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馆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文学 > 玄幻/科幻/新武侠 > 国术馆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543647992
作者:徐皓峰
页数:290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有邪  一  我一生下来就离开父母,因为我的额头形状突出。我的母亲美丽单纯,我的父亲彬彬有礼,他之所以事事得体,因为他很早以前便是个官迷。我的远离家庭,与他这一爱好相关。  也怪我的姥爷,我出生后,只有他觉得我的脑门有楞有角,是相书上的“麒麟骨”,会克父亲官运。父亲那时刚升科长,一听这说法立刻脸色蜡黄,恰好母亲是一位上进的姑娘,她还要读夜校,于是姥爷吞下自己酿的苦果,将我一养就是多年。  由于我被姥爷直接养大,所以对父母是姐姐姐夫的感觉。姥爷没有儿子,我随母姓,正好延续了他的血脉,我从小觉得这是个阴谋。  我的母系是个暴力家族,从原始社会开始,只要打仗就冲锋在前,19世纪末他们仍然舞枪弄棒,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但洋人造了大炮,他们接二连三地阵亡。我的母系从此弃武从文,转变后的家风中,据说只有一人尚存武将气概,他是姥爷的弟弟,在西北戈壁的监狱中劳改,家里人叫他“二老爷”。  我五岁时,姥爷去老家祭祖,惊讶地发现祖坟成了个露天泳池,方想到自己一生多灾多难,原来全因坏了风水。姥爷归来,召集了所有家庭成员,但都对祖坟被淹束手无策,看来我的母系真是没落。  他们讨论的结果是,只有一个人能避开那可怕的灾难,因为他年纪轻轻就被赶出家门——他就是监狱中的二老爷。  姥爷说,祖坟上被无数男女浮游,按照风水必生恶子,继承母姓,我便充满危险。从此我又改回父姓,回到父母身边。我想,父亲对我是一种算不过来账的感觉。我保持着小舅子的自我认识,他俩对我的脑门也保持着警惕。  母亲夜校初中毕业,又生了个男孩,已长到3岁。他爱在地上爬来爬去,在床下、桌子下、椅子下有无数的藏身之地——据母亲讲,这也是我父亲的习性,他在单位复杂的人事变动中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父亲来自农村,在城市中卓绝奋斗,在我8岁那年,成了一个为民办事的好官。为改善六百人的居住条件,他推倒了一片木板房,在原地建起高楼。深渊一样的地基,令父亲备感自己的成功,他总去视察,站在足以将他摔死的深坑边沿,满不在乎地抽着香烟,风将他的头发吹得像燃烧的火焰,其英俊潇洒令我自叹弗如。  楼盖好后,他从此走上了霉运。  随着我脑门的日渐隆起,他终于失败到底,免职归家,唯一的乐趣是拨电视频道。他把电视看坏后,就整日睡觉。母亲又上学了,她每晚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去上夜校中专,后来很难再见到她面。  我模糊地记得姥爷评价父亲,说他的颓废不是因为我的脑门,而是因为一架失事的飞机,它陨落一片冰冷的草原。弟弟的飞机玩具,也在一个晚上神秘消失,他哭了两天。  我家高居四楼,为补偿丢失的飞机,父亲常将弟弟抱出阳台栏杆外,作飞翔状,两人都觉得非常刺激。一天我放学回家,见到父亲和弟弟正在阳台,欢声笑语中,弟弟飞了出去。晚上母亲回家,和父亲并没有吵架,我度过了一个安稳的夜晚。临睡时我想:“如果什么都不想,该有多好。”  第二天,我肯定醒来了,依照惯性去上学了,但我对自己已无知觉。  心念重新启动,是在一个遥远的早晨。我刷牙时,发现水池中躲着个男孩,他将食指放在口前,说:“嘘!哥,是我,我已经十岁了。”  他是我的弟弟,竟然活着,那一天是我十七岁生日。我八岁到十七岁之间的少年时光就此没了去向,由儿童直接成了青年。弟弟自小东躲西藏,对家里的情况也不大了解。我问:“妈妈呢?”他回答:“上大专了。”  我刷完牙,习惯性地背上书包,方想到自己应该上了高中,低头问弟弟:“你不上学吗?”他跳出水池,跟着我走了。出门时,见到爸爸躺在床上,后脑对着我,上面已脱落了大片头发。  我叫了声:“爸!”他回过头,果然如我所料,他丧失了他的英俊,赘肉一脸。  我和弟弟在马路上分手后,凭着惯性,我到了中学。坐在座位上,感到前面第三排第二行的人与我有着极深关系,那是个女生。我想,也许在我十五岁的时候已喜欢上她,我就这样开始了初恋。  所有的男生都关注着她。我班有男生21人,女生19人,女生一盘散沙,男生则以一个会武术的人为中心。据说他师爷为大内高手,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是光绪皇帝逃难路上的贴身保镖。他知晓一些清宫秘闻,在课间休息时常痛骂慈禧。  他眉骨很宽,眯着的眼睛高深莫测,他是三排二行女生的男友,常像个保镖般跟在她身后。  她和他是班上唯一谈恋爱的一对,被同学们用扑克牌名称为“Q”与“K”,我一觉醒来后的青春陷入困境。这一年的北京,在郊区地带有过一场轻级地震,对于这一异相,姥爷说是国运将变,对我而言,是二老爷刑满释放。二老爷干瘦地从戈壁归来,找了份工作,成为西单一家商店的守夜人。  在我的印象中,二老爷是有武功的。多年前,姥爷说过一位家乡武师的故事:  1898年,义和团与洋人展开激战,一个叫周寸衣的汉子,背了二十把刀赶来,砍坏了十七把刀。义和团当时与清政府合作,战役结束后,清政府对战场进行了审查,精确到每人的杀敌数。  周寸衣杀敌人数是一人。  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杀一个人砍坏了十七把刀,未免过于残忍,于是清政府进行了复查,结果是,他杀了一百七十二人。他的人数增多了,别人的就相对减少,招致了许多人的不满。  周寸衣为了表明自己确实杀了一百七十二人,日后不管哪里打仗,都会背着二十把刀赶来。但是清政府又不与义和团合作了,不再来核查战场,望着尸横遍野的战场,周寸衣总是徒生感伤。直到一天,战役结束后竟然又有人核查战场了,告诉他:“你杀了一百七十二人。”  清政府在此次战役中灭亡,核查战场的是取胜的新政府,他发自肺腑地叫道:“新政府好!”  他杀的是新政府的人,新政府准备将他枪毙。  但他是义和团英雄,最终被减刑关进监狱。他脚带镣铐,每日望着窗外墙上“民权、民主、民生”的字样,小步蹭着练拳。三年后他刑满释放,步入武林未逢敌手,被称为“小步蹭着打遍天下”。  故事当年是如此结束的——这个人是二老爷的师父。十六岁的我向姥爷核实,他已不记得这个故事。  二老爷并没有像我所期待的去祸乱武林,只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守夜人。我平庸乏味地活到了高中的最后一年。十六岁的我表情冷漠,思想肮脏,在每个课间都会产生幻想。幻想着一个人小步蹭着走进楼道,将我从无聊的校园带入武林。  Q整日散发着椰子味道,和她的高手男友行为不检,课间爱呆在走廊窗边,一天他俩发出一个响亮的“呗”声,大家都判断那是亲嘴,已经有人叫她“娘们”。  “三班的娘们……”每听到外班学生如此说话,我便心如刀绞。我早该拜师修习拳术。  夏天很快到来,明年此时便要报考大学了,我的功课极差,也许此生再见不到她。每当我如此思索,便会进入梦境。梦中有一片模糊人形,在青色庭院中穿梭不停——此梦境我反反复复地进入,模糊人形日渐清晰,一次发觉其中一人是我的弟弟,他蹲在花坛中,手指放在唇边,说:“嘘。哥,是我。听说你因一个女人感到困惑?”  我对他讲述了Q裸露的肩膀。她在夏天,儿童般穿着背心短裤,而她的男友蛇一样盘在她周围,令整个校园陷入惆怅。弟弟在花丛中叹息,然后劝我去找二老爷。“二老爷会武功?”面对我的提问,弟弟神秘一笑。  我失魂落魄地来到姥爷家,央求姥爷再讲个二老爷的故事。姥爷苦思半晌,讲了个“二老爷躲了”的故事:  民国初年,实业救国、军事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等运动均告失败。正在兴起的是“拳术救国”运动,一座气势恢弘的武馆在上海建立,馆长便是“小步蹭着打遍天下”的周寸衣。  武馆名为国术馆,就职典礼上,记者提问:“为什么叫国术馆?”周寸衣顺口说:“因为我们练的是国术。”记者原本期望一句“爱国之义”的回答,不料说出了一个新名词,立刻兴趣大增,继续发问。  问:何谓武术,何谓国术?  答:武术——强身健体,国术——保家卫国。  问:什么拳配称国术?  答:我的拳。  见报后,周寸衣为自己的口才而得意,当到国术馆比武的人络绎不绝时,方意识到那番话得罪了整个武林。周寸衣前半生在战场杀敌,后半生在国术馆比武,终于累得重病不起。他的徒弟被接连击败,国术馆很快倒闭。  姥爷说:“周寸衣唯一没被击败的徒弟,就是你二老爷。他很早就离开了。”至于二老爷去了哪里,姥爷在努力回忆,他转向墙壁,忽然两肩一松,垂头睡着了。  半个小时后,姥爷醒来,已经忘记了那个故事。  我沮丧地回家,见到父亲呆坐在客厅。我的家总有骚臭之气,父亲不看电视,便会大小便失禁。今天停电,父亲坐在屎尿中,等了我一个下午。  洗刷衣服,我已速度很快。但劝父亲洗澡,颇费功夫,他像小孩一样怕水,洗澡后会清醒半小时,询问我一点生活近况。  当他得知我已十九,兴奋地大叫:“成了,疤楞的女儿归你了。”青年时代,他的一个同事叫作“疤楞”,生下个女儿,说好日后嫁我。但疤楞的官运比我父亲更为悲惨,早早地免职,远去它方,据说成为了一个保卫科长。  当Q携其男友行走时,这个不知是否出生的女孩,是我最大的安慰。  受香港影响,这一年夏天女人流行短裤。历史老师说,短裤的出现,说明社会即将转型,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就要到来。  一天放学后卫生扫除,我负责擦窗。玻璃反射着Q的身影,她穿着白色短裤,俯身扫地,自然地呈现臀部形状。当抹布擦到玻璃上Q的腰部,我的手突然失控,迸发出巨大力量。  玻璃碎了一地。  Q提着扫把跑过来,见没流血,白了我一眼,弯下腰扫碎玻璃。她将玻璃扫进簸箕,汗淋的发丝经过了我。我侧着身体,让过了她的双肩,还有她的后背,当她高起的臀经过时,碰到了我的手背。  她没有反应,且行且扫地去了,将我的手脱落。  扫除完毕,她出了校门,骑着自行车向东而行,她蹬车的动作令赤裸的小腿骤然团紧,浑圆在草木的绿色中。三十分钟后,她骑过一座桥,顺着条小河进入一片红砖楼区。  然后,她在我眼前消失……

