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西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020083343
作者:[英] 柏瑞尔·马卡姆
页数:280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来自南格威的消息  该如何为记忆建立秩序?我想从最初的地方开始,用织机旁的织工般的耐心回忆。我想说:“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再无他处。”  但故事可以从上百个地方开始,因为存在着上百个名字:姆万扎、塞伦盖蒂、南格威、摩罗、纳库鲁……要找出成百个地名再容易不过。我最好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开端:这并不因为它最先存在,也不因为它从广义上说具有重要的探险意义——不过是碰巧罢了,它出现在我飞行日志的首页。毕竟,我不是什么织工。织工们创造,而我回想:在记忆中故地重游。这些地名就是钥匙,开启一条条通道,这些通道已在脑海中被尘封,而在我内心却依旧熟稔。  所以南格威这个名字——它和其他名字并无区别——就这样出现在日志中,即便未必能给记忆带来秩序,也可让它鲜活起来:  日期:16/6/35  飞机型号:AvroAvian(禽鸟)  编号:VP-KAN  路线:内罗毕—南格威  时间:三小时四十分  接下来还写着,飞行员:自己;而备注部分,则一片空白。  但或许发生过一些什么。  南格威如今大概已经荒芜,再无人记得。一九三五年我到达时它几乎奄奄一息。它位于内罗毕西南面,在维多利亚湖的最南端上。那里不过是个贫瘠的偏僻村落,只有些肮脏的棚屋。这些棚屋也不过是因为有个疲惫而沮丧的探勘者,某天在鞋跟边的泥土里发现了一点黄金,便用猎刀的刀尖将它挑起,目不转睛地看着,直到它在想象中从微小而斑驳的一点变成了金砖,然后又从金砖变成了大笔的财富。  他并不是个行事鬼祟的人,但他的名字逃脱了记忆的追捕。尽管南格威不过是个地名,却曾有一度成为了圣地麦加与海市蜃楼。许多和他一样的探险家们,对这个国家灼烧般的高温置若罔闻,也没把疟疾、黑水热,以及严重缺乏交通的现状放在心上。那里只有靠步行才能穿越森林,而他们带着铲子、锄头、奎宁、罐头食品和无限的期许前往,开始挖掘。  即便他们有所收获,我也从没知晓他们的挖掘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因为当我的小型双翼飞机降落在狭窄的跑道上时,他们已经从丛林里走了出来。夜色中,厚铁皮桶里浸了油的毛毡被点燃,火光指引我着陆。  那样的光线中什么都看不清楚:几张仰望的黝黑脸庞,神色冷漠而坚忍;几条半举着的手臂,做着召唤的姿势;有条狗懒洋洋地穿行在火光中……我记得这些景象,还有那个在南格威迎接我的人。但我在破晓时分再次起飞,对他们工程的成败或是他们矿藏的多寡一无所知。  他们并非刻意掩饰,而是因为那个晚上有别的事要考虑,它们都与黄金无关。  我在内罗毕郊外以自由飞行员为生,“穆海迦乡村俱乐部”就是我的总部。即便到了一九三五年,要在东非弄到架飞机仍是件不容易的事,而想不靠飞机到达国境的另一端则几乎没有可能。当然,有很多公路通往内罗毕城外的各个方向。这些路开始的时候足够宽阔,但几英里之后就会变得越来越窄,最后消失在怪石林立的山丘中,或迷失在平原与山谷中的那些满是红色泥浆的沼泽地和黑色棉花田里。在地图上,它们看来确切而可靠,但要是有人斗胆从内罗毕向南前往马查科斯,或是马加迪,却不用约翰·迪尔拖拉机这样强大的交通工具,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据说在旱季,从西面或北面经过奈瓦夏通往英埃共管苏丹的路是“可行”的。但我上次在小雨天经过时,那里的泥土黏得可媲美最受好评的黑糖浆。  这些困难都在其次?奈瓦夏与喀土穆之间还有荒草丛生的沼泽与广阔无垠的沙漠。可兴建此项工程的政府道路部门对这一切等闲视之,在奈瓦夏附近有一块好看醒目的路标,上面写着:  通往朱巴——喀土穆——开罗——  我永远也弄不明白,给闲散游客们提供此类有待商榷的鼓励只是出于最良善的期许,还是某个具有残酷幽默感的官员终手为自己多年被困闷热的内罗毕办公室的不幸际遇找到了发泄方式。无论如何,路标就竖在那里,仿佛一座灯塔般,鼓动所有人前进(甚至连个警告都没有),前方绝不会是喀土穆也不会是开罗,而是某处无望的深渊,简直就和班扬先生在书中写到的一模一样。  当然,这只是个特例。常有人走的路状况良好,且在短距离内经过了铺设,而一旦铺设路段结束了,如果能有一架飞机的话,就不必长时间困在蹒跚前行的车内——前提是司机的技术能让车蹒跚前行。我的飞机虽说只有双座,且还有来自新兴的东非航空公司的竞争——更不用提发达的威尔森航空公司——但绝大多数时间都业务繁忙。  内罗毕这座城市也很繁忙,并且正处于发展中——它是一道门,通往一个依旧崭新的国家,一个辽阔的国家,一个几乎不为人知的国家。在过去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这个城市突然发展起来,此前它只是些散落在漫长乌干达铁路旁的破烂铁皮屋,里面混杂居住着英国人、布尔人、印度人、索马里人、阿比西尼亚人、非洲各地的土著以及很多其他国家的人。  如今仅印度市集的面积就已有好几英亩,而城里的酒店、政府大楼、赛马场,还有教堂,都很醒目,证明摩登时代及其生活方式最终在东非赶了上来。但它的内心依旧粗犷,几乎丝毫未被英国式的官僚作风所软化。生意在继续,银行蒸蒸日上,汽车在政府大道上煞有介事地来去,营业员们思考、行动、生活,他们在其他国家任何一个拥有三万多人口的现代城市里也会做同样的事。  这个城市隐藏在阿西平原内,就在连绵的基库尤山脉的山脚,北朝肯尼亚山,南向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山。它是荒野中的财会室——这地方关乎先令、英镑、土地买卖、贸易,关于极度成功以及极度失败。商店里出售你的一切所需。周围是纵深一百多英里的农田和咖啡种植园,送货的火车和卡车每天为市场运来农产品。  对于如此广阔的土地来说,一百英里的距离又算得上什么?  依旧沉睡在丛林中的村落,位于广阔的保护区内。在这些村庄中居住的人们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白人世界那些顽固不化而又不可抗拒的压力或许会以某种方式危及他们的族群生活。  但白人的战争发生在非洲的边缘——你从海岸出发,端着冲锋枪向内陆前进三百英里,却依旧处于非洲的边缘。自迦太基时代以来,甚至更早,人类就开始杀戮征伐,想在海岸沿线、荒漠和群山获得永久的寺足之处。一旦获得了这些立足之处,它们的拥有权却又挑起了无尽的冲突与流血。  争先恐后的征服者们忽略了非洲之魂的根本,那正是抵御征服的原动力。这灵魂没有消亡,只是沉寂。它的智慧并不缺乏,但却如此单纯,被现代文明的狭隘眼光视若无物。非洲大陆年代久远,许多子民的血脉如真理般脆弱而纯粹。马塞人的祖先或许就生活在伊甸园附近,而那些近世纪才发迹的种族,只懂得以武器和自负武装自己,他们又如何能与马塞人的纯洁血统相提并论?野草不会腐朽,它的根吸取了天地开辟之初的第一缕生机,并依旧守护着它的精华。野草总能复生,人工栽培的花草在它面前退却。种族的纯净与真正的高贵并不靠官方文告确立,也不靠生搬硬套,它保存在目然力量与生活目标的紧密关联中,土著牧羊人对它的了解并不逊于头戴学士帽的学究们。  军队会继续征伐,殖民地将数易其手,但无论发生什么,非洲就这样躺在他们面前,一如既往,像个伟大、睿智、沉睡的巨人,丝毫不被帝国列强们此起彼伏的吵闹干扰。这不仅仅是一片土地,这里寄托着人类的的希望和幻想。  ……

