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家教理论 > 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212052126
作者:路军
页数:218页

章节摘录

   小的往往是好的——“文理学院”   一旦进入美国的大学校园,你会发现有很多地方跟你想的不一样,既有内部体制方面的,也有外观布局方面的。比如说,在国内一年热似一年的学科,人们认为是当今最“吃香”的学院,可能会享有校园内的中心位置,拥有最新最现代化的教学楼,但与此相反的是最“吃香”的专业或学院在美国的校园中却显得不那么恢宏显著。哈佛的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等都是全世界引人瞩目的,但你会发现,它们都处于校园的“边缘位置”。   走进任何一所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重要建筑往往就是“文理学院”,很少有哪一所研究型大学主校园的正门是法学院的大楼,新闻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等也从来不可能占据校园的中心位置。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进大门正对的楼是文理学院下属的英语系,斜对面的楼是历史系、比较文学系等。文理学院在常青藤大学中往往占据着校园最中心、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形成这种布局并没有任何条文规定,这是在历史的传承中不约而同、自然而然形成的。大学的空间布局,无声地折射出它的教育理念。   一所大学的文理学院,往往反映着这所大学和从校门走出去的学生的文化底蕴。   曾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的杜维明教授在演讲中说:“大部分中国人不了解的是,美国教育体制的精髓是自由教育的四年制的文理学院。美国的根本精神和西方文化的精髓在自由教育的文理学院中。”文理学院的英文名称是 liberal arts college,以本科教育为主,注重全面综合教育,课程包括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门类。liberal 含有“开明”、“开智”的意思,在香港,它被译为“博雅教育”。arts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艺术,而应该是素质、能力、思想等软性的能力,指的是欧洲中世纪教育传统中“七艺”概念——文法、论辩术、逻辑学、算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美国的大学承续了欧洲的传统,重视广义上的现代版的“七艺”,也就是文理双修,同时也包括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在大部分美国人的心中,文理学院代表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许多文理学院的学术声誉不亚于哈佛、耶鲁等名校,也是很多贵族或富商教育子女的首选。   文理学院的目标不在于教会学生具体的谋生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有教养的人。因此,文理学院会教授古希腊哲学思想史,但绝对不会教授会计学。因为最初去文理学院就读的都是贵族后裔,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不是学习谋生的手段。他们培育的是社会的“领导人”,领导人可以没有具体技能,但要有广泛的文化背景、高度的道德和文化水平。   像斯沃斯摩尔、艾姆霍斯特、卫斯理这些文理学院,连研究生院都不屑于开办,一门心思营造优质的本科教育。每年的招考分数照样不亚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文理学院的教育,给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满足大多数岗位的需求,学生在接受了四年高质量的通才教育后,步入社会或去研究生院进一步深造,都相当受欢迎。根据美国新闻周刊统计,美国著名的卫斯理文理学院的毕业生就读研究生的比例甚至高过了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   自由教育的文理学院,学费一般每年三四万美元,虽然学费很高,但是奖学金也高。如果一个孩子家境贫寒,但聪明用功,通常会获得各种各样的奖学金,有的学生甚至可以一分钱不花就能完成大学教育。因而从根本上看,个人是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改变自己的阶级和社会地位的,美国社会也由此保持向上的活力,使源源不断的才智之士进入上层社会。文理学院与其他研究生院的不同之处在于,文理学院培养的主要是研究型人才,而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等研究生院直接面向社会和具体的岗位。   文理学院的师资力量往往十分雄厚,但学校的规模却相当小。通常来说,师生比例是大学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和老师的比例越小,学校越好,这样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最好的教授交流、进行面对面的教育互动,形成对话式的讨论班。比如,美国最优秀的几所文理学院,麻省的威廉姆斯学院师生比例是 1∶9,学生不足 2000 人;阿姆赫斯特的师生比例是 1∶8,学生人数是 1600 人左右。尽管美国著名大学的扩招压力逐年加大,但名校对于扩招仍然非常谨慎。曾任教于美国多所著名大学的比较文学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刘禾在一次采访中说: “哥伦比亚大学的文理学院有四千多个在校本科生,如果想扩招 50至 100 个学生,就必须进行慎重考虑,因为一旦把入学门槛降低,声望也会随之下降。我们跟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大学的文理学院都互相攀比,不敢轻易扩招。”普林斯顿大学仅有四千多名本科生,从 2005 年到 2012 年,本科生人数预计增加 500 人;斯坦福大学 20 年来,本科生在校数量增长了不足 200 人。   严谨的教风,高素质的师资   耶鲁大学校长每年在开学典礼都会骄傲地告诉新生:耶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为知识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们都是各自领域中的国际级领先者。斯坦福大学也特别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大学教师必须具有战略眼光、能迅速捕捉新机遇、有策略实现自己梦想,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创造机会,培养出不受任何经验、行业、市场限制的敢于突破和实践的学生。   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名校坚持让如诺贝尔奖得主、著名宇航员等科技名人为一年级新生上课。他们并不期待大师们能立即给学生传授什么高深学问,而是让学生在进校之初就能与某领域的顶尖研究者进行零距离沟通,在很高的起点上领悟科学和人生的真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方面,更在于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知识至上、献身真理和科学的优良教风和学风。把追求科学和真理视为自己学术生命的学术领袖型教师,把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视为天职的教师文化,使美国的高等教育成为全球无可争议的“领头羊”。每年的诺贝尔奖总会有几位美国学者,教课书中有那么多美国人的名字,并非偶然。他们之所以有如此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恐怕跟他们大学里的严格教风不无关系。   美国大学的教学管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而具体。美国大学教师在接受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后,必须在上课前编写详细的课程提纲(Course Syllabus),并公布在校园网上,供学生查询和校方有关部门监管。课程提纲包含:课程目标、教材、参考书目、阅读材料、教学内容、进度、课后答疑、课程作业、习题课时、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学校监管部门可随时进行抽查,并在学期结束前依照教学提纲对教师进行考核。不管是教授或副教授,如果在若干年内考核得不到终身的称谓,就不得不退出。   