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去哪里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今晚去哪里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532738571
作者:陈丹燕
页数:183页

前言

  旅行  在我开始去旅行的时候,绝没想到有一天我会为我这十六年里断断续续的旅行写书。一个人,在大半年辛苦工作以后,带着来自海外的版税,背上照相机和晕动药,远走他乡,没有旅伴,没有导游,有时甚至连自助旅行的书都没有,凭着一张地图,或住朋友家,或住鸡毛小店,直到将可以用的版税用光,然后回家,再开始新一年像江南的水牛那样辛苦地工作。实在是因为沉迷,如同独自一路沉到深深海底的那种孤独,紧张,窒息,恍惚和极端的自在。  一个人,背着沉重的包,走在异乡的街道上。全凭命运的指引,去看到那些静静注视的眼睛,是的,我还带着它们在我脸上和身上留下的重量;那些充满往事痕迹的博物馆,那些充满未知阴影的教堂,是的,它们的确总让我想到子宫温暖的内部,但这个感受的确是来自于别人的暗示。那些阳光遍地的,有时回荡着钟声又有时回荡着歌声的广场。那些懒洋洋,无须整个吃饭的过程都挺直后背的小饭馆。那些咖啡馆靠窗的桌子,是的,我还记得那些桌子上别人撒下的窸窣作响的砂糖,那是种无意的甜蜜,尽可以想象那是茨威格留下的,或者弗洛伊德的病人,或者刚从东柏林成功逃亡的诗人,或者将被生活碾成碎末的画家。咖啡馆桌子上的砂糖末,可以是一部完整的欧洲心得。还有充满了孜然香的阿拉伯碎肉饼摊子,十八世纪伦敦老房子里充满耗子尿气味的旧书店。  无数的旅行片段,并不只为将来的回忆,它们更像圣诞节美国小城里各家在门口点燃的烛光之路,一点一滴地引导我走向前方。就像夜晚晴空的星星,在那样晴朗的星空下,找到了北斗,就想要找到大熊星座,然后又想找到射手座一一它那样热爱自由,受不得约束,又执着于自己,不肯迁就——那是我的星座。从长崎,到了慕尼黑,然后是柏林、罗马和巴黎,还有萨拉曼卡以及波尔图、圣彼得堡和克拉科夫,当然还有维也纳和托斯卡纳。它们是我自己天空上的星星,我的一小段生命在那里闪烁着自己的光芒。  那是属于我自己的。有时我要长风万里,有时我要归于内心,有时我要抹去自己身上所有身份的痕迹,就渴望当一个透明的人,有时万里、十万里之外,竟然回到的是自己的内心,看到那里这些年来,从美国中部柔软的平原,渐渐成为马来西亚缤纷的热带雨林。有一天,在美国的东海岸,路过康州的纽黑文,看到一片大海,开车的人说:“那是大西洋呢。”这时候突然想起来,有一年的一个黄昏在葡萄牙的海边,冰凉的暮色里看到太阳从正中落到大海里,那是因为我处在正西方的缘故。我惊醒,原来这样一年不知下一年的旅行,慢慢地,从大西洋这一头的大陆走到了那一一头的大陆。又有一天,再路过康州的纽黑文,再看到一片大海,我指着那里对人说:“看那是大西洋呢,记不记得我们曾经在波尔图的海边看到过?”那人说,“是的,在一九九三年的夏天。”那却已是二00四年的秋天了。  虽然算命的人说过我有十一年的驿马运,若不在驿马上,便不得安宁。可它如今已经十六年了,还没停止。即使是这样,我还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走得这么远,也没有想到过,可以用这么多的时间。每一次,都以为这是最后一次,最后一个城市。漫长的旅行,那些萍水相逢的人和事,在那一年大西洋灰色的波涛中一一涌现出来。我也从没有想到过,竟然有那么多留在我的心里,几乎伸手可及,但却早已永别。