前言

  《夜航西飞》充满诱惑与神秘。怕叨扰读者的乐趣,我不想对内容多加赘述。一言以蔽之,这本书是由三十年非洲岁月串联起来的片段回忆,讲述一位精彩女性从童年到一九三六年的人生经历。柏瑞尔·马卡姆,常被认为是肯尼亚的喀耳刻女巫,却不是你以为的那种寻常喀耳刻。想象一下,喀耳刻在尤利西斯身上施下咒语,于是她可以与他一同远行,学习航海,见识世界。她还顺便对他的男性同伴们施下魔法,这样他们就不会对她闯入男子汉的世界忿忿不平,反而欢迎她的加入。让众人着迷是容易的事,那是她天性使然,而且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识与冒险。  “自由女性”这个专用名词总是让我担忧。它暗示着普遍存在的“奴隶身份”,最终,在我们所处的人生与时代,女性必须抬起她们低垂的头,奋起反抗。它也暗示着男人是自由的,但他们并非如此。在我看来,整个人类都正经历着艰难,男人与女人应该,而且将会结伴而行,从伤害大家的偏见与愚昧中解脱出来。但是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拥有勇气和意志力,永远走她们选择的人生路,无视任何约定俗成的界限。  我怀疑柏瑞尔·马卡姆是否听说过“自由女性”一说,或者,作为一位彻头彻尾的魅力女性,她是否曾考虑过女权主义。一九一九年,她十七岁的时候,将所有的家当装进两只马鞍包,以她唯一知晓的方式独自谋生。她没有家,也没有家人等她回去。《夜航西飞》记录的正是这种初生牛犊的勇气,一个勇敢得令人动容的十七岁女孩,决定了她未来的人生。  开始,柏瑞尔·马卡姆一直保有无畏、勤奋和非同寻常的成功。她并不自比先锋人物,也不以女性解放者榜样自居。她乐享肯尼亚的生活,那里是非洲的天堂,她也乐享自己的工作。  我只见过柏瑞尔·马卡姆一次,因为某个记不得的原因被召集到她位于奈瓦沙湖边的家里喝了一杯,房子是她租的,她在那里养赛马。那想必是在七十年代早期。我从自己朴实无华的山间别墅出发,别墅就建在大裂谷中的隆格诺特火山上。开车驶过尘土飞扬的小路时,我寻思着自己干吗要走这一遭。我对马一无所知,更不关心。如果这位内罗毕女士是位猎场看守、古生物学家或是牧场经理,我倒会极度感兴趣,热切地希望求教。生活在内罗毕的欧洲社交圈之外,我从未听说过柏瑞尔,我就这样无知地去了,刚抵达就已为返程后悔,漆黑之中要在那坑坑洼洼的路上开十六英里呐!  柏瑞尔在一间很典型的客厅里接待了我。房间是“殖民地式”装潢风格,大椅子和沙发上套着印花布,一张结实的桌子上放着饮料和杯子。没有书。总是留意书籍是我的职业病。柏瑞尔穿着黑色的紧身长裤,和黑色的高领丝质套衫,这在卡其装盛行的内陆地区是颇具异域风情的穿着。她看起来魅力非凡,金发,皮肤晒成褐色,身材极瘦削。总之绝对不是我原本以为的那种牧马人样貌。我草率作出了错误论断:不管用意何在,这位穆海迦高尔夫俱乐部——内罗毕社交圈乏味又老掉牙的核心——的宠儿,训练赛马不过是为了取乐。  来拜访的还有两位仰慕者,一位年长些,另一位年轻些。他们起身为柏瑞尔端饮料,而柏瑞尔优雅地等候他们服侍的样子让我印象深刻。那时候柏瑞尔已经快七十了,我却以为她是个容貌出众的四十岁女人。我们漫不经心地说着些无关痛痒的话,我猜她跟女人相处时一定不太自在,尽管她对驾驭男人很在行,对马就更不用说了。她说她写了本书,大概这就是我被邀请的原因,因为她想谈谈关于书的事。我错过了这次机会。我没有在意,尽管唯一的中间人E.M.福斯特反复提及。外表有欺骗性,但本该由我去发掘外表下潜在的东西。我谢过柏瑞尔,和来时一样无知地回去了。现在,事过十多年之后,我为自己的愚蠢和错失良机感到懊悔。  要是我那时读过她的书,我会向她追问《夜航西飞》中所有未解答的问题。诚然,正如柏瑞尔所说,她的书不是自传。它缺乏自传所需的关键信息。  她一定已经不记得出生地莱斯特郡,四岁时她就离开那里随父亲前往未知的肯尼亚。但为什么桑赫斯特出身的克伦特巴克上尉会带着女儿到非洲,而把儿子留给了感情不和的妻子?柏瑞尔没有提及她的哥哥和母亲,没有提及自己的婚姻(她结过三次婚),也没有提及一九二九年出生的儿子。她带着爱意与仰慕写她的父亲,但还需要更多。在她讲述高潮迭起的故事之间,是重重疑云。  现在我向别人打听柏瑞尔。和以前一样,她还住在租借来的房子里,这间临近内罗毕赛马场的小房子是赛马会赠与的。她依旧训练赛马,也骑这些赛马,还对一位友人说过,她在马上比在地上更自在。我还听人说,有人看见她走在内罗毕大街上,步履矫健、金发飘飘,你会以为她是个妙龄女子。她租来的住处最近被抢劫了两次,第二次她被打成重伤,但她仍住在那里。没有女人比她更不在意自己的物质环境,这大概是因为她在灌木丛中的小泥屋里度过了幼年时光,她父亲在开垦农场。人们带着担忧说起柏瑞尔“还和往常一样手头紧”。这个令人仰慕的女人,她搜集各式战利品,除了钱。  《夜航西飞》在我看来是个错误的书名,不恰当地暗示了本书的散文式文体。我认为,它是诗意的,抒情的,换个词说还是“能引发共鸣的”。对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书来说,它文学气息浓郁的遣词造句令人惊讶。绝大多数时候,这种风格很奏效,有时很悦目,有时则甜得发腻。温柔的语句掩盖了严峻的事实,来之不易的成就,以及危险坎坷的人生。你必须透过字句领会其后的危险与艰难。即便是柏瑞尔·马卡姆那次从东到西飞跃大西洋的创纪录飞行,也被这样的文体抚平了叫人胆颤心惊的棱角。  尽管不公平,但时机意味着一切。《夜航西飞》于一九四二年在美国出版,尽管获得了压倒性的赞誉,但那是二战期间的衰落年份,人们的思维无暇沉醉于黄金般的非洲。一九四三年,《夜航西飞》在英国出版时仅出了一个小版本后,纸张配给制度就埋葬了书的前程,而缩减的报纸版面也没有什么位置留给书评。但一九三七年的时候,英国阅读界自认为仍处于和平状态,卡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面市了,以后几年销量上升,最后成为认可的经典,成为那个时代非洲最知名的画像。在《夜航西飞》刚出版不久读过之后,我第一次重读了《走出非洲》,边重读边比较。我觉得它该获得与《走出非洲》比肩的地位。  这么说并不是要做出评论家式的论断。这完全关乎主题,而非文体。卡伦·布里克森在写作《走出非洲》时已经是专业作家,在非洲写作而不是务农。伊萨克·迪内就像她所证明的那样,她真正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伊萨克·迪内森。而柏瑞尔·马卡姆是个行动派的女人,就和男人一样。她的著作是她职业生涯中一个怪异插曲。两本书的语调颇为相似,但我可以不加犹豫地同意,卡伦·布里克森的作品有上佳的写作水准,感情的抒发更加训练有素。《走出非洲》像口井一般深,如同卡伦·布里克森的农场和农场生活。《夜航西飞》就和当年欧洲的地平线一样宽广。尽管卡伦也了解农场生活,但作为一个拓荒的孩童和女生,柏瑞尔·马卡姆懂得更多。她描写在未开垦丛林地带的最初飞行,场面令人难忘。再没有其他描写更能表述那种广阔感、危机感和那片陆地并不友善的美丽。两本书都是写给非洲的情书,她们的非洲。并不互为敌手,而是互为补充。  《夜航西飞》中,我最喜欢的章节和其余章节不太一样,它没有任何文学性。它是柏瑞尔在飞机座舱内潦草写下来的,然后被装进一只邮件包,扔出了飞机,扔给一个名叫布里克森男爵的白人猎手,他一直在地面上等待着。柏瑞尔接着飞过塔纳河畔茂密的丛林地带,那里租给布里克森的顾客,来狩猎旅行的人们在那儿观看大象。  很大的公象——象牙也是——我猜有一百八十磅。象群里大约有五百头象。还有两头公象,和很多小象——在平静地进食。植被很茂密——树很高——两个水塘——其中一个在象群东北偏北半英里处,另一个在西北偏北约两英里处。你们和象群之间畅通无阻,半路有块林地。很多足迹。象群西南面有水牛。没有看见犀牛。在你二百二十度方向。距离约十公里。一小时后回来。努力工作,相信上帝,保持肠道畅通——奥利弗·克伦威尔。  我感觉这部分最贴近真实的她,无畏、能干、专业,而且风趣。《夜航西飞》的谜依然未解,那就是——柏瑞尔自己。  玛莎·盖尔霍恩  一九八四年于西纽彻奇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你读过柏瑞尔·马卡姆的《夜航西飞》了吗?……她写得很好,精彩至极,让我愧为作家。我感觉自己只是个处理词语的木匠,将工作所得拼装到一起,有时略有所成……由于我彼时正在非洲,所以书中涉及的人物故事都是真实的。我希望你能买到该书,并读一读,因为它真的棒极了。  ——美国作家海明威  十年前第一次读到《夜航西飞》时就想将它翻译成中文。你若问我这书为何迷人。那我只能反问你:非洲怎么能不迷人?飞行怎么能不迷人?……她想做的,只不过是向没有经历过她那个非洲的人们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她的人生。我们都只活一次,所以这个故事也只需讲述一次。  ——本书译者陶立夏

内容概要

柏瑞尔•马卡姆(Beryl Markham)一九〇二年十月二十六出生于英国莱斯特郡,四岁时随父亲到了肯尼亚。她先是跟随父亲训练赛马,十八岁便成为非洲首位持赛马训练师执照的女性。一九三一年开始,她驾驶小型飞机在东部非洲载运邮件、乘客和补给物品,成为非洲第一位职业女飞行员。 一九三六年九月,她从英国出发,驾驶飞机一路向西飞行,最后在加拿大迫降,费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五分,成为第一位单人由东向西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一九四二年,《夜航西飞》首次出版。一九五〇年,她回到肯尼亚,重操赛马训练师的职业,直到一九八六年八月三日,她在内罗毕自己的家里突然辞世。
《夜航西飞》精彩插图大赏: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39144371/

书籍目录

序言 (玛莎•盖尔霍恩)
卷一
第一章
来自南格威的消息
第二章
黑水热患者死亡
第三章
旷野的印记
第四章
我们为何飞行?
卷二
第五章
它曾是头好狮子
第六章
大地寂静
第七章
为公牛血而赞美神
第八章 你和我,一起玩耍
第九章 流亡贵族
第十章 可曾有匹长翅膀的马?
卷三
第十一章 一路向北
第十二章 是我!
第十三章 我将带给你好运
第十四章 风的使命
卷四
第十五章 新生
第十六章 象牙与虎尾兰
第十七章 也许我必须向它开枪
第十八章 大河的囚徒
第十九章 战果如何,猎手?
第二十章 克瓦赫里的意思是,再见!
第二十一章 寻找利比亚堡垒
第二十二章 烛光里的班加西
第二十三章 夜航西飞
第二十四章 海洋会以此为傲

编辑推荐

  “你该写写这些事。你知道吗,你应该写!”  有了《小王子》作者圣埃克絮佩里的催促,才有了这本不断再版的传世佳作。  一个比《走出非洲》更真实的非洲!一部让海明威自愧不如的传奇经典!  《夜航西飞》是作者三十年非洲生活的回忆录,讲述了一位非凡女性从童年至一九六三年的传奇人生:养马、驯马、猎狮、捕象、开飞机,并成为独自驾机飞越大西洋的首位飞行员。

作者简介

《夜航西飞》以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其中包括她毕生钟爱的两项有趣又传奇的事业——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柏瑞尔•马卡姆以非常动人的文字,铺陈出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她参与狩猎的情景、她与当地土著的情谊、她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她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最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经过。

图书封面


 夜航西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5条)

