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学同游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与社会学同游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301133385
作者:[美] 彼得·伯格
页数:234页

章节摘录

  第二章 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  倘若上一章的讲述是成功的,我们就可以把社会学当作有些人的思想兴趣来接受。但如果就此止步,那未免太不符合社会学的追求。社会学是在西方历史特定阶段产生的学科,这个事实迫使我们进一步追问:有些人何以能够以社会学为职业?从事这门职业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换句话说,社会学既不是人永恒的精神追求,也不是必需的追求。倘若此说不错,一个合乎逻辑的问题随之而来:什么合乎时宜的因素使社会学成为一些人的追求呢?也许我们可以说,没有任何精神追求是永恒的或必需的。但宗教却是另一种情况,它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它激发强烈的精神追求,而且贯穿整个人类历史;另一方面,解决生存所需的经济问题的思想却是大多数人类文化中的必然现象。毫无疑问,这并不意味着当代意义上的神学和经济学是人类普遍的精神现象,但如果我们说,始终有人致力于这两方面的课题,那还是比较保险的表述。然而,对社会学而言,连这样保守的说法也未必妥当。比较稳妥的说法是,社会学是现代西方特有的思想成果。而且,正如我们即将要在本章中论述的那样,社会学包含了一种独特的现代意识形式。  如果思考“社会”(society)一词的含义,社会学视角的独特性就显现出来了。“社会”一词指明了社会学的实质。和社会学家使用的大多数术语一样,这个术语也是由通用的语义派生出来的,然而在通用的情况下,“society”的语义是不精确的。有时,其意义是一群特定的人(比如“防止虐待动物协会”),有时它却特指享有威望和荣耀的人(比如“波士顿社交界的女士们”),在另一些场合它仅仅是指任何类型的陪伴(比如“在那些年头里,他深受无人陪伴之苦”)。此外,“society”还有一些不那么普遍的意义。社会学家使用“society”一词的意义是比较精确的,当然社会学家内部的用法也有一些差异。总体上说,社会学家认为,“society”指的是大量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用专业性更强的语言,我们就可以说,“society”指的是一套互动的体系。“大量”一词在这里难以量化。社会学家说的“社会”可能包含数以百万计的人(比如“美国社会”),但他所谓的“社会”也可能指一个小得多的团体(比如“本校二年级的全体同学”)。在街口谈话的两个人难以构成“社会”,但困在孤岛上的三个人却可以构成一个社会。由此可见,“社会”一词的适用性不能够只用量化的标准来决定。

内容概要

彼得•伯格(Peter Ludwig Berger, 1929- 又译彼得•贝格尔),社会学和神学教授,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29年3月l7日出生于维也纳,二战后移居美国,获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北卡罗来那大学、鲁特杰斯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现任波士顿大学神学与社会学教授,文化、宗教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l992年,因其对文化研究的巨大贡献,奥地利政府授予其“Mannes Sperber”奖。
伯格的社会学思想具有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人类的价值、研究人类自身的状况。他视知识社会学为社会学理论的根本,认为知识社会学的使命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即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迪尔凯姆表述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所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所以知识社会学要对客观的建构和主观的建构做出理论说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创造的社会的产物”的常识性道理。伯格还把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和现象学的方法运用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提出“方法论的无神论”研究准则,其宗教对人类建构和维系世界的作用理论及宗教世俗化分析,对宗教学和社会学都产生了影响。
伯格著作颇丰,独著、合著、合编的著作有十几种,其代表作有:
《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2005)
