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艺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精神分析艺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301140963
作者:托马斯·奥格登
页数:177 页页

章节摘录

  这一章的主题是,精神分析作为一门艺术,其进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创造的过程。精神分析是一种亲历的情感体验(1ivedemotionalexperience)。这种体验无法翻译,无法抄录,无法录制,无法理解,也无法付诸语言。体验就是体验。但我相信,关于这种亲历的体验,我们还是能够讲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的——我们仍然能够去思考分析师和病人之间在参与精神分析时所发生的一切。  我发现在自己思考的时候——我的很多想法都诞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就是,限定自己使用尽量少的文字去捕捉文义的精华。我的经验是,精神分析的作品就像诗歌一样,精辟的文字和意义集中在一起就能大展语言的力量,表述难达之意。在这一章里,我以一句高度浓缩的开场白来说明我所设想的精神分析的过程,然后再进一步更加充分地阐述那一整套高密度的理念。由于我所构想的精神分析法中的各个元素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这一章中的很多地方我都会回过头去反复阐述,或是暂时不按顺序跳跃性地解说(也许这正映射出精神分析体验本身的运行方式)。在本章结尾处,我将详尽地介绍自己的一次分析经历,其中我和我的病人能够一起思考、探讨,并且延续(过去)未能作出以及被打断的梦。  一个人到一位精神分析师那里去咨询,因为他的情感正经历着痛苦,而他自己并不知道,他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他无法做梦即他不能做无意识的。

前言

  从一开始,写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有一种很亲切、很个人的感觉。写书的经历,感觉就像是在几年的时间跨度里,以我自己在当前人生阶段对精神分析的构想为题,给一位同事写了一系列的信件。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甚至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或者说得更确切点,尤其是在我写作的过程中),都一直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里;这一点,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博尔赫斯(1970)说,他花了毕生的时间来重写他发表的第一本诗集。在此我与他深有同感:对那些我认为是精神分析最重要方面的部分,我不断试图将我的理解付诸语言;我试图说出它们是如何成为我本人不可分

内容概要

托马斯·奥格登(Thomas Ogden),美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师,加州精神病高级研究中心院长。
张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博士,曾多次设计并参与英汉双语教学和中美文化交流的课程及科研项目。一直从事英汉互译工作,曾在美国某国家科研机构担任特邀翻译及特别撰稿人。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精神分析这门艺术:导出未做之梦、延续被打断的呐喊第二章 我不会丢弃的东西第三章 客体关系论起源的新解读第四章 谈无法做梦第五章 什么是真实的以及是谁的想法?第六章 解读拜昂第七章 谈抱持与容纳、存在与做梦第八章 谈精神分析写作

编辑推荐

  为什么梦是心智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活动?那些未作出的梦与被打断的呐喊又意味着什么呢?

