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接的叙事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串接的叙事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108033024
作者:汪丁丁
页数:270页

章节摘录

  若干年以前,我们论辩:自由不是飘浮在天上的理念,自由是一种真实生活故而只在生活中才有所落实,这叫做“脚踏实地的自由”。大约三十多年前,哈耶克曾经感叹:自由若不能成为全体人民奉持的一种生活态度,那么对任何个人而言,例如对苏格拉底而言,就都不会有自由。  一段关于脚踏实地的自由的亚里士多德式的经济学叙说,首先询问:在何种“不自由”状态中,我们在何种程度上将失去一切关于“幸福”的感觉?哈耶克的回答是,根据我的理解,自由往往不意味着快乐,甚至不意味着幸福,因为自由人的生活可能远比不自由的生活更需要承受痛苦——例如,承受失业、竞争、为金钱而谋生的痛苦。因此,对经济学家来说,脚踏实地的自由首先是一种权衡:在不同种类的痛苦生活之间选择较好的那种生活。  经济学,像其他学科一样,有大道理,还有许多小道理。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稳态”社会里,你最需要知道的,是那许多小道理,你可能根本不需要知道亚里士多德在经济学创立之初在《政治学》和《伦理学》里面提出来的那些大道理。如果你生活在一个迅速变革的社会里,例如中国社会,那么你最需要知道的,很可能首先是大道理而不是那些对你而言显得格外琐碎的小道理。可惜,现在流行的经济学是学生们从他们的西方老师那里带回来的,于是它被表述为一大堆他们的西方老师关心和仔细研究过的小道理。读到这样的经济学,我们就难免产生“不合用”的感觉。亚里士多德的经济学,故而更加亲切,更切近我们关于人生选择的经济学。  所以,在各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比较不痛苦的,把它们称为“幸福”。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如何选择:(1)懂得你自己的偏好,或者效用函数。或者,回到苏格拉底以前的时代,那时候希腊哲学家们借用德尔菲神谕——“了解你自己”,表述了同样的道理。(2)熟悉你周围的世界,或者,可选择的行动方案的集合。或者,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参与城邦政治。因为人的最高自由是通过政治行动来落实的。例如,你的各项权利,是通过你和你的邻居们达成了某种政治协议才得到你的邻居们的尊重和维护的。(3)在可选择的行动方案的集合之内权衡,找到那些最符合你的偏好的行动方案并加以落实。  在多大范围内,上列的人生选择处方适用呢?经济学家说,在产权界定清晰的范围内都适用。所以,人生选择的关键在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事前看清楚选择方案的集合的边界。越是在转型期内,个人选择的社会环境(包括个人的诸项权利)就越是不能确定。因为,如上述,社会对每一个人的权利的尊重与保护,是政治行动的结果。转型社会的诸种不确定性当中,最显著的是政治不确定性。  这样,经济学里面的“大道理”告诉我们,人生的可选择性,依赖于政治行动。这里,政治是广义的,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群体行为——社会选择理论是研究这类行为的新政治经济学工具之一。  社会选择理论也有它自己的大道理和许多小道理。其中,最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大道理之一,可以翻译为这样的看法:一群人,如果他们的偏好太接近,差异太小,那么他们的政治行动将如同被一个“独裁者的偏好”统治着那样,虽然可以十分理性,虽然可以十分有效率,却往往是不自由的——因为少数人表现出来的独特偏好会被忽视甚至遭到压抑。柏拉图对此感悟甚深,因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就是被这样的过于统一的大众偏好给投票表决处死了。这篇文章开篇引述的哈耶克的感叹,也是就着苏格拉底之死而发的。  个人的自由,于是首先依赖于他周围的更多的个人是否愿意选择更自由的人生。杨振宁博士的私人生活,不论它在某些方面显得多么不符合生活的“惯例”,毕竟,它是大众的政治行动的后果之一——我们不是通过政治行动选择了市场导向的社会变革吗?我们不是至今仍然不愿意放弃市场社会给每一个人带来的比较幸福的人生吗?那么,为了不那么自相矛盾,我们为什么不能容忍我们当中的一个人在他自己的可选择集合内独立选择呢?另一方面,杨振宁博士和翁帆女士也一定会理解:在这样一个市场导向的社会里,毕竟,舆论是独立于一切个人选择的,它若给我们任何一个人带来了痛苦,我们只能把这种痛苦看做自由生活的代价之一。  然而,这里报道的舆论倾向十分值得警惕。假如一个人的婚姻具有如此强烈的新闻效应,假如个人选择具有如此巨大的外部效应,那么,我们就应当询问,这样一个“市场社会”,它的心理基础是否足够扎实?是否能够延续?是否不可能成为社会博弈的新的均衡?例如,推而广之,我们是否将派一名警察到我们邻居家里去搜查“黄碟”以便让我们的社会良心不受打扰?我们是否将立法禁止大学生情侣入住任何双人房间从而不让我们习惯了的传统生活方式贬值?我们是否打算检查每一个人的日记以免这些日记里面的一些离经叛道的念头在日后毒害青年?  自由,一旦要成为脚踏实地的,就要求每一个人养成与自由生活相适应的道德意识——所谓“自由的精神气质”。一个不能养成这种精神气质的民族,恐怕永远难以拥有自由。

