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陆)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明朝那些事儿(陆)

出版社:中国海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801655011
作者:当年明月
页数:331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绝顶的官僚  在万历执政的前二十多年里,可谓是内忧不止,外患不断,他祖上留传下来的,也只能算是个烂摊子,而蒙古、宁夏、朝鲜、四川,不是叛乱就是入侵,中间连口气都不喘,军费激增,国库难支。  可是二十年了,国家也没出什么大乱子,所有的困难,他都安然度过。  因为前十年,他有张居正,后十年,他有申时行。  若评选明代三百年历史中最杰出的政治家,排行榜第一名非张居正莫属。在他当政的十年里,政治得以整顿,经济得到恢复,明代头号政治家的称谓实至名归。  但如果评选最杰出的官僚,结果就大不相同了,以张居正的实力,只能排第三。  因为这两个行业是有区别的。  从根本上讲,明代政治家和官僚是同一品种,大家都是在朝廷里混的,先装孙子再当爷爷,半斤对八两。但问题在于,明代政治家是理想主义者,混出来后就要干事,要实现当年的抱负。  而明代官僚是实用主义者,先保证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混。  所以说,明代政治家都是官僚,官僚却未必都是政治家。两个行业的技术含量和评定指标各不相同,政治家要能干,官僚要能混。  张居正政务干得好,且老奸巨滑,工于心计,一路做到首辅,混得也还不错。但他死节不保,死后被抄全家,差点被人刨出来示众,所以只能排第三。  明代三百年中,在这行里,真正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混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当属张居正的老师,徐阶。  混迹朝廷四十多年,当过宰相培训班学员(庶吉士),骂过首辅(张璁),发配地方挂职(延平推官),好不容易回来,靠山又没了(夏言),十几年被人又踩又坑,无怨无悔,看准时机,一锤定音,搞定(严嵩)。  上台之后,打击有威胁的人(高拱),提拔有希望的人(张居正),连皇帝也要看他的脸色,事情都安排好了,才安然回家欢度晚年,活到了八十一岁,张居正死了他都没死,如此人精,排第一是众望所归。  而排第二的,就是张居正的亲信兼助手:申时行。  相信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个结论,因为在明代众多人物中,申时行并不是个引人瞩目的角色,但事实上,在官僚这行里,他是一位身负绝学,超级能混的绝顶高手。  无人知晓,只因隐藏于黑暗之中。  在成为绝顶官僚之前,申时行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具体点讲,是身世不清,父母姓甚名谁,家族何地,史料上一点儿没有,据说连户口都缺,基本属于黑户。  申时行是一个十分谨小慎微的人,平时有记日记的习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今天我和谁说了话,讲了啥,他都要记下来,比如他留下的《召对录》,就是这一类型的著作。  此外,他也喜欢写文章,并有文集流传后世。  基于其钻牛角尖的精神,他的记载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然而奇怪的是,对于自己的身世,这位老兄却是只字不提。  这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而我是一个好奇的人,于是,我查了这件事。  遗憾的是,虽然我读过很多史书,也翻了很多资料,依然没能找到史料确凿的说法。  确凿的定论没有,不确凿的传言倒有一个,而在我看来,这个传言可以解释以上的疑问。  据说(注意前提)嘉靖十四年时,有一位姓申的富商到苏州游玩,遇上了一位女子,两人一见钟情,便住在了一起。  过了一段时间,女方怀孕了,并把孩子生了下来,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申时行。  可是在当时,这个孩子不能随父亲姓申,因为申先生有老婆。  当然了,在那万恶的旧社会,这似乎也不是什么违法行为,以申先生的家产,娶几个老婆也养得起,然而还有一个更麻烦的问题——那位女子不是一般人,确切地说,是一个尼姑。  所以,在百般无奈之下,这个见不得光的私生子被送给了别人。  爹娘都没见过,就被别人领养,这么个身世,确实比较不幸。  但不幸中的万幸是,这个别人,倒也并非普通人,而是当时的苏州知府徐尚珍。他很喜欢这个孩子,并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徐时行。  虽然当时徐知府已离职,但在苏州干过知府,只要不是海瑞,一般都不会穷。  所以徐时行的童年非常幸福,从小就不缺钱花,丰衣足食,家教良好。而他本人悟性也很高、天资聪慧,二十多岁就考上了举人,人生对他而言,顺利得不见一丝波澜。  但惊涛骇浪终究还是来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时行二十八岁,即将上京参加会试,开始他一生的传奇。  然而就在他动身前夜,徐尚珍找到了他,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其实,你不是我的儿子。  没等徐时行的嘴合上,他已把之前所有的一切都和盘托出,包括他的生父和生母。  这是一个十分古怪的举动。  按照现在的经验,但凡考试之前,即使平日怒目相向,这时家长也得说几句好话,天大的事情考完再说,徐知府偏偏选择这个时候开口,实在让人费解。  然而我理解了。  就从现在开始吧,因为在你的前方,将有更多艰难的事情在等待着你,到那时,你唯一能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  这是一个父亲,对即将走上人生道路的儿子的最后祝福。  徐时行沉默地上路了。我相信,他应该也是明白的,因为在那一年会试中,他是状元。  中了状元的徐时行回到了老家,真相已明,恩情犹在,所以他正式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归入徐家。  辛苦养育二十多年,而今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再认父母,收获的时候到了。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的父亲拒绝了这个请求,希望他回归本家,认祖归宗。  很明显,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只有付出,没有收获。  无奈之下,徐时行只得怀着无比的歉疚与感动,回到了申家。  天上终于掉馅饼了,状元竟然都有白捡的。虽说此时他的生父已经去世,但申家的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敲锣打鼓,张灯结彩地把他迎进了家门。  从此,他的名字叫做申时行。  曲折的身世,幸福的童年,从他的养父身上,申时行获取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经验,并由此奠定了他性格的主要特点:  做人,要厚道。  然后当厚道的申时行进入朝廷后,才发现原来这里的大多数人都很不厚道。  在明代,只要进了翰林院,只要不犯什么严重的政治错误,几年之后,运气好的就能分配到中央各部熬资格,有才的入阁当大学士,没才的也能混个侍郎、郎中,就算点背,派到了地方,官也升得极快,十几年下来,做个地方大员也不难。  有鉴于此,每年的庶吉士都是各派政治势力极力拉拢的对象。申时行的同学里,但凡机灵点的,都已经找到了后台,为锦绣前程做好准备。  申时行是状元,找他的人自然络绎不绝,可这位老兄却是巍然不动,谁拉都不去,每天埋头读书,毫不顾及将来的仕途。同学们一致公认,申时行同志很老实,而从某个角度讲,所谓老实,就是傻。  然而事情的发展证明,老实人终究不吃亏。  要知道,那几年朝廷是不好混的,先是徐阶斗严嵩,过几年,高拱上来斗徐阶,然后张居正又出来斗高拱,总而言之是一塌糊涂。今天是七品言官,明天升五品郎中,后天没准就回家种田去了。  你方唱罢我登场,上台洗牌是家常便饭,世事无常,跟着谁都不靠谱,所以谁也不跟的申时行笑到了最后。当他的同学纷纷投身朝廷拼杀的时候,他却始终呆在翰林院,先当修撰,再当左庶子。中间除了读书写文件外,还主持过几次讲学(经筵),教过一个学生,叫做朱翊钧,又称万历。  俗语有云,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晃十年过去,经过无数清洗,到万历元年,嘉靖四十一年的这拨人,冲在前面的,基本上都废了。  就在此时,一个人站到了申时行的面前,对他说,跟着我走。  这一次,申时行不再沉默,他同意了。  因为这个人是张居正。  申时行很老实,但不傻。这十年里,他一直在观察,观察最强大的势力,最稳当的后台,现在,他终于等到了。  此后他跟随张居正,一路高歌猛进,几年内就升到了副部级礼部侍郎,万历五年(1577),他又当上了吏部侍郎,一年后,他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的爹死了,虽说他已经获准夺情,但也得回家埋老爹。为保证大权在握,他推举年仅四十三岁的申时行进入内阁,任东阁大学士。  历经十几年的苦熬,申时行终于进入了大明帝国的最高决策层。  但是当他进入内阁后,他才发现,自己在这里只起一个作用——凑数。  因为内阁的首辅是张居正,这位仁兄不但能力强,脾气也大,平时飞扬跋扈,是不折不扣的猛人。  一般说来,在猛人的身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当敌人,要么当仆人。  申时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很明白,像张居正这种狠角色,只喜欢一种人——听话的人。  申时行够意思,张居正也不含糊,三年之内,就把他提为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从一品)。  但在此时的内阁里,申时行还只是个小字辈,张居正且不说,他前头还有张四维、马自强、吕调阳,一个个排过去,才能轮到他。距离那个最高的位置,依然是遥不可及。  申时行倒也无所谓,他已经等了二十年,不在乎再等十年。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不用等十年,一年都不用。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死了。  树倒猢狲散。隐忍多年的张四维接班,开始反攻倒算,重新洗牌,局势对申时行很不利,因为地球人都知道他是张居正的亲信。  在这关键时刻,申时行第一次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混功”。  作为内阁大学士,大家弹劾张居正,他不说话;皇帝下诏剥夺张居正的职务,他不说话;抄张居正的家,他也不说话。  