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青春的二十个瞬间》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文学 > 叛逆/成长 > 饕餮青春的二十个瞬间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513300018
作者:郭小橹
页数:181页

看前三页就烦了~

看到书的封面还比较感兴趣,以为是年轻人写的东西可能更贴近自己的想法,以为会比较有内容……可是刚看到第三页就实在看不下去了。前三页,作者几乎每句话都用“我”字开头,每句话都是我怎样怎样……我怎样怎样……。老子管你怎样怎样,我要看的是内容,不是你怎样怎样~你爱怎样怎样~让不让人看了……

不经意的幽默、悲伤、性与换位之间精致的结合

摘自 郭小橹著,缪莹译:《饕餮青春的二十个瞬间》新星出版社  二十一岁的时候,我的青春开始了。至少,我决定它从这个时间开始。这是我开始思考生活里那些闪亮事件的时间——— —— 其中一些或许是为我而闪亮。  要是你觉得二十一岁青春才开始听上去有点迟了,那就想想普通而愚昧的中国农民吧。他们直接从童年跳到中年,中间什么也没有。如果我也打算遗漏掉什么,那就是中年。或者年轻,或者死去。这是我的计划。不管怎么说,二十一岁的时候,我填了这张申请表,从此生活就改变了。在那之前,我只是个无知的村姑。除了拔红薯、扫厕所和在工厂操作拉杆外,什么都不会。好吧,我在北京几年了,但还是个农民。  我的重大转变发生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那是个热得能把人煮熟的下午,招募办公室的墙上刷着毛主席的口号:“为人民服务!”绿头苍蝇在装着剩面条的饭盒上方乱哄哄地吵闹着。饭盒后面,一个人民英雄躺在椅子上打着盹。他应该是要来监督临时演员登记的。很明显这事让他累坏了,他压根儿没注意到我们。我们也是苍蝇。  另外还有三个女孩在填表。她们看起来比我酷多了:染过的头发,有文身的胳膊,仿皮手提包,有洞的牛仔裤,都齐全了。她们闲扯着,咯咯笑得跟母鹅似的。但是我能看得出来,全副武装之下的她们,只不过是从黄沙省份来的乡下姑娘,晒黑的皮肤,跟我一样。  我从桌上拿起一支笔,英雄牌钢笔,只有老共产党员还用英雄牌的笔。我从来不喜欢它们。质量很差。我写着写着,英雄笔开始漏水了。墨水毁掉了我的申请表。我的手指变黑了,手掌也是。我妈妈曾说过黑色的手掌会让你的房子着火,所以我开始担心染了墨水的手掌会给我带来厄运。  办公室里塞满了申请表。简历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灰尘飘浮在空气里,像是一道银河。我把照片贴到表格右上角的时候,在饭盒后面打盹的人民英雄睡醒了。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站起来,挥舞着苍蝇拍,把苍蝇从他的午饭周围赶走。那三个女孩停下来,不再填表格,脸上一副被这突如其来的暴力吓着的样子。啪,一只苍蝇。啪,第二只。他又坐了下来,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两具尸体。  我交上十五块注册费。他看都没看我,从腰带上掏出一串钥匙,俯身,打开一个老得吱吱作响的抽屉,找出一个大印章,调整了几个数字,往红色印油盒上按了按。接着他抬起胳膊,砰的一声敲在我的表格上。  临时演员第6787号。

