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
ISBN:9787214049391
作者:[美] 韩书瑞,罗友枝
页数:249页

内容概要

韩书瑞现任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系执行主任。1966年,她从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并获得前往台湾学习中文的机会,1968年在耶鲁获得东亚研究的硕士学位,197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之后,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93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著有《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中国的千禧年之乱:1813年的八卦教起义》、《北京的寺庙与城市生活,1400—1900》等著作。罗友枝是位美籍日裔学者,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她的研究方向是近代东亚和中国近代史研究,著有《中国南方的农业变化与农业经济》、《清代中国的教育与大众文化》、《晚清帝国与大众文化》(合著)等。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插图说明
序言
第一章 政府政策
政治结构
社会政策
经济复苏
对外关系
第二章 社会关系
亲属关系
住地与社区
经济组织
恩眷
第三章 文化生活
城市生活刀
学者文化
物质文化
人生礼仪
年节礼仪
国家礼仪
价值观与信仰
第四章 社会变化
经济差异与发展
人口变化趋势
世袭地位
社会流动
少数民族的同化
边疆社会
新的组织
第五章 地区社会
华北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
东南沿海
岭南
中国西北
长江上游
中国西南
满洲
台湾
地区与国家
第六章 世纪的遗产
王朝的衰落?
增长与复杂性
鸦片战争
索引

编辑推荐

  本书采用了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长时段”的概念,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研究扩展到1680年至1820年之间,前面追溯至清朝的建立,后面涉及到18世纪对后一世纪的影响,以见历史发展的渐进延续。而与年鉴学派有较大不同的是,《十八世纪中国社会》并不忽视政治史,认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举措对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明显的影响。书中还运用了施坚雅(G.W.Skinner)的“大区”研究范型,将中国分为若干大区分别探究,以避免将庞大的清帝国视为一个无差别的整体。《十八世纪中国社会》是部富有新意的概览性学术著作,其读者不限于专攻清史的专家,对广大一般读者也很适宜。

作者简介

中国近300年的历史,18世纪相对来说不太受重视,学者们更关注的是19世纪的变革和20世纪的革命。另外学者们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总体评价也不高,认为这是个腐败奢靡、文化停滞的时期。而这本由两位美国女学者撰写的著作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们认为“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时期”。 本书的核心观点强调,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远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来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更加多元化”。另外这一时期学术上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的各门学术奠定了基础,商人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

图书封面


 十八世纪中国社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很想知道在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没有经历文革,没有经历三反五反,没有经历过大跃进,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没有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没有经历过辛亥革命,没有经历过百日维新,没有经历过天平天国运动,没有经历过洋务运动,没有经历过一次次的西方列强入侵……那个原原本本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好奇。强烈的好奇。那后假象这些都没有发生,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会怎样?它将何去何从?《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给了我更大的想象空间。可能中国社会会像一颗晚期的恒星,在我膨胀到要塌陷。可能它会在我纠正。不管经过多少次蹂躏扭曲,中国社会脱胎于那个社会。不管你承不承认,那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根,我们中国人的魂,怎么也割不断的。
  •     此时的中国处于“交换与整合”的节点,这是本书的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观点。之前的很多中外学者对那时中国的印象估计都不怎么好,因为此时离19世纪的糟糕境遇——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北京失陷……已越来越近了。韩、罗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逆向思维的空间,220政治腐败不一定代表经济衰败,相反,正是经济的深度发展——走向对外经济、走向世界市场,使得清政府在挑战中失败,政治局面不断恶化,加上之后的外国侵华势力的卷入,终于结束了王朝的生命。——截自本人的书评
  •     剑桥前清史的作者之一,功力深厚,当然这本书是不会受网络光头党们的欢迎的,所以书评标准千万不能人云亦云,尤其是在这个被网络暴民愚民和光头党所控制的网络。烂书往往被推的很高,比如明朝那些事儿。而好书往往无人问津,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主要是在现代相关研究基础上,用另一个视角试图进行解释,缺乏足够的一手文献支撑。
  •     这本书也就一般吧,过多的臆想与揣测!
  •     不枯燥的描述性历史
  •     读了这本书,可以深刻意识到中国史学亟待改进的地方;二战后西方史学的四个转向(转向语言学、社会史、文化史、新历史主义)中社会史是重点,我们没有赶上,现在则应该学习先进的史学思想,进一步推动史学现代化并探索史学民族化
  •     建立在二手资料之上的清史研究或已成为西方学者之一特色,广泛征引、平铺直叙,所的结论概皆证成“其说”而已。对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的看法固然因人而异、岐出岐入,而本书所述——“18世纪在中国近代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时期”,从长程历史发展过程看不能指其为非,要之亦仅在西方学术发展脉络中方能得其实。
  •     长时段的论证,缺乏爆点,难免倦怠啊。
  •     非常好的著作.
  •     除了认为“单身男性汉人进入藏区……造成藏区男女比例失调,与男性出家为僧和一妻多夫现象有关”比较雷人外,别的还行~
  •     剑桥中国史的一部分……适合做教材,但是有地方欠精细。
  •     开阔的视角 零散是不可避免的
  •     真心不喜欢历史学的描述,又琐碎又没观点也没逻辑。为什么会被老师力荐==
  •     对中国社会形成和结构我们一直都没有认真地对待,大概真是在此山中的原因吧,是身边的一切稀松平常,不会认真对待。国外人道是有不同的视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吧!
  •     写的还不错,有一定可读性
  •     两个作者都是厉害人物。
  •     果然有中国剑桥史的味道~
  •     被豆娘逼的填了“读过”
  •     琐碎干涩,读完了什么都没得到
  •     百科全书式,中学当教材读过就好了
  •     为了完成作业看的,并不甚精彩
  •     韩姐总是娓娓道来
  •     对中国社会各层面的总结和认识精妙绝伦,意外的买到了一本好书。
  •     作为通览性质的书有些观点挺新颖,但是像文字狱什么的为什么不讨论呢,这也能算文化有活力的表现吗
  •     2011.05.07——2011.05.13
  •     年鉴学派看18世纪的中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