《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2004)
《给笑声正名:人类经验的喜剧性》(1997)
《现代性、多元性和意义危机》(with Thomas Luckmann, 1995)
《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1991)
《现代化与家庭制度》(1990)
《资本主义革命:关于繁荣、平等和自由的50大命题》(1988)
《飘泊的心灵:现代化过程的意识变迁》(1985)
《家庭之战:夺取中场》(with Brigitte Berger,1983)
《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1970)
《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精要》(1967)
《现实的社会构建:知识社会学论纲》(with Thomas Luckmann ,1966)
《社会学入门:人文主义的视角》(1963)
等等。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
作者前言
第一章 作为个人消遣的社会学
第二章 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
第三章 “补记”:选择与生平叙事(亦名:如何获得预制的过去)
第四章 社会学视角——人在社会
第五章 社会学视角——社会在人
第六章 社会学视角——社会如戏
第七章 “补记”:社会学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与伦理学 (亦名:如何做到谨慎又伪装下去)
第八章 作为人文学科的社会学
文献述要
索引
译者后记
译者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舒茨的学生,彼得·伯格有理由,也有信心通过对社会现实建构过程中主观意义的揭示,告诉我们与实证社会学所依赖的经验、数据、事实或有效性迥然不同的人文主义的社会学性质。 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在现代社会学的180年历史中,大多数人将社会学视为口欲与自然科学比肩而产生的实证科学。但从齐美尔和韦伯起,有关社会学的人文主义思潮同样也源远流长。作为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舒茨的学生,彼得·伯格有理由,也有信心通过对社会现实建构过程中主观意义的揭示,告诉我们与实证社会学所依赖的经验、数据、事实或有效性迥然不同的人文主义的社会学性质。这种人文主义性质既体现在我们如何看(see)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也体现在这一学科所蕴含的道德诉求之中。  ——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描绘的社会学是一种能够把个人情趣与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专业智慧与常人关怀结合成一体的学科。社会学其实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学是那种能够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个中人不以为奇的现象中展现专业洞见的学问——这种学问会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闷。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作者简介

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描绘的社会学是一种能够把个人情趣与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专业智慧与常人关怀结合成一体的学科。社会学其实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学是那种能够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个中不以为奇的现象中展现专业洞见的学问——这种学问会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闷。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图书封面


