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44717564
作者:卡伦·霍尼
页数:214页

叙述结构

1.(1)各个文化中神经症的定义有所不同。”现代人类学的功绩之一,就在于不断的重新发现正常人的内涵。”(2)超越弗洛伊德对文化因素的忽视。(3)“存在着一种一切神经症共同的基本因素,这就是焦虑”(4)神经症的描述“一种由恐惧,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里紊乱”2.可以观察到的普遍态度:给予和获得爱的态度(对于爱的强迫渴求);自我评价的态度;自我肯定的态度(抑制倾向);攻击性;性欲3.(1)焦虑和恐惧的区分:恐惧是对自己不得不面对的危险的恰当反应;焦虑是对危险的不恰当反应,或想象中的危险的反应。(2)四种逃避焦虑的方式:把焦虑合理化;否认焦虑;麻醉自己;回避一切可能导致焦虑的思想、情感、冲动和处境(3)无法发现抑制的表现:抑制作用强大到阻碍我们的愿望和冲动,就不会意识到这种抑制的存在;回避认识抑制的存在(回避现实);受主流文化道德的影响。4.(1)敌意被压抑-焦虑-投射,分化(强化),自我辩解(2)各种焦虑的可能性:来自内部指向自己;来自内部指向他人;来自外界指向自己;来自外界指向他人。(3)对佛洛依德的三点不同看法:弗洛伊德把焦虑解释为性的压抑,只做出了生理学的解释;对性的焦虑取决于时代文化对性的看法;把一切焦虑认定为童年时代。5.(1)讨论儿童敌对心理的因素:愿望受挫折;嫉妒心理;无能为力的感觉;恐惧;爱;犯罪感(2)基本焦虑和情境神经症:情境神经症容易取得好的治疗效果,性格神经症要经历漫长的时间(3)对抗焦虑的四种方式:爱,顺从,权利,退缩6.(1)对爱的病态渴求的心理描述:“我所需要的是如此微乎其微,不过是希望他人应该对我友好,应该给我善意建议,应该同情我这样一个可怜、无害、孤寂的灵魂;我只是希望给别人快乐而不是伤害他人”(2)对爱渴望的同时隐藏着敌意,放弃对爱的追求等同于承认自己的恶意(3)避免一切自身的正面的情感反应,一方失去自主性。内心坚持认为别人是不友好的7.(1)对爱的病态需要的特征:强迫性(2)对爱需要的第二个特征:永不知足(3)涉及爱的问题的三类神经症病人:渴望爱(对爱永不知足);因为爱受挫而回避一切(爱的需要和一般的贪婪交替发生);对爱的怀疑和嘲讽(只有贪婪)。8.(1)冷落感和恼怒感引发的循环:焦虑--对爱的过分需要--不能实现的冷落感--对冷落感的敌意--敌意的压抑--愤怒--焦虑进一步增加。。。(2)神经症人决心获得爱的思考方式:收买笼络;乞求怜悯;诉诸公正;威胁恐吓9.(1)性行为中的变异行为的表现:从一种性关系中马上跳到另一种中;在没有爱欲关系的人中制造爱欲气氛,无论这些人是否吸引到自身;对性的抑制态度和行为(2)性欲对焦虑的缓解类似于过度睡眠和过度饮食对心理问题的缓解(3)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不是神经症的根源,是回避焦虑的症状10.(1)对权力过分渴求的心理动机:一方面否定自己;另一方面逃避拥有软弱现状的自己。敌对的表现:支配别人(隐藏着敌意)(2)对名望过分渴求的心理动机:吸引别人注意,得到别人崇拜。这一心理状态不代表“自恋”而是“恢复被压碎了的自尊心”敌对的表现:侮辱别人(其中隐藏着崇拜的矛盾心理)(3)对财富的病态渴求:对贫穷潦倒,寄人篱下的恐惧敌对的表现:剥削别人(伴随着羡慕和嫉妒)11.(1)病态竞争的三个重要特征:不断的病态对比(事实上不可能成为竞争对手);不可能实现的巨大野心;竞争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希望别人失败的心理大于自己取得成功)(2)病态竞争在恋爱关系两性关系的体现:交往的实质在于侮辱他人(男性通过性交来贬低女性,当和优越的一方发生关系,会为对方感到羞耻;女性预先想到他人的侮辱而对男性产生敌意)(3)掩盖侮辱他人的冲动两种途径:借崇拜赞美来掩盖;通过怀疑使冲动理智化12.(1)逃避竞争的心理原因:害怕对野心的冷酷无情的追求会遭受同样的报复(追求自己和渴望被爱的矛盾);害怕的是别人知道他以某种方式显示了与别人的竞争(2)逃避成功,“自贱作用”(实质上体现了自己的目标值遥不可攀和野心的巨大)13.(1)表面的犯罪感体现了焦虑或对抗焦虑的防御机制“犯罪感并不是怕遭反感恐惧的原因,而是这一现象的结果”(2)“人格中病态的那部分的不真实,造成对怕遭人反感的恐惧;害怕别人发现内心的隐秘,正是由于这种不真诚。“(3)对抗遭人反感的方式:自我谴责;任何事情做到一概正确;借无知患病无能为力来寻求庇护;认为自己是他人的牺牲品14.(1)受苦(自虐)的价值:防御目的;获得东西的手段;表达对他人的谴责(2)对超出策略目的的受苦的原因的探索:”以毒攻毒“:“尽管受苦是痛苦的,然而是自己沉浸在极大的痛苦中,却可以起到用鸦片来避免痛苦的目的””沉溺在不幸的感觉中,减轻了自己的痛苦,甚至觉得愉快。“”这种手段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手段对抗焦虑,并提供潜在的或现实的满足“。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指路人

它告诉我们:文化有好坏,文化是活的,这个时代的文化是怎样的。以及,启迪你思考,如何在:1.modernity,2.technology 3.happy中找到平衡?中国文化为了关系而鞠躬尽瘁。鼓励成功而不鼓励快乐。所以,我猜,每个人也必须想明白,我是要追求我们社会规定的成功,即是去做别人要求的成功的人呢,还是说我要快乐,要做一个忠于自己的人呢?这个社会宽容度目前不大。追求成功,你就是活给别人看并且受累。追求快乐,你就要能受的了跟你不是同类人的口水和眼神。每个人都替自己的利益方说话,你的内心要足够坚定,还要有能力去倾听你的声音才可以找到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我们就在推动文化变革了。当社会更多元,允许各种生活方式的存在,它才是一个进步的社会。来看看,什么是快乐?快乐是一种感受良好时的情绪反应,一种能表现出愉悦与幸福心理状态的情绪。而且常见的成因包括感到健康、安全、爱情和性快感等等。快乐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就是笑。 “幸福”这一概念目前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指数考核。将“国民幸福指数”(Gross Domestic Happiness)纳入国家发展指数的考核中。这一概念用以衡量生活质量,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找平衡。我看少年派,Pi说老虎也是伴我走过生命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文化中看似竞争的关系,如果不被赋予敌意,大家都能以合作的心态考虑:无论竞争的对象是同事,同学,亲人(很多人肯定会觉得奇怪,但其实家庭中的竞争一直都在),知道大家都是为了抗击更大的困难-生活,生存的话。如果大家都能明白,人类太渺小,以至于我们必须要争取更多人来对抗生活现实,比如:变化莫测,孤独,丧失等。我们就可以减少敌意。 争取合作才是解决问题之道。书,朋友,朋友,才是我们的指路人。困难的时候,要争取朋友。绝非树立更多的假想敌。看了Pi这部今年我最喜欢的电影,我的心愿和目标不是消除恐惧,而是希望自己一年比一年更加懂得安然和所有恐惧相处。他们就像李安勾勒出来的老虎,是让我们警醒的,最后,索性还成为了亲人一般。我相信他的第二个故事。对生活持悲观和现实态度,同时愿意乐观活着的人。因为李安还说了-饿了,甚至可以在老虎嘴里夺食。这位导演是有多看穿生活现实的本质阿。可是,活下去,活下去,是可以选择的。你的故事结尾呢?

whatever

很是偶然知道了这本书很是偶然当前正需要这本书很是偶然 不对很是冲动就整回了这本书不到五天就看完了其中基本是手不离书不得不说其中很多精髓都没有领悟透彻当然是需要反复读的只是大略的吸收了自己需要化解的疑团这样也是个不小的进步很多人叫我看这本书的时候 别钻牛角尖呵呵 其实我觉得还好 大家可以放轻松的虽然确实有种拿自己做对照的习惯在里面可能心理也会暗示自己是不是自己也不正常没错 其实这么多认为正常的人中有几个又是真正心理健康的呢也不能失不健康但起码都是有些心理上的缺失的这是社会 文化的产物不能一味的责怪自己吖毕竟心是个敏感又脆弱的东西关于 焦虑 安全感 爱 和 自我泯灭这些个东西我还没有理顺只是暗暗的了解到自己和想要了解的某个人之间的发展缘由是的我就是内心不允许有疑问的人我要解开 一定要知道个可信的答案所以这些事情发生了是必然的最后结局如何我们走着瞧当我越来越能理智的分析这段关系就证明我越来越脱离其中了【第一遍读感】

看完这本书,我神经症人格了

卡伦·霍尼于1937年出版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本书标志着她思想的形成和对正统精神分析学的修正与批判,霍尼的入门导师是弗洛伊德最忠实的门生亚拉伯罕,而她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与正统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分歧在于,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这不啻于道理当中人性恶与人性善的对立,她认为产生神经症的个人内心冲突的本质来源于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在本书中反复强调:“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环境”。1941年,霍尼被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罢免了她作为职业精神分析医师的资格,但她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虽然目前在无所谓标准理论的精神分析学当中仍然是非正统学说。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陷入一种困境,每一个字句好像都能靠在自己身上,我原来看过弗洛伊德、荣格,理论中什么里比多效应,性欲发展理论是生物科学,自己有时的精神波动,心情低落和科学这个名词相差太远,所以认为自己轻微有点神经病症,而且多是自我调侃,不羞于见人,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就彻底对我的行为理论、精神世界崩溃了,如果我还能再活50年,那我以后的生活就应该每顿饭都吃精神病药了,50年的药钱该是多大的一个数啊。比如说,我现在在这白话神经症,是出于对自己工作的无所作为产生了的保护机制;我在单位里装孙子,是放弃个人自我的受虐倾向,通过软弱和痛苦来满足自己的病态心理;我不计后果的找一个初中同学做女朋友并想着及早结婚,不是因为爱情,是我对发展着的事物充满了恐惧从而产生了对爱的病态需要。差不多我所有的或正常或略微异常的做法及想法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神经症的病因分析,这相当于你去了正规医院,还是1953年就开的三甲医院,医生把药方都给你开出来,你还能说你没病么。所以每看完一章,我就闹心一次,就酸楚的想着我真是一个神经病,但看到最后一章,我有点释然了,最后一章的题目是“文化与神经症”,对了,其实文化就是这样,都是党的旗帜下面长大的谁敢不装孙子,都是受过正统16年教育的谁敢相信自己,都是喝三聚氰胺长大的谁敢说脑子没病,所以都是这样,所以我好了,所以我没病。