但不说话,不等于不管。  申时行是讲义气的,抄家抄出人命后,他立即上书,制止情况进一步恶化。还分了一套房子,十倾地,用来供养张居正的家属。  此后,他又不动声色地四处找人做工作,最终避免了张先生被人从坟里刨出来示众。  张四维明知申时行不地道,偏偏拿他没办法。因为此人办事一向是滴水不漏,左右逢源,任何把柄都抓不到。  但既然已接任首辅,收拾个把人应该也不太难,在张四维看来,他有很多时间。  然而事与愿违,张首辅还没来得及下手,就得到了一个消息——他的父亲死了。  死了爹,就得丁忧回家,张四维不愿意。当然,不走倒也可以,夺情就行,但五年前张居正夺情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考虑到自己的实力远不如张居正,且不想被人骂死,张四维毅然决定,回家蹲守。  三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此时,老资格的吕调阳和马自强都走了,申时行奉命代理首辅,等张四维回来。  一晃两年半过去了,眼看张先生就要功德圆满,胜利出关,却突然病倒了。病了还不算,两个月后,竟然病死了。  上级都死光了,进入官场二十三年后,厚道的老好人申时行,终于超越了他的所有同学,走上了首辅的高位。  一个新的时代,将在他的手中开始。  取胜之道  就工作能力而言,申时行是十分卓越的,虽说比张居正还差那么一截,但在他的时代,却是最为杰出的牛人。  因为要当牛人,其实不难,只要比你牛的人死光了,你就是最牛的牛人。  就好比你上世纪三十年代和鲁迅见过面,给胡适鞠过躬,哪怕就是个半吊子,啥都不精,只要等有学问、知道你底细的那拨人都死绝了,也能弄顶国学大师的帽子戴戴。  更何况申时行所面对的局面,比张居正时要好得多:首先他是皇帝的老师,万历也十分欣赏这位新首辅;其次,他很会做人,平时人缘也好,许多大臣都拥戴他;加上此时他位极人臣,当上了大领导,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不过,只是似乎而已。  所谓朝廷,就是江湖。即使身居高位,扫平天下,也绝不会缺少对手。因为在这个地方,什么都会缺,就是不缺敌人。  张四维死了,但一个曯密封的,只有编号,没有姓名,根本无法舞弊。  万历支持了他的老师,命令将丁此吕降职调任外地,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然而这道谕令的下达,才是暴风雨的真正开端。  明代的言官中,固然有杨继盛那样的孤胆英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团伙作案。一个成功言官的背后,总有一拨言官。  丁此吕失败了,于是幕后黑手出场了,合计三双。  这三个人的名字,分别是李值、江东之,羊可立。在我看来,这三位仁兄是名副其实的“骂仗铁三角”。  之所以给予这个荣誉称号,是因为他们不但能骂,还很铁。  李、江、羊三人,都是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原本倒也不熟,自从当了御史后,因为共同的兴趣和事业(骂人)走到了一起,在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成为了新一代的搅屎棍。  之所以说新一代,是因为在他们之前,也曾出过三个极能闹腾的人,即大名鼎鼎的刘台、赵用贤、吴中行。这三位仁兄,当年曾把张居正老师折腾得只剩半条命,十分凑巧的是,他们都是隆庆(1571)五年的进士,算是老一代的铁三角。  但这三个老同志都还算厚道人,大家都捧张居正,他们偏骂,这叫义愤。后来的三位,大家都不骂了,他们还骂,这叫投机。  丁此吕的奏疏刚被打回来,李植就冲了上去,枪口直指内阁的申时行。还把管事的吏部尚书杨巍搭了上去,说这位人事部长逢迎内阁,贬低言官。  话音没落,江东之和羊可立就上书附和,一群言官也跟着凑热闹,舆论顿时沸沸扬扬。  对于这些举动,申时行起先并不在意:丁此吕已经滚蛋了,你们去闹吧,还能咋地?  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几天以后,万历下达了第二道谕令,命令丁此吕留任,并免除应天主考高启愚(负责出考题)的职务。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政治信号。  其实申时行并不知道,对于张居正,万历的感觉不是恨,而是痛恨。这位曾经的张老师,不但是一个可恶的夺权者,还是笼罩在他心头上的恐怖阴影。  支持张居正的,他就反对,反对张居正的,他就支持!无论何人、何时、何种动机。  这才是万历的真正心声,上次赶走丁此吕,不过是给申老师一个面子,现在面子都给过了,该怎么来,咱还怎么来。  申时行明白,大祸就要临头了:今天解决出考题的,明天收拾监考的,杀鸡儆猴的把戏并不新鲜。  情况十分紧急,但在这关键时刻,申时行却表现出了让人不解的态度,他并不发文反驳,对于三位御史的攻击,保持了耐人寻味的沉默。  几天之后,他终于上疏,却并非辨论文书,而是辞职信。  就在同一天,内阁大学士许国、吏部尚书杨巍同时提出辞呈,希望回家种田。  这招以退为进十分厉害,刑部尚书潘季驯、户部尚书王璘、左都御史赵锦等十余位部级领导纷纷上疏,挽留申时行。万历同志也手忙脚乱,虽然他很想支持三位骂人干将,把张居正整顿到底,但为维护安定团结,拉人干活,只得再次发出谕令,挽留申时行等人,不接受辞职。  这道谕令有两个意思,首先是安慰申时行,说这事我也不谈了,你也别走了,老实干活吧。  此外,是告诉江、羊、李三人,这事你们干得不错,深得我心(否则早就打屁股了),但到此为止,以后再说。  事情就此告一段落,然而之后的发展告诉了我们,这一切,只不过是热身运动。  问题的根源,在于“铁三角”。科场舞弊事件完结后,这三位拍对了马屁的仁兄都升了官:江东之升任光禄寺少卿,李植任太仆寺少卿,羊可立为尚宝司少卿。  太仆寺少卿是管养马的,算是助理弼马温,正四品。光禄寺少卿管吃饭宴请,是个肥差,正五品。尚宝司少卿管公章文件,是机要部门,从五品。  换句话说,这三个官各有各的好处,却并不大,可见万历同志心里有谱:给你们安排好工作,小事来帮忙,大事别掺和。  这三位兄弟悟性不高,没明白其中的含义,给点颜色就准备开染坊。虽然职务不高,权力不大,却都很有追求,可谓是手攥两块钱,心怀五百万,欢欣鼓舞之余,准备接着干。  而这一次,他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打算捏软柿子,将矛头对准了另一个目标——潘季驯。  可怜潘季驯同志,其实他并不是申时行的人。说到底,不过是个搞水利的技术员,高拱在时,他干,张居正在时,他也干,是个标准的老好人,无非是看不过去,说了几句公道话,就成了打击对象。  话虽如此,但此人一向人缘不错,又属于特殊科技人才,还干着司法部部长(刑部尚书),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  可是李植只用了一封奏疏,就彻底终结了他。  这封奏疏彻底证明了李先生的厚黑水平,非但绝口不提申时行,连潘技术员本人都不骂。只说了两件事——张居正当政时,潘季驯和他关系亲密,经常走动,张居正死后抄家,他曾几次上书说情。  这就够了。  申时行的亲信,不要紧;个人问题,不要紧;张居正的同伙,就要命了。  没过多久,兢兢业业的潘师傅就被革去所有职务,从部长一踩到底,回家当了老百姓。  这件事干得实在太过龌龊,许多言官也看不下去了。御史董子行和李栋分别上书,为潘季驯求情,却被万历驳回,还罚了一年工资。  有皇帝撑腰,“铁三角”越发肆无忌惮,把战火直接烧到了内阁的身上,而且下手也特别狠,明的暗的都来。先是写匿名信,说大学士许国安排人手,准备修理李植、江东之。之后又明目张胆地弹劾申时行的亲信,不断发起挑衅。  部长垮台,首辅被整,闹到这个份上,已经是人人自危,鬼才知道下个倒霉的是谁。连江东之当年的好友,刑科给事中刘尚志也憋不住了,站出来大吼一声:  “你们要把当年和张居正共事过的人全都赶走,才肯干休吗(尽行罢斥而后已乎)?!”  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在这片狂风骤雨之中,有一个人却始终保持着沉默。  面对漫天阴云,申时行十分之镇定,既不吵,也不闹,怡然自得。  这事要换在张居正头上,那可就了不得了。以这位仁兄的脾气,免不了先回骂两句,然后亲自上阵,罢官、打屁股,搞批判,不搞臭搞倒誓不罢休。刘台、赵用贤等人,就是先进典型。  就能力与天赋而言,申时行不如张居正,但在这方面,他却远远地超越了张先生。  申首辅很清楚,张居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务天才。而像刘台、江东之这类人,除了嘴皮子利索,口水旺盛外,干工作也就是个白痴水平。和他们去较真,那是要倒霉的,因为这帮人会把对手拉进他们的档次,并凭借自己在白痴水平长期的工作经验,战胜敌人。  所以在他看来,李植、江东之这类人,不过是跳梁小丑,并无致命威胁,无须等待多久,他们就将露出破绽。  所谓宽宏大量,胸怀宽广之外,只因对手档次太低。  然而“铁三角”似乎没有这个觉悟,万历十三年(1585)八月,他们再一次发动了进攻。  事情是这样的,为了给万历修建陵墓,申时行前往大峪山监督施工,本打算打地基,结果挖出了石头。  在今天看来,这实在不算个事,把石头弄走就行了。可在当时,这就是个掉脑袋的事。  皇帝的陵寝,都是精心挑选的风水宝地,要保证皇帝大人死后,也得躺得舒坦,竟然挑了这么块石头地,存心不让皇上好好死,是何居心?  罪名有了,可申时行毕竟只是监工,要把他拉下水,必须要接着想办法。  经过一番打探,办法找到了:原来这块地是礼部尚书徐学谟挑的,这个人不但是申时行的亲家,还是同乡。很明显,他选择这块破地,给皇上找麻烦,是有企图的,是用心不良的,是受到指使的。  只要咬死两人的关系,就能把申时行彻底拖下水。而这帮野心极大的人,也早已物色好了首辅的继任者,只要申时行被弹劾下台,就立即推荐此人上台,并借此控制朝局,这就是他们的计划。  然而这个看似万无一失的计划,却有两个致命的破绽。  几天之后,三人同时上疏,弹劾陵墓用地选得极差,申时行玩忽职守,任用私人,言辞十分激烈。  在规模空前的攻击面前,申时行却毫不慌张,只是随意上了封奏疏说明情况,因为他知道,这帮人很快就要倒霉了。  一天之后,万历下文回复:  “阁臣(指申时行)是辅佐政务的,你们以为是风水先生吗(岂责以堪舆)!?”  怒火中烧的万历骂完之后,又下令三人罚俸半年,以观后效。  三个人被彻底打懵了,他们抓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归根结底,还是信息工作没有到位。这几位仁兄晃来晃去,只知道找地的是徐学谟,却不知道拍板定位置的,是万历。  皇帝大人好不容易亲自出手挑块地,却被他们骂得一无是处,不出口气实在说不过去。  不过还好,毕竟算是皇帝的人,只是罚了半年的工资,励精图治,改日再整。  可还没等这三位继续前进,背后却又挨了一枪。  在此之前,为了确定申时行的接班人选,三个人很是费了一番脑筋,反复讨论,最终拍板——王锡爵。  这位王先生,之前也曾出过场。张居正夺情的时候,上门逼宫,差点把张大人搞得横刀自尽,是张居正的死对头,加上他还是李植的老师,没有更适合的人选了。  看上去是那么回事,可惜有两点,他们不知道:其一,王锡爵是个很正派的人,他不喜欢张居正,却并非张居正的敌人。  其二,王锡爵是嘉靖四十一年进士,考试前就认识了老乡申时行,会试,他考第一,申时行考第二,殿试,他考第二,申时行第一。  ……

