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和爱》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家教理论 > 规矩和爱章节试读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64060251
作者:王涛
页数:239页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33页 - 人之初,规矩始(1):吃的规矩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要为出生才几天或几星期的幼小生命做怎样的规矩。这个规矩很简单,就是建立“吃——玩——睡”有节律的日常生活规律。这三段活动是密切关联的,为方便起见,先分开来说明。
在这三项活动中,吃是父母最有控制能力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最早的规矩从规律的喂养开始。无论你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配方奶喂养(如果是母乳喂养,有规律的哺乳还能帮助母体产乳规律化),都要尽快建立每日有规律的喂养。一般来说,在刚出生的前8周,每天的喂奶次数为7~9次,每次间隔为2.5~3小时。这个间隔时间包括一次的喂奶过程所用的时间。
做这个最初的规矩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不要不忍心叫醒睡着的宝宝。有时候间隔了2.5个小时,宝宝还在睡觉,这时很多父母会于心不忍。其实你不妨轻轻地将宝宝拨醒喂奶。如果实在睡得很沉,就再等半个小时。不要太担心弄醒宝宝,因为大部分宝宝吃完了,还会很快睡觉。但是不要让宝宝在吃奶的过程中睡着,所以要一边喂奶一边和宝宝说话。这不仅能帮助宝宝在吃奶的过程中保持醒的状态,还有利于他的智力发展。因为现代研究发现,温柔的人类语言(特别是来自妈妈的)是宝宝最喜欢听的声音。从第5周开始渐渐拉长夜间的喂养间隔,如果是人工喂养,可以让孩子睡到自然醒。如果是母乳喂养,夜间间隔不要超过5个小时。到了第7周后渐渐拉长夜间哺乳间隔。
其次,不要宝宝一哭就喂奶。宝宝的哭有很多原因,不要把喂奶当做万能钥匙。虽然有时候可能会暂时解决问题,但是付出的沉重代价却是最初规矩的失败。最近西方有些细心的妈妈发现婴儿在饥饿、困乏和身体不舒服时发出的哭声很不一样。他们在研究后总结出一些特点让别的妈妈尝试,结果发现不是所有宝宝的情况都符合这些特点。这些细心妈妈的研究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我们要好好观察孩子的行为,不要总是用我们大人有限的简单理解去解决孩子复杂的问题。
如果宝宝的哭是因为困了,最好的方法是把宝宝放到一个他最喜欢的环境:妈妈的子宫。根据这一原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儿科专家哈韦•卡普博士(Dr. Harvey Karp)创立了新生儿(0~3个月)止哭方法——5步绝招。金宝贝早教中心已经把这个神奇的方法介绍给中国父母,并将此方法称为“宝宝不哭”。现将宝宝不哭的5个基本步骤简单介绍如下。
步骤一:襁褓法——裹紧带来安全感受
襁褓法是让宝宝镇静下来的基石。千百年来很多母亲都用襁褓来包裹宝宝,因为能够让宝宝感觉像是重新回到了子宫,仿佛又被紧紧地裹在子宫壁内,获得被保护的安全感。有人会认为紧紧包裹起来会让宝宝哭得更厉害,但一旦宝宝的胳膊被包裹起来,你会发现与手脚没有束缚的乱动乱踢相比,宝宝更喜欢被束缚。
襁褓法实施起来很容易,但你必须通过练习,掌握一些实际的技巧,比如在包裹的时候,要把胳膊裹得紧紧的,绝不能把婴儿的腿拉直。因为只有准确的包裹才能奏效,要严格按照“下、上、下、上”的顺序,通常在5~10次练习后,才能够变得驾轻就熟。
步骤二:侧卧或者俯卧法——让宝宝感觉舒适
平躺向上是宝宝在睡觉时的最好睡姿。但要安抚宝宝,侧卧或者俯卧是最有效的。
但“卧的角度”非常重要。抱的姿势只要稍稍有所偏差,比如稍向前约一英寸,宝宝就哭闹了,稍向后一英寸,就立刻安静下来。大多数宝宝在心情愉快时并不介意自己躺在哪儿。可一旦哭闹的时候,如果父母还让他平躺,会使他觉得自己摔下来也无人理睬。这样会刺激他的莫洛生理反射(一种重要的残留反射,如果婴儿感觉被摔下或者在下落时,就会起作用),手舞足蹈发出尖叫。因为侧卧或者俯卧的姿势能够迅速关闭莫洛生理反射,消除被摔下来的恐慌感。
步骤三:嘘声法——宝宝最喜欢的声音
对成人来说,发大声的嘘声可能看上去很粗鲁,但在宝宝的语言里,发嘘声表示“我爱你”“不用担心,我一切都很好。”世界上有很多种噪声能够安抚坏脾气的宝宝。打开收音机,频道间电波干扰的噪声、吸尘器或是吹风机带来的噪声,你可能认为这些声音都太大,但宝宝在子宫里听到的声音比吸尘器发出的声音都要大。因为你的心跳、肠胃的蠕动都是通过液体传到子宫内宝宝的耳中。所以宝宝在出生前已经习惯而且喜欢这样的噪音。听到这样的噪音会让宝宝感觉又回到了妈妈的子宫里。
步骤四:摇晃法——根据宝宝的需要有节奏晃动
有节奏的晃动对新生宝宝非常管用。保持宝宝的头不受束缚,然后小幅度地轻微摇晃,就像宝宝24小时在子宫里感觉到的,可以启动宝宝耳中的“运动感官”,从而激活安抚反射。即使轻微地晃动一整天,也不会伤害你的宝宝。事实上,会让宝宝感觉非常舒服和放松。聪明的母亲都知道宝宝哭闹时,快而有力的晃动比缓慢温柔的动作能更快地使宝宝安静下来。当然,晃动的方法需要反复练习,否则因过度剧烈的动作易引发“头部受伤综合征”。晃动法的原理很简单:宝宝在妈妈的子宫里就是在晃动中发育的。
步骤五:吮吸法——吮吸是最大的安慰
宝宝在预产期前3个月就开始练习吮手指了。把你的手指放在婴儿的嘴巴里,或是给他一个奶嘴,因为吮吸不仅能够缓解宝宝的饥饿感,更重要的是吮吸时会激活大脑深处的镇静神经,启动宝宝的安抚反射,使大脑释放出某种化学成分,几分钟之内就会产生松弛感,将宝宝带入深层次的松弛状态。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28页