读这本书,有点费劲~

作为心理学的第三本读物,我觉得这本书读得有点早,读起来很费劲。我看完每一篇章,都会忘掉前面所讲的内容。甚至很多内容都觉得未曾相识。我总是力图回忆前面我看到了什么,事实表明,这种努力很徒然。因此,我建议,和我一样,刚刚朝心理学方向努力,企图迈入门槛的初学者,将这本书放后面去读。我很同意“花开云影”的观点,这本书是对神经症患者各种症状(人格)的全景观览---如对爱的病态需要,对财富、名望及权力的病态追求,病态竞争及逃避竞争,病态的犯罪感等等。作者卡伦霍尼认为,焦虑是神经症患者产生各种症状的内驱力,焦虑和敌意不可分割纠缠在一起,神经症患者在克服焦虑的过程中使用了一定的抑制机制。举个例子,P72,“对爱的渴望在神经症患者身上是如此常见,如此容易被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发现,以致它可以被看做是标志焦虑存在和表示其大致强度的最可靠的指征。事实上,如果我们面对一个总是威胁我们,对我们怀有敌意的世界,而从根本上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那么对爱的追求就显然是寻求任何形式的仁爱、援助或者赞赏的最直接、最合乎逻辑的方式。。。如果神经症病人的心理状况正如他心目中经常想像的那样,那么他要得到爱就应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要我大致地说出神经症病人心中的感觉和印象,那就有些类似下面这样的情况:我所需要的是如此微乎其微,不过是希望他人应该对我又好,应该给我以善意得建议,应该同情和理解我这样一个可怜的、无害的、孤寂的灵魂。。。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得敏感、他的潜在的敌意、他得苛刻的要求是如何严重地干扰了他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由于焦虑促使神经症病人要仅仅抓住对方不妨,这种不考虑对方(人格、个性、局限、需要、愿望和发展)的态度,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基本敌意的表现。。。(他们几乎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缺乏爱的能力)。。。”而神经症患者生活的文化氛围如个人主义、鼓励竞争等也对产生焦虑具有很大的作用。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感觉到这种神经症患者的症状自己也有,呵呵,而且有些症状卡伦霍尼描述得是那么确切。所以,我想卡伦霍尼在本书结尾的论述就很重要,对于那么一系列的内心冲突,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之间仅有程度的差别,这些冲突已经成为神经症患者的障碍,而且他也不能应付和积极地解决这些冲突,而正常人则在处理这些内心冲突和焦虑时不致于产生人格的损害。或许呢,我也只是神经症患者庞大队伍中的一名?在评价这本书时,我认为这本书仅仅描述了一种病态人格,或者透过人格症状找到造成病态的原因,但她没有对改善这种人格的方式方法做出回应。据说在卡伦霍尼的《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对此有解决。本来是想将本书重新接着再看一遍,但突然畏难,且觉得不如看其他类似读物,回头再看或许能在不同的高度感悟、理解卡伦霍尼。到时,再来补一篇读后感。

