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与瑞士法语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国外自助旅游指南 > 日内瓦与瑞士法语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1
ISBN:9787801903563
作者:黄正平,黄正平
页数:205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日内瓦,这是一片自然与历史以最深沉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土地。    阿尔卑斯山脉伸展到这里时,奇峰连绵,起伏跌宕,正是旋律最变幻的一段。莱芒湖以其500平方公里的广阔和300多米的深度浩荡西行,铺展到此,似是进入尾声,却突发奇响,又引出一段进行曲般的发展它在这里聚敛成欧洲第四大河罗讷河。山与水缠绵争奇,若即若离,协奏出无限的梦想。    2000多年前,凯撒大帝披挂出征,把这里当作一次军事活动的基点,他的作为改变了瑞士的命运。之后,日内瓦在欧洲历史上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18世纪的启蒙运动,19、20世纪欧洲乃至世界政治上的许多重大举措,都是在日内瓦奏响序曲,它的印迹深深地刻在历史画卷上。    尽管日内瓦的自然与历史如此交响辉煌,但它是那样的宁静,没有喧哗,没有张扬,任何嘹亮的高音均迅即化为深沉的回响。所以雨果每次到日内瓦,总感到难以言喻的“孤独”。这是一种能震动诗人哲学家心灵的孤独,一种能使历史沉思的孤独。    10多年前当作者踏上这片土地时,这首由自然和历史交织而成的乐曲,如晨露润肤般已经给了他宾至如归的感觉。今天,在出版创意者的推动下,他将重新来聆听它,分析它,直至它的每一个令人心动的音节,以期能向中国旅游者提供一个关于日内瓦以及瑞士法语区的总印象。   一个地方太出名了,人们对它的全貌反而会不甚了了,甚至会产生不确切的印象。这是因为所谓出名,总是在某些方面特别突出,光泽四射,外界的人被这种聚焦所引导,容易忽视对其他方面的了解,而无法掌握全貌。   日内瓦大约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一提起它,人们便联想到《日内瓦公约》,联想到联合国欧洲总部,联想到那些重大的国际谈判。这些确实都是日内瓦作为一座名城的闪光点之所在。但假如你对他们说,日内瓦还有一部饶有兴味、丰富多彩的历史,还有很多经济文化上别的城市少见的特殊之处,他们也许会用一种淡漠的表情望着你,问:啊,是吗?”一一这些东西他们可能从未关注。他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国际活动”这一点上。   先不要说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对了解一个城市是很片面的,即使在”国际活动’这点上,如果没有一个关于日内瓦特性总体的认识,也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当人们说到某个事件发生在日内瓦时,这“日内瓦”三字是那样自然,好像不必深究似的。因为大家知道,日内瓦作为  个国际活动中心,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它的中立性。这个中立性意味着什么呢?人们也许也知道,这个中立性就意味着:只搭建舞台,不充当演员。但是问题在于,这样一种中立立场说起来容易  实现起来却难。当这么多重大的国际事件在你身边发生,当满天风云在你身边呼啸翻腾,你要保持冷静,保持缄默,保持距离,是需要极大的内制力才行。在我看来,日内瓦,以至整个瑞士就是这么一个具有深不可测的自制力的地方。从l936年国际联盟建址在日内瓦起  之后又演变为联合国欧洲总部,瑞士都不是这个国际俱乐部的成员。直至2001年,经过再次公民投票,才以两个微弱多数(人数过半,州过半)正式加入联合国,成为世界上除梵蒂冈之外的最后一个加入联合国的欧洲国家。总部设在此地,而此地却是最后一个加入者。    多少年来它一方面为建址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一方面又远远地冷眼望着这个是非之地而不吭一声,这看起来是个悖论,但却隐藏着一种深厚的逻辑,一种只有日内瓦人,只有瑞士人才有的逻辑。