爱孩子就是要帮助孩子更好地离开自己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79页

不要让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苦难。---圣经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80页

见人恶,即自省。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15页 - 孩子可以打吗?

认识了惩罚的必要性后,我们就要考虑如何给孩子惩罚。在惩罚的问题上,现代中国父母最纠结的一个疑难是能不能打孩子。这个问题不仅让父母纠结也让教育家们争论不休。
西方现代家庭教育研究曾对体罚(corporal punishment)做了很多大样本的研究。但是结果并不一致。由于这些研究主要依赖个人的回顾作为主要数据,所以就很难对体罚的影响这一复杂的问题有明确的回答。但是研究者都同意体罚的教育结果是受一系列因素影响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体罚者是不是带有强烈的情绪。另外文化和孩子的个性因素也会对体罚的结果产生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也并不是一味地禁止家长体罚。在英语的谚语中也有一句:Spare the rod spoil the kid。直接翻译就是“如果你把棍子放起来不用了,你就把孩子宠坏了。”和中文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惊人的相似。
现在美国的法律只允许父母拍打(spanking)孩子的屁股,而不能用棍子打孩子。而对拍打的定义是:拍打别人的臀部造成其暂时的疼痛但没有身体的伤害。这样的定义本身就有矛盾之处,难道疼痛就不是一种伤害?所以在实际执行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这样的规定主要还是出于保护儿童不被虐待。如果体罚在孩子身上留下明显而长时间的痕迹,法律就要干涉,父母便有麻烦。这就比中国的法律严格得多。所以很多在美国的华人父母非常不习惯这样的规定,有时候还是忍不住要大动家法,也有不少惹上了官司。我认识一个华人妈妈有一次对我说:“在这里我又不能搧他(耳光),所以我只能掐他屁股。”我马上制止她说:“你掐他屁股一定不要留下痕迹,否则如果你儿子告你,你就很麻烦。如果你真要惩罚他,根据美国法律你只能搧他屁股,而且不能太重了。”没想到这位妈妈几乎快要哭出来,摇着头说:“不行啊,这样打不解恨啊。”我觉得这位妈妈自己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这样的家长确实应该受到法律的限制,因为她体罚孩子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我觉得这样的体罚即使不留下痕迹也是虐待,需要被禁止。但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可观察的行为,而不能依赖人的动机和意念。所以法律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是不得已的限制手段。
美国的《儿童保护法》是在1975年才得以通过的。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中,体罚孩子还是被提倡的。特别在基督教文化中,认为人生而带有原罪,需要用惩罚把孩子的意志打碎(break his will)。在基督教文化中,有一位母亲的地位如同中国文化中的孟母,她就是苏珊娜•韦斯利。和孟母一样,苏珊娜用严厉的教育智慧培养出两位出色的儿子,卫理公会派的创始人约翰•韦斯利和查理•韦斯利。在一封信中,苏珊娜教导儿子约翰•韦斯利应当这样做父母:
当孩子哭闹着要东西时,无论其要求大小,绝对不能有任何给予。不然你的教育就前功尽弃。让他做你所吩咐的事情,为了让他顺从,即使需要鞭打十次也是值得的。不要因为有人说这样做残忍而动摇,真正残忍的是你不这样做。趁现在把他的意志打碎,他的灵魂才能得以挽救。这样他或许会祝福你直到永远。
苏珊娜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她这种严厉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来自《圣经》中人生而有罪的原罪论。若有原罪,我们必须用体罚吗?《圣经》中对体罚孩子有明确的论述吗?是的,在《圣经》的《箴言》一章中对这两个问题有非常明确的回答。
“杖打和责备,能增加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
这三处经节都非常直白,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你就要通过杖打来管教。这样做不仅能拯救孩子的灵魂,也能增加孩子的智慧。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96页

