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地里的飞檐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麦地里的飞檐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05-05
ISBN:9787806655931
作者:秦里
页数:280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请看,请看,请看我,绿草如茵的头顶,有阳光掠过,还有龙鱼在上面发呆。请看我朱红色的窗棂,躲在大柳树下面,请看我的石阶,我的木桩,我的灰色老墙砖,请看我的山坡。还有四周空荡荡的田野,我是古老,是年轻,是千军万马的童子,是驼背的硬朗汉,花弥漫或者雨聚散,我是麦地里远远看见的那个飞檐……

内容概要

秦里,北京人。夫妻档,女主文字,男主摄影。喜爱旅行,喜爱历史,喜爱文字。曾经为《旅行家》、《明报》等报刊杂志撰稿。

书籍目录

前言 三个和尚

第一章唐代建筑 合十顶礼四大名旦
芮城广仁王庙 麦地里的飞檐
五台佛光寺 唐朝+ 斗拱阵+ 梁思成
五台南禅寺 屋顶上有神鱼
平顺天台庵 今昔是何年

第二章 五代十国 小楼昨夜又东风
平遥镇国寺 三进古城
平顺大云院 有靠山,蛮好的
平顺龙门寺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第三章 辽代巨构大言天下无敌手
大同善化寺 冬天里的积雪
大同华严寺 暗黄的,朱红的,黑色的
蓟县独乐寺 渔阳肇鼓动地来
义县奉国寺 佛像之美丽
应县佛宫寺释伽塔 辽塔群峰
涞源阁院寺 沿着边界线

第四章 宋代诗篇 深殿古塔飞檐起
正定隆兴寺 寺院的仪仗
太原晋祠 三大国宝建筑
高平开化寺 那座陌生的山上
晋城青莲寺 古刹秘语
长子法兴寺 玉石门框
晋城玉皇庙 前因后果二十八宿

…… ……

作者简介

夫妻俩作为纯粹的游客,专爱去看各地保存下来的中国古代建筑。他们的整个旅行过程很像是在收集邮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渐收齐了现存的全部四座唐代建筑,全部四座五代建筑,全部八座辽代建筑,几十座宋金建筑,以及有代表性的一些元代建筑。在现在全国保存下来的一百四十多座元代以前的古建筑中,他们看到了其中的约七十座。
这本书是三年多旅行的总结,也是另类旅游的锦囊。从游客的角度,用朴素的语言和稚嫩但自然的镜头,纪录下中国古建筑所具有的朴实深刻与顽强坚持。行前与事后的研究和考证,为这种记录增添了平实可爱的乐趣。
散落在乡间的古老建筑,如同中国历史栩栩如生的碎片,它们所代表的古老而昂扬的生命力量,谓之《麦地里的飞檐》。