而以为一定是永别,却总有机会再次造访。我第一次到维也纳的哈维卡咖啡馆,是一九九二年的舂天,第六次去那里,是二00五年的夏天。哈维卡夫人在那年春天安详善终,我却仍在那里喝了从前的米朗其咖啡,并怀疑如今这杯咖啡是否地道。那一年,我已经多少知道了一点我自己,作为一个喜爱别人东西的人,驿马便是宿命。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今晚去哪里》 无法预期的迷航  当然,我这个人还在地上。在生活,在工作,在扮演角色——在绝大部分时间里。  梦想,想要飞翔的梦想只在某些时刻出现,出现在一个独处的时刻,或者,是别的文字中。唤醒,唤醒,那时刻,那人的故事常常唤醒我自己的梦想。  比如眼前这本书,陈丹燕的《今晚去哪里》。  那些华丽的名字,柏林、彼得堡、慕尼黑、翡冷翠、卢布林、托斯卡纳……不消说照旧撩动我心。十几年来我一直保持阅读《世界博览》的习惯,我总这样安慰自己:即使不能亲自到那异乡的土地上走一走,也可以在阅读中神往,而且不断地把神往具体化,让那些异地不再只是书本上的一个名词。  在别人的游历中,我有种愿望被满足的感觉,尽管那么虚幻。这样的阅读持续了很多年,神往也依然在继续。  羡慕那些把自己的足迹印在家园以外的人,羡慕陈丹燕先努力工作而后用积蓄四处优游的生活……我们这一代人,受了三毛太多的影响,对于漫游般的流浪充满浪漫的向往。如果,我可以是那个四处冶游的人,是不是意味着可以与繁冗告别,和琐碎再见?  生活在别处,生活永远在别处啊。  只是,这一本书,带给我的并不仅仅是生活属于另一个地方的启迪,“别处”所指的方向,原来跨越时空。  生活,常常在另一段时间里。  有时它被叫作“过去”,有时被称为“未来”,但很少有人用“现在”来为它命名。  陈丹燕因为少时读过《卢布林的魔术师》而执意要去并非他人眼中旅游景点的卢布林。辛格的童年因为与大时代相遇而充满了回头望时的满纸意义,陈丹燕何尝不是?她说,那是“因为摔烂而芬芳之至的果子”,有种“颓败但直指人心的美”,看得我满心湿答答地回忆。比如陈丹燕在雪堡读那些库存的儿童书,怎么可能不对自己的童年往事一想再想呢?那再去时死去的天鹅,那再去时绽放的蔷薇,怎么可能不让她睁大了眼睛牢牢地看住,睁出清晰的泪呢?  看到很多在行走中,在异国的足迹里的恍惚。陈丹燕在行走中恍惚着,我在阅读中恍惚着,除了关乎童年的,还有永不能忘的青春时光:无论在德国、意大利或者哪国的街头,那些弹唱西蒙与加芬克尔老歌的青年,无论是《罗宾逊太太》还是其他哪一首,当发感慨那是地道的校园味道,是“类似乡音的亲切”时,我的思绪飘得更远,飘到由这些歌引发的另一些歌,而后是铺天盖地的层层回忆,一个个叠加的镜头……  陈丹燕说,所有这些在异国街道被唤醒的感觉,都是“漫长的日子里藏着的好”。  那些漫长的日子属于现在吗?属于过去吗?要过去多久才可以有那种“因为摔烂而芬芳”的回味?  那些好日子怎么一下子在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溜走了?那些好日子怎么会在陌生的街市陌生的人群中一点点重现?  旅行,漫游,究竟是要获得那未知的,还是为了唤醒那既有的?梦想,连着的是过去和将来这两头,惟独没有现在?  我有一连串的感慨,全部带着问号。习惯性的怀旧在这样一本谈游历心情的书中画出来一个个的问号。那些美丽而有异国情调的图片不是合用的橡皮,无法把那些感慨擦去。  我本想在那神往已久的陌生土地上虚拟飞翔,却一回回在熟悉而又远去的时光中失却原来的心情。  青春做伴好还乡,只是,回到哪里,又怎么回去呢?