前言

  终于,我为这些小文章的“三联”结集找到了合适的标题。不论何时,其实我始终挂念着自由,或许这自由的观念逐渐有了乡土中国的味道。只要读了前面的三篇文章,读者便可觉察,我所说的自由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自由的落实,依赖于秩序。可是,人类理性至多只能发现局部的秩序。如果理性自身竟因此而变得狂妄起来,那就连这一点点真相都会被遮蔽呢。所以,知识是与自由密切相关的另一主题,不能不讨论的。  为了叙述的简明,我将那些最初级的道理呈现在最前面,更冗长的叙述则放在后面。这样安排的结果,难免有重复叙述。我知道许多读者喜欢这样的安排,因为容易理解。叙述原本是围绕核心观念的盘旋,每一次重复都会更深入。  在人类理性已经发现了的那部分秩序里,“民主”是一项重要内容。与“公平”一样,“民主”尚未在中国文化里获得合适的表达。在已经发现了的秩序里,“市场”是另一项重要内容。与它共生的,是“政府”。也是在这里,我将讨论“法”、“公民”、“知识”、“教育”、“理性”、“生命”和“幸福”,及诸如此类的一些基本观念,于是回到“自由”——我的叙述的出发点。再深入一层的叙述,是中国现实政治问题,是中国人的公共选择问题和中国人的精神诉求问题。  还应从另一端开始,即从“知识”开始叙述。这是另一本文集,在那里,从知识的基本问题,中途涉及“秩序”问题,我的叙述仍要返回“自由”问题。

内容概要

汪丁丁,1953年生于北京。当过农民(北大荒知青)和工人。先后获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士(1982年)、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1984年)和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浙江人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财经》杂志学术顾问。已出版的著作包括《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回家的路:经济学家的思想轨迹》、《走向边缘》、《制度分析基础讲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经济思想史讲义》等二十多种。教学研究领域为经济思想史、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等。

书籍目录

自序
卷一
关于中国人的自由——从杜威谈自由主义开始谈
论政治家的品格
民族心理倾向与权力结构
平庸时代的智慧
两种秩序
民主观念的要素及其文化表达
偏激与宽容——关于中国人的民主精神
宽容与秩序——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十周年有感
自由——简单的和复杂的
关于自由与公平的一些初步看法
再谈“脚踏实地的自由”
卷二
谈幸福问题
再谈幸福问题
脑与幸福
健全的理性
经济利益,个人权利,自我与社会
以幽默克服偏激
. 什么是“精英意识”?
精英与市场
生命、激情、理性——评兰德《源泉》
身份与幻觉
关于身份与资源的游戏
卷三
世界公民与天下主义
历史责任感其实是敬畏感
三维自我的寓意
男性与启蒙
情志的消失——从两个人和两句话说起
人格与理性选择
权利与权力的共生演化——为巴泽尔《国家理论》中译本序
三十年改革:一百年政治—经济—文化反思
知识与体验
制度、个性与传统
权利、权力、自由
卷四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
抓坏人与合作秩序的扩展
重要的都是具体的
自由、秩序、效率
走出“良法”与“恶法”之争
恶法非法
最坏的组合
集体的困境
假使寻不出路?
白芳礼的双重悲剧
比情色更重要的
卷五
百分之二的问题和百分之二十的问题
城堡现状
当教育普遍失败之后
愚蠢的教育管理者
恶的官僚主义与不恶的官僚主义
浅谈“真”与“美”之间的关系
学术的品味
傲慢与自卑
在有智慧的地方没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中国人的焦虑、不信任感与“柠檬原理”
中国社会变迁、中国问题与《财经》立场
卷六
制度化及其代价黝
走出制度幻觉:超越私有制和公有制两分法
健康的制度与病态的制度
道德转型期的经济学与经济学家——读斯基德尔斯基ⅸ凯恩斯传》随感
市场要求什么?
市场,效率,充分竞争
关于竞争的充分性及其要求
市场与社会的病理学——《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自序
为什么市场可能选择市场参与者们都不喜欢的结果?
社会复杂性的政策涵义
既得利益与公共选择