 与社会学同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让人坐地铁等朋友睡醒觉都想着阅读的一本小书。很庆幸自己在初识社会学这一陌生领域的第一本书是它。行文风格有罗兰巴特写《恋人絮语》的洒脱超然:不带偏见、不囿于常规。有入门级教科书的面面俱到,又恰到好处的点到为止。有哲学著作的逻辑条理,又有丰富且真实可感的例子支撑架构。——社会就是一场游戏。Chapter 1, 作为个人消遣的社会学“社会学的追求是纯感知的行为,在人性范围内尽可能纯粹的行为。”(6)“统计数字本身不是社会学。只有用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对统计数字作出解释后,它们才能够成为社会学的有用之才。”(12)“科学工作和恋爱一样,专注技巧反而会造成阳痿。”(14)“科学的深度要用科学语言的厚度来衡量。”(16)“任何领域的科学家不会声称,我们只能够用科学的观点去看世界。……游戏的方式作种多样。重要的不是否定别人的游戏,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的游戏规则。”(18)“社会学家生活在社会里,他和社会的关系若即若离,他的工作与休息是难以分离的。科学家想办法把自己的专业洞见和日常事务隔离开来,但社会学家难以完成这样的隔离。”(24)Chapter 2, 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对律师而言,重要的是了解法律如何看待某种类型的罪犯;对社会学家而言,了解罪犯如何看待法律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32)“社会学家感兴趣的问题未必是其他人所谓的‘问题’。……社会学问题永远是去理解社会交往中正在发生的事。……根本问题不是犯罪而是法律,不是离婚而是婚姻,不是事实而是机制。”(41)如今很多问题在被思考时的参考框架都是由公众首肯的价值观决定的。然而,“一个社会体系的‘问题’对另一个体系来说或许是正常的。”(42)迪尔凯姆:强调社会是自成一格的现实,人们在作为整体的社会中生活就是在社会逻辑的支配下生存。“社会学深入到行为背后去发现人们不会承认的,而且常常使人不愉快的行为动机。”跳过意识形态。(46)“每一个西方社会都可以分为可敬的和可鄙的两部分。”“不敬的态度始终应该是社会学家头脑里的一种可能性。”(47、53)“社会学意识使人意识到,除了对社会抱尊敬态度的中产阶级的世界之外,还有其他的世界。”“社会学的认识本身就敌视革命的意识形态,因为它不仅看穿了对现状的幻灭感,而且看穿了对未来的虚幻的期待;而虚幻的期待就是革命者习惯性的精神营养。”(52)“在现代社会这种流动的、不确定的背景之下,个人的阅历不仅包含了对许多社会群体的了解,而且包含了对与此相关的许多思想世界的认识。”——第二章讨论四个母题:揭露真相、不敬的态度、中性化的趋势和世界眼光。Chapter 3, “补记”:选择与生平叙事(亦名:如何获得预制的过去)“一个人有多少观点,他就有多少不同的人生经历。”(57)“所谓的‘选择’,是在不同甚至矛盾的意义体系之间进行抉择的可能性。”(59)“所谓成熟是心态平和、安于现状、放弃冒险和成就的狂想。”“人们很容易这样去想象历史:我们这个时代是人类成就的巅峰。但其实不然。”(61)“过去禁忌的东西成了社交礼节上的需要,曾经容易理解的东西变得可笑,自己过去的世界成了必须要战胜的世界。过去排山倒海的感情剧变,只不过是幼稚的撩拨;过去生活中视为重要的人物只不过是眼界狭隘的乡巴佬;过去引以为自豪的重大事件只不过是令人尴尬的过眼烟云。”(64)“许多儿童不仅长大成人,而且在过程中进入了父母完全不懂的社会。这是大规模社会流动必然产生的结果。”(67)“在大多数情况下,重新解释自己的过程都是不完全的,你修正的过去仅仅是不得不修正的东西,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停下来看看我们描绘的全景——这样的创造过程多半带有偶然性,最多只能达到半知半觉的状态。”(68)“社会学参考框架只不过是另一个解释体系,也可以被其他试图解释人生阅历的体系取代。”(70)“心理分析表面上是发现旧情况,实际上是‘发明’新东西。”(72)——人的生活阅历是在若干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流动的(流动性也是阶级社会的特点),而每个情境都附带着各自独特而具体的意义体系。Chapter 4, 社会学视角——人在社会“任何制度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惯性原理,说到底这个原理建立在人类愚蠢的顽石之上。”(75)“社会控制迫使桀骜不驯的人回归既定轨道,但其本身的终极基础却是暴力。”(76、77)“社会控制常常建立在说假话的基础上,以公共关系能力决定。”(80)“亲密关系里的社会控制特别强大,因为亲密关系瓦解的风险意味着完全失去自我。”(85)“我们的生活不仅受到当代人愚蠢言行的支配,而且还受到早已作古者愚蠢言行的支配。你不可能和祖先对话,所以他们构想出来的不太妥当的结构就比当代人构建的思想更加难以摆脱。——逝者比生者强大。”(92)“制度的诀窍是使其提供的渠道看上去是人能够掌握的全部选择。社会对人们的期待早就嵌入了他们对未来的预期中,他们想要的东西正是社会寄望于他们的东西。——哪一种生活方式都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94、98)“一切制度结构都必然依赖欺骗。”(98)“社会制度塑造我们的行为,甚至期望。我们的社会定位不仅存在于空间里,而且存在于时间里。社会是一个历史实体,在时间上超越了任何个人的生命历程。社会走在我们身前,存在于我们身后。”(100)——社会控制和社会分层。Chapter 5, 社会学视角——社会在人“角色是对典型期待的典型回应。”“角色提供模式,个人则根据这一模式在具体的情境中演出。……接吻不仅表达激情,而且制造激情。”(104)“身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他人的社会承认行为赋予的。……必须靠社会来维持。