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不在撒哈拉》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三毛不在撒哈拉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43688797
作者:嘉倩
页数:288页

追光的幸福,发现自己的那束光

小清新的世界里,从来不乏各种柔美又绵软的声音,嘉倩的《三毛不在撒哈拉----我的拾光之旅》满满散发着也是这种小清新的调调:柔软,暧昧,行走并思考感悟。与其他人的旅行游记相比,嘉倩的故事里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三毛-----小清新的鼻祖,自由浪漫随性,任性且痴地爱,爱的能量让贫瘠的荒漠化为浪漫的藏宝地,引得无数人风尘仆仆千万里追寻。其实书名是个噱头,也让人特别佩服小编们联想与创意。嘉倩不过是走过了三毛曾走过的撒哈拉,不过是经过了三毛在撒哈拉时住过的家,并在她家门口小坐,不过是恰巧到过三毛曾邂逅荷西的西班牙。嘉倩这次欧旅,并非刻意的重走三毛走过的当年路,也非三毛的纯粉追忆。只是因为嘉倩喜欢过三毛,于是在这趟出发的初衷里有了三毛。相应因为这趟欧旅里有三毛,于是三毛便成为一场行走以及嘉倩那段美丽爱情的注脚。打着三毛的旗号为自己的浪漫欧旅摇旗呐喊,这多多少少让人心头有点小小别扭与不甘。要知道,伴随一代人青春期成长的三毛,早已是心头想说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难言情绪,早已与青春的祭奠珍藏在一起。三毛式情怀,现在早已不鲜见,可独一无二的三毛从此不再,再狗尾续貂也只徒增遗憾。好在,宽容地看待除三毛的元素之外,在这个属于嘉倩的故事里,还有只属于她的“我的拾光之旅”。因为想与这个世界谈谈,于是奔向欧洲;重遇巴黎,邂逅难忘的极致浪漫;在巴塞罗那,体会追光的幸福;在土耳其,祈愿宁愿天真;在荷兰,体会“一个温暖的人未必活在温暖的世界”;而在亚琛这个荷兰德国与比利时三国交界的城市,重新认识“国境,只是一条线”。。。“你要去飞翔,我就给你一片天”“为了和你一个高度,我也要展开自己的翅膀”“任性的流浪,尽兴的漂泊,我只想在这个世界上真真实实无可取代地活过”到最后,“我,是自己的那束光”。嘉倩有着与三毛不同的流浪与爱情,她的故事从最初到最后,随性起意,却越来越接近内心,也越来越让觉得除了“温暖”这个标签,还可以再添一枚“聪慧”。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经过的事与相遇的人,都为她的生命增添一分灿烂。这一路各有细节与情绪,让人随之或欢喜、或沉静、或叹息、或沉思。书中的照片拍得都蛮有味道,或蒙胧远景,或专注于细节,有异国他乡的真情流露,也有甜蜜爱情的暖暖相依,小物什,别有趣味的状态,又或者是那些风姿奇美的名胜、建筑或自然,包括镜头里拍得漂亮的主角嘉倩,都带着影者的灵魂俏丽地活灵活现。嘉倩的文笔也好,小标题也很精彩。阅读中,慢慢被她的乐观、欢欣和平和感染着,当然还有迎接世界的明朗之气,这些都让人欢喜。在看了许多各种原由的自我寻找之旅,或者走马观花式的观赏游记,这种不自我,从容感悟与思考的游思姿态,或许为向往旅途的人们又指了一条如何更丰富地“游”的新方式。

不管三毛在不在撒哈拉,嘉倩你在哪里呢?

经常在各种社交网站看到嘉倩写的文章被分享之后一直关注她的博客。其实很是挺喜欢她的文字的。但针对这本书来说,明显副标题要笔正标题更加会引起读者的兴趣。作者作为三毛的热爱者,可以理解三毛对她的影响,但以此命名的书,很让人值得质疑。PS,作者嘉倩给自己的书只打了个4星?

她就是那束光——真实地呼吸 勇敢地生活

读完这本书有一阵子了,但关于书评一直无从下笔,这类书可以读得很快也可以读得很慢,这次我选择很慢地读完它,每天在上班的地铁车厢里读完一个小小的章节,每次我都会在目的地提前两站就合上它,重新包好放回小袋子里。我喜欢它的封面,喜欢看她在柔沙上驻足,好像时光就这样流淌;如果你有仔细观察她的脸,就会发现这只是一个青春无敌的女孩子,而这本书就是这个女孩的拾光之旅,心思细腻重感情又不轻易表露,她小小的身体里藏着很大的能量,关于梦想关于生活关于勇敢面对。不可否认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标题,三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奇女子,她的爱情她的旅行她的自我主义,以及她“在路上”的精神一直在年轻人之间传承,在路上让自己好好地放肆然后在迷失前又把自己拉回来,她指引了我们去义无反顾的开始各自的旅程。我也曾试图在这本书里去寻找到三毛的影子,但最后发现最契合的是爱情片段里有一个似荷西般痴情的西班牙男子“树”,而嘉倩就是嘉倩,一个真实勇敢生活着的女孩,三毛还是三毛,我们为之疯狂的三毛,她们是不同的个体谁也无法被谁取代。而这本书之所以叫“三毛不在撒哈拉”想毕是因为这个小小的但非常坚强的女孩像小粉丝一样在向偶像致敬吧!从一个几乎没走出过闸北虹口区的邻家女孩脱变成一个行走大半个欧亚版图的旅居生活者,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搞定哪怕生病吃药和饿到不行,哪怕有树的陪伴依然坚持自我,而深深打动我的不是她走过的坐标和穿越的地经纬,而是对梦想的执着对自我的坚持,对于生活一直选择勇敢面对,对于人生一直选择去保留最纯真的心,她只想在这个世界上真真实实无可取代的活过,她的名字叫“嘉倩”。这本书里的文字跨度有五年之长,最后和树那段未完的爱情可能让人唏嘘不已,为了梦想而暂时分开,梦想和这个时代无关和别人的评论无关,它注定是件孤独而有趣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坚持去自己给予意义;而当初那个初来乍到澳门的稚嫩女孩也让我蹼吱地笑了出来,无邪的微笑和眼底的光芒也仿佛让我想起了青涩年华,“一步一步走过昨天我的孩子气,我的孩子气给我勇气。。。”这本书的排版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所以读的时候有时会感觉这边一笔那边一画毫不相交,但当我花了几天时间慢读完它以后发现,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很多笔画已经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它是属于嘉倩的拾光之旅,她就是喜欢写她衷爱的文字,做一个讲故事的人讲给我们听。谢谢你,嘉倩!无论世界怎么变,做自己永远都没有错,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都没有必要徘徊犹豫,没有哪条路是对的,同样也没有哪条路是错的。

你是你,不要打着三毛的旗号

如果不看节目里的她,我可能会喜欢这本书。可是自从看了她说的那些话,我突然觉得作者很矫情、装文艺,身上到处是模仿柴静和三毛的影子。个人很不喜欢,你是你,不要打着我最爱的三毛来卖自己的书。我一向不喜欢柳岩,但是我喜欢她对作者的评价。

人不流浪枉青春

慢慢地,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帮人写书评的话,男作者,我谈书;女作者,我聊人。这姑娘死心眼儿。坦荡荡把最大的梦想“当作家”明晃晃挂在面子上,不似我这人狭隘,觉得这年头最说不出口的职业就是作家和诗人,好像在说自己是待业和流氓。从不好意思说自己想当作家,而且出了两本书后,深知国内文字工作者稿费微薄,就更对作家没啥好感觉了。可她是真心想当作家。自修,自勉,也勤奋。每天拎一堆书看,不辞辛劳,比我们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强。她想要我给写一篇书评,自己不好意思,让她的编辑来勾搭我。连编辑也是怯生生的。我说,我不是什么狗屁名家,没那么多规矩,要干啥你说吧。编辑半天笑嘻嘻说一句:麻烦写个书评。看这本书之前,嘉倩的文章我读过几篇。印象最深的是《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这个观点恰好迎合了阿婶的“哪里都是过日子”。所以,一拍即合,恰好又读到她书中写的“文字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你从来没有见过的人,寥寥写几个字,你就是觉得她亲近也想要亲近她”。她的留学岁月汇集成这本《拾光之旅》,令很多对“流浪文学”有情节的人想要亲近。当然也因为沾了流浪天后三毛的光,也有人说她炒作附和。我想要说的是:一个人,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另一个灵魂与自己有共鸣,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而且,一个人的书是彻头彻尾的模仿,还是发自肺腑地倾情,你看不出来,也有别人能读得懂。以前有部电影叫做《朱莉与茱莉娅》。朱莉·鲍威尔年届三十,出身凡俗,工作沉闷,迫切想要寻找到生活的意义。所以,她开始了一项名为“朱莉与茱莉亚”的疯狂美食计划。她从母亲那意外得到一本古董级的菜谱书——美国著名女厨师茱莉亚查尔德的经典著作《掌握法国菜的烹饪艺术》。  “朱莉在365天内,成功地做出书中朱莉娅的524道菜。在这奇异有趣的煮食过程中,她用诙谐的幽默,澎湃的激情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平庸的生活,找寻到被遗忘的生命的欢悦。”我想对于嘉倩这位朱莉小姐而言,三毛,大概就是她心中的朱莉娅。她在追寻她的女神的脚步同时,亦找到了她自己的爱情,以及俗世生活之外的欢愉。以前,我们戏谑一句话“姐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而如今翻唱盛行,“变咖”当道,我们渐渐地好似开始懂得,模仿本身若是未能超越,便叫剽窃他人;模仿本身若是得以自省,便是超越自我。其实俗世生活真的不是人人都熬得下去,也就不怪有写“隐退”,有人写“逃离”,有人写“流浪”。真善美与幸福感好似永远在路上。那不过是年轻的时候,血液太沸腾,心脏太活泼,总是有一个角度指着远方,宅家不宁。所以如今的年轻人都有一个流浪梦,包括我在内,流浪的人,要读三毛,也要读三毛的追随者,她好似在那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流浪的样板。她说:以书会友,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我倒觉得神奇,一个四方桌上的麻将客,给一个骨子里的流浪者写书评。除了缘分,大概没有什么能解释人生实在际遇奇妙。但是说来也并非偶然,而是在家的人,才愈发能体会那种心之所向;在路上的人,才好奇俗世的深海——区别是,流浪这件事,嘉倩走成了,所谓的“艾老师”没走成。所以,艾老师羡慕嘉倩是必然的,搞不懂她为什么会喜欢上“艾老师”也是必然的。更搞笑的是,以前有姑娘问我,你写情感的,那我问你——他们结婚了,然后呢?是啊,他们结婚之后,然后呢?就好似我一定会问嘉倩,流浪回来了,然后呢?这个问题是很多海归,或是流浪者,光鲜亮丽心无尘埃地回来之后要面临的问题也答不出来的问题。因为现实不是红酒咖啡小派对,现实是两块钱一碗说不定更贵的调兑豆浆,还有要房子的丈母娘。她早已回答。因为我记得她有次写,“害怕过朝九晚五暗无天日的小职员生活,害怕每天一尘不变地在大城市挤车上下班哪也去不了总堵在路上,害怕穿着正装出入写字楼成为装模作样的大人,可是我已经站在跳台上,必须义无反顾地跳下去,因为,我愿意去尝试这从小别人告诉我是没有希望一点也不有趣甚至"会杀人"的生活。”但是她说:“但我相信,跳下去以后我会浮出水面来的。 ”就凭你这句话——我顶你了!我也相信。倘若你的巴塞罗那已成旧梦,你却依然未醒,我愿意祝你在梦里的跳台上直直落下,全心下潜,总有一天,你会看见海底的斑斓。你要做海豚一般地女孩儿,终有一天,你会重新跳出海面。流浪是心,不是人。那个时候,梦便不是梦,梦已是境界。人生是修行,人生也不过是个经历。你想当个作家。那就当吧。一个梦想而已,拦路者都去死。PS:有人说,男人也有流浪梦好么。对不起各位男士,我改了!