要理解这种逻辑,那就需要了解整个日内瓦的历史,日内瓦的人情,日内瓦的文化。    一个地方名人的足迹太多了,这些足迹反而会失去“名人效应”。日内瓦便是这么一个地方。在日内瓦你走到哪里,都会有一些使你吃惊的发现:原来他(她)在这里生活过?!但是你这个感觉很快会被其他类似的发现所带来的效应所替代,渐而渐之也就不以为意,处之漠然了。甚至不把这些名字与日内瓦联系起来。这种情况的产生也许与一现象有关,就是日内瓦人本身不着意渲染这些“名人效应”,再了不起的人物在这里留下的一切,只是尽可能地被严格按原貌保留下来,稍加整理,砌块小牌,以原来的住所辟一个简单的陈列室,不加雕饰,不加颂赞之词。    一代伟人卢梭,明明出生于日内瓦,一直是日内瓦公民,但在很多场合下被看作是法国思想家,原因之一大约与缺少对他这方面的宣传有关。虽然有一座很不错的雕像,底座上刻着“日内瓦公民卢梭”字样,但还是远不足以把他与日内瓦联系在一起。在他的日内瓦老城出生地楼房前,很长时间只有一块不大的、很不显眼的牌子,上面简单写着:”某年某月某日,卢梭出生在此楼房内”。2002年才把原先的简陋住房内改造成卢梭空间”,也是用一块一尺见方的小牌子镶在门前。    伏尔泰的情况有所不同,当地有好几处关于他的博物馆。但这并不是因为日内瓦人要刻意宣传他,而是因为这些博物馆的所在地楼房都是伏尔泰本人买下的房产。而且尽管有这么多处他的”圣地”,但很多人还是不知道他在日内瓦住了20多年并写下不少名著的情况。因为这些博物馆从来不被“隆重推出”。    西西公主是日内瓦的常客,最后在日内瓦去世。日内瓦湖边有一个她的雕像,那里正是湖边的黄金地带。但艺术性极强的深绿色雕像并不惹人注意,基座上只标着:“奥匈皇后伊莉莎白1898~1998”,只有对历史熟悉的游人才能知道这是纪念西西公主在此遇难100周年所作。普通游人可能会忽略而过。    陀斯妥耶夫斯基也在日内瓦住过,他的名作《白痴》就是在那里开篇的。我曾企图按照书上记载在某路某号他的故居去寻找他的足迹,但一无所获,连书上说的一块铜牌都未找到。    其他如雨果,福楼拜,司汤达列宁等很多文豪、政治家都在日内瓦有过经历,有过重要的历史性记载,但都很难找到有关他们的明显的纪念物。很难说明为什么日内瓦不为这些历史名人搭建舞台。这也许与日内瓦一贯的自制力和自信心有关他们不需要“名人效应”来为城市增色。日内瓦的象征是它形象本身。    当然,城市的态度是一回事,旅游者的眼光又是一回事。前者是文化人情的流露,后者则另有兴趣和任务所在。你要了解日内瓦,掌握一下这些名人在日内瓦的经历和故事,体会他们对日内瓦的评价,无疑将会加深你对该城的认识。    一个地方的山水之景如果太美,往往出不了传世的诗文。反过来说,那些顶级美文所述之景,并不~定是现实中的顶级之景,诸如《岳阳楼》之洞庭,《赤壁赋》之赤壁,游人如果真临其境,恐怕要感到失望。那是因为诗人散文家作文着力在想像,美文中的景色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意象的反映,而客观之景只占某个侧面,某个影子。相反,一个真正的绝妙的客观之景却会妨碍诗人散文家写出绝妙之文:景色之美已经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剥夺了你再作想像的余地,任何词汇都赶不上大自然的创作,手中之笔不免知趣而收,再伟大的诗人也只能默默而退,而沉浸于自然所给予的直接印象中。    日内瓦以及周围一带的湖光山色便是这种情况:虽然有不少大文豪驻足于此,留下了关于这一带美景的文字,但似乎都不能涵盖其魅力。雨果,福楼拜的描写基本上是印象式的,轻轻拂过而已:司汤达在他的《旅行日志》中有不少日内瓦一带的实景描写,表现出一种沉着的、极其朴素的写实主义,这与整个集子的风格相适应,但无论如何不是对山水的最好概括。    事实上,要在一篇或几篇文章里包容全部反映其精神所在的地方也是不可能的。日内瓦及瑞士法语区一带有阿尔卑斯山峰的突兀连绵,有峡谷的幽深曲径,有湖面的浩淼广阔,有河水的湍急蜿蜒,它们相互之间又随地形的变化而组合成无数奇妙景观,即使最能生花之妙笔在此面前也将感到勉为其难!     当然,还有很多摄影、摄像美术作品反映日内瓦的美景,最近瑞士还出了一部名为《莱芒湖》的交响乐,更从音响上表现这一地区的天然景色。日内瓦的山水需要多侧面的描写。    但是无论怎样,想要真正了解其景其色其音,朋友,你最好还是亲临此地,亲自体会。你将在那里获得艺术作品无法替代的精神上乃至身体上的巨大享受。