美国大学老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的,加州有个专门的网站,上面有全州大学老师的背景资料和学生给每个老师打的评语,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名字后面会有几个红辣椒。对较苛刻的老师,学生就给一个或多个绿脸。学生不给老师好评语,无形中也就砸了老师的饭碗。   美国教师的授课方式有:   1. 演讲(Lecture)——老师讲,学生听。   2. 研讨(Seminar)——学生先自行看书或做完功课后,再到课堂上和老师讨论,多为小组方式。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研讨会。比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理系,几乎每周五都有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有时是本系的教授主讲,有时则从校外聘请专家。系内师生不分老幼高低,大多欣然前往。主讲一般讲一个小时,之后是开放的提问和讨论,经常出现异常热烈的讨论和争论,一般大约 30-60 分钟。   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有问题可以随时举手向老师提问,老师在上课时,也会在每一阶段停下来问“有问题要问吗?”,然后再继续。老师上课喜欢讨论,你要是保持沉默,老师就慌了,以为你不喜欢听他的课,会很着急:“太安静了,太安静了!”他会主动找机会和你交流,主动把你拉进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中。同时,学生也敢于经常挑战老师的权威,其丰富的想象力有时超出老师的知识范围,老师也不知道的时候会很坦诚地讲:“我也不知道,你有什么答案跟我们分享么?”   精英不是天才,而是为梦想努力的人   大多数中国学生最刻苦的日子是在中学时代,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之下,学生们不得不加班加点,熬夜苦读。美国虽然不像中国一样要过高考的独木桥,但在一些好的中学,学生们同样也过得并不轻松。但中美不同的是,一旦入了大学的门,中国学生就彻底松了一口气,崩了十几年的弦松了下来,开始放松娱乐,大学四年就成为了最轻松快乐的学生时光。   与此相反,美国的学生却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慢慢加大了学习任务,进了大学之后更加发奋读书,因为他们相信没有一种精英教育是不需要吃苦的。精英不是最天才的人,而是最能吃苦的人。一个学管理的学生才大学一年级,就已经交了 500 多页的作业(两倍行间距的打印版),而我国的大学生四年能够写 100 页已经算比较勤奋的了。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张哈佛大学凌晨四点时图书馆的照片。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坐满了正在学习的学生。这张照片让那些曾经认为美国大学生活就是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和各种各样的派对的人震惊了。在我们的大学生忙着翘课、谈恋爱、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的时候,哈佛的这张照片告诉了我们,美国大学生们是怎样度过他们的大学生活的;也告诉国内的大学生:大学不是玩耍的乐园。   康涅狄克州荣誉警政厅终身厅长、美国纽海文大学终身教授李昌钰,以他的亲身经历验证了勤奋学习的真谛。李昌钰在美留学期间,每天学习、工作 18 个小时,凭借如此的勤奋,才为获得现在的成就奠定基础。他在美国各州和其他 17 个国家参与调查了六千多起重大刑案,已获八百多个荣誉奖项,是国际法庭科学界目前唯一同时获得美国法庭科学会“杰出成就奖”和国际鉴识学会“终身荣誉奖”的人。李昌钰认为,进入大学只是为以后的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大学的训练如同进入火车站月台的门票,但是前途如同列车,仅获得门票还远远不够,上哪辆列车还要学生自己来掌握”。他对中国大学生提出告诫:“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是勤奋, 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却忘记了勤奋二字。”   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上一流学府,与其说它有最智慧的学生,倒不如说它拥有最刻苦的学生。通宵学习到深夜,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在哈佛学生的生活中都极为常见。他们认为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在书中,书是智慧的阶梯、成功的利器。哈佛大学能够产生 30 多位诺贝尔奖得主,7 位美国总统不是偶然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人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哈佛给人的意志、理想、精神提供了一个证明。   哈佛老师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你如果想以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做到应手,并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哈佛流传着一句格言“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正是这样高强度的努力,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在哈佛学习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旦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哈佛学生如是说。   国内研究教育的著名学者熊丙奇曾写道:“一位在 MIT(麻省理工学院)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他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时保送进了北大。进了北大之后,一个学期选 10 门课,甚至更多,都没问题,因为只要学期结束,考试通过,就可以了。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同样和他保送进北大的同学,混到大二,因为长期缺课去打游戏,最终多门考试不及格被退学。他觉得这样混下去,实在对不起自己,因此申请 MIT,到这里继续读大二。到了 MIT,虽然只选了五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因为每门课,老师都要求阅读大量的书,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的情形,在同学中十分普遍。”   有一位去哈佛学习的中国女孩说:“想在哈佛混日子并不容易,教授对每个学生要求都特别严。”在她的五名室友中,有三个是华裔学生,但相比之下,另外两名美国学生却更为刻苦。   在哈佛,到处都是图书馆。哈佛有 100 座图书馆,还有众多像图书馆一样学识渊博的教授们。毫不夸张地说,哈佛校园的每个地方几乎都是学生们的“流动图书馆”。餐厅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学生餐厅里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做笔记。几乎没有哪个学生光吃不读或边吃边闲聊的。校医院是图书馆的延伸,不管有多少人在候诊也保持安静,候诊室里的学生无一不在静静地阅读或记录。   哈佛的博士可能每三天就要啃下一本几百页的书,并交上阅读报告。哈佛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某教授对学生说:“你选修我的这门课,也就意味着你一天只能睡两小时。那么如果要选四门这样的课,不仅没有睡眠时间,反而得倒贴睡眠时间了。”一位在哈佛任教的教授告诉自己的学生:“我只要知道一个青年利用他的业余时间做了什么,就能预言出他将来的前程怎样。”有一个学生曾经为了提高自己的发言质量,花几百元买音像资料,然后自己编辑来配合自己在课堂上的发言。   每位老师每次上课都会有作业要求,学生别想空手来听课。曾经有人采访哈佛学生:“哈佛教会了你什么能力?”他回答说: “哈佛给予我的,是在极限压力下的生存能力。她给我们创造了一种氛围、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必须保持精神的高度紧张,调动所有的潜能,才能有所收获。”   ……