编辑推荐

  论政治家的品格,什么是“精英意识”,历史责任感其实是敬思感,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当教育普遍失败之后,在有智慧的地方没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什么市场可能选择市场参与者们都不喜欢的结果?

作者简介

大教授的“小文章”结集。作者所说的自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自由”的落实依赖于“秩序”,同时“知识”是与“自由”密切相关。讨论“法”、“公民”、“知识”、“教育”、“理性”、“生命”和“幸福”诸如此类的一些基本观念,从而深入探讨中国现实政治、中国人的公共选择和中国人的精神诉求等问题。

图书封面


 串接的叙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读汪先生的书,常让我想起一个人——钱钟书先生。我以为博雅应该是汪先生写文章努力的一个方向,而在我所知道的学者里面,最能体现此二字的就是钱先生。只是说句不太合适的话,汪先生在博雅二字的功底上跟钱先生还有不少差距。应该说就知识量而言,汪先生的文肯定是足够大的,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当之多,特别是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是一般人文学科的学者较少提及的。对于像我这样不学无术之人,阅读过程是时时有新知的。但是这种新知来的确让我觉得有点生硬,有时甚至觉得有点突兀。汪先生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是旁征博引,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自己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就迷失在那些论据之中而将文章的主旨给忽略了。可能还是在文章布置上有可以提高的余地吧。有时候为了说明自己的正确,需要寻找一些权威的支撑。有时候为了说明自己的深邃,需要采撷一些思想来铺陈。可是论据不能将论点给掩埋了,作者的态度必须是明确的,至少我是这么期望的。
  •     【写在前面】重读汪老师的早年文集已经有些日子了,每回都是一看到就立刻取下借出,踩着多次续借后的死线写完读书笔记,又在依恋不舍地反复抚摸后还回浦图,以俟后来有缘人——这两本书自然也不例外。犹记得老师在微信群中看到我之前就其早年文集所做的整理文本后,略表感谢又接着喟叹,大意是说(其仁老师曾对他说)早年讲的话、写的书,多年之后还要重讲、再写,大家记不得,自己也忘得快。还有,记得韦森老师也曾这样感慨道,丁丁的书要十年之后人们才有可能读懂其中的真意——看来,这还不到七年,怕是又读早了。这两本“大三联”出版的“小三联”的姊妹篇,按出版顺序,貌似是《串接的叙事:自由、秩序、知识》在前,《盘旋的思想:知识、秩序、自由》在后,而就其内容而言,关注、讨论和反思地无外乎这三个彼此关联的概念及其所蕴育根植又反哺回归的三重转型的中国社会及身在其中的吾国吾民。在反复审读之后,我尝试着学老师用心智地图的智能软件,结合书本的内容和自己的体悟,勾勒出了这么一副四仰八叉的思维导图,或许,也可以作为本篇读书笔记的线索和思路,和朋友们娓娓道来。当然,最后还得多说一句,老师的书,我是向来不敢写书评的,最多是整整书摘,做做书荐,以及下面这三篇四不像的读书笔记罢了。(上)在《串接的叙事》的自序中,老师于开篇处即直抒胸臆,“不论何时,其实我始终挂念着自由,或许这自由的观念逐渐有了乡土中国的味道。”果然,在卷一的几篇文章中,老师分别谈到了杜威的自由(文化自由与工业自由)、梁漱溟和儒家的自由(心性之学)以及中西观念下自由发展的“机会”不同的可能路径,谈到了区别于简单的自由的、作为一套“情境依赖的权利”的依赖于具体情境的复杂的自由,也谈到了以“自由的精神气质”为前提的“脚踏实地的自由”。从自由到知识,绕不开的是幸福与智慧;从自由观到幸福观(感),也不得不回到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关于自我超越的追求。特别地,在这样一个注定平庸、注定被遗忘的时代,如何拒绝平庸,如何拒绝被遗忘,这不仅是个体意义上的生存策略,也是群体意义上的集体选择。在此,老师认为,不管是西方意义下的“信仰”,还是东方意义下的“顿悟”,问题的关键是“知行合一”,因为自我对身体的感受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内容,而在这平庸的、无信仰的年代,只有将认知与修行相结合,才能觉悟,便致良知。