前言

  旷野上,当年明月踽踽而行。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当年明月大喊一声。声音消失在风中,当年明月继续踽踽地走着,山野一片寂静。好一段时间,远远地,传来一阵阵回声:“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声音渐渐消失,山野又归于寂静。前面那座古庙里有点儿动静,一个小和尚好像刚睡醒,慢腾腾地伸了个懒腰,抖落了身上厚厚的尘土。噢!那不是朱重八吗?他朝四下看了看,然后向当年明月走来了。那边还有人,朱棣骑着马,风尘仆仆,身上浸着汗水,也向这边赶来。后边是方孝孺,一脸正气,拉着朱允,有点儿嫌他走得太慢;沮丧的胡惟庸,骄横的蓝玉,都来了。远远地,过来一个瘦了吧唧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朱厚照,还是那样儿,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走路也是一摇一晃的……这么多人都围上了当年明月,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乱哄哄的,有的拍着当年明月的肩膀,有的指手画脚,吵吵嚷嚷,只听清几个词儿:很精彩的,很精彩的,写写吧,写写吧……写吧,写吧,就像写你们公司的老板,那个胖子,写厂子里那个猴儿精小李,前村儿的嘎子,胡同儿里的小三儿,写吧,想到哪儿写哪儿,就这么写吧……当年明月也不知是惊喜,还是兴奋,都快晕了。镜头拉远。声音淡出。旷野上又是一片寂静。忽然,一阵风吹来,一摞纸被吹散了,漫天飞舞。一个过路人捡起一张,一看,原来是书稿,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这也算我给它写的序,比上次那篇序轻松点儿。  毛佩琦  2006年9月8日于北七家村

媒体关注与评论

  当年明月,心灵历史开创者,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史。  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明朝那些事儿》的确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我热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期待他把这三百年写完。  ——毛佩琦(央视百家讲坛主讲)  作为朱元璋的后人(家谱为证),能够看到这样好的文章真是三生有幸。  ——竹筏渡海(网友,有家谱证明是朱元璋×重孙)  作者鲜活的语言,让诸如PK这样诙谐有趣的现代场面,放到六百多年前的历史天空下,也不算突兀,皇帝大仙,乱臣贼子都是人,谁都有各自的精彩和蹩脚,形同又一出“加油!好男儿”。  ——西峰志(网友,书评人)  《明朝这些事儿》注定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不在于明月的文学功底有多好,而在于这套书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原貌,吸引了像我这样每天追踪的读者。可以说,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明矾对于那个朝代的印象,肯定还是些电视剧胡编乱造的片断。  ——公孙扬眉(资深明矾,历史爱好者)  当年明月颠覆了我对东林党的看法,让我感觉到以前我是不是太天真了,以为高居庙堂的东林党就都是好人,反对东林党的就都是坏人。当年明月让我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想这个问题。  ——红二团(网友,学生)  我有个宏大的愿望,希望大伙儿能坚持不懈地一起将《明朝那些事儿》直接顶入中学课堂,成为每个中学生必备的书!  ——潜水潜到2008年(网友,热心中学教育者)

内容概要

当年明月,青年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专业职称为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是心灵历史的开创者,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讲人。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绝顶的官僚
第二章 和稀泥的艺术
第三章 游戏的开始
第四章 混战
第五章 东林崛起
第六章 谋杀
第七章 不起眼的敌人
第八章 萨尔浒
第九章 东林党的实力
第十章 小人物的奋斗
第十一章 强大,无比强大
第十二章 天才的敌手
第十三章 一个监狱看守
第十四章 毁灭之路
第十五章 道统
第十六章 杨涟
第十七章 殉道
第十八章 袁崇焕
第十九章 决心
第二十章 胜利 结局

编辑推荐

  其它版本请见:《明朝那些事儿(第6部):日暮西山》  《明朝那些事儿6》真实再现晚明历史,颠覆传统历史观念。写史红人当年明月再出佳作,《明朝那些事儿6》火热上市,魏忠贤粉墨登场,东林党高调出镜,党争不休,是非难辨。绵延半个世纪的文官争斗,见证辉煌帝国的由盛至衰,边疆民族乘势壮大,戍边军队节节告退,说不尽的权谋之术、战争之策,道不尽的人性善与劣…… 《明朝那些事儿6》看点:《明朝那些事》第六册对万历后三十年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由“争国本”引起的晚明三大案,进行了细致深刻的描写。作者当年明月反复分析《明史》等正史史料,以探寻晚明三大著名疑案 “打闷棍”、“妖书”及“红丸”的历史真相,并在《明朝那些事儿6》中推断出可靠的答案。明月坚持读史,要读史料说真相,而不是一味重复原有观点,不管是清流东林党的掌权之术,还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发家史,甚至民族英雄袁崇焕的性格缺陷,明月都坚持以史料说话,将历史真相原原本本展现给读者。魏忠贤粉墨登场,东林党高调出境,党争不休,是非何分?近三十年最畅销史学读本,明朝(六)最新上市!已出五册再数上次,狂销三百万册!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的很好看!

作者简介

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图书封面


 明朝那些事儿(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1条)

  •     适当的党争可以促进监督,使决策能平衡各方利益,而过度的党争则会导致为了党争而党争,进而导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类的斗争思想,严重影响决策的合理性。由东林党而起的党争就属后者。虽然东林党人大多胸怀大志,洁身自好,可是却过于自命清高,不顾一切得打击其它党派,最终把能不能合作的人都赶向了魏忠贤一边。虽然在反对阉党的过程中东林党出了不少铮铮铁骨之士,但是却不能找到一条打败阉党之路,可叹清誉虽令后世无限敬仰,但阉党之祸已不可免矣。犹如晚霞之灿烂不可阻黑夜之降临。
  •     纯摘抄了一些看了来感的句子,如下:P18主战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P75决定政治动向的最终标准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平衡。P149正义和道德是值得景仰的,值得膜拜的,值得三拜九叩的。但是,正义和道德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服穿,更不可能掌控朝廷。P155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经历残酷的斗争,无休止的吵闹,无数无效的抗争,无数无奈的妥协后,最终理解了这个世界,理解了现实的真实意义,并最终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牺牲品。大致如此吧。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八(1620年)逝世,年五十八岁。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面前,他还不够勇敢。P160纯粹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他们的一生,往往只有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他们无法被收买,无法被威逼,他们不要钱,不要女色,甚至不要权势和名声。P166士为知己者死。P184有人曾对我说,原来,历史很有趣。但我对他说,其实,历史很无趣。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没有正恶,只有成败。P233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要会来事,朋友和敌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P238社会垃圾(俗称混混)是从来不会自卑的。因为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在混,对这些人而言,打架、斗殴、闹事,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抢小孩的棒棒糖和完成一座建筑工程,都是人生意义的自我实现,没有任何区别。P255成功是不能得意的,得意是不能让人看见的。P258政治的最高技巧,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妥协。《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好句摘抄:http://book.douban.com/review/5596611/
  •     关注了当年明月好几年,终于写完了。明朝的历史就这么落下帷幕。从朱重八到朱高炽,从朱祁镇到朱厚璁,从朱翊钧到朱由检,英明神武的、荒淫昏庸的,都像书页一样一页一页翻过去。文官、宦官、后宫里的女人,都像是戏台上的龙套,走个过场,然后消失了。大明王朝的历史,277年的时光。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东西,这里有的是无尽的悲剧。无论是于谦还是袁崇焕,还是死在魏忠贤手下的诸多君子,甚至是崇祯帝,在那些黑暗的岁月里,面孔都是冷峻的。这些悲剧让我们明白,只要人活着,就要向前看,就要怀揣着梦想,朝着光明前行。当年明月是幸运的。他在纷繁无序的故纸堆里看到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们这些读者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从《明朝那些事儿》里看到了一个生动的朝代,看到了一个个悲剧下隐藏的勇敢的心。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还是最终亡国的朱由检,都是勇敢的。当心中满怀强烈的爱恨时,他的力量才能爆发。可以说,相比起清朝的覆灭,明朝的灭亡时悲壮,因为它是站着死的。站着死的人,即使输了,也是英雄。伟大的明朝,不朽。

精彩短评 (总计81条)

  •       时间跨度:万历皇帝后期——天启皇帝前期
      
      张居正死了,后来的首辅轮番上阵,申时行和稀泥,方从哲等东林党上台,接着是阉党当道。内阁,首辅的更替基本上也是朝廷权利的流转。
      
      万历十五年之后,嘉靖为何不再上朝,其原因真想知道,从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寻找答案吧。
      
      猛将李成梁,疏忽之间,养成了大明王朝建国以来最大的隐患和敌人。真不知道是他缺心眼儿,还是少根筋,还是不明政治是非,说他不懂得斩草除根的道理,也不符合他的为人性格。
      
