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伪知识分子的警察生涯》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文学 > 叛逆/成长 > 一个伪知识分子的警察生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2
ISBN:9787563350520
作者:何帆
页数:350页

关于感动、伤口和其他

有一天,我在饭桌上感叹:“今天在新街口看见个美女,哗,我感动得想哭!”爸爸有片刻的愕然:“什么?”随即点了点头。他想:很好,小孩子知道感动了,她是感动于造物的神奇。可是不久,他就长久地愕然了,因为造物主太过神奇,几乎每天,我都会说:“……哗,感动得想哭!”诚然,的确,如今满大街都是闪闪发光的男人和女人,但是他还是明白了,“感动得想哭”只是我新近上瘾的一句口头禅而已。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父亲们开始怀疑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儿女们到底有没有感动过,到底有没有品尝过那种鼻头一阵发酸,眼眶随即发红,思绪万千涌上心头,感慨无限卡在喉口的感觉。如果他们也感动过,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么离心离骨、没心没肺、不痛不痒地信手拈来:感动啊,感动啊,感动得想哭!——就算他们真的也感动过,也感动着,可是是否在应该感动处、理当感动时感动,就更加有待考证了。最近,一本感动了无数网民的小说出版了。当这本书放到我手中时,我被不止一个人暗示:你应当感动了。我得承认,这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小说,语言朴实流畅而略带调侃,内容清新自然而稍显神秘,所以能够让很久没有完整读完一本书的我一气呵成地读完了二十几万字。阖上书页,同事问:“如何?”她是被感动并对我加以暗示的人们中的一个。我很诚恳地说:“……其实,中国警察的侦查和判案过程也蛮有意思的。”其实,如果足够虚伪,我应该回答:“哗,我感动得想哭!”其实,如果足够有学问又足够狡猾,我应该回答:“白菜值三文钱。”这本书的作者生于七十年代后期。在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往网上敲打这个故事的时候,他的同龄人们也在网络上生活着,恋爱、游戏、电子商务或者写作,他们是网络文学的主力军。这个故事的点击率出奇的高,回复量惊人,反映热烈。这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因为通常只有那些穿行着全裸或半裸的男人和女人的故事才享有这样的待遇,而这个故事中的人从始到末都没有脱衣服,且从始到末都没有要脱的迹象。这是一个性情青年的健康生活。一个有关理想、友情、英雄和社会责任感的故事。一个满脸稚气和阳光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警察的队伍里,从此开始了他的成长。那里有人心的深浅,世态的冷暖,有真的英雄,假的君子,有面目狰狞的凶徒,势微力薄的弱势群体,有意想不到的叛徒,情深义重的兄弟……每一个人都是他的老师,他在受伤中成长。他的故事是一种真相,原汁原味,粉黛不施。是一些真心的话,所以读的人也认了真。而我却说:“白菜值三文钱。”我不认真。不断受到打击的理想主义、“睡在上铺的兄弟”面目全非、“同桌的你”嫁作他人妇、失落的英雄情结、残存的社会责任感是七十年代人共同的伤口。八十年代的我们没有伤口,我们浑然一体,完美无缺,闲时我们读这样的小说:男人有着苍白的肤色、秀气的手指和忧郁的眼神,女人有着苍白的肤色、干燥的皮肤和寂寞的手指,他们在阳光中哭泣,在夜色中锦衣而行,放荡是因为童年的阴影,背叛是因为灵魂还需要漂泊……我们来不及长大,就有了苍老的心态。我们被直接放置在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生存空间里。如果我们妄谈理想、友谊、英雄和社会,我们很快就会失去谈话的资格。我们尚未提出问题,就已经拥有了答案,所以我们是不走弯路的。从来没有一代年轻人能拥有我们这么多的自由。三十年代出生的爷爷、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父亲和七十年代的哥哥们总做过这样或那样的挣扎,斗争,甚至私奔。爱情的私奔或者理想的私奔。而我们这一代不仅在技术层面上,而且在最根本的“主义”上已经没有了“私奔主义” 。鲁迅《伤逝》里的子君死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失恋女子的死亡,这是一个真相的告白:私奔之死。从来没有一代年轻人像我们这样聪明和果决。我们不是不快乐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心比纸薄,为什么我们没有归属感,为什么我们有倦意,为什么我们不知所向……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觉,不妨从这本书开始,读一读七十年代人的成长和他们的伤口,然后想一想我们的成长和我们所缺少的伤口。这本书叫作《一个伪知识分子的警察生涯》。