前言

  皓峰请我给他的小说《国术馆》写个序,犹豫了许久也没敢答应。  一是我的学识与名气都不够作序的资格,二是导读的文章我从来不敢作,因为要作导读,必要对所导读的内容有深入的研究与独到的感悟方能说出一二三来,对读书不求甚解的我来说,这是断断做不到的。然而,皓峰却认定了我是写序的合适人选,原因很简单,他视我为知音,以为我懂他的文字。  如此抬举我,拒之委实不恭,而导读的文章又不能作,那便只好勉为其难地写点别的什么了。  我与皓峰相识于一次剧本合作,我的朋友王静萍介绍了皓峰,说他写过不少作品,包括影视剧和小说以及一些文艺评论,是位才子。听起来是不错的编剧人选,但为慎重起见,我还是提出来希望能先看看他写的东西。  说实在话,对一个已经颇有成就的写家来说,我的这个要求多少有点过分,若碰上一个心胸不够开阔的人,很可能会把我的要求看作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示而一口回绝,然而皓峰很快便把他的一篇小说和一个电影剧本发给了我,且随作品附了一封请批评指正的短信。客套也好,谦虚也罢,多少让我感到有点意外。  两部作品的主角都是活在当下的小人物,语言机智,人物鲜活,情节生动有趣,很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于是,在我的想象中,作者当属聪明外露、能说会道的人物,已是基本可以肯定的了。  因此,当书呆子模样的皓峰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是真的不敢相信他便是那小说和剧本的作者。非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甚至在生人面前还腼腆得厉害,配上鼻梁上架着的那副眼镜,全然一个从书斋里出来的“非礼莫”先生,实在看不出他有半点幽默感,更勿论睿智与聪慧。怀着以貌取人所带来的疑虑,我们开始了合作。  一周后,他完成了剧本的初稿,坦率地说并不精彩。我知道命题作文不好做,但我同时也以为,作为一个职业写家,应该具备写好命题作文的能力。我是一个很直率的人,也没跟他客气,一口气谈了一大堆修改意见,丝毫也没顾及他的感受。在我侃侃而谈的过程中,他多在作记录,连头也很少抬,始终不与我争论,也不作半点辩解,最后说了一句“我再改一稿试试”,背着电脑包就走了。  过了一周,修改稿发到了我的信箱里,一口气读完,随即用手机给他发了一个短信:“读了,不错!”很快他便回复:“太好了!终于达到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仿佛真切地看到了一张儿童才有的灿烂笑脸。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跟不少年轻的编剧打过交道,他们都很聪明,但像皓峰这样单纯、谦逊同时感悟能力又很强的写家,除了皓峰之外,我真还没有碰到第二个。  遗憾的是,几经波折,我们大家最终都被一个尚未出道的小年轻给忽悠了,剧本未能投拍,其中皓峰付出最多,我想自然他也最郁闷。王静萍作为这件事的张罗者,觉得自己做了忽悠者的帮手,因此执意要请大家吃顿饭以示歉意。席间我说,赶上了,那就认倒霉吧,权当是一个经历,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对写家来说,这经历也未尝不是创作素材的积累。皓峰很以我的话为然,并且认真地说他收获很大,而最大的收获便是结识了我和王静萍这样坦诚的朋友。他清澈透明的眼神告诉我,他说这番话,绝对是发自内心的。  由是我断言他将来必有大成就,不仅因为他的才华与勤奋,更因为他的人品道德。  《国术馆》这部小说充分展露了皓峰的文风,以喜剧的方式刻画具有悲剧色彩的小人物,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嬉笑怒骂,他的黑色幽默,归结到阅读者笑着哭的阅读经历,俱是那情怀的最好注释。读他的文字,最让我感动的也正在这里。  能作出让人笑着哭的文章来,需要智慧,更需要菩萨心肠。  这是真正的大才华,非虚怀若谷敏感人生的谦谦君子不能够具备。在当今这个浮躁喧嚣的尘世里,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君子,已是濒临灭绝的稀有动物了。  在我的眼里,皓峰便是一个这样的稀有动物。  2008年8月2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狂笑,捶地,心如刀绞,悲悯,high……各种不可能关联的情绪接踵而至。与“奇书”的称呼相比,“邪书”似乎更确切。出乎老读者意料的是,作者内心之丰富,触点之纷杂,手法之吊诡,竟然让这本书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流行气质。很难界定与分类,但这本非常规的书,有颗你难以料想的武道的核。  ——赵赵(《动什么别动感情》作者)  这部小说充分展露了皓峰的文风,以喜剧的方式刻画具有悲剧色彩的小人物,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能作出这样让人笑着哭的文章来,需要智慧,更需要菩萨心肠。  ——徐瑛(喜剧《此刻》编剧)  看皓峰的小说,常常会和他生活中的那些故事联系在一起,亦真亦幻。尖刻里带着悲悯,自嘲里带着苍茫,一笔带过的轻松里埋藏着巨大的承担,奔如江河的念头里隐存着无数不甘的事件。那些人,那些事,有很多人的影子,他们彼此损耗,又互相深怀恻隐。而今,他们进入《国术馆》,成为群像。他们矗立在一起,不是为了解决悬疑,而是为了取暖,在各自的因缘中进入、纠缠和消失。这就好像无解的人生一样,哪一份答案都会让人觉得失重。在皓峰的笔下,不动声色的展示,出其不意的判词,气韵在无解中流转,成为传奇。  ——程然(《莲花次第开放》作者)  爱读佛经的皓峰兄学过美术,他心中“末法时代”的恐怖画卷,已经一笔一笔地画到小说里。我推测,和许多大彻大悟的高人一样,他对世界的态度是绝望的。皓峰兄的小说既是武道小说,也是佛理小说,更是黑色幽默的上乘之作。  ——欢乐宋(“王小波门下走狗大联盟”盟主)

内容概要

徐皓峰  1973年生人,1997年开始纯文学与传奇文学创作,在《小说界》和《中华传奇》杂志发表《1987年的武侠》,《处男葛不垒》《流氓家史》《柳白猿别传》等多篇小说。1998年开始研究道家文化,在《上海道教》《中国道教》杂志发表《陈撄宇的文笔》,《<性命圭旨>的疑字》等论文。2006年整理出版《逝去的武林》。

书籍目录

序一 君子皓峰
序二 夜读《国术馆》
自序 黄金时代与黑冷天堂
第一章 有邪
第二章 夜话
第三章 暗拳
第四章 异语
第五章 真言
第六章 空名
第七章 无伤
后记 那时,我在做什么

编辑推荐

  一个当代失意官僚的儿子在非武侠时代练就绝世武功。经历了都市的各色生活和父辈的历史迷宫。最终以上古的方式飞往冥王星。  整部小说充分展露了皓峰的文风,以喜剧的方式刻画具有悲剧色彩的小人物,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嬉笑怒骂,他的黑色幽默,归结到阅读者笑着哭的阅读经历,俱是那情怀的最好注释。