梦想需要小心守候并且坚持不懈付出努力,才会开花结果

事实上,在收到这本书的那天傍晚我就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甚至忘记了吃晚饭,但是最近太忙,一直到今天,我才得以松了一口气,可以在这个安静的夜晚好好写个书评。2月份的时候,我在曼谷一家纹身店刺了人生中第一个纹身,这个纹身对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纹身过后的第十天,我出现了发烧头晕浑身无力等一系列症状,与艾滋病急性期症状高度吻合,这9个月以来我惴惴不安,我常常怀疑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毒,但是又转念一想,即便就算是这样,我也不想知道,我只希望自己可以认认真真活好每一天,我还有很多的梦想没有实现,人生无论怎样,最终都无法避免殊途同归,所以我一直没有去医院查血。嘉倩的书里有一句话:“孤独是一件太平凡的事情,许多事情要一个人做和面对:打针验血,再害怕,也没有人替代……”这句话鼓励了我,我决定要勇敢去面对这件事情,嘉倩还说:“勇敢的人,并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勇于面对的人。”即便结果是我所害怕的,但是我仍旧可以好好利用剩下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梦想,把它们狠狠实现!又或者说,人生原本就充满未知,在这本书的倒数第二个章节,嘉倩和德国朋友谈论着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何在。我和她的德国朋友一样,也是个基督徒,因为我自身的软弱和无助,以及对未知的惶恐,所以我选择相信上帝。在我过去的旅行中,我曾经结识过一些德国朋友,他们大多数都是基督徒,而我与他们的谈话也常常不由自主地进入此类对人生的探讨之中,哪怕我们正就着一杯啤酒,置身于五光十色沸腾喧嚣的酒吧里,但是谈话内容总是此般严肃认真。当然我也曾经怀疑过自己的信仰,但总是有一些事情,让我感动,让我感受到了上帝对我的眷顾,所以我得以坚持着信仰。在曼谷的时候,曾经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情让我感觉措手不及,我拿着笔记本对出租车司机画出教堂的样子,然后他载我去了附近的一个教堂。我跑去教堂找神父哭诉,神父还表示愿意给我一笔善款。那位欧洲神父年岁已高,患皮肤癌已经多年。我坐在教堂里面泪流不止,手上拿着买来的十字架,从那以后再不离身,因为上帝的眷顾事情发生了转机,一切都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糟。事实上过去我也常常在教堂里和主对话,请求他庇护我和我所爱的人,说着说着就已经泪流满面,教堂这种地方,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存在,在那里我从内心感到踏实和坦然。嘉倩说,她也曾经在南法的教堂里面不由自主地哭泣,友善的修女给了她一包面巾纸。事实上,嘉倩的故事让我看见了另外一个自己,因为我们所拥有过的那些类似的生活经历,因为那些让我感同身受的文字,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文字让我变得更加积极向上,也让我变得更加勇敢。所以,我想说,谢谢你,嘉倩。验血的结果在今天下午出来了,我提前两个小时就去了医院,打印机打印报告的那一瞬间,我的心扑通扑通狂跳,整个世界好像静止了一般,几秒钟后,机器吐出白纸黑字的“阴性”鉴定,这两个字让我如释重负,笼罩我上空长达9个月之久的那片阴霾瞬间散去,我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美好。”——《土耳其,甘愿天真》我也是一个历经诸多磨难但是仍旧甘愿天真的人,又也许,我所谓的那些磨难对于整个人生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24的我还根本没有资格对自己的人生下定义。我所经历的那些磨难,除去部分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大部分纯属咎由自取,但是我的字典里面没有“后悔”二字,同龄人对我的评价是:人生丰富多彩,让人羡慕。我真的不希望别人总是动不动就撂下一句“好羡慕你”,事实上我做的那些事情无非是出于自己喜欢,还有青春期叛逆,用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对话,曾经以为自己很勇敢很不一般,然而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我才意识到:其实我只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傻姑娘,我只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诚横冲直撞。我根本就不勇敢,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只有自己知道精彩与否,别人的评价并不重要。我喜欢顾城的一句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不要害怕做自己,不要走别人的路。”——《南法,教堂里的哭泣声》记得曾经在一本书里看见过这样一句话:“22岁到25岁,是一个女生内心动荡最剧烈的几年。”曾经的我总是会在遭受挫折的时候怀疑自己,甚至自暴自弃,嫌弃自己,后来的后来,经历了一堆挫折之后,我终于试着接受真实的自己,也更加相信自己,不再被别人的评价左右。曾经试用期未通过,我在办公室里嚎啕大哭,老板也并未给予任何开除我的理由。后来,我不再单纯地只是想要一份工作,试用期这个东西,是用人方和劳动方的互相磨合,就好像谈恋爱一样,处得来就处,处不来就分手,所以当我意识到这份工作对自己来说不太适合,我会主动辞职走人,我已经在心里渐渐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这些,不过是成长的历练罢了。在我们这个年纪,对这个世界的组成和运营机制所知甚浅,只是一味地喜欢眼前一切令人心动的事物,乐此不疲。成长本身是因为一些事情发生了变化,青春是一个人内心逐渐结痂的过程。即便被否定被伤害,我仍旧愿意选择相信,相信爱,相信人内心的善良,如同五月天的歌词,相信生命有一种绝对。“怪人或许是活得最够本的人。”——《意大利,乱走是我旅行的方式》事实上,没有所谓的怪人,“怪人”无非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他们有自己的逻辑,也许偶尔并不为人所理解,但是他们却是活得最真实,最纯粹的人。也有人说我是一个怪人,但是我自得其乐。疯疯癫癫的活着没什么不好,我们所身处的这个社会,在我们这一代人降生之前,早已有其运营机制和游戏规则,我们不甘愿按部就班,不高兴听从别人的意见,那么就矫情一些,写写字,听听摇滚乐,偶尔一不做二不休辞职去旅行,也无可厚非。如若不这样,也许早晚也会被这个社会逼疯。这个社会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这是一种既定成规,有许多的原则我们不得不遵守,因为人这种生物说到底还是一种社会动物,离开社会我们无法生存,我们害怕孤独。社会的游戏规则其本质也是为了让人这个群体更加便于管理。“爱情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伟大,不去刻意幻想能够共同成长,因为成长注定是一个人的事情,谁也不能陪伴,谁也不能代替。”——《再见,我的中国公主》刚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是三月份。那时侯我刚和我的欧洲男朋友分手,我们曾经朝夕相处一年时光。嘉倩的文字把我带到了遥远的巴塞罗那机场,她和树告别,这篇文章让我数度落泪,那时侯我在想,嘉倩小小的肩膀里,却掩藏着如此的坚强淡定与从容不迫。我和我的男朋友分手的那一段时间,精神消沉,但是最终我毅然选择坚强,选择自己上路,也不是不爱了,只是不知道该如何相处,曾经我们说好要一起成长,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但是事与愿违。从23岁进入24岁,跨过那道门,我们都听见了一些东西碎掉的声音。但是年轻的我们总是倔强,我们都有不愿妥协不愿牺牲的理由。属于你的东西,终究是你的。9个月之后,他通过电子邮件表示依然停止不了对我的思念,想要再重新跟我一起生活,并愿意好好努力。我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毕业后我第一次过上了独居的生活,也独自思考了很多问题,意识到了从前的急功近利,被别人左右。活在人群中的人看不清楚自己,这段独居的日子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独的人,嘉倩在《青春是一盘孤独的番茄炒蛋》中引用了这句易卜生的话。这9个月我也常吃番茄炒蛋,这种料理入门级菜式方便快捷经济实惠,还下饭,白吃不厌。-----------嘉倩是一个知性的女生,她笔下的文字温暖积极充满正能量,叙事风格平淡,但是感情真挚,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文笔流畅,表现力很强,创作动力十足。同龄人的文章说实话我看得不多,且大部分人描写的题材过于单调,无非都是爱情。嘉倩的文字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看见了另外一个自己,她让我足不出户游览了欧洲数国。而且我们还有一个相似点,就是从不做事无巨细的旅游攻略,而是任由自己到一个崭新的世界里面探险。我们的旅行都充满了随性,所以往往对那些“到此一游”的标志性景点不太感冒,光是黑压压的人群就让我感到恐惧,拍完照就想立马闪人。将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带上一个简单的行囊踏上欧洲大陆,去这个从记事开始就被人们反复提及的地方实地考察一番。任性地流浪,尽兴地漂泊,我只想在这个世上真真实实无可取代地活过。嘉倩,你也是我的那束光。我们都是甘愿天真的人,我们努力想要在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上不知疲倦地活着,狠狠实现自己的梦想。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卖发卡的老板娘曾经对刘梓洁说:“小姐,人生原本就已经是黑白的,就不要什么都买黑色的啦。”正是因为现实的不可抗拒和不完美,梦想才愈加显得弥足珍贵。祝贺你的第一本书出版,我要当你的十年忠实读者。我们都是怪人,写完这些故事我们继续出去玩儿!