你拿着手枪~

警察也是普通的人,电视里面那样起劲神话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警察也有坏人,但是媒体鼓着劲只暴光负面消息也只会把整个职业妖魔化掉,对不起那些正在默默坚持着普通民警。  我老是说,中国的警察形象不好,主要原因也包括一帮王八蛋编剧导演小说家一个劲拿警匪题材说事儿,说得还他妈透着强烈的虚假,搞得人民要么期望太高要么就心生反感:怎么现实中警察都这样啊,要么没电视里面帅要么就是没性格没品没派没钱和不实在。"发警服当天,教官就再三警告我们,绝对不能穿制服外出,在外面和别人发生纠纷了也不能说自己是警察" 这个一样

后记,抑或开始

(8年前写的一则后记,正式出版时未收录,怕消失在比特海中,姑且留此存照)生命是个故事,个人的人生旅程如是,整个人类历史也如是。在这本书里,我试图从匆匆岁月中截取一个片段,向大家诉说一个普通警察的故事,实际上,也是与他相关的一群年轻人在1999年到2003年这个时间段中,对社会、对国家和法律、以及对理想和爱情的体验过程。有人说, 历史是关于个人的宏大叙事。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我们的所思所感,看似偶然,却总脱离不了特定的历史情境。就如同当年,我们那群本来各不相干的年轻人,本来分布在祖国的各个地方高校修习着不同的专业,也曾经有过记者、律师、教师、商人、程序员等这样或那样的梦想,却在机缘巧合之下,走入了一个熟悉又显陌生的职业--警察。接着,开始我们各自的人生体验。而这些体验,这些理想与现实的冲撞,稚气与世故的纠缠,全部都交织于一串串历史事件之中。九七年的香港回归,九八年的流星雨,九九年五月九日的游行、张君的连环抢劫、中国的“入世”,美国的“九一一”,彩票作假案和夏天里的连环杀人狂……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在有意或无意间与我们这群人不同阶段的生活交叉或者接轨。置身其中,我们曾经奔跑过、荒唐过、憧憬过,也有过无奈和妥协,曾经在变动中与理想渐行渐远,也曾充满遗憾地与之擦肩而过,可是只要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只要有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人生态度,镜花水月未必不会化为美好现实。实际上,这也是我一直想在文中透出的一种人生态度,它始终伴随着我们七十年代末出生的一群人的成长。本文起初是一篇随性之作。在键盘敲下第一个字符时,正是去年5月的某天正午,当时完全出于一种记叙的冲动,希望用文字固定住那些正随着时间渐渐淡然的记忆。往事缓缓展开,才发现很多因缘际遇,全由无数偶然和幸运组成,那些与我同行的同学和战友,和我们一起做过的那些事,远远比自己孜孜欲达的目标更为重要,因此,我更有理由把那些事情一一陈述,以告慰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也让广大读者知道,在警察的角色不断被妖魔化的同时,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以自己的热情和真诚,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多数人的故事平淡无奇,一如整本书,并没有曲折离奇的侦破故事和阴险狡猾的反角。故事的主人公们多数是平凡的警察,他们不像电视连续剧里神探那样所向披沥,无所不能。