  •     用了很久的时间,终于看完最后一个篇章。在读它的时候完全没有刚拿到手时的那种兴奋感,里面太过文艺生涩难读的词语让我几次都想把它远远扔开,而去看一些轻松的文章或者玩玩三国杀。但是当我合上书本的时候,回想到的非洲的生活是原始又丰富,善于狩猎的纳迪人,那只死在豹子还是狮子爪下的强悍的混血狗布勒,差点KILL掉童年时的作者的狮子,作者的父亲辛勤经营起来的农场,作者亲手接生的小马驹,在赛马比赛上那匹为作者争光的腿有问题的马,作者的飞行之旅到最后成为第一位单人由东向西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还有非洲晨曦的阳光。很传奇很多彩的人生,很神秘很美丽的非洲。“我学会了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你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是更好的,因为它们已经消亡。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之中,隔着距离,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一年前我很爱这句话。以这短短一年浅薄的经历与感悟再来回想,我更爱翻译此书的陶立夏说的那句:“我们都只活一次,所以这个故事也只需讲述一次。”那么就慢慢来努力讲述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吧。
  •     这是一本赞誉很高的回忆录,因为作者传奇的经历。翻译作者说,“你若问我这书为何迷人。那我只能反问你:非洲怎么能不迷人?飞行怎么能不迷人?”一点不假。柏瑞尔•马尔姆,英国女性,在非洲土地上长大。孩童时就和当地土著人一起拿着长矛狩猎。有一次,去打疣猪,却意外遭遇一头正在猎食的雄壮公狮,狮子脸上还挂着猎物的鲜血。被惊动的狮子一度缓缓走到了距离他们几步远的地方,那个时刻,时间已然凝固。当然最后由于狮子刚刚吃饱,他们对狮子也足够“恭敬”,于是并没有发生激烈冲突,相安无事,有惊无险。她父亲建了一个农场,于是她学会了照顾马匹、给马接生,并拥有了一匹自己的小马,和它一起长大,成为一名优秀的驯马师。有一段她和一匹难以驯服的马的故事,以马的视角,叙述了小女孩对马的执着的爱,以及马儿本身对这份爱的感知和抗拒,真挚动人。她还曾经训练一匹腿受过伤的小母马赢得了一场看似不可能成功的比赛。如果拍成电影,那一定是非常精彩的励志故事。后来她又学会了飞行,成为非洲大地上的一名女飞行员,运送物资或者搭载乘客。飞机,是非洲大地上重要的交通工具。《走出非洲》的男主人公原型,丹尼斯•芬奇•哈顿,是当时的一位传奇人物。柏瑞尔18岁时第一次遇到了他,之后经常一起飞行。可惜丹尼斯在一次莫名其妙的飞行意外中去世。读到这里,直觉告诉我丹尼斯的死和汤姆•布莱克有关。汤姆是第一个在非洲经营商用飞机的人,也是柏瑞尔的飞行老师。当丹尼斯向柏瑞尔提出了驾驶飞机侦察大象的想法,并计划和柏瑞尔一起去首次尝试时,汤姆阻止了柏瑞尔,于是丹尼斯独自前往。途中螺旋桨损坏,丹尼斯向汤姆求救,汤姆派人送了新的螺旋桨过去,接着就发生了意外。作者对这件事没有过多的交代,只是觉得汤姆似乎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是啊,怎么会那么巧。哎,我觉得我的联想真邪恶。后来柏瑞尔把丹尼斯没来得及做的想法付诸实践。但这实践并不应该被宣扬,至少我不喜欢。因为侦察大象的目的是发现形单影只的公象,猎杀,获取象牙。不过在作者看来,猎杀大象和杀死一头牛没有区别。有意思的是,大象也慢慢学会了和人类斗智斗勇,好像意识到了人类的贪婪意图,很不可思议。比如飞机在象群上空盘旋时,几只母象会把公象围住,让你看不到象牙。如果偶尔发现象群附近一只落单的象,那么这只大象就丝毫不会有要躲藏起来的想法,而是会像鸵鸟一样把头深深地埋在草丛里。但这是一个计谋。飞行员总是会上当,千方百计地接近它并试图让它抬头,最后才发现这是一头母象而非公象。而此时,象群早已经转移到了数英里之外。呵呵,聪明的大象。再后来,柏瑞尔独自完成了从英国经过大西洋飞往加拿大的航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出发之前,朋友们纷纷送别,难掩不舍和担忧,因为她这一程是真的冒险,是真的可能有去无回,有太多未知在路上。她自己也感慨道,“我们飞翔,但我们并未“征服”天空。我们该了解,大自然保有它的尊严,允许我们学习和掌握它的某些力量。一旦我们擅自作出逾越之举,想当然地接受它的宽容,严厉的惩罚就会降临在我们放肆的手脚上。到时我们会揉着痛处,仰头凝望,被自己的无知震撼。”然后,她回到了非洲,平静地生活,远离那些世俗与喧嚣,成为肯尼亚最优秀的赛马训练师。作者不是专业的作家,这体现在行文的逻辑和故事的讲述上,比如有的地方我会觉得读不太懂,要前后反复看两遍才明白状况。当然,更大的可能是我理解能力欠佳。但柏瑞尔的描写和修辞真的非常精彩,我想这些表达方式来源于她独特的生活和感知。比如形容一个三天没有刮过胡子的男人“像只被打扰了冬眠的熊”,看赛马的“人群像云朵一样越聚越密集,缓缓飘过赛道,挪向观众席,最后和军乐队的嘹亮军歌混成一片”,十分生动。如果不是常年生活在草原上,断不会有这样的比喻和联想吧。她是这么写草原上的日落的:“高大的树木扛着快要下山的太阳,它的光芒即将隐去,正催促夜幕降临。”多么形象和富有画面感,好喜欢那个“扛”字。在她笔下,一匹马的情感比人还要丰富热烈,大象的思考更是充满逻辑,地图会说话,飞机有喜恶。读到后记才知道这本书曾经被质疑真实的作者是否是柏瑞尔本人,读过你会相信,这一定是她自己所写。遗憾的是,书中讲了她在非洲的成长和经历,却一句话都没有提到私人生活,比如她的母亲和她的三次婚姻。也许,就像翻译作者解释的那样,在非洲原生态的环境中长大,经常独自飞行,柏瑞尔已经习惯了孤独,并且对生死、对人与人的关系更加漠然。“比起人,她对无畏的猎犬布勒,埃尔金顿家的狮子帕蒂,流亡贵族般的骏马坎希斯康,甚至冷冰冰的飞机有更多的感情。”这是一本精彩的书,这是一场无法复制的人生,就像一个传说,然而它是真实的。值得分享。“人生不过就是与对的人以及错的人相逢。”——翻译作者陶立夏
  •       “夜航依旧是种孤独的工作。但飞越牢不可破的黑暗,没有冰冷的耳机陪伴,也不知道前方是否会出现灯光、生命迹象或标志清晰的机场,这就不仅仅是孤独了。有时那种感觉如此不真实,相信别人的存在反而成了毫不理性的想象。”——柏瑞尔·马卡姆《夜航西飞》:飞越牢不可破的黑暗 (原载《中华读书报》)  关于《夜航西飞》这本书,在读过著名战地记者、作家玛莎·盖尔霍恩的序言(这序言得放到读完整本书后再读)和中文译者陶立夏的译后记之后,作为读者的很多疑问其实已经都被她们两位提出,有些疑问还得到了答案。我在一种相当强烈的钦佩情绪中读完《夜航西飞》,然后在玛莎·盖尔霍恩和陶立夏的文字里找到了一些“地标”认同,很是欣慰。所谓的阅读“地标”认同,就好比浩瀚天空中不同的飞机都发现了同一个目标,然后降落汇集在一起。这是作为读者很愉快的事情。  奇女子柏瑞尔·马卡姆以前是在我们的视野之外的。有时间的原因,有空间的原因,也有运气的原因。她人生的华彩段落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距今可算遥远;她故事的背景地是东部非洲,地点堪称偏远;而她一生中唯一的这本书,《夜航西飞》,首版于战火炽烈的二战期间,人们对浪漫猎奇的非洲故事已经不再关注,此谓时运不济。半个世纪后的20世纪末,《夜航西飞》重新回到书界并引发关注,再10年,此书才进入了中国书界。  从推广角度来说,这种背景的书,得靠其他具有公众知名度的因素来提携它,让它进入公众视野。所以,有一些人物围绕着这本书,他们是卡伦·布里克森、布里克森男爵、丹尼斯·芬奇·哈顿、丘吉尔……这些人,都是柏瑞尔在非洲时期的故交。圣埃克絮佩里的鼓励和海明威的赞赏,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本书的诞生和成功;布里克森男爵、丹尼斯·芬奇·哈顿则是书中的重要人物。在此之前,布里克森男爵和丹尼斯·芬奇·哈顿在卡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中就是两位男主角,分别是卡伦的丈夫和情人。看过电影《走出非洲》的读者,可能都记得罗伯特·雷德福扮演的那位英气逼人颠倒众生的丹尼斯·芬奇·哈顿,在《夜航西飞》里,可以目睹此人的本来相貌以及柏瑞尔对其言简意赅但毫不掩饰的爱慕。  虽然有这么多重头角色围绕着这本书,但只要读完这本书,就会发现,所有的人物都在“柏瑞尔·马卡姆”这个人物的背后,在她的阴影之下。这个女人的非凡、神奇、诗意的孤独和无与伦比的勇气,让这本书熠熠生辉。  不得不说,还有美貌。柏瑞尔·马卡姆的容貌拥有一种特别的冷艳,很像葛丽泰·嘉宝。  序言作者玛莎·盖尔霍恩对柏瑞尔的夸赞是十分充分的。了解海明威情史的读者都知道这个玛莎·盖尔霍恩是个何等厉害的角色。她是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海明威结婚四次,跟海明威的其他三任妻子不同的是,玛莎是一个跟海明威同等质地的人,非常的独立和强悍。他们当初的结合,被称为是“韧钢和打火石的结合”。他们五年的婚姻,以玛莎抛弃海明威为结局,这让海明威终生耿耿于怀,也让这对曾经的爱侣成了一对彼此坚定不移地诅咒和谩骂对方的仇人。  从一个角度来说,能让玛莎·盖尔霍恩折服的女人,必然不同凡响。柏瑞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这个从四岁开始就在非洲草原上跟土著人一起打猎成长的英国女人,是最顶尖的驯马师,也是最顶尖的飞行员。她的视线、爱好、性格、思维方式和行动力,都在一般意义上的女性概念之外,让人叹服不已。  但是,《夜航西飞》这本回忆录,无法全面满足读者对其生平的了解愿望。柏瑞尔四岁跟着父亲离开英国来到非洲,一生结婚三次,还生了一个儿子。但是,我们在《夜航西飞》里,读不到她的母亲,她的婚姻,她的儿子,我们无法读到她在马背和驾驶舱外的那一面。我在读完之后把这本书的角色顺了一遍,我发现,她的眼睛不看女人,不看失败或者稚弱的男性,她的眼睛只盯着勇敢的强悍的悲壮的父兄般的男人——她的父亲、她的飞行领路人、她勇敢的非洲仆人、非凡的骄傲的丹尼斯·芬奇·哈顿和无畏的有趣的布里克森男爵……她写她的马、她的飞机、她的狗,其实也带着对其勇敢强悍这一品质的爱慕。这是贯穿柏瑞尔一生的最高价值评判,其他的,于她来说是等而下之的吧,不必提及。  这么说来,《夜航西飞》是一本坚硬干燥的书吗?恰恰相反,这本书的气息非常湿润幽微,内心景观的呈现和外部景观的呈现都十分细腻出色。有很多绝妙的比喻,也有很多别致的表达。这是一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非常具有文学色彩的回忆录,其文笔的熟练、精准和优美,让这本书读来如饮琼浆。  这就说到关于这本书的一个最大的争议点上去了。这本书是柏瑞尔自己写的吗?玛莎·盖尔霍恩在序言中评价说,“对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书来说,它文学气息浓郁的遣词造句令人惊讶。绝大多数时候,这种风格很奏效,有时很悦目,有时则甜的发腻。温柔的语句掩盖了严峻的事实,来之不易的成就,以及危险坎坷的人生。你必须透过字句领会其后的危险和艰难。”在这段评价的前面,玛莎·盖尔霍恩讲述她拜访柏瑞尔的一个细节,她说,柏瑞尔的家里没有书。也就是说,她不仅在其成长过程中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同时,她也不是一个通过阅读来自学的人。  玛莎·盖尔霍恩在其序言中含蓄表达了她对柏瑞尔是否是《夜航西飞》执笔者的疑问。陶立夏在译后记中也透露说,有一个疑问一直无法解答:这本书的执笔者会不会是柏瑞尔的第三任丈夫、作家拉乌尔·舒马赫?而这本书就是在这段婚姻中诞生并在拉乌尔·舒马赫的大力推荐下出版的。  我倾向于柏瑞尔不是这本书的执笔者这个看法。像柏瑞尔这种拥有高强度的心灵力量的人,她与这个世界之间的沟通,用的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字的灵性的对话方式。她是真正的“自然之女”,拥有凡夫俗子不能体会的神奇人生和壮阔心灵。反过来说,这样的人也就不会像一个受过充分的文字训练的人那样,如此熟练精到地运用文字这个工具。  但是,这些故事是柏瑞尔自己的故事,这些成就是柏瑞尔自己的成就,她看出去的一切,天空、草原、英雄男人,都是她的眼睛看到的;她与之战斗过的狮子、大象、疣猪,也是柏瑞尔自己的经历。而夜航中长久的孤独、伴随始终的危险以及永不放弃的勇气,都是柏瑞尔自己体味并拥有的。所以,不管此书是谁执笔,或者是谁润色,柏瑞尔·马卡姆的确是《夜航西飞》这部奇书的真正的作者。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谢谢你,伯瑞尔女士,我想此生我无法像你一样无所畏惧的精彩生活,但至少,我能偷一些你的勇气来陪伴我。”我在读完《夜航西飞》的晚上,轻轻合上书本,对着一位与我相隔仅一个世纪的女士喃喃自语。我始终相信读书也是种缘分,翻开书的第一页那一刻,已是一段新鲜机缘的开始,它或许会让你心有戚戚焉的置身其中,又或者铺陈一个前所未见的世界,你只能跟随其中,尚来不及凝神细思,已发现不觉痴然跟随着文字的心灵,已然前进至一片心安之所,《夜航西飞》绝对属于后者。
         伯瑞尔·马卡姆女士的生活经历恐怕没几人能效仿,四岁时与父亲一起来到非洲大陆,在这个尚荒芜但也美丽的土地上开始如历险般的生活。因为几乎是在有记忆时就融入这片地方,她描述的非洲有种熟稔的沉静之美。她描述的非洲像个安静寡言的妇人,沉默地凝视人潮涌入这片新奇之地,尝试探险、改造、开掘和重建。但非洲自有其姿态屹立其中,她那闪着金色光芒的灼热土地,拥有数不清的充满智慧,却从不炫耀的勇士和猎人,她包容着那些几乎有些自以为是的改变,相信神灵和自然是亘古不变的力量。这些,是我在伯瑞尔文字间读到的非洲。当英国人带着一种入侵者的骄傲进入非洲大陆时,一部分人秉持着自己帝王般的高傲,雄心勃勃地要扭转山河乾坤。而另一部人分则像伯瑞尔一样,欣赏非洲的美丽,沉醉于非洲的激情高昂,认定非洲是那应许之地,将灵魂依托于此。所以伯瑞尔身边才会不断围绕着那些传奇般的人物吧,《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里絮佩里,《走出非洲》中的丹尼斯·芬奇·哈顿,还有教会她飞行的著名飞行员汤姆·布莱克。这些光闪闪的男人出现在伯瑞尔的《夜航西飞》中,即便只描述这些人的故事,我想这本书也已经够精彩了。
         但是故事远不止于此,她自有专属于自己的精彩戏码要上演,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舞台上,一个聪明、勇敢、冷静的女性,裹挟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用一种全然平静的语态描述自己的传奇。她描写动物,但并不以爱或恨的单一情绪讲述她们,她写他们,更像是形容身边的友人,她怀念友人埃尔金顿家养的狮子,即便一生都留着拜他所赐的齿痕和爪印,却仍在若干年后说“它曾是头好狮子;”她尊敬与她如影随形的猎狗布勒,它身上印刻无数捕猎中的伤痕,每一次的都毫无畏惧的拼尽全力去战斗;当然,她乐衷捕猎疣猪的活动,与这个如非洲大地上坦克般强悍的生物的碰撞,是激起人内心深处热情的盛会;当然,身为杰出驯马师的伯瑞尔不曾遗忘讲述马儿的故事,为属于自己的第一匹马起名叫做“伯加索斯”它是海神波塞冬与女妖美杜莎的儿子,一匹在血海中诞生的白马。而伯瑞尔则希望,她的伯加索斯可以拥有一双翅膀,始终凝望天空,忘记大地的限制,只是不断奔跑。她写在非洲迥然不同的生活经历,无意渲染传奇,那不过是后人如我们这样的读者冠以的虚名,伯瑞尔不是专业作家,她要做的只是安静的讲述,伯瑞尔光着双脚,手拎长矛与非洲土著一起追逐狮子的踪迹,独自带着一个简单的包裹,落脚在简陋的棚屋里,当一个年轻的驯马师,甚至,她学会了开飞机,多数时候沿着地图上从未标注的航线飞行,降落在几乎无法着陆的窄小陆地上,周遭等待的除了瞪着好奇和不安双眼的动物,还有急需医治的病人,或身处险境的猎人和飞行员这份洒脱地勇气,这般无惧地行动,直叫我捏把冷汗,自问并无胆魄如她,但同时,又隐隐的带着兴奋,不可按捺地等着故事继续。补过伯瑞尔女士从不滥用感情色彩来叙事,我猜想,伯瑞尔可以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的,冷静的铺陈这些故事,在于她知道,任何传奇或是伟大都并不是拔地而起之神迹,只不过是在一次次的重复和试验中,在无数的细节和繁琐中,以执着与恒心坚守,于是,故事出现了,光芒被后人付诸其中。
         除此以外,这般的宁静叙事或许也与伯瑞尔的职业体验游关联,孤独,是我不断在《夜航西飞》中咀嚼到的滋味,“即使在有航道的地区,即便有仪器的帮助和无线电的指引,夜航依旧始终孤独的工作。”“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你却从不观察你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这样的字句,让我越来越笃定的相信,孤独是每个人甩不开的包袱。但这并不代表孤独会吞噬我们,我一样从伯瑞尔的文字间找到佐证,她说“即便在飞机中独处一晚和一天这么短的时间,不可避免的孤身一人,除了微弱光线中的仪器和双手,没有别的能看;除了自己的勇气,没有别的好盘算;除了扎根在你脑海里的那些信仰、面孔和希望,没有别的好思索。”就是这样的吧,我们与孤独做伴,却也拥有勇气,手握信仰和希望。飞行是不断前行的旅程,即便抵达目的地,也只是意味着下一段旅程的开始,惶惑吗?当然会,甚至还伴随着对未知的恐惧,至少,当我勾画自己的未来时,兴奋与担忧总是并行而来,伯瑞尔给我了建议“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是更好的,因为它们已经消亡。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之中,隔着距离,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该释然的不是吗?你无需背负过往的苦痛,也不必紧拽着曾有的伤痛,若有孤独,就让它来临,与它结伴上路,因为抬头时,有星光可仰望,而脚下,只要迈步,就有路。
         伯瑞尔女士并无意将过多的想象附加与她的非洲经历中,你更别想期待她感情或是私人生活的绯闻,这本就不是一本想夺人眼球的八卦周刊,它亦如故事的背景地非洲一般,安静凝立与某处,不期待被赞颂,也无需万千的追捧,这正如伯瑞尔自己一样,她摒弃写作技巧,或者说她本身就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只是如她的工作,飞行、驯马一样,平实、安静而有耐心的讲述着,讲述一个我从未体会过的世界,一段我从未经历过的生活。若有机会,在一册书中,谈论自然,崇拜神灵,观察动物,学习生存,还有分享孤独,已经是一种馈赠了,所以,我只能说,再次感谢你,亲爱的伯瑞尔·马卡姆小姐,还有你的《夜航西飞》。
  •     伟大
  •     可读性并不强,美则美矣,纷繁散乱渲染太过,不过作者本身也不是想去说什么故事。读这本书无法真正了解非洲,但在柏瑞尔复杂的记叙之中,也能匆匆一瞥非洲之美。初中读到的时候,觉得最浪漫的不过是从飞机下丢下纸条“在你的北偏东15度,距离约十公里。前方有野象群前行”罢了。
  •     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之中,隔着距离,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     我独自度过了太多的时光 沉默已成了一种习惯
  •     曾有过那样的生活,那样的世界,那样的信念,那样的人
  •     在这个阅读只为消遣的年代,这本书或许只是短暂的逃离,让你去往一个不复存在的非洲。合上书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改变。但你知道,曾有过那样的生活,那样的世界,那样的信念,那样的人。
  •     前面有点没看进去 越往后越有味道 感觉非洲情结更重了w
  •     很久以前就相遇但是没有读的书,现在才读实在是悔恨。非常细腻的描写和生动优美的文字很好的表现了作者刚毅坚定的性格和极高的才情。八十岁还能与歹徒搏斗传奇女子的一生,无关爱情,活出自我,勇敢非凡。飞行和驯马,非洲的真实和西方文明,令人动容。
  •     “如果必须离开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决绝地离开,永远不回头。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更好,它们已经消亡了。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中,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     人生偶像,好多年都是~
  •       当初看《夜航西飞》只不过是为了闲暇时间里有点小资而已,现在重新读,忽然就觉得有些字词那么美。
      