前言

   自序   招商银行和贝恩顾问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资产千万人民币以上的中国富人移民意愿强烈。报告受访者中近60%正考虑投资移民,而27%的亿万富翁已完成投资移民。去年《羊城晚报》一篇题为“拼爹拼妈不如拼出国”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文中讲:在各种各样的移民理由中,子女教育已然成为八成“中产”家庭的首选。   美国教育到底有什么魅力“引无数爸妈竞折腰”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人是最重视子女教育的民族,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本书的主旨就在于通过通俗易懂的绘声绘色的故事展现一个真实的美国教育全景图,给中国的家长们打开了解美国教育的一扇窗,以飨读者。   开门见山,先看看美国各大学诺贝尔奖得主人数:哥伦比亚大学培育出了39位,哈佛大学培育48位,芝加哥大学30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5位,麻省理工学院28位,加州理工学院17位,耶鲁大学17位,普林斯顿大学14位,康乃尔大学15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5位,纽约市立大学12位,威斯康星大学11位,利诺大学香槟分校11位……太多了!而且有理由相信这些数字随着时间推移还会持续增加。美国高等教育的水准无需多言了,去美国读大学,是中国新一代莘莘学子极为难得、弥足珍贵的成才途径。   回过头来再看看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去过美国的朋友都会发现,公路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桔黄色的校车(school bus)。美国的“交通规则”赋予了这些校车至高无上的权利,当它在公路上停下来让学生上下车时,尾部会亮起“stop”红灯,不论是同向还是逆向,所有车辆必须同时停下。美国的中小学生备受呵护,学生上课迟到时间在30分钟内是不被追究的,而超过30分钟,就会被视为逃课。逃课三次以上,学区的学监跟家长谈话,若还不改正,就会由法庭出面罚款。美国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法》的落实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受到法律约束的当然还有学校。例如,美国的小班化是受法律保护的。加州的法律就明确规定,中小学一个班最多不得超过25人。超过时学校必须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人数超标的教室里增添人手,否则就是违法。   美国教育的民主化特点非常突出,在教育制度、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各方面体现得都很充分。美国的学制不仅以“单轨制”著称于世,而且以“多样化”闻名遐迩。例如,初中等教育合在一起共为12年,却同时存在六三三制、六六制、八四制、四四四制、五三四制,以适应不同地方儿童入学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国不仅开创了像约翰霍普金斯这样以科研为主的研究型大学,而且开创了像威斯康星这样强调面向社会实践的服务型大学,以及遍及各州的像社区学院这样以教学为主的普及型大学,分别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在教育投资与管理方面,公款兴学为主,多渠道投资以及地方自治为主,鼓励群众参与管理是美国教育民主化的又一特色。早在南北战争以后,公款所“兴”之学与地方所“治”之学已攘括整个现代教育领域,如公立小学、公立中学、州立大学、社区学院、中等职业教育、州立师范学院等等。在官方投资教育与管理教育的同时,美国也不排斥其他教育投资力量与管理热情。如卡内基、福特、洛克菲勒等,他们以雄厚的资金资助学校承担特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组织各种教育和教学实验与改革,筹建各种新的专业。同时,各种民间教育团体则凭借研究成果,传播先进教育经验,提出政策改进建议,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美国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也是多元化的,美国学校一方面被视为“民族大融炉”,另一方面又被视为保存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地方。学校从初三就开设一些选修课。而且“初中教学计划主要是诊断性的;这种计划给学生提供指导和机会,并通过测验来鉴定学生的才能。”高中则为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开设不同课程,有普通文化课程、学术性课程以及就业训练课程。每类课程都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分,选修课对所有的学生开放,而且范围非常广泛。选修课制度是美国中学区别于欧洲中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然,随着留学热潮汹涌澎湃,也出现了所谓“留学垃圾”,让很多家长对留学产生了疑虑和恐惧。究其原因,是很多小留学生家境优越,独立精神、自律能力都非常差,在国内有学校、老师和父母严格的管束,通常不会有太出格的行为。在国外无人管束,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和国内又不一样,是提倡自动自发地学习,结果很多学生就像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出国留学语言关还没过,结果到了美国课堂完全听不懂老师讲课,自然对上课失去了兴趣,逃课、蜗居、打游戏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干脆变成黑户。国内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到了国外,在英语环境中就能自然适应无师自通,事实绝非如此。没有过硬的语言基础,还会导致交往能力的萎缩,让孩子躲在中国留学生的小圈子里,语言难有大的长进。这种情况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最近,著名的新东方首席人生规划师、留学专家徐小平先生发表了一个题为“去美国上高中读本科将成留学最大浪潮”的演讲,很有启发性。他说:“宋氏三姊妹都是小留学生,鲁迅、郭沫若、邓小平也都是小留学生……尤其是最近两三年,Internet的出现让很多人跟父母的沟通,要比出国前多得多。出国前嫌烦,一说一不高兴,就把门关上了,但是现在我的无数的朋友,包括亲戚的孩子,就挂在网上,(和家人)能够永远的相互交流,亲情、价值观、家庭的纽带,(对)社会的了解,(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孩子“小”不是根本问题,关键是家长不能只为了攀比、面子,就盲目把孩子送出国,而一定要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要送去国家的国情,全程负责,悉心指导。千万别认为送孩子出国留学就一劳永逸,好像孩子就能阳光雨露自然茁壮成长,而要打有准备之仗,知己知彼,未雨绸缪,为孩子适应留学生活打下坚实的语言和品质基础,才能收获一个光明的人生未来。   最后还是引用徐小平先生的一句话:留学美国“……你还能和洋人竞争,还能和中英文都精通的人较量,这就是我们未来面临的生存状态,我们未来人才的挑战,在这个时候早早地规划,早早地策划好,然后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留学的方向和目标,可以说将决定五年、十年以后,你竞争取胜的状态,这是留学的意义。”   是为序。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美之间的文化背景与教育方法有许多差异,这本《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通过通俗易懂的比较教育及鲜活事例,可以管中窥豹,帮读者洞悉美国教育内涵,对中国家长会有理性启发。   ——齐大辉(美国美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学贯中西,成就国际英才。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赴美读书,是时代必然和美国教育魅力所在。本书对美国教育作以概览,可资阅读。   ——丁志峰(《国际人才交流》杂志总经理)   宋氏三姊妹都是小留学生,鲁迅、郭沫若、邓小平也都是小留学生……尤其是最近两三年,Internet的出现,在网上挂在那,很多人跟父母的沟通,要比出国前多得多。出国前嫌烦,一说一不高兴,就把门关上了。但是现在我的无数的朋友包括亲戚的孩子,就挂在网上,能够永远相互交流,亲情、价值观、家庭的纽带的联系,跟社会之间的了解,是彻底地解决问题了。   ——徐小平:《去美国上高中读本科将成留学最大浪潮》)

内容概要

路军,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现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社会兼职包括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会“伴你飞翔”大学生工程顾问导师、中国决策科学院人才研究所所长、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评为全国优秀创业导师、北京市民革科教文卫委员、北京市教委就业指导中心特约专家、中国青年报《创业谈》专栏作家、人社部高级职业指导师培训专家等。
路军博士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教育研究,强调人才软实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曾独著或合著出版过《启发比打骂更有效》《这样的妈妈最优秀》《这样的爸爸最成功》等,还曾策划出版超级畅销书《把信送给加西亚》。

书籍目录

part 1 华美人生,自由起航!
13年的完全免费教育
所有车辆给校车让路
请进,这是我们的教室,不是商店哦!
幼儿园里的安保措施
Sam老师是博士
part 2幼儿能够做什么?
“野生放养”而非“温室圈养”
“总统先生,请与我们的孩子保持距离。”
我是自尊自信的好宝宝
“Timeout”来惩罚
幼儿也要爱科学
玩得开心哦!
爱国教育从小抓起
从小就要有爱心
part 3 轻松快乐的美国小学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别具一格的生理健康课
表扬、表扬、再表扬
暑期生活也精彩
中国传统观念 PK西方自由教育
动手能力巧培养
小小艺术家
一个空的书包,一对飞翔的翅膀
part 4 初中生活面面观
“小升初”门槛
教室不固定,课间来回跑
我们爱上体育课
要成熟不要可爱的初中女孩
青少年赚钱有道
阅读习惯,从小培养
不可小觑的中学生作业
性知识教育课/ 课外生活做什么?
爱干家务活/ 中学课堂一瞥
嘘,考试成绩要保密
进步的标准是什么
part 5 高中可以很精彩
教科书:自由发挥的基石
课程设置:培养个性的土壤
选课和学分制:责任和挑战的开始
高中课,可以这样上?!
高中不轻松,学习生活两不误
心理辅导:为学生减压
尝试“在家上学”法
望子成“人”而非“龙”
职业技术教育:腾飞的另一只翅膀
高中课外也有“戏”
高中学生打工忙
恋爱不是洪水猛兽
高中毕业舞会——孩子的“成人礼”
教育创新的启示
何谓“神童”?
艺术教育指引创造
每年七次“高考”
大学青睐成熟而与众不同的高中毕业生
当中国学生遇到美国大学
孩子上大学,欢迎家长送
part 6 大学缔造成功
雄厚的资金用于教学科研第一线
小的往往是好的——“文理学院”
严谨的教风,高素质的师资
不要像不像,要的是想象
美国教授的“终身职”
精英不是天才,而是为梦想努力的人
相信权威 VS追求真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清晰的目标,前进的灯塔
“挣”学分,宽进严出
选修“幸福课”
会学也会玩,学习休闲两不误
性别中立宿舍,男女混住
恋爱潜规则:不要为我动心
亲情满满的毕业典礼
永不“毕业”
实习之路任意选
以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
博士学位——最难获得的学位
编后记