图书封面


 麦地里的飞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喜欢古建筑,喜欢营造,因此这本书反复摩挲了很久,总体的感觉却是一般。主要是读起来比较单薄,作者的写作技术也略显单调稚嫩,从散文、游记的角度来看略显乏味。写营造的时候罗列过多,配了很多照片但是读者最关心的飞檐的法式却没有详细的结构图,真是非常遗憾。但总体来说,作者能在一般人不太感兴趣的飞檐之外寻找到风物,已经是难能可贵,虽然文字略差,但是仍然有一股清新之息,在没有更多的比较之下,看看这本书还是聊胜于无的。
  •     很多专业人士觉得这本书写得浅,还好我不专业,所以阅读《麦地里的飞檐》的过程反而更加愉悦。始终认为,写文章最重要的是有真情实感,散文尤是。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如果笔端没有投注自己的感情,又怎样去感动别人呢?偶尔也会去ABBS逛逛,尽管那里的内行人居多,但是仍感觉到他们对这本书的喜爱。当然这种喜爱并不是来源于作者的专业知识、文化功底有多么精深,毕竟他们既不能称为学者,也不是在写论文。我想,大多数人在读这本书时获得的感动来源于一种共鸣,可能自己也曾有这样的经历,对古建筑从关注到喜爱,进而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正如此书简介中所说:“行前与事后的研究和考证,为这种记录增添了平实可爱的乐趣。”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简单的乐趣,促使许多人开始了解和喜欢上古建筑,进而加入保护古建的阵营。
  •     这是本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旅行札记,却有一个意象化的名字——麦地里的飞檐。作者在第一篇探访唐代建筑五龙庙的游记里,就透露了书名的因由。一座朱红的小庙掩映在绿色的麦田中,犹如从天而降,美得猝不及防。虽是乡间的小庙,却已显露唐代建筑“斗拱宏大、出檐深远”的特征。“麦地里的飞檐”一词就这样在作者的脑海中崩出,提纲挈领地把全书的意境括在里面。又难免地,藉此生出诸多感怀:“古代建筑的大屋顶们,从这些欣欣向荣的庄稼里努力探出头来,平地而起又颤巍巍的壮观,很有一点儿象征的意味。用夸张些的话说,就像是琐碎日子里挥之不去的理想,即使不太切合实际,也要努力地雄伟壮观一番,要将那平平板板一成不变的小日子,稍微弄出一些起伏。”这“夸张”有趣的很,简直是通感——将古建筑们氤氲成了某种意象。可就是这样的通感让本书显出了趣味,一种浸润在文字和态度里的味道,一种地地道道的“外行的乐趣”。外行的身份,使作者的古建筑之旅饱含着丰富的形式感。这种强烈的形式感几乎无所不在。作者寻访的是上起唐代、下迄元代的古建筑实体,作者特意将寻访的范围限制于纯粹的木结构建筑。作者非常强调“木结构”这种属性。木材在很好的阳光下散发出的温暖,在阴郁的天气里露出的沉重和静穆,踩在楼板上的吱呀;摸着的立柱像一颗树,相同的手感在混淆,而斗拱像一大朵木头花开在头顶。作者所描述的,这些木的质感支撑着作者对于古建筑的概念,也在帮助我们完成对于古建筑的想象。作者在探访每一处古建筑之前,都会认认真真做好功课,翻阅大量的专业资料,从鉴赏性的图书到尘封的历史档案。