即使人们拼命拽住过去的自我形象,但若周围的人不承认这个身份,他就不可能在自己的意识里维持。”(109)“每一次建立社会联系的行为都涉及身份的选择。……每个人都会尽力处理他的社会联系,以便强化曾经使他满意的身份。”“偏见最可怕的影响是,它使受害者成为偏见给他塑造的形象。”(111)Robert Musil:每一个杀人犯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方小天地,在那里他永远是无辜的。(119)“社会的控制作用还表现在‘人员选择’上——倘若没有合适的人供挑选,社会就会去‘发明’这样的人选。社会生产他需要的人员。”(120)“经验科学必须要在特定的预设下运作,预设之一是普世的因果关系。”(122)“宗教的普适性远远不能证明其形而上的合理性,但我们可以用其社会功能来解释宗教的普适性。”(125)舒茨:理所当然的世界。即社会决定的世界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使用的语言决定的。这个预设体系个人世界观的来源。(127)“每一个角色都附带有一个世界观。你挑选打交道的人时,你就挑选了一个要生活于其中的世界。”(131)社会化不断进行,外在的社会在心里完成内化。(133)“我们与社会的合作就是对自己的背叛,我们自己纵身跳进了社会的陷阱。”(134)——角色是一种仪式化了的过程。即使是人的主动性,也是其他人赋予的,这是一种悲观的论调。对身份急速的转化,很容易遭到抵抗。因为这向自我的连续性提出挑战。这个时候,人必须在自我和角色中做出选择。而如果外界的力量太强,很可能造成个人意识的崩溃和习得性无助,表现为退缩。角色理论和知识社会学代表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后者研究思想在社会中的定位(?)。Chapter 6. 社会学视角——社会如戏“……口是心非、表里不一是在自我意识中维护自己尊严的唯一办法。”(135)“效用话语和审美话语这两个世界严格的说是不能比较、不可通约的。”(137)“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本身,都依靠界定而存在。但首先要有地位,才能不承认和有效挣脱既定界定。”(143)“微型的社会破坏,对适合剧情的人物角色扮演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揭示社会结构固有的不稳定。”(145)“社会首先是一场骗局。”(149)“‘自欺’是人类自由的阴影。它逃避这种自由的企图注定要失败。Satre说,我们注定是自由的(condemned to freedom)。”(160)“只有社会的虚构因素被赋予本体论的地位时,社会才能够维持下去。”(162)海德格尔:das Man, 泛指所有人,以至于不指任何人。(163)“‘理所当然’的世界和社会告诉我们,一切安然无虞,这个世界就是我们非本真观念的落脚之地。”(165)——不好好演戏的人多了,就由越轨行为升华到了革命。所谓社会如戏,是因为人们用消遣的态度面对之前提到的控制、角色、身份、团体和行为模式等,用娱乐的方式完成社会行为。人们永远不是身不由己的。实际上能对社会说“不”,但代价太大,以至于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违背。其实我们作出的每一个“不得不”的选择,都是身份所决定的。而身份,尤其是自致身份,往往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人们确实是自由的。随时可以偏离社会轨道去演戏。Chapter 7, “补记”:社会学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与伦理学(亦名:如何做到谨慎又伪装下去)“年轻的社会学家往往以受虐待狂的姿态去崇拜揭黑幕的人。……而这种愤世嫉俗的态度本身是幼稚的,其根源常常是缺乏历史视野。”(182)“社会学历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和愤世嫉俗的机会主义是决然对立的。马基雅弗利主义能够使自由在社会行动中得以实现。(?)”(183)——被贴了负面标签的人反抗的方式太机械。只不过把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由负号变成了正号而已。其实质还是标签。个人的力量其实真的微不足道。体制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在于它选择人、塑造行为,一个人越轨了完全无所谓。革命才是出路,因为温和的方法永远无法改变统治阶级主导的意识形态。Chapter 8, 作为人文学科的社会学“如果社会科学家没有感觉到社会现实的喜剧性质,他就看不到社会的基本特征。”(185)“社会学渴望使自己的科学地为合法化,结果就搞出了这套苍白无力的术语。”——有些洞见只能够在笑谈之中获得。不要永远严肃。有时候的不合逻辑不是由于推理不合常理,而是有意为之。因为生活本身的悖论和多样性,而我们承诺要研究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社会。Max Weber:《作为天职的科学》(“Science as a Vocation”)、《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Emile Durkheim:《社会学方法的规则》Thorstein Veblen:《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     这本书是对社会学整个学科定位的一个介绍,是一封“对一种特殊的激情的邀请书”。