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未来》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我们的未来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030305756
作者:孙亚兰 ,唐运锋
页数:227页

当连生存的有困难的时候,哪里还有理想?

作者是孙亚兰、唐运锋,当初作者曾经住过一个八人间,采访的多是朋友和朋友的朋友、舍友和舍友的朋友,所以本书的很多个个体的故事,其实也可以看成是每类人的缩影。作者对2008年采访过的蚁族在2010年进行了再调查,充分的描述了他们当时的情况和心理,与两年之后的近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本书关于蚁族最特别的一点,很具有社会意义。蚁族在一线城市坚守着,无非是有以下几类原因:从小地方来,对大城市有着憧憬,希望在大城市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是带着家乡亲人的期盼来大城市发展,在没有建立很好发展的时候没脸回乡;亦或是找到一份可以温饱的工作,怕再换的工作还没有这个好,凑合着生活;还有就是因为自己的男女朋友在大城市,过来一起工作生活的。这种种的理由形成了蚁族这个独特群体,一群有高等学历的人成为继三大弱势群体之后的第四弱势群体。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租房子其实就是花几百块租了一个床,正间房被房东隔成一个个隔间,自己的空间小到除了睡觉什么都干不成,每天各种各样的人来来往往,彼此生活习惯不同,作息时间不同,导致蚁族即使只有那小小一席栖身之地也不得不不断搬家,寻找一个让自己至少可以好好休息的地方。蚁族的生活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狼狈不堪。他们一日三餐要精打细算,甚至连病都不敢得,身上穿的还是大学时候的衣服,挤公交总是挤成咸鱼一样,做最苦最累的工作还不一定有三险一金,更黑暗的是实习生可能永远转正,这种种的种种,在本书里被详细的记录下来,给人一种梦想完全被现实打败的压抑感觉。本书分为几个小主题,且举几个例子吧。第一章:我们的工作。李娟08年毕业跟着男友来到北京,刚开始广泛的发简历、去各地面试,找工作就像一场战役。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可又与专业不太对口,工作累,工资低,而且工资中一部分还被公司以很官方的名义扣下了,她坚持了大半年,开始边工作边开网店,可网店生意也并不好,最终她决定辞职。换的第二份工作虽然和专业对口,但挣的钱少的可怜,她不敢为自己争辩,也找不到不错的下家,只好继续坚持着~第二章:我们的爱情。陈晨和王思思是对恋人,毕业于北京吉利大学,都是东北人,刚开始他们的生活环境虽然简陋,但仍有小小的温馨和浪漫,但是思思的家人一直逼着她回家乡找工作,思思最后也受不了大城市的艰辛,选择回家,一对恋人哭着分开。在蚁族的爱情中,永远逃不开生活,当曾经的山盟海誓化作柴米油盐这些最切实的问题时,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他们还怎么感觉到幸福?第三章:我们的蜗居。杨雨刚来北京两年就搬了8次家,刚开始住在一个二十来人的公共空间里,她住上铺,下铺女孩睡觉很敏感,不能有一点动静,导致两人生活的都累。攒了五个月钱后,杨雨搬到一个环境更好的地方住,可是却被二房东骗了钱,住在这儿的人都被房东赶了出去。她还遭遇了中介公司强行把公共厨房租出去变成住人的地方,还有来来往往的房客貌似街头混混,让她生活很没有安全感,诸如此类的情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只得不停换地方了。下面几章也讲述了来北京边工作边考研,但工资微薄,考研考了几年都考不上的情况,每天努力的学却没有效率,也没有结果。还有情侣间因为两人都不会理财而分手。当连生存的有困难的时候,哪里还有理想?虽然也有少部分人不断坚持,有了可观的工资,但那毕竟只有少数。只能眼睁睁看着当初的热血少年变成每天奔波劳碌的蚁族。现实,就是读完本书最大的关键词,现实是残酷的,有时比文学作品描述的还更现实。