编辑推荐

   ★孩子只有一个,家长为孩子上学砸锅卖铁不怕花钱!只怕孩子花了钱,却没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拼爹拼妈不如拼出国!在各种各样的移民理由中,子女教育已然成为八成“中产”家庭的首选。但是孩子年纪轻轻就远涉重洋,孤身在外,家长放心吗?为什么要去美国读书呢?国内教育专家、职场成功指导专家,联结学校和职场,为您解疑释惑。   ★本书供想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使用。本书介绍了美国各级学校的情况,从教学理念、育人方法等宏观层面,到课程设置、作业布置、课外活动、实习工作等,均有真实案例供家长启发思路。本书帮助家长了解如何为孩子出国前做身心方面的准备,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家庭状态,应该在哪一阶段把孩子送出去留学等。   ★本书供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使用。了解美国小学生在做什么,中学生做什么,大学生做什么,研究生做什么;反思一下我们又在让学生们做些什么。也许你会幡然明白为什么美国是世界第一教育强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看哪些优秀经验我们能借鉴,哪些不妥做法我们能够自我警示,“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本书也供那些没有条件送孩子出国的家长使用。能送孩子出国的家长毕竟是少数。对更多的家长来说,即使不送孩子出国,本书也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美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家长辅助教育方法,使他们在现有条件下有意识地调整旧有的教育理念、方法。为了孩子能更健康、   阳光、快乐地成长,想一想、试一试,仍是那句话: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本书供那些有出国想法,但不敢跟爸爸妈妈讲的中学生、大学生使用。用这本书提供的信息,坚定你的信心,明晰你的梦想,并且帮你说服爸爸妈妈吧!

作者简介

《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内容简介: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去读书,然而他们对美国的学校教育缺乏直观的了解,于是,什么时候送孩子留学最合适,留学对孩子成长有哪些利弊等问题,令广大父母、老师迷茫、不知所措。鉴于此,作者直观地阐述了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学校管理,如课程安排、授课内容、作业布置、考试方式等,从根本上为那些想把孩子送美国去读书的家长和老师们答疑解惑,也为有留学想法的人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海报:

图书封面


 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昨天晚上,跟朋友一起吃晚饭。饭后甜点时,我们聊起了教育。她是一个准妈妈,可能即将成为母亲的人,潜意识中都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孩子的身上。对于将来孩子如何接受教育的问题,她提出了她的担心。于是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看过的《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这本书,主要讲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这几个阶段的学校教育情况,内容介绍的比较详细,让人看了,确实能够让人反思——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不得不说,目前,教育越来越成为很多社会问题的反映,比如幼儿园儿童受虐事件、校车事故不断、小升初困难、“虎妈”“狼爸”的出现、“吊瓶班”、“学霸姐”,以及我们每天都能在网上看到的各种负面报道——老“摔”哥利用众人的善心骗取钱财;乞丐成为一种职业,有的乞丐甚至比普通公司的员工都富有;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吵吵闹闹的情况,彼此对骂“素质低”……面对现实存在的这些问题,有的人抨击,有的人觉得事不关己,所以选择沉默。但这些问题的出现,最受伤害的是学生,最感到迷茫的是家长,因此才会形成“中国式接送”这种特有现象,因此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期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近年来,留学逐渐成为热潮,并日益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关于留学,不能说国外的教育一定完美,不过一定情况下确实能够弥补目前我国教育的不足。例如,美国的学校教育,能够真正做到充分发掘孩子的潜能,保证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而且,学校并不只注重在校成绩,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此同时,让他们的心胸更加博大,更加能够用宽容、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所以,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应该稍稍改变一下陈旧的教育观,避免教育的功利化,一味的以成绩定输赢。当然了,留学并非教育的唯一出路,如果学生自己的目标不明确,不从实际情况出发,而是随大流——别人出国了,我也要出去,这种时候最容易出问题。因为作为一名留学生,意味着在国外的生活和学习要完全靠自己,如果这种时候连自己都没有主见、没有理智的判断,不仅留学的目的达不到,反而会受身边不良青年的影响,不求上进,逐渐堕落,毁了自己,也伤了家人的心。教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不容漠视,希望我们大家齐心协力,让教育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
  •     “精英不是天才,是为梦想努力的人”这句话是书中第175页中一个小标题,看后非常有感触。中国的学生最苦的是在初中和高中,巨大的升学压力,迫使学生加班加点拼命学习。大学四年的时光反而相对轻松。但是事实上也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彻底放松。到硕博时期,也有论文的压力。近些年来,经常有报道博士猝死在实验室中。美国的教育表面上看相对轻松,但是其实是外松内紧。初中高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大学时期,却要求学生拼命学习。哈佛的学生通宵学习到深夜是正常的。精英不是天才,是为梦想努力的人,也是付出勤奋的代价。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却丢失了勤奋学习的精神,他认为:“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是勤奋,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却忘记的勤奋二字。”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好书,力荐给大家。
  •     哈佛流传着一句格言“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真的是哈佛的格言吗?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0-01/15/content_12814548.htm《新华每日电讯》http://hi.baidu.com/wangl_231818/item/43c35ada60e4493e48e1dd3b最新消息——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居然是假货!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73-543278.html瞎扯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半的景象 系造假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让孩子留学是一件大事,孩子寄托了我们的希望,那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留学费用对于绝大多数的家庭而言,真可谓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啊。所以一定要慎重考虑选择才是。
    以前的留学生大多选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而选择去美国留学的少之又少。近年来,社会普遍对美国高等教育的认可度增加,再加上美国留学政策的放宽,去美国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本书很好,让“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
  •     对孩子的好父母有千百种想象,但是究竟怎样的才是好的。都相处过,出国一定好么?这个他们只是人云亦云,不过出国真不一定不好,好或不好我觉得只有用实话,所以说开卷有益,书上有些东西还是i有用的。
  •     了解美国小学生在做什么,中学生做什么,大学生做什么,研究生做什么;对比我们的小学生在做什么,中学生在做什么,大学生在做什么,研究生在做什么。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有什么地方需要向教育强国学习。真正地为孩子好。
  •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事实!
  •     美国的精英教育于国内教育差别太大,可以有学习借鉴的地方
  •     我是很喜欢这本书的,客观理性,以一些现状让大家理性的去看待“留学热”。为什么会有留学热,为什么去美国,美国的教育好在哪里。文中给父母、老师包括有想法的学生自己一个明晰的观点,之所以去美国不完全是上述的四个理由,仅仅因为它有足够的诱惑力,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创造一个更光明的未来,一切,都只为了孩子的成长!
  •     不管能不能去美国,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孩子们去哪里深造会比较强。
  •     看了开头,还不错
  •     觉得这本书做的挺好的,让更多的父母知道为什么要送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又为什么去美国留学,赋予它更多的现实意义,让这本书变得更加有了价值。
  •     做父母的总是为孩子操心,总觉得自己奋斗一辈子就是为孩子的成长。其实,家长自己也可以去留学深造,用自身的体会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站到孩子的立场想同样的问题
  •     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也想去问: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是师资力量的差距,还是学习环境的差别?随着“留学热”的持续,只知道一些表像的我始终费解,这样舍近求远的学习到底是为什么?

