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本问题专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教育基本问题专论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01987061
作者:刘彦文
页数:150页

章节摘录

  一、历史的分析——通过历史来归纳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历史是人类历史的沉淀和缩影,也可以说,一部教育史就是人的潜能不断获得尊重和激发的历史,也是人的个性不断获得自由与解放的历史,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与提升的历史。依靠教育,人类历史得以延续和发展;分析历史,教育本质得以彰显。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分析教育的历史时,以两个简单的视角开始,即一个是“我一他”型教育,另一个是“我一我”型教育。可以认为,教育是人与自身及与他人进行精神交往的重要方式,是其他活动的根本基础。概言之,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与发展的基础。人的精神交往不外乎两种途径:“我一他”型和-“我一我”型。具体到教育领域,则分别表现为“我一我”型教育和“我一他”型教育。“我一我”型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是个体作为主体,通过与外在客体(如文化载体等,不包括与人的直接交往)及自我主体进行的思想的交流、沟通和超越,以个体内心吸纳、体验、反思等内化方式为主。“我-他”型教育就是我们日常提到的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主体和另一个主体间所直接发生的思想的交流、沟通和超越,以相互影响、共同建构等内化与外化相结合的方式发生作用。  1.“我-他”型教育  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产生、存在以前,就有了人类及个人的一般教育活动。在较早的时候人们或者通过动作,或者通过语言(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或者通过某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灵感应等方式传递着经验信息、知识信息①,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从人类整体发展角度看,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积累、丰富着生产、生活“经验”,它逐渐脱离了某个人而存在,独立于人的头脑之外,成为“类”的特征。人们要想使社会得到延续发展,需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方式,把“类”的特征不断传承于后代。教育应需而生。而“经验”就成为人的获得性才能得以发展的源泉。可见,人类的教育活动应该源于“人(猿人)”成为人后,一部分生存“意识”较强的人意识到社会生活规则和经验及劳动工具等的重要作用,然后把社会生活规则和经验及劳动1具的制造及使用方法教授给其他人,从而对他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影响,这是人类教育的开端。从个体生长的角度看,不可否认,人是以脆弱和无知的面貌来到人世的,但恰恰这种缺点(有人称之为“未特定化”)为人的后天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时间,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成人(父母)对婴幼儿的身体语言及口头语言等的传递和性格熏陶等是个体教育的起点。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融入社会、自立于社会的必备品。人类教育和个体教育的发端,都清楚地表明教育要解决的首要的直接问题,是人与人(人类)之间的知识、技能等的差异问题。进一步说,教育就是主体(个体)的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增进,从而使各类素质不断提高,也从而不断缩小与他人(人类整体)差距,甚至超越他人(人类整体)的过程。  需要明确的是,人类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及强烈的现实需要的统一,是教育发生的必然。如果仅有文化而无需要,教育则无“发展动力”;同样,如果仅有需要,而无文化,教育则成为“无米之炊”。可以说,文化及其需要共同催生了教育。这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上不同时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差异巨大的原因。为什么教育只有在今天,才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这与人通过自然生长而很容易达到整体(人类)发展水平有必然联系(我们往往认为生产力不发达所决定的,其实,这应该直接决定于文化,间接决定于生产力)。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创造的文化不能说不丰富,直至今日,我们仍津津乐道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仍受儒家等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但这些文化并没有成为当时所有人的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至多成为非常少的一部分人的“财富”,这缘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没有提出使所有人都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只有随着社会不断变迁,生产不断发展,社会才有可能对所有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候,面向大众的普遍的教育应运而生。这就意味着教育活动存在与否,最终决定于生产发展的程度及需要。而其中反映的矛盾就是人的发展水平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反映的是文化的差异。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教育要解决的直接问题是文化差异问题,而间接问题是生产及生活需要问题。  同时,关于文化差异问题是教育要解决的首要的直接问题的解释,也可以有利于我们理解这样的命题,即“即使在生产力相对一致的同一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间也必然存在着不同类型及层次的教育”的论断,这是因为,各国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根据首先是各自的文化类型和层次,其次才是其背后的生产力问题。  ……

内容概要

  刘彦文,1972年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先后获得教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等。先后发表论文70余篇,著有《高等职业教育原理与教学研究》、《现代教师研究》,主编或合作编著《现代教育学教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学》等教材多部。先后主持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课题、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多项纵向课题研究。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著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并获得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人才称号。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教育本质第一节 教育本质的归纳和演绎第二节 教育的抽象本质与具体本质第二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系统第二节 关于课程论的思考第三节 课程基本特征第四节 当前我国课程改革基本特征分析第五节 当前世界课程改革基本特征分析第三章 道德教育第一节 青少年成长环境及其影响第二节 国内外德育新方法与德育方法的基本特征研究第三节 德育要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第四章 教师教育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和现代素养第三节 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第五节 教师待遇第六节 教师管理第七节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第五章 个性化教育第一节 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第二节 个性化教育的基础第三节 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思路第六章 因材施教与差异教育第一节 因材施教思想的源流探析及其现代价值第二节 关于“后进生”教育第三节 智力差异教育和非智力差异教育第四节 性别差异教育第五节 独生子女教育附录:若干教育热点问题附录一 终身教育附录二 家庭教育附录三 学前教育附录四 教育先行附录五 教育与消费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教育基本问题专论》对教育的若干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专题性的探索思考,概要阐述了作者的一些基本认识。重点研究了教育本质问题、课程问题、道德教育、教师教育、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与差异教育等六个专题。同时,附录部分还简要探讨了其他教育热点问题,包括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教育先行和教育与消费等问题。《教育基本问题专论》力求既能丰富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成果,启发研究者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又能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指导价值,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图书封面


 教育基本问题专论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