作者把社会学研究看作是人的一种经历,这种经历中充满了对人类世界的感情和带有童趣的好奇心。从根本上讲,社会学以实证研究为方法,以人文主义为灵魂。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包括社会学家是什么样的人,社会学研究中的基本预设和出发点,社会学视角对人与世界做何解释,科学和人文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在社会学中何以共存。这本书最诱人的地方在于它有别于大多数学术著作严肃刻板的话语风格,剔除了很多专业术语,用简明易懂的语言、丰富的实例和恰当的比喻对社会学做出了精准的概述。它对于学科的介绍不是从整体的知识体系入手,而是抓住了这个学科最根本的精神特质。这种论述方式与作者自身宣扬的人文主义视角融为一体,用富有“喜剧”感的视角揭示社会学存在的各种可能的意义,试图邀请读者自发地与社会学建立联系。虽然作者把社会学比做“毒药”,但阅读本书的最终结果是:你会看到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五彩斑斓,而社会学又是如何加入到这个斑斓世界中,成为其中精彩的一环。
  •     《与社会学同游》、《社会学的邀请》是不错的两本书,可以从这里开始看。看完了你能大致了解一点社会学是怎样一门学科,都研究点啥。主要就是找点感觉。然后你可以看看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林耀华的《金翼》,黄树民的《林村的故事》,吴毅的《小镇喧嚣》。(吴毅老师曾经和我们聊,说他写完这本书后,很多文学杂志找他约稿,以为吴毅是个小说家呢!可见这书,是很好读的。不过书后面有约占全书1/5的分析,非专业人士就不必看了。)这四本书,都很容易看,基本属于故事型的,看起来跟看小说感觉一样,但是能够让你对中国乡村社会有个从历史到现实的大致了解。从这里还可以延伸到社会学的分支——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中去。因此,这几本书,好看,但是你要多看一遍就最好。然后呢,再看一本孔飞力的《叫魂》,这个书故事讲得非常好,是一本经典,看完了要多想想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中,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这之后,看《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的,也是以一个短时间的切面为中心,展开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分析。都是非常好读同时也经典的读本。看完上面那些,你会觉得,有点点意思了。不过你可能怀疑,这都没写“社会学”三个字啊?对,是的,可是这很重要,你读着读着就知道了。网上很多人问,社会学怎么入门啊?然后有人答:看雷蒙·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吉登斯的《社会学》、乔纳森·特纳的《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怀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如果你真这么看,那就糟糕了。就算是以后四年可能都要学习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一开始看这些书,只能让他们感到烦躁恶心。说我自己的体会吧,这些书都是进入社会学专业4年后我才开始看着看着有点感觉的,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我读了三遍,才感觉能够初步把握他的思想了。这可能是我太笨的原因吧。如果你觉得自己天资聪颖,你就可以从这些开始。接着,开始看点有点点难度的社会学著作。祖师爷级别的涂尔干,有《自杀论》《社会分工论》,分析自杀问题的,既有社会学的方法论意义,又有现实感,值得看;然后是怀特的《街角社会》,作者小哥居然卧底黑帮,然后写了这本书,很有现场感,看起来很过瘾,这也是社会学魅力初现的时候了。这两本书看下来,你会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个感觉了,然后可以自己扩展了。接着还可以看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很小的书,可是很有分量,老实说,我看完了,觉得马克思是个很不错的学者,他的很多书都很有价值的。只是后来到列同志那里,就与泼妇骂街了无异了……被列同志大骂过的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巴枯宁的《上帝与国家》实际上是很好的书,有兴趣的找来看看。这些书看完了,你就开始感受到一种深度的力量了。要是你看不下去,就不要看了;要是能看到这里,那么下面的书单对你就有效。《现代性与大屠杀》、《金钱、性别与现代生活风格》这两本读一读,感受下现代后现代派的感觉。还有吉登斯的《亲密关系的变革》。