    路军,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十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教育研究,强调人才软实力的培养。在《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这本书里,从幼儿园到大学,他给大家翻开了一页又一页想普及的知识,为什么去美国读书的每一阶段理由,分析每一个层次的优劣,让读者不管是孩子、老师还是父母开始不再盲目的送孩子去留学,而是清楚的认识到留学美国究竟好在哪里。

    对于这本书来说,它不是教条更不是广告,它用最客观的事实说话,用一个研究教育者的身份站在教育祖国未来建设者的立场上说话,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如何主要还是看未来将要交到怎样的一群建设者手上。

    一般说到出国留学,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家长或者孩子的攀心理,看人家出就想出;二是在国内学习不好,需要换一个环境成长;三是确实需要吸收知识;四则是出国混绿卡 ,不再回来。

    都说成材要从娃娃教起,其实孩子的教育在他们还在母亲的肚子里面时就已经开始,那么从呱呱落地到正式启蒙,中国的小孩和国外的小孩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差别,但为什么书里面却仍然强调了中美的差别并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最关键所在。关于教育,教育环境、教育体制、以及在父母教育方式上的差别。

    《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是从孩子在幼儿园时的教育开始说起,一直讲到大学,将中国的教育现状和国外的教育环境进行对比,优势在哪里?向读者阐述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的原因,不仅仅是父母的攀比,还确实有差距在其中。

    差距到底在哪里?我反复的阅读了这本书,更看到了一种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到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美国的教育环境是怎样的,书中有这样的对比:

    先说家庭在对待孩子的自理能力方面,中国的家长更多的是认为孩子还小,干不了,或者心疼不让干;而美国的家长认为孩子是家庭的成员,需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家里的一员,应该为家承担他所能负起的责任,从小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在孩子以自己瘦弱的肩膀做完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后给予正确的积极的鼓励,并适当的予以点拨,让孩子在自信和正确的是非观中成长。这样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有利的,同样是家长,但是中美的家长对这种教育的态度我还是不多说了。

    关于中美的教育机制,文中没有直接的去批判谁的不好或高度赞扬哪方的优秀,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最吃香的法学院商学院等的教学位置并不是像国内那些吃香的学科占据绝对地理优势,而是“边缘地段”,可是即便如此,酒香不怕巷子深,美国乃至世界上无数的金融才俊、法律精英诞生于这偏僻的“边缘地段”。

    诸如此类,书中涉及的领域很广,从初入学校到最后步入大学,一点一滴的向读者描绘去美国读书的几大优势,同时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各种程度上的教育也因为国别不同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教育理念在不同人的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由小及大,结合一些不好的教育环境(指国内)跟国外从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比对,最后得出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的答案。让那些盲目地、攀比地去送孩子留学的父母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之所以去美国读书并不是为了跟人家比,更多的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就我而言,本书唯一的不足之处是除了通过举证分析社会、老师、家长对孩子的留学期望之外我更加希望看到对将要留学去美国读书的孩子们的一些建议、看法,更多的告诉他们:你们为什么要去美国读书?不过想到本书主要是针对父母、老师导正留学美国的价值观也就释然。

    总的来说,我是很喜欢这本书的,客观理性,以一些现状让大家理性的去看待“留学热”。为什么会有留学热,为什么去美国,美国的教育好在哪里。文中给父母、老师包括有想法的学生自己一个明晰的观点,之所以去美国不完全是上述的四个理由,仅仅因为它有足够的诱惑力,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创造一个更光明的未来,一切,都只为了孩子的成长!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上帝关了一扇门,必会开启一扇窗。我们一直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各种体制的不认同,可是体制并没有限制你的外延,没有束缚你的发展,它其实给你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你敢于眺望必然敢于启程走到你的目标面前,人生没有给你设限,教育的道路更是从来不止一条,只要你可以,为什么不送孩子去美国读书?
  •     不错的书
  •     不是所有的孩子的都可以出国留学,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了解美国的教育方式。
  •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上帝关了一扇门,必会开启一扇窗。我们一直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各种体制的不认同,可是体制并没有限制你的外延,没有束缚你的发展,它其实给你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你敢于眺望必然敢于启程走到你的目标面前,人生没有给你设限,教育的道路更是从来不止一条,只要你可以,为什么不送孩子去美国读书?
  •     正好是高考过后,又站在送孩子出国的立场,正好是这段时间家长学生最为关注的事情,有一本书用来做建议指导真不错!
  •     现在出国留学很火,不少家长聊起孩子,第一句话是:“你孩子在国外呢吧?”你瞧,这变化多大。
    如何选择合适的学校,如何准备申请材料,如何把握每一个关键的时间点,这本书里面都有涉及。还讲到了美国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能够轻松面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很实用的一本书。
  •     如果有出国的打算,建议买一本看下,会有启发的。逃离,是许多家庭的选择。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还是别去,否则是受罪。
  •     指导书?还是科普书?貌似是指南,哈哈哈哈
  •     我们家不是很有钱,孩子也不是衔着金子长大的,但是送孩子出国一直是我的愿望。
    这本书提供了很有用的信息,孩子看了也很有感悟,相信他自己在外面会更加有所成长。
  •     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去读书,然而他们对美国的学校教育缺乏直观的了解,于是,什么时候送孩子留学最合适,留学对孩子成长有哪些利弊等问题,令广大父母、老师迷茫、不知所措。鉴于此,作者直观地阐述了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学校管理,如课程安排、授课内容、作业布置、考试方式等,从根本上为那些想把孩子送美国去读书的家长和老师们答疑解惑,也为有留学想法的人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这本书真的很有用!
  •     高考之后好多孩子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其实出国真的是一个蛮不错的选择,这本书里面又说道一些利弊,我觉得不错,可以给大家借鉴提供意见。
  •     很喜欢
  •     觉得算是建议书
  •     这个问题问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回答。大部分有条件的家长如果有机会都会帮助自己的孩子出国镀金回来,也就是海龟了。其实这样的做法有些盲目,孩子去了那边的语言、学习等问题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而且天高皇帝远,对于孩子的信息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那既然这样,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