范围极广,又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可谓煞费苦心。于是,在面对古建筑时,那种莫名的感动就会变得异常的强烈而具体,徒劳地兴奋着“在诗意和画意之外,建筑意的愉快”(梁思成语),“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跃出了文本,呈现在眼前,恍惚感与久别重逢的真切感夹杂在一起。手里触摸的更像是梦想。于是,这外行的乐趣有了个坚实的基础,也就有了后面的热闹。事先翻阅的资料里那些专业性的枯燥在丰饶的真实面前开始漫漶,文字退成一种背景,无比鲜活的是感观。古怪拗口的名称术语、繁复的分类、精确却干涩的描述和形容,这些纠结起来构成了“知识”——关于中国古建筑的专业知识。带着一脑袋的专业知识置身于巨大的木结构中,原想一一印证,可转眼就漫漶不清。感官倒是一下子被激活,在纷繁中变得敏锐而通透。无数真切的细节扑面而来,有些在资料里稀松平常的细节却给人意想不到的冲击。就像作者在五台南禅寺遭遇的“鸱尾”(古代殿堂建筑正脊两头的装饰件)。这唐代的“屋顶上的神鱼”开启了作者的“遐想”:将其与后朝的“螭吻”进行比较,体会出不同时代审美趣味的差异。唐代抽象、略带神秘主义的“鸱尾”正印证了唐代建筑厚重、朴实的特征;而明清的琉璃华盖上夸张的“螭吻”甚至是龙吻,也自然映合了明清的繁缛细密。此时,知识和知识之间有了现实的链接,顷刻间变得通畅。知识总是别人的,感悟才是自己的。这种阵发性的彻悟状态让作者更加从容,那些貌似“误读”的通感也就越发精彩,就比如开篇的那个“夸张”。在著名的观音阁,作者在楼上看着观音像的面部,感觉一个奇迹从地面升起,“慈祥温和的表情与巨大的体量”都在证明这是真正的神祗。作者觉得难以用语言把藻井的结构描绘清楚,因为“藻井像一个定格在空中的大礼花”,“看清了每一个局部,还是无法表达出一朵礼花绽放时的壮丽”。奉国寺里一字排开的相同的七尊佛像,让作者感悟到在不断的重复中,那种倔强虔诚的精神力量。看似一鳞半爪、若有所悟的通感,其实是在还原被艺术、被美感穿透的瞬间,简单而直接,始终在提防言及艺术时的夸饰和矫情。所以整本书完完全全是一副“外行的热闹”,时而缤纷喧腾,时而落寞寂寥,却始终是有些小情趣的凡人的真切感怀。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下,这种关于艺术的“外行的热闹”是怎样产生的。最初是触动,一点及面,被饱含穿透力的瞬间所击倒,是某种契合也是某种超越,形成了持久性的召唤和感动。但这种穿透难以重复,也难以期待,接触多了,反而变得含混,言说的欲望开始消褪,感观变得迟钝,产生了通俗意义上的审美疲劳。于是就会需要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从技巧到风格史,专门性的知识能帮助我们区分细节,区分一个与另一个之间的微妙。再加上体察与积淀,就会使感悟型的欣赏转向融通式的领会,感官被打开,不断的触类旁通,有一种豁然之感和明晰后的愉悦。同时又会体会到语言的极限,许多敏锐的感受难以言传,只能化为深深的意绪,或者渲染成氤氲的意象。在我看来,整本书清晰地演绎着这个过程。我们若以这种角度来看待这本书,似乎也很体贴“外行的热闹”的意蕴。