三毛不在撒哈拉

那天去图书馆原本没打算再借书,可还是没忍住屁颠屁颠地跑过去。书名不是太吸引我,因为我对三毛算是零认知,除了知道她和荷西的爱情故事,还有她最后的自杀。随手翻翻,写得还不错,决定抱走。 昨天开始看,今天看完,在心里说,幸好,我没有错过它。没什么太讲究的文字,甚至可以说有点碎碎念,生活的寻常对白俯拾皆是,可是看着很温暖。对于温暖的事物,想必谁都不会拒绝的吧。

谢谢你,陈嘉倩

看到你给陈文茜写的文章《谢谢你,陈文茜》,你说,想要比任何人都了解得全面具体,也抱着希望对方能看到的份上,一定要写得惊天动地。于是, 写一篇关于你的文章的种子开始在心里种下,我不奢望能写得惊天动地,只希望让你知道你给了我温暖和力量,希望把你给我的力量传播下去,希望你能把你的梦想狠狠实现。在冲刺保研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来时在人人上无意中看到了嘉倩的文章《青春是一盘孤独的番茄炒蛋》,毫无疑问这篇文章给我打了鸡血,当时的我总是习惯独来独往,当时的我坚信只要努力小宇宙一定会爆发,当时的我内心有七分的阴郁只有三分的阳光。“经过第一年一个人的生活,我才明白,其实成长,就是在一个人的时候才迸发出的力量。”就是这样简单却充满力量的话,给了我很多的共鸣和动力。一个人走在奋斗的路上,孤独和压抑排山倒海而来时,我学着嘉倩,自嘲道:我的青春是一根又一根孤独的香蕉。因为,每天陪伴我的只有灿烂的香蕉。于是,开始在网上搜嘉倩更多的文章来给自己力量和灿烂的阳光,后来,我有了保研资格,但是命运却让我选择自己考,我知道这是一条多么艰辛而冒险的路,但我毅然决然。复习一整天后躺在床上翻着嘉倩的微博,看她又读了多少喜欢的书,去了多少阳光明媚的地方,我有多羡慕,就有多想自由,自由地读自己喜爱的书,自由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由地呼吸。这让我更努力,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在等待着我的自由王国。谢谢你,陈嘉倩。谢谢你曾经带给我力量,谢谢你曾经照亮我前行的路。她从小到大只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一个作家,这是认识她的人都知道的事。真的很欣赏这样一个用力实现梦想的姑娘,只要是喜欢的,就义无反顾地去实现。后来知道嘉倩在磕磕绊绊后要出人生中第一本书了,真的很为她高兴,为她离梦想更近一步而高兴,更为勇于浇灌梦想的织梦人鼓掌。虽然现在看起来她的文字还带着些稚嫩,但正如她所说的,“一些想法单薄,一些文笔稚嫩,但拾起重读,依然能记得自己当时在电脑前打字,急欲倾诉,巴不得把心掏出来的模样,还‘厚颜无耻’地乐于与人分享。心想反正是要一直写下去的嘛!会不断写得更好,和读者一起长大是件多好玩的事儿!况且我也不怕被看扁,明天醒来,还有的是青春,底气十足!”看这样倔强这样用力生长的文字,似乎就看到了那个抿着嘴说着“妈的,这家伙从小时候就想当个作家”的姑娘。高中时痛惜自己那铺上了一层又一层灰的长篇没有时间读,后来一直耿耿于怀恩师在随笔本上写的那句“才华来之不易,定要珍惜”,很少再用很长的一个下午来读书,提笔也是内心颤颤巍巍,心想,从前的作家梦就要成为一地碎片了。从此,再也不敢说自己曾经有过的作家梦。后来看嘉倩的文章,看她这样用力地去把自己的梦想实现,看着她用执着和勇气把自己炒作起来,出了人生中第一本书,那些流浪的文字有了归宿。考上研后我开始看书,把曾经想看却苦于没时间看而放弃的书恶补上,开始重新提笔,哪怕有时候自己都不忍卒读,但依然坚持。因为,我只是想纪念每个阶段的自己,好让未来的我可以重拾这些时光,还因为,我也有一个梦想,我要把它狠狠实现。有时候,心想,默默写字,等有一天沉淀了,真的写出好文章了,再大声向世界宣布,我也有一个梦想,我想成为写字人,写有人读的文字。后来我才明白过来,无所谓什么向这个世界宣布,我只是想把憋了很久压抑了很久的梦想说出来,我只是想狠狠地把它实现。大声地说,依然默默地写。谢谢你,陈嘉倩。谢谢你让我有勇气重拾梦想,谢谢你让我听到用力生长的声音。嘉倩在留学时喜欢嬉皮式地乱走,她说:“乱走,是我的旅行方式。”我喜欢这样的旅行方式,正如我所信奉的流浪式旅行。吸引我的并不仅仅是她热血的暴走,而是她斩钉截铁的那句“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我一直向往着远方,远方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我以为远方总有更精彩的人生,有花园般美丽的房子和咖啡馆,有永远柔和温暖的阳光。是的,我认为青春就该“轰轰烈烈的、丰盛的、有故事可说的”。在欧洲像嬉皮士般自由的嘉倩回国后在广州这样喧闹紧张的城市里当了个小职员,每天朝九晚五,穿着西装套裙,过着被我认为“青春被狗吃了”的严肃生活。可是她每天依然活得逍遥自得,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时候她就多坐一站路然后自己沿着街边走边看,她在广州也寻得了只属于她的玫瑰园,有每天下班都要吃的南信双皮奶,看到“小蛮腰”时,她惊喜地直呼:“广州是连夜晚都可以看到彩虹的城市!”下班回家后,她疯狂地读很多书,读书也是一种很棒的旅行,可以让你经历人生百态。我也开始在周四就悄悄告诉自己,明天就是周五了,可以一个人出行了!其实所谓的出行只是暂时放下学业,一个人沿着校门口的那条街道走,一家店一家店进去看,买喜欢的小东西,边走边吃小吃,或者自己到没有去过的地方去,只为了去找一家饮品店,边喝边看书,给自己一个悠闲的下午。虽然没有去到“远方”,也已经足够欢喜。后来,在去过几次我魂牵梦萦的“远方”过后,我开始相信嘉倩说的,“其实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不过是我们的心里,在外面和里面的世界建造了围墙。”慢慢的,我更喜欢用读书来代替远行,认为读书才是走向远方的旅途。就连最喜爱旅行的吴苏媚也说:“真实的旅行是很累的,纸上旅行也会有很大的收获。”谢谢你,陈嘉倩。谢谢你让我学会活在当下,谢谢你让我知道可以把平凡的人生过得很精彩。睡前习惯性地翻嘉倩的微博,突然发现一直以来的微博名“亲爱的嘉倩”换成了“嘉大倩”,看到的那一秒我笑了笑,有很多人问你为什么改名,我想,我懂得。曾经有人发帖说你利用三毛炒作云云,这样倔强骄傲的你肯定无法接受别人亵渎你的梦想。终于,沉淀了这么久之后你改名了,我很高兴你从你的偶像身后走了出来,仿佛看到你骄傲的神情,说着我是独一无二的。是的,三毛曾经照亮了你,但,你,是自己的那束光。谢谢你,陈嘉倩。你曾经照亮了我。我,是自己的那束光。

奔跑吧,嘉倩

最开始认识嘉倩是通过《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书评,她给点书评很长,很中肯,于是我开始看她的博客,她的书评。看她的文章一点点从原先的小清新风格蜕变为现在的狠话,直白的观点,不禁为她感到开心,起码她迎来了自己的一个蜕变。《牧羊少年之旅》是我在学校图书馆的倒数第二排书架上找到的,零星的几本书排在书架上,似乎很久都没有人触碰过。这本书让我认识了嘉倩,让我和嘉倩交换了梦想,也让我相信了“天命”。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建议上架为“旅行文学”时,感到有点失望,因为现在的旅行文学书太多了,每本书都告诉你路上的风景有多么美,但其实真正喜欢旅行的人反而不会看这样的书,因为他们会真正的走出去,去与沿途的风景交谈。但看完后,才发现这本书其实根本不是“旅行文学”,嘉倩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成长旅程,心路历程融入到了这本书当中。从刚到澳门怕“鬼节”的小女孩,到在生病时不想让别人照顾的倔强女生;从怕交换学生后就不得不和树分手的中国小女孩,到和树提出5年之约的梦女孩,整本书都记载着她走过的心路历程。书中记载了嘉倩和树不富裕却又津津乐道的生活,我不禁不为树的乐观所佩服,开始思考人和物的关系。树即使在银行账户只有2欧元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开心,而我们即使有一套又一套的房子了,也还要想着去买下一套房子。钱和财物真的可以带来安全感吗?我是属于过了一个阶段,就要把那一个阶段的东西都要清理掉的人。上初中时把小学的贺卡、祝福都扔掉,上高中时把初中的东西都扔掉。朋友L告诉我她把所有的贺卡都放在一个柜子里,这样伤心时看一下就会有动力。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扔掉,这样我低落时只能告诉自己,你除了拼搏什么都没有了。年轻的好处,就是可以让我破釜沉舟一搏。但我真的有勇气吗?我怕母亲的质问、怕她的嘲笑,怕她说,你能不能实际点,我如果不给你资金你能干嘛。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了钱的附庸。看了这本书后顿时感觉家长的重要性,树的家长很开明,即使在树、嘉倩丢了东西后,也是很开心地来接他们。嘉倩的父亲默默地支持着嘉倩。而我每次只要和我妈谈我将来的打算,等到的也只不过是几句搪塞。她不能理解我去支教,不能理解我想去印度、非洲的渴望,她甚至不能接受我想一个人呆着,不想经常和朋友在一起出去的作法。在她看来我只要和别的孩子有一点都不一样,都是不正常的。当我很郑重地告诉她,我18岁以后不要她的房子,不要她给我买车时,她却说出了让我一生都难以忘记的话,你太虚伪了。久而久之,我和她的关系越走越远,我不跟她太理想,我只是在电话中告诉她学校的生活。她每次都告诉我有什么事一定要和她讲,但这几话听起来就像哄骗小孩一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太强了,强的让我感觉我就如一个罪人一般,让我感觉我那些想法都是对我妈的不尊重。但我还是想坚持下去,她是我的母亲,给予了我生命,但并不代表我要成为她的附属品,我要成为她理想中的“我”。我不能给她什么,钱和希望都是我不能给她的,我能做的只有默默的为她祝福和祈祷。现在的我正想着去印度完成大学,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成功地走出这一步。我喜欢印度,我还年轻,我想在我成人之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管我最后是否能完成这个愿望,我都要去尝试,也许这就是我的“天命”。PS:嘉倩,你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用自己的点点热情温暖着别人,但我也希望你可以从陌生人的信件中收获点点的希望。从你的回信和明信片以及糖果中,我找到了希望。不想给你过多的祝福,只想告诉你,一切都会更好地。两年之约,我会努力的Soledad