“神经症是人类文化发展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跋涉,我终于云里雾里地看完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应该是我今年看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属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的那种。“神经症”这个概念对很多人来说,也许相对陌生,我也已经忘记了神经症的具体定义,但是在生活中,我总能感到一些具体的困扰:比如,我在一个会议上,很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我怕别人耻笑我浅薄幼稚;别人随口开我一个玩笑、随便调侃几句,我会心里觉得受刺激得不得了;不管是体力还是智力上,只要有人优越于我,我就感到受到莫大的威胁,总担心有一天会在他面前颜面扫地,或者遭受侮辱;因为害怕遭受失败和侮辱,我小心翼翼地做人,把想法压抑在心里,即使满腔怒火也要强作镇定;我总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我、嫉妒我、想要陷害于我,而我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或崇敬,但有人当面表扬我时,我只感觉那是一种对我低下智商的同情和鼓励;我总拿自己跟别人比,然后觉得自己软弱无比、一无是处。再比如,当我所在的小团体撇开我去做什么事,哪怕只是撇下我而一起走出一个门口,我心里都无比难受;当朋友的微博得到别人转发和大量评论,我总是失落无比,最后避免发微博,这样就不会遭遇无人评论的痛苦;我总觉得朋友们都有很多朋友,而我一个朋友都没有;当朋友直言不讳地指出我的短处时,我心中已经暴跳如雷,表面却装得波澜不惊;在与人争论时,我十分害怕处于下风,觉得辩论不过别人,就是弱智的表现,别人的辩驳,只是对我的侮辱和攻击,久而久之,我不敢与任何智力相当或我认为智力超过我的人辩论,只能随声附和;我不敢拒绝别人的任何要求,并且极为热心地想要为他人服务;在陌生人面前,我尽量把自己伪装成傻子,避免参与某事、发表看法,以避免暴露我的无知无能,同时希望在人群中得到关注,成为一次团体活动的中心人物,能够显示自己聪明无比,洞悉一切;当我无聊时,我什么也不想做,因为什么也不能使我迅速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同时因为什么也没做而感到烦躁不安……这些在卡伦•霍妮看来,都是神经症的表现,而且只是比较浅层次的表现,而且只是某一类表现。“神经症”用来形容一种人格,神经症患者介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非常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卡伦•霍妮认为,神经症患者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饱受焦虑的困扰,她使用“病态焦虑”这一名词来指称神经症患者,这也是全书的主要议题。这种焦虑,不同于简单的周日晚上还没做完周一要交的作业这种简单的焦虑,而是深埋于潜意识中的一种焦虑,卡伦•霍妮把它叫做“基本焦虑”。经过一系列复杂论证,卡伦•霍妮认为这种焦虑是“基本敌意”引起的,“基本敌意”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敌意”。基本敌意催化出基本焦虑,并与基本焦虑互相作用、互相激发。我已经忘了卡伦•霍妮是怎么论证这些乱七八糟的名词的。在这本书里,中文的“敌意”似乎不能涵盖卡伦•霍妮所说的“敌意”,她说的“敌意”里面,还包括某种潜意识中的恐惧。病态焦虑,便是对并不存在、或并不那么大的威胁,产生过量的恐惧。而人为了摆脱焦虑,会本能地产生某种抑制作用,抑制作用纷繁多样,而卡伦•霍妮总结了抑制作用的四种表现:爱、顺从、权力(还是攻击?)、退缩(回避)。反过来,这些表现也可以反映焦虑的存在。在一大堆铺垫完成之后,全书进入了最精彩的章节,卡伦•霍妮接下来分析了她认为的两大类基本焦虑——关于爱的焦虑,关于竞争的焦虑。不管你认不认同卡伦•霍妮用“焦虑”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烦恼。但她在这两大块内容中对无数具体事例的分析绝对能让人有所共鸣,而且不能不承认,这种我们隐约感觉到的痛苦和折磨,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卡伦•霍妮分析一种竞争心理:神经症患者受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和不区分对象的冲动的驱使,拼命地去诋毁他人。他甚至可能明知他人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实际的伤害,他人的失败甚至可能对自己不利,但他仍然拼命地诋毁他人。他的这种感情可以清晰地描述成这样一种信念——“只有一个人能够成功”,而这不过是“只有我才应该取得成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在他的这些破坏性冲动的背后,可能存在着大量的紧张情绪。例如,一个正在写剧本的人,当他听到他的一个朋友也在写剧本时,竟忽然陷入到一种盲目的愤怒中去。我们在许多人际关系中,都可以发现这种打垮和挫败他人努力的冲动……而同时,卡伦•霍妮分析道,这个人也可能拼命抑制自己的这种破坏性冲动,生怕别人会报复自己。因为害怕别人的嫉妒,他便不敢表现得出类拔萃,因为在他的思维中,别人也和他一样,视他人为潜在的威胁。即使他不攻击别人,也无时无刻处在随时遭受别人攻击的不安全感之中。最后,他可能会希望从竞争中退出,以摆脱这种焦虑,并且潜意识中欺骗自己淡泊名利,而他同时又自轻自贱,自我贬低、自我谴责,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深深沉浸在自卑感中,一种无能、懦弱的感觉在折磨着他。同时,他又害怕别人看出他的无能和懦弱,害怕自己因此遭受屈辱。他只好表面上显得谦虚,尽量不和人发生任何争执和矛盾,更不要说和人竞争,但他心底里无法欺骗自己真的与世无争,转而又觉得自己是个虚伪的人。当别人无意中揭穿了他的虚伪,他简直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他没法解决这种痛苦,因为“只有我才应该取得成功”“只有我才应该是最强的”已经根深蒂固地印在他的潜意识之中。在摇摆不定的心理环境下,他反而没法发挥出他应有的潜能,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他就会循环往复地痛苦下去、焦虑下去。这样的人,根本无法真正专心于他野心所指的事业中,他仅有的能量和心智,已经被焦虑和对抗焦虑消磨殆尽。再比如,卡伦•霍妮分析一个女人对爱的病态需要。一个非常渴望爱的女人,总觉得自己缺乏爱,当她终于与一个男人“相爱”时,她又深感自己没有能力去爱别人,或者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爱。在不安全感之中,她总觉得男人已经不爱她了,她深受失去爱的恐惧的折磨。最后,她为了摆脱这种焦虑,终于与男人分手,同时又觉得自己没有人爱,从而更加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得不到爱。还有一种不分对象,不加选择的爱,体现在我们与朋友的关系中。一个人太需要爱了,他希望得到身边所有人的爱,这导致他总是害怕失去爱,于是,他对别人非常好,甚至牺牲自我,完全为朋友而活,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失去朋友的爱。但同时,他又觉得自己的牺牲没能换来朋友同等的爱的来回报,这让他觉得自己得不到爱,觉得朋友都在疏远他。他越是投入,就越是处在得不到爱的痛苦之中,朋友一点点怠慢或是冷漠的举动,在他那里都被无限放大,世界上所有的人,仿佛都成了他的敌人。为了避免痛苦,他索性谁也不爱,可他自己又忍受不了孤独,而更加需要爱,更加害怕自己得不到爱。其实,他意识不到,自己骨子里是一个自私的人,希望不付出任何代价就得到爱,他真正爱的,是他自己。在爱这件事情上,神经症患者同在竞争的事情上一样,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无力和无能。我非常简单粗暴地复述了一下卡伦•霍妮所举的例子中的一小块。而实际上,卡伦•霍妮根据她之前的铺垫——即焦虑、敌意、抑制作用的相互关系,对每一个事例都进行了博大精深、滴水不漏的严谨分析,用心理学中的所谓“动力学原理”进行一步步推导和论证。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这种关于爱的焦虑与关于竞争的基本焦虑,往往混杂在一起,让人深受其苦。这种痛苦无法摆脱,使人越陷越深,生活对神经症患者来说,变成了一场永无休止的苦役。于是,在临近结尾的一章中,卡伦•霍妮专门论述了人的“受虐狂心理”。她没有像弗洛伊德那样,把受虐倾向仅仅停留在性行为的领域,而是解释了,受虐如何成为一种抑制机制作用于焦虑的人。她说:“所有病态的受苦,都是为一种渴望满足的愿望所支配的。”不过,我已经忘记了她的论证过程,实在跟不上她的思路。最后一章则简洁明晰,具有高度智慧,卡伦•霍妮开始解释这一切的原因,即解释为什么在“我们时代”中、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才会出现如此大量的神经症患者?她没有像弗洛伊德那样,把心理现象归结为“口唇欲”“肛门欲”等生理学领域,而是从社会学领域找到解释的通道:人作为一种动物,是猴子进化而来,但根本上摆脱不了群居的本能。除去生存的威胁,人类需要相互取暖,缓解虚无的时空中,无时不在的孤独。这种本能,是取消自我的本能。热衷于某个宗教、献身于某项事业、真正献身于家庭,或者干脆睡觉,都是取消自我的表现。人类,这宇宙中微小的尘粒,只有附着于某种“伟大”的事物时,才延伸了自我,摆脱孤独、虚无、渺小、无力的感觉。而同时,在“我们的时代”中,个人主义、对自我的肯定与尊重占据了主流文化价值,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这源于经济基础——我们所处的商业社会,它决定了我们的文化是什么样的。商业社会强调竞争,这放大或者说催化了人类的另一个本能,便是“敌意”。不过,恰恰在这关键的一点上,卡伦•霍妮表示了谦虚,她表示自己不是真正的社会学家,便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不过她的结论倒很能让人信服,那就是——经济领域的竞争意识已经蔓延在整个文化氛围里,包括我们的家庭,远远超出经济领域。而同时产生的文化产品,便是个人主义,自我被放在绝对的位置上,“自由”成了最大的空头许诺、最可怕的谎言。我们文化中的人相信,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人生以实现“自我”为己任,社会便是天高地阔的竞技场,每个人是有在竞争中获胜的可能的,只要他够努力、够强大。然而,自我实现之路,一旦遭遇挫败,人便会陷入无限的焦虑之中。在我们的文化里,人必须努力竞争以取得成功——成为某个领域里最强的人(名声)或者最有钱的人(金钱)。在这样的竞争文化之下,“成功”被不断地强调和渲染,成功本身超过了一切,急切想要成功的人不仅不能享受任何乐趣,而只能为深深的失败感和无力感所苦恼。他不明白,正因为他太想要成功,而导致了他的焦虑,而焦虑又使得他不可能关注事业本身,使他离成功更加遥远。不管我们装得多么翩翩君子,遵守道德,但竞争中的自我是绝对排他的、利己的、自己的胜利是以他人的失败为代价的——这就是敌意。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宗教、族群、祖国、家庭等都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一个个单独的人,只是少数的成功者和多数失败者,自我之上,再无他物。可以想见,这在一个农耕文明中,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人类所不能承受的超大号“自我”,即使家庭也不能成为我们的避风港。从弗洛伊德发现“俄狄浦斯情节”开始,家庭内部的竞争走进心理学家的视野。家庭内部,同样不能避免竞争,——父母之间的竞争、子女之间的竞争、父子之间的竞争、兄弟之间的竞争等等等等,因为家庭同样为大的文化气候所浸染。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教育,说到底,不就是竞争么?“我成为班里面最牛逼的学生”和“我成为社会中最牛逼的人”是同样的意思。显然,这样的超大号自我,与人类的本能相违背。因为我们不可能即释放“敌意”,同时又拥有“爱”,我们不可能在紧守“自我”、扩张“自我”的同时,又将自己献给某个更大的事物。实际上,对这样的自我来说,已经没有更大的事物了。加上在竞争的、个人主义的文化中,“爱”的功能,因“爱”来之不易,又被过度标榜和放大,从而更加加重我们关于“爱”的焦虑。这就是为什么,神经症患者总是处在由“敌意”引起的“竞争”与“爱”所造成的内心冲突之下,永远不得安生。按照这样的说法,岂不是我们社会中的所有人,都要变成神经症患者了?卡伦•霍妮下了个简单的辨别标准:正常人同样会感受到焦虑,但能够自我调适,但是,神经症患者会因为焦虑,而丧失了行动和调节的能力。不过,正常人也完全有可能成为神经症人格。在我看来,神经症人格伴随着人的成长,会嵌入完整的人格之中,无法摆脱。而一个有幸成长为人格健全的成年人会,比较不容易陷入神经症人格。也就是说,拥有社会地位、事业成就(成功)和爱的成年人,比较不容易受到焦虑的过分伤害。而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年轻人,则更容易发展成神经症人格,这与他没有社会地位、事业成就(成功)和爱,是互为因果的。不幸的是,成长之中的人格,无法意识到神经症人格——这个在整体人格之中,随时会扩散的肿瘤。而且在卡伦•霍妮的看法中,神经症患者,即使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病态人格,也仍然无法摆脱焦虑与痛苦。宗教业已式微,家庭也不产生超过自我的意义,族群、民族什么的就更加没有了,没有一处可以安放我们野心勃勃又孤苦伶仃的灵魂!那么,已经患有神经症人格的人,是不是只能深陷绝望之中,真的没有办法挽救自己了呢?卡伦•霍妮没有给出解答,而是残酷地、深沉地、一针见血地指出:“神经症是人类文化发展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笔记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于死有着无法驱散的焦虑;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痛苦,他们对于死又有一种隐秘的渴望。他们对于死的种种恐惧,再加上他们对于死的盼望和思考,就会产生出一种危险迫近的强烈颖悟。生存愿望与死之诱惑的搏斗,莫名想要往下跳的冲动彻底的无能为力乃是这些不能容忍的因素之一。一位“理想”母亲的过分溺爱和自我牺牲的态度,乃是造成这样一种环境气氛的主要因素;这种环境气氛比任何东西都更能够在儿童心里埋下未来巨大不安全感的种子。爱和对爱的病态需要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在真正的爱中,爱的感受是最主要的;而在病态的爱中,最主要的感受乃是安全感的需要,爱的错觉不过是次要的感受罢了。当然,在这两者之间还存在各种不同的过渡状况。通常,吃只不过是满足贪婪感的最佳手段。口唇欲贪婪受焦虑制约这一事实,正像经常发生的那样,在过度手淫和过饮过食的例子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病态的嫉妒不同于正常的嫉妒。正常的嫉妒可能是面临失去对方的爱的危险而产生的一种恰如其分的反应,而病态的嫉妒却与这种危险的大小极不相称。它表现为不断地害怕失去对对方的占有,或失去对对方的爱的占有,因此对方可能有的人和其他兴趣,都可以成为一种潜在的危险。无条件的爱被追溯到口唇性欲,占有欲被追溯到肛门性欲弗洛伊德认为受虐倾向本质上属于性现象,系自我毁灭倾向和性欲驱力的结合,其功能在于是自我毁灭形象变得对个人无害。与此相反,我的观点可以总结如下:受虐倾向既非本质上属于性欲现象,也不是由生物性所决定的过程导致,而是起源于人格中的冲突。他的目的并不在于受苦,精神症患者也个人和正常人一样的不一样受苦。精神症病人的痛苦,就其具有某些功能而言,并非个人希望获得的东西,而是他不得不付出的代价;精神症病人所追求的满足并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一种自我泯灭。我们不妨说精神症患者正是我们当今文化的副产物。

正常人疯一点就不正常了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我们精神病学的老师推荐的,但是我在图书馆的时候两次借过这本书,两次都没读。人就是这么贱,非得要买回来才会读完。这本书相当详细的阐述了“我们时代的神经性症人格”,霍妮写着本书的时候是1937年,76年之后的今天,她的时代走到了我们面前。在她那个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具有的文化条件,跟我们今天是多么相似!难怪这本书如此经久不衰!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子不断的回想起自己的情况和别人的情况,直到最后一章之前,我都在想是不是霍妮描述的这些神经症人格是否言过其实了。很多东西不仅是神经症人格有,在我自己身上和许多朋友身上都是相符的,如果据此推论,是否我们整个社会已经都属于病态了。还好最后一章明确解释了。。。正常和疯子属于同一条连续谱。这是我读霍妮的第一本书,与荣格的思想比起来,霍妮的分析更具现实具体性,荣格先森更像一位哲学的指引。