地域经验与国际化写作

地域经验与国际化写作文/苏七七书名:《饕餮青春的二十个瞬间》作者:郭小橹译者:缪莹出版:新星出版社2010年8月版郭小橹2002年起旅居英国,去她的网站上看,英文作品已远较中文作品为多,她成为一个在英语世界里站住脚的跨界艺术家,而不只是中文世界里的影评人与编剧。这本《饕餮青春的二十个瞬间》,也是用英文写成的,腰封里引用了诸家英文媒体的评价,应当说,如果创作时有个目标读者群的话,是面向英语读者与英语评论界的吧。当然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里,出版业的脚步也是很紧促的:英文版出版于2008年,法文版出版于2009年,中文版出版于2010年,它不会是一本畅销小说,但是是一本符合国际标准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会不会有国际标准?近几年中国出版外国小说有一个漂亮的小回潮,除了一拨拨的诺贝尔奖得主为出版商提供一个有商业保证的名单外,像德波顿,保罗• 奥特曼,麦克尤恩,帕慕克,也成了外国经典文学名著外,文学书架上亮眼的名字,而且比起那些装桢沉闷的名著来说,这些书的装桢更别致精致,有一种不落潮流之后的品味感。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的话,它们都好看,都人性,都有才华。——内容大体是在个体经验与个体幻想中游走,但它能通过漂亮的结构与文字能力,为没有那么好的语言天赋的读者,提供表达的“腔调”,这也是个重大的意义。郭小橹的写作能纳入到这类写作中去吗?的确,她也写得也一点都不土气。相比起用英文写作的华裔作家,比如哈金,她的句子显得更长点,句式和词汇的变化显得更多点,她的小说显得伶俐,在保证情节的时间节奏感的同时,为细节感受留下了回味的空间,她的描写有时候显得恶毒,但不虚伪,大体上是善良的,有不让人反感的自怜。当这些东西汇总在一起时,在小说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之后,就有了一个与这个时代很帖近的写作者,让读者感到一种亲切感。没有那么笨重的长篇大段的十九世纪砖砌式的细节,而是一种框架式结构,现代主义的,柯布西耶式的场景中,装修,家具,装饰(情节,细节,引用)都在清新整洁中带点想法,像是一个建筑杂志上青年艺术家的起居室。但抛开这些形式主义的考量,——这些东西可以用来证明郭小橹懂得怎么写,而且写得不错,这本书给人的新鲜感,还是那种“特定时空的特定经验”,因此,在到达国际化写作这个平台时,最重要的又是在这平台之下,一个写作者积攒了多少独特经验。这本书有二十章,写了主人公芬芳青春中的二十个瞬间。刚看几个瞬间时,会对小说有更大一点的期待,因为它把主人公设置为高中毕业就来京城的北漂,这种视角是一个很厉害也很难写的视角,但很快女主角就成了电影院的清洁工,然后又成了临时演员,又上了夜校(学美国现当代文学),又看了很多盗版碟,这样,她就成了一个文学女青年的视角,这种视角在豆瓣上遍地开花,不算稀奇。从这里可以看出郭小橹的经验与想像都比较受限,她很难写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女主角,而且还把她写得越来越像自己了。但退一步说,从写一首《文艺女青年之歌》的角度来看,她又写得真切流畅,驾轻就熟。小说里的芬芳生于1980年,她在21岁时离开乡村。在小说里,乡村是很抽象的,它封闭肮脏,但是并没有写出工业化浪潮挤压下农村的真实场景,乡村在像王安忆这样更关注社会与人(不仅仅得自我)的作者的笔下,才有真正的现实主义力度,比如《妹头》。