没有必要去针对一个人

昨天读的书 说实话 买的话也是出于三毛两个字 虽然我已随自己价值观的变化 不再热衷于三毛的书不离手 但毕竟还是迷恋过三毛的我在一些论坛上看到嘉倩的一些帖子 对于那些抨击的 我有些无奈在我看来 她之所以像三毛 没有刻意的去模仿 她爱三毛 在追求那种无根的生活时情不自禁的就按着三毛处理事情的方式那样去做了 你看她的照片 她是直接表达自己情感的 这点我甚至觉得三毛不如她 三毛并没有表面上看上去那样轻松快乐 她内心也埋着很多吧 但是嘉倩没有给我这种感觉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针对一个人 她本着自己对生活的定义 自己摸索着 三毛的生活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有些人 口口声声说爱三毛 去过她的家 去了荷西埋葬的小岛 发个帖子来表达自己是多爱三毛 可是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啊 至少嘉倩有自己的大致的方向 不像论坛里随便扯几句的人 自己其实也不懂多少旅行文学看得不少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目的 我们只是去欣赏 不是为了批判什么我不是想表达自己多喜欢嘉倩 只是为她觉得有些不公平她本来也许只是单纯想要体验体验三毛的那种生活的 却被人说成是那三毛炒作 一举一动都在刻意模仿三毛 她不容易每个人都不容易

三毛确实已经不在撒哈拉了

三毛已经不在了,她留给人的只有作品,对她的内心,有谁了解?嘉倩的文笔是好的,可惜始终还不是三毛。希望她能像三毛一样,给人以希望。至少,她自己想这样。我认识嘉倩,也是因为她在豆瓣的文章,很温暖,也很犀利,她期望能成为三毛一样的人,很好。希望她能继续,并努力。《三毛不在撒哈拉》我看得不多,至少,我喜欢。

不愿走的你 要告别已不见的我。

小学时代就知道三毛,就是黑白电视机里三毛流浪记里那个额头前三撮毛,大鼻子,身穿破烂的小男孩。中学时代流行手机短信的押韵祝福,印象最深的是:我每天想你一次,天上便会掉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那时候我才刚刚用上180元一个内存不足1G的MP3听上了一首游鸿明的《撒哈拉沙漠》。大学时代这才知道三毛和撒哈拉是一段爱情故事,当然三毛还是一样的在流浪,三毛是一个作家,三毛有她的爱情,三毛已经逝去。期间虽然一直有人跟我力荐三毛的作品,而我一直都没有触碰。可我知道三毛与荷西的沙漠爱情。而现在我有想看三毛作品的冲动,强烈的。因为嘉倩的遇见。《三毛不在撒哈拉》这本书,买来当然纯粹的是喜欢作者写的字,一个生活里一直微笑,行走,坚持的80太后的姑娘多少像是投影仪打出的一道光,她是自己的一束光,遇见这道光的我们也会看到这道光投影出来的正能量。温暖的传递就是<加纳利,我的撒哈拉之心>这个片段:我们行驶在高海拔的山上,在弯道处,看到那一片片星星点点的灯海,那万家灯火,其实活着还真是件美好的事,不在于多美丽多壮观,而是在于遇见了谁,被温暖了一下,然后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小太阳,去温暖别人。 因为看完这部书我喜欢上了西班牙的巴萨罗那,会收集所有西班牙的电影。正好昨晚看到一部时长两个小时的《西班牙公寓》。主角是法国的Xavier在西班牙的留学生活。当他跟他在法国的那个饰演《天使爱美丽》的女主角的初恋因为长途恋爱又有点力不从心的时候,在他旁边的妇人说巴萨罗那很脏的时候Xavier生气道这是对巴萨罗那的歧视。我当时似懂非懂的认同了Xavier的歧视说法。《三毛不在撒哈拉》这本书我当做了小说来看,主角无可厚非的是巴萨罗那的树先生和树先生的中国公主嘉倩。看到他们一起去都柏林看大象还有嘉倩生病树先生给她的照顾以及树先生带嘉倩回家见父母,树先生父母出一半钱给嘉倩买单反,树先生不做声的在嘉倩哭完给的拥抱。作为旁观者的我有一种甜蜜感,也有想恋爱的冲动。因为<“遇见”三毛>这篇我看完了林青霞张曼玉主演的《滚滚红尘》。那个吃板栗的片段里重复了那句心被狗吃了,但是我还是爱他。每个人在爱情的世界里担任了不同的角色, 即便如此都还是会开心,失落以及奋不顾身。所以余老板会用很多的金条换两张去国外的船票一张给自己,一张给他爱的沈韶华,沈韶华会用那张关乎自己的生命的船票换回她深爱的章能才的生命,而余老板从即将开走的船上跳下来对沈韶华说:沈小姐,不要紧,没关系的。 我知道我配不上你,但还是想要照顾你。等过个三五年章先生回来接你那你再跟他走,我不会介意的。 结局的结局会有一句沈韶华见到初恋以及初恋大肚子的妻子时候说的 幸好我当时没有死 不然就看不到现在。沈韶华也许是听了张曼玉饰演的月凤那句:我们是自愿的,他把他的心交给梦,我把我的心交给他。可能电影结束我们还在想着张能才到底是不是真爱沈韶华,可是那有什么关系,沈韶华把她的心交给了他在那乱世中。人生在世无非活着与坚持才能造就永恒。所以起初不经意的嘉倩一直坐在三毛家门口的时候更是像是歌词写的那句:于是不愿走的你 要告别已不见的我。<加纳利环岛之行>有一句最深情的话:一座城市,只有离开再回来你才知道自己有多想念.于我而言当时看到这句我深情的想到了刘若英的那句你来过一下子,我想念一辈子.随之用铅笔在这一句下面划了一条有关回忆与想念的线.<离开家,我就成了最勇敢的人>:每个人都要离开一个地方,把这个地方留给下一个人,去追寻更远或者更高的地方,习惯了就好。一直以来勇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至今我也没有经历过什么分别。因为我知道离开会再见面,即便不能见面我知道对方活着世界的某个角落便也安心。也许思念寄托了也承载了很多莫名奇妙突然而来的沉重感。我就是那种初生的牛犊,勇敢于我而言需要后盾,需要在全世界都否定我的时候有一个人站在我身后对我说我觉得你是对的就足够让我勇敢。离开家家我一直很勇敢,除了怕老鼠。 <青春是一个人的欧洲>:旅行带来的是不可预知惊险和快乐,还有心境的豁达。我绝对的赞成,也同时绝对的反对之前有人说说走就走的的旅行是一种逃避。只是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去面对,让心境更豁达一些依旧是要去面对。就像嘉倩写书评《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里说的那样“周游完世界,欢迎回家。你所厌恶的又回来了,但你已然不同。”如此不和别人比较,只问自己有没有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一点,哪怕一点点就够了。甚好。好吧,允许我用《三毛不在撒哈拉》这本书里的原句尾吧:生活到处有相似,不要害怕将要去哪里,只需要想着随遇而安。树说:“带不走的就留在这里。我习惯了早上打开抽屉全是你的定西,那样会觉得你还在这里。”直到登机,我才看到一条短信“我等你,我的中国公主。”我告诉树关于三毛的故事,树说不会带我去撒哈拉,那里实在太苦了。见我对三毛那么热爱,有天在巴萨罗那海港散步,他突然淡淡地一点玩笑以为都没有地说:“将来我们在撒哈拉办婚礼吧。” 安妮宝贝说谁会用十年的时间等一个远行的人,我想五年以后,你听到树在西切斯电影节的领奖台上说的那句“谢谢我的中国公主”便会给安妮宝贝一个很好的答案,给所有的爱情与梦想一道圣洁的光。愿安好!

追寻三毛的中国女孩

编辑要求我为嘉倩的处女作写篇书评,我勉为其难答应了。作者喜欢旅行,不到而立之年,足迹已遍及欧亚非。我想我一个书虫,整天呆在屋里不出门,有什么资格评价她的世界呢?不过,读毕《三毛不在撒哈拉》,我发现自己和这位八零后的学妹还有不少共通之处。比如,我们都在“特别行政区”读过书,都在西方国家留过学,都喜欢交结外国朋友。嘉倩说,“意大利,乱走是我的旅行方式”。我刚到一个陌生城市,也喜欢走街窜巷。中学时代我爱读武侠小说,里面的游侠常常“仗剑走江湖”。现在想来,古时国家尚未完全垄断武器,也不能够对个人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游侠们才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我在国外大都市里行走,只要拿把雨伞,防着老天爷变脸就够了。 这种“荷伞我独行”的出游方式于我最是惬意,远胜过麦当劳式的组团旅游。记得前年夏天在曼哈顿小住一月,我曾几次沿百老汇大道散步,一走就是六七十个街区。相信真正热爱旅行的人,是不会止步于名胜古迹的。我和嘉倩如果在飞机上偶遇,兴许还能就“乱走”聊到一块儿吧。2000年后,中国迎来新一轮留学潮,海外学子数量倍增。与此同时,国内也掀起了出国旅游热。中国人大批走出国门,正是嘉倩此书的时代背景。她躬逢其盛,周游列邦,成为新一代背包客的代表人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也经历过类似的发展阶段,出国留洋是当时青年大都向往的人生选择。除了异国恋情和写作风格,这种相似的时代背景也是嘉倩将三毛视为成长模范(role model)的原因之一吧。嘉倩写作此书,正在心灵敏感的青春年华。她向往个性自由,追求浪漫感情,让我想起台湾作家刘墉的一句话——“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她每到一地,都觉得新鲜而有趣;遇到某人某事,细节都记得很清楚。旅行中的寂寞更加强了她心思的敏感程度。她感到“青春是一盘孤独的番茄炒蛋”,又不愿只做个旁观的看客,而要积极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并搞清别人眼中的自己。她不无自豪地写道:“……如果我仅仅是一座美景,大家拍完照就走人,那样的事情我才不干。”作为三毛的后继者,嘉倩自然倾向于为这位已故的台湾女作家辩护。李敖批评三毛“始终跨不出她的小圈子来”,嘉倩在书中便道:“……世界上作家本就各种各样。……她(三毛)写的,说穿了,不过就是她生活的记录罢了。” 这其实并没有反驳李敖的评价。写作风格有异,不意味着体悟水准不存在高下之分。嘉倩游历虽广,对世态风俗的观察尚欠缺历史文化的纵深眼光。比如,她“在外生活久了,走的路多了,自然对国境有了全新的领悟”,并感叹“国境不过是一条线”。这“见山不是山”比起“见山是山”算是进了一层,可还没有达到“见山又是山”的境界。陆游就蚕宝宝作诗说:“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若想超越三毛,嘉倩恐怕还须追寻更高段位的成长模范,比如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他曾写过《旅行的艺术》一书,对出游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文学和哲理反思。我印象中,欧洲还有一种文人游记,作者以某位作家的迁移历程以线索,一一造访他或她曾经居住的城市。嘉倩下一次去欧美旅行,若能追寻普鲁斯特或尤瑟纳尔的足迹,也许会有更多知性收获。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康德一生从未离开家乡哥尼斯堡,可他和意大利人聊起罗马,对方还以为他在罗马住过。可见,“读万卷书”可以代替“行万里路”,前提是存在优秀的游记。我期待嘉倩继续边走边看,且读且行 ,让懒得出门的书虫也可以借她的文字,间接享受旅行的乐趣。