      ——当你要离开曾经爱过的,始终生活过的地方的时候,不要慢慢得离开,一定要决然的、毫不回头地离开。不要去想过去,那已经过去了。未来隐藏在迷雾里,也许一开始看不分明。但是只要你勇敢地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一直喜欢这段话,这段话可谓伴着我走过人生最艰难的日子,那种完全绝望的感觉,都是靠着这句话——只要勇敢地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     非洲第一位职业女飞行员的自传,传奇一生,下笔开阔,没有小情调小哀伤,空中鸟瞰大地的视野,虽然作者情感波折,但这本书没有写她的情感经历。 文章中,对马的描述很赞,很有灵性。
  •     一本自然又朴实的关于非洲的书
  •     2016读的最好的两本书,一本是这个,一本是星野道夫的《漫长的旅程》
  •       这是一本好看,而且能引人思考的书。
      
      作者本人的传奇经历,几乎等同于高潮迭起的冒险故事,使我在阅读过程中持续保持强烈的阅读兴趣。她是一个女人,却拥有男人一样的勇气。她是驯马师、飞行师、丛林猎人的战友。她和狮子、疣猪斗智斗勇,她几乎要死在大象的脚下,她无数次面临飞机坠毁的可能,和独自在黑暗中航行的孤独。这样的真人故事,如何不吸引人呢?何况,你还能从她的故事里看到,那时的非洲是多么迷人。
      
      这本书最让我回味和思考的地方,是柏瑞尔每一次勇于告别当下的精彩生活,主动追寻崭新的未知旅程。
      
      她在父亲创建的恩乔罗农场,度过了惊险刺激、充满乐趣的童年。但她从不依附于任何人。当破产的父亲决定远走他处、重新开始的时候,她没有追随父亲,而是选择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她离开了恩乔罗农场,也离开了父亲,在非洲的另一片土地上成为驯马师,最终拥有自己的马场,也拥有了一个和当年恩乔罗农场地理风情相似的新农场。
      
      当她遇到拥有高超技艺的飞行师汤姆,她决心学习飞行。当技艺达成,她毅然抛下驯马师的生活,转而成为一名职业飞行师。靠着一架租来的飞机,她为濒临死亡的淘金者送去氧气瓶,她载着黑水热病人去看医生。她常常要在夜间航行。那时,机舱外的一切都湮没在黑暗之中,飞机成了她生活的星球,她是上面唯一的居民。
      
      当日复一日的普通飞行任务,已无法满足她那颗不安分的心,和白人猎手丹尼斯的一次谈话,使她动了用飞机寻捕大象的心思。当机会来临,她便付诸行动,开始和大象猎手们并肩作战。她驾着飞机俯瞰广袤的非洲丛林,寻找大象的踪迹。在一次地面行动中,她几乎死在大象的脚下。更多的时候,她因为飞得过低,而险些撞进象群和泥地。
      
      她说,这段时光和所有人期望拥有的过往一样美好。她经历危险也享受快乐。她拥有这一切,直到离开的时刻。是的。当她收到汤姆的来信,她决定离开这里,离开非洲。她要回到自己的祖国英国。这一次她要离开她的忠实伙伴鲁塔——她的童年玩伴,驯马师时期的帮手,飞行师期间的仆人。她还要离开非洲,她4岁就来到这个地方,驾着飞机穿行过这里几乎所有的地方。
      
      柏瑞尔的勇气,不仅体现在她和野兽对战,或驾驭飞机的时刻。她的勇敢在于,能离开当下的精彩生活,去面对未知。而她的传奇在于,尽管面对未知,她却每次都虎口脱险,并有所成。这是我最钦佩的地方。
      
      最后以柏瑞尔的一段原文结尾——
      
      我学会了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你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是更好的,因为它们已经消亡。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之中,隔着距离,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我学会了这一点,但就像所有人一样,待到学会,为时太晚。( I have learned that if you must leave a place that you have lived in and loved and where all your yesteryears are buried deep, leave it any way except a slow way, leave it the fastest way you can. Never turn back and never believe that an hour you remember is a better hour because it is dead. Passed years seem safe ones, vanquished ones, while the future lives in a cloud, formidable from a distance.The cloud clears as you enter it. I have learned this, but like everyone, I learned it late.)
      