      若是换个水准稍高的皇帝,个把努尔哈赤的进犯对明朝来说也不算什么问题。偏偏接连三代,皇帝都大失水准,就算人才再多,也无法得以重用;国力、军事再强,少了将领领导,也是毫无用处,更别说碰到阉党等傻逼和贪生怕死之徒,只会把国土和人民拱手相让,实乃国之悲哀、人民之悲哀!
  •     袁崇焕真冤。客氏一段着实气人。
  •     东林党崛起了……东林党失败了……
  •     幽默诙谐的历史书,记得通宵了几天看完的,前几部太有趣了,到后面还是免不了沉重起来。唏嘘
  •     明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吧,始于党争
  •     看完了,对于打仗还是无感
  •     读至泪眼朦胧。中国人的信仰,不是上帝真主这些玄之又玄的神们,是古今的有气节的人们!面对邪恶与黑暗,无数的中国人,不为来生与天堂,只为心中的气节与正义,以及无数处于苦难之中的平民百姓,视死如归,从不畏惧!
  •     党争写起来终究不如战争精彩,你的好友大清已上线
  •     看哭,杨涟
  •     这是为东林党平反啊~
  •     斗争,斗争,斗争!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黑暗,越来越诡谲。谁曾想居庙堂之高也不免受人摆布,处江湖之远亦可以操纵时局。两个二三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搅动天下,别有用心之徒推波助澜,无心之辈种下倾覆的种子……唉,气数将尽矣。接下来的最后一本,真叫人不忍卒读。
  •        话说这两日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看的我是天昏地暗。“成果”比较显著,第6部、第7部搞定。总的说来这两部出场的人物比较多,文官、武将、太监、强盗 、土匪、骗子、老兵油子......然后明朝灭亡了,被这些人搞的破产了,专业的话说两百七十多年“气数”尽了。
      
       说说我的感受吧,不想写什么读后感,虽然当年明月写的相当精彩。
      
       一是,东林党。实在觉得这个党被灭简直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事,不失败反倒是没天理了。不用拉上什么“一代巨监”魏忠贤同志,没有他,换个张忠贤、赵忠贤之流,这个党照灭不误。“天道有常,或因人势而迟,然终不误。”这个“天道”就是他们被灭的主要原因。那属于他们的这个“天道”是什么呢?据我领悟分析后得出结论,很简单的结论:自命不凡,自恃清高。换言之就是过于党同伐异,再换言之就是搞的水太清,清到有一粒沙子都嫌脏的地步。具体表现为入党标准极高,最次的标准也要进士出身,没在翰林院呆过的,您哪里凉快来的回哪里去吧;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决排除齐、楚、浙几党成员,赤裸裸明晃晃的党同伐异,不否认这几党里面确实存在大把败类二混子,但也不至于绝对到一棍子拍死吧,人家抱着谦虚求学共同进步的理念向你们低头示好,你们赶将出去不说还要极尽讽刺之能事,这不是明白着伤人伤到骨髓里吗?你把自己都标榜成了老子天下第一党,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清高到如此高度。那人家还不群起而诛之?正所谓,物极必反,水满则亏,太过了,那不是找死吗?看来最后殉难的"六君子''实在不懂太极阴阳之道,气节是有,但激怒了“一代奸雄”魏同志,后果很严重,你们又承担的起吗?所以说这些人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确不为过。
      
       二是,努尔哈赤。这个人名气很大,不光因为他是清朝创始人皇太极的老爹,还因为他老人家征战一生很能打,很勇猛。对于这个人物,不了解或是被电视剧哄骗的人,定会对此人印象极好,但历史的真相被还原后就不一定了,我看来看去,就只剩气愤和反感。概括说来,他老人家也算是一代枭雄,怎无奈英雄霸业是建立在烧杀抢掠的基础上,所到之处皆是哀嚎遍地、尸横遍野,这就说明他不光抢,还杀,除了需要掠回去当奴隶的,剩下的通杀。这是什么行为不消多说了吧?定位成土匪恶霸都显太过小气,因为凭他老人家的实力,应该是“巨匪”、“巨霸”才是!要不是遇到袁承焕,估计他老人家还要祸害下去。当然在这里也要为枭雄努老爷子辩解一下,谁叫咱出生原始、无文化、无资源、连造个锅的技术都没有,你不让俺抢,还叫咱全家老小等着活活被饿死不成?所以只能抢,吃完用完就去抢,抢完回去享受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朝廷老百姓可以消停一下,等吃完用完了,俺又出山,继续抢。你让俺自己自足,那您真是太不懂得成本核算了,种地?又累回报又慢。发展工业?实在是没有技术人才啊,一群文盲,学都学不会,从认字学起?那么累那么苦,不干。所以研究来研究去要生存下去,最省时省力的方法就是一个字:抢。谁说努老爷子原始?这种超前思维,那年头谁有?辩解完毕,最后用当年明月的话来总结,"遍览努尔哈赤的一生,我没有看到进步、发展、只看到了抢掠、杀戮和破坏,我不清楚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我只明白,他的马到之处没有先进生产力,没有国民生产指数,没有经济贸易,只有残屋破瓦、尸横遍野、农田变成荒地,平民成为奴隶......马刀下的冤魂和马鞍上的得意,没有丝毫区别,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剥夺的权力"。没说的,对于此评价我举双手双脚赞成。
      
       三是,李自成。这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人物,按说应该把他和努老爷子放一起说,同样的烧杀抢掠,行为大相径庭,不放一起说可惜了,但实在他们和努老爷子又有些实质上的差别,差别不大,前者是枭雄,后者充其量就一草寇,寇,有贼寇,草寇,倭寇、流寇等,总之就是寇,寇是什么?难登堂入室者也,这是我的理解。因为这种解释放在李自成之流实在是有过之,无不及。在明末,崇祯的内忧就是这群寇,内耗极大,直接导致明朝灭亡。提到李先生,不得不提高迎祥,张献忠二人,提起这二人,我真是反感至极。作为造反三人行,这哥仨捣乱行,打仗却不那么行,主要靠搞人海战术,带着一群流民东躲西藏,尤其是高、张二人,打不赢就跑,多年来的主要任务就是跑,手下人可以不要,亲友可以不要,但我自己要跑掉,不光跑,还诈降。这可坑苦了朝廷,为了他们崇祯把私房钱都拿出来给他们花,可这群寇太没做人的底线,花光了又反,毫无诚信而言。只能派出一干明将镇压之。相较之下李先生就显得有气节多了,就不投降,跑到深山老林里只剩十八个人了也不投。历史证明,有气节的人不会白有,明朝灭了,李先生都还没灭。但没灭不代表就是英雄。英雄不是那么好当的,你得有实力外加不怕输的气概,这两样李欠缺,高、张二人是根本没有。努老爷子是雄,即便是枭的那也是雄,为什么?努老爷子,遇敌光明坦荡,主动进攻,宁远之战,面对袁崇焕的红衣大炮,面对孙承宗的关宁防线,从未退缩过。那种未战先跑,诈降耍诈的活努老爷子是不干的。打不赢了也是撤军,回去休整了再主动来。而且人家几十万的大军是真有战斗力的,不像李先生他们靠着牺牲没有作战能力的流民保全自己。这注定他们只能是寇,一世为寇,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也是寇。
      
       历史是残酷的,现实的,不容改写的。明朝亡了,悲壮、凄惨、触目惊心。纵使勤政为民的好皇帝崇祯也不能改变亡国的命运,但这里面还有一群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猛将是值得铭记的,他们是孙承宗、袁崇焕、卢相升、曹文召、杨嗣昌、孙传庭、祖大寿、祖宽、左良玉...... 但愿我没记错。(2013-3-10)
  •     二刷
  •     终于看到了第六部,还是觉得好看
  •     我也觉得。特别是关于“社会垃圾”那段见解真的太经典了。
  •     第一次看明朝那些事是大一,时至今日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看明朝那些事也许没那么高尚,并不能够显示自己多么不同,正式这本书的出现,见证了我如何认知世界,如何以于谦为榜样安身立命。是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与我而言,它是良师也是益友,更是无声岁月的陪伴与守护!
  •       前一小半是半年前看的,有点接不上的感觉。不过这本书除了最后的打鬼子有点振奋人心外,之所以说有点,是因为帮某些国家根本就一吃力不讨好的举动。其他方面嘛。基本就一个旋律,至此大明陷入了内斗的恶性循环了,而且愈演愈烈。。。不过我还是喜欢明朝皇权没那么集中的,虽然,说起皇权好像应该独一无二,但没有约束的结果只能是走向极端以至灭亡。。。古今皆如此
  •     好多人读到这本就荒废了(比如我家汉纸),一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权力斗争,二是越来越腐败的朝政,三是各种外患不断。总之日暮西山的明朝末期让人有点消沉,好在作者重笔描写了明朝如何搞垮了努尔哈赤,还铺垫了魏忠贤终将被除去。不过历史真的是,再厉害的人,总有低潮。
  •       歷史就這樣被説書一般呈現。
      無論正史野史,讓人讀著有趣的就是好書。
      一口氣看完,
      看到快喘不過氣。
      過癮無比。
      
      還是說我評論太短。
      簡潔是一種美德!
      知不知道啊!
      !!!!!!!!!!!!!!!!!!!!!!!!!!!!!!!!!!!!!!!!!!!!!!!!!!!!!!!!!!!!!!!!!!!!!!!!!!!!!!!!!!!!!!!!!!!!!!!!!!!!!
  •     好看
  •     这个朝代就要亡了。一切都是颓势,偶有回还,却阻不住历史的车轮。。。。。
  •     你以为这是过去发生的事儿吗?
  •       在看明朝的间隙看了几本言情小说换换口味,再回头看一本“六”,还是如此振奋。终于看到我印象中的明朝了--明朝晚期,皇帝成天不上朝,阉党一手遮天,锦衣卫东厂为所欲为,无数忠良(包括东林党)被奸邪所害。当年明月大抵也是这样描述的,但,还是看得耳目一新。
      
      王锡爵、杨涟、袁承焕,是我看完此书印象最深刻的三个人。
      
      王锡爵其实篇幅不算多,记得他纯粹因为他是太仓人。此书中提到了两个太仓人,也是令我眼前一亮打起精神的原因。前面一个是王锡爵,官至首辅,太仓历史上官职最大的一位,《明史》称他为人性刚负气,耿直得有点过了头,虽然处世不够圆滑,但他和他的儿子孙子的等亲戚众人都是大官,而且个个擅长书法绘画,有“四王”之称,还开辟了娄东画派,直至清朝后影响甚远;后者为张溥,《五人墓碑记》的作者,高中语文还学过这篇课文,描写了苏州民众自发地为五位君子之死自发组织的反抗阉党行为,其中“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这样的语句仍是如此熟悉,但高中时候没有详细阅读过明史关于阉党这一段,仅凭老师的寥寥数句背景介绍,是断然无法理解张溥的情怀的。
      