作者简介

本书是以武求道的“武道小说”开山之作。运用魔幻现实生义手法写就。讲述一个当代失意官僚的儿子在非武侠时代练就绝世武功。经历了都市的各色生活和父辈的历史迷宫。最终以上古的方式飞往冥王星。全书戏剧性强、情节幽默,是武侠小说进入当代生活的转轨之作,以令人狂笑的幽默演唱传统文化的挽歌。著名作家莫言先生亲题书名并给予评语——“高术不可妄用”。

图书封面


 国术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著名主持人贺超亲自播讲,诸位可到“中国广播网”http://media.cnr.cn/index009.html页面最下方的“品味书香”(21:00:00--22:00:00)点击“2008-12-15”收听,时长一小时,其中有半小时是评讲该书。
  •     这书看的我比较郁闷。郁闷不在于老徐的故事不够幽默。有趣。而是太过荒诞、颓废了。一口气读完怅然呆坐半饷,还是没有回味出作者想传达的“玄机”。也许我这样看一本小说会太累了。也许是受老徐前两本书的影响,期待太多了。贯穿全书的线索是主人公的梦想:先是Q,后是恢复国术馆,再后来是想飞仙到冥王星,可以说冥王星是主人公的终极梦想了。但冥王星的意像却是寒冷和死亡。书中的人物可以简单的分成2群,一群是成年后的主人公、二爷等这群身怀绝技的人,另一类就是主人公的父母、Q等这些普通人。飞升到冥王星可以暗喻是身怀绝技这群人的最高理想了。但神医没有成功,期待主人公来验证神医的理论。主人公最后算是成功飞升了还是在幻想着自己在决战前飞升了呢?我看到这里已经满脑子浆糊懒得分辨了。因为这点对我已经不重要了。普通人们终身追求的如父亲的当官、母亲的求学、Q的爱情等等。这些梦想追求看上去是那么真实、可靠、有价值,其实和飞升冥王星的梦想又有什么不同呢?人们永远在追求着必然会流逝、会改变的东西。我们的人生一样的荒诞、一样的充满黑色幽默。我很少读小说,甚至无法去读一些小说。一般的小说即无法给出答案,也无法提出问题。只是描述了“一堆无用的热情”。而一个好的故事、好的小说却能给予我们启示、发人深省。佛祖不就经常讲故事来教化弟子嘛。
  •     在武侠小说中都有自报山门的说法,那我也如是。起这个名字,是为了吸引眼球。当然这本书是修真类的,这话不假。————————————正文……——————————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儿如何成长为一代武术大师并最终白日飞升的故事。当然,和一般的修真类小说不同的是,我们的男主角在大决战开始之前就启动了飞升的程序——还没开打,脚已经虚化了。所以这不是一本本格修真类小说,变格。同样,它也没有发生在遥远的不知名的古代,而是发生在了现代中国。简单而言,这也是一本关于70后的小说。可在这本书中除了描绘无数女人,性,还有神奇的功夫。虽然有着如此之多的标签,可依然不能归结到任何一个标签之中。不同于那些标签的范本——这本小说并不给你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东西。但这本小说给人的快感是致命的。其实快感就是一个让人崩溃的东西,关键在于是往好的方向还是往坏的方向。前者就可以让你下跪膜拜,后者也可以让你开口大骂,获得一种释放。这本书应该是前多后少。不去看里面所有的人物关系和现实的部分,单看台词,就知道,此人非善类。大奸大恶和大忠大善是一个意思。通常这种人,都有飞升的可能。说了这么多,其实有用的不多。下面还是得说说正题。在豆瓣上书评的所谓正题,无非有三。一是剧透,或者是提纲式的浮光掠影,让人知道书里说了什么,哪儿好。二是甜得腻的读后感,附加点个人情怀,咖啡馆书店网站介绍什么的。三是书的相关花絮或所谓的八卦文。窃以为,以上皆可。但如果评这本书,都显得有些不大合适——评这本书其实应该是提针撤线式的来解的。以下还是说说几个人物罢。算三,亦算一。我:我做为叙事者在这本书中一贯到底。绝学是家门所传的小步蹭拳,画医专精。漫漫修真路上遇到的诱惑最多,修为进展也是最快。作为一个叙事者,其基本对自己的描述是有所保留的。所以让我们可以观看的无非就是我走到哪见到谁。其人较怂,并无以一战多的传统修真类实战记录。K:伴随“我”一生的高手。据闻八卦掌已经到了“如影随形”的境界。其实就是身段好,跑的快,能把自己贴在别人身后,是属于杨虚彦那样的要保护一个女人的刺客。整个故事中他是对于武术最热情的一个人,可是他的热情来自于仇恨。Q:“二男一女”传统故事中的女。在这本小说中幻化为姑娘,女文青和熟女。住在一个小木楼之中,对二男却无大想法。但是就是这样,还是引发了二男的决战。这是宿命的决战,本就不可避免。Q的存在,只不过给二人的决战提供了一个理由和借口。二老爷:事件的起源。一切的故事都来自于这个神秘的老人。继承了民国国术馆馆长的身份和武功,并把它传给“我”,造成了悲剧和喜剧的上演。周寸衣是他的师父。父母们:父母们都是当年一个秘密社团的参与人员,现在所知道是社长是一个神秘女性,周围围着十三死士。可惜滚滚改革开放潮,抵不过。当年的社团四分五裂,于是有了下一代的世仇。当然,由于我国伟大的分房问题,这个队伍中也有很多人民内部矛盾有待解决。神医:神医其实在这本书中的作用相当有限,但是却让主角在北京地铁中的飞升有了可能。姑娘们:区别于Q,这本书剩下的姑娘们在单身时是”我“得道飞升的助力,但有了对象之后便成了障碍。其中有人生诸相:白领,妓女,村姑,老大之妻,女大学生。哥们:定庄,司机,王总,风湿,钩子等。”我“修真路上的引路人。这些人可以没有但不可缺少。作为一个修真类小说,你绝对不能忽视这样的”半仙“。彤彤:彤彤是这本书中唯一的两颗仙丹之一。本书牛在于,要服仙丹,必先入劫。这是彤彤这颗仙丹毒人之处。作为本书的不多的loli之一,她带来的劫数是柳下惠的挑战和7000元的压力。钱和女人,入劫渡劫,成为了”我“飞升的最大动力。无面女人:另一颗仙丹。或者其实是唯一的一颗仙丹……她让”我“在决战之前飞升。

精彩短评 (总计92条)

  •        这书看的我比较郁闷。郁闷不在于老徐的故事不够幽默。有趣。而是太过荒诞、颓废了。一口气读完怅然呆坐半饷,还是没有回味出作者想传达的“玄机”。也许我这样看一本小说会太累了。也许是受老徐前两本书的影响,期待太多了。
      
       贯穿全书的线索是主人公的梦想:先是Q,后是恢复国术馆,再后来是想飞仙到冥王星,可以说冥王星是主人公的终极梦想了。但冥王星的意像却是寒冷和死亡。
      
       书中的人物可以简单的分成2群,一群是成年后的主人公、二爷等这群身怀绝技的人,另一类就是主人公的父母、Q等这些普通人。
      
       飞升到冥王星可以暗喻是身怀绝技这群人的最高理想了。但神医没有成功,期待主人公来验证神医的理论。主人公最后算是成功飞升了还是在幻想着自己在决战前飞升了呢?我看到这里已经满脑子浆糊懒得分辨了。因为这点对我已经不重要了。
      
       普通人们终身追求的如父亲的当官、母亲的求学、Q的爱情等等。这些梦想追求看上去是那么真实、可靠、有价值,其实和飞升冥王星的梦想又有什么不同呢?人们永远在追求着必然会流逝、会改变的东西。我们的人生一样的荒诞、一样的充满黑色幽默。
      
       我很少读小说,甚至无法去读一些小说。一般的小说即无法给出答案,也无法提出问题。只是描述了“一堆无用的热情”。而一个好的故事、好的小说却能给予我们启示、发人深省。佛祖不就经常讲故事来教化弟子嘛。
      
      
  •     我有时想,看《国术馆》还不如看这篇评论呢,大逆不道啊——
  •     以道士下山的水平来看,直接删掉
  •     花了好久时间才读完,其实也不长,意外收获了一些黄段子,还有那玄幻的结局……
  •     必須承認,寫作是消滅才華的。寫作是一門殘酷的行當!
  •     王小波的风格很容易模仿 但王小波不在风格
  •     写得实在是好。每读一次拜服一次。
  •     乱七八糟什么东西
  •     武侠创新好难
  •     几度看不下去。
  •     一个人的武林
  •     就喜王小波门下走狗这种风格...
  •     王小波一般的行文笔法,写得开阔放达,荒诞不羁还带着点悲凉,很有阅读快感。
  •       “二老爷住在过道改建的小屋中,屋中仅能放下一张床和一个炉子,他在炉子口支了一个铁丝圈,烤着三块白薯。 见我进门,他面露喜色,嘴里念叨着:“瞧瞧,瞧瞧。”当他接我手中的礼品盒时,我才意识到他以为我给他买了礼物。 我尴尬地说:“二老爷,这都是我画的画。”他一愣,没能听懂。”
      