也不算书评。

不知道这篇书评我以后会不会删掉。写几点我认为这本书的精华。------------------------------------------------------------------------------------------------------------一、焦虑焦虑和恐惧都是人对危险境况作出的情绪反应。它们都可能伴随着种种生理感觉,比如颤抖,出冷汗,心慌等,有时候这些情绪可能严重到突发一种强烈的恐惧,一种即将要变得疯狂的感受。甚至导致死亡。然而二者有很大的区别。在恐惧的情况下,危险是显而易见的和客观存在的;而在焦虑的情况下,危险则是隐而不露和主观内在的。(故对神经症病人的焦虑采取劝说的方法是徒劳无益的,其焦虑涉及的并不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处境,而是他内心所感受到的处境。)焦虑本质上是一种涉及主观因素的恐惧。我们似乎是在竭力摆脱焦虑或避免感觉到焦虑。理由有:强烈的焦虑使一种最折磨人的心情;允许非理性因素控制自己是特别不能容忍的;它要求我们彻底检视我们自己,而我们最反感的就是意识到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某些态度。逃避焦虑的方式有:把焦虑合理化;否认焦虑;麻醉自己;回避一切可能导致焦虑的思想、情感、冲动和处境。把焦虑合理化,是逃避责任的最佳选择解释。它的实质是把焦虑变成一种合理的恐惧。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遇见谁这样热烈地为他的非理性态度辩护,我们可以肯定,这种受到辩护的态度,对于那个人来说一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而我们必须为这暂时的利益付出代价,即永远无法消除这种焦虑。在内心深处,我们是不希望自己意识到这一点的,我们始终抱有一种幻想:既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同时又设法得到只能由这种改变获得的好处。另外,对分娩的恐惧,对疾病的恐惧,对天灾人祸的等,都被认为是一种正当的恐惧。否认焦虑时,神经症病人与正常人的区别:神经症病人往往不是自觉的选择的,这一切往往是自动进行的。与正常人的区别,并不在这一选择的自觉程度,而在于它所得到的结果。神经症病人竭尽全力所能得到的全部结果,不过是消除了焦虑的特殊表现形式,不仅人格的基本动力结构没有任何改变,而且一旦病人失去了他内在紊乱的显著征象,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他解决这些紊乱的活生生的动力。在人感觉受到攻击的压力下,他会产生某种敌意。但神经症病人会对焦虑不顾一切的克制,他可能极大的夸张了他实际感受到的攻击,他的焦虑激发着他要去战胜它的胆怯,于是就有了那些鲁莽冲动,具有破坏性的行为。麻醉自己使焦虑得到缓和的方式有:用酒精药物等麻醉自己;由于对孤独的恐惧而投身于社会活动中;拼命地沉浸在工作中;从性行为中得到满足。逃避焦虑最彻底的方式,是避免一切可能导致焦虑的处境、思想和感受。比如恐高症避免到高处去;拖延时间,迟迟不做决定;“伪装”,即主观上相信那些重要的,他十分关注的事情是无关紧要的;欺骗自己并不喜欢做某些事情。还有一种逃避倾向自动发挥的形式,即抑制状态。不能做,不能感受,不能思考,它的作用就在于避免由此而可能引起的焦虑。防止抑制作用被我们意识到:1 我们必须先意识到自己做某件事的愿望,才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没有做这件事的能力,如果一种抑制作用强大到足以阻碍我们的愿望和冲动,我们也就根本意识不到这种抑制作用的存在。2 有时候抑制作用在个人生活中行使着如此重要的职能,以致他宁可坚持认为这已经是一种不可改变的事实。(比如认为失败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如果他承认这是一种抑制作用,他就不得不重新去尝试和努力,从而把自己置于可怕的焦虑之中。)3 如果一个人的抑制状态符合文化所赞同的抑制形式,符合现存的意识形态,那么和个人就不会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这种抑制作用。 (谦逊,不随意批判等)我们可能仍然能做某些事情,然而这些事情产生的焦虑,对我们的行为本身发挥着某种影响:从事某种我们为之感到焦虑的活动,会产生一种紧张、疲劳、衰竭的感受;与某种活动相关的焦虑,会使那种活动的功能受损;与某种活动相关的焦虑,会破坏这种活动可能产生的欢愉;厌恶感既可以是防止焦虑的手段,也可以是焦虑所产生的后果。一个人越是病态,他的人格越是被这些防御机制所渗透,他不能去做或没有想到去做的事情就越多。神经症越严重,就越具有种种抑制倾向,这种抑制倾向也就越微妙和巨大。二、焦虑与敌意个人在陷入焦虑时的体验,是强大无比的危险感和对这种危险感毫无抵抗能力的感觉(这里的危险感是内在的心理因素所激发和夸张了的,无能为力的感觉也是由个人自己的态度决定的。)是各种各样的敌对冲动,构成了神经症焦虑产生的主要根源。一个人究竟是控制还是压抑自己的恐惧,是一件身不由己的事情,因为压抑是一种反射式的过程。只有再一种特殊处境中,当意识到自己充满敌意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事情的时候,压抑才可能发生。为什么对敌意的自觉意识可以成为一件不可容忍的事情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可以在憎恨某人的同时又爱和需要这个人;人可能并不愿意知道造成敌意的原因是嫉妒占有等;人可能害怕在自身中发生针对他人的敌意。在这种情况下,压抑是获得暂时保障最简便最迅速的方式。如果敌意受到压抑,人就丝毫想不到他心中怀有敌意。然而敌意或说是愤怒,只是被逐出了意识,但它并没有被消除。它从个体人格的正常结构中分裂出来,因而失去控制;它作为一种有高度爆发性和突发性的情感,在个人内心中不停地旋转并因此而倾向于发泄。如果个人意识到敌意的存在,敌意的范围就会从三个方面受到限制:在特定处境中对周围环境的考虑,使他知道他对于自己的敌人或所谓的敌人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如果这种愤怒针对的对象在其他方面仍是他崇拜、喜爱、需要的人,那么这种愤怒或迟或早会被整合到他的整个情感之中;只要一个人已经形成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事不应该做的意识,不管他的人格如何,这也会限制他的敌对冲动。四种主要的焦虑类型:1 感到危险是来自自身内部的冲动并且是直接指向自己的 2 感到危险是来自自身内部的冲动并且是直接指向他人的3 感到危险是来自外部世界并且是针对自己的4 感到危险是来自外部世界并且是针对他人的从敌意产生的结果看,1和2是直接由压抑作用产生的,3和4则是由投射作用产生的。一个恶性循环:当焦虑基于一种受到威胁的感觉时,它也可以很容易反过来以自卫的形式产生一种反应性敌意。反应性敌意如果受到压抑,也可以产生焦虑。形成一个圆圈。敌意与焦虑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结果往往是一方激发和强化了另一方。三、神经症的基本结构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儿童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之境中,由于无助感和恐惧感,以及敌意导致的内疚感等,使他不得不压抑对父母的敌意,这种对父母的矛盾情感被压抑在无意识中而不能化解,使人陷入焦虑。儿童把对父母的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着的危险。一种在内心不断增长的、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感,以及置身于一个敌对世界中的无能为力的绝望感。对个人环境因素所作出的这种尖锐的个人反应,会凝固、具体化为一种性格态度。这种性格态度本身并不构成神经症,但它是一块何时的肥沃土壤,从这块土壤中任何时候都可能生长出一种特定的神经症来。这种态度在神经症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称为基本焦虑。基本焦虑隐藏在所有与他人关系的下面,构成了这些关系的基础。具体的,基本焦虑可以被描述为:一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能为力、被抛弃、受威胁的感觉,一种仿佛置身在一个一心要对自己进行谩骂、欺骗、攻击、侮辱、背叛、嫉恨的世界中的感觉。正常人也可能会产生这种感受,但与神经症的区别在于,正常人心中这些力量不包含敌意。基本焦虑在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中,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意味着情感的隔离和孤独。如果同时伴随着自我的内在软弱感,则这种情感上的孤独会更令人难以感受。它意味着自信心的基础十分脆弱。它播下了潜在的内在冲突的种子,因为这时候,一方面他希望依赖他人,另一方面,由于对他人深深的不信任和敌意,他又不可能依赖他人。它意味着由于内在的软弱感,他有一种把所有责任都放在他人肩上的愿望,有一种被保护被受照顾的愿望,但由于基本敌意的缘故,他太不信任他人,以致无法实现这一愿望。因此,不可避免的结局就是:他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寻求安全保障上。人企图保护自己以对抗基本焦虑,这些保护手段的方式有:爱、顺从、权力、退缩。从内部需要中获得独立的方式,可以表现为诸如企图使自己与他人脱离感情上的联系,以便从此以后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伤害他或使他感到失望。它意味着窒息一个人的感情需要。其表现方式之一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满不在乎,即使对自己也是如此。这种态度往往见之于知识界,很多文学作品中也充斥着这样沉重的虚无感。对自己满不在乎并不意味着认为自己无足轻重,事实上他可能把自己看作是最重要的。对一个目标的直线追求,却往往并不能成功地实现其目的,因为它所提出的要求是如此过分,如此欠缺考虑,所以它们往往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神经症病人可能同时被自己内心种种强迫性需要所推动:希望统治一切人,又希望被一切人爱;顺从他人,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疏远他人,又渴望得到他们的爱。正是这些完全不能解决的冲突构成了神经症最常见的动力核心。个人愿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并不必然导致神经症,而同样可能导致事实上的人生限制,导致对种种欲望的单纯压制或压抑,即导致事实上的痛苦。只有当这种冲突产生了焦虑,当企图减轻焦虑的努力反过来又导致种种尽管同样不可抗拒,然而却彼此互不相容的防御倾向时,神经症才会产生。这三个重点为本书的前半部分,都是我划线的句子其中一部分,改动较少。《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书的后面几章:对爱的病态需要。获得爱的方式和对冷落的敏感。性欲在爱的病态需要中的作用。对权力声望和财富的追求。病态竞争。逃避竞争。病态的犯罪感。受虐狂问题。由于对某些真相我还不愿意面对,所以不写出来了。我认为这是会影响我和别人的关系的,因为我认为我的抑郁和人格上的障碍是不好的,连我自己都无法接受的,别人大概更不能接受,当然这是我以为的,具体别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怎么想的,我都一无所知。可以说我根本一点也不了解他人。我眼中,他们都是不应该有个人世界的物体,划分为与我有关和与我无关。看活腻女士的书总是会感觉到自己被活生生的分解了,那些深藏着压抑着的东西浮出水面,看清自己是件痛苦的事情。只有那些以获得知识为乐趣的人,才会既满足于了解心理学,又害怕着知道了这一切却无能为力的感觉。书中有段话,算是终于把我不明白的地方说了出来。神经症病人蒙蔽自己,不使自己意识到有必要改变自己的另一种方式,是把自己现有的问题理智化。那些喜欢这种做法的病人,从获得心理学知识,包括获得与自己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中,得到了极大的理智上的满足,但他们却就此止步,停滞不前。这样,这种理智化的态度就被他们用来作为一种保护手段,以避免从情感上体验到任何东西,从而避免了使自己真正地意识到有必要改变自己。他们这种态度,就像是一边注视着自己,一边说道:看啊,这多有趣啊。显然我们是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爱好的,所有的行为都来自于内心冲突不可避免的结果。把什么东西都说的很好听,或听起来很有道理。逻辑掩盖了真相,一直如此。所以请无视这些表面的事物吧,任何不残忍的,都不是真实的。也许只有我觉得这些实质是残忍的。大概这又对我的某部分造成了伤害,而我清楚的感觉到,我的愤怒永远大于伤心。我脆弱的与固执的,我爱的与恐惧的,太多东西使我不能感受到一种确切的自我认识,什么都是混乱的,所以,什么都是没价值的。但我认为还是存在一些有价值的事物,那些都是可以让我获得虚假解脱的东西。关于爱,我还是不能完全相信那些心理学观点。或者说不能面对。总之,我相信我的爱有一部分是善良而纯净的,另一部分参杂了我的恐惧、嫉妒、焦虑、愤怒,以及我对世界永恒的恨。难道我也只能当一个毫不讲理的小孩子,睁开眼要的是爱和关心,在夜晚抱着这些安全保障满意的睡去。我看清了我是怎样沉浸在彻底的痛苦中消灭自我以获得一种安慰,我是如何躲在那里死活不愿意出来,我是如何心口不一,我又是多善良的小动物,只是每天在担心着危险的到来。我这些自我怜悯也许是可疑的。看这样的书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就是,我身上的一切都是假的,我以为的都是幻觉,这一定是我的极端性格造成的思想。我只知道,要么一无是处,要么完美无缺。没有第三个选择。如果你遇到一个令人讨厌的人,你一定要毫不犹豫的去讨厌他,同时告诉自己,他只是一个受苦的人。你所知道的那些痛苦中创作的诗人,那些写着内心纠结的作家,那些疯狂的音乐家和与世隔绝的画家,都只是个神经症病人。是啊,我就是这样给那些活生生的人贴上神经官能症的标签。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本质,可是这世界总有一些虚假却有价值的东西,也许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东西。美好的幻象和残酷的真相我真的很想选择第一个,但我知道我最终会选择第二个。太多理由啦,让我们像那些自作多情的哲学家一样,选择痛苦,选择孤独,而实际上,这根本不是选择,但,谁在意呢。拥有残酷的真相本身就是一个幻觉。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JKL