      
      P.S. 毫无疑问,柏瑞尔的一生被众多优秀的男人影响。所以说,一个优秀的女人背后一定有优秀的男人在支持,而且往往不止一个。
      
      P.S.S.很久没写书评了,这次竟然写了这么多。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这本书真的很棒,能够促使我说这么多。
  •     去老挝的时候在路上看的,感觉那段时间充满了阳光,奇幻而刺激
  •     我觉得我已经爱上了Beryl
  •     18岁的尾声。夏日的夕阳快要隐没。私心加上一星。
  •     务实却诗意,孤独而勇敢。
  •     呃 业界良心而已 盒盒盒
  •     原版文字太飘逸只能求助中文版
  •        无意看了这本书,West with the Night,很喜欢。
       作者Beryl Markham,生于1902年,四岁离开故土英国,和父亲来到肯尼亚。在那里长大,养马驯马,偶然的,也可以说说命中注定的,学会了驾飞机,成为了职业自由飞行员。主要在非洲执行送信送人找象等飞行,1936年独自飞越大西洋,二战后逐渐回归驯马,直到1986年去世。
       非职业的作家之所以让人钦佩,是因为他们不拿文字舞刀弄枪,而是直接的和读者分享他们的世界,真实、纯粹。一辈子她就出了这么一本书,那也够了。潇洒漂亮的白人小姐,在荒蛮的东非大陆,勇敢坚强的开拓,又是传奇的飞行员,这些看上去已经浪漫的要命,但完全不是这本书要表达的。那些飞行的记录,是职业和技术所驱使,她本人,起码在这本书里面,并没有特别的骄傲。倒是和猎狗的亲密,与儿时伙伴的离合轨迹,对爆烈的马和冰冷的飞机,广袤的星空和无边的大地,她有更多孤独无助的情感,在看这些片段的时候,哪怕所在的时空相距甚远,也会被深深感动。
       中学看《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囫囵吞枣的不怎么懂,只是很难过。之后看了好几遍。七月去肯尼亚,在一个营地,无聊的翻着白人殖民者企图征服东非的老照片画册,突然看到一张肯尼亚山冰川上的大象骨头残骸。注解是,攀登肯尼亚山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百思不得其解,大象何以远离自己生活的草原,来到这个不应该企及的海拔,他们还给它取了一个名字。那时候就想起来,海明威不是把大象换成了更迷人的豹子,肯尼亚山换成了更高的乞力马扎罗山吧?关于非洲的书又那么多,大部分都是外人写的,而非洲的真正主人,那些世代繁衍的动物和人类,始终嵬然不动,沿着远古的足迹,一直沉默的走下去。
       我还是有点难以接受,草原上那半人高的牛粪和树枝搭的窝棚,真的还是他们21世纪的家。要是比起来,南非大城市边缘的铁皮集装箱贫民窟就更好吗?难怪,娜一瓦沙湖边的小机场的瑞士飞行员强调,只有这里,肯尼亚,才是真正的非洲!我想,那么一大块大陆,无数的黑人和无数的大象狮子土狼蜥蜴会对这个论断嗤之以鼻,但是起码,这是还没和原始完全决裂的非洲吧。机长一定是Beryl的迷恋者追随者,勇敢坚强的人总是幸运,坚持梦想,就可以在这梦想的天地里驰骋。虽然,起飞前要雇人赶走短短跑道里用大餐的斑马羚羊。难道这不是梦想的一部分嘛?
       卡伦布里克森笔下的非洲,是浪漫悲情的。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丹尼尔的照片,却好像有点秃顶。。。。。。当然这个伟大的花花公子,绝非浪得虚名,才华横溢又淡泊名利,绝对是各种文化朝拜的英雄。何况他还死于自己驾机的空难。内罗毕有很大的卡伦区,也有丹尼斯的墓碑,他们为什么都死的这么叫人感慨呢?卡伦本人,死于厌食症导致的营养不良。饿死的。Beryl的导师,教她驾机的汤姆,在跑道准备起飞时被一架降落的飞机撞击,螺旋桨的叶片刺入心脏。Beryl本人,1986年逝世时,家徒四壁。当然你也可以说,有这么丰富的人生历练,其中哪怕是一次的光彩也可以叫千千万万个人的整个生命都暗淡无光,物质的贫穷算什么。可是,为什么他们就不值得安享晚年,风光大葬呢?是要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有点希望,知足的期待明天吗?
       在我快忘了九天肯尼亚之行的时候,看了这本书,想起来低沉富饶的大裂谷,穿过赤道渐渐拔高的高原,烈日下枯黄的草原着缝隙冒出来的绿,昏黄的河水,孤独的合欢,中午炙烤宇宙的炎热,早晚席卷大地的凉风,讨厌的狒狒,温情的狮子----显然我们错过了捕食的时刻,木讷的斑马,移动在地平线上的长颈鹿群,缤纷的肯尼亚玫瑰,晨光里搭着露珠的撒旦之果,那些蹦的老高的我连部落名字都记不住的黑人,非洲真是迷死人啊。
       乞力马扎罗山,不是还没有去这个吗?也没有见过维多利亚湖,维多利亚大瀑布,更别说西非,北非,虽然我对埃及和阿拉伯人没有半点兴趣!哎呀,世界未免太辽阔!
      
  •       与大部分人的赞颂不同,我觉得这书从写作上来讲一般。吸引我的仅仅是它的情节——那个女人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奇妙的经历。
      
      因为,那些感触、评论,虽然很感人,读来值得咀嚼,但基本只是作为作者经历的一部分自然抒发。细细品来,我能仿佛身临其境的去感其所感,而已。
      成书者,要么有独到的见解或视角,要么对某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要么,就是独特到难以复制甚至难以想象的经历(至少在成书的那个年代是这样,当然,能超越那个年代时间越久,书越经典)。
      三毛如此,James Herriot如此,这个女人,亦是如此。
      
      正如她所说,每个人眼中的非洲都是不同的。她也是如此。她的经历是外族人(无论棕白黄)对古老神秘的非洲一个精彩的注脚。农场主的女儿,驯马师,飞行员,即使在今天,在现代社会;即使对于男人,这依然是很特立独行的轨迹。书中处处流露着她肆意散发的个性,她的追求,她的执着。
      看后记说她人生中“精彩”的八卦在这本自传里一点没有流露,我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一本自传!
      其实想来也容易理解,自传,自然是自己选择素材和角度。对于她而言,她的人生价值,她超越时代的方式,全都凝聚在她这些对理想的追求中,这些卓越的成就中。而那些感情、家庭方面的琐碎,完全不值得一提!也许在她眼中只是生命中的消遣,遇到一个男人,离开一个男人,比起翱翔天空的自由,比起夜航大西洋的冒险,比起驯马的挑战、比起穿越法西斯防线千里奔赴英国的刺激,那些,又算得了什么呢?!那就像河流中飘过的落叶,却绝对不是岛屿。
      
      旁人看来她的人生有种无与伦比的潇洒。也许她自己也这么觉得,或者至少这样追求的,所以她记录下来的,流传下去的,也都是体现这种成功和潇洒的。
      
      她可以算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事实上很多有成就的人多少都有这样的倾向。一切为我所用,一切按我心而行。毫无顾忌,毫无愧疚——至少是不会被这些让自己不安的情绪所羁绊。她也不会去在意别人的议论看法,或者说,她自己认定的事情,决不会因为悠悠众口而改变或妥协。这需要相当强大的内心,和外部实力的支撑。了不起的是,她都获得了。因此她的人生犹如破冰船,所向披靡。
      
      最有意思的是看她写到她飞越利比亚过程中与奇葩的意大利军人纠缠,充分证明了网上那篇意大利军队二战中奇葩事迹的笑话贴。
      
      最后,是要吐槽一点。这书里处处流露出的白种人(或者说英国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性,对自己民族的价值观的优越性。
      为什么各个国家、民族无数人“闯荡非洲”,只有她得到如此追捧?有多少人知道帮助南非建国并白手起家建立起其电信系统的那个人是谁?(好吧,其实我也没有记住名字,只是听一个朋友的朋友,南非白人,提到过他“祖上”这一功绩)。有多少人知道横穿非洲的铁路生命线是谁锻造的?任何一片土地上都不缺乏传奇,只是有的地方更神秘、更人迹罕至或者难以落脚;同时,人们喜欢听新鲜,尤其当这些新鲜事儿发生在一个颇有争议的女人身上。得,就是传奇啦~
      她对于非洲这片土地是尊敬的,但是对于这片土地所养育的动物、人——也许是拜那个年代所赐——洋溢着征服者的理所当然。尤其突出的是寻找象牙那段。其实那就是杀戮和掠夺。但她心安理得的感觉杀死一头公象和农场上杀一头牛没什么区别。这段让我看的相当不爽。虽然那些飞行细节依然吸引我。
      
      好吧,这是一本自传,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把自已一生中自己认为最得意的成就、最深切的感受和最值得记忆的片段拿出来分享。所以我虽然不喜欢这本书,不赞同她三分之二的“三观”,但我欣赏她肆意随性却有认真执着的人生态度,活得痛快!活得真实!
  •     2016.12.27 “人要坚定果断,为了做一件事,必须头也不回地告别留恋的一切。过去了的时光与另一条没有选择的路,哪怕再好,都是死去了的。”
  •     #十九君的深夜书局# 【2017 NO.17】海明威在信中写道:“你读过柏瑞尔•马卡姆的《夜航西飞》了吗?在非洲时我和她很熟,从不怀疑她有朝一日会在记录飞行日志之外,拿起笔写写别的。如今所见,她写得很好,精彩至极,让我愧为作家。我感觉自己只是个处理词语的木匠,将工作所得拼装到一起,有时略有所成……由于我彼时正在非洲,所以书中涉及的人物故事都是真实的。我希望你能买到该书,并读一读,因为它真他妈太棒了。”
  •     很棒的经历,尤其对一位女性来说,她的人生很充实
  •     一流的译笔
  •     谢Ls 书评的基本作用达到了
  •     哈哈,不如叫番外篇~
  •     这是一种人生。
  •        有时候,一本美妙的书就妙在,它替你完成了一场梦想的预演。于我,柏瑞尔·马卡姆的《夜航西飞》便是如此的一本书。它让我看到一个在一次次超越巨大孤寂中追寻自由的灵魂。她强韧,同时温柔着。她对非洲的山川、动物、人们爱得深沉,叙述起来却是那么干净准确,仿佛只是写给自己读的备忘录。
       正如序言中她的朋友所说:“柏瑞尔·马卡姆是一个行动派的女人,就和男人一样。她的著作是她职业生涯中一个怪异的插曲。”她训练赛马,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为猎队搜寻大象的踪迹,独自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加拿大……她人生伸展之宽广,她个性独立之潇洒,不禁令我联想起一个人——《廊桥遗梦》的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同样是豹子一样美好、强壮、不羁的灵魂,永远在路上。想起来,初读《廊桥遗梦》的我还只是个天真的少年,便已开始向往着罗伯特那样的人生,开着旧皮卡车,携着照相器材和吉他,了无牵绊,独自走天涯。我还曾模仿他,在房间白墙上,用蜡笔写上所有自己想去的地方的名字。十多年后的我,也独自行了一些路,看了一些风光,爱了一些事物,而《夜航西飞》,在这对的时间点,引燃了我身体里那团发热煤火,于是我倏然发觉:自己一直向往的是柏瑞尔的“职业”——捕风。
       捕风的人啊,追逐自由,因此注定要抵抗比常人剧烈百倍的孤独。在巨大时空的荒野里,在无边无涯的黑夜里,在轰鸣作响的机舱里,柏瑞尔成为了一颗照耀自己的小太阳。她敏感地触摸到生而为人的深刻孤独,并从容地与之久久对峙,正面交锋,最终抵达更强大、更真实的自我。
       或许很多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但他们的故事读来,只是故事而已。柏瑞尔·马卡姆,则是真正适合讲述故事的人,一个行过千山万水,历经世事圆缺,却始终永葆孩童般的真实与专注的人。她在机舱里信手写下的一段段捕风记录,跨越时空,来到我们眼前,传达的是这样的讯息:人生只此一趟,必须不虚此行。
       让我们说走就走吧,捕风的人。
      
