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别裁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读史别裁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807533863
作者:张耐冬
页数:261页

章节摘录

“权”:古老的博弈命题汉字是一种神奇的符号,从古至今,不但每个字的字型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而且字义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有学者说,弄清楚了一个字的含义演变,就等于研究了一部中国文化史。这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汉字字义的演变,不但是凝固着的文化史,更是被尘封的政治史。当腥风血雨、刀光剑影在时光的侵蚀中渐渐淡去,留下的只是简单的几个字,让后人细细品味。在我看来,“权”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极有代表性的一个字,它不但道出了古代政治的精髓,更是将中国的政治哲学一言蔽之。“权”字在政治领域的含义大概可分两类:一是权力,二是权变。权力这一含义,大抵是从“秤锤”这一含义引申而来的,表示举足轻重的力量和关键性因素,这恰恰是政治活动的核心,即实力与地位;权变这一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于权谋,即以谋略为指导而进行的策略调整。权力与权变,就像兵法中所讲的“奇”与“正”,相辅相成,构成了政治活动的主体。对政治而言,更有意义的一点是,如果只有权力而无权变,就会出现赤裸裸的专制和暴力;如果只有权变而无权力,则只能是巧言令色而无实际行动。这个道理,被先秦时代最后一位法家大师韩非子归纳出来,就是三个字:法、术、势。按照今天的理解,权力就是势,而权变则是术,将二者糅合在一起,使权力与权变都在可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则是法。由此可见,“权”在政治领域中的含义,正是法家思想的核心。如果将视野放得更广阔一些,我们就会发现,“权”的这两重政治含义不但与古代政治密切相关,更和现代博弈论有对接的可能。博弈论的研究重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理性人”应对各类问题时的对策制定与选择。乍看上去,似乎博弈论研究的只是“权变”,但对策选择实际上与实力、地位息息相关,因此,博弈论在很多时候能够对以“权”为中心的古代政治作出精细的分析。

前言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这是一个看上去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同时也是很多人都试图回答但语焉不详的问题。“了解过去”、“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些认识”、“学习古人的经验”和“从历史中寻找借鉴”之类的理由,似乎都言之成理,但都不够充分。在历史课本上,曾经有这样一首“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这首歌谣朗朗上口,也确实比较适合学生背诵。似乎另有一首比较复杂的,笔者现在只记得其中的前两句: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乱悠悠。这种“朝代歌”的形式,一直以来是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和古代的启蒙教育有些共通之处。久而久之,我们只记得朝代名称和著名人物。但为何会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三国鼎立、五代战乱,却总是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教科书上所讲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变化万端的中国历史对照起来,总显得过于抽象,难以在历史中找到对应之处。因此,我们只满足于对历史故事和历史过程的了解,而这些了解,很多时候是来自于《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国的历史认知水平,停留在青少年水平,这总是个问题。早在一百多年以前,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就曾经在《新史学》一文中对中国的传统史学进行过批判,他归纳出了传统史学的“四弊”、“二病”,其中最具启发性的,就是“能铺叙而不能别裁”。所谓“铺叙”,就是对历史过程、历史故事的讲述,让人们在听故事中了解过去,但也仅此而已。而所谓“别裁”,就是在铺天盖地的历史资料中取其精华,用自己的思想、眼光和认识将其重新组织起来,这样写出的历史,有框架、有脉络,更有高度与深度。如果从梁启超的角度来观察,在他发表《新史学》之后的这一百多年里,历史书籍还是以讲述过程、描绘细节为能事,而描述脉络、阐述思路的著作,却少得可怜。更有意思的一点是,那些动辄纵论几千年中国历史,对各个时代挥斥方道的作品,则几乎无一出自历史学专业人士之手,而大众只能接受这些来路不明的东西,以讹传讹的情况时有发生。以“别裁”形式来讲述历史,目前已是专业的历史学工作者应该重视的工作了。因此,笔者不揣鄙陋,愿意抛砖引玉,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若干核心问题进行评说。就像那句被反复引用的名言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读史的过程中,确立一个完整的历史坐标系,然后在上面找出当代的位置,自己的位置,其实是读史的最终目标。就学科内容而言,历史学研究的目标是求真与探究历史规律,但求真之后当然要求善、求美,探究规律之后自然也要思考规律对现实的作用,因此,本书力求在论述之间,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现实、认识自身的参照系,以期能够让读者体会到读史与阅世之间的互动。