      作为一个功夫迷,一个资深功夫理论家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不是那些若有若无的拳术要点,《道士下山》里披露的更多
      也不是作者黑色幽默荒唐走板的文风,虽然我很喜欢
      是二老爷
      (其实按照北方人的习惯,姥爷的二弟应该叫二姥爷,二老爷是对本家关系略远的祖父辈男性的称呼,族内的就叫二爷爷了,不细说)
      
      看过《逝去的武林》后,忍不住把李仲轩往二老爷身上套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疏情仇温馨龌龊让人不堪卒读
      开始想,小说家言,不必当真,许多人都喜欢这种真真假假的叙述,比如那个流氓张大春
      后来越看越不是滋味
      二老爷的晚年年表跟李仲轩基本一致,同样的落拓寂寞
      也许为了安慰我一下,后来又有了《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这本书作为补充,但同样只字未提李仲轩的子女,88年的冲突也含混一笔带过
      
      作者将一个英雄的失败描写的淋漓尽致,很难说他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
      
      大丈夫在世,难免妻不贤子不肖
      如果几年前读,难免对里面的大舅二舅心生鄙夷斥其不孝,悲二老爷一代英雄如此下场
      但在红尘里翻滚了这么多年后已知事事不可妄下定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其合理性,命运无法揣度,站着说话倒是不腰疼
      没谁规定武林高手就应该事事如意,所谓武者不祥,高手下场反而更惨痛
      由武入道又如何?绝世高手又怎样?双脚依然在地面
      
      也许,唯一能逃脱的途径,只有去冥王星
      
      最后,徐皓峰说:“为什么会有小说?因为有的事无法口说。口说了,就离得远了。 ”
      曾经,司马迁说:“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     前半很万寿寺,总体很流畅。
  •     主角是个小混混?
  •     逝去的武林,不是小说,是李仲轩老人的回忆。回忆的人物各有各的鲜活,尤其是尚大师,你会发现,都成了佛。曹溪一句亡啊。徐皓峰写小说,有点走火入魔,太散了,开头开好,有拘束,才有阅读性。后面就控制不住了,越来越写意。小说不仅仅是给自己读的。不过新小说有了很大提高
  •     读不懂,也许是我太浮躁,也许是时候未到
  •       很喜欢《逝去的武林》,所以才会接着看《道士下山》和这本《国术馆》
      好吧,我承认是我自己道行未够
      《道士下山》我还觉得可以接受,起码故事铺叙得还算流畅
      但《国术馆》,我只觉得是一本充满了颠三倒四、不知所云、真真假假、妄言胡说、神神道道、怪力乱神、YY无限、低俗恶搞、指桑骂槐、明嘲暗讽的……算是小说吗?
      也许作者是在反讽、暗讽、明讽一些现实
      但真是看的乱乱的
      里面的那个二爷还是二姥爷的,形象就是《逝去的武林》中的大师吗?
      如果是的话,那还真是个杯具
  •     看了《国术馆》才发现徐皓峰果然是王小波门下走狗,这种臭流氓的写法十分可爱,比冯唐高明太多。
  •     徐兄的课不可不蹭,呵呵
    道、逝其实都是三部曲,后续的正写作中……
  •     喜欢这样的文风·
  •     情节幽默,很王小波
  •     还是三星吧,不能更多
  •     私以为 徐同学的语感时而也颇王小波哦
    另,那种魔幻现实主义 不禁让偶想到近年来的韩寒作品
  •     在学校走廊,小步蹭着蹭进江湖
    ^^
  •     王小波风格
  •        二姥爷部分让我感动
       其他的,
       武术,不懂...
       魔幻现实主义,不懂...
  •     感情至真!
  •       以前在网上看过连载了的一半,今夜拿到书从头开始读,读到自序,仿佛又回到了不久前的一段时光,听徐先生讲自己与王小波的一段趣闻,像又听见他声音一般。字里行间差距不大,想必若非讲过很多遍,便是他已有出口成章的功力了。
      
      一口气读了281页,终感心力不济,休息十分钟再读。回想起与徐先生短暂的缘分,不禁心中荡漾,想炫耀一番。
      
      我与徐先生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根烟的缘分。记得那天他讲七武士,年轻武士面对老武士时,抬头总会给个眼神光。下课他问我,你抽烟吧?我说,抽。他递给我一盒点八中南海,说,这个中南海实在不好抽,给你吧。当时我心下喜悦,未多想,模仿年轻武士低下头又抬起,脱口而出,眼神光。徐先生面色闪过一丝尴尬,瞬时而逝,让我回想至今依旧面红耳赤羞愧难当,又隐约有自豪的感觉。烟盒里烟只剩一根,这又是一个时常让我兴奋的意象了。
      
      徐先生使我第一次感到崇拜人的滋味。他一度让我仿佛找到人生方向,做人有了原则。但光有原则却没有才华上的自信,所以无论课上课下,也不敢与他多说两句。曾在电梯上与他狭路相逢,只说了,老师,您这学期还有课么。他说有,周五晚上。我说,我能去听么。他说,好啊。下了电梯,我竟忘了我上电梯是要干嘛。
      
      我曾两次跟踪他,均被不声不响的识破,他气场过于强大。我即使相隔五六十米依旧感到他的气场,大气也不敢出,仍被识破了,他均是方式巧妙,面带微笑,与我迎面相对,我却不敢与他打声招呼。我曾幻想过多次我堵在他家门口拜他为师的场面,至少也是故作姿态,求他推荐我书看。但想到以我资质,量他也是不愿的,徒添烦恼,不如这样崇拜着,若他某天知道了,也会感到轻松些。但崇拜他的人如此之多,能跟到他家门口的人我想却只有我一个,如果真去了,也许事情不像想象的那样。
      
      这种感觉竟让我觉得有如少年时期的暗恋,仓皇失措间不由得感到自己很变态。
      今天是大年三十,零八年总算过去了,零九年徐先生没课。
      
      
  •     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小波。你这种差太多了,不过比冯唐好多了。这种青春精力过盛的小说真的真的很没劲,还是好好写武侠吧,不过,后期能看的小说也多是从此脱胎的吧,总要有个开始。
  •     有点欣赏不来,都说是王小波的风格,似乎我也不怎么对王小波感冒,于是释然
  •     从老推荐,好看,有灵性。
  •     这是第一本看完的徐浩峰小说,居然满满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猥琐肉欲讽刺文风
  •     哈哈,顶老徐一下
    回头弄几本书瞧瞧
  •     《逝去的武林》不该删掉
    建议买一本看看
    值得收藏
    不是长篇
    十分有味的小文章
    值得反复品味
    我是先了解写《逝去的武林》的徐皓锋
    后来才知道王小波门下走狗的徐皓锋
  •     小步蹭着蹭进江湖,太有意境了,遐想无数……
    我也是在前些天刚读完其中两部,《逝去的武林》正放在手边还没来得急读。
  •     看了百分10,有点摸不着头脑
  •     看完书评,觉得这篇文字实在应该是和书一起搭配的良品。
  •       连续三五天,我一口气读完了《国术馆》《道士下山》《逝去的武林》,恍如一梦。
      这么多年来,从未有书能让我回到小时候看武侠的状态,
      如醉如痴,废寝忘食。
      每次堵车,都暗自高兴,连忙把书给掏出来,
      每天吃饭,请的人没来,也高兴,饭桌上先把书掏出来。
      一边看,一边忍不住比划,凡是有手印,有口诀的,
      还忍不住自己摆出个手势,嘴里念念有词。
      
      写得真好。
      《国术馆》得王小波的行文和精神,天马行空,
      外形放达,荒诞不羁,内则悲怆凝肃,浑整端详。
      因为,这已是人心荒凉的“末法时代”。
      我看王小波的书,时常羡慕:那个时代,真神奇啊!
      看了徐皓峰的书,我才明白:咱们这个时代也很神奇,只是我愚钝,没察觉。
      《道士下山》规整得多,有一种高洁的美,
      从武术写到京戏,书法,琴韵琵琶……无一不是道理暗合,气象畅通。
      后半部写神仙修道,有点飘,有飘着的美。
      《逝去的武林》高深,我看得一知半解,若有所悟。
      
      看《国术馆》,一开始就把我给“点”着了,是这一句:
      高中的时候,我每天在走廊里晃荡,幻想能小步蹭着就蹭进江湖。
      这是现实和虚幻的边界,无数个时刻,我们都曾这么幻想,
      离开庸常的现实,进入神奇的江湖。
      武侠是一种梦想,不会死亡。
      武侠小说,我曾以为走入死路,越写越虚,必无法接续,
      但徐皓峰有他的路,让武侠走进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听同学说,徐皓峰在我们学校教书,还给她上过课,真是扼腕。
      去学校动画学院,二楼一片开阔,突然看见一群人,穿白丝绸裤褂,
      鬼影憧憧,打着太极,我突然就愣住了。
      这不就是“在学校走廊,小步蹭着蹭进江湖”吗?
      哈哈!
      