进而,从脑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视角着眼,不管是与多巴胺水平呈正比的“过程事件”还是Daniel Gilbert研究中的简单幸福和复杂幸福,不管是中国人所讲的“身”、“心”、“灵”还是柏拉图灵魂结构中“知”、“情”、“意”,在老师看来,有两种人类据以维系社会的“元感情”——仁慈感与正义感,分别是作为“道德感”器官的“心”在面对幸福与痛苦而同情共感后所产生的基本感情——前者被桑塔菲学派以“利他主义”的形式引入人类合作行为的研究中来,后者则被政治哲学的学者以博弈论和公共选择的内容引入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去。有了自由和幸福,那么,拥有智慧还差点儿什么呢——理性、幽默与分寸感。暂且回到“余英时之问”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偏激?犹记得老师在元化先生生前的最后几次对谈时,也曾用“偏激与扭曲”概括20世纪的时代特征,而令人遗憾地是,这也似乎成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不管是无政府主义的思潮,还是20世纪革命叙述的官方意识形态,抑或是“救亡压倒启蒙”的近现代历史,“余英时之问”似乎都在紧扣着真实的现实而让人尴尬、遗憾、不解又无语。与此相对,宽容,不仅是集体民主生活的前提,也是个体健全理性的要义。老师带着我们一方面回到了儒家“忠恕之道”的道德理性,一方面又提出了“克服偏激的前提是对自己的生命及其价值的诚实”的解决办法;一方面指出了“民主的实质,是具有反思能力的自由意志关于自身与他人的等度自由的判断”,一方面又强调了曾作为大众生活常识的“恕”,首先要明心见性,了解本心。而就“健全的理性”而言,老师引述了他同时代的好友故人王小波的看法并进一步阐释——所谓健全的理性,就是既有符合逻辑的冷静分析,又有基于常识的判断力,这也正是金岳霖先生尊称的兼有体验的真实感和符合逻辑的知识的“圆融的知识”。而对偏激最有效的消解,在老师看来自然是幽默,然而幽默的前提也至少有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摆脱“自我”的立场,从自我立场之外反观自我的“他信理论”,一个是从相互冲突的情感形式中寻求更高级的意义。而在自我意识的最深层,恰是“自我”与“他者”融为一体的意识,即自我意识的最大边界其实是极内部的世界与及外部的世界相交之处的“圆融”状态。最后,就分寸感(sense of proportion)而言,回想老师在去年《经济学思想史》第一一节的课堂上引述罗素的那篇《Knowledge and Wisdom》中对于所谓智慧的第一要义“分寸感”的描述,我想,或许可以把它作为本篇读书笔记第一部分的结尾。至于后面的内容,就放在下次再说吧。There are, I think, several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wisdom. Of these I should put first a sense of proportion: the capacity to take account of all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a problem and to attach to each its due weight. This has become more difficult than it used to be owing to the extent and complexity of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require of various kinds of technicians.(中)说完了自由与知识,接下来,就到了秩序的话题。就秩序而言,首先,作为“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将制度经济学引入中国的经济学家之一”(韦森语),老师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一文中,全面概括了中国“文化—经济—政治”转型期及这一转型期经济行为的的总体特征,包括由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所组成的始于中国文化传统近代以来的艰难转型,包括“既不能实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全开放的民主制又不能返回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完全封闭的集权制”的政治转型以及在前景不明的政治和政策环境中普遍地表现出纠缠着市场机制、政府机制、腐败行为、民主进程、教育失败、表达困境等短期化倾向的经济转型。