    书里面踢得一些东西我觉得很有用,建议那些相送孩子留学的家长都可以看看,就当做是参考资料了,毕竟,你要知道即使是为孩子好,那又好在哪里?
  •     出国已经成为很多学生家长的选择,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出国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好好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     所哟逇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成材,再不济以后能养活自己,就是这样!至于留学,仁者见仁吧
  •     已经看过了,决定用来实践在孩子身上
  •     中国的教育主要还是儒家思想,说什么有教无类,但是无类也就没有了专项发展,记得怎么说来着,高考看的是总分,一个孩子哪怕英语是满分,数学或者综合差了点也不成,但是放在国外呢,扬长避短才能将你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     想把孩子送出去读书 先看看美国的情况
  •     尊重、保护学生和家长的隐私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学习环境,不过多承受不合理的竞争压力,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句话非常好,我一定告诉我那些当老师的同学,让他们也学学国外的这种教育理念,其实,买本书送给他们更好。
  •     到底怎样才是科学的,怎样才能不要那样盲目的送孩子去留学,怎样更能根据自己孩子至深的条件去定义它的未来,这本书里面确实可以给提供一些帮助。
  •     据说中国现在是留美大学生中人口最多的,这是不是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留学对孩子的教育重要性了呢?
  •     封面上的红苹果真的很醒目啊,其实我觉得它就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美国,象征着留学,谁叫苹果那啥那出名是吧,嘿嘿,你们懂。中国的孩子在楼梯上一阶一阶走,要出国还是就留在国内,这个,我觉得有条件去过深造确实不错。

    不过书里面写的蛮好,他将国内外的教育机制还有一些细节的东西去对比,你想出国,为什么要出国可以自己进行比照,出好就出,不出好就不出,简单大方了然,哈哈~
  •     一口气读完该书,对准备出国的孩子太实用了!全面了解美国孩子的成长、学习要求,对照我们国内的教育体制,差异很大,所以准备孩子出国的家庭可以好好读一下,全面准备啊!
  •     不仅仅是家长看,孩子还有亲朋友有都可以看,毕竟孩子的事情是大事不是?
  •     这个书可以说是中国家长留学美国的一本指南针式图书,对孩子去美国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觉得他绝不是鼓动大家送孩子出国留学,而是希望通过这本书告诉普通家长,国外学校究竟有哪些地方值得把孩子送去读书。如果想送孩子出去读书,一定不能盲目,要知彼知己、目标明确,才能取得育子成才的效果。
  •     希望能够理性对待出国的事情,太小的孩子还是在在父母跟前比较让人放心!
  •     现在每年出国的孩子多不胜数,这个数据之庞大真的让人吃惊!但是这实际上也说明了更多的父母孩子在教育这方面的需求,这个时代在进步,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能止步不前,要发展,就要放开!
  •     希望孩子得到好的教育,但是不希望苔肖的孩子就去国外,家长什么的不放心,对孩子们有时候不是段丽娜,反而会让孩子变得孤僻!
  •     案例和陈述一起,展示了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校制度以及制度的理由,虽然各州情况有差异,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全貌,作为入门书籍,好读易懂。
  •     大部分的父母溺爱孩子溺爱到不像话的程度,一点儿自理能力都没有,所以,其实留学哪怕仅仅是让孩子学会独立也是有好处的。
  •     当下很多人认为自己能成为父母自然也就“会当”爹或者“会法”妈,此想法很成问题。极少东西是天生的,尤其是当好父母的能力。虽然成为父母需要神力的帮忙,但是当好这个职位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这本书读起来倍加温馨,整体感觉不错。 其中包括了很多父亲想对即将出国的儿子说的话。有的时候父母也不具备的能力,所以才要一起学。 书中提到的每一件都很重要,都有深深的期望。
  •     同事想送孩子出国,唠叨考虑了好久,直接送本书让他自己看去吧。
  •     各国小学生每天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美国是1.2小时,韩国是0.7小时,英国是0.6小时,法国是0.5小时,日本是0.4小时,中国只有0.2小时。这么看来中国的初中生参加劳动的时间是最短的,城市的孩子劳动机会少,但是中国的农村孩子从小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劳动的时间相对长些。我觉得经常劳动的孩子长大后自立能力和耐力都比较强。
  •     国学生家长渴望了解美国学样的心理更强烈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想知道为什么,而不是希望是更疯或者盲目。

    这本书没有使用玄妙的教育理论,也没有枯燥的数据对比,而是从始至终以轻松阅读的语言风格,循循善诱揭示出美国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教育,不同阶段时间的特点和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以及中国学生到了美国,是否能适应那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路军教授发现,美国教育是精英教育,而中国教育是大众教育。美国教育精英诞生得多,但是庸才也产生了很多。而中国教育体系教育出来的学生,大多数中规中矩,特别优秀的精英少,特别差的也少。如果用形状来比喻的话,美国教育出来的人才是金字塔形状的,而中国教育出来的人才分布呈现椭圆状。
  •     其实出国对现在的好多家庭来说都是小事儿,但是让出国变成一种教育而不是一种跟风,这需要家长们多知道一些东西。
  •     现在留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大趋势啊~
  •     这个标题让我感触颇深,如果在咱们国家,能做到所有的车辆都给校车让路的话,可以避免多少起校车车祸案。现在的父母都是一个孩子,如果失去了这个孩子,家长不知道有多痛心,我记得《经济法眼》的一期节目讲的就是一对来京打工的年轻夫妇,因为幼儿园距离住的地方较远,就选择了幼儿园的班车,结果某一天这两班车被一辆大卡车给撞了,这对夫妇的孩子当场死亡,当记者采访孩子的父亲时,年轻的父亲已经哭的没法说话了,孩子没有了,也失去了奋斗的信心。
  •     发现现在的很多家长送孩子出国是比较盲目的,所以这本书里面提到为什么,至少让那些家长在考虑孩子出过问题上更加理性。
  •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图片:一个大大的红苹果,鲜亮而醒目,其中一个孩子拿着毕业证,在阶梯中部滞留,而另一个孩子却高高兴兴地顺着阶梯继续攀登。这幅图片虽然线条简单,却寓意深刻,它揭示出目前我国家长及学子所面对的困惑,是满足现状,保持既有水平,还是选择出国深造?

