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街头文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2
ISBN:9787300070599
作者:王笛
页数:402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探讨了在社会转型和政治动乱时期一个传统中国城市的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这是关于国家政治怎样影响一个地区普通人们生活的代表作。  ——《美国历史评论》(美国)   这是一项非常深入的研究,并配有精彩的插图,给我们显示了在邻里穿梭的小贩和工匠、打扰居民的乞丐和流氓、宗教仪式和娱乐,以及那充满活力的茶馆。这是中国新一代年轻历史学家在社会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一个优秀代表作。  ——《中国季刊》 (英国)  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本书都将是研究中国城市文化的典范之作。  ——《中国政治学刊》(美国)  王笛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成果,其以一个城市为基点,从而使过去的模糊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 过程变得清晰起来。  ——《加拿大历史学刊》(加拿大)  本书纵论国家、精英、下层民众三者间在大众文化问题上的合作、斗争和反抗。……随着本书的出版,将大众文化在中国各地区以及中国内外地区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成为可能。  ——《跨学科历史杂志》(美国)  摒弃精英们的偏见,从下层的眼光来描述成都街头文化,不仅更生动和全面地再现了历史画面,而且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一种全新的认识。现代城市的街道越来越美观,街头越来越繁华,但是却缺少街头文化;人们只是街头的匆匆过客,城市因此而缺乏生气。那么问题是,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街头文化吗?本书研究的是20世纪前后60年间的成都社会大众文化,意图为今天的读者提供某种启示。作者在书中避免使用过多的理论和术语,目的在于使本领域的专家,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甚至大众读者都能读懂,而且喜欢看下去,他希望读者从他讲述的故事中去体会他试图表达的学术观点。将学术的严谨与表述的轻松结合在一起,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令人微感遗憾的是,正文前的5幅老地图被缩印得太小且印制模糊不清,影响了编印的品质。  ——中华读书报

内容概要

王笛,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2003和2004年任旅美中国历史学会会长。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任客员研究员。他的《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是中国区域史研究的代表作。2003年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其英文新著《茶馆:成都的小商业、日常文化与公共政治,1900-1950》将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街头文化》一书,因“在学术上重要性、原创性、深入的研究、方法的精湛、论证的力度,以及对城市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2005年荣获两年一度颁发的“美国城市史学会最佳著作奖”。

书籍目录

中文版自序
英文版自序
新订成都街道二十七区图
成都街道图
成都市细图
成都街市图
最新成都街市图
第一章 导论
进入中国腹地
资料分析
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大众文化
第一部 下层民众与公共空间
第二章 街头
城市环境:城墙和街道
商业空间:店铺与地摊
日常空间:家与邻之间
社会空间:茶馆与文化
庆典空间:节日与仪式
社区自治:共同体意识
第三章 街民
小商小贩:街头市场
工匠苦力:街头作坊
民间艺人:街头舞台
江湖游民:街头谋生
善男信女:街头祭坛
公共妇女:街头娱乐
忙人闲人:街头茶馆
第二部 下层民众与社会改良
第四章 改造
精英眼中下层民众的公共行为
创造新的大众娱乐
物质文化的变迁
重建公共空间
……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的历史。在本书中,我们既可体会到微观历史下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街头文化的引人入胜,亦可看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剧变的宏大叙事。当历史舞台总是被精英的话语霸权所左右之时,本书则从社会的最底层、从历史上没有留名的芸芸众生的角度,来看人民在改良、革命以及社会动乱中的遭遇,发出了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这样的悲叹和沉重的结论。