作者简介

为什么梦是心智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活动?那些未作出的梦与被打断的呐喊又意味着什么呢?
《精神分析艺术》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分析视角,通过解读弗洛伊德、克莱恩、温尼科特、拜昂等人与梦有关的作品,以及博尔赫斯的小说及弗罗斯特的诗歌,探索了精神病理学是个体梦到自己体验能力崩溃的体现这一观念;重新解读了客体关系理论的起源,并讲述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写作体验。在作者看来,精神分析并非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更多的是一门艺术,是以一种充满人性和同情的态度对待病人,通过理解自身的相应情况来设身处地地理解病人,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病人。
前 言
第一章精神分析这门艺术:导出未做之梦、延续被打断的呐喊
第二章我不会丢弃的东西
第三章客体关系论起源的新解读
第四章谈无法做梦
第五章什么是真实的以及是谁的想法?
第六章解读拜昂
第七章谈抱持与容纳、存在与做梦
第八章谈精神分析写作
序言
从一开始,写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有一种很亲切、很个人的感觉。写书的经历,感觉就像是在几年的时间跨度里,以我自己在当前人生阶段对精神分析的构想为题,给一位同事写了一系列的信件。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甚至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或者说得更确切点,尤其是在我写作的过程中),都一直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里;这一点,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博尔赫斯(1970)说,他花了毕生的时间来重写他发表的第一本诗集。在此我与他深有同感:对那些我认为是精神分析最重要方面的部分,我不断试图将我的理解付诸语言;我试图说出它们是如何成为我本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并且也说出它们又是怎样成为我作为一名不断成长着的精神分析师的一部分的。这本书代表了我这种终身长期努力的最新近的部分。
--------------------------------------------------------------------------------
文摘
这一章的主题是,精神分析作为一门艺术,其进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创造的过程。精神分析是一种亲历的情感体验(1ivedemotionalexperience)。这种体验无法翻译,无法抄录,无法录制,无法理解,也无法付诸语言。体验就是体验。但我相信,关于这种亲历的体验,我们还是能够讲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的--我们仍然能够去思考分析师和病人之间在参与精神分析时所发生的一切。
我发现在自己思考的时候--我的很多想法都诞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就是,限定自己使用尽量少的文字去捕捉文义的精华。我的经验是,精神分析的作品就像诗歌一样,精辟的文字和意义集中在一起就能大展语言的力量,表述难达之意。在这一章里,我以一句高度浓缩的开场白来说明我所设想的精神分析的过程,然后再进一步更加充分地阐述那一整套高密度的理念。由于我所构想的精神分析法中的各个元素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这一章中的很多地方我都会回过头去反复阐述,或是暂时不按顺序跳跃性地解说(也许这正映射出精神分析体验本身的运行方式)。在本章结尾处,我将详尽地介绍自己的一次分析经历,其中我和我的病人能够一起思考、探讨,并且延续(过去)未能作出以及被打断的梦。
一个人到一位精神分析师那里去咨询,因为他的情感正经历着痛苦,而他自己并不知道,他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他无法做梦即他不能做无意识的。