芬芳只沉浸于“延伸的天空,风的牵引力,一望无际又纠缠不清的田野,沉寂的小村庄,还有我在奔跑时这村庄如何燃烧我的心脏”这样的空泛亢奋的感受中,出于一种对“女人们坐在那里,用干枯的红薯杆编织永无尽头的篮子”的恐惧感,逃离了乡村。在这种对乡村的不留一点依恋的逃离中,有一种对单调的、贫乏的恐惧感,它更多是一种文化上的逃离。乡村,不能满足青春期的“饕餮”的胃口,虽然在城里过着担惊受怕的城里老鼠的生活,但城里还有,电影厂,咖啡馆,外国人,盗版碟,教她海子的诗的朋友。这些东西构成了芬芳的新生活,她热爱这样的新生活。虽然她一无所有,但因为有着青春的身体与勇往直前的决心,倒什么也难不倒她,她也不怕吃苦,在窘迫的物质生活,狼狈的现实处境中,坚持着一种艺术的内心向度,艺术的门也不向她关着,北京就有这样的好处,能给在各个角落里穷苦的文艺青年们(不管多么偏执痛楚或者多么假模假式的),从天上撑着一把尘土蒙蒙的大伞。虽然貌似随时有警察来看暂住住,虽然电梯时有二十四小时轮班的织毛衣妇女人工监控着大楼的每个人,但是……还是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自由气氛,是在中国的其他任何城市都没有的。芬芳在这个城市里完成了她的成长,她的成长不仅仅是她的男朋友们带给她的,也是这个城市带给她的。因此这归根到底还是一部成长小说。当芬芳能对她身边的男人都有足够的理解力,对这个城市有足够的理解力(她写了一个很文艺腔的剧本来表达这种理解)时,她为自己的坚韧不拔找到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在这个小说里,有一些让人难忘的地方。比如,“风坚硬地像是砸在头上的锅”,她转一路又一路的车带着剧本去见导演,在这个过程中,发烧越来越高,希望真的在前头吗?还是只是谵妄?郭小橹不是李樯,没有像《立春》那样把这些满怀着希望的,矫情的孩子们,打入一个难堪惨淡的境地,她有一种女性的坚定与乐观,或者她自己也是一个表率。这种坚定与乐观需要一种强大的个人内心,《饕餮青春的二十个瞬间》其实是个社会感很弱的小说,虽然也不遗余力地写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但人物坚定地按自己的方式活,以一种又坚强又冷漠的态度把社会置之一边。这事实上,是一种局限,因为有一种几乎是最重要的关系被淡化了。自我的自由是胜利在望的,但仅仅是自我的自由,是一种失重的轻盈。在因为来了个外国男朋友被警察带去盘问了一通,回到破烂的小公寓时,芬芳看了一张《巴黎野玫瑰》,“那是很悲伤的电影,看完之后我一整天都说不出话来。”这是最文青的一个情节与情绪了,很真切,很无力,而止于真切与无力,并且接受这种无力会带来个体的成长与成功(这可不一定是好事)。回到地域经验与国际化写作的话题上来,郭小橹的这个小说,在地域经验上不够充实与深入,也许反倒是英语读者觉得已经很生动了——我们在看电影时,也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对于那些背景生疏的电影,对细节就不那么挑剔,也没有挑剔的能力,而如果看一个中国电影,那么一下子就能看出哪里不够“到位”的地方。这本书没有写得特别不准确的地方,那些垃圾回收站边的小区,那些破旧的塔楼,都快速地勾勒出了这幅地域图景,但是人物的内心悬浮在这一切之上,在与《巴黎野玫瑰》或者田纳西•威廉姆斯共振,就造成了一种人为的疏离,而如果人物又沿着这条疏离的方向而去,就最后成了国际化写作中的一朵飘萍。

