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评论(第3辑)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课程与教学评论(第3辑)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565102462
页数:213页

章节摘录

  1.“以学生作为材料依据”的课程设计  从名称就可以看出,此种设计完全区别于“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材料依据”及“以社会作为材料依据”的其他两种课程设计,属于“以生为本”的课程类型。尽管大多数研究课程的学者提倡将三种材料依据结合起来,以保证课程的平衡,但在实际上往往是其中一种材料依据对另外两种来说占据主导地位,更有甚者,有时人们只用一种材料依据而把另外两种完全排除。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单纯以哪一种或两种材料依据来设计课程均会产生相应的优势,也会带来该种设计必然携带的缺陷。如我们熟知的“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材料依据”来设计课程,其缺陷可能有如下六点:第一,它把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分离、肢解了,而且,这些内容对学生不很实用,这将导致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学过的内容;第二,它脱离了学生的现实世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事件以及他们关心的问题在课程中没有充分体现;第三,它对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及过去的经验未予足够的注意,这可能导致学生与内容之间缺乏适应性,从而减弱他们的学习动机;第四,这种设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低效率的安排方式,与他们在一个更为自然的环境中的学习方式是相矛盾的;第五,它鼓励被动的和有些肤浅的学习方式,掌握内容的广度比对内容理解的深度更为重要;第六,不断产生的新学科增加到课程中去,可能导致内容已经繁多的学科体系中学科的激增,进而造成学校课程表的无原则的膨胀。  基于这组概念,我们认为“生本课程”从课程设计的角度看首先是“以学生作为材料依据”的课程,在这种课程设计中,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以及过去的经验被选择为课程要素决策的基础。这种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和其他过程,而不是一系列预定的内容,因此学生和教师之间有很大的合作。这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和个别化的课程设计,其优点自然不言而喻,可以弥补上述“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材料依据”的课程设计的许多不足。无锡新区实验小学的课程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为每个儿童设计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明显的释放,课堂内外焕发出传统课程设计难以匹敌的生命活力。但是,这种设计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如有些批评者指责这种课程设计没有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充分准备,忽视了教育的社会目标和人类的文化遗产,学习活动常常没有充分的组织,课程不能保证提供任何确定的学习范围和顺序,积累这种课程设计必要的材料往往要花很大的代价,对在这种自发过程中进行教学的教师,这种课程设计与实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等等。

书籍目录

(一)论理想的课程与教学的可能性地方课程的真义:在与实践的碰撞中不断明晰“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引发的两点思考——对无锡新区实验小学“十五”课题研究成果的再研究论教学境界教师教学价值实现:意义及其途径教学流派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讨“有效教学”理念的困境与价值分析“放得开、收得拢”是教学实践的逻辑为何而学与为谁而学:问题和话语——一种学校文化现象分析(二)墨子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缘由与策略从钱穆的国史观谈中国古代史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基本状况的调查研究数学概念的认识及其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基于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评析物理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式探索化学问题解决中多重表征的教学研究——“纸牌游戏中的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案例设计和实践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三)基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体育课程改革反思游戏·游戏精神·游戏人——体育课程目标的新型解读体育教学领域概念教学缺失的归因思考结构功能主义视阈下的阳光体育运动美术教师的课程理解:创生的视角随班就读支持系统研究综述(四)榜样的效能:缄默知识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学习:扎根于大地的教师发展形式专业化背景下教师的实践知识及其发展路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与对策——J省N大学2007年入学部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调查研究(五)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生存困境与出场路径——基于南京市栖霞区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的考察欠发达地区弱校教学变革的“时间错位”困境——以苏北地区为例透析学校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与难题外来工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边缘化及其对策——以南京市栖霞区某初级中学为例学校自我的认同与发展:合适的特色生成之路——南京市栖霞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行动研究

作者简介

《课程与教学评论(第3辑)》内容简介:课程变革必然提出理想的课程,实施理想的课程必然遭遇教学的可能性。人们过多地关注了实践者对理想的课程是否认同、是否误读,忽视了这种认同或者误读如何对待教学的可能性。人们重视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思考问题,但忽视了从实践检验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把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弄成了简单的贯彻落实。实施理想的课程必须尊重实践的教学可能性,发掘它们之间相向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张力趋向,探索它们之间的中间区域,使课程与教学变革行走在理想的课程与教学的可能性之间。

图书封面


 课程与教学评论(第3辑)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