留学欧洲,嘉倩的心路之旅

读嘉倩的(三毛不在撒哈拉,我的拾光之旅),让人眼前一亮。现在那些旅行书太烂了,而嘉倩独具匠心。把留学和旅游联系起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出国留学已成为时尚,且年龄越来越小。每年开学季在机场,常上演父母送子女出国读书,抱头痛哭依依难舍的分别场景。我觉得应为这些有梦想的勇敢孩子喝彩。如何和不同国籍的同学相处,克服语言障碍,单独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琐事。对从小依赖父母的同龄人来说,是首先要解决的课题。准备出国与正在留学的同学,看这本书也许有帮助,嘉倩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如何战胜困难?关键还得靠自己。她很真实,读她的文字,你很容易被感动,和她一起流泪,一起欢笑。 她为了读喜欢的专业,执着地同校方不断沟通,最后如愿以偿。并顺利毕业。在留学时她遇到了懂她的“树”,开始一段异国恋:她最珍爱的相机曾被偷,令她痛苦流涕。她选择一人到西班牙大公司应聘实习 。睿智的女孩得到公司所有人的喜爱。有时间她还拼命学习 各种语言。和许多国外留学生成为好朋友。如她所说,踏遍千山万水,心里还是放不下养育她的父母,她的中国情结。她最终找到了一份喜欢的工作。 丰富的阅历,赋予她与同龄人不同的视界 。她写的(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 ,(和父母远距离谈场恋爱)(屌丝是勇敢闯世界的人) 等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有的在电台朗读。嘉倩还为多家杂志写专栏。她还受邀在深圳一大学,上海复兴高级中学演讲。收到广泛好评。 这本书记录她成长的过程。留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自强不息,敢于挑战自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同龄人 学习 。我希望能读到嘉倩更多的书。

不知道读了点什么

就是一路看她的旅行 讲三毛 还有她的爱情故事 没有太多自己喜欢的那种文字 上星期读的 剩下的只有以上而已 不知道读了点什么 不过倒是很喜欢她的一直走 碰到各种各样的人 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 好像现阶段 希望以后能有那样一段生活

与嘉倩或是在与自己对话

因为对作者的喜爱才买了这本书,制作精美,贴心设计。跟随嘉倩,看到的是第一本书的出版前的艰辛。梦想与现实的妥协,让我有幸与嘉倩的“面对面”的交流。读到最后,发现其实不是在与嘉倩对话,而是在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的向往对话。推荐本书,更推荐嘉倩。

每个人都有一段拾光之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征程,在赶赴远方的路上,我们总是会遗落各种各样的美好,所以我们不得不一边继续前行一边却在感伤那段遗失的岁月。一直很喜欢嘉倩的文笔,所以在一看到她出书的消息,立刻跑到当当预订了一本,寄到的当天,就如饥似渴地看完了它。很喜欢嘉倩和树的故事,一直很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一段独在他乡彼此取暖的恋情,尽管到现在还是没有遇到。一直很希望能够一个人出去远行,但总是因为这个那个的原因一再地拖延了行程。我没有嘉倩这样的勇气,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对梦想,所以在看到最后的时候,对两人的分开还是非常伤感。因为站在读者的角度,所以总是希望能有个好的结局,尽管我知道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顾及现实的感受。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题目的原因,后面的文章总是有意无意地扯回三毛,让人觉得十分牵强。

勇敢做自己

我好像从来就没有适应过上班这件事。从去年7月开始,我在一家小公司实习。按照常理说,实习生都拥有非同常人的毅力,但是我没有,好像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感觉工作不是很满意,每天浑浑噩噩。我开始关注很多关于间隔年的事情,谁谁谁又辞职休学去旅行了,谁谁谁又多少天走过多少个国家了,谁谁谁又在旅途中邂逅一段美好的爱情了。这些事情对我这个每天坐在格子间里写文案的准毕业生来说有莫大的诱惑。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现实是,当时我还欠着学校四千块的学费以及一万块的助学贷款,我没有办法像他们一样不顾一切去旅行。所以我强迫自己不去看间隔年和旅行方面的新闻和书,我以为不去看就会慢慢淡忘。几个月前在豆瓣上看到嘉倩的文字,同龄人,也许她比我大个一岁。她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很明确的目标要当作家,还有丰富的经历和故事,最重要的是,她是勇敢的。所以当知道她要出书了,就毫不犹豫的买来看。想要看看这个同龄人,是如何去为自己争取,如何一步一步闯出自己的天空。看着书里面讲的故事,那颗想要旅行的心又蠢蠢欲动。想去的地方不少,可是真正实现的没有几个。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眼界是多么的狭隘,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无趣,假如就一直这么下去到我老的那天,心里面一定满是遗憾。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那些梦想,是否已经在生活的压力下慢慢被淡忘。每当看到书里面的照片,我就开始想象自己真的在那幅风景里,该是怎样的心情。想象自己面对那些有趣的人,该露出什么样的表情。可是光想象是不行的,光羡慕别人也是不行的,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理想,然后勇敢的去实现它。接下来说说对这本书的一些意见。一直很喜欢嘉倩的文字,对于这个姑娘也很赞赏和敬佩。所以书出版之前,她在网络上说书名定为《三毛不在撒哈拉》,我很不喜欢,总觉得有种和三毛套近乎以此来推销的感觉。她解释是因为出版社的压力,自己也不想这样。我表示十分的理解。可是当我买回来看完之后,发现不仅是书名,里面很多地方都在和三毛对比。有些人说:你以为出国溜达一圈有个西班牙男朋友再拍一张和三毛一样的照片就能说和三毛很像了?话很尖锐不过我表示同意。三毛是三毛,你是你。你其实很优秀,做自己就好,不用去和别人对比,哪怕这个人是三毛。勇敢做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

先照亮自己再照亮未来

我是误打误撞进来的,本以为这书和三毛有关。其实,也没太有关。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叫做嘉倩的喜欢三毛的上海女孩在欧洲的游学经历。因为这个女孩喜欢三毛,又自认为和三毛有着某些相似的经历:同曾游学欧洲,同曾爱上了一个西班牙人,同曾到过那个地方……所以才有了这本“三毛不在撒哈拉”,括号我的拾光之旅。并且,得到了三毛生前挚友眭澔平的“动情推荐”。既然不论作者还是三毛的生前挚友眭澔平都认为作者的经历和三毛的经历很相似,我们就不妨把它叫做“小三毛”游学记吧。我喜欢三毛。三毛也是我最早知道并阅读的作者之一。说实话,我并不觉得作者的经历和三毛的经历有什么“奇似”。一定要说像也只能算是表像罢了。就像贾平凹说的,“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份的”。其实,个人觉得除了贾平凹所说的坚强与孤独,三毛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她对于梦想和自由的偏执。三毛注定并执着于绽放,而这样的绽放无关美与不美。在那个尚不知道女人美为何物的懵懂年代,这正是三毛最吸引我的地方,渴望像她一样追求自我、期待绽放。本书作者嘉倩在与西班牙男友的爱情里,更像是个温婉被动的小女孩。所以,我想对作者说:别着急,你还有大把的时间来成长。当然,这并不妨碍有兴趣的读者来阅读这本“拾光之旅”(插一句,个人觉得主副标题对换一下或许更自我一点。不过,可能就没有那么吸引眼球了)。相对于各色各样的游记散文来说,嘉倩的这本小书倒是清新可爱。无论文字图片到还是装帧设计,包括作者本人都给一种清新可人的感觉。这种清新感觉,想必也是大多数读者很难从三毛身上找到的。所以即使嘉倩和三毛去过相同的地方,也说明不了什么。人不对,时间不对,那感觉自然也不对。三毛的光芒能够流传到现在,并不是因为光芒本身,而是光芒穿透时空的力量。一个23岁的嘉倩,或许就应该像她自己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做自己的那束光”。先照亮自己,再照亮未来。最后有个小疑问,这样的一本书是不是该给三毛抽版税呢?O(∩_∩)O哈哈~封面上的推荐说:如果你深爱三毛,请倾听嘉倩。——我就是这么做的。

喜欢嘉倩

阅读嘉倩的书,第一次通过那篇《青春就是番茄炒蛋》,到《三毛不在撒哈拉》拥有一份旅游的快乐,离开家,我们都成为最勇敢的人,有故事的地方忘了风景,有风景的地方忙着拍照,只记得美。。有时候,陪你一起去巴黎的人,并非爱人。好朋友就是陪你一起傻的疯子。易卜生说,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独的人。。。@嘉大倩

阅读之前传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喜欢一个来自豆瓣的写手这是我第一次提前去预定未发布的书这也是我第一次在还未阅读一本书的任何一个字之前想着要写一点什么其实,开始关注这个比我小好几岁的女孩并无多长时间,最开始吸引我的,也并非是她的文字,而是那满满的笑意,有的灿烂有的含蓄,但全部都很温暖,瞬间就能抓住你的心,任何阴霾灰暗的情绪都敌不过她那简单的一笑。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样的一个感觉,反正当我第一眼看到她的照片的时候,整颗心都要融化了,不自知的也微微的笑了起来。老实说,我曾经挨着挨着翻完了嘉倩主页相册里每一张照片,不管怎样,我觉得她特别的美丽,不是面容身材那种肤浅的美,而是那种来自内里让你无法拒绝的美,我喜欢看她,就像那些百听不厌的经典歌曲,白看不厌的电影。后来,才慢慢的去看她写下的那些文字。一如她的笑容,那些文字也透着无限的温暖和笃定,还有永远怀揣梦想的坚持与努力以及认真而虔诚的生活态度。是的,嘉倩的文字总是那么正面而充满能量。嘉倩或许是幸运的,身体和灵魂都走在了路上,而我们起点太晚,能力有限,要么身体要么思想,总有一个停在了原地生拖硬拽都拖不动拽不走。但是我想说的,是思想,是灵魂,更是梦想,还有希望,还有自我;这些所有的所有,请一定都死死的拽在你的手中。它/它们可以是风筝,可以飘得很远,可以有所停顿,可以飞得很低,也可以放得很高。但是请你一定一定,一定不要让风,不要让树,不要让一切的外在割断了你手中的线,让它/它们离你而去,飘到你永远都找不到的地方。那你问,如果,只是如果,风太猛树太高外在太强大,手中的那根线敌不过时间摧残,断了又要怎么办。如果真是这样,请你用尽全力,顺着风筝滑落的方向,用最快的速度去追回来;如果风筝已被刮坏,也请你用尽全力去修补,直到再次放飞为止。但是请你相信,那只属于你我的无形风筝远比小时候我们在屋后山野放飞的那些纸风筝坚强而韧性得多。不管经历的怎样的风霜雨雪,不管外在多强大,也不管它被破坏得多么残败不堪,它都只可以修补的,关键的关键,是你是否用力。好像写着写着偏离了最初,我是想说,书名是什么,并不用太较真,现今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营销的社会,如果反抗无力那就乘着这股风做更好更美丽的事情,这样不是很好吗?如果只是一个好的名字而失去最基本的内力,那要来又有什么用。借用和菜头写左小的文字:......左小祖咒是不是在靠装逼搏出位吸引眼球?公平地讲,应该这么说:不单是左小祖咒,有一批当代艺术家都是非常精明的家伙。他们了解公众的心态,知道媒体需要什么,总是能够找到获得市场认可的表现方式。今天回过头去看,左小祖咒当年创造中国最高单价CD的记录,你可以说他是装逼,但是他的确用这种方式找到了他的铁粉。没有这种热闹,他在人群中就无法被潜在的支持者发现。江湖那么大,人那么多,眼球如此分散。要吸引人就得跟卖大力丸的师傅一样,随时表演胸口碎大石。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有当街胸口碎大石的哥们,不都是卖狗皮膏药的。太极张三丰再世,他也得在十字街头连碎十块大石,否则人们认不得他。所以,书名借了三毛有怎样,咱又没玩虚的,对不对。又比如嘉倩自己说的那样:我只能负责书里面的文字和图片。不过,这也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写写作文,拍拍照片。开心就好。所以,与人分享本身就是很开心的事,又何必拘泥于怎样的形式怎样的开始? 老实说,第一次看到嘉倩那些照片,我第一个出现在脑海中的人便是三毛,我确实觉着她们之间有很多的想象,所以就越发的喜欢这个笑颜如花认真笃定的女孩了。+++++++++++++++++++++++++++++++++++++++++++++++++嘉倩的文字我看得并不多,所有都是主观的表达,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我是很喜欢她=================================================感冒也有感冒的好处,说不出话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书写,用文字来一次别样的表达2012/11/09 写于深夜