80后“蚁族”——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80后问:我们这一代到底招谁惹谁了?”这是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段子,当“80后”被当成一种现象,社会舆论对它褒贬不一、争论不断的同时, “80后”中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却长期被人忽略着。他们被形象地成为“蚁族”,官方的说法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很多人听到这个词很陌生是不是?现在社会媒体常常把目光放在“农民工”“下岗职工”“失学儿童”等群体身上,而对“蚁族”的研究和媒体报道则少之又少。因而《我们的未来——蚁族再调查》的问世大有引导关注、启发思考、振臂几乎之现实意义。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充满智慧,不畏艰难,乐观开朗,敢于接受挑战,怀揣梦想,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大城市扎根。毕业后去四川农村支教一年后,又带着行李来北京要“干出一番事业来”戴朵就是其中一员。尽管她现在住在潮湿、全是污水的小巷子里,且跟两个女孩挤在一张床上;尽管支教的经历没有给她任何帮助,但是她依旧在为自己的梦想执着着。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这又是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是一个少有人关注和同情的群体。他们大多月薪不足2000,没有任何保险,穿在动物园的商品批发市场买的廉价衣服。就像许蓉,在知春路的一套住了18个人的小两房中蜗居,换了三四份工作,依旧打算先留在北京,寻找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寻找一个让彼此相爱的男朋友……在这个无处不彰显着自己实力的北京城,有宽敞的马路,互相交织的立交桥,应接不暇的高档轿车,甚至连高高竖立在路旁的路灯都挺胸昂头。然而很多“蚁族”会觉得自己就如同沙漠里的一小粒沙子,根本就是无足轻重。“很多次李娟睡觉的时候,她都会想,自己来北京是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想想同学能够在北京发展,她自己就觉得不甘心,她不相信自己真的能比那个同学差。她每次都会告诉自己,当初中央电视台的朱军、王小丫等也都住过地下室,可能人在成功之前都要受些苦,遭些累,否则,那成功也太容易了吧。每每想到这里,她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然而坚持谈何容易?每天都要八点就出门推销保险,晚上十一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的曾经的大学才子程方;白天上班,周末给人家发传单或者去做礼仪小姐的思思;跟女友在十平米的隔板间里围着个小桌子吃一盘土豆丝的魏晨曦……他们是不是每天都在对自己说“要坚持呢”?有社会学者曾和“蚁族”一起吃年夜饭,当大家包完饺子、做好菜,天色暗下来,世界变得宁静的时候,突然所有男孩女孩都哭了起来。这种况味让人百感交集,对这群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蚂蚁”,既为之心酸,也心生敬意。此书的作者正是怀揣着这种心酸和敬意,采访了一个个境况不同、命运不一的“蚁族”,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生动的个体,青春洋溢的80后,曾经象牙塔的天之骄子,在这个城市的边缘挣扎努力着,有的在一步步接近梦想,有的却在一波三折的坎坷中迷茫。这本书类似报告文学,记录了这些“主人公”两年前后的生活变迁,虽然不是小说,没有华丽的词藻和精琢的写作技巧,但是却真实、生动、细腻。那些面对现实的窘况,那些面对困境的坚忍,那些分分和和的爱情……在不经意的瞬间,便会让你辛酸、纠结、感慨的情绪化成热泪两行。“蚁族”并非一个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就像书中的一个女孩说的那样:“生活只要越过越好就是值得高兴的事,我知道我们会从小隔间换到主卧室,由三居室换到两居室,由两居室换到一居室,由六环以外换到五环内,这都是一种飞跃,我相信我们会在这个城市里有自己的小家,有自己的一居室、两居室、三居室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的。”“蚁族”表现在当代,实则是一个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牺牲品。但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穷困潦倒却依然拥有激情的青春历程,他们承担着生活的苦与悲,在无处安放的青春岁月里坚韧顽强地成长,执着地完成自己的理想。他们是“蚁族”,并不需要异样眼光的空洞的同情。他们的未来在哪里?让我们跟着这本书一同关注和思考……文字:清婉


 我们的未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