实际上看鲍曼、齐美尔的书就差不多了,那些个晦涩的波德里亚、哈贝马斯等等,可以先不看。如果你对后现代很有兴趣,实际上隐含的意思是,你对系统是缺乏了解的。后现代的书就行革命檄文一样,很振奋人心,很有激情,其实自己去研究,东西不多。如果你未来要继续研究社会学,那么先古典,再后现代吧。看到这里,你就可以找韦伯的书来看了,比如先看《学术与政治》,这两篇演讲是很有价值意义的,不单纯的是社会分析,告诉你为什么要搞学术,为什么要有政治。韦伯的另一本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吹的很神,彷佛不说这个,你就不懂社会学。书是很不错,可是呢,并不是说你没读他就代表你不上档次,这完全是误解。韦伯还有一本书,《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那是工具书,大哥!很多人用这个来入门,简直是牛逼闪闪啊!这本书是放在书桌边,看韦伯的其他的书的时候,碰到概念翻一翻。韦伯是大家啊,向拉康一样,他们有一个完整的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概念非常多,你不看他们的概念词典,就很吃力。有空你去瞅瞅拉康的,那他的概念词典,跟朗文英汉大词典一样厚。韦伯的《经济与社会》等等,如果你是以后专业社会学研究,那么是必须看,如果不是,就跳过吧,没事儿的。(插一句:你如果一定要看,不要看林荣远翻译的,忒烂!)能读到这个地步,你相当于社会学专业读到大三了。开始看点稍微理论的书。如,齐美尔的《社会学》《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时尚的哲学》。然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福柯的书还可以看《疯癫与文明》、《不正常的人》《性经验史》。这些看得差不多了,看齐美尔的《货币哲学》,最好读两遍——注意不是简写版,是原版。到这儿了,你就该反思反思了,现在是时候看《社会学的想象力》了,此时你会发现,原来米尔斯在书评评论过的思想流派和人物,你多多少少有点了解了,那你的感觉就会很好。最后,看一本书,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要是能看完这本书,然后自己独立写个三千字的读后感,那么,我可以宣布,你毕业啦!曼海姆的这本书,很不好读,但是是社会学中的极有分量的著作。差一点,读《单向度的人》《启蒙辩证法》,写个读后感,也能毕业。不过,实际上很悲哀,现在大学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大家都很忙,有微博、知乎要刷,有微信要摇,在豆瓣还有约,最近上了《环太平洋》,不看落伍了,哎呀,真是太太忙了,看书的时间真的很少。所以,不管你是不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还是你已经工作了,给你四年时间,能把我上面说的书都看完,你在我心目中,那就牛逼闪闪了。然后,你就可以自由扩展了。可以向分支社会学发展,也可以去其他学科门类瞧瞧,都会很有收获的。比如现在很热的性社会学,李银河的研究很值得看,她的书对中国来说有启蒙意义。现在还有交通社会学、海洋社会学等等更奇葩的分支。如果你白天上班或读书,周末和晚上刷知乎,你还可以自己发展出一个知乎社会学啥的。而且现在中国天天吹跨学科研究,很不靠谱,我知道一个老师,先写一本《社会经济学》,然后写一本《经济社会学》,居然靠这两本书评上了教授!牛逼闪闪啊!最后,你可能觉得我开的书单,对比那些常见的书单,很不正统。是的,我本人也不正统,一贯自由散漫。你看这个书单也好,如果你不喜欢,可以看《社会学概论》,那是真的中国社会学教学体系的正统体现。我曾经在研究生招生面试中,碰到一个同学,好像是山东曲阜师范来的,那哥们儿背了7遍《社会学概论》,你说个概念,他能告诉你在哪一页哪个位置,内容是什么。很不幸,他被拒了。还插两句:波普洛的《社会学》,主要作用是放在书架上向别人表明你是这个专业的。艾尔·芭比的《社会研究方法》既不要看也不要买,这哥们不做社会学调查研究,却教你怎么搞研究。个人觉得很不靠谱儿。国内也一样,写研究方法的书的人,基本上研究做得都不好,大牛们很少告诉你他怎么搞研究的。——等我牛逼了,我当然也不会告诉你我怎么牛逼的。总之,要读的书很多很多。那么往后,看你自己造化如何了。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社会学本科生的推荐书目,不深,我读了一些,感觉挺好的
  •     《事实的社会构建》作者Berger所作的社会学入门书,给力
  •     一个视角的社会学入门。
  •     社会学与精神分析的契合之路。
  •     我看过啊,怎么不见了
  •     一切世界观都是许多人共谋的结果。
  •     拓宽思维
  •     “凡是老老实实扮演自己一切角色的人,也就是不假思索就对未经审查的期待作出回应的人,都不能够达到‘游离’的境界。”虽然说了些人尽皆知的东西,而且伯格也写得过于悠然(这点要减星),但这样不知天命的、热切窥视的一生却越来越显现出笔者个体生命的轮廓(大雾)