内容概要

陈丹燕,中国作协会员。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小说编辑。1992年兼任上海东方电视台青春节目主持人。上海作协理事。上世纪80年代开始儿童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少女们》(获文化部新时期十年儿童文学二等奖)、《女中学生三部曲》(获全国妇女儿童题材作品奖)。80年代后期从事成人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心动如水》、《绯闻》、《一个女孩》、《慢船走中国》和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散文集《写给女孩的私人往事》、《唯美主义者的舞蹈》、《长裙上的花朵》等。《一个女孩》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宽容”文学金奖。

书籍目录

旅行在欧洲加上一张小床慕尼黑,龙路十一号:行李像一些古怪的影子慕尼黑的蓝天广场喷泉吉瑟拉家的早餐慕尼黑,雪堡:跟着小溪走上了一阵子雪堡的蔷薇开了花圣彼得堡,列宁街八号:罗宋面包迷离黄昏克里姆林宫的红星一扇开着的门八年前的厨房斯蒂亚:帕皮亚诺村柏林,飞机场路四号:因为这样的爱情纽伦堡,维尔芬街二十六号:以为自己是去找理想波恩,贝多芬广场七号:裘在多纳肉饼店楼上维也纳,路德维希街十七号:他的脸一心想要恭维维也纳,圣修女院路三十四号:很小的镜子卢布林,罗夫斯基街一号:颓败但直指人心的美恍然巴黎,浴场街五十号:门铃在我的头上叮地一响翡冷翠,民族大街二十六号:要是住在小旅店里重归翡冷翠威尼斯,白狮卡里一号:裕子和十九世纪的烫脚盆西班牙佚名营地:一粒飘浮的尘土来世我愿意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跋

编辑推荐

  甜若爱情,苦若生命,黑若死亡……这就是咖啡,这就是人生,《今晚去哪里》是作家陈丹燕欧洲文化旅行随笔中的一册,是她从11年旅欧生活中过滤出来的文字,介绍了作者游览世界各地的旅行感受。图文并茂,赏心悦目。闲暇时读一册如斯美文,如同捧着一杯“甜若爱情,苦若生命,黑若死亡”的咖啡,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作者简介

这本书描写的是陈丹燕眼里的欧洲,慕尼黑、涅瓦大街、卢布林老城。文字清新、婉约。

图书封面


 今晚去哪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6条)