孩子合理的要求要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满足,并且说明道理,否则容易造成孩子为达目而撒谎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205页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朱子家训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02页

一个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往往会背道而驰。这种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背离是人生的一大煎熬,也是人类的软弱和可怜。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00页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不知教的爱还是为爱么?又何来的知呢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00页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司马光

《规矩和爱》的笔记-一 - 一

其实让孩子事事都听你的,你就是想占有孩子。有一天,当孩子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时,你非但不能欣赏,反而会因为孩子不让你占有而痛苦甚至去打击压抑孩子的自我意识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41页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83页

你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他爱另外一位父母的权利。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22页 - 怎样用爱打孩子

在美国有一个华人叫刘志雄,毕业于耶鲁大学。刘先生不仅在事业上很成功。在教育孩子上也很有研究和心得。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的教育很顺利,后来去了著名的沃顿商学院。但是顽皮的儿子在教育上给这位爸爸出了很多难题。
刘先生十分注重对孩子的规矩教育,从小就给孩子立了很多规矩。每当儿子破坏规矩时,刘先生就拿出家法惩戒孩子。让刘先生沮丧的是不管怎样惩罚,孩子还是那样调皮。但是有一次的杖打彻底改变了这个孩子对规矩的态度。
有一次,刘先生快要去上班了,却发现调皮的儿子蠢蠢欲动要做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于是他特地告诫儿子不要做这件事情,否则爸爸不会放过他。结果,他一出门,孩子就做了这件事情。回来后,刘先生回家第一眼就看到了这样的结果。他非常生气,便质问儿子:“我这样告诫你都不行,你说怎么办?”
“打呗!”他儿子很冷漠地回答道。
刘先生听到这两个字心都碎了。他事后说:“我从他这两个字中听出了他对权威的蔑视和对规矩的不屑,我以往对他的规矩教育彻底失败。”
刘先生忍住怒火走进自己的房间。他先用祷告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然后反思自己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思索良久,最后他叫来儿子,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诚恳而又坚决地告诉他:“爸爸要给你说四句话。”刘先生见儿子还是一脸冷漠,就继续说:“第一,爸爸爱你。第二,即使爸爸爱你,也不能把规矩拿掉。第三,你做错事你有责任,爸爸也有教育的失职。第四,以前你做错事爸爸都是让你承担责任,今天爸爸替你来承担这个规矩的惩罚!”说完以后,刘先生就把家法拿来,当着儿子的面开始打自己,平时打孩子多重,这次就打自己多重。第一下打下去之后,孩子脸上冷漠的神情突然不见了,第二下打下去之后,儿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抱着爸爸的腿哭着说:“爸爸,是我错了,请你打我,不要打自己。”刘先生对孩子说:“孩子,爸爸谢谢你,但是,今天这个责任,爸爸来承担。”打完后,他自己也情不自禁,结果父子两个人抱头痛哭。从此之后,他就发现儿子不仅对爸爸更加尊重,对规矩也开始敬畏。刘志雄先生最后总结说,这次规矩之所以有效,因为这次规矩中孩子真正感受到了爸爸对自己的爱。
2000年的夏天,我在纽约听了刘志雄先生的讲座,分享了他自己这个案例。当时我们很多人听完都流下了眼泪。十多年过去了,我常常回想这个案例,从中悟出了很多感想。
首先,这就是一个带有爱的规矩。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地告诉孩子,我们做规矩是因为爱他们。但是孩子仍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所以不要光觉得自己心里有爱,而要努力在规矩中过程真正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因为替孩子接受规矩,刘先生的这次规矩教育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爸爸的爱。
其次,这次规矩让孩子看清楚了爸爸对规矩的敬畏。即使爸爸爱自己,也没有能力把规矩拿掉。所以刘先生是因着对孩子的爱,让孩子看到爸爸对规矩的敬畏。这样爸爸用对孩子的爱把孩子带到了规矩面前,用自己对规矩的敬畏让孩子明白孩子自己和规矩的关系。我们说建立孩子对规矩的敬畏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而只有爱才能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
再次,有时候为人父母给孩子做规矩真是无奈。但是不要怕这样的无奈会暴露自己的软弱。这种真诚的软弱会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也能帮孩子明白我们对规矩的敬畏。这是伟大的软弱。这让我想到《太公家教》中的两句话:“欲求其强,先取其弱;欲求其刚,先取其柔。”
在很多的场合中,我把这个伟大而又软弱的案例和很多国内的家长分享,很多父母也和我一样深受感动。但是也有一些父母不以为然地说:“这不就是个苦肉计吗?”错!教育孩子绝对不能用计,只能用情,用爱。
打孩子是一种教育艺术,是对我们爱的检验。打孩子不仅对我们父母的要求很高,而且需要平时培养孩子对父母和规矩的敬畏。所以每次讲座之后,我总是告诫父母不要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就去打孩子。但总有一些爸爸急着去尝试,下面我把一些有代表性的爸爸和他们的问题列在下面,希望对读者有帮助。
有一位爸爸听了我的讲座以后非常兴奋,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特制了一根家法挂在墙上。然后把五岁的儿子叫到家法下面,指着家法说:“这个是家法,象征着规矩。”几乎是把我讲座上的话对儿子复述了一遍。谁知,第二天下班就发现家法不见了。尽管爸爸很兴奋、很认真,但是他在儿子面前还没有树立最基本的权威。
有一位山东的警察爸爸,平时对孩子就很有权威,但是施行家法也失败了。当我和他交流了一些细节以后,发现问题出在情绪的控制上。例如,在教育过程中这位爸爸虽然明确地说:“听着,不是我要打你,是规矩要打你。”但是这句话却是带着愤怒吼出来的。孩子和大人一样,首先听到的是说话者的态度,其次才是内容。所以孩子从爸爸的态度中得出的结论还是“你要打我”。
有一位爸爸有一定的权威,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啰唆。当他讲完,要打孩子的时候,孩子觉得很奇怪,说:“还要打啊?”所以在做规矩时,一定要言简意赅。啰唆不仅浪费时间,也消耗权威。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23页