从作者对下层民众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关系细致入微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他对于下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作者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法埃,让后人看到在那些变幻炫目的旗号和悦耳动听的口号下,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本书以其在学术上的重要性、原创性、深入的研究、方法的精湛、论证的力度,以及对城市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于2005年荣获两年一度的“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

图书封面


 街头文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王笛的新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以下简称《街头》),描绘了成都丰富多彩的街头文化。书中大量生动有趣的描写既令人兴奋,也让人大开眼界。例如看似卑贱的乞丐竟然敢于“虎口掏食”,捉弄手握重兵的大帅;茶香四溢的茶馆不仅是茶客品茗、休闲、摆“龙门阵”的场所,也是商贩、工匠、艺人们施展才艺的生存空间,甚至还是市民们调解纠纷的“半民事法庭”。书中配有113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这些视觉资料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看到,那熙熙攘攘的街头和芸芸众生的相貌:行人、小贩、手工工匠、茶馆茶客、街角的剃头师、摆地摊的算命先生——三教九流,无奇不有,它们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重构那逝去的文化和历史”。 一、多彩的成都“街头文化” 现代城市街头的功能主要是交通。可是,在过去的某些城市里,街头还担负着比交通更重要的功能,这正是《街头》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书中说:“街头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它们不仅负担着城市的交通,而且还是日常生活、经济行为的载体。” 该书首先介绍了19世纪下半叶成都各色人物在商业、日常、社会、庆典四大空间中所展开的各项活动。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商业最繁荣的城市,街头是店铺之外最重要的商业空间。除了特殊的集市外,日常的街头市场种类繁多,有盐市、鱼市、陶瓷市、棉花市、牛市、猪市、果市、花市、柴市等。不同的交易分别占有各自的空间,还有游动的商贩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街头不仅作为市场,而且成为工匠的手工工场。工匠们当街制造产品就地出售,制作的产品五花八门。 成都居民把街头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空间。人们在街头购物、聊天,互通信息;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斗蟋蟀、斗鸡,观赏街头艺人的表演等;有的人还在街头喝酒、吃饭。孩子们喜欢在街头放风筝,观看西洋景(即通过一个小孔看图片),做各种游戏。 作为重要的社会空间之一的茶馆,在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有一句当地的谚语说“一市居民半茶客”。有人甚至认为四川人离开茶馆就无法生活。茶馆是成都社会的缩影,它集商业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为一体。茶馆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茶客在品茗之余,还可享受各种服务。有些茶馆成为市民的会客室和特殊人物洽谈业务、生意的特定场所。茶馆还是“半民事法庭”,在茶馆调解民事纠纷被称为“茶馆讲理”或“吃讲茶”。 乞丐是成都街头最具特色的人群。作为最弱势的社会群体,一些乞丐自己组织起“丐帮”,设法自我保护。“丐帮”为三、五十人的集团,有一位公认的帮主或“王”,也许正如《巴黎圣母院》中的乞丐王。有一个名叫罗永培的乞丐王甚至有自己的名片。有组织的乞丐有时竟然敢于挑战当地的权势人物。1928年,一位川军师长为庆祝五十大寿举办盛宴,成都很多重要人物前来捧场。不料近三百名乞丐突然出现,毫不客气地落坐于几百张餐桌前,准备大快朵颐。师长虽然拥有重兵,但是在喜庆的日子里向前来“祝寿”的市民动用武力显然是不合适的。为让那些乞丐尽快离开,师长的副官允诺,送与他们一些钱粮。乞丐的“虎口掏食”显示了卑贱者的智慧和弱者的力量。 