这时,不妨让我们重新回到新政治经济学的课堂,再次品读老师关于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那句凝练隽永的论断:生活世界有三个维度——“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 “精神生活”。能够长期延续的生活,在这三个维度上积累,形成传统。生活世界外生的或内生的变动,也依这三个维度分解为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变动。与传统相冲突的变动,只要足够强烈就可使传统持续演变。转型期社会的特征,是变动与传统的持续冲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最显著的变动,可表述为适合市场经济的 “小世界”网络结构的扩展过程。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是机会、财富和权力在人群当中的 “幂律”分布,从而引发普遍的正义诉求——表现为大众对 “公平”的迫切需求,这是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初级形式。在精神生活的不发达阶段,大众在社会生活维度上的正义诉求不能转化为精神生活维度上的自我满足。在 “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平面之内满足正义诉求的基本途径,是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消除或缓解权力的幂律分布,从而要求生活世界的网络结构从效率主导的演变为情感主导的。物质生活的效率原则与情感生活的心性原则之间的冲突,是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高级形式。在这个大的背景和前提下,老师把问题重新指向政治哲学和新政治经济学共同的起点(可能也是共同的终点):即良性秩序何以发生以及良好生活何以可能。基于此,从秩序到社会,老师先后回顾并评述了在合作秩序扩展和大规模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法治(《走出“良法”与“恶法”之争》、《恶法非法》)、经济(《最坏的组合》)、教育(《假使不寻出路》、《白芳礼的双重悲剧》、《当教育普遍失败之后》、《愚蠢的教育管理者》)、社会官僚化(《恶的官僚主义与不恶的官僚主义》)以及社会精神精神生活(《比情色更重要的》)等诸多领域的困境。而在转型期社会及其政治过程中,政治家或精英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更不得不提。就政治家的品格而言,老师认为,政治家是有原则、有信仰、有特殊的精神气质的。而这所谓的“特殊的精神气质”主要来自教养,即从扫撒进退接人待物的幼时教养,随着阅历与见识的积累而逐渐融为风度,或谓之以“精神气质”或“人格”。进而,老师指出,一个人的幼年教养,通常定义为三岁至七岁,最晚可至十岁,性格一旦定型,几乎终生不变。与政治家比肩的精英,则恐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质疑,甚至成为老师眼中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巨大困境——精英失灵与精英错位。在他看来,“精英意识”是内在的品质,是对重要性的感受能力以及在足够广泛的公共领域揭示出被感受到的重要性时必须具备的表达能力和道德勇气,“精英位置”是外在的“身份”,是在稳态社会里反映与普遍受到尊重的内在品质的财富、权势、名望等社会学特征。而所谓“精英错位”,是指具有“精英意识”的人并不处在“精英位置”上,而处于“精英位置”上的人并不具有“精英意识”。甚者,当多数精英已经放弃了道义的承当,还嘲笑任何严肃生活的企图,并借口“相信市场”从而任由自己行为败坏,“精英错位”也就酿成了“精英失灵”的苦果和情志(Pathos)消失的结局。(下)在展开对于自由、知识与秩序的讨论之后,让我们回到中国社会变迁及其所伴生的大范围、大规模制度变迁的“中国问题”所植根的社会现实,作为这两本书问题意识的回归以及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首先,老师将文化界定为“兼有群性与个性的哺乳动物的生活方式与情感方式之总称”,并进而认为所谓“文明的冲突”无非是不同文化传统所提供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之间发生的冲突。与此相应,中国文化传统近代转型之艰难也在于如何寻求适合于中国人的情感方式的制度,特别是“娜拉出走之后”如何?“告别革命”之后又如何?