  •     作者与孤独相处的能力令我动容,仿佛银河与草原都是她的玩伴,"这是最宏大的孤独,在如此广袤的平原和天空之中,你如此清晰的存在着。"
  •     炒鸡喜欢
  •     因为西飞所以读的 精神不错 孤独和自我
  •     文笔倒是很华丽,还是觉得过于造作了点。内容吧,真正的非洲其实着墨也不多,更多的是关于驯马、飞行和她周围那些人(也是写欧洲人居多)。总体也就那样吧。
  •     柏瑞尔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正因为彻底的悲观,所有世俗的枷锁才不是她的枷锁,所有的结局才都能坦然受之。在她的观念里没有任何的标签,不是女权主义者,也不是了不起的飞行员,终其一生,只是追逐心头一念。一段风一样的人生。
  •       自从看过陶立夏的《分开旅行》,就喜欢上这个作者。她的微博有旅行,有感受,有美好的照片,不绚烂,是安静的愉悦感。而后看了她翻译的《夜航西飞》,配着文字,配着脑子里的画面,黑夜,谜一样的夜空,静谧,不会令人感到害怕,反而会让人从紧张的情绪中,彻底释放出前所有的平静感。充满猎奇感,也充满力量。不得不说,她翻译的很好,是我喜欢的基调。
      
      每日读几页,读的慢,但是却很让人回味。
      
      这本书开始的几页都是照片,那时候虽然没看过文字,但在看过照片的时候就觉得这种应该不张扬,长相平凡的女人,笑起来温柔的女人,内心应该是很有故事的,很强大,不带有攻击性,但是却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也能得到的人。后来读完整本书,真真的是这样验证的。
      
      书里的文字有好多都让我喜欢,摘录分享:
      
      
      “即便在有航道的地区,即便有一起的帮助和无线电的指引,夜航依旧是种孤独的工作。但飞越牢不可破的黑暗、没有冰冷的耳机陪伴,也不知道前方是否会出现灯光、生命迹象或标识清晰的机场,这就不仅仅是孤独了。有时那种感觉如此不真实,相信别人的存在凡儿乘了毫不理解的想象。山丘、树林、岩石,还有平原都在黑暗中合为一体,而这黑暗无穷无尽。地球不再是你的生活的星球,而是一颗遥远的星星,只不过星星会发光,飞机就是你的星球,而你是上面唯一的居民。”
      
      。。但对我来说并非如此,因为字童年时代起,非洲就是呼吸一样的存在,是我生命的源泉。它依旧主宰着我内心最深切的恐惧,总是孕育着复杂而又无法解释的谜题。它是记忆中的阳光与青山,清凉的河水与暖黄色的灿烂清晨。它和海洋一样冷酷无情,比沙漠更顽固不化。它从不隐藏自己的好恶,它不会有分毫妥协,却又对全人类风险良多。
      
      但是非洲的灵魂,它的完整,它缓慢而坚韧的生命脉搏,它独有的韵律,却没有闯入者可以体会,除非你再童年时就已经浸淫于它延绵不绝的平缓节奏。否则,你就像一个旁观者,观看着马赛人的战斗舞蹈,却对其音乐和舞步的涵义一无所知。”
      
      “世间有许多种静默,每一种都有不同的意味。有一种寂静随林间的清晨一同降临,它有别于一座安睡的城市的寂静。有暴风雨前的静默以及暴风雨后的静默,这两者也不仅限疼痛。有虚无之静默,惊惧只静默,疑惑之静默。有一种静默可以从没有生命的物体中散发出来,比如说从一把刚被使用过的椅子,或者从一架琴键蒙尘的钢琴,甚至从任何一件曾满足人们需求的物品之中,不管是为取乐还是为工作。这样的静默会说话。它的噪音或许忧郁,却也并非总是如此,因为椅子可能是一个欢笑的孩子留下的,钢琴的最后几个音符曾经喧闹而欢快。无关氛围与场合,事物的本质将在随之而来的静默中延伸。它是一阵无声的回响。”
      
      “当你飞行的时候,年轻人说,你会感觉到满足,就像拥有了整个非洲。你觉得目力所及的一切,都属于你:所有的碎片都合而为一,全都归你所有。并不是你想要,而因你独自身处机舱,没有人能与你分享。它存在着,属于你。它让你感觉自己比真实的那个自己更强大,已接近你感觉自己可能会达成的事,但你从没提起胆量认真细想。”
      
      “某个愤世嫉俗倾向的人曾说过:”我们活着,什么都没学到。”然而,我确实学到了些东西。
      我学会了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你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进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是更好的,因为它们已经消亡。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之中,隔着距离,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我学会了这一点,但就像所有人一样,待到学会,为时太晚。”
      “可能等你过完自己的医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你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假如你阅读,或玩纸牌,或照料一条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对孤独的厌恶就如同想要生存的本能一样理所当然,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不会费神创造什么字母表,或是从动物的叫喊中总结出语言,也不会穿梭在各大洲之间——每个人都想知道别人是什么样子。
      
      即便在飞机中独处一晚和一天这么短的时间,不可避免的孤身一人,除了微弱光线中的一起和双手,没有别的能看;除了自己的勇气,没有别的好盘算;除了扎根在你脑海里的那些信仰、面孔和希望,没有别的好思索——这种体验就像你在夜晚发现有陌生人与你并肩而行那般叫人惊讶。你就是那个陌生人。“
      
  •       一句话形容:这是一本有画面感的书。第一第二卷看得津津有味,第三第四卷沉闷了不少,感觉都不是出自同一个作家之手,但是也不乏亮点,比如狩猎大象那一段。作者猎猪,猎大象,遭遇狮子袭击,驯马,开飞机,为人送氧气瓶,送信件,身为一个女子却做着那时男子才能干的事情,不经意还写了本书,大体精彩有趣,还有些警示的哲语,不能不让人佩服。
  •     想去肯尼亚
  •     2017-5文笔惊人。文字简练精悍,文笔间能体会作者性格刚毅沉稳,跟现在很多矫情呻吟的男作者比实在是男子力爆棚。做人做事以及写作都这么清清爽爽不拖泥带水很是美好。
  •     对飞行与孤独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
  •     我们都应该学习如何让信念成真
  •     作家的经历太丰富了吧 被各种动物咬
  •     这个评论读起来满足了好多好奇心
  •       ——Beryl Markham《West With the Night》
      
      
      
      P8:
      既然对作者们来说,非洲是千万种面貌,那么我想,对所有的读者来说,非洲也可以是千万种面貌吧。
      神秘的非洲,狂野的非洲。它是炼狱,也是摄影师的天堂。它是狩猎者的瓦尔哈拉,也是遁世者的乌托邦。它是你心中的愿望,禁得起所有诠释。它是死亡世界最后的一丝残余,也是闪亮生命的摇篮。但对于很多人,也包括我,它只是个“家”。它有各种各样的性格——除了沉闷。
      
       P9:
      即使在有航道的地区,即便有一起的帮助和无线电的指引,夜航依旧是种孤独的工作。但飞跃牢不可破的黑暗,没有冰冷的耳机陪伴,也不知道前方是否会出现灯光、生命迹象或标志清晰的机场,这就不仅仅是孤独了。有时那种感觉如此不真实,相信别人的存在反而成了毫不理性的想象。山丘、树林、岩石,还有平原都在黑暗中合为一体,而这黑暗无穷无尽。地球不再是你生活的星球,而是一颗遥远的星星,只不过星星会发光。飞机就是你的星球,而你是上面唯一的居民。
      
      
      P11:
      三百五十英里可以是短暂的航程,也可以像从你所处的位置到世界尽头那般遥远。有许许多多的决定因素。如果是夜晚,它取决于黑暗的深度和云层的厚度还有风速、群星、满月。如果你独自飞行,它也取决于你自己,不仅仅是你控制航向或保持高度的能力,也取决于那些当你悬浮于地面或寂静天空中时,会出现在你脑海的东西,有一些会变得根深蒂固,在飞行成为回忆之后依旧跟随着你。但如果你的航道是在非洲的任何一片天空,那些回忆本身也会同样深刻。
      
      P12:
      (非洲)它依旧主宰着我内心最深切的恐惧,总是孕育着复杂而又无法解答的谜题。它是记忆中的阳光与青山,清凉的河水与暖黄色的灿烂清晨。它和海洋一样冷酷无情,比沙漠更顽固不化。它从不隐藏自己的好恶。它不会有分毫妥协,却又对全人类奉献良多。但是非洲的灵魂,它的完整,它缓慢而坚韧的生命脉搏,它独有的韵律,却没有闯入者可以体会,除非你在童年时就浸淫于它的绵延不绝的平缓节奏。否则,你就像一个旁观者,观看着马赛人的战斗舞蹈,却对其音乐和舞步的涵义一无所知
      
      P16:
      当穿越黑暗的飞行结束之时,有种已成定局的决然感。那些在数小时远离尘世的轰鸣声中与你切肤相伴的一切,戛然而止。飞机前端向下,两翼紧拽着地面上更牢不可破的气流帘幕,机轮触地,然后引擎叹息着陷入沉默。当那些生长在世俗世界里的牧草与盘旋的尘埃出现,在缓步蹒跚而行的人类与扎根的树木们无限的耐心面前,飞翔的梦想突然消失。自由再次弃你而去,片刻之前你曾拥有的双翼不亚于猎鹰,甚至比鹰翼更为迅捷,如今它们再一次还原为铁与木,呆滞而沉重。
      
      P23:
      无论你住在哪里,你都仿佛必须获得来自别处的消息,来自更繁华的某地。所以这个人,躺在维多利亚湖边的沼泽里行将就木,却并不关心来身,而更关心此世。正是这点让死亡如此艰难,尚有疑惑未解 尽管我们从古至今高调地宣扬孤独的高贵和价值,但我们却不因此而更愿意离开喧嚣尘世。我们的臆想并不能使我们更多地摆脱群居动物的本能。
      
      P25:
      “人们都善忘。”他接着说:“一群人很容易就忘记了某个人,但如果你身处这样偏僻的地方,你会记得你遇见的每一个人。你甚至会为从未喜欢过的人挂怀,你开始想念自己的敌人。这些是所有能想到的事,所有有益处的事。”
      
      P33:
      "我继续向北飞行,感到睡意越来越浓,但并非因为疲惫。在这样空旷的大地上持续飞行数小时后感到的孤独,主要是因为地平线上看不到烟雾。白天盘旋上升的炊烟就像是黑夜中的光,它可能出现在你航线的左舷或右舷,它或许只是马赛人的营火,生火的人对你的存在一无所知,就如同他对明天的忧愁一无所知。但它终究是一个航标,代表着人迹的存在,就像沙漠中的一个脚印或一根火柴。"
      
      P43:
      “世间有许多种不同的静默,每一种都有不同的意味。有一种寂静是伴随清晨的树林一同降临,它有别于一座安睡的城市的寂静。有暴风雨前的寂静以及暴风雨后的寂静,这两者也不尽相同。虚无之静默,惊惧之静默,疑惑之静默。有一种静默可以从没有生命的物体中散发出来,比如说从一把最近使用过的椅子,或者从一架琴键蒙尘的钢琴,甚至从任何一件曾满足人们需求的物品之中,无论是为了取乐还是为了工作。这样的静默会说话。它的嗓音或许忧郁,却也并非总是如此,比方说:椅子是一个欢笑的孩子留下的,钢琴的最后几个音符曾经喧闹而欢快。无关氛围与场景,事物的本质将在随之而来的静默中延展。它是无声的回响。”
      There are all kinds of silences and each of them means a different thing. There is the silence that comes with morning in a forest, and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silence of a sleeping city. There is silence after a rainstorm, and before a rainstorm, and these are not the same. There is the silence of emptiness, the silence of fear, the silence of doubt. There is a certain silence that can emanate from a lifeless object as from a chair lately used, or from a piano with old dust upon its keys, or from anything that has answered to the need of a man, for pleasure or for work. This kind of silence can speak. Its voice may be melancholy, but it is not always so; for the chair may have been left by a laughing child or the last notes of the piano may have been raucous and gay. Whatever the mood or the circumstance, the essence of its quality may linger in the silence that follows. It is a soundless echo.
      