书籍目录

一 概况综述
二 历史之旅
三 文化之旅
四 商务之旅
五 观光览胜
六 展馆画廊
七 旅游指南
八 周边畅游
九 综合指南

编辑推荐

  日内瓦,这是一片自然与历史以最深沉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土地。  阿尔卑斯山脉伸展到这里时,奇峰连绵,起伏跌宕,正是旋律最变幻的一段。莱芒湖以其500平方公里的广阔和300多米的深度浩荡西行,铺展到此,似是进入尾声,却突发奇响,又引出一段进行曲般的发展它在这里聚敛成欧洲第四大河罗讷河。山与水缠绵争奇,若即若离,协奏出无限的梦想。  2000多年前,凯撒大帝披挂出征,把这里当作一次军事活动的基点,他的作为改变了瑞士的命运。之后,日内瓦在欧洲历史上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18世纪的启蒙运动,19、20世纪欧洲乃至世界政治上的许多重大举措,都是在日内瓦奏响序曲,它的印迹深深地刻在历史画卷上。  尽管日内瓦的自然与历史如此交响辉煌,但它是那样的宁静,没有喧哗,没有张扬,任何嘹亮的高音均迅即化为深沉的回响。所以雨果每次到日内瓦,总感到难以言喻的“孤独”。这是一种能震动诗人哲学家心灵的孤独,一种能使历史沉思的孤独。  10多年前当作者踏上这片土地时,这首由自然和历史交织而成的乐曲,如晨露润肤般已经给了他宾至如归的感觉。今天,在出版创意者的推动下,他将重新来聆听它,分析它,直至它的每一个令人心动的音节,以期能向中国旅游者提供一个关于日内瓦以及瑞士法语区的总印象。  一个地方太出名了,人们对它的全貌反而会不甚了了,甚至会产生不确切的印象。这是因为所谓出名,总是在某些方面特别突出,光泽四射,外界的人被这种聚焦所引导,容易忽视对其他方面的了解,而无法掌握全貌。  日内瓦大约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一提起它,人们便联想到《日内瓦公约》,联想到联合国欧洲总部,联想到那些重大的国际谈判。这些确实都是日内瓦作为一座名城的闪光点之所在。但假如你对他们说,日内瓦还有一部饶有兴味、丰富多彩的历史,还有很多经济文化上别的城市少见的特殊之处,他们也许会用一种淡漠的表情望着你,问:啊,是吗?”一一这些东西他们可能从未关注。他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国际活动”这一点上。  先不要说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对了解一个城市是很片面的,即使在”国际活动’这点上,如果没有一个关于日内瓦特性总体的认识,也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当人们说到某个事件发生在日内瓦时,这“日内瓦”三字是那样自然,好像不必深究似的。因为大家知道,日内瓦作为 个国际活动中心,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它的中立性。这个中立性意味着什么呢?人们也许也知道,这个中立性就意味着:只搭建舞台,不充当演员。但是问题在于,这样一种中立立场说起来容易 实现起来却难。当这么多重大的国际事件在你身边发生,当满天风云在你身边呼啸翻腾,你要保持冷静,保持缄默,保持距离,是需要极大的内制力才行。在我看来,日内瓦,以至整个瑞士就是这么一个具有深不可测的自制力的地方。从l936年国际联盟建址在日内瓦起 之后又演变为联合国欧洲总部,瑞士都不是这个国际俱乐部的成员。直至2001年,经过再次公民投票,才以两个微弱多数(人数过半,州过半)正式加入联合国,成为世界上除梵蒂冈之外的最后一个加入联合国的欧洲国家。总部设在此地,而此地却是最后一个加入者。  多少年来它一方面为建址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一方面又远远地冷眼望着这个是非之地而不吭一声,这看起来是个悖论,但却隐藏着一种深厚的逻辑,一种只有日内瓦人,只有瑞士人才有的逻辑。要理解这种逻辑,那就需要了解整个日内瓦的历史,日内瓦的人情,日内瓦的文化。  一个地方名人的足迹太多了,这些足迹反而会失去“名人效应”。日内瓦便是这么一个地方。在日内瓦你走到哪里,都会有一些使你吃惊的发现:原来他(她)在这里生活过?!但是你这个感觉很快会被其他类似的发现所带来的效应所替代,渐而渐之也就不以为意,处之漠然了。甚至不把这些名字与日内瓦联系起来。这种情况的产生也许与一现象有关,就是日内瓦人本身不着意渲染这些“名人效应”,再了不起的人物在这里留下的一切,只是尽可能地被严格按原貌保留下来,稍加整理,砌块小牌,以原来的住所辟一个简单的陈列室,不加雕饰,不加颂赞之词。  一代伟人卢梭,明明出生于日内瓦,一直是日内瓦公民,但在很多场合下被看作是法国思想家,原因之一大约与缺少对他这方面的宣传有关。