一本超越种族、性别、国界的触及灵魂的奇作。

犹太民族对灵魂的剖析所做的工作值得世界尊敬。这本书才真正称得上“灵魂”之作,因为想做点读书笔记,却发现每段话都有重点,每页纸都值得大书特书,说它字字珠玑一点不为过。霍尼的此本书超出了弗洛伊德的狭隘的生物精神分析,而是有社会学视角的精神分析。正对我的胃口。在初涉精神分析知识的时候,容易拿自己作对象来解剖,把自己当精神病患者来医治。读了这本书以后,才清楚在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之间,还有个“神经症患者”的定义。这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里也有提及。对爱的病态需要、焦虑、病态犯罪感……等等新概念,作者用极大的善意替迷雾中的人拨开困扰。霍尼对神经症症状举出的例子非常生动和贴近日常生活,几乎都能在身边找到有书中症状影子的对象。值得一读再读。

时代文化的矛盾冲突造就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同样的问题,正常人的表现为:摇摇欲坠的自尊心、潜在的敌对性紧张、忧虑担心、含有恐惧和敌意的竞争心、对美满人际关系的越来越大的需求;而神经症患者表现为:自尊心的崩溃、破坏性、焦虑、对爱的病态需要。精神症患者和正常人的不同之处就是,在处理内在和外在矛盾时表现出的不同反应。正常人不损害自己的人格也能应付这些矛盾冲突造成的困境,而神经症患者要付出人格的代价。对待焦虑、寻求爱、最求权力声望财富、竞争的方式的不同。

笔记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本书的作者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卡伦·霍妮。这位女士在1952年就溘然辞世了,但是这本书里内容却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霍尼这本书主要阐述的是文化在人类心理方面作用的影响。”她认为产生神经症的个人内心冲突,虽然不排斥性压抑、遗传禀赋、童年经历等个人特征,但本质上却来源于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个人施加的影响。人性、人的各种倾向和追求、人所受到的压抑和挫折、人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乃至什么是正常人格、什么是病态人格的标准,所有这一切都因文化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在书中上半部分用了很多的篇幅来介绍什么是正常,神经症的文化与心理内涵,以及神经症的一大表现特征--焦虑。有些行为在某个文化里是正常合理的,但不一定在其他的地方也同样被人接受,也许甚至会被人以为疯狂。在中国,你若过了30还没结婚,那么似乎是罪大恶极,家人都会因为你蒙羞(这是一部分的家庭,当然不是全部)。但是在国外,似乎就不会那么在意你的是否婚育,不会因为你30了还独身被当成怪物而给你施压。人们承受着社会、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这些正常吗?很多事情因文化的不同,被接受的程度不同,而同时随着时光的流逝,同一种文化中,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我们社会上把很多未婚的大龄女青年喊做剩女,相对,外国却很少这样去称呼女性。在农村里面,大龄的未婚女性比在城市里面所受到的压力和威胁。就是这样,城市里的人惊诧于农村那些18岁自己还是半大孩子却已为人父人母的人;而农村的人也将30不婚的人视为怪胎。你看,在每一种文化都似乎有充分的理由去执着这样一种信念:相信只有自己的”情感和欲望“才是人性的正常表现,与之相违背的则视为异见或是怪诞。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太快了,我常常在敞阔的地下地铁换乘通道里观察形色匆匆的上班族。赶着上班的人人健步如飞,小跑着往前赶;下班的,人人都满脸疲倦,仿佛身上扛着大包的往前挪动。常常在地铁里遇到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的场面,真是连看的力气都没有。人人都像一个装着引线的炸药包,一不小心被踩到就会爆炸,人人都是那么的焦虑。赶不赶的上不迟到的这班地铁?身边有没有打小报告的同事?上个月的销售业绩不太好看,领导是否会发火?这个月的工资扣掉房租水电还剩多少钱?这些问题每天都充斥在走在地铁过道里的这些人之中,我有,你也有。我们每天都似乎感受到了外界时时刻刻散发出来的危机信号,他让我们潜意识里觉得生活之中危机四伏,为了抵抗危机,你觉得你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但是你办不到,你知道如何百多这种状况,所以你对这种状况产生了深深地敌意,你知道这是不好的,为了压抑这种敌意,你变得焦虑,焦虑带给人心神不宁,让人做什么都感觉无精打采,深深的无力感加强了人内心的敌意,然后再次转化为焦虑。循环往复,没有终点,当敌意强大到再也不能去压抑,焦虑感爆棚的时候,人就会做出难以想象的疯狂的事情。焦虑就是在自我感受到威胁的时候,自身所发出的的警示信号,是我们为了对抗敌意而产生的防御机制。书中霍尼是这样给神经症下定义的:”神经症是一种由恐惧和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以及为了找到解决那些冲突倾向的折衷方式而作出的尝试所引起的心理障碍。基于实际的原因,我们应该只有在这种心理障碍偏离了特定文化所共有的模式时,才称之为神经症。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焦虑在可控的范围内,你不会因为他丧失基本的符合社会文化行为标准的理智,算不得神经症,而如果这种心理障碍已经超过了社会文化所认可和允许的范围,那么就有可能患上神经症。以前看过一部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的一生可笑而又可悲,她是典型的神经症症候群人,因为父亲偏疼患有残疾的妹妹,他对妹妹和父亲以及这个家庭怀有一种深深的恨意,在亲情上,为了获得父亲的爱,她表现的顺从和讨好,以及嫉妒;为了获得异性的爱,她不顾这个人是如何一种人,是否值得依靠,人品是否可靠,经济是否稳定,不加选择,饥渴一样的寻找一切她可以抓住的爱。任何形式的爱,都可能给神经症患者一种肤浅而表面的安全感,或甚至是一种幸福感。松子就是这样一次次的渴望爱,却一次次的被伤害。书中说“他不相信这种爱,因为他固执的相信没有任何人可能爱他。这种不被爱的感觉,往往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信念,它不因任何事实上相反的经验而动摇。"松子就是这样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也不配获得爱,在与现实争斗后,她败下阵来,她决定封闭自己,不再接触外人,她过着自生自灭的生活,最后她是如何得到救赎的人,是因为她想起了她的妹妹,想起了她心底里嫉妒、恼恨、又羡慕的妹妹,她想到了自己还能做得理发手艺,她觉得她被认可和理解了,是被爱的,所以她站了起来,燃起了新的活下去的勇气。

文化隐疾

相比市面上那些鸡汤心理学,我们的时代显然更需要这种经典原本来洗眼,更何况这是一本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1937年),就写就的书,却能让八十年后一位在心理学方面完全外行,只能用完全不专业、完全不学术的完全业余视角读完此书的读者,感到字字惊心,受益匪浅。其实这本书看得我超痛苦,每拿起一次就要用尽全身勇气,但一拿起来,又读得很爽,很嗨…部分原因是作者不是很爱举例子,因此有些文字对我来说很抽象,不过这只能说明…我理解力很差……不过,理解抽象文字虽然痛苦,但抵不过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又比不过直面内心的痛苦,更比不过改变自我的痛苦,这么说,似乎非常地…神经症…读书的时候感觉自己中枪无数,屡次反问自己,我是不是也是作者写的神经症患者…对于作者提供的可以此为判断标准的提问:个人是否感到这些冲突已成为他的桎梏和障碍,他能否正视这些冲突并直接地应付和解决这些冲突。我的回答是,能感到又不能完全感到,时而能正视但多数时候不能解决。自问还算个比较正常的人(在日常表现上),所以啊,这只能说明,文化上的焦虑以一种个人无法感知,或者感知到了,却远超出预计程度的方式,影响到了我们每个人,所以正常人都免不了不正常。而相较于正常人——也许是隐藏得很深的神经症患者——神经症患者身上的这种焦虑则更为激烈和尖锐,他们是社会文化冲突内容的集中体现,他本人则是时代顽疾的缩影和(not exactly but constructively),但社会文化因集体顽固性和无意识性,而成为既定事实,而绝无可能自毁,人却正因为其为有意识,尤其是对自身痛苦、矛盾的敏锐感知的人,而易走上自我毁灭的不归途。难以相信,我这么浮躁,理解力又很差的人,竟然能从头到尾读完这本书,当然…有些地方还是囫囵吞枣了,有些地方还是没有看懂,所以以后定会读第二遍…愿意吃我这发安利的小伙伴,我有一个建议,我建议你们先读最后一章,这样便于建立起对全书的宏观把握~另外,这系列的其他书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所以…我的口号是…读无止境,直到眼瞎………感觉快了