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一方面,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中国人的传统情感方式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古今之变);另一方面,即使全盘西化,中国人仍要与西方人一样陷入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与情感方式的冲突(中西之别)。而西方人和中国人在多大程度上可能解决工业时代生活方式与情感方式之间的冲突?以及,作为西方社会的根本问题,只要中国社会的当代转型仍是西方主导的,它也就是中国转型期社会的根本问题。在面对和回应“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大范围、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是其根植的社会现实。在《串接的叙事》卷六中,老师也尝试展开了对于制度化的代价、制度幻觉、演化社会理论、合作秩序的扩展等制度经济学和演化社会学的理论探讨。而这些讨论在《盘旋的思想》一书中又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地讨论和丰富地论证。具体而言,卷二和卷三中先后展开了对于春运期间的火车票价格问题(《春运期间火车票价格不应上调》)、房地产市场的地价补偿拍卖机制问题(《房地产市场可引入地价补偿拍卖机制》)、环境、文化遗产与水资源的问题(《环境与文化遗产的耗竭过程》、《缓解水资源危机的基本途径》)以及知识产权、自由与效率与创新激励(《知识产权不是霸权》、《知识产权,自由与效率之冲突》、《创新激励与知识产权争议》)等问题的探讨。除此之外,《盘旋的思想》一书还收录了老师多篇重要书评和由此展开的相关阐述,包括但不限于《道不远人——评林毅夫〈经济学方法论〉》、《恶行、消极的善行、积极的善行——兼评桑德斯〈魅力赢天下〉》、《经济学中的理论与现象——评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理解资本市场——读〈伟大的博弈〉》、《一位保守主义者的困惑——读斯科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以及《哈耶克〈感觉的秩序〉导读》等篇章。就老师长期关注并身体力行的教育问题,卷四有多篇文章从不同侧面集中论述,卷一也收录了为国发院2009年春季“人文与社会”跨学科讲座撰写的海报和关于国发院设立“经济学与社会哲学教育委员会”的初步设想。这些文章基本都同时收录在老师《我的教育生涯》和《跨学科教育文集》这两本书中,我也会连同钱理群老师关于教育与青年的相关思考,在平台之后的系列原创文章中和大家分享与探讨,也就不再于此拉拉杂杂地赘言不已了吧。(完)张熙2016年6月21-25日于上海
  •     汪丁丁始终挂念着自由。在他的笔下,自由一点不抽象,依赖于秩序,而秩序又依赖于知识。汪丁丁对自由的认识受杜威哈耶克等的影响很深。汪丁丁认为,理性是有限的,如盲人摸象,摸到的都是局部真理。因此要对话、倾听,倾听本身就是一种伦理。知识渊博却不狂妄。汪丁丁认为知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断整合的过程。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非常好的一本书。。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强烈推荐
  •     汪丁丁先生的文笔不错
  •     书中太多的东西都值得反思,作者读了很多书,底子很厚,相比之下,惭愧死我了......
  •     怒摔,傻逼书
  •     启发民智
  •     很不错的一本随笔
  •     很喜欢的老师的随笔集。
  •     教科书级别的~
  •     文通字顺
  •     浓浓的学院派经济学气息,犹如无数学术论文扑面而来。
  •     2010.04.06想读
  •     每晚睡前捧起这本丁丁的随笔集,读起来感觉真过瘾。素材随手拈来,思想的火花飞溅四处。除却了生涩的理论外衣,尽显智慧通融的本真。
    读丁丁老师的随笔,那是一种思想上的洗礼!
  •     钦佩汪丁丁的学术水准,但这坨文学味道极浓的册子,却写得佶屈聱牙,拒人千里。数学模型之于大众,在我看来并不那么重要,要紧的是,深入浅出,毕竟,这不是学术杂志。还是要赞一嘴,这一赞,源于对汪丁丁老师一直以来的钦佩。
  •     有学问的学者 但是思路过于正统 罕有令人惊喜的灵光
  •     能读懂的70%,理解的最多三成
  •     看起来有点吃力。
  •     不对味,像论文的杂文读起来实在恶心。书中的很多概念让我很感兴趣,但是表述学术化过头,而且过多地着墨于前提定义。。读起来很不流畅