    目前,我国为数众多的家长和孩子认为,只要坚持上完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了,并没有对未来的社会、未来的自己进行过多的考虑。殊不知,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已不足为鲜,甚至出现“大学生不如狗,研究生遍地走,博士才能吼一吼”的境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产生了忧患意识,尤其是“哈佛女孩”“哈佛男孩”这类成功留学典范,更是刺激了他们纷纷将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希望孩子能够在国外开阔眼界、开拓思维,即便将来回国,也比同龄人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为就业增加砝码。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并不是每个出国留学的孩子都能衣锦还乡,有些人留学回国却被人称为“**”。曾听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经济条件中等的家庭为了孩子能光耀门楣,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孩子送到美国一所知名大学。然而,平时一切都听从父母安排的孩子,一到美国,完全不适应,课程跟不上,成天跟美国同龄的坏学生混在一起。渐渐地,他被引诱,接触毒品,无法自拔,被学校开除。原本为家有留学生而骄傲的父母,得知这一消息后,痛不欲生。所以,送孩子出国读书并不是完全是一件坏事,最主要的在于,作为家长,一定要把握好让孩子留学的最佳时机,否则,您的鲁莽决定,不仅会毁了孩子的一生,还会成为整个家庭无法摆脱的噩梦。

    到底该如何把握最佳的留学时机?这不仅要看孩子的自身是否具备独立自主性,其留学目的是否明确,透彻了解美国的学校教育也尤为重要。《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一书中,陆军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研究,站在普通家长、学子的立场,详细介绍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各个阶段接受教育的情况,让家长、老师、学生充分认识美国教育的利与弊,做到心中有数,为孩子留学选准时机:
    美国的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及家长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尊、自信的良好心理素质,让孩子从玩中找到自己的兴趣。

    小学期间,老师会在课堂上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不断激励他们的自信,还提供各种教学工具,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由创造能力。课余时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医院照顾病人,或者去公园或河边进行清扫等,增强爱心感和责任意识。

    初中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期末时接受测试,但学校并不公布成绩。此外,初中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举办足球比赛、去图书馆阅读、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或者是打零工赚钱,帮助家长做家务。

    美国高中因材施教,为不同才能的同学开设不同的课程,而且课堂形式多样,气氛宽松、愉快,充满活力。由于美国高考看重的不是考试分数,而是多年积累的综合能力,因此,高中生除了具备一定的学术才能,还要参加有个性的课余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增强人格魅力。

    大学是缔造成功的重要时期,学校注重研究性学习,因此课堂授课时间有限,老师鼓励学生外出实践、考察,并对感兴趣的内容做专题研究,从而对该主题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美国的大学教育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终身的,一旦发现自己的不足,要及时加以“充电”。

    作者撰写《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这本书,并不是告诉家长们,送孩子出国留学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实际上,书中揭示出来的教育理念更值得我们深思。因为无论孩子在哪里读书,只要目标明确,并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
  •     质量不错,封面设计有意思~
  •     美国的强势不仅表现在经济与军事上,教育上也很强势,但凡有条件的人,都会送孩子去美国学习。可是为什么要去美国呢?想很多人并没有认真考虑过个问题,这样也会导致孩子出国留学的效果打了折。
  •     我有几个朋吧自己孩子送出国了,感觉人家适应的还不错,朋友貌似也不怎么担心,估计对孩子有信心吧
  •     主要针对的是想哟留学或者即将勉励孩子要留学的家长或者年青,过给一些建议,总是有帮助的。
  •     哦,评晚了,端午期间买的书。端午期间,有个朋友从上海来北京玩,期间谈到近几年上海好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美国去。我很好奇,为何有如此多的家长要送孩子去美国呢?这本书可以告诉答案。
  •     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孩子出国后怎么管?孩子的选择与你想的不一样怎么办?与远在异国他乡的孩子如何沟通?如何帮助孩子在国外获得成功?这本书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     竟然写的还不错,简单介绍了一下美国的教育,还有中美教育区别的对比
  •     指导性不错,实用性很强
  •     我刚看完
  •     家长的心理从来都很奇怪,太顽劣了头疼,太乖了从不闹脾气又心疼,觉得自己的小孩儿不像个孩子。家长的心思真的很复杂,不过在与学习方面,我觉得一个孩子懂事的话在哪里学习都行,国外有更好的教育条件,去体验去学习其实也是很不错的。
  •     不会太厚不会引起阅读疲倦,而且还有一定的却卫星,关于家长关于孩子,关于留学的教育,文章条理很清晰,定位也很准确,上品。
  •     很多家长想送孩子去美国读书,但是大部分并不了解美国的教育,很盲从。这本书全方位解读了美国教育,对美国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都展开详细的介绍。家长一定要读,这样才能多些认识,为送孩子去美国读书多做些了解。
  •     我看这本书挺不错的,行文流水,针砭时弊,好的坏的都说,需要考虑留学的学生或者家长都会从中看到一些自己想知道的只是,然后做一个理性的判断。
  •     看到这段,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这个不光是在美国,对于中国小孩来讲,也一样,如果家长总是唠叨的话,小孩就会装聋作哑。有一次我上姑姑家,姑姑家的小孩只有三岁,因为家里人比较多,小孩觉得很热闹,就在大人中间绕来绕去,姑姑很生气,把她拉到小屋里狠狠的批评了一通,让她面壁思过,结果姑姑刚出来,她又跟着出来继续在大人跟前绕,姑姑又开始训斥,于是姑姑的孩子背着手站在窗户前看外面的风景,你说啥?我没听到,我在欣赏风景。
  •     就像是一封条理清晰的信件,给家长和孩子们一个忠告,你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你能否给得起,就是这样,能,那么就行动!
  •     想送孩子去美国的一定要读这本书。
  •     很多人因为各种条件的不允许和自己的梦想擦肩而过。追梦与出国留不留学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只是想说,不要与任何一次机会擦肩而过!
  •     从朋友那里看到的,所以抢过来瞄了几眼,然后自己也买了一本,觉得挺实用的,说不定哪天就真送孩子去美国了,嘿嘿~
  •     走狗
  •     有所启发,至少作为参照之一可以更多角度思考孩子留学问题。
  •     读完这本书,幻想了下,要是我当年去美国读高中,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美国高中课程少,可以申请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虽然进大学就很累了,但是也值得啊。想我们读高中的时候,精神压力非常大。唉。什么时候,国内才能实施这样的教育?
    在书的第137页,“高中毕业舞会——‘孩子的成人礼’”,我想每个人都渴望有个正式的舞会来宣告自己成人了吧。
  •     知道为什么送孩子去留学留学的好处在哪里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要送孩子去留学。因为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在去与不去之间都有一个自身的考量,父母有条件就给了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去或者不去,我觉得正好看这个孩子是如何的选择。
  •     作者对于美国教育的看法不够客观。
  •     其实吧,去哪里读书也是一门学问,就看家长会不会掌握这门学问了,但是,相信更多的家长式hi十分愿意的,因为,这关系到自己的孩子!
  •     作为家长,只要是为孩子好,什么东西豁不出去??
  •     一般来说当你看到中文版此书时,已经来不及做“送孩子去美国读书”这件事了。本书是介绍了美国教育模式,但看不出来这种模式有比我国高级多少,父母为啥要花毕生心血供孩子去美国。
  •     有些话,包括我之前一直在担心的事情或者说是想知道答案的事情书里面有解释,至少就算送孩子去国外念书,我心里至少有点儿谱。
  •     该不该送孩子出国,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很多父母都在想,其实真正去做的也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有点儿盲目,也许 ,他们也该看看书,要去知道为什么!过于盲目只会适得其反。
  •     好不错
  •     我觉得这说那些想出国留学的孩子也可以看啊,毕竟要出去的是他们自己,看了有好处的不是?
  •     一直记得少年包青天里面的这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有必有方。出国虽是父母的意思,但是孩子们自己也还是多多考量吧
  •     我觉得在咱们国家没有强生之前,出国留学只能是那些被政府送去深造的知识分子,名额十分的有限。而今,在大好形势之下,没有那么多的门槛要求,能够自强,趁机会,强起来吧~
  •     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 多多学习
  •     告诉家长, 告诉孩子,为什么你们的孩子送去美国读书是对的,送孩子出国不是为了在被人看来有面子,而是真心实意的为孩子好。
  •     一看就很清楚是给家长们的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去美国,好处在哪里,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去美国,劣势在哪里。从一个教育者,研究者的角度,用专业和家长的思维去引导读者,让几张知道怎样的选择才会真的对孩子好。
  •     送不送孩子出国,这是让我一直纠结很久的地方。
    想送孩子出国,但是又有很多困惑。
    如果不出去,到底行不行?
    这本书对北美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进行深刻的体会和思考,为国内关心教育理念,关心海外教育,考虑送孩子出国的父母提供了最有效的参考,解开了纠结我很久的困惑。很有用!
  •     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于为什么去美国读书这个话题非常迷茫,留学的目的性不强,多数家长只是觉得美国教育比中国的教育好,到底好在哪里?在真正出国之前,多数家长和学生并不很清楚。