专而不博,深而未化,读书摘录

1. 神经症病人试图达到某种妥协的解决,我们不妨把这些解决方式称之为病态的解决方式,与一般正常人的解决方式相比,这些解决方式更不能令人满意,并且往往要以损害完整的人格作为其代价。P132. 我现在主要关注的,是证明这样一种主张,即我们实际拥有的焦虑可能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多;或者,我们可能根本意识不到我们所有的焦虑;同时,也是为了指出一些我们能够从中发现焦虑的共同之处。P363. 我愿意换一种说法来重复这句话,因为,尽管十分简单,这却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极少为人懂得的见解之一,这就是:如果敌意受到压抑,人就丝毫想不到他心中怀有敌意。P424. 任何时候只要我发现焦虑或焦虑的迹象,我就会问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敏感点被伤害了,因此才产生了敌意?又是什么东西使对这种敌意的压抑成为必要?P505.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位‘理想’母亲的过分溺爱和自我牺牲的态度,乃是造成这样一种环境气氛的主要因素;这种环境气氛比任何东西都更能够在儿童心中埋下未来巨大不安全感的种子。P536. 他会失去被人需要这种最幸福的自信心,甚至会把一个无害的玩笑也当做残酷的排斥、打击。他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屈辱,更不能保护自己。P607. 也许,这种区别应该是由这样的事实来解释:健康人遭遇其过量的不幸经验,是在他能够整合这些不幸经验的年岁;而神经症病人却是在他不能掌握和整合这些不幸经验的年岁,由于他对此完全无能为力,因而便产生了焦虑的反应。P648. 爱和对爱的病态需要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在真正的爱中,爱的感受是最主要的,而在病态的爱中,最主要的感受乃是安全感的需要,爱的错觉不过是次要的感受罢了。P759. 这种态度必然导致过高评价被人喜爱的实际意义。实际上,让所有人都喜欢我,这一点并不如神经症病人想象的那么重要。只让某些人喜欢我们,例如让那些我们关心的人,我们必须与之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的人,我们希望获得他的好印象的人喜欢我们,这一点或许事实上十分重要。除这些人外,我们是否被他人喜欢,一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P8110. 对无条件的爱的要求,在其冷漠无情地不为人他人着想的实际内涵中,最清楚不过地显示出:在神经症病人对爱的要求后面,隐藏着一种内在的敌意。P9411. 对冷落的恐惧如果剧烈发展,就可能导致人避免把自己暴露在任何可能发生的冷落和否认中。这种逃避行为的范围,可以从买香烟而不敢要火柴,一直到不敢去找工作。这些人害怕遭到任何可能的冷落,因而不敢接近自己喜欢的男人或女人,只要他们没有绝对把握不致碰钉子。P9712. 换言之,对冷落的恐惧可能导致一系列严厉的抑制,而使自己变得胆怯腼腆。这种胆怯腼腆有助于保护自己,不使自己暴露在冷落拒绝之中,而不被人爱的信念也被用来作为同一种自卫手段。P9813. 神经症病人越是感觉到自己事实上受到这些抑制作用的限制,他就越不可能实际地肯定自己;而他越是感到自己事实上的软弱,他也就越是焦虑地想要逃避一切看起来与软弱有某种相似的东西。P11913. 这些自卑感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在自己心目中贬低自己,借此使自己显得低人一等以限制自己的野心,于是与竞争心理有关的焦虑就可以得到缓和。P16014. 这一现象,使我们获得了这样一种结论:犯罪感并不是怕遭反感的恐惧的原因,而是怕遭反感的恐惧的结果。P17415. 说得简单一点,正是他人格中的不真诚,或者毋宁说,正是他人格中病态的那一部分的不真诚,造成了他对遭人反感的恐惧;而他之所以害怕被人发现内心的隐秘,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真诚。P17616. 如果一个人痛恨自己所做的某一件事或痛恨自己未能做成某件事情,并因而希望改变造成这种情形的人格态度,他就不会使自己沉浸在犯罪感之中,那就表明他逃避了改变自己人格态度的困难任务。悔恨自责确比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容易得多。P18117. 此外,他能够正常地出击和自卫,而不会产生过分的、不相称的情绪紧张,并且能够在过分的自我谴责和过分的攻击倾向-这种倾向会使他对整个世界产生狂暴的、不正当的谴责-这两者之间采取一种中庸之道。只有在这样一些或多或少为神经症病人所缺乏的条件基础上,才可能达到这种幸福的中庸之道,这些条件是:相对地摆脱了弥漫在无意识中的敌意,以及具有相对安全的自尊心。P18518. 当一个人缺乏这种自发的自我肯定时,其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一种软弱感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感。一个人若知道(或许并没有经过思考)只要形势需要,自己就能很好地出击和自卫,他就是坚强的,而且也能感觉到自己是坚强的;而一个人若心里知道自己事实上做不到这一点,他则是软弱的,而且也能感觉到自己是软弱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像电动钟表一样准确地记录下我们是由于恐惧还是由于明智而压抑了一场争论,是由于软弱还是由于正义而接受了别人的指责;即使我们能够成功的欺骗我们意识中自觉的自我,我们也不可能欺骗我们内心的自我。对于神经症病人,这种软弱的记录是产生恼怒的隐秘而不竭的源泉。许多抑郁消沉的发生都在于一个人不能为自己的主张辩护,不能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P18519. 来自于各方面的恐惧,神经症病人总是不断地摇摆于谴责他人和自我谴责之间。由此而产生的结果之一,是使神经症病人始终处在绝望的不确定性中,老是搞不清自己应不应该批评他人。应不应该认为自己受到了亏待,他根据经验隐隐约约地知道,他对他人的指责常常并不是正当或合乎实际的,而不过是由自己的种种非理性反应所激发。这一认识也使他更难于发现:他究竟是不是真的受到了虐待,从而使他不能在需要的时候采取一种坚定的立场。P18920. 答案只能是:这种内在的软弱感根本就不是事实,被人们感觉为软弱并且显得像软弱的,仅仅是一种软弱倾向的结果。P19821. 竞争、同胞之间潜在的敌意、恐惧、摇摇欲坠的自尊心,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在心理上导致了个人的孤独感。即使他与他人有很多往来和接触,即使他的婚姻美满幸福,他在感情上仍然是孤独的;如果这种孤独感与他缺乏自信心的傍徨忧虑、恐惧担心相吻合,就会成为一场灾难。P212

卡伦霍尼为何引发”厌恶“情绪?

很多人对卡伦霍尼都有某种相似的“厌恶”和“抵制”的情绪:这作者怎么说得那么准确、无情、绝望啊?简直诛心之作!其实这正是卡伦霍尼最重要的东西。“厌恶”“恐惧”这样的情绪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那些“厌恶”“恐惧”是防御机制上的报错系统,能暴露出这个机制上的bug。这是因为那个寄生在“真我”之上的“假我”被揭穿、在崩溃,而我们对“假我”太依赖了,被那个“假我”所操纵和控制的“真我”,如果不经历这样一场暴露,是没法显现出来的。 当时的美国与今日之中国的文化环境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人与人残酷的竞争、人性冷漠与人际关系的极度恶劣、爱的缺失与变异、伦理道德的沦丧(现在被叫做价值多元,事实上与真正的“价值”毫无关系),可以归因为一句话: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人性的极大异化。——这就是卡伦•霍尼所说的那个“时代”。    卡伦•霍尼有着外科医生般的精准、冷静的观察力,剖析出了一幅由于时代原因造就的病态人格全景图,那就是“神经症人格”(neurotic personality),焦虑、敌意、对爱、权力的病态需要、内疚与犯罪感,都是其体现出来的各种症候。 卡伦霍尼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人的“假我”是如何压迫“真我”、让“真我”无法成长的问题,这是神经症人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人的成长就是要摆脱“假我”的束缚,让“真我”显现出来,获得自由。每个个体最终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不可代替。但是如果她再提出一个如何“解决”,那不是从一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又落入另一种束缚吗?那人的“自由”“成长”都无法真正获得。    鲁迅说过,死不可怕,因为死是每个人都最终要去的地方。他怕的是活着而白白“受苦”。因为“受苦”是对生命的一种践踏。卡伦霍尼有相似的核心观点,“受苦”就是一种受到来自自身和外界的“施虐”,从而造成生命能量十分可惜的浪费。用鲁迅的话来说,其根源就在于不能“直面人生”。从而引起一系列病态的心理反应,影响到生活本身。    神经症人格,简而言之,就是人活得不“真”。而我们内心最重要的冲突,就是“真我”和“假我”的冲突。   作为公开出版物的书籍,而不是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作者只有权利和资格把可能的问题提出来,却没有权利和资格去空对空地“引导”别人的人生,除非是非常具体的问题,这样才能谈到解决问题的层面去,否则,绝不能泛泛地提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思路。每一个人的性格、人格特质,都不一样,面临的具体困境也不一样,所以解决思路也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甲之甘饴,乙之砒霜”,人生不是标准化考试,一本书如果向所有读者摆出“标准答案”,那肯定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作者。       心理学之所以不是心灵鸡汤,就是它并不是在每个时刻都是温情的,有走到很深的痛苦中的阶段。但经历了这个阵痛才能成长。鸡汤是一针镇痛剂、安慰剂,而心理学可能是一台手术。    卡伦霍尼用“真我”和“假我”只是人格结构的描述之一种,像中国人说的“心魔”(这个当然不是严谨的理论哈),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也是跟卡伦霍尼的“真我”、“假我”相对应的。对人格的分析,人格确实有“假”、“面具”的一面,而这一面让人感到僵硬、给人带来心灵的钝痛,感到生命没有出路。种种“不幸福”感,荒诞感都有此生发。    把所有“价值观”都放空,不要让自己去“符合”什么,或者“追随”什么。“价值观”是个空降来的东西,不是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除非它跟我们内心的东西合拍,才是真正的“价值”。放空自己以后,才能听见内心或许微弱、但也可能是最“有价值”的声音。   

If you understand every thing, you will forgive everyting

这两年,常间歇性地质疑生活,不知道这算不算病。大抵是这期间我长久以来坚持的,努力的,相信的,信仰的都被现实击碎了一地。如果用加缪的话来说,我感觉到了“荒谬”。记得在看加缪的同时,还在看毛姆的《刀锋》。那是去年仲夏时,窗外是白花花灼人的骄阳,我一个人双手捧着书看到结局,热泪盈眶。无疑,毛姆大叔很会讲故事,他总告诫我们要抬头看头上的那轮月亮而忽略脚下下的那枚六便士。只是他却没有说如何用我们的血肉之躯趟过现实的刀锋。正如人们总是教我们要勇敢,不要害怕跌倒,哭也要哭得漂亮,他们却也没有告诉在黑暗的人生甬道里,如何包扎伤口,怎样才能不旧伤复发。理想被现实绑架,当你无论如何地努力却总被打倒,希望幻灭,你怎么会不愤怒,随之而来的无力感,你要怎么样找到与外在的调和?生活把我们打碎,让我们不无整,分裂,用什么样的目光去看待那个不完整的自己,被打碎后,用什么方法重组、复原自己。 首先深入心理的底层并找到情绪的根源,才能找到解救自我的途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或者不愿意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又渴望别人了解自己。这种自我的内心探索与解构,这一定不是我一个的独自旅程。《我们的神经症人格》是偶然看另外的书评时被链接到的,而最打动的我的是一篇书评的引用的最后一句话“不屈不挠追求的人,就不是不可被救赎的。-----浮士德”。这是一本学术的书,文字严谨、客观、有分寸。喜欢这样的书,即使是小说,我也更倾向于尽可能以局外人的视觉来写作的人,减少主观情感,留有空白,给读者自己主动权。有人看完后说“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对于这句话,个人更喜欢“感同身深”,或者说用“理解”。“慈悲”这个词让人觉得说话人有自我优越感,是带着怜悯的心态在懂得的。而这本书的观点,我认为,霍妮是以平等的理解的角度来看待所谓的“神经症患者。”(注:她对神经症的定义是,神经症乃是一种恐惧,由这种对抗这种恐惧的防御系统,由为了缓和这种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这种恐惧是由每一种文化所引起的,它可能来自至外在的危险,也可能来至于社会关系,如压抑不平,强迫不服,人生挫折所激发起来的仇恨。)看看霍妮的生平就容易理解她的平等角度,她曾一度精神崩溃想要自杀,甚至可以说她不过以病患者自身经历在解读自己。她让你知道,所有不安,焦虑,愤怒,恐惧,自我对抗并非你一人独属,也不只有你一人在其中苦苦挣扎辗转反侧。原谅你的脆弱,你自身的不完整,还有其他的人,你才能走向人生的完满。