这些人一样会为股票和菜价的涨落心焦,一样会在竞争上岗的通知前怦然心动,在诱惑前权衡利弊,在政治学习中牢骚满腹……他们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每天与我们擦肩而过,在各自的生活天地中承担着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兄弟、姐妹、男朋友、女朋友的角色。这部作品,注定是属于他们的。我不否认警察队伍中存在的阴暗面,也无意加以隐瞒,可以说,也正是包括法院和检察院在内的司法机关中存在的黑暗面,最大限度的阻碍了共和国的法治进程。索贿与受贿、刑讯和逼供、特权与跋扈,这些逐步揭示出的逆光面大大扭曲了善良人们对司法权力的信任和尊重;机关里人事管理的刻板窠臼,政治教育的僵化无力,以及对民警自身待遇和权利的种种漠视,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家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再次回到熟悉的校园,听到久违的广播声、置身一样喧闹的食堂、水房和操场、向一样博学和亲切的先生们讨教,身边围绕着更多的对中国的法治前景饱含热情和虔诚的同龄人,大家讨论疑难的法律问题,探讨司法改革的进路和契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怀念那些曾经与自己共甘苦的战友们,对当年的某些经历的体会也更加深切:那些下岗的工人、那些蒙冤受处的弱者、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同事、那些权益无法付之法律救济的报案人……他们的身影总是浮现在自己脑海里。我们这些法学院的学生,从硕士读到博士,看那么多的书,写那么多的学术论文是为了什么?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真正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又体现在哪里,想到这些,我的疑问又仿佛慢慢得解。也许,无论是默默无闻的在街头巡逻,还是慷慨激昂地与犯罪和不公鏖战;无论是认真地解决一个法律难题,还是在法庭上义正词严地维护法律与正义的尊严,只要我们永远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灵,我们就是在为共和国的法治进程尽着自己的一份心力。书里的“我”有自己的影子,但与真实中的我并不重合,也希望读者不要将二者等同,否则难免有将自己美化和粉饰之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故事里免不了修饰和加工,很多人物系综合作者在生活中交往的真实人物的个性整合而成,但愿有心人不要对号入座。笔者无意于臧否某个部门或某个具体人,只是希望这些故事能让读者透视一个个普通警察内心深处的光明与恬静,或龌龊与贪婪,这些品格常常会汇集于在一人之身,也许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个职业群体如此,一个国家甚至社会何尝又不是如此。故事里反复强调了作者很多惯有理念,比如“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比如“一切事情都会变得好起来。”,还比如“这个世界上总是好人多。”……是的,这个世界的确还是好人多,从一个懵懂的愤青到一名职业警察,从初涉世事的毕业生到再次回归校园,自己的每一步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那些好人的扶持、鼓励和帮助。如同寒夜里的点点灯火,有人给我指亮前行的道路,有人给予我奋进的勇气和温暖。而对他(她)们的那份感恩之情,永存心底。2004年7月