  •     “在社会生活里,我们也被吊挂在操纵我们的木偶线上,我们借此给自己定位,并承认自己的定位。在一刹那之间,我们觉得自己很像是木偶。不过随后,我们就捕捉到了木偶剧场和人生剧场的深刻区别。两者不同的地方是,我们可以停止木偶的演出动作,抬头仰望并感知操纵我们的那一套木偶线。这个停止演出的动作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在这个动作里,我们发现社会学是人文学科,这个结论具有铁钉的合理性。” 书里的很多理论都是之前在课上学过的,但是如何在宏观上和价值上理解社会学,这个重要的问题却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个也许不正确但确切的答案。
  •     社会对人的控制超乎想象的强大,不仅是外在的各种社会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甚至自我的意识、思想也由所身处的社会环境所影响,但社会这套枷锁并非是社会所强行套在个人身上的,而是人与社会的共谋,很多情形下,我们需要社会给予各类行为指引,以消除无所依凭和无法抉择的恐惧。然而,人又并非是剧场中被牵线所控制的木偶,人可以发展自己的觉知,意识自己的处境,从而选择在这场游戏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对所扮演角色的诠释。
  •     人们确定并仇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形象,借以使自己的身份合法化。 只有理解游戏规则的人才能够欺骗人。
  •     与社会学同游,也就是在社会上游荡中理解这个社会
  •     人类社会的哲思
  •     总觉得这是一本一目十行才看得懂的书,一句话一句话地读反而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呢
  •     很棒的入门书,作者正是那种发现社会具有喜剧性的有趣之人。社会是监狱,是戏台,是剧场。大部分人自觉地跳入了社会的陷阱,小部分人发现了人应该是自由的。「我们可以停止木偶的演出动作,抬头仰望并感知操纵我们的那一套木偶线。这个停止演出的动作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在这个动作里,我们发现社会学是人文科学,这个结论具有铁定的合理性。」
  •     好书。轻松了解社会学。尤其是语言风格。特喜欢。
  •     了解社会学,了解了社会存在,人的存在,斗争才能更彻底,人才能更明白。
  •     眼界很高,作为导论完全不拘于格。对人在框架中的自由之捍卫很感人呐。另外你如果抱着随便看本入门书的心,肯定会惊喜连连,因为伯格的修辞实在太有趣了,意外获得了笑话书的效果…… 翻译也是流畅异常。
  •     对于一些现象 虽然真的很日常 但是看到作者写出来了才回去思考
  •     必须表扬下编辑,书中的小框框真的非常非常好。
  •     帮同学买的,但是自己也拜读了。总的来说,也是需要耐心读下去的书。
  •     好奇,不敬与中性化。
  •     翻开大概浏览了一下,和以前看的社会学书视角很不一样,很喜欢作者的那句“我想邀请读者到一个广袤的国王里倘徉,而不是在我栖居的那个小村落里溜达”
  •     虽是入门级的书,但回过头来读,也是感慨蛮多。
  •     有新版了
  •     Nice。
  •     虽然是入门书,但是文笔优美,充满人文气息。末尾感到比较悲观。
  •     #牢笼,这就是人文主义的视角?:先知后继者是教皇,革命者后继者是官僚#前几章无非既肯定社会学科学性又抵制唯科学主义,以及每一社会学视角不过是一定意识形态在自身阶级属性和价值偏好范畴的关注;后几章人在社会、社会在人、社会如戏主要是韦伯大神以及角色理论等思想延伸,描述阶级分层流动及引发的自我认知和人生的重新解释,结论:社会界定我们,又反过来被我们界定,号召:人虽一方面努力社会化求得社会身份和维持角色,但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变革、超然(构造亚世界)、游离来抵制社会控制系统的官方确认。另:文风俏皮可爱,主要是《社会学主要思潮》太难读,但孔德、马克思、涂尔干等也讲太少,社会学主题描述亦不全,不适于社会学系统学习;社会是客观事实,社会压制甚至制造我们,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支撑着社会大厦,有时还协助改变社会大厦。
  •     这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社会学入门书,观点非常精彩,但是我买的这本竟然有印刷错误,两处页码错误,实在让人无法忍受,因为麻烦没有退货。不知道这一批书是不是都是这样,如果都是这样,简直太可怕了!!!
  •     我没跟着游进去。
  •     很激动也很沮丧。读史学,总认为史学要与现实呼应,要有现实关怀,像王汎森先生那样。平时也会思考一些重大问题,激动的是,我关心的问题甚至处世态度,都同作者如出一辙,只是表述不同。然而也因为早有思考,其实读完没太大收获。沮丧的是,我读这么久的书,想的东西,别人几十年前都写过了。
  •     我们总是为新生而欣喜,为逝去而哭泣。生死本是一场生命繁衍的轮回。纪伯伦说,“生命与死亡实为一体,正如河流与海洋”。死去并不比活着更可怕,当你可以从容地正视死亡之即。这本《白色巨塔》与日本小说家山崎丰子的《白色巨塔》同名。其实,台湾弃医从文的作家侯文咏有本发生在医院的小说也叫《白色巨塔》。白色巨塔,仿佛成了疾病、治疗和死亡的代名词。好在这本书不再是小说,不再血淋淋地讲故事。作者王一方是医学人文学者,他讲死亡哲学。他以电影作为媒介,向我们讲述如何看待死亡?如何寻找心灵最后的家园?