不是书评是拆书

如果要做摘录那么整本书都得抄,所以学熊猫书院教的方式做了自己的拆书笔记。按照书中说的方法自检,我确定是神经症人格,但不算严重,遗憾的是整本书都在推导使人变神经症的原因,却没有提出任何建设性的自我防御以及治疗方法。书摘:译者序:霍尼认为个人内心冲突本质上来源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施加的影响,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正常与否完全取决于社会强加于人身上的标准。所谓不正常的人,无非是他的行为,感情,思维方式不同于一种文化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因此他们内心才充满恐惧、焦虑和不安全感。第4页一切神经症共同具有的基本因素,焦虑。所谓焦虑乃指一个人面对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而产生的渺小感,孤独感,软弱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第6页西方的主要文化矛盾一 竞争与仁爱 个人主义与基督教精神二 被刺激起来的享受需要和这些需要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三 个人自由的许诺与实际受到的局限的矛盾神经症患者无法正视和解决这些矛盾,他真正的自我始终得不到成熟,而不得不以一连串虚幻的不真实的追求和幻想来代替其真实的自我。第7页异化,乃是个人与他真正的自我形象相离异。在这种状态中,不仅个人的价值标准,而且他的判断力,创造能力,自我指导能力乃至他的全部感觉都转嫁给一种虚假的自我形象。这种虚假形象是他无意识中创造出来缓和他的基本焦虑,其作用在于使他从内心冲突中解脱出来,而他真实的自我则被视为一个陌生人而受到仇恨和压抑。第7页个人想要获得精神的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却并不一定要通过发动全面的讨伐来实现社会改造,而主要应通过紧张的自我分析来解决内心的冲突,达到人格的重建。第8页书摘:阅读本身并不能治愈他的疾病。第一章 为神经症下一个定义一切神经症的基本因素:焦虑。由对抗这些焦虑而建立起来的防御措施,为了缓和内在的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会导致心理紊乱。但是,只有当这种紊乱偏离了特定社会文化共同的生存模式时,我们才将它叫做神经症。判定一个人是神经症病人时所依据的标准,是看他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和我们时代所公认的行为模式。我们多数人只熟悉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鼓励我们去征服世界,超越他人,获得远远超过生存基本需要的钱。但是人类不仅在风俗习惯上,甚至在欲望情感上也有着种种的不同和差异。并不存在适合一切人的正常心理学,我们所谓的正常概念,是社会强加于成员身上的标准。书摘:在古希腊超过个人需要而拼命工作的态度,毫无疑问会被视为一种下贱的态度。第2页神经症病人往往感到他自己就是自己的绊脚石。尽管他拥有一切使自己感到幸福的条件,却不能享受自己拥有的一切,不能从中感到幸福。第9页第二章 神经症人格的特点首先我们要正视研究神经症人格特点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文化中正常人所面对的心理困扰,和他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特点1⃣️ 给予和获得爱的态度过分依赖别人给予的称赞和情爱,当然这种敏感情绪也可以用我不在乎的态度伪装起来,与此同时却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体谅。过分依赖别人,导致内心缺乏安全感。2⃣️ 自我评价的态度确信自己无能、愚蠢、缺乏魅力、自卑。为了掩盖这些自卑感,而表现出一种夸张性补偿,比如靠赢得尊敬的东西引起他人的重视,金钱,优越的知识,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3⃣️ 自我肯定神经症病人不能肯定自己主张的行动,他们会压抑自己表达愿望或要求,即使在重大的问题上,也无力做出自己的选择,对自己在生活中究竟要什么没有明确的概念,不能对未来生活作出安排。4⃣️ 攻击性态度神经症病人会反对、攻击、贬低他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攻击性,以为自己是真诚的,还有一些人他们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压榨他,他的攻击性是正当合理的。5⃣️ 性生活方面的怪癖性强迫需要和性行为的抑制结构上以上这些特点是相互关联的书摘 影响人的行为的毕竟是性格而不是症状 第15页第三章 焦虑与恐惧焦虑与恐惧两者都是对危险情况作出的情绪反应,都可能伴随生理感觉,颤抖、冷汗、剧烈心跳等。恐惧:是一个人对自己不得不面对的危险作出的反应,危险是显而易见客观外在的。焦虑:是对危险不相称的反应,甚至是想象中的,是隐而不露,主观内在却又无意识。为什么我们抑制焦虑1⃣️ 焦虑是一种折磨人的心情2⃣️ 我们的文化强调理性的思维和服从理智的支配,一切非理性的东西,通通被视为低级的东西。3⃣️ 焦虑是一种预警,告诫我们身上出了问题,要求我们检视自己,意识到我们必须改变自己,但当一个人感到无能为力时,就越抱紧自己的幻想不放,本能的拒绝暗示。这些人感到压抑、自卑、性生活紊乱,但却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曾有过焦虑。逃避焦虑的方法:一 把焦虑合理化二 否认焦虑三 麻醉自己四 回避一切可能导致焦虑的思想、情感、处境一个人焦虑的越多,他建立的防御机制越强大,他不能去做或没有想到去做的事情越多,尽管他的生命活力,精神状态,教育背景完全有能力去做这些事情。书摘:企图说服神经症病人摆脱焦虑,即采用劝说的方法,那是徒劳的。因为他们的焦虑并不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处境,而是他内心所感到的处境。第24页症状的消失,并不是疾病治愈的标志。第30页無能為力的感覺是由自己的態度決定的。第38頁第四章 敌意与焦虑焦虑看似与性欲有关,而根源却在于与性冲动伴随的敌对冲动,敌对冲动有可能挫败自己的目标。当一个人的利益受到侵犯时,由于怕别人不喜欢自己或由于恐惧,不得不放弃为自己利益而战,从而压抑了一种敌意。但是敌意并没有被消除,他被逐出意识,从个体人格的正常结构中被分离出来,失去控制。很可能转移到梦中去,在梦中他会成为一个受人崇拜的天才或杀人犯,而其他人却很不体面威信扫地。从根本上讲我们并不可能欺骗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观察比我们自己意识到的更好。我们知道自己内心发生的事情,但同时却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压抑敌意的后果导致焦虑。书摘 任何时候只要我发现焦虑的迹象,我就会问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敏感点被伤害了,因此产生了敌意,又是什么导致我压抑了这种敌意。第50页第五章 儿童时期埋下的种子儿童不能得到足够温暖和爱,主要原因是父母患有神经症而不能给孩子以温暖和爱,一位过分溺爱和自我牺牲态度的母亲,会给儿童心理埋下未来巨大不安全感的种子。儿童在缺乏温暖和鼓励竞争的文化氛围中被人为的培养出嫉妒心理。他们将所有谴责都加在自己身上因而感到自己不配被爱,但是他们又需要被爱,只好压抑对他人的敌意,正是这种完全不能解决的冲突产生了焦虑,当企图减轻焦虑的努力翻过来导致互不相容的防御倾向时,神经症得以产生。第六章第七章 对爱的病态需要神经症人心中的情况:我所需要的是如此微乎其微,不过是希望他人应该对我友好,应该给我以善意的建议,应该同情和理解一个可怜的、无害的、寂寞的灵魂。他们并没有意识他们的敏感、严格的要求严重的干扰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可能正确的判断他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以及别人对他做出的反应。因此,他们感到茫然不解,为什么他的友谊婚姻爱情工作事业都经常令人不满意。他把这一切归结于他人的错误,认为是别人不体谅、不忠贞、不道德的缘故,或者是某种深不可测的原因使他们不具备受大众欢迎的天赋,因此他始终追逐爱的幻象。当别人对第三者表现出兴趣,他们会觉得自己被忽视和轻慢,把别人的要求都视为强迫,把批评都视为侮辱,这并不是爱。神经症病人处在无力去爱别人,却极其需要得到他人之爱的困境中。当他们知道自己被人爱的时候,他所患的神经症即使十分严重,也有可能彻底痊愈。但是他们不相信这种爱,这种不被人爱的感觉,往往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信念,不因任何事实上的经验而动摇。一个不能真心喜爱他人的人,自然也不会相信他人会喜爱自己。对于把寻求爱来作为一种抵抗焦虑的人来说,获得他所渴望的爱的机会微乎其微。神经症病人的内心的矛盾冲突,妨碍了他得到他所需要的爱。书摘 我们关心的人,我们必须与之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的人,我们希望获得他的喜爱的人,这些人之外,我们是否被人喜爱无关紧要。第81页第八章 恶性循环焦虑→对爱的过分需求,要求绝对排他的无条件爱→要求不能实现产生冷落感→用强烈的敌意对这种冷落感做出反应→害怕失去爱不得不压抑敌意→压抑造成一种愤怒进一步增加焦虑第九章 性与爱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患者对爱的病态需要,是由性生活的不满足推动的。诚然,吃喝睡和性交所有这些构成了生命的需要,但看起来像性欲的东西不一定是性欲,而是对安全感的需要,在性上有更多压抑倾向的人很容易进入性兴奋状态,并且控制不住地把任何人暗中视为潜在性对象,他们对性对象缺乏选择,随时准备进入事实上的或者想象中的性关系,因为他们的心理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失调。性兴奋和性满足可以用来释放内在的焦虑和受到压抑的心理紧张,但也存在着焦虑导致性需要增加的心理。其实,一种健全的自我肯定可以取代焦虑。第十章对权力声望和财富的追求赢得爱意味着通过强化与他人的接触获得安全感,而追求权力声望和财富,这意味着通过放松与他人的接触,通过坚守个人的位置来获得安全感。神经症人像一个奴隶主他用他的软弱无能抽打别人驱使对方为他服务,拼命索要关怀和帮助。他们不会遵循医生的建议,他们一旦得到某些帮助,因而对自己的性格特征有所了解,他们就会坠入苦恼之中,他们会设法除去这种通过医生努力得出的自我洞察和反省,最后,他们会再次要求医生做出努力,而这些努力将会再次遭到失败。这种获得满足的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就像为获得这种满足所应用的技巧也完全是无意识的一样。 侮辱他人的倾向会受到压抑,因为神经症病人从自己的敏感中知道,当他们自己遭到侮辱时,他是如何痛苦和渴望报复,因此他本能的害怕别人也会对他产生同样的反应。神经症病人会竭力掩饰嫉妒,把他伪装成一种合理的羡慕,别人的任何好事,在他眼中都光彩夺目,以致他觉得羡慕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而要使这些羡慕正当化,只有借助歪曲某些事实,例如低估自己实际拥有的一切,错误的觉得别人的好事是自己希望的,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得到的东西,而处于一种非常可怜的境地,而事实上在其他一切方面,他都不愿意同他人做一个交换,对于这种歪曲,他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即他不可能享受和欣赏任何幸福。但这种不可能,却有利于保护自己不受他人嫉妒。他并不是有意抛弃自己已有的满足,但他的工作做得太到位,实际上他自己剥夺了自己的任何享受,他终于自己挫败了自己的目标,他本来希望拥有一切,但由于他这种破坏性的冲动焦虑最终却落得两手空空。书摘 权力声望和财富并非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发挥作用,我们文化中的神经病人之所以选择了这种方式,是因为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中,这三样东西可以提供一种较大的安全感。第117页对权力的追求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以对抗孤立无援,无能为力的状态,可以被用来作为一种对抗自觉无足轻重或被他人看得无足轻重的危险。第119页控制追求有一种淡化的形式,有意识允许他人享有自由,但坚持要知道他人所做的一切事情。一旦有什么事对他隐瞒他就会勃然大怒。第120页第十一章 病态竞争病态竞争不同于正常竞争的三个表现:一 神经症病人不断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即使是不可能成为潜在对手的人,没有共同竞争目标的人。二 神经症人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独一无二,卓尔不群。三 神经症人的野心中隐藏着敌意,击败他人比自己成功更重要。这种病态会使得他对任何事业都丧失真正的兴趣,他真正关心的问题并不是他所做的事情,而是通过这件事他可能得到什么样的成就和名望。由于兴趣太多野心太大,所以在所有领域中他们都不能始终如一的追求任何一个目标。到头来他们一事无成,白白浪费了自己很好的才能。他们对野心遭到的挫折十分敏感,如果不能满足自己很高的希望,那么即使成功也会使他们感到失望。书摘 如果一个女人,不仅希望自己在工作领域名列前茅,同时还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和最善于打扮,穿戴入时的女人。这种类型的青少年可能自己很难选择自己的职业或投身于任何一种生涯,因为选择一种即意味着放弃另一种,抱着过分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希望展开自己的工作,由于过分的野心使他们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容易心灰意冷,很快就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努力,而另起炉灶。许多天赋极好的人就这样分散了自己一生的经历。第138页第十二章 逃避竞争即使一个人他的欲望是获得权力名望和财富,只要他内心没有冲突干扰他这种追求,他也不会形成神经症人具有的那种病态特征。相反,恐惧只会促使他更加努力,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由于神经症人追求两种互不相容的目标,才会形成这种病态,即他们追求唯我独尊又渴望被一切人所爱,这种野心与被爱是内心的一个关键性冲突。因为害怕失去爱,所以要限制自己的野心。这种困境是无法解决的,因为两者不可兼得。神经症病人试图用两种方式来获得一种解决:1⃣️使支配合理化,2⃣️限制自己的野心逃避竞争如果这种逃避性格占了主导地位,他就会使人不敢冒任何风险,这种倾向必然会导致生活的贫乏和潜能的扭曲,因为任何幸福,任何成就的获得,都必然包含着冒险和努力奋斗。使自己显得低人一等以限制自己的野心,可以缓和与竞争有关的心理焦虑,随之而来的自卑感有可能实际削弱和降低一个人的地位,因为这种自轻自贱的倾向往往会损伤一个人的自信心。一定的自信心,乃是取得任何成就的先决条件。自卑感乃是实际和幻想的缺陷共同作用导致的,由于他有野心,追求权力名望和财富,所以他对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建立起种种幻想,他会拿自己的实际成就与一个完人的幻想做比较。他在实际生活中的失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在潜能和成就之间造成的越来越大的差距,更加强了他已有的自卑感,因而更需要一种补救,幻想应运而生。神经症病人越来越用夸张的幻想代替的实际的可以获得的目标。这些夸张的幻想对他就有很大价值,他们掩盖了他难以忍受的虚无感,使他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又不需要与他人竞争,不会招来失败与成功的危险,使他远离任何实际的可以实现的目标,从而建立起一种自大的妄想,他们是神经病人的自尊心赖以支撑的台柱。潜伏在这种功能的危险性,一旦病人的自尊心遭到打击就会显露出来。而他们又总是怀着痛苦的敏感,把现实生活中成千上万不符合他头脑中幻想的琐事放在心上。很容易感到伤害,漠视冷漠渺小并相应的报复以复仇的心理。于是他们往往缺乏成就,在事业婚姻安全感和幸福感等一切方面都往往落后于他人,都使他更加嫉妒他人,于是恶性循环再一次发挥作用。焦虑敌意受伤害的自尊心→追求权力名望财富→敌意增加→逃避竞争贬低自己→导致失败潜能与成就之间出现差距→优越感高涨嫉妒心增强→自大的幻想→越来越敏感→越来越焦虑书摘 如果一个人的野心具有爱欲的性质,那么容貌和魅力就是实现这一野心的工具,因而会遭到贬低。这种联系十分常见,以致我们根据自我贬低倾向凝聚在哪一点,就可以猜测出一个人的野心。第161页只要神经症病人能够从事某种建设性的工作,就可以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这种方式,他的自信心会日益增长,因而它那些夸张幻想就再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第166页第十三章 病态的自责神经症患者的自我谴责是因为对别人有反感,但是不敢表达,为了让压抑对他人的谴责合理化,得说服自己,于是他们自己给压抑谴责找到合理的理由。另一方面自我谴责可以通过提高自尊心来获得安全感,因为自责意味着自己有如此敏锐的道德判断,自责身上那些被外人忽略了的过错,这一点使他感到自己确实了不起。虽然神经症患者表现出犯罪感,却要求别人对他关心体谅并崇拜赞赏,不愿意接受任何一点轻微的批评,毕竟悔恨自责比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容易得多。书摘 当神经症病人感到自己受人喜爱时,他也总是倾向于向后退缩,以免别人一旦了解自己而将自己遗弃。第174页引发怕遭反感的恐惧的主要原因,是神经症病人显示给世界和自己的面孔,与隐藏在这个面孔后面的所有一切受到的压抑倾向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第176页第十四章 受虐的意义受虐狂有一种信念,其他人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这种信念与他深信没有任何人能给他以帮助的信念相抵触,其结果是他感到自己必须强迫他人以满足自己的愿望,就是在这里,受苦出来成为他的助手。神经症人的人生态度:一种像芦苇一样很容易随风摇摆的感觉,一种处在他人手心之中,不得不唯命是从的感觉。这种感觉表现为一种过分顺从的倾向,或出于自卫而过分强调支配他人而绝不退让。这是一种对他人的爱的依赖感,是一种对他人的判断的依赖感,前者表现为对爱的过度需要,后者表现为对招人反感的过分恐惧。一种无法支配自己的生活,而不得不让他人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和做出决定的感觉。总是期待着奇迹发生而自己却用不着努力。就是一种没他人提供刺激,提供手段和目标,人就不能生存,不能工作,不能享受任何事物的感觉。有受虐倾向的人有1⃣️互不相容的追求2⃣️固有的破坏性 这两样起源于人格中的冲突书摘 通过使自己消融在一种伟大的感觉中,无论这种感觉是爱,是大自然,是音乐还是对于事业的热情,还是性的放纵,都可以使自己获得一种满足。第201页尽管生活可以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欢乐,但与此同时他也充满不可避免的悲剧,即使不存在特殊的痛苦,也存在着生老病死这些事实。毕竟个体是有限的孤独的,这一事实为人的生命所固有。第201页在我们的文化中个人强烈的感觉到,他自己是一个分离的实体,他有别于甚至对立与外部世界。他不仅坚持这种个体性,而且还从中获得相当大的满足,他在发展自己特殊的潜能中,在通过积极的征服来掌握世界和主宰自己的过程中,在成为生产性的人和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对于这种人性发展的理想,歌德说,人最大的幸福就在于发展个性。第202页第十五章 文化与神经症文化的发展程度越高,生物驱力的压抑也越彻底,由于升华能力有限,原始驱力的压抑若得不到升华就会导致神经症,所以文明的成长不可避免的必然意味着神经症的产生。现代文化在经济上是建立在个人竞争的原则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潜在敌意越强,越导致恐惧的产生,对他人敌意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以及对成功的神往。成功不仅是他人评价我们的标准,我们自己,不管愿意与否,也是根据这一模式来评价自己的。然而成功要取决于许多不受我们控制的因素。竞争、敌意、恐惧、摇摇欲坠的自尊心,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在心理上导致了个人的孤独感。如果这种孤独感与他缺乏自信心的彷惶忧虑相遇,就会成为一场灾难。尽管存在着个人差异,但神经症赖以形成的重要因素是相同的,即,内心冲突。我们时代的正常人产生了用爱来作为一种补偿的强烈需要,由于爱符合一种生命需要,他在我们的文化中逐渐受到过高的评价和强调,仿佛他是一切问题最后的解答。最后爱被搞成一种幻象,因为我们对她的期望总是比他可能满足和实现的要高得多。书摘 判断神经症病人最有效的标准:是否感到个人内心冲突已成为桎梏和障碍,是否正视这些冲突并直接地应对和解决冲突。第208页