该书的第二部着重于20世纪初的社会改良,第三部把重心放在辛亥革命时期及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都是论述社会转型对于街头文化的影响。二、一部别开生面的城市史 《街头》一书在美国出版后不久,在西方学术界即引起“好评如潮”(“译后记”)。目前中国学界也开始有一定的反响。中外学界对该书的评价主要在两点,首要的一点就是认为它描写了下层民众生活,填补了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研究的空白。第二点是把城市史的眼光从沿海转向内地,从发达城市转向欠发达城市。据笔者所见,这两点是相互关联的。 “街头文化”这个词是该书作者的独创,在他于1998年题为Street Culture的论文发表之前,英语世界并没有这个用法。这个词体现了一个新视角,即从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来观察城市的面貌和发展。实际上,选择成都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成都的街头文化最丰富,而街头文化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成都所保留的传统文化较之沿海、华北以及华中的城市多得多,……我们可以因此观察到不同于北京、上海、汉口或广州的‘另一个中国’。” 写下层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写,用何者的眼光来写则更加重要。为了重现消逝了的街头文化,作者发掘了大量文献资料。但是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资料基本上带有官方的眼光。所以,他力图鉴别“大众创造的文化”与“强加在大众身上的文化”之不同,仔细分析每一条资料的来源和实际意义。同时,尽量利用一些文学资料和图片以补历史资料之不足。书中大量引用竹枝词,因为竹枝词是一种较为客观的文学表现形式。作者还实地考察成都的茶馆,通过在茶馆与老人的谈话收集陈年往事;流连在僻静的小巷,探寻岁月刻下的痕迹,以今天的残留文化来重建过去的生活。 街头文化是下层民众自己创造的。摒弃精英们的偏见,从下层的眼光来描述成都街头文化,不仅更生动和全面地再现了历史画面,而且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一种全新的认识。此前的中国近现代城市史研究过于强调现代化的意义,把城市史等同于城市现代化史,所以对发达城市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热情,对像成都这样的欠发达城市则缺乏应有的关注。例如上海史在近20年来成为公认的“显学”,仅西方正式出版的上海史专著就多达50部,关于上海史的博士论文已有不下300篇(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史研究译丛》前言)。这一方面造成研究范围的狭窄,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城市文化的丰富内容。人们关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而忽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街头》描写丰富的城市街头生活,从而使城市史充满活力。同时,它从民众的眼光看社会转型,既充分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注意到现代化给民众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往的中国城市史研究大多偏重于城市建筑、城市制度及城市发展,对“人”则缺乏关怀,是“无人”“无生活”的城市史,可以说是有骨头少血肉。近来的城市史,尤其是西方学者的作品有所改进,如描述上海的警察、商人、妓女、上海特殊族群苏北人等。但主要是对某部分人群的分别介绍,而且没有充分重视“空间”的意义,或许可以说是有血肉而少骨头。《街头》最突出的特点是有骨头有血肉。“骨头”就是书中明确指出的城市“公共空间”,血肉就是生活在这些空间里的下层人及其活动。正因为“肢体”丰满、健全,而且活动频繁,内容丰富,所以它是一部充满了活力的城市史。 三、层层深入的研究 《街头》的作者王笛,现为美国得克萨斯A & M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其著作《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1993年初版,2001年再版,2002年台湾繁体版)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区域史研究的代表作。与之不同的是,《街头》“力图把人们的注目焦点从精英转向民众,从沿海转向内地”。不过,《街头》并未忽视精英们的作用。书中论述了精英对街头文化从敌视到改造,以及与民众从对立到合作又分离的复杂过程。 《街头》的研究是宏观与微观结合。目前该书作者的研究集中于茶馆上面。“通过茶馆这个微观世界去观察那个大的世界的变迁。”其英文新著《茶馆:成都的小商业、日常文化与公共政治,1900—1950》即将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他正在撰写其成都茶馆研究的第二卷(1950—2000年)部分。