  •     nanhe应欢乐宋之邀上王门时,大概柏邦妮已经在折腾自己的“像邦尼一样爱你”了。
  •     前半部可以,跟道士下山一样的结构。
  •     这评论已经让人难以评论了,看来只有拜读这本《国术馆》才能报答楼主一番心血啊
  •     小步蹭着现实里指当年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吧。据说他在监狱的时候,脚上戴着镣铐,迈不开步,就这样蹭着练拳。是个武痴,第二天就要上刑场了,可还是练他的拳。
  •     会武的王二
  •     羊年最后一本,赶上看完了
  •     果然门下走狗 更喜欢后来的徐皓峰
  •     槽点多。但动人。
  •       著名主持人贺超亲自播讲,诸位可到“中国广播网”http://media.cnr.cn/index009.html页面最下方的“品味书香”(21:00:00--22:00:00)点击“2008-12-15”收听,时长一小时,其中有半小时是评讲该书。
  •     呵呵 是的。《道士下山》读起来就感觉好多了。
  •     徐皓峰也是实诚,前言里说自己王小波门下走狗,这下大家都知道他模仿的很烂。
  •     王小波式文风
  •     写着写着歪楼了的伪魔幻现实主义不适合徐皓峰
  •     故事顺序好像是个亮点,反正我看一点丢一点。 回想到二老爷,长腿姑娘和Q有点难过。
  •     如梦似幻
  •     徐老师在西祠叫nanhe,常在“王小波门下走狗”出没。
  •       一
      
       司马迁写刺客游侠时的文字最是凝炼深沉,铺叙而下、枝蔓尽去,骨骼就奇峻起来。那些浮在其他文字上的铺陈、诙谐、议论或许是因为写史时自觉不自觉要雕琢的外壳,而到了写刺客游侠时,竟是写他自己了,所以目光就纯净得很,笔法也荡得开,更无需喟叹过多,干干净净抖出事迹就足够惊心动魄。
      
       这气韵到《世说新语》和《搜神记》的时代依然旺盛。《世说新语》面上是言辞机变,根里是风骨意境。而《搜神记》认真地相信着世事奇谲,实在可爱可亲。往后跳跃许多日子,如果拿《聊斋志异》或《阅微草堂笔记》去和这些文字比,会觉得作者少了许多天真的气息,哪怕也是把一个传奇置放于当下的时局,前者是热忱而痴迷,是一厢情愿的信赖,后者是冷峻而跳脱,是托物言事的功利。
      
       更多的文字不再相信当世有如此莫测的故事。追述古人一向是一个传统,而这个传统总让人有悲凉之感,感叹生不逢时,感叹目境之内更无知己。所以古人能腾挪跳跃,能寻得古匣秘笈,能翩翩于情节之奇诡;而今人只常郁郁于琐细,不相信,也不相信别人还信——传奇。
      
       所以一旦有人把武侠散淡的搁置到现在,几百字的开篇里,“从原始社会开始,只要打仗就冲锋在前”的“我的母系”“惊讶地发现祖坟成了露天泳池”,就足够令人莞尔。这时读书便多了选择,文字马上能勾起一气看看这当世的武林如何维系的欲望;或是索性立即停下来,琢磨一下作者的目光。
      
       环扣严密、勾连妥帖的小说早有许多,情节浮在面上,底下的暗流就容易被略去。读书是如此,往往行文也是如此。《国术馆》的情节也是密密匝匝,勾连情节的却并非因循的章法,而是点点划划,率性而为。甚至并非勾连,上下文之间不求承转,仿佛“本来就是这般”,于是这般写下了。读者想要的快感已经奠定在许多故事里,作家想要击破这定势,或者是勇气颇盛,或者是童心颇盛吧。笔法散漫下去,铺开了,扯远了,一点一滴,总让人惦记起《逍遥游》或者《世说新语》的笔锋,“不知其几千里也”,却伏着一个隐隐的执念。
      
       这个底子一打,无论细节有多少村言俚事,已经凛然立起一派清高。
      
       如果单纯用好坏这样简单的标准来评价这种方式,总不免为作者悬心。《国术馆》的文字淡淡,中间其实是暗藏着傲气的。读者有心,处处有草蛇灰线;读者无心,看过去是一盘散沙——也有可能是多心了。创作总归有些目的,形式和内容总不免让人挣扎,增删批阅,有时是步步妥协。这小说所谓“不好”的地方就在此处,不好接近。“好”也在此处,好在没有退让,好在步步向前,好在傲气,好在不求人只求己。
      
       收放的度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国术馆》放得够开,诚如作者自述:“等来了素材的发酵期”。小说对当今生活涉猎之芜杂叹为观止,时事传闻新风旧俗罗列累积,纷繁程度少有。一个人在物象和意象的选择上总有些偏好,笙歌或者山水、霓虹或者棚户,大多摸得出明晰的脉络。《国术馆》却不是,信手拈来,随性抛出;看似放得太阔,实际逼得很紧。还是个执念,处处说的依旧是国术馆的消逝和这消逝的种种隐喻。这是落实了细节来说,再务虚一些说收放的度,明明放开了一个感怀古今的心胸,却站定在当世的鸡毛蒜皮。这样写作,该是痛苦而酣畅的吧,或许还是犹疑又自得的?
      
       越是想把一个意义放大,越是束缚了手脚而增添了矫情的成分,现下太多文字如此。其实往前再推二十年,能数得出的还算不错的许多作品也是如此,这是通病。这二十多年来大陆地区的文学总在追赶着风潮,或者说是思潮吧,现代派的小说们翻新了花样,花样却玩得不够洒脱;新写实的小说们放低了目光,又太多冗繁絮叨;别家暂不叙。《国术馆》在风貌上更像现代派,在细节上更像新写实,这说的是“像”,类比一下,其实是跳出了固囿,有两家之长而无两家之短。这小说不是在思潮里颠簸的,而是直通祖宗们的文风文法——我仿佛看到了许多笔记小品,松散笔法中有浓厚意趣;有时却又像史家行文,不动声色里含着胸襟气韵——反而铺开了局面,立住了精气神。
      
      二
      
       想在中国文化里捋开了说儒道释这三家,恐怕是件困难的事。这千头万绪,与其写论文,不如写小说——论文需条分缕析,切出层次、导引脉络、推究学理;小说不必,小说只要把这一锅粥端上来就成。进退两难这个成语,大约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入世还是出世都有许多解释可以遵循,真的变成抉择时大约还是会让人有四处碰壁之感。
      
       作者是70年代生人,拿十年的时间硬把人分出代际是件有些荒谬的事情,但总会有些时间的痕迹在身上刻着吧。70初的人,大约是刚记事时遭逢一巨变,将成年时又遭逢大事,他们曾是横亘在沧海桑田间的少年,他们的青春还在激昂的年代里,而真要去挥洒理想的时候,世道突然就变了。奢谈坚持总会是道德教育的主题,一根筋的人却在人堆里显得木楞可笑。嘶喊着要寻找传统没有人会反对,一个人说自己要继承国术馆的事业却显得神经质。同样,澹泊是畅销读本和杂志们喋喋的教诲,而真的搁下碌碌的奔波,只有死路而并无退路。这样的众语喧哗并行当世,自说自话,倒也相安无事。
      
       一个时代被追忆是因为其风流。或家仇国恨、或暖玉温香、或青春勃发、或老病孤舟,还有那些君臣相惜、故友酬唱,哪怕是山水逸兴、一晌贪欢……放在许多过往里是自在,放在现下是尴尬。
      
       作者的聪敏和无奈大约都在此。阅读《国术馆》,背后书写文字的隐然是个横冲直撞的人,他写了一个希图纯净色彩的少年,还要爱情,还要匹夫有责的理想,还等待着人生的指导,等不到了就自己去找;而包裹他生活的,是尊严丧尽的父亲和冷漠的母亲、迷恋的少女被毁灭在最美丽的年龄——只到此就够了,不用再往下总结还有什么包裹着他,家庭如是、爱情如是就已经足够是个悲剧。莫非是这少年欲念过多么?而一个想让自己的画色彩更明亮的念头,又算得上什么欲念呢?
      