精彩短评 (总计75条)

  •     印刷和纸质还行,图还算清晰。
  •     书的内容有点散...不是很好看...
  •     排版印刷都很精良,作者亲身游览自唐朝至元朝五百多年间遗留下来的古迹,展现给读者他们游历其间的各种感受和体验,并介绍了各个名刹古寺的建筑,并配有各种图片,2.3折价格也较优惠,超值!
  •     做这件事的意义大于这件事本身.另外,文字很不是味道,但跟这件事本身相比,这也不算什么问题了.
  •     旅人足迹,读之也有原形的感想
  •     是一本有内容的书,作者真的是爱好此事,有感而发。早年的书还是经看。大部分写的是山西。这些藏在村落市井的古建,才更吸引人——它们有人性的光辉!故宫没什么稀罕,集世人之所爱,浑身充满铜臭气,而这里的建筑是淳朴真实的。
  •     没时间出去旅游就看看书吧
  •     书很好。读起来很有感觉。。
  •     如果你对中国古建筑感兴趣,如果你对自驾游感兴趣,并且你也喜欢去乡村野庙探寻,就买这本书吧。
  •     已藏!
  •     书不错 制作不是很精良
  •     没事闲着翻翻可以,没有太大的阅读价值。
  •     图文搭配,文字也很喜欢
  •     作者是非常有心的,饱览古建之美,同时与大家分享,让我们这些至今还无缘去实地感受古建筑风采的人收益非浅。
  •     三联出新版了…… 涨价了……
  •     不知写什么东东!我晕头转向的
  •     很好看的一本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些古建筑。
  •     还没看过
    我爱看那些“权威书籍” 可是老得不到其精髓……
  •     www.yingzao.net 营造天地古建论坛
  •     感谢今天还能看到部分神妙之作
  •     看了也想去看看,主要是一些古建筑的介绍,长见识了
  •     这本书真的很好看 一点都不觉得沉闷
  •     这是个令人着迷的领域,读完有马上动身的冲动,谢谢后潭的赠书
  •     全看完了,非常不错。
  •     这种建筑类的游记,一直觉得图片用彩页会很完美,不过这个价钱也不能挑那么多了
  •     喜欢中国古建筑的强力推荐此本书
  •     总体还好, 喜欢文字部分。 很佩服作者有如此‘闲心’,在现今社会真是难得。书本中的照片看不清晰, 细致处模糊一片, 看不清结构。很是遗憾。
  •     很好看,看完也想去实地看一看
  •     还行吧,休闲读物,能涨一些见识,不算是很专业的古建筑论述
  •     同感 LSD
  •        很多专业人士觉得这本书写得浅,还好我不专业,所以阅读《麦地里的飞檐》的过程反而更加愉悦。始终认为,写文章最重要的是有真情实感,散文尤是。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如果笔端没有投注自己的感情,又怎样去感动别人呢?
       偶尔也会去ABBS逛逛,尽管那里的内行人居多,但是仍感觉到他们对这本书的喜爱。当然这种喜爱并不是来源于作者的专业知识、文化功底有多么精深,毕竟他们既不能称为学者,也不是在写论文。
       我想,大多数人在读这本书时获得的感动来源于一种共鸣,可能自己也曾有这样的经历,对古建筑从关注到喜爱,进而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正如此书简介中所说:“行前与事后的研究和考证,为这种记录增添了平实可爱的乐趣。”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简单的乐趣,促使许多人开始了解和喜欢上古建筑,进而加入保护古建的阵营。
  •     推荐看一下啊,虽然你是业内的,呵呵。
    我也不知道我看过的算不算精髓,有些书还是挺有用的。
  •     图片水准很xx 文字也是
  •     很划算的书,图片很精美。
  •     书没读,不好说。不过,没什么可惜的,我相信他们享受了过程。再说,那些云游四海的只字未留,岂不更可惜?
  •     从这本书 开始了解并爱上
  •     晚上熄灯后在被窝里点着应急灯浏览了一遍。作者是夫妻档,旅行前做过一些功课,但总的来说对古建还是比较外行。我自己学过专业书后,看起来确实比较浅。另外说实话,作者文笔不太好,文化底蕴也欠缺了点儿,文字不流畅,信息量少,整体结构比较乱。他们在每篇文章前引用的隽永小品句倒是亮点。对于古建,本该写得更优美、更富历史感的。他们选择旅行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建筑界最有价值、最可宝贵的遗存实例,很多与“旅游”目的地并不是相符的,想看真东西的人可以参考。但这类专业建筑旅行,我看ABBS建筑史论坛上不少帖子的水平已经在本书之上(比如“古村”这个ID的帖子)。他们真该多下些功夫在文字上,可惜了这么全面的旅行经历。不过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向外行宣传、使外行朋友领略古建筑魅力的书,也许是他们对古建筑感兴趣的一个入口。很乐于推荐这本书给朋友,有机会的话买几本送人,让他们知道我干的事是多有意思,哈哈
  •     之前看过梁的书,这本书的内容很可看,对建筑有意的话的,可看。
  •     全彩的书页不多,选入的插图还可以,大体能表达文字想呈现的建筑格局和形态*我看这本书时,感觉作者的文笔是渐入佳境的,更重要的是,这夫妇二人不是随便到处溜达再记些字就算数的,他们是真心写作,融情入境,很难得*
  •     特别用心的一本书,按图索骥式的旅游看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     比较喜欢这类的书籍。这次赶上价格便宜的促销,直接下单买买了。标喜欢
  •     这本书也写的太业余了...也狠矫情,不建议购买
  •     我喜欢各种各样的游记。
  •     感觉写得不错,喜欢建筑的人可以看看
  •     很喜欢这本书,羡慕这对夫妇。
  •     2007.1 阅
  •     虽然欠了点专业,但是真实的旅行中总有感动你内心的力量。
  •     昨天刚买回来的,正在看。虽然在建筑上不够专业,在文字上也算不上隽永,但是蛮清新自然,给人知识(针对俺这种外行),给人启示,给人灵感。
    挺不错的书,让人也有想去乡间寻访这些被人遗忘的角落的冲动。
  •     作者是建筑爱好者 走遍了有特色的地方
  •     书的内容很好。讲述了很多古建筑。。不过书的质量一般般哟
  •       当我第一次把这本书从书架上摘落,捧在手中,封皮上那醇厚又富有生机的小麦色,攥住了我的心神,将要把我带往那不曾熟谙的檐角上、梁柱间。
      
