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现代性和科技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811278088
作者:戴维·莫利
页数:336页

章节摘录

  我在采访中不但谈到了当前研究者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还阐述了促使研究者选择这些研究方法的具体原因。我认为,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机会成本,所以研究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处理方法论问题。另外,我在采访中还指出了由于研究者程式化地运用某种研究方法而造成的问题,譬如,反身性的人种志研究方法(self-reflexive forms of ethnography)。很多研究者把这种研究方法当成探求知识真理的尚方宝剑,对待任何文化研究的议题都千篇一律地采取“反身性”。殊不知,这种方法论是有问题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回顾了文化研究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形成的整个过程。同时,由于这种反身性的人种志研究从过去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一跃成为目前称霸文化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我在采访中还特别谈到了学界相关的许多论争。在批判这种质化研究方法的同时,我还在采访中讨论了新近在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量化研究方法。

前言

  我对出版这套《欧洲新闻与传播学名著译丛》深表赞赏和支持。  我在中国担任欧盟大使已四年有余,我发现,虽然欧洲越来越了解中国,中国也越来越了解欧洲,但遗憾的是,这种相互了解还仅仅局限于政府和外交层面以及商贸领域,在教育和研究领域这种相互了解仍嫌不足。  当然,我们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但这尚无法满足中国与欧盟希望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需要。我认为,应该让中国人民和欧洲人民都参与到中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设中来,相关的前提是,中国和欧洲相互了解并理解各自的社会运行模式。  在欧洲,如同在所有先进的民主国家,报刊和其他媒介通过影响公众舆论,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其他权力机构,如行政机构、立法机构甚至司法机构。因此,认识欧洲传媒的运行模式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欧洲社会。  在欧洲各国,由于没有新闻审查制度,并且由于表达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所以新闻媒体是自由的。但这并不意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欧洲的新闻媒体就可以完全摆脱各种权力机构的影响及商业利益的掣肘。  因此,这套《欧洲新闻与传播学名著译丛》的出版是值得举荐和鼓励的。  我热切希望这套丛书有助于更多的中国读者深入了解欧洲传媒及其运行特点。  这也是了解欧洲本身的好方法。

内容概要

作者:(英国)戴维·莫利(David Morley) 译者:郭大为 等 丛书主编:刘昶
戴维·莫利(英),David Morlev,当代英国“文化研究”领域重要代表学者之一。现任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媒体与传播系教授。近年来,研究议题多涉及媒介消费、新传播科技、文化理论与全球化以及文化地理学。另著有:《家庭领土媒体、移动和身份》(2001)、《认同的空间》(同凯文·罗宾斯合著,1996)、《电视、观众和文化研究》(1992)、《“全国范围”的观众》(1980)等。
译者简介:
郭大为(主译兼统稿)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讲师,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在读博士。研究兴趣:观众研究、科技发展与传媒文化。常怡如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国际传媒硕士,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访问学者,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主任编辑。
徐春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访问学者,北京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主任编辑。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学科的困境:受制于规范与传统
第一章 所谓“文化研究”:一个学科的终结与重生
第二章 文化研究与媒体研究:关于两个学科的发展脉络、边界和政治
第二部分 方法论的困境:跨学科视角的发展
第三章 打开黑匣子:方法论与研究实践
第四章 揭示肉眼看不到的真实:当代人种志艺术
第三部分 现代性的地理问题与未来世界的定位
第五章 欧美整体论、现代性、理性和异己观念:西方之后是什么?
第六章 超越全球化抽象:区域理论与历史的空间化
第四部分 家居性、媒介化与新科技之“新”
第七章 公共议题和私密历史:媒介化、驯化和时空的挪移
第八章 崇高科技的象征意义:科技理性的悖论
第五部分 科技人类学:偶像、图腾与恋物行为
第九章 电视:从视觉媒体到视觉物体
第十章 魔力四射的科技:崭新、闪亮和象征性
第六部分 结 语
第十一章 神奇与幻想:现代性、传统和科技
致谢
译者后记

作者简介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理解“现代性”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科技对于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文化意义;汇集了多年以来在媒体和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有关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诸多论争;论述涉及众多学科和理论,包括文化地理学、人类学和人种学、设计研究,文学理论、艺术史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地区研究等。内容颇具创见性、辩证智慧与思考厚度,学术价值极高。