      P121 第十一章
      我学会了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你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是更好的。因为它们已经消亡。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之中,隔着距离,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我学会了这一点,但就像所有人一样,待到学会,为时太晚。
           
      P218:
      当你与他人闲坐交谈时,你是孤独的——其他人也是如此。无论你在哪里,只要夜晚降临,火苗随着来去自如的风势自由燃烧,你就是孤独的。你说的话,除了自己又有谁在听?你想的事,对他人又有何意义?世界在那边,而你在此处——这是仅存的两极,也是唯一的现实。
      你说话,但谁在倾听?你倾听,但谁在说话?是你认识的某个人吗?他说的话是否有能解释群星,或是解答失眠的鸟提出的问题?思考着这些问题,双手环住膝盖,凝视着火光和边缘的灰烬,这些问题就是你的问题。
      
      P221:
      我寻思着自己是否做出一点改变--这次的改变是前往欧洲一年--或许,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一些更好的东西。生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便是我这样的一生,也是如此,我想。
      有一天,你会宁愿自己没有做出这个改变,但对自己说这些毫无裨益,自怨自艾也是如此。
      我回想过去几个月的日子,发现它们和所有人期望拥有的过往一样的好。我坐在火光中,它们全部历历在目。
      串起那些日子的时光很美好,串起那些时光的片刻也一样。我承担责任并辛勤工作,我经历危险也享受快乐,结识了三两好友,生活在一个没有围墙的世界中。我依旧拥有这一切,我提醒自己:我会一直拥有直到离弃它们的那刻。
      
      我独自度过了太多的时光,沉默已成一种习惯。
      
      P225:
      回忆是毒药。回忆会摧毁你的力量和意志。
      
      P252:
      对于离去又复返的人们来说,非洲永远不会保持原样。它不是一片充满变迁的土地,却有万千情绪。它并不无常,但它不仅照顾人类,也照顾着各类物种,它不仅仅哺育生活,还哺育着文明。非洲目睹过消亡,也目睹过新生,所以它可能意兴阑珊,可能不为所动,可能温情脉脉,也可能愤世嫉俗,一切都弥漫着因太多智慧而生的倦怠。
      非洲与其说是原始大陆,不如说是储藏基础和根本价值观的宝库。与其说它是蛮荒之地,不如说它是我们不熟悉的召唤。不管它用多么醒目的野蛮装点自己,那依然不是它的本质。
      
      P263:  
      可能等你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你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假如你阅读,或玩纸牌,或照料一条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对孤独的厌恶就如同想要生存的本能一样理所当然,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不会费神创造什么字母表,或是从动物的叫喊中总结出语言,也不会穿梭在各大洲之间——每个人都想知道别人是什么样子。
      即便在飞机中独处一晚和一天这么短的时间,不可避免的孤身一人,除了微弱光线中的仪器和双手,没有别的能看;除了自己的勇气,没有别的好盘算;除了扎根在你脑海的那些信仰、面孔和希望,没有别的好思索——这种体验就像你在夜晚发现有陌生人与你并肩而行那般叫人惊讶。你就是那个陌生人。
      
  •     驯马、打猎、飞行,这本书着墨最多的三个元素,也是柏瑞尔眼中非洲的印象。欣喜的是,这本书采用第一视角,因此每每叙述赛马、猎象、横跨大西洋,都有一种虚拟现实的即视感,就好像自己同主角一样在经历这些事情。夜航西飞,是孤独者的旅程,也是勇者的征程。
  •       买了这本书,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翻看,终于拿出来开始读,有时让我如坐针毡.......
      她的灵魂很自由,文字也很有质感,回想起来印象中的柏瑞尔好像是很冷静的,现在社会中的情爱,离她很远.....
      觉得柏瑞尔不是一个会为爱情烦恼的女人,失去了现在的,又马上被其他事物吸引了
      
      
  •       《夜航西飞》
      [英]柏瑞尔·马卡姆著 陶立夏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0年12月第1版
      
        即使在有航道的地区,即使有仪器的帮助和无线电的指引,夜航依旧是种孤独的工作。但飞越牢不可破的黑暗,没有冰冷的耳机的陪伴,也不知道前方是否出现灯光、生命迹象或标志清晰的机场,这就不仅仅是孤独了。有时那种感觉如此不真实,相信别人的存在反而成了毫不理性的想象。山丘、树林、岩石,还有平原都在黑暗中合为一体,而这黑暗无穷无尽。地球不再是你生活的星球,而是一颗遥远的星星,只不过星星会发光。飞机就是你的星球,而你是上面唯一的居民。
        开始这样的飞行前,正是对这种孤独的预料比身体可能遭遇的危险更令我忧郁,也让我怀疑这份工作究竟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差事。而结论永远是:不管孤独与否,它都让你免遭无聊的荼毒。
         P009
        
        自童年时代,非洲就是呼吸一样的存在,是我的生命源泉。
        它依旧主宰着我内心最深切的恐惧,总是孕育着复杂而又无法解答的谜题。它是记忆中的阳光与青山,清凉的河水与暖黄色的灿烂清晨。它和海洋一样冷酷无情,比沙漠更顽固不化。它从不隐藏自己的好恶。它不会有分毫妥协,却对全人类奉献良多。
        但是非洲的灵魂,它的完整,它缓慢而坚韧的生命脉搏,它独有的旋律,却没有闯入者可以体会,除非你在童年时就已浸淫于它绵延不绝的平缓节奏。否则,你就像一个旁观者,观看着马赛人的战斗舞蹈,却对其音乐和舞蹈的涵义一无所知。
         P13
        
        无论你住在哪里,你都仿佛必须获得来自别处的信息,来自更繁华的某地。所以这个人,趟在维多利亚湖边的沼泽地行将就木,却并不关心来生,而更关心此世新近发生的事情。正是这点让死亡如此艰难:尚有疑惑未解。
        假如对死亡的蔑视可以被理解为勇敢,那么艾伯特这位垂死的朋友是位大无畏的人。
         P23
        
        患疟疾的人可能经历数年的折磨才会去世,承受着那些寒冷、高烧和噩梦。但是,假如某天,他发现自己的尿液变成了黑色,他就知道自己再无可能离开那个地方了,无论他身处何地,也无论他想去往何方。他知道前面有怎样的日子在等待自己,漫长、乏味、无始无终,昼与夜只是交替,不分颜色、不分声音,也找不到意义。他将躺在病榻上,感觉分分秒秒像由无尽痛苦交织而成绸带般,经过他的身体,因为彼时,时间本身已成为痛楚。光亮与黑暗也成了痛苦,他所有的意识只为感受着这痛苦而存在,任其一次次不间断地侵入他的意识,事实简单明了:他要死了。
         P26
        从此以后,当我在赛论盖蒂上看见机翼下方这样的兽群,有时会看见一匹斑马游离在大部队的边缘。我曾想过,它现在应该长大,这些年来学会了应付。但是,不管它有没有朋友,它都会过于孤独。因为它一定记得自己小的时候,曾像个宫廷中的弄臣般生活过。
         P39
        
        我永远分不清灵感与冲动的界限,我想答案只存在于结局中。如果你的直觉得到善终,那你就受了启迪;如果不得善终,那你就该为盲从轻率的举动而感到羞愧。
         P41
        
        我有时会想起埃尔金顿家的茶桌——圆形、很大、白色,结实的桌腿立在花园内的绿色葡萄藤下,在距离非洲边缘一千英里的地方。
        我想,它代表着某种认知而并非奢侈。它是件证据,证明英格兰仍因两样赠予而亏欠着古老中国,茶与火药——它们使扩张成为可能。
         P56
        
        我父亲曾抱怨说,每当布勒因为这种行为受到责打时——它时常挨揍——它就认为惩罚也是屠杀猫咪行动中不可避免的风险,所以当我们希望通过责罚来纠正它的错误时,受惩罚的却反而像是我和父亲,反正不是布勒。
         P68
        
        一个消息带着一个故事来到农场,比起那些时日里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并不算有多少意义。它有关德属东非的战况,一个高大的年轻人阵亡了。
        我想他并不比其他阵亡的人们更高尚或是更优秀。这是个寻常故事,但对于熟知他的吉比和我来说,没有什么故事能与这个相提并论,也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悲伤,即使现在我们也依旧如此认为。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将条文斗篷束在肩上,拿起他的盾牌和长矛去战斗。他以为战争是由长矛、盾牌和勇气组成,所以他全部带上。
        但他们给了他一把枪,于是他将长矛和盾牌留下,只带上了勇气。他们去到他们要他去的地方,因为他们说这是他的职责。他相信职责以及他所知道的正义,还有与土地相关的一切:比如说森林的呼唤,比如说狮子有猎杀羚羊的权力,羚羊有吃草的权力,而人有战斗的权力。他相信,年轻如他,应该有很多妻子,在树庄的树荫下听故事。
        他拿过枪,用他们教他的方式握住,走到他们叫他去的地方,微微笑了一下,寻找决战的对手。
        他被另一个也相信职责的人射杀,被埋葬在他倒下的地方。事情就是如此简单明了,不值一提。
        但对于吉比和我来说,一切当然不是这样。因为这个高大的年轻人是吉比的父亲,也是我最特别的朋友。
        “一旦我接受割礼,成为一名战士,”吉比说,“并像个男子汉一样喝下血与凝乳,而不用和女人一样煮粥、编织,那时候,我就要找到那个杀死我父亲的人,将我的长矛刺进他的心脏。”
        “你太自私了,吉比。”我说,“我可以跳得和你一样高,玩游戏和你一样在行。长矛也能扔得跟你一样远。我们要一起找到那个人,一起将我们两个人的长矛刺进他的心脏。”
         P94
        