       很多动画片里有这样的情景:一只且蹦跳且奔跑的猫猫狗狗兴奋地跃起,接着就被车轮压成扁平的一张。现在的孩子们看这种画面太多次,已经习以为常。而的的确确的,这正是工业时代碾平了天性的图景,甚至生命也是可以这样轻易被碾平的。
      
       如果笃信自己身上有着文采风流,退到画境里却考不上大学;做子路不成,做颜回也不成;一心出家还被挡回来,出成了家朋友的却是个晚上要翻出寮房去洗浴中心的“风湿”——而只有这风湿,才是最纯净的那一个。只好这么荒诞着下去。
      
       荒诞着就合理了,就能说清为什么纯净少年到了中年还是个失败者,为什么看起来像是假和尚的人才有真智慧。为什么那些与世事变迁相比微不足道的梦想,比如一个遥望的姑娘,都会纷纷远去。生活的意义一次次丧失的时候,只有荒诞才符合真实的一切。那些曾经指引了许多人生的先哲,在经典中留下了种种法则,维系了文化的延续和生命的价值体现,他们今天会不会失语?在这无可进退的困境里。
      
       周寸衣定义“国术馆”,敢说国术就是“我的拳”,进,是个死。到二老爷,已经不敢再提“国术馆”,退,还是个死。“我”则是欲说还休,跃跃欲试的那句“我是国术馆馆长”明明是豪情万丈,说出口就失了底气,没死,去冥王星了,可是之前的坎坷无依真能一笔勾销?“山河堰落、大水常平”,分外苍凉。
      
       《国术馆》通篇下来,泼洒幽默,我自己从头至尾未能有一处笑得出来,只觉得无尽苍凉。
      
      三
      
       第一人称叙事是一件要小心的事情。视点的拘束对于本书倒还在其次,《国术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虚实。作者之前的纪实作品,摆明了二老爷的原型。不知也罢,知道了,点滴的文字就触目惊心。
      
       假作真时真亦假,那真作假时又如何?旁人无从判断一代大师的晚景究竟如何,只能但愿这个家庭在真实的存在中并无房产纠葛、亲情沦落。但既然有真实的原型,“我”对大师传奇的仰慕、探望时的无所适从、离开时的自责、那些掏钱塞给老人的动作和告别时的目光……就都变成了掷地有声的真切。这样无力的难过缓慢的压下来,沉痛从来不是痛哭,而是这样的眼睁睁看着,无力挽救、无力挽回。
      
       这又不免让人多生出许多揣度,那些情感的纠葛,世事的观望,困顿窘迫,虚实又是几分?
      
       西方心理学教人换一种方式看待,把这种无力变成积极的力量用于勉励自己。我不知道这种方式如何去操作,只觉得单看文字,和“化悲痛为力量”这种口号无甚区别。如果缺少了这样操作上的指导,大多数人总会在心里一遍遍重演自己的无力和目睹,辗转心境、无力挣脱。这一定是大多数人吧。
      
       《国术馆》精心营造的气脉在这些关节上宛若游丝不能继续。我年少时读书囫囵一气,突然得了民国时脂本的残卷,那些一掠而过的细节处的旁批把我惊呆了。最是无关紧要处,原来最真,一旦真了,便不免想象作者如何经历,落笔时又该如何写下,写下时有何等伤悲——脂砚斋痛哭于是处,读者亦哭;如此一来,连嬉游的文字也不忍卒读。《国术馆》里,这样的细节又有多少?作者在自序说“写作是一门残酷的行当……年华是一个书写者存在的方式”。这是一个安慰,书写者可以自得了。
      
       写到此处,还是会想起《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国术馆》如此荒唐、如此辛酸,是痴人才写得出吧。现在精明的作家太多了,痴人罕见,如此文字罕见。
  •     我只好说,徐先生这部作品里的女性观我实在不敢苟同。
  •     终于看到全文了。
  •     π
  •     可惜大日坛城还没到,朋友们千万不要去当当买,速度太慢了
  •        哲学家和诗人,一般习惯于用自我标准来要求世界,所以经常流露出一种“令人愉悦的伤感”,最要命的是,这种虚构的伤感还经常高高在上,读后让人不知所措。正因为如此,最近一段时间读书,我的“功利性”就很强,一本书中如果没有“干货”,我会断然放下,免得被传染。   
       可是作为一本严肃的纯文学作品,《国术馆》我从头到尾细细读了两遍,这是一个有趣的阅读历程——文章不经意间所流露出来的幽默,带来许多智力上的快感,令寒冷的冬夜妙趣横生。   
       我没有读过多少王小波的作品,据有人说皓峰兄是得了王小波的真传,我宁愿不是这样。我希望他成为书中所塑造的那样,依靠一鳞半爪的传授,走南闯北横行江湖,得以体悟上乘武学。  
       自古以来,野路子都是最有创造力的,六祖惠能一字不识,在山里做了数年“野人”,出山后的话,即刻打破众生烦恼——华严经说:“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无需太多,点到为止。
       整本书读完,我最直接的一个联想,并不是《百年孤独》或者其他的先锋作品,反倒是余华的《活着》。一个小人物,徘徊于世俗丛林里,怀揣理想,渴望奇遇,渴望爱情,却又重重受阻,他行走如飞武艺超群,每一口呼吸却都是灰色的,沉重无比。   
       我们从小学到的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其实无论如何,虚构的艺术是高不过现实的。现实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有时候会比想象荒诞很多。所以皓峰兄选择了写实的手法,将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比如说“我”无所不在的弟弟,还有历代名医的归宿冥王星——写得真实而具体,似乎在每个人身边随时都会发生。   
       小说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作者,当属二老爷和风湿,这两个人构成了“我”用来发力的脊椎。   
       在关于二老爷的描写,作者无意间流露了若干内家拳的秘密,比如说“脚底涌动着深海的潜流”,“用眼神将人击出”,“掌心可以通到身体的各处”,就本人对内家拳的粗浅了解,这都是真实存在的。  
       就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国术馆传人,堪称国宝,在生活上却困窘无比,食难果腹,居无定所。看到这一部分,一种难以压抑的辛酸从内心泛起,尽管作者的笔法冷峻淡然,却有了内家拳的劲气,不动声色间将人击伤。   
       这就是现实生活,眼泪和欢笑无济于事,人人都需要,活下去!
       至于风湿,算不得一个好和尚,但他俨然是悟了道。通过“我”和风湿的多次交流,包括策划打架、偷自行车,乃至于洗浴中心的桑拿,透露出一个这样的疑问:“‘道’在哪里?”
       老子的传人庄子,曾信誓旦旦向我们保证过“道在矢溺”,他是不是在忽悠人我不敢确定,但是他敢这样说,说明他大约已经参破了“名相”。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从粪坑里才能划拉出“道”来,道之为物,须弥芥子,充塞宇宙,所缺乏的,只不过是合适的“当机者”。   
       古代有一本书叫做《春秋》,最大的贡献就是教会了中国人拐着弯说话,凡事不直来直去,让听者自己体悟——我相信这对中国人整体智力发展起到了正面作用。在读书人那里,这种写法就被美化为“春秋笔法”,所谓“微言大义”,用寥寥数语不动声色,勾画出至深至真的道理。   
       风湿就是这样的一个“春秋笔法”的实践者,真理的当机者,所以他才得以一直阴魂不散在“我”身边,提醒我,不惯多么世俗、龌龊的生活里,终究不缺少纯净和美好——这也就是“我”在任何场合下,欲言又止的那一句“我是国术馆馆长!”   
       换言之,二老爷却一辈子没能说出这句话来,这就是他悲剧所在。   
       “国术”在这个时代,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屠龙之技,全无用处,但至少它还有一个好处——为小人物在黑暗中壮胆,进而衍生希望。人生难免遇到重重困顿,每当这个时候,任何人都应该脊柱发热,丹田突突跳动,喝出一句:“我是国术馆馆长!”   
       这句话或者有烈士暮年的伤感,或者有自我安慰的心虚,却也掷地有声。
       作为一个在父亲和母亲双种体制压迫下的个体,“我”妥协、退让,进而尝试着出家,却发现祖庭之地已经变成了养土鳖的场所。 
       “我”去哪里呢?   
       最后的归宿是到冥王星去,在浮华的俗世找到自己的极品姑娘,进而化作冥王星上的一股寒气,这个地球令人既爱又恨,在亿万公里之外遥望,不由令人百感交集。   
       前面说过,这部小说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比比皆是的黑色幽默,诸如:
       风湿:他选择了小偷作为一生的职业,他老年以后,就更加不会引人注意。作者写道:“他七十岁以后,将达到事业的巅峰。”  
       “我”二舅:这件事对他造成了严重伤害,从此搞不清楚自尊的分寸。  
       “我”父亲:他站在一个足以将他摔死的大坑前面,……将一架飞机拆成三万多块……   
       诸如此类,在小说中俯首皆是,有时候不得不为作者的想象力叹服,这就是我所说的“智力上的快感”。   
        