图书封面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综述其他学者的分量忒大了点。不过有助于了解英国文化研究复杂语境。
  •     非常的跨学科,翻译的也很通顺。所以读起来也就好理解。比较像是一种解说,因为里面的内容太分散了。
  •     又是学科跨度超大的一本书,装置艺术都出来了。
  •     整本书是对很多学者的研究综述,莫利串了一下。其中两篇访谈挺有意思,对媒介的驯化也可一看。
  •     只有两篇访谈有些可读性 其他部分概念涉及和现象描述浅尝辄止 做概念梳理应该效果还不错 作者自己的观点不多 觉得媒体研究还是要从区域社区出发 以全球为维度还玩定性人种志真心纯扯淡 尤其相较美国 欧洲的媒体发展和中国差异更大
  •     结构稍嫌散乱,论述未见深入,多学科视角好评,两篇访谈加一星
  •     是一个全新的了解,对于全媒体时代的人
  •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研究表现的过于畏缩,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研究领域里,很多想法不是没想过,而是不愿尝试。缺乏现代性,似乎这么多年都可以用来描述国内所对应当前的学术状况。
  •     多人观点呈现,作者多学科交融的知识背景为探寻许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     翻译的很好,读起来很舒服。莫利的多学科背景不得不服。很多观点还是比较中肯,尽管他自己就极力反对,但是书中有很多地方也不可避免的有西方中心的影子。
  •     真的不错,是真的
  •     2015年第106本。内容新锐,反映了莫利90年代转型以来的新想法,defense了文化研究的许多槽点。但是多少有些论文集的味道。同时也真的感受到了文化研究的局限性。
  •     很多名词
  •     从为学科正名到方法论,然后从宏观至微观解读文化研究。破解现代性以及“去西方化”;破解科技理性及“去媒介中心化“;以及被忽略的媒介图腾及其象征意义。除了微观那部分比较冗杂外,其他都很精彩!
  •     新问题
  •     莫利从早期用编码译码理论来研究受众媒介使用状况再到客厅政治学的研究,再到近年来对于媒介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其实反映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深刻转向,即是受到社会学空间转向的影响。空间逐步进入到传播学研究的视野之中,虽说早期有英尼斯划分的时间偏向的媒介与空间偏向的媒介,但空间全面进入传媒研究之中,则是在对经典传播学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具体的传媒使用语境。而技术的跨时空特性,虽然在无形中使得地理距离拉近,在某种程度上却使得心理空间或心理距离拉大了。正如莫利在书中所说,现代性不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也是突破地理限制的过程,他者与西方的并列,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都是一个空间指涉。
  •     看完雷蒙威廉斯的书,再看莫利的,很明显,莫利的书理论创新性不是很强,很大程度上是综合性的论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喜欢两篇访谈。他的研究跨度比较大,在整个过程中转型也很大。视角倒是比较广。
  •     第一次看莫利的书。可能是研究跨度太大,有的几乎到了人类学方面,看起来有点不适应。作者本身对于文化研究领域无愧于大家称号,对一些批判做了还算合理的辩护。后面对电器的论述因为读起来和汪民安《论家用电器》比较相似,所以稍显得乏味。但是如果初读,相信还是很新奇~
  •     作者读的文章也太多了,什么学者什么文章信手拈来的感觉呢。前面六章不如后面精彩。
  •     要是评述类研究能都做成这样就好了。
  •     为文化研究辩护的书,认为伊胜在多学科视角。但也没支持到啥。作者自己有社会学背景,研究日常生活和家庭关系中的电视和科技,很有趣。如果文化研究都以这么好玩的经验研究作为基础,也不会那么无聊。另外,有两章访谈录很好看,讲了作者的方法论观点,和我想的一模一样。
  •     本书非常不错,全新,正版!
    这本书是集前沿理论和传统理论于一体的传播类的专业书,值得一看!
  •     第七八章之后开始超神
  •     annual assessment正好碰到morley...
  •     科技具有魔力。
  •     昨天晚上刚看完,没意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