      从小起就一直把王锡爵故居和张溥故居当做两个地名来听,丝毫没有意识到其实这是太仓老街上明清建筑中最知名的两座老宅。还记得小学时候老街还没改造,上小学会经过王锡爵故居门前的那条石板路,两三米宽窄窄的巷子两边是两层的木结构民宅,而我还要穿过老街前面一条老得已经长满野花野草的石桥才能到达学校。上中学以后这些都被拆掉了,只留下孤零零的一两所老宅和一两条旧桥,两所古宅现在都被修葺一新,变身陈列太仓史料的小型博物馆。读过史书以后才会对每天都在身边却一直忽视的东西重新审视,嗯,最近有人回家的话征人去逛王锡爵故居和张溥故居还有新落成的天下粮仓--太仓博物馆去。
      
      好吧下来说说杨涟。魏忠贤那一段,我多少知道一点,但一直觉得太过黑暗不想了解,现在终于完整过了一遍,没想到,这么惨。其实要论官位,大概杨涟根本入不了明史;但论气节,绝对可以排前三。我真的不适合看太阴暗的东西,一下子就被带进去了,不想多评论带给大家更多负面情绪,想知道的自己去看书吧。
      
      袁承焕,这本书里已经出现了,下本书应该还是主角之一。最早知道他其实是在《碧血剑》,大家原谅我的无知吧。。。从一开始就知道是悲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从某种程度上比杨涟更悲剧,至少杨涟屈死,赢得天下人敬仰;而他被污蔑处死之时却是被全天下人误会,直到一百多年后他曾经的敌人的后代为他平反,还有人比他更冤么。。。
      
      然后是虽然印象不是很深刻,但是评价有两个极端的下努尔哈赤。之前刚看过阎崇年的一些关于努尔哈赤的观点,也是正史上比较普遍的看法,他统一了女真部落,清朝的创始人,军事天才,等等。当然,作为北京满学会会长,对于满族人的英勇善战肯定是加以突出,对于他们的烧杀抢掠肯定是予以无视,认为成大事者必定不能拘此小节。明月一反主流观点,在肯定努尔哈赤的机敏善战的同时,批判了一把他的反人类,走到哪儿抢到哪儿,生灵涂炭到哪儿,估计会被很多人不齿说是妇人之仁,但到目前为止还比较有道理。可以预见第七本中明月还会继续沿袭他的反人类之说,但我那时天下大势已定,从他的角度来说明朝应该尽快投降,避免战争,以防止民不聊生,不知届时明月将如何解释。
      
      最后说一下无为而治。明朝中后期开始大多数皇帝都不爱上朝,明月称他们无为而治,个人认为有点抬举他们了。虽然这个时间官员忙着政治斗争,成天相互弹劾(再次感慨一下明朝的言论自由,跟现在西方国家差不多了),基本不管事,于是民间赋税轻了,国内国际贸易如火如荼,国外先进技术引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如果不是满清入关,接着闭关锁国,可能中国就此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看到这里,成天想着清穿的童鞋们是不是开始痛恨万恶的某族了。。。
      
      好吧,书快看完了,一切都只是如果。袁承焕也撑不了多久了,第七本就是明朝的大结局了。
  •     回想起第一次读这本书,貌似刚出来工作,周记每周都写读后感,引得一堆人看,哈哈哈,我觉得是值得收藏系列
  •       朱翊钧的儿子朱常洛这个皇帝位置真是不容易,不招自己的爹喜欢,迟迟不立他为太子,但受于群臣的坚持,最后还是让他当上了皇帝。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明朝的皇帝不是想干嘛就能干嘛的,大臣们还是很厉害的。可怜的朱常洛只活了一年就死了,他的儿子熹宗朱由校即位。
      在万历年间,东林党崛起了,最开始只是顾宗贤搞了一个东林书院,后来名气越来越大,朝廷中也都是东林党人。但是,虽说东林党这群书生们很厉害,但是他们的品行还是非常好的,整个明朝向着正确的道路前进着。
      书中把朱由校比作木匠,不读书不看报不上朝不理朝政,同时期又出了个死太监魏忠贤,一个比王振更坏的太监,看来太监当政真是悲剧。魏忠贤不仅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搞掉了东林党的势力,整个明朝也被他带向了深渊。
      这时明朝的边疆也很不太平,努尔哈赤开始进犯,但在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努力下,勉强保住了大明。在和努尔哈赤交战的段中,孙承宗的关宁锦防线起了很大的作用,利用极好的防守打破了后金的进攻。在看这段的时候查了下地图,因为那个时候蒙古还不是我们的地盘,所以,如果后金要进入明朝的话,只有通过山海关进入,山海关往上是宁远,宁远再往上是锦州,这条防线完全断了努尔哈赤的脚步。
  •       万历朝的首辅走马观花。
      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
      
      自徐阶起,主要思想是报仇。
      徐阶替夏言报仇,干掉严嵩
      高拱特例,干掉徐阶
      张居正替徐阶报仇,干掉高拱
      张四维替高拱报仇,干掉张居正
      
      现在轮到申时行了。申时行堪称明代第二官僚,和稀泥第一人,不动声色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万历前十年有张居正,后十年有申时行,不虚此言。
      
      万历想立郑皇后之子为太子,与群臣博弈
      万历坚持,群臣前赴后继,申时行终扛不住,退休
      王锡爵上场,也扛不住
      张、赵二人上场,依旧扛不住
      沈一贯上场,最后一根稻草,立太子成功。
      
      顾宪成,布衣操纵天下
      
      方从哲上场
      叶向高上场
      
      东林党与浙楚齐三党博弈,取胜
      汪文言,布衣决定胜负
      东林党处事过极,三党抱团
      “魏傻子”魏忠贤出场,与三党联手,干掉东林党,阉党当权
      
      辽东局势败坏。
      熊廷弼守辽东
      王化贞打败仗,熊廷弼负气不抵抗
      孙承宗到辽东
      袁崇焕,五大助手,满桂、吴襄、祖大寿、赵率教、毛文龙
      
      袁崇换对决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死
  •     明朝那些事,这是一个系列的书籍,这套书深刻描写了明朝从一步一步打天下到建国之初以及治国的整体方略,深刻展示了明朝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传播!当初看的是电子书,有些内容已经忘记很多了!整体给我的感觉比较写实,个人比较推崇!
  •     高中买了一套,看了前3部,还没看完
  •     非常棒
  •     一个有着每个字都带着仁义的名字,魏忠贤,但是却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恶不作的灵魂。
  •       终于等来了第六部,还是那么精彩,里面写的党争,东林党都是正人君子,都为了国家社稷肯抛头颅洒热血,而且非常强大,把其他三个小党都给打散了,把持朝各个要害部门,结果那些人只能投靠阉党,而阉党的首领魏忠贤本来想巴结巴结东林党,但是东林党怎么能和他为伍呢?结果阉党就发展起来的,阉党和东林党不一样,什么人都要,奉行权钱交易,结果坏蛋都跑去了,有实惠啊,进东林党太难了。最后阉党加上那个木匠皇帝,就把东林党都给干掉了,不是丢官,而是沙头!但是东林党都是好样的,没一个低头的!但是政治其实是要妥协的,不能够你当初给那些人留条活路,也不至于走到今天啊!东林党也有自己的错误!
      
      第六本读完了明朝马上就要结束了,努尔哈赤和袁崇焕的仗都打完了,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七册,感觉李自成还没出场呢!如果有的话,还要继续期待啊!
      
      
  •       这部书是由当年明月所写,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明朝后期阉党横行,是整个明朝陷入混乱。最后由李自成揭竿起义,推翻明朝,却没有想到被努尔哈赤打败。这部书对我们研究明朝历史有重大帮助!
  •       從三月初期開始將《明朝那些事兒》翻出來看了下,一共七本,現在讀到了第六本中間那些個章節。讀到現在晚明時期,朝綱混亂,君主昏庸無能等,是很無力的。其實我也很厭倦,無止境的權利宮廷鬥爭,但我讀到的卻是另一番精神世界。就是對於那些個曾經大起大落的並能最終隱忍堅持到最後的非等閒之輩之人的一種敬仰之心。有王守仁,有後面將嚴嵩嚴世蕃父子扳倒的徐階。而我朝,便有小平爺爺了。
      
      
      
      說真的,從小一直都以為那些個有才能的人,他們也一定是賢人。就覺得德才兼備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事。這當然和我們偉大的教科書裏面那些個文書教育有關。但是後面長大了,也就是近兩年才認真的意識到。其實很多有才能的人,他們並不一定德才兼備。大概知道那些個能夠坐穩江山或者能夠打下江山的人,在本非池中之物之後,還有一個本非善類。無良的連續劇看多了,自然也是知道不成功便成仁的簡易道理。也知道了大概那些個打下江山的人,他們一定很狠。但到底是哪種狠,他們又把厚黑學玩成什麼樣子,便是以一概不知了。
      
      
      
      讀罷這將進三百年的歷史,我更進一步的感受得到,歷史它確實是換著法子重演。如果你是有心人,參照如今的話,我想,你不需要推算,你只要推理,就大概知道,接下來是什麽。歷史浩瀚無垠,我們皆如塵煙,轉瞬即逝。本來還想寫寫讓我印象深刻的張居正之輩,說說德才兼備的問題。轉眼間,又變成了歷史感慨了。
      
      
      讀了這些個歷史之後,我明白了,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在逆境中,萬不能放棄希望,就像在微博上看到的那句話,在你快要放棄的時候,你要想想你是爲什麽走到了如今。
      
      
      第二便是德才問題。我知道,我們也許就是庸輩,資質平平。這個事實我是最近很淡定的接受了它。怪不得小時候都會有不愛與別人用相同之物的心情,也怪不得小時候那麼不愛聽多少萬多少萬考生這種,而你又在多麼落後的排名中淹沒的事實。這是出於內心對於這塊的自卑之情吧。我想既然深知如此,我們也不能說就這樣吧,自暴自棄。既然,但有件事使我們可以控制的。那就是心。每個人心裏面的原則不同,如果這個人裏面的原則天天換,外面的行徑也天天換,曾仕強老師說,這種人就一定是小人。我們做出不了宏偉的事業與成績,但是我們一定要秉著自己深明的原則與初衷,在外學會變通。盡人事,聽天命。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底線,無論成就底線,無論道德底線。
      