可见,作者的研究在步步深入,已进入“微观历史”(microhistory)的范围。据他所说,“微观历史”在西方史学中已有一定的进展,但在中国史的研究中则基本阙如。从区域研究到《街头》,又到“茶馆”这“三部曲”就可看出作者不凡的学术功力。 这本书还给我们一种启发。现代城市的街道越来越美观,街头越来越繁华,但是却缺少街头文化;人们只是街头的匆匆过客,城市因此而缺乏生气。那么问题是,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街头文化吗?《街头》的作者毫不隐讳他对传统街头文化的眷恋,历史和现实是否能有同样的需求?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黄敏兰/文 本文原载于《中华读书报》2006-04-05
  •     对于有怀旧情节的人,恐怕既要充满希望,又要准备好失望。通过各处收集的年画、风俗画、竹枝词、报纸,作者成功的重建了19世纪末-20世纪头三十年的成都城市生活。以”街头“、”里坊“为线索,还原或重建了旧时成都市民的生活。然而,这不是一本怀旧的书。旧画面服务于解答城市如何演化,社会生活如何嬗变这一主题。作者成功的贡献了新知识,使我们在传统的史观之外,发现了社会生活进化的新线索。对于晚清中国社会演化有兴趣的每个人,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     我认为本书贵在其分析的视角和方法,是一种真正的从下而上的史学研究。与杜赞奇的书相比,作者的不同在于运用空间极其中的人来研究“上下互动”,而杜赞奇是通过研究整个华北区域的农村来体现互动的变迁。在研究个案的选择上,两者是不同的。但是,我认为作者仍然是借鉴了关于现代性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如对警察的关注是西方研究现代性显得一种分析手法,因为警察体现不的是现代化国家监控日益深入社会生活,这个理念自福柯以来得到加强。就作者叙述语言来说,我还是觉得带有分析性的成分,准确地说是带有学术性地语言。但是由于写得都是些很通俗大众的东西,相对其他一些同样性质的书来的容易理解。从空间角度进行研究分析,福柯《规训与惩罚》是代表作。虽然还没有渡过这本书,但是已经可以看到他的影响了。王的书视角之新在于一种开创性的研究,他的意图也很好,的确是真正的将视野关注下层。这也是受到西方史学的影响。此书证明了想有关现代性的结果,其实,有很多结论都是很简单易懂的,只是在阶级学说时代不敢或无法提出。现在学术越来越开放了,这样有利于研究者用新视野看待旧问题。不过,要警惕的是过渡西化的学术以及西化体系下研究是否会得出一个“西方的中国”,而非真实的中国。对于这点,我们应该要做好西方理论本土化过程,甚至应该通过自己的本土研究得出适用与中国的学术理论。王笛是罗威廉的学生,罗威廉曾经借助研究汉口提出中国的“公共领域”,在学术界引起争论。黄宗智曾提出放弃国家/社会的二元对立。那么这样是不是就意味着对现代性科层制理论的反驳?吉登斯和福柯的“国家控制社会”就暗示着国家/社会的二元对立。那么王的公共空间里到底谁是主角呢?作者在第二部分表明是百姓。如果在公共空间中活动的主角是下层民众,那么中上层的人在哪里呢?他们的活动空间在哪?他们在公共空间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他们不介入属于下层的公共空间吗?我认为公共空间应该是属于所有人的。我觉得本书有点类似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可能只是作者的设想意图不同。

精彩短评 (总计74条)

  •     买这本书是因为我是成都人,又喜欢社会学,本书其实是比较专业的书。
  •     从长江上游区域社会到成都街头到茶馆再到袍哥,王笛的研究越微观越精彩,达到宏观史学难以企及的对社会的细微理解和精确把握。
  •     非常好的研究课题
  •     历史不是英雄人物的,也是平常市民的。作为个人,他们无法被记住,但作为集体,他们塑造一个地方的特色。
  •     叙事还是话语分析不同的方式记录学术;关于博士论文的文献引用既是是佳话,也是个黑色幽默,引用是必须的,但是过于苛刻就影响了学术的真正的发展。仅仅是照片和地图略显的有点单薄,而仅仅是竹枝词给的也过于武断。过于有点被所谓学术的规范所制约,显得死板呆滞
  •     视角还算可以,比如空间,比如底层,但是感觉不能完全到达。读着似乎缺了点什么,一时半会儿说不出来,大概是类似的书也读过吧。
  •     瑕不掩瑜
  •     失去了一个旧世界,却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
  •     读得太浅薄缺乏问题意识和细节比对,相比于历史专业的同学们,惭愧T T 这本书写得好零散,最后都没得出什么深刻的结论,这是所谓叙事史学逃不过的坎嘛>< 老师说这种写法可取,但是需要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
  •     内容一般,噱头不小。
  •     做城市调研时所读,受益匪浅
  •     对于一个工科出身的人来说,看这样一本书可能开始会有一些担心无法看懂.不过担心都是多余的.王笛先生的这本书详尽和介绍和分析了1870-1930成都的街头文化,看来令人觉得真实有用.并且可以看出作者认真踏实的风格,这些都令人获益匪浅!