图书封面


 精神分析艺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奥格登的案例记录让我有些惊异:他不只描述和来访者的互动,还用不少篇幅来描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的白日梦——那些不经意间跃入脑海的回忆和想象。“‘分析第三体’是患者和分析师共同创造的主体,分析师以白日梦(梦想)的形式体验这个主体的思想和感觉。”这些白日梦,被奥格登作为分析的材料来使用。许多理论都已强调,咨询师除了要关注来访者的状态,还要关注咨询师自己的状态。主体间理论所说的“内省式共情”也指向这一点。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治疗师所关注的“自己的状态”,也有不同之处。传统理论强调的是反移情——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绪和情感,有些灵性和身心学派可能会强调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另一些身心学派又会强调关注自己的身体冲动,意象学派可能会强调自己心里浮现出的意象,而奥格登,他强调自己的白日梦。如果我们想象面前的来访者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用毫无情感色彩的语调滔滔不绝讲了一大堆流水帐,这些咨询师可能会体验到什么呢?A咨询师可能体会到乏味和厌倦的感受,B咨询师可能突然间惊醒,撇一眼钟发现自己已经睡过去十分钟,C咨询师可能体会到腿部肌肉的紧张(想要起身离去),D咨询师可能眼前出现一台打字机,不断往外吐着公文纸,E咨询师(奥格登派),可能想起大学时代毛概挂科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谈话的事。他们的体验一样吗?借助奥格登所诠释的比昂的“容器”概念,或者可以这样说:作为“容器”,这些咨询师所“容纳”的内容是同一个,但因他们作为“容器”各不相同,最终,他们体验到的东西也的确不一样。一个咨询师有可能从A到B都体会到吗?我猜,不同特质的人还是会有不同偏向,这也许部分决定了他们适合的流派。但如果咨询师在同一时刻体会到这些所有——那他就得做到病人的椅子上去了。这正是奥格登在书中引用的博尔赫斯小说《博闻强记的富内斯》引申出来的一个含义。小说主人公富内斯在一次意外发生之后,对事物的琐碎局部变得十分敏感,还能过目不忘,但他却无法睡眠,也无法就这些材料进行任何抽象思考。用比昂的理论,可以说他丧失了某种心理功能,无法把浩如烟海的感觉材料加工成有意义的体验。然而在心理活动的许多层面,似乎都有可能存在着迷失在细节中而无法把握全局的状态:做问答题时把卷子都写满还没说完自己想说的;在商场里逛了一个下午后一个约会都迟到了却忘了自己想买什么;忙忙碌碌过了大半辈子突然间觉得自己像是白活了一场……就像我有的时候,和来访者互动了一个小时,每一步都觉得卓有成效,等人走了慢慢想一想,才发现两人只是共谋了一个回避。细节是魔鬼,沉迷于细节,就是投入魔鬼的怀抱。来谈谈奥格登语境下的分析的特异性。不少人都强调(印象深刻的是荣格和主体间理论),应该为每一位来访者构建一个适合他自己(甚至是只适合他自己)的心理咨询方法(或过程)。奥格登做了个想象:如果咨询师在和来访者A做咨询的时候,他的来访者B变成了墙上的一个斑点,看到这一切,B会有什么感受呢?理想状况下,B会觉得,他的咨询师和A的交流有点别扭,他不羡慕A,因为他知道,这一套并不适合自己。咨询应该是个因人而异的过程,这意味着他者对咨询过程的窥视并没有太多成长意义。我现在明白电视里的心理访谈节目老让我觉得别扭、没有太多兴趣的原因。这种节目就像A片一样,可以供人意淫,可以教人性交,但对于什么是做爱,它不能回答,也并不想要回答。那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在一个安全空间里,进行的亲密主体间互动,如同心理咨询。有的咨询师还真有一大堆不那么“主体间”的职业话语,事先录制好,做咨询的时候被摁到开关就开始播放,从“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到“森田疗法的实施”,从“催眠的适用人群”到“为什么不同心态的人看同样半杯水会有不同结论”。这种人和来访者的一个小时里,一大半时间是他自己在“播放录音”,如果录音制作得不错,他们也能讲课,甚至可以成为不错的讲师。只是,每当我嗅到话语里的这种馊味,就忍不住邪恶地想,这家伙是不是每次前戏都用同样的顺序抚摸他老婆?难怪奥格登说:“我发现,自己在和患者交流时,很少知道自己后半句或是下一句要说什么。”而他又说“精神分析师必须能够带着悲伤和同情来承认,人类最糟糕最摧残身心的损失之一,就是失去了活在自己的体验里的能力——一个人失去了这个能力就失去了他人性的一部分。”也许对来访者而言,最糟糕最摧残身心的损失之一,就是发现他的咨询师失去了活在自己体验里的能力——他成了一个人工智能软件,根据教科书编写的指令,在恰当的时间说出共情的语言,在另一些恰当的时间,给出相应的知识、建议和鼓励——咨询师失去了他的人性,来访者失去了他的咨询师,咨询室成了网瘾少年的游戏房,在哼哼哈哈的嘈杂声中,弥漫着莫可名状的巨大悲伤。一位导演前辈曾跟我说:在舞台上,你要时刻清楚你的戏已经持续了多长时间,如果你失去了时间感,那就表明,你是在“演”,而不是在做一个真实的东西。对我来说,咨询也是一样,钟在房间里的作用,并不止是提醒时间到没到,或者看看剩下的时间是否足够展开一个重要议题——还是把它留到下一次。钟的更重要作用,是让我不时核对自己的内部时间感,反省自己有没有在“演”。
  •     由于Ogden是一名精神分析师,这又是一本论文集,所以里面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显然在这个方面没有足够的准备。几个重要的术语常用翻译特标注如下:α function-α功能,本书翻译为首席功能(待续)