      
      第三,一個是謙卑,只有謙卑是可以無止境的。人要學會見好就收,萬不能貪心。歷史上如張良,他輔佐劉邦攻下天下,蕭何陳平韓信也是如此。但結果卻大相徑庭,我想那邊是因為張良的見好就收,當然也有他的智慧,他對人性體察入微的瞭解。他知道有的人是能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的。讀罷如今,成王敗寇,你便會明白。功成身退的智慧境界,不是人人都能安達的。而盛極而衰,這四個字是提醒著人們時刻得居安思危著。
      
      
      最後的感慨便是,古人真是智慧無窮,便也讓我回味無窮啊。
      
      
      
      
      
      
      
      
      
      
      
      
      
  •     杨涟,印象太深刻
  •       一口气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当时明月把明朝276年(1368.1.23-1644.4.25)摊开来给我们看。看到第六册写努尔哈赤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站在我面前的是另一个的努尔哈赤,和我三十年来心目中的完全不同。
      
      这个努尔哈赤,一副强盗嘴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尽管他有七大恨,李成梁杀了他爷爷,姥爷,爸爸,堂姐,舅舅兼堂姐夫(确实乱了点,用当年明月的话讲“乱是乱了点,考虑到当时女真族的生存状态,反正都是亲戚,也算将就了。”)但他也血洗了同族的叶赫部。令我惊讶不是他的这些所作所为,而是我的历史观—竟然和当时明月的历史观是相反的……
      
      我出生在沈阳,在这里生活了30年,一直为这个后金,即清朝的发祥地而自豪,因为这是我的故乡,因为这里有故宫,东陵(福陵,努尔哈赤的陵寝),北陵(昭陵,皇太极的陵寝)。小时候看到纪念馆里的萨尔浒大战时,总觉得是智慧勇敢的后金军大败昏庸无能的明军,然后入关,创建大清276年江山。(1636.5.15-1912.2.12)。(晕,明清的江山居然都是276年)大清的历代神勇英明之祖,一直是被本朝颂扬的,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康熙,乾隆,甚至光绪也是正面的典型。
      
      当然从小也听了许多反清复明的故事(主要是从金大爷那听来的,还都当真了),像独臂神尼,天地会,似乎都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杀贪官,均贫富,真正成气候的木有。
        
      巧的是三百年后历史重演,共产党在辽沈战役大胜后,入关成风卷残云之势,收拾一片广大河山。所以回想当年,我接受的教育都是倾向革命的,是倾向这些活不下去站起来造反的起义军。
      
      看来历史是人写出来的,清朝修明史的也不是吃素的,没少往自己脸上贴金,没少往别人脸上摸黑,看来别人的脑袋决定了我的脑袋,也决定了大多数本朝人的脑袋,看来我的屁股决定了我的脑袋,我生在沈阳,我三十年来的思考也是站在沈阳角度的思考,尽管我的祖籍是宁波鄞县,是汉族。
      
      附当年明月评努尔哈赤,
      
      “我才疏学浅,不敢说通晓古今,但基本道理还是懂的,遍览努尔哈赤的一生,我没有看到进步、发展、只看到了抢掠、杀戮和破坏。
      
      我不清楚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我只明白,他的马队所到之处,没有先进生产力,没有国民生产指数,没有经济贸易,只有尸横遍野、残屋破瓦,农田变成荒地,平民成为奴隶。
       
      我不知道什么必定取代的新兴霸业,我只知道,说这种话的人,应该自己到后金军的马刀下面亲身体验。
       
      马刀下的冤魂和马鞍上的得意,没有丝毫区别,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剥夺的权力。”
      
      monsean 2012.10.6 于上海
  •     野蛮民族用武力征服先进民族,先进民族用文明征服野蛮民族。
    历史的潮流就是这样的,明王朝注定要被取代,取代明王朝必将经过腥风血雨
  •     魏忠贤是中国历史上最牛掰的残疾人!遗臭万年!! 杨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千年不朽!!
  •     真是救我与水土之中。太谢谢作者了。
  •     在房产局焦急中看完......百感交集
  •     [已注销] 2016-06-17 一直看到第六部,对历史毫无常识的我,只觉得看了个乐呵。
  •     作者是一个能量很正,知识渊博,善于分析,妙笔生花,洞察人心之人。
  •     唯一一部中间涉及后金差点看不下去,看来我对清朝这种外来少数民族天生排斥。
  •       很多人向我推荐这套书,于是乎,闲暇时翻开来看,没想到竟欲罢不能,一口气看完。这本书还挺有意思。看着别人的事儿,想想自个儿,人生起伏跌宕,不过如此一桩小事。
      当你还沉浸在徐阶离去的悲痛之中时。高拱已经要下台了。刚刚还在敬佩于谦,能干的张居正已经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人要怎么活着才是最好的,为自己,为别人,还是如果你有能力的话,为整个国家。柯景腾说,希望我的存在能让这个世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我想,大部分人或许也是这么想的吧。
      不管是让人敬佩的人生,还是渺小而不为人知的命运,活着,就要有活着的意义,就要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能够证明自己的存在。
  •       五月风筝2009-07-31 23:07:37
      
      
      记得少女时代看温瑞安的《神州奇侠》时,看到岳飞父子被押到风波亭问斩,忍不住就大哭了起来。即使知道,那已经是过去了许多许多年的历史,任我怎样难过也无法挽回的——毕竟现实中没有穿越用的时光机器;也知道,温写的不过是武侠小说,与真正的历史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那一段历史,终究在心里成了一种无法抑制的伤痛。痛心的是,眼睁睁的看着那样一个民族英雄,就这样,被奸人所害。而今,看完《明六》,心里又突然的产生了这样心痛而无力的感觉。
      
       一个光辉而强盛的时代,百花齐放,有着极多耀眼光芒的时代,终于要渐渐的走向末日,夕阳西下,即便在这本书中还有几点火花,也即将熄灭。心痛,无力。因为自己不过是一个读史的人。
      
       是的,我都懂。历史规律。中国数千年朝代的更替而已,不是吗?一个朝代的建立——睿智大度的明君、骁勇善战的名将、忠诚不渝的文臣,然后渐渐的衰退,中庸的君主、中庸的大臣,最后,到了末代——昏庸无能的昏君、百般谄媚的佞臣、卖国求荣的小人……然后,是民不聊生,是农民起义,是新的政权机构取代旧式的。如此而已,重复再重复。
      
       只是,明朝不一样。与之接轨的清朝不一样。明朝,这么一个富有生机的朝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代,商业繁荣,科技发达,火药的使用相当先进的时代,文学成就极高的时代,人才辈出的时代,就被这么一些无知弱智,愚蠢,鼠目寸光的小人毁灭了。我痛心。从此,中国进入了几乎接近奴隶社会的时代,所有的人被洗脑成奴才,人被分成几等,外来的人把原本生活的人当做狗一样的对待,文字被大量纂改肢解毁灭,满汉不能通婚,农民没有土地,火药被用作烟花,商人被压迫,资本主义萌芽被活活掐死,闭关锁国——再然后,中国进入100年水深火热的悲惨生活中,土地被分割,文物流失,大量的百姓被外来侵略者杀死,要不就是被饿死……想到这些,还能满足的说,努尔哈赤是朝代更替的英雄吗?吴三桂的卖国行为能原谅吗?满清给了中国一个繁荣的朝代吗?
      
       后果……很严重。
      
       一群无知无畏的卑鄙小人。魏忠贤、客氏、许显纯,将永远和秦桧并列在一起,让人唾弃一万年的无耻之徒。
       而历史,也将永远记得,那些为了“道统”而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比如六君子,比七君子,如五人墓的那五人,比如汪文言……
      
       终于忍不住落泪了。终于明白什么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了。世界上,还是有些东西,远远比生命、金钱、权力更珍贵更值得去付出的东西。
      
       此时,我内心澎湃,眼泪无法抑制。心痛如绞。
      
       明知只是读史,却无法挥去的沉重无力。
      
  •     不一样的明朝
  •     初中的时光
  •     皇帝越来越不行了
  •     历史上有太多成王败寇的故事,有人顺势倒戈,也有人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满腔的热血,宁死不屈。生命的尊严是不容许被践踏的,虽九死其犹未悔。
  •     道统者 路遥时巨 古中国之赖以存尔
  •       努尔哈赤的发家史是此前我一直不知道的,我猜很多人都不知道。成王败寇已经不足以涵盖清初发生的那些事了。
  •       1.明朝的治世与乱世:开国朱元璋治世(一治)、靖难乱世(一乱)、朱棣、朱高旭、朱瞻基治世(一治)、朱祁镇兄弟、朱见深(一乱)、朱祐镗(一治)、朱厚照(一乱)、靖嘉皇帝(一治一乱)、万历(一治一乱)、天启帝(帝国飘摇)~那个万历他爹和他儿子当皇帝时间太短了忽略,总的来说,十个治世十个乱世~一治一乱~治世名臣辈出~乱世奸臣当道~民臣或死或隐退~最终难逃帝国飘摇的命运,好人、能人、枭雄、顽童、怪人、奇人粉末登场~正义与邪恶的对抗~精彩程度不亚于美国科幻大片~
      2.努尔哈赤、天生的王者:那段描述努尔哈赤的文字像在说动物世界,他不懂得军事,却天生凶悍,他不懂得阴谋,却比最阴险的人还要歹毒。生存的压力才是最好的老师,360老板那个谁说的,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都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事实在在做出来的,在商场中磨砺出来的~努尔哈赤如此~朱元璋如此~袁崇焕如此~八大贝勒如此~强者成长的历史规律~
      3.深刻的地方:夏炎、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五个知识分子斗争的后续报道,对正邪的透彻演绎,什么叫做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用永远的利益~~如此~
      4.悲情感人的地方:阉党那个魏总,整人那段,妈妈的原来以前学那个课文五人墓碑志那个,这么感人的说~什么慷慨就义~什么阉党之乱,世绅之身而不忘其志,四海只能能有几人乎~虽然比较那个啥~挺感人的~这也就中国人~要是搁在美国~估计出个马克达蒙~碟中谍那个~没啥~个人英雄主义嘛~殉道个什么啊~梁上好汉~
      5.搞笑的地方:那个谁很久没放纵,放纵一下子死了那个~东林党想做做好事还费老大劲~
      6.黑暗恐怖的地方:后宫几个乱了的事,阉党那个什么全世界都是黑社会~帝国能不飘摇吗~人家别国能不崛起吗~哎哎~
  •     所以东林党到底好还是坏?
  •       放在办公室,有时间的时候就翻两页,从2011翻到2012,这本书终于被我翻完了。和其他历史读物不一样,不从叙述事件入手,而是从描写在明朝时期那些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入手,由人及事,于是,朱元璋,朱棣,杨涟,袁崇焕们,个个粉墨登场。
      