当孩子依赖你、愿意被你占有的时候,你对孩子百依百顺,毫无规矩。当孩子要独立的时候,你又会滥用规矩,不顾一切地去阻挠孩子的成长。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13页

经由畏惧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里尔克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01页

君子以恐惧修省---孔子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朱熹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5页

人间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颐曾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21页

西方家长认为孩子是上帝赐予父母的礼物和财富,父母有暂时保管的权力和教育孩子的神圣职责。在圣经中耶稣多次用管家的比喻告诫门徒和世人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既然是管家,为人父母首先明白所管理的财富不属于自己。既然孩子是神所赐的财富,教育孩子就是替神管理。如果你去占有孩子,你就在获取不属于你的财物,你就在贪污:用贪污的心玷污了神圣的职责。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页 - 1

去年金宝贝早教邀请了刘涛博士做《规矩和爱》的讲座,也是在那时,我才了解到有这本书。之后我自己也买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孩子很大的启发,以前孩子吃饭爱看电视,玩手机,当时我真是着急死了,后来我把书中的很多理念运用到教育孩子身上,孩子现在也越来越懂规矩了,我觉得情商对孩子的一生特别重要,所以对于孩子现在的成长,我特别欣慰。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20页 - 怎样打孩子

通过上面的讨论,也根据我自己成长的经历(见第三章),我对打孩子的观点非常明确,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但是对父母的要求却很高。
第一,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很多父母对此很不理解地说:“如果我不生气了,干吗还要打孩子?”如果是这样,你应该先问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打孩子?然后判断一下自己这样打孩子究竟是教育还是犯罪。在现实中,你很想打孩子的时候,往往是不能打的时候,因为你有愤怒。而你愤怒过后不想打孩子的时候却是你应该打的时候,因为规矩不能随便拿掉。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在打孩子的时候是身不由己很无奈的。但正是这份无奈,可以让孩子明白规矩在父母之外、在父母之上的道理。正是这份无奈,让孩子看到父母对规矩的敬畏。正是这份无奈,让孩子看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第二,打孩子不能用手,而要用杖。用杖的道理在前面已经讲述得很详细。在这里再补充一点。很多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往往有很强的情绪,如果用手打孩子这是用发泄替代教育,而且很容易对孩子造成身体的伤害,我自己小时候就体会过父母情绪失控时,那瞬间力量的可怕。很多时候不仅孩子受伤害,父母事后也非常愧疚。如果用杖打孩子,哪怕我们只是去伸手拿杖,短短的几秒钟时间有时也能帮助我们冷静下来。
第三,打孩子之前需要用语言交流。所以打孩子一般是在孩子能够进行语言交流以后才开始。因为要用语言清楚而理性地告诉他为什么要打他,打几下。这个语言交流的过程对父母要求很高,甚至需要有专门的训练。简单地说父母要控制情绪,言简意赅,但是态度要坚决。我常常对为人父母者说,要学会一种说话的能力:轻声轻气说重话。
第四,打孩子需要有爱。当我们没有愤怒时,打孩子变得如此艰难无奈,这份无奈体现的是我们对孩子肉体的爱惜。当我们带着这份无奈不得不打的时候,体现的是我们对规矩的敬畏和对孩子灵魂的大爱。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239页