看到梦想的花开

从豆瓣的自拍帖子开始认识嘉倩,开始追着,追到人人,追到微博,追到嘉倩说要出书。于是,出版前的翘首企盼,预定后的安静等待,到昨天激动地签收包裹。晚上考试结束后,情绪沮丧,一个人在街上走了很久,最后不得不跳上回家的末班车。打开车窗,在摇晃的车灯下第一次开始阅读。然后,我看到了,冬天的大海,古老的建筑,干净的天空,卖花人身边大朵大朵的灿烂,土耳其男孩笑容的纯真。晚风从窗外吹进来,凉凉的,心里却开始温暖。曾经我们也有莫大的倔强和勇敢在心中,昂扬的姿态,就算不精彩也很好看。只是,渐渐地,我们都学会了静默地重复每天的工作,枯燥范围地生存着。这本书的到来,不知帮助多少人唤醒了沉睡的自己。谢谢嘉倩带我们一起找回那年错过的、如今深埋的梦想,谢谢嘉倩带着我们的梦想一起出发。我们阅读,我们行走,只是想要过自己的生活。我们固执,我们倔强,只是想更多地做自己。我们梦想,我们期望,只是想要更多飞翔的方向。你做到了,我们,也在努力地去做。我相信,我们是微小的,但也有发光的力量。我们都是自己的那束光。

三毛确实已经不在撒哈拉了

三毛已经不在了,她留给人的只有作品,对她的内心,有谁了解?嘉倩的文笔是好的,可惜始终还不是三毛。希望她能像三毛一样,给人以希望。至少,她自己想这样。我认识嘉倩,也是因为她在豆瓣的文章,很温暖,也很犀利,她期望能成为三毛一样的人,很好。希望她能继续,并努力。《三毛不在撒哈拉》我看得不多,至少,我喜欢。

一个温暖的人 未必活在一个非常温暖的世界

在拆开书阅读前,我是没有想到今天就能把数读完的。三个小时,安静专注的时间,我们一起旅行。工作之后挑书读书,一部分是看自己上学时就喜欢的作家,如余秋雨这类,另一部分就是源于微薄和豆瓣上的推荐,如meiya、小昭、嘉倩这样的。-----------------------------------------------------------------------------------上大学时特别喜欢《夏目友人帐》,喜欢那种温暖的色调,那些搞笑、感动、温暖的台词。“一个人会寂寞,只是怕他出最初那一步”“我也喜欢温柔的、温暖的,追寻那种拼命生活下的心情”……夕阳般温柔的颜色,温暖如下午茶的感觉。很迷恋那些治愈系的动漫、书籍、影视、慢慢的都是正能量,让人心里充满了温暖的光芒,朴实的令人安心。“一个温暖的人,未必活在一个非常温暖的世界,正因为世界冷酷,所以才要温暖周围的人,哪怕一点点微热的光芒都可以,远离世界并不能改变一切”

我觉得所有给四星五星的人,看完书再评价,别他妈看到三毛就腿软。

其实我也是那种,看到三毛就腿软的不行的人,也可以说对于三毛是毫无抵抗力的。所有关于三毛的照片、声音和文字,都想收藏。所以当初和所有人一样,看到这个有三毛标题的书,便不假思索的把这本书买下来了。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书,让人越读越火大。看着作者矫揉造作的文字,真的就想把书扔在地上。这本书处处散发着一股生搬硬套的“像三毛”别人三毛去了西班牙,你就说你在西班牙生活了好久,别人三毛在加纳利住了很久,你就说你也去加纳利寻找记忆去了,别人三毛有荷西,然后你也臆造出一个所谓的“树”,别人三毛说在撒哈拉,然后你去了一趟大西洋旁边儿的沙漠,就说三毛不在撒哈拉!看到这样子把三毛当成卖点来卖书的作者,我只想说让这种所谓的文艺范的旅行瘟疫文赶紧去死才好。你不过在欧洲做了一下交换生就非要搞的你像是走遍了整个欧洲一样,你不过是做了一盘番茄炒蛋非要说这是对生活的体验,你不过是和你的几个朋友去了一趟加纳利就非得要说出你的感触有多深,假大空和矫揉造作真的一文不值。我高中就阅读三毛,我知道三毛教会我们的是去细细体味生活的平凡和有意义而不是把这种东西轻而易举的讲出来,把这种东西讲出来然后成为一个卖点,去满足那种绿茶婊的心态,吃个麻辣烫非得拍个照片说是在钓鱼台里面入了宴席。人生不能太入戏,满本书都是你的自拍你还真的是美若天仙呢!对于这种书我只想说一句话,那就是,”五千万个干“

鸡汤文字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在豆瓣上看到美女嘉倩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的对她的文字感兴趣起来。她写海外留学的种种多姿多彩的经历让我这个从没有出过国的bumpkin真的心生向往。鸡汤文字就像一个好友一样,在你迷茫困惑无聊失落之际给你安慰。从小学起,我就喜欢读类似的鸡汤文字,当然随着年月的成长,我对政治,历史,心理学,哲学,宗教,文学都产生了兴趣。的确,相对于像马克思这种思考极为深刻的作家,嘉倩,以及她所代表的豆瓣鸡汤作家群很难再文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可是有的人,需要正能量,他们可能没有安稳的家庭,身边没有知己好友,在学校在公司单位,他们格格不入。如果不是通过文字找到灵魂的伴侣,或许他们就会因孤独而毒害心灵。艺术的本质是自由,写作也是。在文字中,嘉倩构建了自己的世界观,她把自己内心真诚的感情诉诸文字,我相信这个过程,对她来说是极为快乐的。在初中的时候,我也会在课上偷偷的看三毛的文字。写到她逃课为读书,我真的心生冲动,也想立即逃离沉闷枯燥的课室,到外面读自己喜欢的书。写到她恋爱的失败,看到她在异国他乡活的潇洒而自我,我也心生了到国外读书的念头。可是,我想的,我都没有做成。因为我永远不是三毛,我的父母也没有能力送我到国外。但是我渐渐明白了,三毛身上有一种自由精神。而这种自由精神却是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从小被灌输各种教条和规矩所极度渴望的。我们成不了三毛,但是我们可以热情的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我从三毛以及嘉倩上学到的。她的文字是真诚而有着孩子气的,能够引起我内心的共鸣。至于要成为像嘉倩所说的,改变世界的作家,那么她需要的不仅仅是真心实意,还要有思想的深度,有对时代社会问题的关怀和洞察。而这,是历史上所有伟大作家都必须有的。看在嘉倩是美女的份上,我就不说太多批评的意见,我相信,她自己会逐渐领悟到。

每一个好姑娘,都是有出处的

每一个好姑娘,都是有出处的断断续续算是餐后甜点消遣式地读完了嘉倩这本书。当然这样说并没有不敬之意,只是正餐和甜点地功用不同,区别于严肃阅读和非严肃阅读罢了。上海、澳门、荷兰、爱尔兰、巴黎、巴塞罗那、布鲁塞尔、罗马、土耳其。。。学习各种语言,用外语和各国人交朋友、交流——传统老实地瑞典人,守时高大直爽地荷兰人,友好热情的希腊人,随性却心怀梦想的西班牙大男孩树,计划严谨认真的跟日本人哥一样一样的德国人布鲁萨。。。光是我对人的好奇,光是发现文化基因在每个人身上的烙印以及无论国籍的普世人性这一桩就对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习惯性的摊开地图,那种按图索骥式的寻找如同寻宝一样令人兴奋。我对地图具有出于探索式的原始热爱,目前已有两幅世界地图,一幅中国地图,一幅欧洲地图,国内西藏、上海、云南三份公路交通旅游详图,一本世界历史地图集,一本欧洲地图集,还有一本在康定买的中国交通地图册(内页还印有跑马山的印)。目前正想着再搜罗一个地球仪,这样就可以用手指拨动着划过七大洲四大洋了。看书看电影但凡涉及地名,我就会到地图上找,哪个洲哪个国家一步步缩小范围,一个个比对过去,用手触摸着,口中对地名念念有词。不由得产生狂妄的信念,像一个将军用铁蹄征服天下的信念——将来一定会踏上并征服这片土地的!你且恭候着吧。结束上段的插话。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嘉倩写这本书之前就这样想了。若干年前,我在豆瓣上关注了她,只留下是一个典型的很会打扮、拍照很好看的上海姑娘这样浮光掠影的印象。若干年后的今天,结束了国外留学、实习以及英国外交部新闻处的工作,她在做一个"交换梦想"的独立采访的项目,四处奔走。机缘巧合读了她在若干年前出的第一本书,提发现每个好姑娘都是有出处的,见证她一如既往记录一个个平凡而不平凡人的故事,最后也就成了那个有故事的人。前阵子,在豆瓣上见她难得更新了一条状态:昨天半夜,我们同时出差飞回,机场一起回家。临走广州前,他把小小的家布置了惊喜。结婚到现在,这些月来,我们淡淡的,过着原本的生活,他奔波上班,我四处采访,大部分时间跑偏远地区,担心弄丢戒指,一直放在他身边。他给我重新戴上,行李放回家,手拉手出街,宵夜来一碗红豆沙和冻柠茶。很知足。并配了烛光和戴戒指的手的图。无意于人声喧哗的祝福,仅仅在于记录下此时彼刻的心情吧。每一个好姑娘的出处在于,面对每一场外界和自我的拉锯战时,在面对容易的顺流而行和艰难的逆流而上的选择时,她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从内心和自我,选择艰难而孤独的一条路。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撒哈拉

边看书边回忆自己的20多岁,回想那些漂泊在外独立的日子,赶论文的昼夜难眠,赶旅行的欢欣雀跃... 我也曾窃喜自己终于来到了三毛的西班牙,可以那么近的去感受她的感受。多年后,回头再念,那异国的记忆中,没有孤单没有陌生,却是满满的温暖... Madrid,我的青春撒哈拉!