        
         梵狮子
         2008年12月28日
        
  •     我是先了解写《逝去的武林》的徐皓锋
      后来才知道王小波门下走狗的徐皓锋
    +1
  •     为二姥爷……五星。
  •       我今年二十五了,但仍像十五岁那样,喜欢给自己设立一些规定: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但我很少遵守这些规定,不然也不会是现在这副模样。比如说,我无数次地告诉自己,不要看台湾的综艺节目。离开电脑,我就会觉得,那些综艺节目多无聊啊。最红的那几个中年男人,肚子里装满了肠油,但却抹上唇油,穿上时尚服装,去博年轻人的喜欢。而那些女人,虽然个个艳丽,但却和沭阳的女人毫无二致。她们热衷于勾心斗角、散播谣言,靠依附男人或取悦男人存活于世,且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而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说话都是那么腻味。
      但一坐在电脑前,我就会忍不住搜索,由此及彼,一个接一个地看下去,沉浸在摄影棚制造出的热闹假象中,在几乎无意识的状态下,发出连我自己都感到陌生的笑声。
      同样的,在看了半部《道士下山》后,我就告诉自己,以后不要再买徐浩峰的书看,把《逝去的武林》和《国术馆》从当当网的暂存架上删除,再也不要关注这个你一度很喜欢的作家。
      徐浩峰以前经常以nanhe这个ID在“王门”发文章。但与其他写手不同,来“王门”时他已经是电影学院的老师,他是欢乐宋请来以壮声势的。他无需靠不停地发帖,积累点击率,被纸媒关注,进而实现发表和获得一个职位的目的。
      nanhe的影评非常棒,显示出渊博的思想资源和电影理论,但没显露出一试身手和亲自操刀的愿望。
      短篇只看过两个。《处男葛不垒》是个言情小说,语言流畅柔软凄美,就像一个冷若冰霜的绝代佳人正在沉心舞蹈,四射出莹黄色的肉光。《者名影星郭国林》被欢乐宋成为“07年度华语最佳中篇小说”。确实是篇非常有趣的小说,爆了娱乐圈的很多料。
      大陆至今还没有以当代娱乐圈为主题的电影。这并不是因为观众对此不感兴趣——天涯娱乐八卦斑块大概是整个网络最热闹的地方之一——而是因为我们一向都是缺乏自嘲和宽容精神的一个民族。
      所以至今没听说《者名影星郭国林》被改编成电影的消息。
      但读《者名》时我心里是不满的。我不怀疑有点钱的导演和编剧会信佛,但大部分读者是不信教的。徐老师有本事好好说事却不好好说事,生拉硬拽地扯出佛学来,无异于捆绑销售。
      徐老师的学问庞而杂。《者名》基本上还是个好故事。《道士下山》则充斥着佛、道、武学的说教,且无长篇的结构。《国术馆》将玄乎玄乎的武功强行嵌入近在咫尺的平常生活中,尤显突兀。而古朴的文体又与这种光怪陆离的生活完全不搭。
      另外,取悦读者的小趣味太多,小聪明有余大智慧不足的古龙体对话随处可见,故事依然如《道士下山》那样零散,情节、语言缺乏饱满、丰富之美。
      十几岁时就死去的弟弟不断地出现在“我”以后的生活中,这一屡试不爽的小把戏让原本贫乏的小说多了一点趣味。
      徐老师总是轻轻带过主人公的成功猎艳经历,这样的写法很对不住那写出《处男葛不垒》的文笔。
      主人公邂逅的那些女人,与陈清扬、小转铃有一丝想象,但面目模糊了许多,无法令人印象深刻。她们更像是陈清扬、小转铃的女儿,但由于受新的时代精神的影响,行为动机与上一代完全不同。
      我不知道莫言题“高术莫用”是何用意。我恳请徐老师以后写故事时能够想着这一点。切切。
      
  •     有强烈王小波风格的武侠小说,可惜在传播广度上还是输给了快餐式的网络修仙作品,决定怒看三遍,以示支持
  •     这是徐最好作品。以类型小说进入严肃文学的典范。此书摆脱了徐一向写写就写崩的状态,实属难得。以类型小说反应社会现实,向属类型进入严肃标杆之一,这部书走的就是这路子。人言:此书文字不如道士下山。我则不敢苟同,写当代社会,确需这样文字,反之,就隔了一层,不衬了。此既宋人所谓平澹之境。
  •     你说的是徐德亮吗
  •     上上周看的吧。充满小聪明和模仿王小波的痕迹。 使我相信姑娘依旧能被花言巧语骗到,毕竟你讲的故事那么好。
  •     应该还有净土~~!
  •     大肆幽默,大肆煽情。
  •     多年没有读过这么好的武侠小说。 自此甘做徐浩峰门下走狗。
  •     同感。事实上我读着读着就郁闷起来,以至于没有读完就扔下了。
    怎么解这郁闷呢,我又翻开《道士下山》读了几节,这气就缓些了。
  •     我会向徐师转告你的一片冰心哈
  •     哈哈,我擦我也是
  •        作者:方禾
      
      
       看到老友徐皓峰的新书——《国术馆》,忽然之间,具体的皓峰也抽象起来,成为历史文字的一笔。即真实又虚幻,像极了他的文字。
       我与皓峰一起学画,在美院附中阶段,我们每天中午几乎都凑在一起讨论艺术,讨论时一个同学会突然抓住皓峰的手大叫“唐•柯里奥尼!”然后做单腿下跪状,行吻手礼。这一幕出现在附中木头桌椅的黄颜色中,分外惹眼。没错,皓峰就是我们纯真时代的唐•柯里奥尼。到后来我才转辗得知,他也的确有着复杂背景,著名的1840年鸦片战争的定海三总兵之一就是他母系的人物。《国术馆》中提到皇帝封赏一只官靴的传奇也是实有其事。
       我们的毕业展的时,皓峰拿出了一张很大的画,在午后的阳光中一个人平伸两手站在树木掩映的空场中,肃穆庄严。我为之深深地震撼,那是一种人的尊严感,我无从解释。
      附中毕业,皓峰报考了电影学院。考试要编故事,题目是《老外》,他编的故事是,秦王大殿的中军报门道:门口来了俩老外,荆轲和秦武阳!对于秦国,他俩的确是“老外”——思路不俗,于是皓峰似乎很顺利的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而我们还在拥挤的美院道路上慢慢摸索。
       每个人对自己的世界与别人眼中的自己多少是有认识的不同,在圈子里的人和圈子外的人的角度差别就更大,皓峰在书中自序提到放弃习画既是真事也是杜撰,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原本是小说的妙处!就像毕加索解释他的立体主义时提到的,他可以把一幅名为静物的作品画得毫无静物痕迹可寻,但他却必须为喜欢按图索骥的观众留下一点线索好和别人讨论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没有痕迹便不能有解读的方式。
       皓峰的画在他上了导演系后放下了,但那份心性依然保留了下来。记得一次我去找他,他带着我在他居住的大院里无聊地游走,大院充满了一种干净漂亮的政治感。一时我们相对无言,他抬起手来指着一片斑驳的围墙上一堆拇指粗细的杂乱缠绕的电缆对我棒喝一般的说:“看永乐宫壁画!”
      我懵懵懂懂,极力想从中看到永乐宫的富丽与豪华,不果,但又不好意思表达看不出来的困惑,只得努力再看,看了足有五分钟,忽然之间感觉看到了。的确不曾有过别的长而沉重的黑线能在现实里更像永乐宫壁画了。壁画里衣服上那种长达两米的黑色线条既厚重又有弹性,电缆圆润又下垂。如同被他醍醐灌顶般打通了我的感觉,不管是不是他在忽悠我(那时还没有忽悠这个词),这个细节能让我记一辈子。
       皓峰的书里到处都是闪烁的小光点,主人公和各种各样女人的交往就是其中的光亮。但其中暴露出皓峰潜意识里的不安全感,也许是理想主义者的通病,感慨青春的美丽饱满鲜嫩,丰美多汁,但在炎热的季节新鲜感稍纵即逝,好像薄荷叶上的水滴一样清凉但不持久!这就是他对女性的困惑。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最多是感慨时间永恒与空间的无穷,因此才出现了宇宙二字。而他们对女性本身的希冀并没有放到自己兴趣的重心上。毕竟那时候的世界观女性不是那么重要。皓峰笔下的女人没有例外的都是以被他的主人公所惊讶进而被吸引,而我却觉得他始终希望遇到一个让他惊讶的人。
      后工业商品时代,无穷多一模一样的产品让我们人的生活的过于雷同,很早就已身陷克隆的恐怖,即使只是克隆产品而非人类,但这样一来可以贴上标签的和容易被归类的性格似乎就已经引不起我们的兴趣。
       这世上是否真的有书中的极品女人,我不得而知。在皓峰的书中,极品女人的命运都乏善可陈,最有希望的自然青春的依然逃离不了普通农民们一贯的命运——结婚,生子!我们从士大夫角度所渴望的归隐之地已然荒草丛生,污染遍地。嫁给农村艺术家——炕头画家的一位极有可能成为极品女人的女人被平凡生活毁掉了,乳房因哺乳而下垂,惟有生活在幻想之中才有尊严和价值;
       另一位因为年纪幼小而成为的极品女人——彤彤,为了七千多元的设备而和父亲乱伦,更显示出皓峰的内心深处的绝望感,为了解决这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极品堕落的失衡,皓峰又不得已另外编造出了一位被毁容的极品女人,只有身体而无面目——象征着老徐那种从小到大对纯洁爱情的面目不清的想象;
      其实我知道老徐是有过一次很幸福的感觉,至少由我看来是,浪花礁石,龙头入海,难道竟是Q的原形?其他一些非极品女人的描写,无不是他沉醉于一两点闪光,由此引发的相关故事又类似影片叙事中必不可少的插科打诨了。有了插科就必须有核,皓峰的戏核其实不在女人。
       看过《逝去的武林》的人估计都已经猜到,《国术馆》里的二老爷的影子就是形意拳大师李老先生。这部分其实是我最没有料的部分,皓峰基本在我们同学面前从不提起他的家人。如果我没有学习中国近代史,我是不会知道定海保卫战三位牺牲的总兵大人的。
      1840年,一艘代表蒸汽时代的铁船在如同打靶一样击毁大清的一艘艘象征着中世纪辉煌的木质师船。而三位总兵大人的英勇,如皓峰所写仅仅剩了一只脚的荒谬。皓峰笔下的家族史具有《百年孤独》般的魔幻,这也是他被贴上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的原因。但我却觉得,魔幻本身不是小说的风格,而是故事本身的角度,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就是很魔幻的,历史以魔幻的方式改变了大清帝国和皓峰的祖辈。
       历史的魔幻感是皓峰小说的一支轴线,故事的核心是二老爷。关于二老爷的诸多细节光彩夺目,远过于所有女性的主题,在第五章《真言》里,主人公第一次和二老爷见面,小说的魔幻气氛消失了,变得非常写实。一位在公园里打盹的老人,当旁人走近时,手本能地扣进了皮包把手——这个细节令老人的性格跃然纸上,随后是一组数字,“四点钟醒来,三十六分钟吃完煎饼,半小时到达西单”——这是长镜头,不动声色地描述“我”在画外跟踪的角度。这种主观镜头的细节的感觉正是当今中国电影所缺少的,但在书的镜头里我们却看到了。皓峰的导演功力同时也让我们不无震动。
      我在此很难将众多精彩的细节一一重新描述出来。仅仅二老爷出场就使小说的风格就为之一变,从魔幻现实主义,变成了深刻的现实主义,不如说是让观众一下又回到沉重的现实里,虽然皓峰不断的用Q的轻盈和二老爷的沉重相对比,但依然不能掩盖二老爷内容的丰厚的细节所带来的力量。
       第五章《真言》一章中另外一个出彩的就是父亲的角色,那是一位失去雄风(大小便失禁)的软弱的失败者。在《真言》中交代了父亲问题的来源,那是皓峰刻意含混过去的1972年一段历史的牺牲者。由于中国的历史教训,没有权力也没有尊严,没有尊严则没有雄风一直是个共识。但在《异语》一章里,父亲在儿子面前以一个保护者面目出现,摆脱了权力阴影的父亲在这一刻获得了人性。
       《真言》里还有一段雪夜送人的细节,也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当二老爷吃过饭、当完模特后习惯性地要去睡觉的时候,主人公在两难的心情里掏钱,让老人离开,在公车乘客的眼神中,我感同身受了那种深刻的自责。这种自责在后面几场均有出现。同样自责感在后记里明确地出现了。皓峰写道:当亲人需要你的帮助时,你却无能为力——世上最难过的事,莫过于此。这才是精髓的核心。此时我也不由得感慨无钱帮他拍电影的遗憾,当然这是没有可比性的。
       邻近结尾有一场家族聚会的戏,细节观察入微,让我在感动之余又一次赞叹皓峰的深刻。二舅的形象分量很重,性格饱满真实。斤斤计较的小家子性格里也有很多值得悲悯和同情的东西,像极了中国最广大的劳动者。既代表老的道德标准丧失的真实情况,又有着新世界的实用主义。舅舅们的群像,两位姥爷的关系从另外的角度再次说明,戏核还是在这个家族的亲情里,任何荒诞都禁不住真情实感的沉重和厚度。整个第二章《夜话》里都是对家族历史的描写,但用得都是遥远的旁观态度。基本把近代史从个体参与者的角度交待了一遍,成为后面内容的框架。
       老徐的故事里也有很多黑色幽默的东西,有意思的人物多如牛毛,如和主人公同用一个厕所的大妈、做爱过度的需要放气的妓女、渴望飞升的老中医、始终如影随形的K、烤鸭之王邹抗日、吕祖大殿里失踪的挠墙乌龟和被排除出行星系列的冥王星……等等不一而足。他们每个人都有活力,妓女在被治愈后兴奋得继续做爱了,贬值的冥王星也圆了主人公之最后的愿望,在他不明就里之时让他飞升涅磐。此些奇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如同当年他考电影学院的口试故事《老外》,其实那个时候起,黑色幽默就已经渗入他的骨髓了!
      读者尽可以享受老徐的幽默,权且当成沉重内容的调料,不然中国几千年文明就只剩下残酷的斗争史了。这是正史给我们留下的叙述后遗症。在严苛的斗争中,一边是森罗万象,一边是涅磐寂静,我们卡在当中无所适从。抑或孑然一身、昂首挺立,涌身一跃,飞入红尘!
       我和皓峰的同学生涯终结于从山西河曲县下乡写生回京之后的1993年,这一年的夏天我们踏上各自的道路。众多朋友星散,命运多舛。
      1998年失去校园时代纯洁女友的我从美院雕塑系毕业,面对雕塑艺术上渺茫的出路,我选择了走入IT行业。这一年我在网络中开始看到皓峰的小说。
      随后的几年我经历了互联网的起落,网络游戏的沉浮,爱情的颠沛,终于在故宫和麦积山的项目中找到一个位置。而面对《国术馆》中的众生,祸兮福兮,爱兮恨兮,我自愧弗如!
       字数终于让我爬尽,作此书评,至此坦荡。
      