精神病的超现实主义

那天去东方广场开会。终于下了决心,开始我经济又环保的北京地铁生活。想来想去,不过是把96块钱的利息或者说机会收益送给了地铁运营商。怎么说?办公室和家不过一部电梯的距离;情愿为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与交通成本买单。白天出门应酬公事,虽然多是朋友式聊天,laptop、笔记、等人时看的书,如此等等,总得沉沉背一大袋。晚上出门喝酒跳舞,手上倒是轻松了,但脚上一双七八九分高跟鞋,也就能偶尔踱步,不宜长途跋涉。北京如此之大,壁垒分明。像我这样的CBD动物,深入不过三里屯,甚至难得沾国企雄霸的东二环的边,浅出直至朝阳公园西侧,机场倒是常客。除却出差,通常出入交通,出租至多廿块,车程廿多分钟。从我家去三里屯要从地铁一号线转十号线,出了团结湖站通常还是要打车才能到目的地,未见得能便宜几文,路上时间翻倍。朝阳公园附近更是根本没有地铁。偶尔也去世贸天阶附近吃饭、喝咖啡,出租车不过起步费。即使2012年地铁6号线开通,我也没法想象自己步行十分钟到地铁站,由1号线转2号线或10号线再转 6号线,为了省8块钱可能毁掉一双800+的鞋。北京的环路交通设计本来就严重有问题,地跌居然还是沿着长安街、二环、三环这么修,真不知道是什么人做的交通规划,有没有一点道交专业的基本常识?扯这么长一段就是想发泄一下我对北京的不满。(北京人少来嚣张地方主义,我外婆家几百年前就在北京做官了,为着伴君如伴虎才离开的。)咱们南方人一般讨厌北京和北京人,特别是当下的北京人。和女友聊天,常常困惑:念大学时那些高大、爽朗、幽默、笑料百出的北京男同学都上哪儿去了?难道因为他们实在太可爱,就像太聪明的犹太人一样,被嫉妒者秘密“种类灭绝”了?曾经啊曾经...曾经对北京,尤其北京男生充满了向往...现在能想起来的唯二的理想北京男生,一个是老大们的老大,年纪50+的老马,(每每有美眉在飞机上与他攀谈,从而成为朋友,让一众年轻后辈艳羡不已。)另一个就是戴着大黑框眼镜,颇有柯布、老贝遗风的建筑师王旭同学,说起话来慢吞吞的也像个古董,民国时穿越来的。可能他去米国念书,逃过了“对风趣温厚北京人的秘密屠杀”?Anyway,从离题跑回来。话说那天搭乘地铁,节约了小五十块钱,立即觉得自己富得流油,如果不破破财就有为富不仁的嫌弃了。于是就近到东方广场地下的超市shopping——买书去了。但如前几天日记所写,心浮气躁,什么书都读不下去。看到郭小橹的“饕餮青春的二十个瞬间”,被塑封着:薄,封面很温柔...就买下来。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常常惦念从前伪装文学青年时认识的那些神人,总觉得某一天也许邂逅某本好书会是某个故人写的...事实上那些神人多数不是科学家、工程师,至少搞搞金融。偶然几个工作跟文化沾边,还是fashion、PR之类被强大经济驱动力鞭策着的行业。结果,是我最讨厌的那类故事:一个十多岁的农村姑娘,盲流到北京,看见街上一对母女被撞死,她就大摇大摆跑到旁边人家家里白住着,混过了在北京付不起房租的最初日子...我的生活相比与这本书女主角的生活,就是以接近精英消费表象生活着的骨子里的草根 VS 以草根身份试图混搭精英文化术语的酸得最高级的文艺青年精英,以目前的发展趋势,将步小资后尘,成为骂人术语。饕餮青春的二十个瞬间天啊,我怎么把20块钱浪费在这么一本书上了!早知,宁可牺牲最近减磅略有成效的身材,买一块巧克力或者一桶薯片。为了这20块钱,我还是把书翻完了。昨天晚上用来催眠,颇有成效。今天醒得早,想继续用它催眠,已经产生药物抵抗,很快翻完了。这是一本烂书,烂得很北京、很中国,很中国那帮烂文艺精英。书里写的北京那些地方,不少我很熟悉。但那种忽民工忽zhuangbility的生活,永远不会发生。这个作家在国外文艺圈,尤其法国那帮子鸟人的圈里,好像还蛮受欢迎的。估计是因为她跟中国政治、社会叫板。但这种叫板,真TNND胡扯,跟苏童、叶兆言那帮人当年意淫的叽叽歪歪旧中国故事形式差不多。只是底蕴差太多,不像那帮人倒染料似地浓墨重彩。呆在中国,肯定混不出头,只好去唬鬼佬。为什么有人会写出这种书来?我只能用理解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方式来理解那种不负责任、缺乏逻辑、充满臆想的故事。如果超现实主义的社会内涵对应当时的精神分析学、后结构主义或我不知道的whatever,这类书让我看到的就是充满表现欲的无知,与自卑,急切地渴望通过类似建国之初那种无耻的大义灭亲,与自己的出身划清界限。越是这样努力标榜清醒、清高地迎合某一类洋权威,越是骨子里的媚俗与糊涂。用假来代替真,用想象来代替生活,只是这种文学的超现实混搭一点都不善或者美。在国外混成名的那帮中国女作家,不少都令人反胃。我生日,Blaise特地从米国背了一本某女作家亲笔签名的回忆大陆的小说,据称在大陆不被允许出版。Blaise啊Blaise,知道为啥你以意大利裔面孔、超过190公分的身高,仍然遭到我的一众女友的漠视么?语言不是问题,态度是问题。明年能折现,直接给我美金或者人民币么》中国发展得如此之快,贫富差距如此之大,人们难免利禄熏心。北京又以权力的核心壁垒更添一层级差。所谓精英们,围困在名利钱权的城墙之间,身份模糊,进不得、退不舍,慢慢地想象代替现实,走进思维的迷局...说难听了,就是精神病。如果说这是一种精神病人写的小说,也就释怀了。回想当年Dubuffet怎么收藏精神病人的画作,就能理解今朝法国人追捧精神病人文章的趣味。法国人的趣味,就和他们的革命热情一样不踏实。


 饕餮青春的二十个瞬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