天真不傻

险些错过了它。那天去图书馆原本没打算再借书,可还是没忍住屁颠屁颠地跑过去。书名不是太吸引我,因为我对三毛算是零认知,除了知道她和荷西的爱情故事,还有她最后的自杀。随手翻翻,写得还不错,决定抱走。昨天开始看,今天看完,在心里说,幸好,我没有错过它。没什么太讲究的文字,甚至可以说有点碎碎念,生活的寻常对白俯拾皆是,可是看着很温暖。对于温暖的事物,想必谁都不会拒绝的吧。不知怎么回事,看多了类似旅游的书,心里的那份要去远方的冲动变得越来越稀薄了,觉得只是这样看看别人的远方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近来越来越相信,有缘分这个东西的存在,不管是对人,对书,还是对旅游的一切。机缘到了,你就会拥有什么,一觉醒来就会漫步于异国他乡的路上。去过的地方不多,所以我的一点感受都是看书得来的。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在于沿途风景的美妙,去过的地方繁多,还是无数美味的食物,而是嘉倩对于自己一步步离开上海,独自到澳门求学,之后又去荷兰,爱尔兰做交换生的种种经历的描述,那些寻常生活里带给我的小感动与暖阳。越长大,人会变得越世故。儿时,大人们总会赞我们天真可爱,那是一种表扬;长大,别人说你天真,就变成了一种贬低。是我们变了吗,还是这个世界看人的视角变了?嘉倩去加纳利岛上的时候,有一位店老板将一盘切好的小点心送过来,她本能地以为又是来宰游客的,劝同伴不要拿。之后看见别的游客拿了老板的点心,老板什么都没有说,直接返身回店里了。这个女孩看到这一幕,羞愧了。她在一步步地成长,我看着书跟着她一起成长。之后,她悟道,什么都不懂,那叫无知;可是,知道世界的黑暗与危险还是一如既往地去相信这个世界美好的存在,并且身体力行,那是天真。天真不是傻,是一种真诚,坦白自己,亦对别人坦诚。以前,出去逛街,看见路上行乞的人,总是漠视,就算沧桑的老人走到面前伸出双手,我也会视而不见。看着别人,大多数都是跟我一样的反应。现在想想,该是要有多羞愧,为着自己早已被侵蚀的心。旅行的意义,不在于拍了多少的美照,回来有什么炫耀的资本,而是在途中能够悟到什么,变成更美好的自己。愿未来的我,做更本真的自己,即使不会去更多的地方,也要做一个小太阳,去温暖我能够温暖的人。一片片捡拾我心的碎片,让岁月愈合裂缝,使它如初始般完好。

三毛在哪里流浪?

认识嘉倩应该是几年前了(当然她不认识我),忘记了是通过豆瓣还是什么别的平台,看了她写的几篇作品,她本科在澳门之后去荷兰留学又去爱尔兰做交换生,她和西班牙男孩树的故事。总觉得她想拿自己和三毛套近乎,虽然一直会在各种媒介看到她的动态,包括她最近的全国交换梦想的活动,不冷不热的看着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陆陆续续出了好几本书,这个89年的上海女孩,我一直没有给她更多的关注。最近一次去图书馆,我想借的几本书都没找到,偏偏看到了她的《三毛不在撒哈拉》静静的立在那里,随手抽了出来作为睡前读本。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似乎没有看她的书就睡不好了一样。我不能说她写的文笔有多么好,内容有多么丰富,但是她年轻,她经历了很多,她愿意把她的经历分享出来。的确,她和三毛有共同点,但是有更多的不同。三毛,是我超爱的作家。我大概花了一年多的上下班地铁时间,把三毛的所有作品看了一遍,我最爱的是《哑奴》,每次看每次都会感动哭。借嘉倩的这本书,当然有一部分是书名的原因。现在看完了这本书,虽然我会愿意推荐,但是我依然不会给她打五星。这是本讲作者在国外留学期间的爱情学习,旅行经历的书,我更愿意把他归类为旅游类读本,和其他人讲自己出来旅游经历的见闻差不多,只是作者本人更年轻漂亮,并且欧洲很多地方都有她学生时代的同学,所以旅行起来更方便一点。市面上比较火的旅行类书籍,我差不多看了60%-70%,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自己出来玩了几个月一年就写本书,感觉作家也太好当了吧,但是看了真正的作家写的旅游读物,才发现哪怕都是写经历,写出来的感觉却是那么不同。这一类书籍,我推荐吴苏媚的《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和《去印度学倒立》。 更多的书有些是出差都写成自己去旅行的那类我就不提了....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如果认识同学里有外国人那最好不过了,我一个朋友在CQ念书,天天看他FB里面超多好友,全是老外他还都认识,问了一下他说他学校外国人不多,也就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妈妈呀!东南亚的很多国家他都去过了,而且都是找同学,还到过我听都没听过的过几年就到海里面的太平洋小岛国,如果同学里面有外国人,那出来旅游真的要方便太多啦!过几年,是不是我的经历也能写成书了呢?不过,真的有,估计也没人会看吧。

给青春的一份礼物

这一本已经翻了无数次的书,静静地躺在我办公室的桌上。关于它的评论,我想好好写一些。以前看过一句话,是白岩松说的,“谁的青春不困惑不迷茫?”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自己的悲伤困惑迷茫。因为这句话,我翻开了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这本记录自己毕业10年的书籍。在白的身上,我找到了相似的自己,喜欢新闻,爱好读书,锐利尖刻。结合《痛并快乐着》和《三毛不在撒哈拉》,我想我才能够很全面地对这本书进行评价。当然,书名里面的三毛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许是出于营销的角度取了这样一个名字。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和三毛没有太多关系。主要讲的是作者个人在欧洲留学的一些经历以及23岁对人生的一些看法和困惑。2012年的5月份偶然从校内上看到嘉倩的博客,那段时间的自己是极度迷茫困惑的。她的文字如同微风一般吹入我那早已潮湿的心。相同的年纪写出的东西总是给人同样的共鸣。博客里面的嘉倩,坚持,执着,踏实,坚强。里面《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也给我这个出国留学困惑的人点点思考。也许,真的没有外面的世界,有的只是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很多人说,世界真不公平,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是“富二代”“官二代”,根本不用担心钱的问题,而很多人,即使上了大学,还每天为这个月的生活费发愁,又或者是这学期的学费。我想说,所谓的公平与否在于你怎么define in which limits,其实人活着无非就是物质+精神,身边的人说简单了,与自己密切联系的也就是10个人左右。有钱有有钱的困惑,没钱也有没钱的乐趣。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对自己欲望的合理克制;多生活小细节美好的及时发现;对人生自己我价值的逐步实现。一本旅游的书,图片是关键,每个图片背后若能配上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那这本书也就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不得不说,嘉倩博客上的有些文章,比书里面的故事要好很多。除此之外,她常常提到的自己遇到的那些“挫折”,在我看来,不算什么。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出国的人来说,她已经是很幸福的了。至少背后还有爸妈经济支持,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一般都是拿着奖学金出去的,只要能不饿肚子,如果还能有额外的积蓄出去游玩一番,那就再美好不够了。诸如她提到的,用飞机搬家,没钱出去游玩,课业跟不上,没有朋友谈心,毕业找不到工作----只能属于小CASE。当然,这不能成为我抨击她的理由之一,也许CASE是有点小,可是,嘉倩面对这些事情所表现出来的乐观,自我调节和安慰确实很“正能量”。现在这个充斥着比较,攀比,羡慕,嫉妒的社会,包括咱们伟大的祖国从小传递给我们的名次,出人头地等等一些观点,已经让年轻一辈的我们很少在遇到挫折后,还能选择不怀疑自己,选择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想法。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嘉倩还是帮助了很多人。说了这么久,还是说说这本书。如果让我推荐,我会说“博客比书好,书别买了”。但是,这样,估计书都卖不出去了。所以,还是多说说这本书的优点。1. 图片非常美。2. 纸质很好。3. 排版很用心。4.文字散漫,有待改进。《梦里花落知多少》结尾处4张在飞机上拍摄的太阳升起的图片,很有创意; 《沙漠拾荒》里面的白裙令人印象深刻,难怪被选为封面图片; 《小镇好心人》里面的AGUIMES 和Las Palmas,也很想去一去;《遇见“三毛”》对三毛故居的描写,让我这个三毛迷很是心动,“我想到了那个强悍的卖花女人,那个和三毛一起拾荒的友人,三毛在这里获得了写作的灵感,她时常去市中心超市买菜,等待荷西回家,两人一起布置小屋-----这里曾是三毛快乐过,爱上过,自闭过的地方”,有生之年,我也一定要去一次。《加纳利环岛之行》照片里面如此美丽的景色可惜却有着一个当地人用面包骗人的现实,当然,嘉倩因此误解了他人。不过,旅行的意义不就是,放下一切世俗的偏见,学着用心去感受那么美好的小瞬间,“清晨日出前的无人沙滩,夜晚热闹的街市,那些穿着彩色亮眼衣服的非洲人叫卖木雕”----。《离开家,我就成了最勇敢的人》很羡慕她十七岁就可以独闯世界,可惜十七岁的我估计还没走出自己家的小县城,不过现在我也走出来了,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更应该对自己说一句“要勇敢”;《澳门,鬼节"打边炉"》,“打边炉”就是吃火锅。其实关于嘉倩笔下的澳门,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观音堂门口的少年》,非常典型的青春时期的爱情故事。当然,这篇文章里面的“环路行走遇见的“花楼””那张照片,非常好的POSE;《漆黑的BAND房》里面年少的音乐梦;《奔向欧洲,我想与这个世界谈谈》,很久后才知道她当初是为了当时的男友去的欧洲;《青春是一盘孤独的番茄炒蛋》这篇文章,是我五月份在她的博客上看到的,里面关于孤单的描写,我想是每一个出国的人都曾经历过的,很容易引起了共鸣,“黄色是生命,红色是热情。番茄鸡蛋道尽了现在我们的青春岁月,虽然极其平凡,但是生命与热情相互彻底渗透。青春是一头困兽,充满矛盾,还好我们仍然有一颗纯粹到不和这个世界妥协的心”,“其实成长就是一个人的时候迸发出来的力量。一个人想多了,就找到了对待世界的方式;一群人的时候,往往受到太多别人的影响而缺少自己真正的想法。我的青春,就是这样一盘孤独的番茄炒蛋,平凡而灿烂”;《荷兰,二十岁的牙套妹》里面刚带上牙套,海牙的春天,鹿特丹郊外,荷兰森林里这位老人,你在等待谁?这些图片的拍摄,非常小清新,极具美感;《一个人的埃菲尔铁塔》让我想到的更多的是《午夜巴黎》的美,《希腊,我不是你沿途的美景》,里面着重介绍了圣托里尼,这个冬季依旧美如春天的地方,“有故事的地方忘了风景,有风景的覅放忙着拍照,只记得美”,我也常常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出去旅行,常常忘了拍照,甚至不带相机,但是,等回来,就会忘记当时的美景;第四章主要讲的是她和那个西班牙男友的故事,《谢谢你曾照亮我》,迟到的圣诞礼物,午夜爱尔兰,安尚大楼里的大冒险,情人节最浪漫的情话,都柏林看象记,伦敦大桥倒下来,曼切斯特,当时的恋人,再见了,爱尔兰,每一则爱的故事都印在我心里。巴塞罗那,追光的幸福,《在巴塞罗那参加葬礼》《但愿人长久》《拜访西切斯警察局》《你是我的另一半》《马黛丝游记》《白色佛罗里达之夜》。我是自己的那束光,南法,苏黎世,土耳其,瑞典,意大利,还有最后读到让我哭泣不已的《再见,我的中国公主》。欧洲,也是我向往的地方之一。记住嘉倩写的这写名字,是为了让自己以后也去同样的地方,只是同样的景色,但是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I‘m coming,two years later.