机缘巧合

周日从图书馆极为碰巧的遇到这本书,当时模糊想起有位老师推荐过,便牵了回去。晚上在床上看到那个关于听口音的段子,心领神会笑的很是舒坦,想来这本书很有趣可以看下去。周一上课得知何帆这周正好来院里面讲一个极为轻松的话题,律政剧、公共阅读与法律之类,索性想在他来之前把这本书看完吧,然后也去凑凑热闹。何帆本人微胖、很憨的长相,实在不大能与曾经的警察联系起来,也许这就是读了博士之后进高法的结果吧…其博士同学点评时说,何帆和姜栋是我们这届博士中的两大活宝,如果有人上过姜栋的课,对于何帆的性子也就可以猜测一二。莞尔,本来人就是可以一边皱眉严肃的说着“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灯火”,一边插科打诨宅萌基腐的……该怎么评价这本书呢?情节的话其实没有很多跌宕,普普通通的成长片段故事,就像他本人说的那样,结合自己工作经历和所闻所听,亲亲切切。文笔的话不见优美,但是很贴切,写青年意气写的酣畅淋漓,写武汉街市的鸡毛蒜皮却也温暖厚实,写一些思考的笔触也沉静,不见惊艳但是也有七分看相。事实的记录的话,确实让一个对于公检法不怎么了解的人多了一些认知。思想的话颇为正直,挺有希望…比如会谈论在社会普遍对于警察有种偏见时,警察们自己要做得正。比如在谈及官民冲突时,会有更多的理性,多想对策与疏通、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和责备政府。ps,补充一下何帆生平,我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武汉大学毕业,机缘巧合从警,后来据小说中体现是面临了太多的恶,心底有了厌倦,读研、考司考(ps,其司考提前了一个多小时交卷,躺在雪地上,泪流满面,真文艺呃…)、考上了人大的民商法博士、赶上高法收回死刑复核权所以扩招,于是进了最高法,几年历练,现为最高法法官。以及个人认为何帆颇为文艺,能力也颇为强悍……后来因为三联还是某出版社的编辑找到其翻译通俗的法律书籍,开始关注于公众阅读领域,于是就有了《九人》之类……下面献上书摘若干,1、天真,就是希望雨落在熟悉的地方2、听口音您好像是山东人……很多年后,我们才意识到这也算是一个段子3、也许当我们在机关、基层淫浸多年后,回首往事,会为曾经的无知浅薄而羞愧,可是当年的那份理想主义、那种纯真无邪和踌躇满志,却是我们再也无法返回的境界了。4、也许,当我们习惯一种生活,我们就上了这种生活的当。5、一九九九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6、法律的看门狗7、或许在向理想前行的路途上,总有那么一个时间段,我们会选择低调和蛰伏,有时候是一个人如此,有时候是一个群体如此,或许在沉默中,在单调的机关工作中,我们会变得程式化,甚至觉察不到理想光芒的指引,但是,我们毕竟是在成长和前进,“目标约束情感,寂寞是人强悍”,那时候的我常如是安慰自己。8、洗衣服对我来说既是一件盛大的工程,也是盛大的节日。我放着唐朝乐队的国际歌,愉快的边摇滚边体会着劳动的喜悦。9、我想谈说种种纯洁的事情:我想谈说种种纯洁的事情我想起了我最早的朋友,最早的爱情地上有花,天上有星人——有这心灵。我知道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永远坚固。在自然的运行中一切消逝如朝露。但那些发过光的东西是如此可珍,而且在它们自己的光辉里获得了永恒。我曾经和我最早的朋友一起坐在草地上读着书籍,一起在星空下走着,谈着我们的未来,对于幼年的孩子它们是那样富足。我又曾沉默地爱着一个女孩子,我是那样喜欢为她做着许多小事情。没有回答,甚至于没有觉察,我的爱情已经如十五晚上的月亮一样圆满。呵,时间的灰尘遮盖了我的心灵,我太久太久没有想起过他们!我最早的朋友早已在很远的地方了。我最早的爱人早已嫁给了别人。我也不再是一个少年人。但自然并不因我停止它的运行,世界上仍然到处有着青春,到处有着刚开放的心灵。年轻的朋友们,我们一起到野外去吧。在那柔和的蓝色的天空之下,我想对你们谈说种种纯洁的事情。10、每个男生心中都会隐隐有种初恋情结的,时间毕竟是在慢慢推移,等你从里面抽脱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只是怀恋那段时光和那种真挚的情感,未必具体到人。11、不觉间我们已经走出了青春的大门,而青春的唯一出口就是妥协,对整个成人世界和残酷的社会现实的无奈妥协。

如果你是武汉人,或者在武汉读过书,那就看看吧。让我想起了这个虽然脏乱差,但热情、义气、多变的城市,我的故乡

如果你是武汉人,或者在武汉读过书,那就看看吧。让我想起了这个虽然脏乱差,但热情、义气、多变的城市,我的故乡。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作为身边都是警察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他写出了很多我熟悉却又不尽了解的那些事