  •     入门必读
  •     译的什么鬼
  •     兼具理性与诗性,看到了韦伯的影子。前半部分讲的是社会学常识,后面逐渐流露出作者本人的社会理论取向。
  •     要继续自欺下去还是选择自由,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了呢~
  •     经典不能只看一遍啊。喜欢作者不拘一格率性灵动却能把道理讲得很清楚的文风
  •     好书一本,值得搞学术的看
  •     非常不错,彼得伯格的这本书对于那些对社会学研究有兴趣的人很有帮助
  •     果然是侦探类的职业,好奇心与怜悯之心与真诚都能被用在合适的位置上。
  •     我在看社会学入门的时候,一定是我的人类学写不下去了。。。还是看社会学吐槽人类学带感啊
  •     震撼到我的一本书。
  •     大三的时候看过,只有写出世生活的一段印象比较深刻
  •     看这本书的时候,同时再看逃避自由。脑子里全是这两本书,都搅在一起。前两章耐心读下去,读到第三第四章就要拍案而起了。
  •     还不错,是我需要的那个版本
  •     翻译的还算可以
    也比较好动,算是一个入门类型的吧
  •     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但是结构性一般,只能说大概对社会学有了概念。
  •     初看这本书是在书店,因为今年是读社会学研一,但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思路还很模糊,所以很急迫买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作者很看重互动的理论,社会学的关键是提供给我们一种看待日常生活的视角,这是很重要的。另外作者也对社会学寄予了厚望,更希望社会学能够发展成为有人文关怀的应用之学。这本书作者还是更多从微观互动角度来论述,因为看了好几天了,中途也没记笔记,所以我的看法可能还很不准确,待我再读过后来细细的说吧。总之,这是一本社会学必读书。
  •     还没看到,不好说。应该是好书一本。帮助了解很多人性的东西
  •     专业+易读=常识的提升
  •     不是与社会学同游,是与彼得同游,游彼得的社会学。最近总在想,既然对于民族志、田野方法我总难免偏爱与自己更相关的,或者本就更感兴趣的地方和人,那么我其实并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读小说对不对。
  •     刚开始接触社会学,还有些内容不太好理解。
  •     就是糊弄本科一二年级的呗……看累死了看完了也不记得说啥,就记得“社会学好牛逼啊,这样也行,那个也行,我们就是很行啊”
  •     来自罗大推荐。社会学入门书。/ 这本书的核心,其实就是中间的三章了。但是作为入门书,但是看下来还是有点玄乎抽象的感觉(对社会学只有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散文体的写作手法,其实很多地方都可以跳读了。核心大纲其实只需要看译者序言就可以了,里面总结得很不错。译者的水平还是较高的。
  •     的确有被提壶醒脑
  •     正文写:“澳大利亚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紧接着下面的注释就是:“罗伯特穆齐尔,奥地利小说家……”这书的校正是干嘛吃的??
  •     No.73|
  •     同学推荐的,才看了一部分,感觉值得一读
  •     但是听说是入门级别所以就果断买了
  •     作业中
  •     用心学习,与科学的距离就像睫毛和眼睛般近
  •     前三章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可能不会注意到作者如此用心。第四章讲社会控制,第五章是社会化,第六章讲方法论和人的能动性,第七章、第八章是对从学之人的规劝。深入浅出,掌握基本,入门经典。
  •     过段时间重读一下 有些没看懂
  •     里面很多观点极具启发性,社会学所做之事是尝试理解社会。受教~
  •     仅限入门,感觉非常浅
  •     很喜欢的一本书。每年放假都会翻一遍:社会给我们提供了温暖的、想当舒服的洞穴,我们可以和同伴蜷缩在洞穴里,给自己擂鼓壮胆,用鼓声淹没黑暗中传来的豺狼虎豹的嗥叫声;而“游离”是走出洞穴、独自面对黑夜的行动。
  •     翻译文字优美,作者视角独特,不错的书
  •     就是物流稍微有点慢啊
  •     比我想象里更入门_(´ཀ`」 ∠)_ 果然不喜欢神学背景的研究者
  •     价值观倾向很明显呢
  •     越读越难懂
  •     读了1984和美丽新世界之后就突然对社会学有了兴趣,想思考一下社会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是这样。这本小书页数不多,点到为止,还是挺有趣的。可惜看的时候应该做做笔记,来日补上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