行走中的超越与回归——读《三毛不在撒哈拉:我的拾光之旅》

在认真读过三遍《三毛不在撒哈拉》后,写出如下书评:现下,如对旅游的热衷一样,人们对游记类的书籍亦是有着非一般的热度。我们期盼行走,期盼阅读与行走相关的文字,如同期盼着某种救赎。然而,在铺天盖地的游记类书籍中,能真正实现这种救赎的实在太过寥寥。所幸,我手头上这本《三毛不在撒哈拉:我的拾光之旅》有这样的魔力。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本书,在我一页页翻过的时候,我越来越意识到,它和我先前料想中的很是不同。我的意思是,在已经阅读过不少的游记类书籍后,这种类别的书籍通常的几种范式,我心里是颇为了然的——要么是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张清华的《海德堡笔记》之类的学人游记,把眼前之景与对文化的种种反思、追想熔于一炉;要么就是像《马可波罗游记》那样,大肆铺张异域之奇,以一种强烈的陌生感和渲染出的华丽,大大刺激读者的神经;另外还有一种就实在不足道了,就是流水账式的游记,除了能让人知道他到过那个地方外,实在别无用处。然而这种却是先下出版的游记类书籍里面最不鲜见的。嘉倩的《三毛不在撒哈拉:我的拾光之旅》不是以上三种类型游记中的任何一种。它大大超出了我的期待视野。作者的叙述有一种难得的平淡。她的平淡不是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枯琐,而是一种让人在一片宁静中重新清晰地感知自己、感知生活最动人的细节的舒缓。并不需要以刻意搜寻异域的奇险来打动人。但她仍是讲故事的人,故事里有温煦的人情味,也从不避讳俗世的烟火味。她写路上的猫,路上的倾盖如故的朋友,甚至还有路上的小偷,还有面对报案者漫不经心的警察……嘉倩是一个行者,而非观光者。她的兴趣从来都不在所谓的“景点”上。所以,到了一个城市,她喜欢没头没脑地“乱走”。在巴黎,她“没有去过任何一个博物馆、美术馆,没有去商店购物,甚至没有看遍所有旅行必去之地” 。她说:“人群簇拥下的圣托里尼是缺乏灵性的。” 作者喜欢看“清晨未被人群占领的城市”,喜欢看绿野里独坐长椅上的老人…… 看着嘉倩的书,脑子里没来由地就冒出朱自清的那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然而,这句话也不甚确切,应该说,热闹是他们的,但作者并非什么也没有。嘉倩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只要看海看夕阳,看街头坐在父亲肩膀上、伸展着手臂的小小男孩……在冥想中不期然与遥远的童年相遇,或者在三毛也曾经行过的地方,在某种相似的情境里,两个人,两种神识,溯游过时流的阻隔,如久别的挚友般拥抱。“我们可以拥有很多个夜晚去白色佛罗里达,可以拥有很多次机会和那些光怪陆离的人擦肩而过,可以无数次在电影里感受不一样的人生,甚至可以与书写那些想象中的那些事情,真正的生活就是这样不紧不慢的。小感动,小日子,或许才是最幸运最幸福的。”是三毛的同路者,而非复制者。她与三毛有诸多相似,比如,她们都曾有过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残酷的青春,都有对远方的执着,行走在路上,升起过太多相同的慨叹。更重要的,她们都是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爱情。然而,这样的“似”,是“相暝契而非相授受”的。 《三毛不在撒哈拉:我的拾光之旅》,在这本书中我所看到的是一种超越和回归——在日复一日的封闭的循环之外,在一成不变的交通线与线头两端系着的两个方格之外,在上班下班的昏暗的匆忙之外……在这种种之外的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逃离惯性的绑架,在无意义的浮华的泡沫之外,真正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眼睛审视存在的细节,把自己交还给自己。更重要的是,我所看到的这种超越和回归并非作者刻意彰显出来的,她以那样一种不疾不徐,甚至近乎漫不经心的叙述笔调,让我们那么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一切,几乎无涉于思考,仿佛源自一种“神的自明”。

谢谢你嘉倩

给替我完成梦想的嘉倩,谢谢你。有的时候觉得梦想这个东西很飘渺。总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允许有除了工作和学习以外的梦想。我要考好成绩好好读书,我要有一个好工作,我要在五年内出人头地……一切有关旅途、遇见、爱、温暖的梦想,反倒成了一个不切实际、不务正业的事情。是啊,你周游一圈,最终还是要回到这里继续每天朝九晚五挤公交肺都要出来的生活。你全部付出勇敢爱,最后结婚的却很有可能不是那个ta。你有一张盖满章的护照,却也抵不过一张工资条。是啊,有句话说的好,你成功的速度,一定要快于父母老去的速度。所以我们都在赶,因为我们都很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望着同一片灰蒙蒙的空气指数全球倒数的天空,你会想起过有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吗?那里有你最想要的吧。蓝白小镇的纯粹,地中海风情洋溢的街道,第五大道的奢华忙碌,北海道的静谧规矩,叙利亚的古老沙姆文化。一切都是新的,都异于你每天苦逼劳烦的生活,你是多么的多么的想去。但是你还是每天在这里,继续着你的小格子工作和小格子的生活。你的一切空间都是狭小的,在地地铁里,火车上,办公室,家里。直到有一天偶然看见一个“千分之一美女”自拍教程,我以为那是一个写着好玩的如同许多人人日志一样的普通日志。而当我更加的了解她,豆瓣、人人、博客、微博,我开始发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当中的普通女孩子。这是一个豁达开朗,聪明善解人意,更重要的是懂得爱和温暖的女孩子。她走过那么多地方,遇见那么多人,心境那么开阔。她懂得生活。我们都不叫生活,我们是生存。我们以为先要生存才能生活,而这个女孩子做到的,是把两个融在了一起。我知道她吃了不少苦,那些艰难,换做是口口生生说是被生活拘束了的不能追求梦想的我,想必是哭着喊着想家吧。“一个真正温暖的人,必然是有脊梁骨的,不然这样的温暖只是软趴趴没有力量的懦弱。一个真正天真的人,必定是早已见过人世的复杂和黑暗,不然这样的天真不过是一时的无知。谢谢这五年来一个人在外那些至今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可怕的经历,他们让我更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善良,真是,勇敢,就这些。”好样的嘉倩,你都做到了。我一直相信着世界上有另外一个人,她和我有相似的地方,她也是一个小女生,她也会怕,也缺乏安全感,她和我一样彷徨不知道人之善恶。可是最后,她成长成了一个大姑娘,她依旧温柔细腻,但是更可以独当一面,她的眼界不再局限在自己的男朋友和工作学习上,而是边品尝世界的美好,边品尝它的苦涩。所以单纯的相信善有善果,温暖的人必定会得到温暖的怀抱。谢谢你嘉倩,在我仍然涉世未深觉得世间险恶没有善意的时候,仍让我相信还有温暖的存在。谢谢你。喜欢一个名气不大的歌手,在最低沉的时候爱上她的一句话:“再见吧孩子,只许你大步的向前走”。加油嘉倩,带着我们更多人的梦想去努力,去勇敢的活,活出我们都想要却还没有实现的样子。生活总是不能困住所有的希望。一个拥抱。暖暖

温暖的文字,为勇气和梦想感动

无意之中看过嘉倩的博客便开始关注她的更新。这本书跟博客现在的风格相比,显得稚嫩了一些,文字却依旧显示出嘉倩的气场:独立、勇敢、坚强、阳光、善良……三毛和嘉倩的确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看书的时候又顺带怀念了一下当年看三毛作品时的那份感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这本书,内容和叙事的方式都清晰自然,还有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衷心祝愿嘉倩和树都能美梦成真,早日相聚。

追梦的女孩

因为看到“三毛”才决定买的书,之前对嘉倩是彻底未有耳闻的。大概是对这本书抱了太高的期待,读完少不了有些失望,说实话,合上书后,我唯一能想起来的内容差不多只有最后那篇“我的中国公主”。在我看来,嘉倩只不是和三毛有相同的经历而已,独自在外求学,游历过很多国家,有个西班牙男友,文章发行成书。她的文章没有三毛那样的感染力,能够让我充满期待,但我依旧喜欢这个差不多同龄的女孩儿,因为她是那么勇敢,并执着着自己的梦想!

1232323232

临走前,我们决定五年后再见,期间不要联系,因为害怕让对方想念,害怕让对方不能过自己的生活,束缚对方的梦想。爱情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伟大,不去刻意幻想能够共同成长,因为成长注定是一个人的事情,谁也不能陪伴,谁也不能代替。你的另一半要独自飞走了,那就是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愿意在这些岁月里成长,也成为更好的人,专注在喜欢的事情上,走的更远是为了能够成为有故事可说的人,希望五年后的重逢,你能见到一个更有智慧,更有能力、独一无二的我。我们都要往前飞,我们都有资格追求灿烂的未来。终于看完了这部书,对于放弃树,嘉倩不后悔,希望我也能不后悔放弃你。


 三毛不在撒哈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