      三位旅行者,利用几年来的闲暇时间,按图索骥,寻访中原大陆上保存至今的木构古建筑,在晋中大地以及黄河南北留下了连绵的车轮印,将多年来的旅行笔记整理合一,便有了我眼前的这本《麦地里的飞檐》,记有三十八篇,自唐至元。
      
      这是一趟长途的古典旅行,似乎与现在的旅游活动有些背道而驰,有一部分古建虽拥有贵重文物,但知名度并不高,人迹罕至,又年久失修,甚至已被派作他用,不复往昔的光彩,与山林原野为伴,在那些看惯了明清建筑富丽堂皇的人们眼里,可能并不能带来多少直观的美,但是那些刻在飞檐和支柱上的历史感历经百年甚至千年,带给你的体会是无法被取代的。
      
      自唐代四大古建为始,麦地里的飞檐,黄土上的禅寺,宽阔低平的屋檐,尽情地向四周伸展,如同振翅滑翔的鲲鹏,带你从大唐盛世的上空掠过,那硕大的斗拱和深灰色的瓦当,与明清的金碧辉煌相比,更是印证着唐人那深邃的开阔大气。辽代古建的体积宏大,甚至达到了历代的顶峰,宽阔的高台加上巨型的殿堂,灰色的庑殿顶恰似梯形,矗立半空中,庄严肃穆教人望而生畏,而应县木塔的高大古朴,早已成为我国古塔史上经久不衰的建筑典范。
      
      及至宋代,柔和细腻的风格显现出来了,重檐歇山顶少了一份直白,多了一份委婉,四面突出的抱厦藏于屋檐之下,九条屋脊与屋檐长短交错,是一曲几经传唱的优美音律,相比之下,宋人更在意细节的美感。金代则是为元明清的华丽作派开创先河,精细的小斗拱和眩目的藻井,完美地填补了古建的内部空间,而雕花门窗和彩色琉璃的出现,似乎在为遥远的紫禁城埋下了伏笔。
      
      封底也是一如封面般醇厚的麦色,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确实啊,那些散落在凡尘间的古建遗产,又有谁能够保证将它们尽收眼底呢,但是,经意或是不经意间的一相逢,便能够胜却当今纷繁世界的无数,檐角、梁柱、斗拱、琉璃、喜爱它们的返璞归真,喜爱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喜爱这种洗尽铅华,静守一方的姿态,宛若在麦地中稍作歇息的灵鸟,我为之神往。
      
      木之美,历史的厚重,能工巧匠的智慧,古人今人心神的交集,这便是当你独自伫立在一座古老殿堂前,脑海中的所及所想。这里有与众不同的建筑风骨和人情世故。
      
  •     稍微翻了几页,感觉只是游记,本来是想买那种工具性质更强的书
  •       作者是夫妻档,旅行前做过一些功课,但总的来说对古建还是比较外行,不过也正好,适合外行人来看。说实话,作者文化底蕴欠缺了点儿,文字不流畅,信息量少,整体结构有点乱。他们在每篇文章前引用的隽永小品句倒是亮点,而且对某一时代或者同类建筑的总结性文字比单个建筑的描述写得好。对于古建,本该写得更优美、更富历史感的。他们选择旅行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建筑界最有价值、最可宝贵的遗存实例,很多与“旅游”目的地并不是相符的,想看真东西的人可以参考。但这类专业建筑旅行,我看ABBS建筑史论坛上一些帖子的水平已经在本书之上(比如“古村”这个ID的帖子)。他们真该多下些功夫在文字上,可惜了这么全面的旅行经历。
      