  •     大部分是关于BION的,喜欢BION的可以翻下这本书,由于译者可能不是专业搞精神分析的,有些术语还是让你要多琢磨下子。不建议非专业性读者买这本书,买了用处也不大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对梦的一些全新的认识。
  •     说实话,没太读懂。或许艺术性就在于“梦出所梦”吧,而梦恰恰经常是含糊的、变化无穷的。所以,就且含糊着吧。
  •     该书是作者亲身经历与感受的结晶:导出未做之梦、延续被打断的呐喊。这可能正是精神分析的艺术性所在。
  •     把深奥的理论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喜欢他的写作风格。
  •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导出未做之梦,延续被打断的呐喊。这可能正是精神分析的艺术性所在。
  •     不错的著作!
  •     很实用,学到了很多相关的东西,推荐那些以拓宽视野的读者阅读。
  •     精神分析是一种亲历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无法翻译、无法抄录、无法录制、无法理解、也无法付诸语言,体验就是体验……
  •     好书就是要分享
  •     一本好书!适合在阳光温暖的午后,以懒洋洋的心态来细心品味!绵绵的书香把你带进艺术的殿堂!
  •     改变了我对精神分析不好的看法..
  •     读完了!一点都不轻快嘛!读的时候写了好多笔记,引发了一次无意识事件,根本就不是爽快地阅读体验。
  •     他的治疗法是 做白日梦
  •     他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他无法做梦(即他不能做无意识的心理工作)或是他为自己的梦而不安以至于梦境被打断。
  •     精神分析是一种体验
  •     Dreaming Undreamt Dreams~
  •     刚开始看觉得有点晦涩,尤其是前面关于梦、入睡、醒来等概念和生活里的很不同,也完全不同于佛洛依德的理论。坚持四分之一之后渐渐可以进入状态,感觉精神分析的理论以一种新的角度被解释,像是“一种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阅读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这书关于博尔赫斯小说的部分也很精彩。
  •     如果你对Bion的理论感兴趣,那么就看看这本。作者基本上是以Bion的理论为出发点的。如果你是精分新人,那么还是别看了。Bion的理论很复杂,尤其是网格图还有容器理论,比较抽象。
  •     该书是作者亲身经历与感受的结晶:导出未做之梦、延续被打断的呐喊
  •     书还是很经典的 导师推荐的
  •     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精神分析
  •     翻译不行。
  •     里面的内容很适合心理学的同学们看
  •     书真的很好哦
  •     在忍受了被专业术语不靠谱的翻译激起的烦躁和恼怒之后,我发现其实这本书翻译得很出色,把作者诗一般的语言和对精神分析的体验非常精准地传达出来了。 哪天空了来写书评。
  •     : B84-065/2841
  •     “在分析情景里感到被了解,并不是一种感到别人理解自己的感觉,而是一种感到分析师懂得你是谁的感觉。”
  •     如果你对精神分析感兴趣,那你就看看吧。
  •     可惜翻译的时候有一些术语不是很妥当。毕竟译者不是从事精神分析的临床,比如书名中的Art其实准确的应该是技术。 书本身还是不错的,看了中文有的地方读不懂还专门下载了英文原版。
  •     一半梦,一半比昂
  •     我想要的你能给。
  •     寻找拜昂。
  •     在精神分析师与患者之间强调主体间性,并将后者看做治疗过程中的第三主体。引用博尔赫斯让本书文艺范十足~
  •     刚到 正在看,还不错
  •     读了奥格登的合集,愈发喜欢比昂,对梦也有了不同的看法。你不用讲得很清楚,你讲清楚就失真了。
  •     为什么我们从恶梦中惊醒?为什么有些梦无法产生有意义的联想?做梦与游戏有什么共同点?我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亲历体验的呢?为什么有人经常使用投射性认同?抱持和容器是什么呢?。。。。。。
  •     刚看了个头,感觉行文流畅,翻译也还行。
  •     cheese归还,更多精彩书籍请至朋歌书房:http://site.douban.com/pongo/room/529268/
  •     这本对于现在的我实在是太深了 啃不动
  •     这本书作为精神分析的一种作者方式的叙述,给人一种释然的感觉,它浅化了精神分析的迷宫!
  •     难懂。
  •     好书,值得一看Ñ
  •     分析师会在来访者的叙述中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对该回忆事件中的感情(因受来访者的影响而)有了新的体验,正是在这种新的感情体验中与来访者达成了共鸣。——这是我看来书中最富启发的部分。翻译的可读性太差。
  •     很喜欢这本书。算是精神分析书籍中的散文式小品,不是规规矩矩地介绍某一个理论,而是在对一些理论的再解读中灵动发散地趋向了精神分析背后的本质,艺术似的本质——有些模糊,有些神秘,同时又很真切。
  •     真够艺术的
  •     心理专业的术语没有按照约定俗成的去翻译,比如改译者翻译的:转让,凡转让;首席功能 等看起来有点怪,影响了阅读效。有些遗憾。

    正在阅读中。。。
  •     看了目录 立马阅读优先级提高了。。。看完了。。好晦涩X____X
  •     耐着性子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