虽然有一座很不错的雕像,底座上刻着“日内瓦公民卢梭”字样,但还是远不足以把他与日内瓦联系在一起。在他的日内瓦老城出生地楼房前,很长时间只有一块不大的、很不显眼的牌子,上面简单写着:”某年某月某日,卢梭出生在此楼房内”。2002年才把原先的简陋住房内改造成卢梭空间”,也是用一块一尺见方的小牌子镶在门前。  伏尔泰的情况有所不同,当地有好几处关于他的博物馆。但这并不是因为日内瓦人要刻意宣传他,而是因为这些博物馆的所在地楼房都是伏尔泰本人买下的房产。而且尽管有这么多处他的”圣地”,但很多人还是不知道他在日内瓦住了20多年并写下不少名著的情况。因为这些博物馆从来不被“隆重推出”。  西西公主是日内瓦的常客,最后在日内瓦去世。日内瓦湖边有一个她的雕像,那里正是湖边的黄金地带。但艺术性极强的深绿色雕像并不惹人注意,基座上只标着:“奥匈皇后伊莉莎白1898~1998”,只有对历史熟悉的游人才能知道这是纪念西西公主在此遇难100周年所作。普通游人可能会忽略而过。  陀斯妥耶夫斯基也在日内瓦住过,他的名作《白痴》就是在那里开篇的。我曾企图按照书上记载在某路某号他的故居去寻找他的足迹,但一无所获,连书上说的一块铜牌都未找到。  其他如雨果,福楼拜,司汤达列宁等很多文豪、政治家都在日内瓦有过经历,有过重要的历史性记载,但都很难找到有关他们的明显的纪念物。很难说明为什么日内瓦不为这些历史名人搭建舞台。这也许与日内瓦一贯的自制力和自信心有关他们不需要“名人效应”来为城市增色。日内瓦的象征是它形象本身。  当然,城市的态度是一回事,旅游者的眼光又是一回事。前者是文化人情的流露,后者则另有兴趣和任务所在。你要了解日内瓦,掌握一下这些名人在日内瓦的经历和故事,体会他们对日内瓦的评价,无疑将会加深你对该城的认识。  一个地方的山水之景如果太美,往往出不了传世的诗文。反过来说,那些顶级美文所述之景,并不~定是现实中的顶级之景,诸如《岳阳楼》之洞庭,《赤壁赋》之赤壁,游人如果真临其境,恐怕要感到失望。那是因为诗人散文家作文着力在想像,美文中的景色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意象的反映,而客观之景只占某个侧面,某个影子。相反,一个真正的绝妙的客观之景却会妨碍诗人散文家写出绝妙之文:景色之美已经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剥夺了你再作想像的余地,任何词汇都赶不上大自然的创作,手中之笔不免知趣而收,再伟大的诗人也只能默默而退,而沉浸于自然所给予的直接印象中。  日内瓦以及周围一带的湖光山色便是这种情况:虽然有不少大文豪驻足于此,留下了关于这一带美景的文字,但似乎都不能涵盖其魅力。雨果,福楼拜的描写基本上是印象式的,轻轻拂过而已:司汤达在他的《旅行日志》中有不少日内瓦一带的实景描写,表现出一种沉着的、极其朴素的写实主义,这与整个集子的风格相适应,但无论如何不是对山水的最好概括。  事实上,要在一篇或几篇文章里包容全部反映其精神所在的地方也是不可能的。日内瓦及瑞士法语区一带有阿尔卑斯山峰的突兀连绵,有峡谷的幽深曲径,有湖面的浩淼广阔,有河水的湍急蜿蜒,它们相互之间又随地形的变化而组合成无数奇妙景观,即使最能生花之妙笔在此面前也将感到勉为其难!  当然,还有很多摄影、摄像美术作品反映日内瓦的美景,最近瑞士还出了一部名为《莱芒湖》的交响乐,更从音响上表现这一地区的天然景色。日内瓦的山水需要多侧面的描写。  但是无论怎样,想要真正了解其景其色其音,朋友,你最好还是亲临此地,亲自体会。你将在那里获得艺术作品无法替代的精神上乃至身体上的巨大享受。

作者简介

这是一片自然与历史深沉结合的土地,山与水缠绵,历史风云际汇,中立缄默是这里文化和历史的反映。四季变换的阿尔卑斯山,宁静湛蓝的日内瓦湖,花钟、喷泉和“万国宫”,古堡、温泉和葡萄园,在这最贴近自然的一方水土,流传着世界名人的经历和故事……湖光山色的绝唱与开放的人文气象交织成令人心动的乐曲。随着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学者的笔触所展开的画面,日内瓦与瑞士法语区的精粹从容展现,使你得到审美的享受和体验。

图书封面


 日内瓦与瑞士法语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地理政治类书籍我超喜欢,难得可以买到这么详细的书,好高兴好高兴!
  •     制作绝对算不上精美图片处理很随便很模糊许多细节印刷错误但只大概了解下日内瓦,本书也差不多
  •     图片很漂亮,价格也很合适。瑞士有四大语言区,日内瓦曾经是法国省份首府,当然是说法语啦!
  •     用处不大,很多内容都没说清楚。
  •     十二年以前大陆出的导游书 虽然没章法但不乏细节 还是用心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