人的痛苦之源

人的痛苦之源霍妮此书的目的是向社会文化中寻找弥散在绝大部分神经症中间的痛苦之源,然而她的真知灼见却同样适用于我们普通人,和我们普通人的痛苦。这使得此书不仅仅成为一本分析神经症社会根源的好书,更可以视为一本可按图索骥用以解读自身痛苦的宝典。霍妮将痛苦的真面目定义为焦虑,自有她的一套理论来支撑。然而是否同样可以将其他情绪——例如匮乏、虚无、有我等——作为痛苦的真面目来建立另一套理论、焦虑本身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无法再分解的基础情绪,却值得商榷。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焦虑感产生于人的匮乏感,或者是一种与无我相对应的我执。同样的,我们知道任何东西都由全子组成,那么焦虑本身是否可以再做深入的分解,隐藏在焦虑情绪之下的根源是什么,也有待于后来者的深入解析。但本篇旨不在讲述这本书有多精彩,也不在于标新立异。在读书的过程中,霍妮的见解犹如电光火石,照亮了自己尚在混沌中的一些关于痛苦由来的想法,描述如下。世人碌碌,都是为了一个我字。为了“我”的此身欲乐和“我”的永世长存,转而追求名、利。“我”愈膨胀愈大,因此匮乏感时时来袭。匮乏感体现在三个方面:时间之匮乏——生命短暂、所得之匮乏——不敷需用、延续之匮乏——死后无名(死后有名的两个途径:名望和后代)。因此世人无一不在有生之年拼命努力,要赶在死之前尽量延续后代,并积累钱财方便自己和自己的后代生存于世,其根本在于“我”之长存。匮乏感产生焦虑感,并经由社会功能变为无数痛苦症状。而消除痛苦之道似乎都在若隐若现的指向无我。最简单的睡觉,睡眠中完全没有我的概念,痛苦自然消失了。白日梦时,恍然不知我为何物。酗酒吸毒,飘飘欲仙,这是消除“有我”的途径之一。性爱的高潮,死了也甘心,所以克里希那穆提说“性是忘掉自我的唯一途径”。麻木、装作高兴、自暴自弃、苦行,我已经不是我了。智慧,则直接将消除我执视为灭苦之道。然而这也同霍妮的理论一样,是基于所见去理解痛苦,而痛苦本身是否应当用这种方式去解读、是否存在其他方式也同样解读的通,则很难定论。书之在案,冀君评说。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