  •     看陈丹燕的《今晚去哪里》,是一本关于欧洲旅行的小书。在微黄的纸张中,触碰得到慕尼黑蓝得发烫的天空,有开着满满蔷薇花的雪堡,陈旧厚重的圣彼得堡,还有跳动着音符的维也纳。这个背着一个蓝色厚帆布行囊的女人,独自走在异乡的街道,走向何方,全凭着命运的指引。难以想象的孤独,紧张,窒息,恍惚,以及极端的自在。喜欢的是那种阳光遍地,节奏舒缓的生活。那些回荡钟声的广场,那些懒洋洋的,无须整个吃饭过程都挺直后背的小饭馆,那些靠窗的桌子上还留着别人撒下的沙沙作响的砂糖的咖啡馆。慵懒的爵士乐,单纯的眼睛。她说,年轻的日子,原来是一些有忧伤、有爱情、有向往、相信奇迹可以出现的日子,唱着这样的歌,四处去流浪。真孤单、真无奈、真纯粹。真好。
  •     “我知道天那么大,那么干净,那么甜蜜,而我却不是一只鸟,我只能远远地望着那蓝天。有时我在没人的地方对着蓝天流泪,但眼泪并不能把我变成一只鸟。”究竟是看到了自己怎样的不完美,才会望着蓝得近乎十全十美的天空流泪?我想起某个傍晚,忘了那是哪个季节,一个人跑到图书馆顶楼的天台上,望着远处灰蓝灰蓝的天空,委屈地默默让眼眶湿润。那时候我的心情,会不会和十多年前在慕尼黑独自旅行的陈丹燕一样?偶遇陈丹燕的文字的那个周,女巫店预测我有travel—prone。那阵子真是想出一趟远门,正好朋友在不久前约了说要一起旅行。结果,因为她的设计课、因为我的拖沓,美好的旅行想象终于搁浅。“有时我要长风万里,有时我要归于内心,有时我要抹去自己身上所有身份的痕迹,就渴望当一个透明的人,有时万里、十万里之外,竟然回到的是自己的内心。”当一个人在原地找不到出口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去远方。把那些积蓄在体内无法释放的体能和心情转换成脚力和汗水,一并留在异乡的土地里一去不返。到了陌生地,没了熟悉的人和事,人是不是更容易显露真诚、揭开秘密?我想听一个他唱歌,在广场喷泉的旁边。水哗哗地喷向天空,我是他唯一的听众。他的孤单、无奈又纯粹的声音,让我突然明白,年轻的日子,原来是一些有忧伤、有爱情、有向往、相信奇迹可以出现的日子,唱着这样的歌,四处去流浪。 我想做一次托斯卡纳的树,可以放任自己,可以对自己都不负责任。我只能生在那里,站在那里,枯死在那里,没有选择,也不承担责任。要是有风把我吹倒了,经过的人都说:“这该死的风。”不会说:“你为什么还躺着伤心,快自己站起来。上帝都说了,你要自救,上帝方能救你。” 我的心是一颗悲喜莫名的心,在欢笑里有一点悲哀,在伤心里有一点钟情。像一颗坚硬的核桃,里面是横七竖八的皱缩的一团。要想掰开它来,是很费力又很难看的。
  •     没有去过欧洲,坦诚地说,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幸好还有书,至少在无限向往异地而处的夜晚聊以慰藉禁锢的心,在都市的繁忙里找自己的乐土。至今为止,最爱的电影一直是《海上钢琴师》,不为别的,只为他向别人介绍异国风土时的陶醉,这个从未踏上陆地一步的男子用一颗心盛下了整个世界。因此,同样在狭小房间里徘徊的我异常热爱阅读,和着作者的步伐来一次环游,不同于亲身经历的真实,但正是这份不真实,完完整整地保留起我对于那片陆地的梦。没有金发碧眼,没有黄油忌司,没有教堂神庙,梦境里所有的景物来自于文字,也许,比面对面的凝视还要美。今晚去哪里,作者在不同国度的旅店间辗转,我的梦便跟随她,一夜一个足印,走走停停。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来世我也愿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
  •     欧洲旅行之前匆匆读了这本书找点灵感,这标题居然成了我旅行中的真实写照,每天都是考虑着决定着,今晚去哪里,明天去哪里。
  •     温暖又治愈的故事 文笔很淡雅 让我回想起九年前去欧洲的时光 最后部分略无聊 欧洲真的是个美丽又迷人的地方 想当年我跟爸妈睡快捷酒店吃法棍黄瓜 东奔西闯了八个国家 以后一定会再去欧洲的 和我的爱人孩子一起再去感受欧洲的气质
  •     每一个人的旅途都是一本打开的书。
  •     小时候就羡慕书中她枕过的鹅毛枕头 和早期在欧洲的旅行 现在啊 去欧洲都烂大街了
  •     陈丹燕是我最喜欢的作家
  •     童话般的游记里裹着一颗少女心
  •     你无法理解文青的游记,因为她写的全部都不是她真正见到什么,而是她因为见到的景色产生的伤春悲秋自怨自艾。
  •     我知道蓝天那么大,那么干净,那么甜蜜,而我却不是一只鸟,我只能远远地望着那蓝天。有时我在没人的地方对着蓝天流泪,但眼泪并不能把我变成一只鸟。
  •     温暖而寂寥的文字让春节变得特别清单
  •     我喜欢陈丹燕的文笔,落笔随意轻松,文段里却沉浮着难言的情绪,只让人觉得美。
  •     嗯 不太符合我的胃口的书。淡淡的。最后一篇是一篇很赞的文字。愿来生做一颗树。
  •     陈丹燕一切都喜欢
  •     2015年第87本:这本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游记,它没有游记里关于风景、关于历史、关于文化长篇累牍倾泻而出的面面俱到。它更像是一个旅人,独自面对另外的世界时自由而如烟的心情,在别处的景色与人事中检视、安顿自身。作者通过那些异国的金色黄昏、温暖的风、夜里盛放的丁香、老城的窄街,触摸他乡最真实的温度。如果说这些风景让她与路过的城市保持着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距离,而她笔下那些从萍水相逢到相濡以沫的人,才是旅途中最丰饶的收获。