  •     用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很多事情的内在因素,针砭时弊。汪老师洞见的问题时至今日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越发的严重。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在这本书,相比激动的跟随大流叫嚣,拥有自己的想法更重要,而这么本书可以给你的想法多一个角度。非常值得一开,强烈推荐。
  •     敞亮。磊落。
  •     散了点,不过确实轻松得多,也很有启发性
  •     上学期看的
  •     书的质量没的说 一直在当当买书
  •     一如既往的汪氏风格,文字优美,哲思深邃,读来真是精神享受!
  •     哲学和经济学在作者的阐述中,为我们普通人所能够理解和接受,并且启发思考。一直喜欢汪丁丁的风格,和观点。可以反复看的书。
  •     说实话,我完全没读懂,看的昏昏欲睡。可能跟我不懂脑科学有关吧
  •     演化经济学生发的演化社会理论;其中有一篇文章堪称经典,阐释实证研究的中国意义。
  •     一如既往地吸引我
  •     汪丁丁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学术视野让人敬佩,但是无论行文深度,条理,逻辑甚或是笔力都让人觉得很cheap,很平庸。
  •     买这么多次书,今天保存的最好速度最快
    具体内容看完发表
  •     学术的文章都跳过去了之后还是觉得不好看
  •     一如既往的思想者 2010
  •     跨学科的角度,虽稍显跳跃和卖弄,仍值得一读
  •     经济学家讲出的是社会心理哲学甚至还有生物的综合性看法,这才是学者。现在大学更像是职业教育而不是真正的做学问,好在还有一部分人是这样的。
  •     汪丁丁的书就是不会让人失望,不仅仅是经济。
  •     汪丁丁先生的文集,可以一读。
  •     哎,买了这么久还没开始看呢。放假看。。
  •     真學人。
  •     汪丁丁教授的著作
  •     有一部分特别受启发,但大部分晦涩难懂
  •     强力推荐找虐。不过汪老师最近几次课还真是讲得不错。
  •     实在无感,逼不得我...
  •     串接的叙事:自由、秩序、知识》内容简介:论政治家的品格,什么是“精英意识”,历史责任感其实是敬思感,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当教育普遍失败之后,在有智慧的地方没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什么市场可能选择市场参与者们都不喜欢的结果?
  •     卷三前清楚些,看到後面就經常覺得在穿越.不厚道地以為牛逼和裝逼兼而有之啊...
  •     没什么太大兴趣。
  •     虽然还没看汪丁丁差不了
  •     行为经济学的概述和一些杂文 并不能全读懂
  •     就一字,好!
  •     看似纷繁、零散的一篇篇随笔,其内容都是围绕理性、有效市场、制度经济等命题展开的。汪丁丁老师基于常识、逻辑和深厚阅读积淀的写作,让我拨清迷雾,对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愈加清晰。
  •     丁丁老师一生推><
  •     知识浅薄,读的很懵懂
  •     社会学
  •     读得很迷糊。。。
  •     内容应该不错。
  •     汪丁丁的短文,普遍是有着深刻的见识但是并不浮夸
  •     有本事将简单的问题用晦涩的语言叙述
  •     思想之魅
  •     非常值得读的书。作者是当今难得的一位学者,学力深厚、视野宽广、思想深刻、且富有良知。
  •     这是一本有着随笔意味串接的叙事,深刻乃其重要特质,常有引人深思之处.可能更多地具有经济学的进路,有时读起来不是很顺畅.
  •     和豆腐嫂蜜月期间,读完了盘旋的思想》,回来后应该好好读读串联的叙事》了,自认为认识、了解汪丁丁不得不读的入门书
  •     : C53/3111-6
  •     汪的书~~往往是引发思考 但没有解决问题 很羡慕他跨越边缘的学术势能
  •     盘旋的思想的姊妹篇,汪丁丁先生的治学精神能从书中折射出来,也可以看出其缜密的逻辑思维。
  •     虽不明但觉屌!
  •     读汪丁丁的书,多半是要费一番脑筋的,理性的东西很多,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的思想,看得出来他数学专业的底子!书是刚买的,只读得一半,收获蛮大,讨论的有些话题很有意思也很受深度,富有逻辑的力量,比较合我胃口,我很喜欢!推荐一下!
  •     极诚恳的作者!
  •     待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