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 > 乡土中国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010104140
作者:费孝通
页数:120页

章节摘录

  夫妇之间的合作并不因儿女长成而结束。如果家庭不变质,限于亲子所构成的社群,在它形成伊始,以及儿女长成之后,有一段期间只是夫妇的结合。夫妇之间固然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但是所经营的事务受着很大的限制,凡是需要较多人合作的事务就得由其他社群来经营了。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说明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但是和普通我们所谓族也不完全相同,因为我们所谓族是由许多家所组成,是一个社群的社群。因之.我在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这是我不愿用大家庭,而用小家族的原因。一字的相差,却说明了这社群的结构性质。  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不是一个团体。  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

内容概要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等。

书籍目录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后记

作者简介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乡土中国》根据作者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的“乡土社会学”课程内容辑录而成,一共包括14篇文章,初版于1947年。在书中,作者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理论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当时中国基层社会特别是中国农村的历史面貌,是一部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老先生多年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模式后,深入分析了乡土社会与现代法律制度的天然隔阂以及传统礼治观念的社会影响等写出的经典。比起其他鸿篇巨著,《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乡土中国》最绝之处在于深度话题和深厚理论,能不用艰深的专业术语,只用极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如此,只要普通文化程度的读者,而不必深谙社会学和人类学,就可以理解费老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深刻剖析。

图书封面


 乡土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说我读不懂这部《乡土中国》不是指理论层面的文字,而是这种淳朴的乡土生活离我们已经太远。上世纪40年代后期的中国到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不得不说那种鸡犬相闻的乡土生活已经淡出了大多数人的视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片耕地被毁,每天都有自然村从中国的土地上小时,村民背井离乡放弃土地到城里务工。短短的120页字,却用了我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每晚睡前读一部分,说实话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的。看过熊培云先生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面好多理论来源于费孝通。当我打开扉页决定去读它的时候,我尽量把书中的概念与我对乡土的一点点印象相联系。这本中国乡村社会学的奠基之作,不是一个队现象的宏大描述,而是从普遍的现象中抽离出来的理性化的概念。对于一个几乎从没在农村生活过的读者来说,理解书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概念确实很抽象。其实,我很羡慕熊培云先生,他可以写出那么厚的一本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个可以做田野调查的乡土,他生于斯长于斯,本身就是乡村的一部分,对于费孝通笔下提出的概念,他已经体验过而后理解,而对于置身乡土之外的多数人,缺少了体验这一环节,理解又如何谈起呢?我不理解当人们远离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你怎样才能单从书本中去读懂它?本书开篇第一句话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要想读懂中国,就要扎根基层,了解基层,而后理解中国最传统的乡民结构与生活,于此在能在以后的新闻工作中做一个中国社会的瞭望者。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文字优美又饱含理论,社会学的经典
  •     有收获
  •     期待读书会
  •     一知半解社会学
  •     重读一遍是必要的。
  •     一个格局,四种权力。
  •     这是中国社会的根基,而现在正是这根基被瓦解的时代。
  •     像土地一样结实。
  •     大学时期就读过的,重新找来读读,细致阐释中国传统农村的习俗,以及养成这种习俗的合理性
  •     向大师致敬
  •     非常赞。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种百姓贵族的感觉,读到最后才发现想得太简单
  •     费孝通在解释乡土中国消失的原因,用了地缘和血缘两个概念,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本质是契约精神。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而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欠缺的。
  •     中国人的土特质
  •     准备看生育制度了..
  •     大致上能看懂,没太多专业术语。虽然是60多年前的书,中国已经历巨大的变化,我们还是“土气”,我们还处在差序格局的社会,社会快速变迁导致的名实分离等等,李大人要搞城镇化不容易啊!
  •     费孝通在几十年前写的东西,至今仍有很大社会意义,虽然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乡村虽然在发展中变化,不少青年为了梦想为了生存奔向城市,但是社会结构等不少层次东西依旧是循环往前的。
  •     今日中国,非昔日中国。今日乡土,共产之乡土,昔日乡土,私之乡土。然乡土之文化,亦无大变矣。
  •     常听“三大基本问题”,觉得没有比 社会学 和 历史学 更合适的工具去了解它们了。 年代久远,其间也经历了 社会主义实验 和 改革开放 等重大变革,但是对于了解当下仍具备很高的借鉴意义。 八卦:作者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是翻译家文学家杨绛的仰慕者
  •     书很薄,一百多几页,很快就看完了。关于社会学的一本书,还是看了后记才知道的,看完一脸懵逼。不过有些观点印象非常深刻,关于“愚”关于权。还算值得一看吧
  •     佩服。接触社会学晚了。
  •     仅读了一遍,书中描述的很多现象,文化的东西值得深思。
  •     有关中国农村,十分值得时常阅读。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我自己家里的情况,例如我父亲的各种行为。总之受益匪浅。
  •     是本好书,需要慢慢品读。
  •     受益匪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