      不过作者最可贵的是兴趣。对外行来说,此书也许是领略古建筑魅力的一个入口。
  •     飞机晚点伤不起~挺喜欢作者从感受出发寻访古建的调调~
  •     一本个人的游记,没有收藏价值。但是价格便宜,所以买了,可以看看。
  •     正在看,不错啊
  •     两个人的古建寻访,内容不说,起码提供了一些路线
  •     4.5
  •     该书内容全面,写作水平很艺术,未一不足是彩色图片的印刷水平稍逊色,建议再版时都用黑白图片的年代历史感更强烈。
  •     这本书是一对夫妻作家共同完成的,记录了他们古建筑旅行的经历。这两位应该算是比较专业的古建爱好者了,写这本书还参考了大量的学术著作,所以在通俗性之外也有一定的学术性。尤为喜欢这本书的文字,非常细腻唯美,甚至可以算是一本文学书。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适合非常热爱中国古建筑并且具有一定艺术和文学修养的读者。
  •     作者还是比较用心地拍的
  •     图片太少,细节照很不清楚,写的一般
  •     收货包装很简洁,没浪费包装。我很喜欢,图书没有问题
  •       那些在阳光里显现温暖的、在田地里兀自伫立的、在烟熏缭绕里无奈的木头建筑们,因为年代够久远而枯老又丰富的建筑,原来是这样的美丽。
      在没有看过这本书之前,古建筑就是一个于现代建筑的区别而已,无非就是寺庙、古塔、寓所、戏台,看过了书才知道,那些老木头们,坚挺到现在的老木头们,无一例外有着显赫的名声和背景,足够骄傲足够震撼。
      那些硕大的屋檐、秀美的窗棂、屋顶的鸱吻、、、都是他们身份的密码和烙印,于是在旅行途中再遇见这帮老木头们,也多了一份欣赏和喜爱。
  •     游记的角度新颖
  •     抢购的书,颜色有点黯淡,很古朴的感觉,有很多我不熟悉的建筑,多学习
  •     由于作者不是专业的建筑方面的专家,所以这样的旅行笔记应该说是比较大众化的,作为普通人的历史知识普及本还是不错的,书中很多的古建筑缺乏保护,任其自生自灭的情况让我很是为这些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的将来表示忧心啊!真的希望政府部门能少花些面子工程的排场钱,多做些流芳百世的好事啊!
  •     麦地里的飞檐(古建筑旅行记),跟着作者去旅行。
  •     文字不通透,即使作为非专业人士也远没有达到可以出书的水平,可惜了看过这么多的古建筑
  •     这本书比较一般,但是买的时候因为价格太低,所以就没有细究作者的文笔等。因为是业余的作家和建筑爱好者,所以对于建筑方面的评价在专业上仍然比较欠缺,文笔也不是我特别欣赏的。不过作为业余来说已经很好的。重点是买的时候真的很便宜,而且权当是为了多了解中国的古建筑。
  •     还没仔细看,粗粗翻了一下,纸张不是很满意
  •     有一些建筑的基本介绍。不过文章浅尝即止,而且多有“预设”情感,找实景套上的意思。作为旅游介绍勉强给个3星吧
  •     书的装帧和内容都不错,对中国的古建筑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
  •     我也喜欢摄影,也经常把各地的旅行做成游记形式的图册,非常喜欢这本书
  •     很喜欢古建筑。这本书出版得早可能价格低。不错。就是印刷上可能比不上三联版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