博客笔记合集,理论比较多。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18页 - 犹太人的“杖”和中国人的“家法”

在全世界各民族的教育中,最让我肃然起敬的是犹太人的教育。这个受尽磨难的民族才一千多万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二),但它却从各个方面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教育智慧和成就。历史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有22%是犹太人,“二战”以后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将近50%是犹太人。而犹太人的家庭教育遵循的恰恰是《旧约圣经》。他们的教育成就不得不让我们认真思考《圣经》中这样的教导。
上面提到的《圣经》中的三处经节都提到要用“杖打”来体罚孩子。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也有一根用来打孩子的杖,叫家法。我想这不是一个巧合,杖的作用也不是要让父母打起来省力一点。杖和家法有着非常严肃的象征意义和重要的教育效用。
中文的“家法”一词很明确地表达了这根杖是象征着规矩,象征着法。父母用杖而不是用手打孩子,是要传达两方面的重要信息。首先,是规矩要打你,而不是父母要打你。你挨打是触犯了规矩。其次,象征着规矩的杖是在父母之外,在父母之上的。所以通过杖打是要建立孩子对规矩的敬畏而不是对父母的惧怕。相反,如果直接用手打孩子不仅太随意,而且很难让孩子明白这个重要的道理。
就像法律其最根本的目的不是惩戒,而是通过惩戒来警示人们,让人对法律有敬畏之心。同样,打孩子也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所以这根象征着规矩的杖是神圣而有权柄的。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家法有两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家法是专物专用的,这样的分别就是为了体现它的神圣。其次家法常常固定放在家里一个醒目的位置。其目的就是要孩子进进出出能常常看见这根家法,每看到一次,就受一次警示,受一次震慑。直到最后内心产生这样的一根无形的杖而实现自律。你不可能拥有孩子一辈子,你管教孩子的权柄也是暂时的。当孩子慢慢长大,我们的权柄也在渐渐失去。所以在有限的管教时间里,父母要努力用神圣的权柄帮助孩子从对规矩的他律转变成自律。
小小的一根杖不仅有那么丰富的教育含义,也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与《圣经》的教导有惊人的相似。
虽然杖在体罚孩子中有那么重要的作用,但是千万不要误认为只要用杖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现实中有很多父母用杖打孩子却失败的案例:尽管用杖打孩子,但最后孩子对杖对规矩仍然没有丝毫敬畏。甚至有个别父母用棍子把幼小的孩子打成了残废。这些失败的案例和悲剧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父母对规矩就没有一种理性的敬畏,他们体罚孩子完全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用怒气体罚孩子首先没有积极的教育效果。因为你的怒气也会让孩子失去理性而变得极度的恐惧或愤怒。在这样的极端情绪中孩子是没有任何的学习能力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体罚已经不再是教育而是发泄,是权力的滥用,是对神圣规矩的亵渎,是犯罪。所以,要对孩子做好规矩,父母首先要敬畏规矩。如果自己没有敬畏,再用杖打也没法打出孩子对规矩的敬畏。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33页

孩子不仅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也是对一个旧生命的救赎。
当孩子离开你的那一天,但愿你的心里除了伤感还有感恩。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15页 - 孩子可以打吗

合理的规矩,合理的惩罚,是必须的~

《规矩和爱》的笔记-第180页

延缓满足,---自制力的开始,即使是很多成人都应该接受的训练


 规矩和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