  •     还好。对欧洲也并不是特别感兴趣。
  •     大一的时候写过旅行的意义 说着什么旅行不是去各个景点嘎闹猛 而是发现未知的事物 就算在业已熟悉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一次旅游 做作得不行 现在么我觉得旅行最大的好处 是认识不同经历的人 毕竟人总是在寻求与社会与他人的关联 景点还是要去的 然后认识生活
  •     好想像这样去一次欧洲。
  •     更偏向于诗意的散文风格,有些言之无物
  •     一套的游记~
  •     陈阿姨的书当然是5分啦
  •     信息量好低。。
  •     陈丹燕的文笔依然是一流,描写的欧洲景致让人向往,不过就是写得太随意和零碎了点。
  •     很私人化和生活化的一本游记,写遇到的人和事,不宏大叙事,清新细腻,但总觉得读起来却不是那么轻松。
  •     好久没读书。
  •     她一拿到稿费,就四处游行。游记流露着旅情,最喜欢那篇你以为你是去找理想,慕尼黑的蓝天;裕子,那个每年四月都到威尼斯的日本主妇;还有裘,爱上中国人的德国女子。最后一篇,她写“来生我愿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
  •     和《漫卷西风》一起简直堪称我的惨绿青春回忆。想想自己已经到了说青春已经不大适合的年龄了,而大概还没老透,总带点惨绿的尾巴。
  •     更喜欢她写的《我的旅行哲学》。太细节细腻的文字似乎不太适合我了。可是仍启发了一些想法,比如住在他人家里,你便多年以后仍觉得那个遥远地方有个家有张床是曾经与你有关的。比如一个作家的作品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会和作家最终产生什么样的联系?那粉红色的蔷薇确实太美了!捷克版本的Hey Jude 故事感人,看到一个国家如何让一首歌成为自己的灵魂的。
  •     以为她的这些旅行随笔会质量差不多,没想到还是有差异的,这本书读起来总觉得过于随意,让读者觉得可看可不看的随意感
  •     读书时的心灵旅行书
  •     大睁着眼睛不敢眨,因为眼泪忽然就涌了出来。
  •     我年少时就是读着这些书长大的……
  •     乐得自在
  •     想念欧洲
  •     陈丹燕写上海的书我是彻头彻尾的看不进去,可是这本算是欧洲游记的书我是一口气花一个下午就看完了,加上我的留学经历,真的好有共鸣
  •     简简单单 清清爽爽 作为游记 喜欢
  •     早了一辈的单身旅行笔记,太赞了
  •     细腻迷人的小书
  •     4月3日,从丹佛回旧金山,在机场时从豆瓣阅读买下此书,登机前和飞行中翻读了一遍,余香满口。9岁开始读陈丹燕,从她最初的儿童文学开始,到现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可在她的作品中找到共鸣,与之为伴。比如这次,读到她孤身在异国对自己种族身份的敏感,读到她“写着写着就写出一脸眼泪”,我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     今晚去哪里?答曰欧洲。几年前故人曾为我推荐过陈丹燕老师,如今第一次拜读,颇有种沧海桑田感,话说回来,若是几年前,也不知道这样的文学我会否坚持读到最后。文笔很平实,看得出很受翻译腔调的影响,又许是多年经营儿童文学的缘故,有些话看起来干巴巴、缺少一些“粘合度”。游记写的中规中矩,不过内里包含的一颗平常心却是深得我心。散文中缺乏像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那种娓娓道来的讲故事的“力度”(当然,念真先生似乎也无法一直保持如此水准)。但写了很多人和事,国中的,国外的,自己的,他人的,“众生”在丹燕老师笔下倒是显得安静异常,弥漫着一股黑夜的宁静,反倒是印证了这本小书的题目。
  •     很有文学气息的游记,想跟着陈丹燕的足迹挖掘出欧洲作家的痕迹,没错,我在复习外国文学。觉得这些地点不那么陌生了,到处都安放着熟悉的人。
  •     我为描摹自己心中的童年故事而流了泪
  •     断断续续地读了两个多小时。上次读大概是两周前的周六晚上,坐在等着他剪头发的理发店门口的椅子上。
  •     优美灵动的文字
  •     很讨厌她的地域优越感,你不提上海不行吗?
  •     一开始以为是文集,打开的那一刻发现是一本旅行游记,文中出现了黑森林,莱茵湖,翡冷翠那些我没去过但是感觉很熟悉的地方,文字太细腻实在不适合我。最近重温了新白娘子传奇,三次戳中泪点。这两天的生活是喝酒和等待喝酒,终于知道什么是喝的腰疼。
  •     可以看很多遍很多遍很多遍
  •     看着看着觉得这本和安妮宝贝其实是一个风格的。。自怜又自恋,在欧洲游玩时不断地回到童年青春期看过的故事、受到的影响里,可是真实的经历又和曾经的想象不太一样,所以很多篇里都有那种矛盾的感觉
  •     局促而哀痛的角落里深埋着的单纯
  •     看完最大感触,第一,经济基础是一切精神享受的前提,第二,学好英语。
  •     文字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不强,胜在意境和情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