升为一级学科,学科属下的各三级学科,如新闻传播史论、新闻传播实务、新闻传媒经营管理,以及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比较新闻传播学等著作、教材,从全球看,也已汗牛充栋,不可胜计。但毋须回避,同我们这个学科相链接的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传媒产业发展太快,既推动着学科建设的深化,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浮躁与粗浅,新闻传播学著作与论文写作中的低层次、简单化的重复现象,较之其他学科严重。加上这几年不正当的商业行为和社会陈腐风气的浸润,新闻传播学研究受到的负面影响日甚一日。正是在这种氛围与环境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一批青年学者,志同道合,联手推出这套丛书,实在有着巨大的意义,可喜可贺。他们有的留在新闻学院任教,有的已在其他高校执教,有的则在新闻学术期刊工作。他们中的多数,“上有老,下有小”,教学与社会工作两副担子都十分繁重。但他们执著学问不知甘苦。更值得人们学习的是,他们不甘平淡,都挑难题啃。书系选定的课题,分别有着不小的难度。这些课题,有的是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亟待深化的新领域,有的是跨学科研究的新探索,有的尝试运用民族志等新方法解读新的研究对象,有的则是当前新闻传媒体制改革中呼唤攻关的重大问题。相信这套丛书出版之后,一定会在学术界引起热烈的反响。
这些年新闻传播学术界问世的丛书、文丛、书系等不少,大都由中老年学者为主笔,或由所谓的“权威学者”领衔。这套书系则不同,它清一色由博士(个别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执笔。但这些青年学者大多是各自所在院系的院长、系主任或教学科研处室的领导,学术观点业已成熟,科研实力不同一般。尤其是对新闻传播新现象的敏感,对国外新闻传播新知识的接受,对新的研究方法的把握,都各有独到之处。他们不习惯走老路,不喜欢重复人家的思路与结论,不可能在旧观点旧思维旧框框里面转圈子。“志在新奇无定则”一句,真是最好不过地、极其准确地描绘出这些青年学人的精神状态、理论勇气和学术风格。书系取名复旦“光华”,“光华”是复旦大学校名的精神渊源。《尚书大传·虞夏f勃有言:“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光华者,既指光辉,又有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之意。这批青年学子以此命名自己的书系,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种热爱母校力求上进的意向与愿望。
  这套书系的出版,是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指导思想、教学方针与培养方法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计划、指导方法与教学质量的一次检阅。拿到博士学位才一两年的十位博士生,一下子拿出十本专著,应该说是相当不简单了。更不用说这些书的选题是针对学术前沿而作,有相当的难度。这些书走向市场之后,如果能够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那真正是“别开一种新局面”了。
这些书和写这些书的博士们,为正在学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准博士们,以及更多的硕士生、本科生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即如何排除种种干扰,安心学习,刻苦用功,以便今后能够更好地为祖国和民族奉献聪明才智做好理论与智力的准备。
这套《新闻传播学青年学者书系》的特点是,题材广泛一一涵盖媒介与政治、媒介与文化、媒介与社会、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介法制与伦理、媒介与受众等;方法得当一一既有思辨,又有实证,多元融合,博采众长;意义显著一一既指这些书稿探讨的课题都是当务之急,又指其发表的观点、给出的结论,富有启迪价值。

图书封面


 独乡电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如果放到社会学研究中不算什么好书,但在传播学研究中,这也是少有的田野调查佳作,虽然作者的观察框架和结论并不被很多人认同。
  •     这本书读来不会有艰涩之感,仿佛翻阅一部西南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画卷,使人兴意盎然。作者自问电视机从哪里来?你一定想不到,全县的电视只有两三台使自己出钱买的二手货,而剩下的则多是“借”(类似于赊购的一种消费形式)或者从各地的捐赠品中来,叫做从乡政府“要”来的。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对田野调查者总是充满敬意。
  •     郭建斌老师的这本书抽掉了所有的理论,只留下自己的民族志。打动我的并不是书的内容,而是郭老师把学术、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态度。独龙族的个案,郭老师前后做了十年,本书与其博士论文,还有《边缘的游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     @姓郭名建斌 的大作。本土媒体人类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     质化研究样本。角度新颖,而且功夫下得真深,但仔细琢磨琢磨,重点好像没有凸显出来,如果归结到传播学,欠缺后期理论升华。
  •     学新闻传播的不要错过,不错的书
  •     老师写的书,当然推荐啦
  •     作者的田野调查的确做得很好,积累的材料应该也是相当的多,但是以我不多的读这类研究的经验来看,本书的学理性较为欠缺。
  •     具有开创意义~
  •     捡着新一年快速看完了。郭老师在418说独乡电视不等于他的博士论文,只放了“故事”部分,那改天把他抽离出的结论部分补一补。虽然不能否认他的方法的开创性,且也扎实,但感觉还是不够。是需要被打破的“先行者”。
  •     田野艰苦,10多年前弄出这个也不容易
  •     独龙江畔的行走
  •     民族志部分做的还可以,但这不应该是论文吗?
  •     没有电视机的人家,有不少的希望有一台电视机;有电视机的人家,同样也有不少希望有一台VCD;有VCD的人家,也许同样也有不少希望有一个“锅盖”……这种需求的层层升级,在一定意义上是摆脱某种控制的愿望。
  •     从传播学的视角窥见少数民族社会变迁一隅
  •     导师写的
  •     质化研究方法课程 课后读物
  •     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于理解.理论的东西较少
  •     民族传播学。对于一个去过近似的乡村田野的我,算是故事性强、贴近生活常识、易脑补到(但又不会敏感地记下来)的民族志(多读民族志培养观察力)。如果一些细节无法被完全概括、提取理论、或加了很多主观臆断,这样经验型的写作是否更自然一些。
  •     虽然存在着理论抽象不够、材料堆积感太强的问题,但是用民族志来做传播学的尝试本身是很难得的。在独龙族看电视的场景里看到了太多跟我们共同的地方。
  •     佩服郭老师的勇气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但是写书没有理论支持,明显深度不太够。三星半。
  •     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内容在很大的程度上并没有抓住电视前后进行比较.也是罗列了一些现象,看完总是想问一些问题.如果加一些调查,加一些研究访谈.
  •     理论上稍显欠缺 可是我多么想写出这样一篇民族志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啊~
  •     太学术了导致我二刷也没有认真读完,但不管几刷都得把这本书啃下去。这部郭老师在复旦读博时候做的论文,真的让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独龙江的不为人知的文化传播方面的事,意义非凡。
  •     更多是史料价值,阅读的快感不强烈。事无巨细,琐碎而枯燥。
  •     好看是挺好看的,不过可能是便于出版的缘故,作者博士论文里的分析似乎变少了很多,当然作为了解独龙族的文化还是挺好的
  •     5W的框架来结构田野调查……虽然内容蛮无聊的,但是作者的确做得很认真投入……
  •     稍显冗繁,但逻辑还是比较清晰,独龙族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
  •     很认真的田野调查,也有比较深入的思考。
  •     在学校图书馆这种想读哪本书就立马能够找到的感觉爽到爆!
  •     作为博士论文的延续,较之博士论文更加通俗易懂。
  •     1月6日阅于崇文书城。不知怎的,我发现自己对新闻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什么的越来越感兴趣了,而这本很小众的书正好涉及了这些领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