  •     : K297.11/1186
  •     在kindle里躺了这么久终于看完了……
  •     略有些犬儒
  •     可以看到老成都的一些生活细节。非常喜欢。
  •     依然是本不错的文献综述,提出了问题,列举了翔实的资料,解答留待其他学者吧。
  •     和同学在书店买的对比了一下,为什么同一个出版社的纸质却发黄而且薄了很多
  •     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
  •     叙事的这种风格非常值得注意,王老师是有理论的。
  •     旧成都活力 王笛这两本书超棒
  •     算是对本土资源的一个反讽。
  •     序言结论里的反思有意思,中间也提供了足够的细节描述。不少人觉得作者的叙述太过怀旧浪漫,我反倒觉得个性化不高,读来就是一部标准的英文论文,处处辨析概念,小心谨慎,所以提供的材料丰富,但并未有洞见。
  •     非常好的一本书,我买了两本,一本送给老爸,一本给自己,书很专业,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一个时代另,我是成都人,所以看起来非常亲切,书中讲的一切陌生而新鲜,很难得的一本书
  •     海外学者作学问的态度和观点都非常值得赞赏。对我的论文写作帮助很大。
  •     有点像地方志 说是“研究”稍显牵强
  •     前半部分略失望,茶馆文化讲得太多,反而显得累赘。其次,作者的立场偏向于街头的弱势群体,过渡强调立场,从而未将自己置于他者的角度,偏见之心因同情而生,虽亦点出街头群体生活方式的变换皆因政府与精英的利益转变为根本,但也略有管中窥豹之嫌,而未根据当时局势(帝国的侵略、国内满汉族群之争、自然灾害)等多个方面来考虑精英与政府做出某类决策的必然性。
  •     对大多数下层民众来说,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
  •     看不出框架,但成都人看来还是有意思
  •     内容比较丰富,稍显纷繁。
  •     作家严谨的治学风格在这本书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     印刷质量不可恭维...不管是字体还是图片,不知道是不是盗版的...
  •     很有趣,但怎么讲,不够深入。
  •     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写论文就要像作者一样小心求证。
  •     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
  •     微观历史下的日常生活
  •     赞扬街角社会的书都不会太坏……
  •     没有细读
  •     大三下翻过,现在重新翻
  •     街头文化是一本与传统史学书籍不同的一部著作。它的观察点着眼于社会的中下层,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对社会各种现象做出评价,这摆脱了精英叙事的局限性,更加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成都底层社会的形形色色,再加上许多珍贵的反映当时社会的照片资料,比较形象生动的再现了清末民初的社会原貌。
  •     因为是成都人,再加上讲课的内容涉及到成都的近代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好奇买了这本书,还不错。作者可以看出是比较严谨的学者。
  •     我的这次读书报告升级版
  •     在学术方法给我启发的一本好书。
  •     还原了一个逝去的成都的图景。
  •     从一个城市的街头窥见公共空间的收缩与膨胀,人来人往中底层的日常,"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结尾这一句打开了一个从底层来的历史新视角,不是高墙内的秘史,也不是大人物的伟绩。
  •     我只记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罗威廉写了汉口 王笛就去写成都 明显没有罗威廉写的好嘛
  •     蠻有趣的一本書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體驗
  •     很深奥的一本书籍,但是很好看
  •     “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
  •     对于了解成都乃至四川的历史,和社会变迁,挺有好处的。就是前言太长了,后面的参考数目太长了。就是一篇论文嘛!还没完全看完,当然等我看完了再评不迟。但是好书是可以肯定的。
  •     有趣,有理,有内容的。慢慢看,回味无穷!