    而这种不清楚,使得一些学生如果在国内可能如鱼得水,到了美国反而不适应;同样因为这种不清楚,一些家长不知道该在哪个阶段把孩子送出去——时常看到关于“小留学生”的负面报道。但是,这本书却是给读者一个好的答案,让更多的父母清楚: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
  •     非常值得一看的书,尤其对于准备送孩子出国的家长。写的很好!真的不错!也学习了很多,羡慕啊!投胎投错地方了!
  •     怎样创造财富就是自己的本事了,有人需要出国留学给自己增加点儿东西,有人觉得趁现在还年轻,多奋斗奋斗,不要耗费在学校了,所以,每个人想法不同,很能理解~
  •     非常好,书也很漂亮。
  •     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中美教育差距到底在哪里?之道拿到手里反复的阅读了这本书,其实看到的更是一种对孩子教育的态度,果然,态度决定成败啊~
  •     13年的免费教育,起初是让孩子收获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少年,继而在心智成熟后勤奋认真的度过自己的高中,大学。。。美国的体制真的让人很羡慕。也想攒钱去孩子去美国了,起码会快乐充实,找到存在感吧。
  •     “无规矩不成方圆”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所以棍棒教育司空见惯。美国不允许体罚孩子,因为幼儿时期遭遇暴力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美国学校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教会学生遵守法律,纪律和社会准则。
  •     计划将孩子送出国的可以看,没有计划出国的当然也可以看喽,学习下嘛!
  •     家长读一下这个普及一下对以后做选择是很有用的啊
  •     孩子成长必然将离开父母,离开父母的孩子在外面首先就要独立,我觉得让孩子出国可以,但是你必须先确定你的孩子足够独立,否则对孩子成长不宜。

    看书中的例子,首先,人家的孩子都是很独立很有主见的。
  •     在当当网上面闲逛,一下子就看上这书了。吸引我的首先是这本书的封面,做的很有特色。收到书翻开看,里面的文章也很不错,受益匪浅。虽然离有孩子还有几年,但早受教育,有点被洗礼了的感觉,很受用
  •     孩子过几年要去美国读书,自己就想看些这方面的书,让自己孩子今后在美国有一个好的前程,后来听送孩子去美国的朋友说,这本书不错,说是写的挺好的,帮助也蛮大的,所以就购买了,目前正在阅读中,感觉不错,很实用!
  •     招商银行和贝恩顾问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资产千万人民币以上的中国富人移民意愿强烈。报告受访者中近60%正考虑投资移民,而27%的亿万富翁已完成投资移民。去年《羊城晚报》一篇题为“拼爹拼妈不如拼出国”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文中讲:在各种各样的移民理由中,子女教育已然成为八成“中产”家庭的首选。美国学校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使中国“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如此趋之若鹜呢?

    事实上,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于为什么去美国读书这个话题非常迷茫,留学的目的性不强,多数家长只是觉得美国教育比中国的教育好,到底好在哪里?在真正出国之前,多数家长和学生并不很清楚。而这种不清楚,使得一些学生如果在国内可能如鱼得水,到了美国反而不适应;同样因为这种不清楚,一些家长不知道该在哪个阶段把孩子送出去——时常看到关于“小留学生”的负面报道。

    作者路军博士在北京一所大学任教,是小有名气的教育专家,曾策划畅销书《把信送给加西亚》。他隐约感觉这个美国学校教育这个话题有潜在的大众需求。他的心得让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孩子年级不同的家长们,纷纷表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从出版方面获悉,这本书从策划、写作、修改到出版,先后历时三年。三年来美国教育政策或者学校难免有一些微调,一些细节数据不可能做到即时更新。但中国学生家长渴望了解美国学样的心理更强烈了,而且全书没有使用玄妙的教育理论,也没有枯燥的数据对比,而是从始至终以轻松阅读的语言风格,循循善诱揭示出美国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教育,不同阶段时间的特点和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以及中国学生到了美国,是否能适应那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路军教授发现,美国教育是精英教育,而中国教育是大众教育。美国教育精英诞生得多,但是庸才也产生了很多。而中国教育体系教育出来的学生,大多数中规中矩,特别优秀的精英少,特别差的也少。如果用形状来比喻的话,美国教育出来的人才是金字塔形状的,而中国教育出来的人才分布呈现椭圆状。

    这个书可以说是中国家长留学美国的一本指南针式图书,对孩子去美国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路军教授坦言,他绝不是鼓动大家送孩子出国留学,而是希望通过这本书告诉普通家长,国外学校究竟有哪些地方值得把孩子送去读书。如果想送孩子出去读书,一定不能盲目,要知彼知己、目标明确,才能取得育子成才的效果。
  •     对于是否送孩子出国读书,尤其去美国读书是许多家长犹豫不决的大事,阅读此书,使人醍醐灌顶,顿开茅塞,初步弄清了送孩子到美国读书的有利之处,理解了送子出国的理论依据,通过此书感受到了美国教育的强大和先进。送孩子出国读书是孩子人生的大事,也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一笔投资,决策正确与否决定了一个孩子的一生命运和一个家庭的荣辱兴衰。
  •     很多孩子在高考之后不知道何去何从,其实有很多路,包括书中提到的去美国读书也不是为一个好的机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