      
       公元2008年12月20日星期六晚21:50 于黄寺10楼
      
  •     能看出来 还是实验性质的小说
  •     而是因为我们一向都是缺乏自嘲和宽容精神的一个民族。
    ====================
    好嘛,整个中华民族都被你代表了。更可乐的是,你居然以一种结论性的语气说出这话~
  •     好看
  •     徐皓峰学 王小波的作品,但总感觉前面太硬,充满黑色幽默,但又有点不知所指,可能是我自己修养不够吧
  •     其实无论如何也值得三星。两星的缘故只是对徐老师期待太高导致落差的缘故。这本书应该出新版了,鲁院的系列,不过我懒得上来贴封面,咳咳。所以就这么着吧。所有序言都木读过,于是只谈内容,前三分之一其实NICE,有点儿故事人的劲头,少年与K,对Q,以及整个复杂的家族,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很有趣,耐嚼。后半截突然神秘兮兮地进入了魔幻主义?什么都被冠以魔幻主义,它也真是倒霉。总之乱,不成形。看到他人评价说是抻了段子,于是也不是不可理解的。说到这儿还是庆幸自己买的那套“逝去的武林”里没收录这本啊。
  •     下本啥时候出?
  •     开头王小波风格显著,语言粗糙无力,密集的黑色幽默和现实反讽不喜;继而文字渐炼,将武侠和新世纪社会熔融一处,暴露巨大的苍白性,风湿和尚、王总、二姥爷等人物立体;女性弱化,性符号烙印明显,现实永远嘲笑理想,Q的沦亡令人唏嘘;冥王星上的气体画面太美。
  •     2011-58
  •       亲情友情爱情,无一不绝望。
      
      书里说得轻巧一分,落到心里的难过就多一分。
      
      经历了什么起落才能有这样的冷眼。
      
      看得很慢,断断续续,幸好这样才不至于人格分裂。
      
      从序言开始就一直在乐,乐着乐着,却发现不知道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天
      已经完全黑了,自己竟然在发抖,笑容尴尬的僵在脸上,掉进无边黑暗。
      
      归不出写得是什么,就只好说他是写人性的。
      
      从人间到冥王星与其说是理想,不如说是逃亡,人间烟火已经火烧火燎。
      
      整本书几乎是一个巨型的段子,一个包袱接着一个包袱,有的抖到脸上,有的抽到身上;包袱之外又有一句名言接着一句名言,都是些关于生存的实话,告诉我们谁的笑容太灿烂,就一定不要相信谁。
      
      可能是包袱过于紧凑,反倒影响了整个故事的连贯,看序言说整部小说从两万字改到四万,再删减到两万,一度写到十八万,最后保留一万,其他全部重写。
      
      可能也是着急了,太想出彩,字斟句酌,刻意的痕迹一下儿重了。
      
      反倒很向往之前那18万字的一稿,肯定是不慌不忙的娓娓道来。
      
      抛开细节不论,单看故事本身,决不是三俗的路子,跟以往看过的种种小说都不一样,奇而不幻,在传奇的幕布之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坏人看过之后会觉得自己坏得很没水准很小儿科,干脆作罢;好人看过之后知道要抓紧时间对身边的人更好一点,不留遗憾。
      
      徐皓峰笑着拿出人间的冰冷给我们看,盯着我们的眼睛说:不如从头向善。
      
      
      
  •       莫言的家族史追溯,王朔的拿国术开唰,王小波的楞男楞妞子之性爱。
      涉武的章节好看。不涉武的章节似无多少可以着墨,就有些油头滑脑。
      如果能去掉趣味上的油滑气,足成大匠之相,大将之风。
  •     这部作品有很多意趣,可惜结构布局是硬伤,写得太散。前半部写得气势十足,后半部开始烂尾,絮絮叨叨写了那么多,却感觉没写到点上,只想快点看完。由此可见,笔力不济,还是不适宜写长篇。
  •     我盯着花好的眼睛说,不如从此继续文艺。
  •     前三分之二妙
  •     看完了,然而全是碎片式的画面,但二老爷的故事是全书中最亮点的。
  •     非常王小波,挺喜欢这种小说的。
  •     写的真好,你喜欢绿妖吗?推荐这个作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