后记

很多人都曾问过我同一个问题:在大学里,历史系是教什么的?在他们看来,从小学到高中,历史都是一门副科,而且所教的内容也大同小异,差别只在于详细或是简单。因此,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在大学还要专门设立历史系,还要有一群历史系的教师和学生。事实上,这种疑问和困惑,并不仅仅源于我们常说的“误解”与“隔阂”,而是源于功能上的考虑——在很多人看来,专门的历史教育是多余的。更多的情况下,对普通人而言,只要听过些评书,看过些演义小说,翻过一点儿《上下五千年》,就已经足够,就像摆地摊不需要去学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一样。其实,人们有这样的想法,也与专业历史学工作者很久以来不愿从事“科普”工作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居里夫人只是醉心于自己的研究而不对外界公布成果,也许镭和钋只是科学家实验室里的奇珍,但不会成为大众视野中的科学奇葩;如果爱因斯坦只是满足于自己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而不进行实际工作,也许“E=MC2”只会成为一个空洞的公式,而不会有威慑世界的核弹。历史学也是这样,学者们有很多过人的见解,但这些见解都被拦在学界的围墙之中,而不能为大众所知。马克思说过,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此来比喻专业历史学工作者的学术见解与大众影响,似乎也不过分。于是,就有了这本《读史别裁》。书中的话题,从时间跨度上来看,上起春秋,下至北宋,实际上只是中国历史的前一半。如果将中国历史视为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那么这前一半就是中国历史与文化孕育、发生、成形的时期。溯流而上,探其本源,能够让我们对历史与文化的脉络认识得更为清楚,而后半段的发展、流变,则是在成形之后的“变形记”。孙悟空纵然有七十二般变化,但变不了的总是那一条猴子的尾巴——这就是本原。对于本原与特质,我向来有特殊的喜好,而对于变形与细节,则相对缺乏耐心。在当年报考大学时,我就将哲学系作为志愿的第一项,最后则被历史系录取。阴差阳错也好,机缘巧合也罢,哲学对于本原和特质的关注,一直在影响着我,也影响着我读史的视野。从1996年踏入历史系的大门开始,我就对本书中所涉及的一些话题产生了兴趣,也陆陆续续写下了若干心得。当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往日的想法也多多少少有过修正,当细读最后的成稿时,看着手边昔日的手稿与不同时间里写就的电子文档,仿佛在与旧日的自己交谈。与旧日的自己交谈,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既会对年少时一些幼稚的想法汗颜,也会偶尔羡慕那时会有敏锐的眼光与独到的想象力,但更多的,是围绕着一个个书中的话题,重新理清自己的心路历程。当思路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却总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心情——毕竟再也不会有当时的心境了,自己也再不会如当年那样意气风发了,当然,更不会如当时一般年轻了。每每想到这些,心底总浮起庄子鼓盆而歌的场景,也许,人生就是如此。本书中的部分内容曾经以单篇的形式在不同的地方发表过,但最后汇集成书、统一修订时,总感觉战战兢兢,也总是在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本书,真的能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关键话题与基本问题一网打尽吗?偶尔读到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的一段话,深得我心。他说。正因为此书只是他对《论语》的一家之言,而且只是对其中某些章节的阐发与解释,所以名之为“别裁”。因此,这本战战兢兢的小书,也借用此意,名为《读史别裁》。在最后,要对一直鼓励和督促我完成此书的王军博士致以谢意。如果没有他,也许就不会有这样一本书的创意,更不会有机会让我重拾思路。本书的责任编辑老师对书稿进行了仔细的审读和订正,令我从中获益匪浅。家师刘后滨教授正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也应笔者所邀慨然赠序,令本书增色不少,在此一并致谢。当此书最后修订完稿的时候,正值酷暑时节,2008年的北京并无特别难熬的苦夏,雨水也格外多。对一个向来惧怕暑热的人来说,这样的夏天无疑是惬意的——也许,这注定是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大时代。

内容概要

张耐冬,男,1977年生,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主讲课程有“《世说新语》研读”、“《史通》研读”、“中国史学史专题”等。
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200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宏观中国史·盛世卷》(合著)、《大唐开国》(合著)等。

书籍目录

“权”:古老的博弈命题
不是谁都能选择背叛
权变的罪与罚
霸主的难题
德与法的盲区
堕落与自赎:士大夫沉浮史(上)
儒与侠的混合体
夭折的“独立精神”
堕落换来的发展
堕落与自赎:士大夫沉浮史(下)
深渊中的挣扎
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项
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
极端的年代:一页吃人的历史
秩序是罪恶的温床
豪门恩怨的权力场
零乱的“吃人”现场拼图
沙场外的决战
细节中的“大历史”
忠臣为何变成叛徒
自然寿命与天下兴亡
囚徒命运与“皇帝新装”
大案例:文化资源生成史
“三国”何以成为大案例
俗与雅:大案例的双重变奏
再造“国魂”
“大案例”不是哈哈镜
阅读他者:读史者之间的对话
影视是否需要史学
文本临摹:历史书写的误区
“借鉴史学”的罪与罚
在启蒙与媚俗之间游走
后记

编辑推荐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历史是古人活动的舞台,文化则是其中积淀而成的传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与文化是精神与思想的遗传基因,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到其本源,揭示中国传统世界的内核,便是别裁。读史要使人明智,也要寻找借鉴,但读史、论史的第一步不应是明智,而应是溯源。只有清楚了历史文化的源头、脉络与发腱,才能知道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能够提供给我们什么借鉴,我们因此才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必须在事物过去中找到它的根源,唯有了解事物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实际状况。  ——莱布尼茨史学的主题就是人类本身及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  ——马克·布洛赫

作者简介

历史是古人活动的舞台,文化则是其中积淀而成的传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与文化是精神与思想的遗传基因,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出其本源,揭示中国传统世界的内核,便是别裁。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作者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去理解历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对于人们耳熟却并不能详的一些历史故事,书中细致地加以拆分,一步一步进行分析,对于故事的出路或结果,提出多种可能性,然后通过排除法,得出历史自身呈现出来的结论,并分析出为什么只能是这个结果的道理。书中讲的道理,事关价值体系,都是大道理。但不是空洞地讲道理,而是建立在大量的细节描述基础上。尤其是通过对各种可能性的分析,把故事本身说得更加透彻,更让人记得住细节,印象深刻。

图书封面


 读史别裁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其实,我很喜欢这本书。冬师赠送,还有签名~
  •     一本非常有思想的书,用另一种角度,另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启人心智!
  •     冬师的书当然要5颗星
  •     哇,这书图书馆存货好多....
  •     看起来好像分析得蛮好的样子。。。
  •     也算是看史书的另一个角度,而且作者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是很专业和独特的,但是虽然有很强的学院气质,同时又各种不屑其他非史学专业出身的作家著作,可是张耐冬也太谄媚了,至少他挑的那些毛病都是类似于领导最大的过失就是不重视身体之类的,所以,还是当推荐书单看比较有意义。
  •     史事背后的,一本有趣的启发思考的书
  •     很认真地读过,甚至自己还加上了注解,但均是反对和补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