不肯轻易蛰伏的心

在考生理之前急匆匆从THU图书馆借出来的书,只是我没想到这本书好看超过我想象。和我差不多年纪里故事,完全熟悉的时代背景,偏离传统的小说模式,作者以一种坦诚的态度用文字真实再现了那些经历,那些思考,那些伴随青春寂寞成长和初恋情结的暗暗徘徊的忧伤,那些初涉世事面对现实的无奈,那些与爱情一样让人唏嘘的兄弟情谊,那些属于那个年龄的激情与迷惘、感慨与无奈,和始终未曾消失的信念和梦想,那些在经历过失望和磨难后依然饱含希望的黑色眼眸。这些无法不让我感觉动一种强大的共鸣。比起《士兵突击》,这里没有煽情,却更让我感动,但是我们分明在这里,看见了我们共同的成长的印记;没有励志,却仍然能够让你听见血液里那些澎湃的声音。也许有一天所有的理想都会归于平淡,我们终日在无物之阵中木然往来,但是这个关于勇气、友情和永远属于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的理想主义的故事,却提醒我们,都还曾有一颗不肯轻易蛰伏的心。现实并不华丽,但是我们仍然将华丽地前行。

那么远,那么近.

我想谈说种种纯洁的事情【作者】何其芳 我想谈说种种纯洁的事情, 我想起了我最早的朋友,最早的爱情。 地上有花,天上有星。 人------有着心灵。 我知道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永远坚固。 在自然的远行中一切消失如朝露。 但那些发过光的东西是如此可珍, 而且在它们自己的东西里获得了永恒。 我曾经和我最早的朋友一起坐在草地上读着书 一起在星空下走着,谈着我们的未来。 对于幼年的孩子他们是那样富足。 我又曾经沉默地爱着一个女孩子, 我是那样喜欢为她做着许多小事情。 没有回答,甚至于没有察觉, 我的爱情已经如十五晚上的月亮一样圆满。 呵,时间的灰尘遮盖了我的心灵, 我太久太久没有想起过他们! 我最早的朋友早已在很远的地方了。 我最早的爱人早已嫁给了别人。 我也不再是一个少年人。 但自然并不因我停止它的远行, 世界上仍然到处有着青春, 到处有着开放的心灵。 年轻的朋友们,我们一起到野外去吧, 在那柔和的蓝色的天空之下,我想对你们谈说种种纯洁的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同身受的太多,历练太相像.好久没有读到一本书能让自己又笑又哭的了.

有意思有情怀的何帆

《一个伪知识分子的警察生涯》第一篇讲的是何帆毕业那年从找到这份工作到去警察局报到那天的事情,何帆感慨拥有一席稳定的安睡之地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未料想到走向社会第一天会睡在一个仓库里。回想自己当年的报到经历,从家里到深圳,从深圳坐车去台山,三小时的车程,眼看着高楼消逝,高速路奔走在田野和山丘之间,渐渐的出现一些低矮的房屋,到了县城,有了楼房,下了车,比我早到的同学将我送至学校,联系校长,之后一个后勤主任将我送至宿舍。似监狱般的两对铁门,年代久远已经破损的百叶玻璃窗,两张架子床,舍图四壁,不得不说,自己失望至极。未及将自己从学生的角色转换过来就匆匆的披挂当上了班主任,刚刚工作面对的压力将自己对大学的思念退职泛滥。如今,这些已经走过,内心倒是多了几分淡然,不管怎么说,心智成熟了些,而日子,甚至是房间的样子,也是可以自己一点点过出来的。大概所有的厉害人物,在任何时候都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比如何帆在调到经侦处之后就反思了很多关于法律法规完善性的问题。发现其实何帆在经侦处处理案件的时候很多对于法律的思考与解释与他日后大法官的职业视角很近,果然一个人会走上什么样的路是有迹可寻的。书中提到很多同届之谊,让人羡慕,其实想想自己也是有的,只是后来离开了。讲到204的几个人,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才华横溢,极有想法。也许自己真的该认真学学什么东西的。,何帆经历的各种考试,自己也在应付考试的状态中,自知比不上,也以他为榜样努力吧。看前几篇的时候那个有趣至极的何帆总让我有种想嫁给他的冲动,慢慢的沉淀,归于理性,嫁人的想法已消失,是何帆成长了,而自己也在这种成长的思考中将激动归于理性吧。不管怎么说,何帆都是一个值得尊敬、学习的人。大抵像何帆、像何伟、像柴静这样的人都有写字与记录的习惯,所以才会清楚的记得自己走过的路,思考过的人生,然后积累着积累着,东西多了出来,价值也就有了。而且,何帆、张羽、李华芳……他们在自己的那块天地里一点一点的尽着自己的本分,积累后看来却有无穷的价值。任何位置,只要能找到自己生存于其间的价值与空间,能够坚持的人一定是非常之人,自然做的就会是非常之事。