      不知道当年明月还在海关工作吗?很好奇,当初他是在哪个部门工作的呢。
  •     就事论事的观点是非常好的。有人总是习惯了以人论事,搞一个人就要先把人搞臭,伟人做的坏事要“为圣者讳”,坏人做的好事也一笔抹消,实在是很坏的习惯。受教。
  •        到了第六本,读的好艰难啊,拖拖拉拉,总算完成了,想想虽然到了这个时候出现了魏忠贤、东林党、努尔哈赤等大人物,但是总觉得这本读起来没有那么吸引人了,出场人物一个接一个,战争也到处打,看完了,真记不住,更像流水账了,不过想想当年明月当时写这本书的时候得多不容易啊。。。明实录可比这个枯燥多了。。。大家都不容易,坚持!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       并行叙事方式很赞,时间是可以平铺的。所有有结尾的故事都是悲剧,所以历史不存在喜剧。一个人的一生太短暂,一行、一段、一页,NB者可以翻个页,我们却用理性的方式读这些一面热血一面悲凉的故事。理想之外的都可以抛弃,因为只有一个社会真理,成王败寇。
  •     2015
  •       本书则从万历清算完张居正后至努尔哈赤寿终之历史缓缓道来。此书的价值是纠正了我不少对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片面看法。万历之怠政,虽说在治国上使国家机器趋向紊乱,但极大的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礼俗亦开始进步。而努尔哈赤,实为一与成吉思汗类似的屠杀者。在文明面前,他只有野蛮。他对东北地区汉人的屠戮,是罄竹难书之罪行。
  •     终于啃完这一部了,这一部又回归当初的精彩了。也可能是我对权谋较量的内容比较感兴趣的缘故。里面很多人都让人动容,张居正、孙承宪、杨涟为首的“六君子”、“七君子”、颜佩韦、袁崇焕,像流星划过历史长空,渺小却从不弱小,卑微却从不卑贱,凭着心中的信仰与正义,散发着光与热。
  •     李成梁,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魏忠贤。努尔哈赤。
  •     真真好看
  •     恩,还是多看看向善的东西吧
  •     东林党与阉党啊,有机会再去一次无锡的东林书院,当初草草游览,完全不了解背后的东林党。 以及袁崇焕,当年看读者就讲了袁崇焕从一介书生投笔从戎,最后毁掉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现在想来,袁崇焕自有他注定悲剧之处。
  •     喜欢这样的历史小说
  •       
      
      摘要
      做人,要厚道。
      历史的发展证明,老实人终究不吃亏。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
      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最痛苦的惩罚不是免职,不是罢官,而是遗忘。
      要想在这个冷酷的地方生存下去,光有同党是不够的,光有后台也是不够的,必须亲身经历残酷的考研和磨砺,才能在历史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许多你曾无比熟悉的人,其实十分陌生;许多你曾坚信的事实,其实十分虚伪。
      很多人说过,最好的老师,不是特级教师,不是名牌学校,而是兴趣。
      但我要告诉你,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
      实力,这就是失败的真相。
      士为知己者死。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没有正恶,只有成败。
      角色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会不会抢戏。——陈佩斯
      战争,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莫测、最飘忽不定、最残酷、最困难、最考验智商的游戏。在战场上,兵法没有用,规则没有用。因为在这里,最好的兵法,就是实战,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把复杂的问题弄简单,是一个优秀将领的基本素质。
      在战场上,求生者死,求死者生。
      社会垃圾(俗称混混)是从来不会自卑的。
      最装牛的傻人,与人接触时,一般不会被识破。
      而最装傻的牛人,在与人接触时,一辈子都不会被识破。
      以前曾有个人问我,在整死岳飞的那几个人里,谁最坏。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秦桧。
      于是此人脸上带着欠揍的表情,微笑着对我说:不对,是秦桧他老婆。
      我想了一下,对他说:你是对的。
      女人比男人更凶残,信乎。
      政治的最高技巧,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妥协。
      魏忠贤能拉人,因为他实在。
      嗟乎!大阉之乱,以缙绅之身而不改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东林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样一点:他们或许狭隘,或许偏激,却不贪污、不受贿、不仗势欺民,他们的所有举动,都是为了百姓的生计,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有人曾质问我,遍读史书的你,所见皆为帝王将相之家谱,有何意义?
      千年之下,可有一人,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
      我答: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概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
      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凡事太尽,缘分必定早尽。
      纵观东林党的失败过程,其斗争策略,就是毫无策略,除了愤怒,还是愤怒。
      所谓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如张居正、如杨涟、如林则徐。
      所谓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没落、守旧、不懂变通,不识时务,给脸不要脸,瞧不起劳动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穷二白,被误解、污蔑,依然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他们坚信自己的一生与众不同,高高在上,无论对方反不反感。
      坚信自己生来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
      坚信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去捍卫那些自己不认识,或许永远也不会认识的芸芸众生,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对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坚信无论经过多少黑暗与苦难,那传说了无数次,忽悠了无数回,却始终未见的太平盛世,终会到来。
  •     所谓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如张居正、如杨涟、如林则徐。
    所谓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没落,守旧,不懂变通,不识时务,给脸不要脸,瞧不起劳动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穷二白,被误解,污蔑,依然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他们坚信自己的一生与众不同,高高在上,无论对方反不反感。
    坚信自己生来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
    坚信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去捍卫那些自己不认识,或许永远不会认识的芸芸众生,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对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坚信无论经过多少黑暗与苦难,那传说了无数次,忽悠了无数回,却始终未见的太平盛世,终会到来。
  •       这本主要讲的便是明朝从辉煌到覆灭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件一件压倒明朝的事件总和。
      一直努力前进并以建立大统为己任的努尔哈赤,本来是个很不起眼的没落部落首领,虽是个不世出的将才,但单凭他的家底没人拉一把的话也会多折腾个几十年才能有所作为。因为与明朝一很有实力的将军有世交,借明军之力打压了其他部落而最终统一了女真。帮他的这位将军就是李成梁,一个骁勇善战但目光短浅的人。很惋惜地看到,就是因为他的骁勇善战,除努尔哈赤率领的建州女真之外,所有其他女真部落都被扫平了,为后来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们被一个无视先进技术的少数民族统治几百年的可能性将降低不少,现在过着怎么样的生活也不得而知。
      而另一方面,一生贪玩的万历只顾着自己操纵群臣,在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情况下立了长期没接受教育自己又不喜欢的儿子当太子,太子的这种长期被忽视的状态导致他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也成问题,于是太子的儿子成为了著名的木匠皇帝。木匠皇帝,不怎么识字又爱捯饬木工的人,可想而知在处理国事的时候,将会出现多么大的纰漏,甚至是国祸。事实真名,就是因为木匠皇帝不识字,魏忠贤才能借机铲除东林党,一个本可以力挽狂澜抵挡清兵入关的组织,因为他们有一个本可以挽救中原于水火让努尔哈赤仰天长叹的孙承宗。
      孙承宗就是发现袁崇焕的人,本尊比袁崇焕还要牛得多,行事谨慎,没有把握决觉不出兵,默默地低调地将原本被努尔哈赤夺取的大片土地收回。他所建立的关锦防线几乎没有弱点并让对手绝望,有他镇守的那些年,努尔哈赤只能乖乖地偃旗息鼓,除了小打小闹不敢大举进犯,因为锦州的这道关锦防线让努尔哈赤绝望地攻克不了。如果孙承宗一直能镇守边关,那么努尔哈赤也不会有反弹的能力,但是很可惜的是,孙承宗是东林党保举的人,没有了东林党,孙承宗自然也会被淘汰。
      当然也可能有例外,如果当权者看得到他对于大明有多重要的话。然而可惜的是,打到东林党的是魏忠贤,一个可以卖女还债的极端恶劣没有原则赶尽杀绝无恶不作的阴险狡猾的唯利是图的文盲中的人渣中的人渣。这种人当权,除了为自己谋利之外,不可能为了国家安危来做些什么,国家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孙承宗的下台,虽然很让人惋惜,但是已成既定事实,谁让当时的木匠皇帝不识字只能任人愚弄。
      东林党是当时权倾朝野的文人团体,本来大好前途,得皇帝信任,但是由于二杆子精神贯彻的太彻底,非我即敌的思想使他们树敌太多,最后让魏忠贤感觉到了他们的威胁,不得不除之。如果是王守仁这样的牛人再世的话,一定懂得在自身力量不足以彻底击垮对方的时候,忍让示弱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当时的东林党在自己强大的时候忘记了敌人也可以很强大,蔑视敌人排斥异己使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于是,东林党被魏忠贤彻底打垮了,孙承宗原本筑起的固若金汤的关锦防御系统也搁置了(清兵入关之时,那被明朝抛弃了的关锦防线仍然屹立不倒),他不得不从战场上退回,明朝也就笃定地开始走向了灭亡。
      在东林党走向灭亡的过程中,一个叫汪文言的人让我欣慰而又叹惋。这样一个经历了十年官场沉浮、尔虞我诈之后,这个原本的老油条加混饭能手在生命最后关头,面对残忍的酷刑折磨,拒绝了诱惑,选择了理想,并最终成为了一个正直无私的人。他没有功名,收受贿赂,人格上曾有很多缺陷,但是这并不能抹杀他临死就义所散发出的光辉。是什么样的信念,能让这样一个道德败坏的人澄清自己,最终靠着这样的信念而无所畏惧。还有那个平凡而存良知的狱卒,将东林党重臣杨涟所写遗书默默地收下,在杨涟被暗杀后,将事实公诸天下……魏忠贤清理东林党的过程泯灭人性,但是那些被他迫害之人所表现出的那份勇气和坚毅令人敬仰令人感动。正义的力量,有的时候微弱,但永远存在,可以燎原。
      而同样的,也有很多人因为惧怕魏忠贤的淫威而纷纷依附。“多年以前,当他们刚踏入朝廷的时候,都曾品行端正满怀理想,立志以身许国,匡扶天下,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谨言慎行,并最终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伟人。但他们终究倒下了,在残酷的斗争、仕途的磨砺、党争的失败面前,他们失去了最后的勇气和尊严,并最终屈服,屈服于触手可及的钱财、权位和利益。”处在逆境中的他们,也许就是看不到生命里的阳光和希望,被环境所同化,从而选择了背弃原有的信念和理想,或许在他们即将堕落之时,没有一个信任的声音将他们拉回。不管是什么原因,许许多多曾经有信仰的人,选择了屈服,选择了生存。
      东林党倒了,魏忠贤接下来要搞垮的就是孙承宗,虽然帝师孙承宗与木匠皇帝关系很铁,但是将在外而奸人却在皇帝身边,就算是磨嘴皮子,孙承宗也不可能占有优势。遇事周密的孙承宗本可以佣兵返京干掉魏忠贤,但是过于周密的他看不到必成的把握,于是他没有行动。于是魏忠贤发动身边同样无耻的言官展开唾沫攻势,弹劾孙承宗,虽然皇帝那边没事,但是孙承宗自己受不了了,提出了辞呈。接替他的阉党人高第在后无追兵的前提下,果断选择了弃城而逃,逼迫边关的百姓全部撤离,孙承宗费劲心思建立的无比坚固的防御攻势土崩瓦解,不知听闻此景,孙承宗心里将是何种滋味。明知道自己原来坚持的事情对大明帝国是唯一的希望,还必须眼睁睁地看着这群卑劣的小丑上蹿下跳,如果他能像于谦那样力挽狂澜的坚毅,明朝将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
      接下来,就只有孙承宗旧部,同样文官出生的宁前道袁崇焕,留在了边关继续守卫者大明。袁崇焕读书不算太能干,考了5次才考到进士最后一名这个宝贵的名分。考上之后等了一年,才等到福建山区的一个知县,不过干得还挺积极,甚至跑到房顶上帮百姓救火。三年任满的袁崇焕回京述职的时候,运气来了,被人看上留作京官。后来,袁崇焕从山海关考察回来,在大家都避之不及的时候,提出了守军的要求,当然大家巴不得有人去背这个黑锅,于是他顺利得到了这个职位,高高兴兴地前往驻守。
      然而当努尔哈赤的6万大军抵达之时,袁崇焕拥有的只有这座孤城,与绝对没有援兵的境地。死守到天黑,袁崇焕有些支持不住了,而更加支持不住的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先放弃了,没有夜攻,于是宁前道保住了。在第二天的疯狂进攻中,努尔哈赤身中红衣大炮,挫败加上重伤,七个月后便死去。当时的袁崇焕只是一个敢于到前线背黑锅的无名小卒,而努尔哈赤却名冠大江南北战无不胜的天才将领,是保家卫国的那份决心让他无视了双方能量的悬殊,是他坚毅的性格与正确的军事战略决定了这次守城的胜利。坚定不移的他,在别人纷纷弃城而逃的时候,选择了孤独面对强大的敌人。
      “我没有朝廷的支持,我没有老师的指导,我没有上级的援兵,我没有胜利的把握,我没有幸存的希望。
      但是,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我不会后退,我会坚守在这里,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即使同归于尽,也绝不后退。”
      面对绝望,他选择了坚持,哪怕只剩下一兵一卒。
      即使绝望,毫无生机,决不放弃。
      但是上天没有放弃他。
      