  •     这是我第一次在网上买书,书跟我在书店中看到的一样,现在正在阅读中。绝对的开卷有益。
  •     和茶馆一起配合阅读,我觉得还是有收获的,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     作为娱乐的书,有很强的可读性,非常有趣作为学术著作,非常严谨,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
  •     正如作者前面强调了他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叙事”而非“话语分析”,关注“小历史”,底层人民的“历史”,而非精英的官方的“历史”。只是看完了那些细致描述,毫无印象。。。一个亮点是,关注了妇女,另外,里面被引的人类学家也忒多了点吧~~~!!!也许是俺不懂怎样才为一本好的历史学著作,反正我不喜欢~!
  •     有助于了解时代变革中的成都市民文化,不过非社会学专业的人来看资料有些太过琐碎了。
  •     关于公共空间的研究之一。咖啡馆,酒馆,茶馆。了解不多不敢妄言。搜集和呈现了很多成都社会史的资料;竹枝词的史料价值。
  •     或许可以这么说:本书中的城市大众文化只是受权力影响的因变量,它主要还是在讲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是如何在各方权力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虽然在这种公共空间中大众受到了比在传统街头中更多的限制,那么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是"公共"空间的萎缩?)。另外(与本书关系并不大的是),对空间的分析常常会变成对权力利益的分析?怎么把文化维度加入进去又不使之成为因变量呢?
  •     其实如果说学术上的价值 可能不足够大 但是 作为博士论文 给了我很多勇气!
  •     可以看到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慢慢读,细细品,很是有趣。
  •     给我带来方便
  •     王笛以哈贝马斯之“公共空间”理论分析晚清、民国的成都社会,哈氏为左翼社会学家,我未必赞同其说。但以公共性的思路引入城市史概念,发掘出街道、市民的自治、自卫,包括袍哥等民间结社组织的治理与调解功能,是一种新的角度。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未必是完全暴露在国家控制之下,晚清、民国尤其有自身特殊之处。
  •     我生在成都,爱她,所以买了这本书来看。是学术性很强的,研究方法也很科学的装桢也好,看起来很舒服呢
  •     这本儿竟然没有标注...豆瓣的这个功能甚好,看到的都是熟悉的人的读过,所以我比大艾斯就迟三个月读过嘛,想起来还是觉得很惊险呀这不就是找打么。可惜了当时我又不会做ppt又不会熟练优雅地做课堂展示,最后交的读书报告也没有美工,真是有点可惜呀。
  •     茶馆文化就是成都的灵魂。
  •     这……刚想赞一个翻译,然后发现是中国人用英语写然后翻译过来的……不得不说中西语言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     讲得麻麻渣渣,精英一词太过模糊,大众描写太琐碎了。
  •     作为一个成都人,读过之后有重新认识成都之感,特别是一些街区的历史来源。很喜欢这样的社会史作品。
  •     新社会史的写作范式,配合将要出版的《茶馆》阅读,惠泽后学良多。
  •     缺点:印刷质量,特别是插图照片,实在对不起美国原版!无先入为主的政治和历史观点,这种历史书非常值得看。希望作者能够把北京和其它中国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也纳入研究范围。
  •     见读书笔记
  •     很好的研究范本,并没有落入怀旧的情绪化。历史在写作之初,就是包含价值判断的。
  •     王笛描写成都的又一力作,能加深对成都的理解,但是论述有些琐碎,不够精炼,材料很多,但应该得到更好的运用。
  •     了解老成都奇闻轶事风俗教化还是可看的,至于想以阶层概念论述问题,难免会在“大众”和“精英”的问题上划分困难,分界模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