真理VS真实

我一贯迟钝,读完这本小说快一个星期了,才觉得可以写点什么。因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所以就想到真理和真实。时常会想,这世上真有颠扑不破的“真理”吗?在“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前,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真实的长河里,在已知、未知、不可知的真实的星空下,“真理”总会低下“聪明盖世、不可一世”的头颅,在确定与不确定、可能与不可能的历史漩涡中不断自省、反复、修正,宛如风中芦苇、水中浮木。。。。或许,正如盒饭在书中所说,“所谓真理,只不过是具有被人解释为真理的可能性罢了,能对事实负责,已属不易”。因为“理论是苍白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所以“我们怯于做真理在握的论道者,不过是一群懂得微笑和流泪的说书人”。在生命的长跑里,“能够记住我们原来的样子,就是送给我们彼此最好的礼物”。

改变了警察在小众心中的形象

看这本书是在2004年,是一个在我生活里的类似于阅读权威的人物推荐的。看到封面时很不以为然,读着读着发现全是发生在武汉的各个真实的场景,越贴近生活越容易共鸣。特别是当发现和作者一样98年——02年呆在这个城市,经历了书上写的种种大事小事,在远离这个城市的角落里,读这本书,让人回忆起那些亲历的过往,心中充满种种温暖。个别情节有夸大的地方,但是不是很夸张,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另外,这本书改变了我,(其他人怎么想的,我不知道)对警察这个职业的看法。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正面警察形象不多,或者根本就是很漠视这个群体。当看到书中写他们执勤的辛苦,搜集证据、维护治安的艰辛劳动时,开始慢慢的用平等的目光来看他们。书中描述的不少场景是诚恳而感人的,就这点来说,也值得一读。就一些大事件来说,比如张军团伙武广抢劫案、轰炸驻南使馆时出动维护治安事件,完全和当时的场景一致,尽管书内用了甲乙丙丁等等代替,但经历过的人,一看就明白。语言方面,比较耐读。

如肉包子打狗一般无法追回的青春

真实而细腻的文字,很佩服作者的毅力,在工作中坚持学习,坚持理想。作者在书中说到:如果你习惯了一种生活,就上了它的当。深以为然啊,人都是在工作中不经意被慢慢侵蚀同化的,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自我好难。一定要有坚持的勇气,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推荐广大80后看看。呵呵。

我们年轻时候的样子

在我还上学的时候,知道的盒饭,那是我一个警察姐姐推荐他的文章盒饭那时候在公安的内部网上连载一个伪知识分子的警察生涯 暑假的时候没事情,慢慢的看完了 心里象个小女生一样的崇敬(仰慕?)之情,同在一个城市的那种熟悉却又陌生的感觉 后来我忘了在哪找到盒饭的MSN,加了,却一直不敢说话 偶尔忐忑的说了几次,好象只那样看看,就觉得安心呵呵(笑自己) 然后会上他的BLOG 再后来知道盒饭去了人大读书,后来一个网友妹妹也考去了 把这件事情告诉她,还要她专门去看盒饭再后来渐渐的淡忘,一切都成了一段年少时的回忆 结果偶然的在DOUBAN上看到推荐盒饭的一篇评论 笑,,所谓的寻寻觅觅,蓦然回首么 写下这些,完全和评论无关的 只是埋在心里多年的朦胧的感情吧如今,当初骑白马的王子已变了唐僧~


 一个伪知识分子的警察生涯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