        “当第一个人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他独自在广袤的森林和大地上游荡,他非常担忧,因为他不记得昨天,也无法想象明天。神明看见了,于是他派变色龙去给这第一个人类(一个纳迪人)送信,说永远不会有像死亡这样的事情发生,明天会像今天一样,日子将永无止息。”
        “变色龙出发很久之后。”吉比说,“神明又派出了白鹭去送信说将会有一种叫作死亡的事情发生,有时,明天将永不到来。‘哪个口信先抵达,’神明警告说,‘哪一个就算数’”
        “变色龙是个懒惰的家伙,它一心就知道吃,只肯伸着舌头捕食。它在路上荒废了这么多时间,所以只比白鹭早那么片刻来到那个人的脚边。”
        “变色龙开始说话,但它开不了口。因为它急于想要说出代表永生的口信。而且要赶在白鹭之前,所以它结巴着,只是愚蠢地变着颜色,变了一种又一种。于是白鹭就镇定自若地开口,说出了死亡的口信。”
        “从那时起”吉比说,“所有人都会死。我们的族人知道这个事实。”
         P98
        
        我学会了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你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缓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是更好的。因为它们已经消亡,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中,隔着距离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我学会了这一点,但像所有人一样,待到学会,为时太晚。
         P121
        
        一句话引发了一个想法,一个想法构成一个计划,一个计划付诸一次实践。变化缓慢发生,“现在”就像个懒散的旅人,在“明日”到来的路上虚掷着光阴。
         P142
        
        有一天,布里克斯会与它重逢,我也一样。但它依然离我们而去了。再看见它不代表能再活一次。你总是可以重新找到过去的那条小路并漫步其上。但你所能做的不过是说:“啊,是啊。我记得这个转弯!”或者是提醒你自己,虽然你还记得这令人无法忘怀的山谷,但这山谷早已不再记得你。
         P256
        
       可能等你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你学会观察别人,但你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假如你阅读,或玩纸牌,或照料一条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对孤独的厌恶就如同想要生存的本能一样理所当然,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不会费神创造什么字母表,或是从动物的叫喊声中总结出语言,也不会穿梭在各大洲之间——每个人都想知道别人是什么样子。
        即使在飞机中独处一晚和一天这么短的时间,不可避免地孤身一人,除了微弱光线中的仪器和双手,没有别的能看;除了自己的勇气,没有别的好盘算,除了扎根在你脑海的那些信仰、面孔和希望,没有别的好思索——这种体验就像你在夜晚发现有陌生人与你并肩而行那般叫人惊讶。你就是那个陌生人。
         P263
        
        布勒被撕裂了,像只被屠宰的羊。…… ……
        在远方,有一头刚醒来的狮子发出怒吼,吼声穿过寂静的夜色,我们倾听着。那是非洲的呼喊,带来不存在于我们脑海,也不存在于我们内心的记忆——或许甚至都不存在于我们的血液。它不属于这个时代,但它存在着,展示着一个我们望不到头的断层。
         第七章 为公牛血而赞美神明
         (布勒受伤的前后情节很感人,我当时告诉室友,一只狗被一只猪杀了,好难过。)
        流亡贵族
       以纯种马坎希斯康的角度描写其受驯养的日子。我非常喜欢。
      
      
       我在看夜航西飞的时候,觉得生活是只要照顾好一匹马,如果不能飞翔。不要去看星星看月亮看星球,就好好看着自己的马。
  •     好有研究精神~
  •     喜欢书名,也喜欢书中的内容
  •       如果事先不告诉你Beryl Markham(柏瑞尔 玛卡姆)的名字,让你读这本书——在非洲的原始草原长大,驯马,和非洲土著一起寻找野猪,狮嘴逃生,驾驶飞机帮助猎人寻找象群,独自一人飞行21个小时逆风从英格兰穿越大西洋到达加拿大——这些故事,你肯定会以为这是一个自由无畏,无欲无求,喜欢冒险的男子汉的故事。但你彻底错了,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在英国出生的女人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作者享受于她在非洲的故事,甚至于连她的三次婚姻,她的孩子,她的母亲都只字未提。所以就像柏瑞尔所说,这并不是一个传记。是的,也许,这更像是一部现代文明人与非洲的故事,用平淡,幽默,优雅,浪漫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冒险故事。我想,除了柏瑞尔,再无其他人可以将这些惊险用着温柔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也许,对她来说,这些故事就像每天清晨看见日出,洗脸刷牙一样平凡,冒险的精神充斥了她的内心,使她的血液充满了冒险的元素,所以冒险与她的生活融为了一体。 就像她说的,虽然别人认为给100万也不会做从英格兰飞跃大西洋的事,她也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但她只知道她的内心在说,想要去做这件事。
      作者的非洲是接近100年前的非洲,我想现在的非洲已断然不会像以前那样了。建立了很多的保护区,大象,狮子被保护了起来,猎杀它们已经是非法的行为,人们也被关进了笼子,去拜访这片神奇土地最原始的土著民。拿着长矛和涂着毒药的箭的纳迪、马塞猎手可能也所剩不多,甚至消失。现代文明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侵入非洲这个原始部落,越来越多的非洲居民可以接触到了解到现代的文明。但我想非洲本身是很难改变的,她的原始脾气很难被这现代化的事务驯服,因为大象和狮子会一直在那里。
  •     有整天的大好时光在我们面前,有整个世界等着我们去狩猎。
  •     一边画画一边听的有声。
  •     “变化缓慢发生,“现在”就像个懒散的旅人,在“明日”到来的路上虚掷着光阴。”
  •     2016
  •     孤独而简洁,一个一个字都敲击在心口,让人羡慕、遗憾、又不甘。几年前买的书,一直拖拖拉拉至今天重新拿起读完,感谢那个促使我读书的人。
  •       我想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向我展示了地球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世界,这样一种生活,这样一位风一般的女子。古老的非洲以她宽广的胸襟接纳了一批又一批探险者,却始终未曾退却神秘的面纱,让前往之人总是心怀敬畏。而柏瑞尔在这个过程中展现的幽默与智慧、坚定与乐观以及对天赋的毫不浪费、对命运的毫不妥协让人印象深刻。
      特别喜欢书里对过去和未来的论述。过去的时光是否真得那么美好,还是在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回想中不断得到美化;不管哪样,过去的都不会再回来。而未来,看似凶险,却总会在我们踏入其中时云开月明。
      没有围墙的世界现在对于我来说是遥不可及,但这本书至少提供了一个短暂的心灵休憩之地,让我知道人的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与习惯性的沉默。也许知道在时间空间的某一点上有人和你一样感到孤独,甚至比你更甚,也就不会那么孤独了吧。
  •       如果你决定离开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记得,一定要快,并且,不要回头。
      
      抬头的时候,时间已经过了零点。这一切,不过是个巧合,从那“一直向北”开始的靠近,以这一章“夜航西飞”作为结束。在这无边无际的黑暗中,与数百个陌生的人,飞向同一个方向,怀着,不同的心思。
      
      这是对你生命最重要的一天,这意义,将会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明显。而于我,却不过是一次,再不普通不过的深夜的飞行。这一次飞行之后,里程又累积到可以兑换到一张任意航线的机票。可是,要用它飞向哪里呢?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过是路过。也许,像上一次一样,兑换一段回程,至少终点是熟悉而明确的。籍这小小的喜悦,抚慰这两万里的无人陪伴。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放纵的理由啊。然而这一次,却尽量要求自己克制。在我的人生中,多半是恣意嬉笑,或者纵容悲伤。理智这个词,在字典里面出现的次数并不多。略多的几次理智,却多半是以后悔为结局。这又成为后来不再约束自己的理由。
      
      享受飞离地面逃脱地心引力的失重感,那是抵达另外一个世界的预告,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呼啸的云,飞速掉落,然后,到达,云上的平静。也许是夕阳正落下,天边有光最后的辉煌;也许是乌云之上,钻石一样纯粹的蓝天。
      
      有时候会有小小的颠簸。最严重那几次,也不过是握紧了椅子侧边。居然会留恋那样的感觉,就像川菜中那一点点恰到好处的甜。
  •     大段大段的文字描写西非,我却觉得有点无聊甚至无法继续读下去,
  •       被名字所吸引,然后又了解是写非洲的书,于是毫不犹豫地入手了。
      
      看完之后,觉得挺一般的。文字过于朴实,虽然是对非洲生活的最质朴,最真实的还原,但是却也让人少了一分继续下去的兴趣欲望。
      
      做纪实读读还可以,比起走出非洲来,觉得还是差远了。可能类型不一样吧 。
  •     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是最好的,因为它们已经消亡.
  •     做个潇洒地女人
  •     最开始的几章很难读下去,可能是因为不够沉淀。一本书,纵观一生,越读越有意味。主人公是成功的,她将自己喜欢的娓娓道来,将困难或者坎坷一带而过,生命中一定都顺利吗,不,但所有苦难是酝酿成功的铺垫,是打磨前的石头。
  •     引用一下译者陶立夏的话:在这个阅读只为消遣的年代,这本书或许只是短暂的逃离,让你去往一个不复存在的非洲。合上书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改变。但你知道,曾有过那样的生活,那样的世界,那样的信念,那样的人。
  •     去过摩洛哥之后,对这些非洲的土地居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 至少那片黄沙我见过
  •       It is simply her nature to confront danger.
      
      正是这句话,以及“You can live a lifetime...”的独白,让我从初中时代就迷恋上这个传奇女性。引用她的一场访谈中的介绍“ As a child growing up in Africa, she faced down a marauding lion. As a trainer, she forced high-strung racehorses to obey her. As an old woman, she drove her car through a machine gun fire during an attempted coup in Kenya. ”
      
      她的生活如此丰富,她的语言更是美不胜收。
      
      "There's a coolness to her. She's not a very trusting person." Writer Judith Theuman这样形容对她的印象。是的,文中确实体现了这一点,但我认为这正是Markham的魅力所在。
  •       
      期末混战中断断续续地看完了柏瑞尔•马卡姆的《夜航西飞》。随手写点读后感。
      其实这本书写得不错的。抒写了传奇的内容——我所不懂的非洲以及我不了解的飞行员生活。也有独特的结构——一本不一般的回忆录,并非以流畅的“线状”展现作者的传奇一生,而是截取了生活中色彩最浓烈的“段”(女飞行员的日常生活、童年的非洲生活、训练赛马生涯、与飞行结缘、从英国飞越大西洋抵达加拿大的创举),像一撮精致剔透的珠子,每一颗都明亮诱人,经由一个平静淡然的女子巧妙串组。作者遣词造句中透露的才情也让人叹服其心思的细腻、慎密。但我不打算给这本书打五星,这本书我翻得很慢,看了足足三个星期。忙是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总提不起看的兴致。柏瑞尔•马卡姆有如此不一般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她个性中的勇敢、镇静、坚定与一往无前,怎么说也该字如其人般洒脱才对,而字里行间温吞的气息、隔三岔五大泼墨的抒情让我觉得与她所写的内容格格不入。这么说吧,内容很好,文笔也很好,但这样的内容套着这样的文笔,我觉得有那么点不对劲。
      以上所述,纯粹偏见。整体评价:四星。
      
  •     我读的是一个灵魂
  •     布勒斗疣猪的一段特别印象深刻 赛马的一段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还有猎象 读的时候就在想到底是真实的故事更有趣还是描绘一个新世界的作者更厉害 结论是能boarden my view的都厉害 人生阅历如此丰富到最后飞越大西洋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是她该做的事情呀纵使背后困难重重 full of courage
  •     的确,这样的美人,不提情史,有波澜壮阔的经历,哪怕可能是他人代笔,值得一看。只是我看得太晚,如果是十几岁时看的就好了。
  •     非洲是未经开发的荒蛮之地,却也拥有无数可能性。驯马、打猎、开飞机是人生,读书、上班、结婚生子又何尝不是呢。秩序社会里的人生不同罢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