  •     义薄云天!
  •       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     一群老流氓
  •     在内容上,没前四本那么吸引我,不过亦是好书。
  •     2017.02.28 争国本,妖书案,东林党起,辽东边患丛生。
  •     还了袁崇焕一个清白,但没用,明朝在张居正死了之后就开始气数式微了,就像诸葛亮死了之后,蜀国再出一个姜维又有什么用
  •     杨涟啊,真的是士为知己者起
  •       纯摘抄了一些看了来感的句子,如下:
      
      P18
      
      主战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
      
      P75
      
      决定政治动向的最终标准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平衡。
      
      P149
      
      正义和道德是值得景仰的,值得膜拜的,值得三拜九叩的。但是,正义和道德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服穿,更不可能掌控朝廷。
      
      P155
      
      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经历残酷的斗争,无休止的吵闹,无数无效的抗争,无数无奈的妥协后,最终理解了这个世界,理解了现实的真实意义,并最终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牺牲品。
      大致如此吧。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八(1620年)逝世,年五十八岁。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面前,他还不够勇敢。
      
      P160
      
      纯粹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他们的一生,往往只有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他们无法被收买,无法被威逼,他们不要钱,不要女色,甚至不要权势和名声。
      
      P166
      
      士为知己者死。
      
      P184
      
      有人曾对我说,原来,历史很有趣。但我对他说,其实,历史很无趣。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没有正恶,只有成败。
      
      P233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要会来事,朋友和敌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P238
      
      社会垃圾(俗称混混)是从来不会自卑的。
      
      因为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在混,对这些人而言,打架、斗殴、闹事,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抢小孩的棒棒糖和完成一座建筑工程,都是人生意义的自我实现,没有任何区别。
      
      P255
      
      成功是不能得意的,得意是不能让人看见的。
      
      P258
      
      政治的最高技巧,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妥协。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好句摘抄:http://book.douban.com/review/5596611/
  •       是从看这一系列的书才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在我心中,一直以来,好人和坏人都有明确的界限。所以当历史老师说,张居正是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的时候,我脑海里立刻出现一个清廉,刻苦,正义凛然的官员的形象。而当所有人都说海瑞是千古难得的清官的时候,我又想象了一个被勤俭,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穿得破破烂烂的又被奸臣陷害的嫉恶如仇的目光炯炯的中年男人。但现在,我只有一种被骗得很惨的感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好与坏一向有着十分清晰明确的界线。如果一个人是公认的好人,那他应该是一个君子,这个君子的标准,就是孔夫子和孟夫子定下的那些规矩。所以不君子的行为就都不是他做的。而相反,一个人若是坏人,那么他可就惨了,他不管做了什么,都是卑劣的行为。正如曾经的国民党就被划到了坏人的一列,所以他们抵抗日本侵略的行为被人们淡化。因为他们是坏人,怎么会做得出好事?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逻辑。
      
      王小波说,中国的传统道德标准其实在要求人自虐。什么大义灭亲,什么孔融让梨,什么卧冰求鲤。都是要求人斩断自己的欲念。而真正的君子就是无欲无求的人。只会付出不求回报。在看他的《沉默的大多数》之前我的处事原则通通都是照搬《论语》和《孟子》的。但看他把国学小批了一下,我忽然有一种死了一次的感觉。他说他文革时的思想不符合那时的社会潮流,也就是说他当时的思想觉悟非常低。他为此难过很久,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然而有一天他想通了,其实坏的一面也是他的一部分,正是好的和坏的一起构成了他自己。所以没必要为此难过。
      
      我才知道袁崇焕居然为魏忠贤修过祠堂,才知道张居正出门居然坐的是要三十二人的抬的轿子,才知道戚继光居然也收受贿赂……太多了,那些被歌颂为圣人的人,也做了这么多不应该做的事。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他们的功绩。正是这些功绩和这些不太好的事构成了他们自己。单纯的肯定和否定都是很奇怪的。
      
      之前的《看天下》上面,近藤大介这个日本人写了一篇关于广电总局禁苍老师的文章,他就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两个极端的对立面,好和坏。苍井空显然被归为坏的一面,所以她是应该要被禁的。不然会影响社会风气。其实我觉得现在社会风气早已坏到不行了,并不是苍老师这一些被归类到坏里的人的错。
      
      我觉得单纯用一个好字和一个坏字来把所有人分为两类是非常不科学的行为。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也会做好事。我们应该就事论事而不是就人论人。就像海瑞,他是好人,但是他并没有做出什么伟大事业。他所有的,只是名声。这并不是因为奸人太多所以他被陷害了,而是他这样的人本来就无用,就像寺庙里的菩萨,只能作为一种信仰。当然信仰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并不见菩萨出手相助。
      
      最近我那位理性的朋友写了一篇关于好人坏人的文章,起因是我们班一位弱智的男班长计票做假。他的文章给我的感觉是,我们是好人,那个班长是坏人。我不是什么好人,也不坏,我只是看不下去这样的事。我心里还是有正义感的。所以我选择质问那个男班长。我觉得男班长的行事风格我看不惯,所以我选择不理他。不是因为他坏,不是因为我好。
      至于另一位3S同学,同理。我和她不是一个频道的,不能理解她,不喜欢她。所以翻脸了。仅此而已。并不是她坏到哪里去了。
      话说江MZ同学并没有触到我的底线,所以至今我还和她打招呼,前提是她没有和3S在一起。
      
      我觉得我写得十分混乱十分混乱。果然不看杂文逻辑混乱的人写不清楚什么事情。
      
      
  •     一直只知道魏忠贤是奸臣小人,如今看过才知道,普通的词语已经无法形容了,他的无耻与下流,真的让人胆寒。
  •     才女啊,难为你写下这么细则的评论。虽然我看过1-6,但从你的有感而发,让我再一次回顾了这段漫长的历史。以前很喜欢历史,家里书也不少,但现在都束之高阁了,看多了历史,对照当今社会,感觉历史又在重演,现实很无趣啊。算了,还是简单生活,多看阳光面吧。
  •     朱翊钧篇②(万历)、朱常洛篇(泰昌)、朱由校篇①(天启)
  •     东林党,魏忠贤,袁崇焕
  •     图书馆里前几部都被借走了,只能从六开读。写得好!原谅我词语匮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