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壮学文库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物考古 > 壮族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壮学文库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105075461
作者:郑超雄

章节摘录

  独料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山坡遗址。位于广西钦州县那丽 乡独料村西侧的禾塘岭上。1976年调查发现,1978年发掘,揭露 面积约324平方米,文化层内未见有螺、蚌介壳堆积。文化遗迹有 柱洞、灰沟、灰坑。柱洞是当时人居住房屋基柱,洞内有支垫的石 块;灰沟可能是当时人在此居住时倒弃污水冲积而成的;灰坑有圆 形、椭圆形和锅底形,坑内都有烧火痕迹或灰烬,可能是当时的烧 火坑。  出土的文化遗物有石器、陶器、果核等。石器有1100余件,绝 大部分是磨制石器,品种有斧、锛、凿、铲、锄、犁、镰、刀、镞、矛、磨 盘、杵、磨棒和锤等(图十一),除镞、矛外,其他工具几乎都是农业 生产工具,说明这时期的农业生产已经相当发达。陶器主要是夹 砂红陶,少部分是褐灰色和黑陶。纹饰多为绳纹、篮纹、曲折纹和 部分交错绳纹组成的网纹,器形有直口或敛口的圜底釜、罐之类。 另外发现一件陶祖,手捏制而成,中空。①一般说来祖形器的出 现,是史前人类社会已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标 志,这件从文化层中出土的陶祖,对于我们了解壮族史前社会变革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木炭标本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年代为 4370_:135年,与陶祖出现的年代相吻合。  大龙潭遗址位于广西隆安县乔建乡博浪村的平缓山坡上。 遗址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1979年发掘,揭露面积约820平方 米,文化层厚约65~l00厘米。共挖出灰坑20个,其中圆形竖坑 15个,椭圆形坑2个,袋形坑2个,不规则形坑一个。坑内填土含 红烧土块、炭屑、石铲等。在灰坑外的地层中,也出土大量的石铲, 它们常被放置成一定的组合形式,每组2~20件不等,常见的有直 立、斜立、侧放、平直四种形式。直立与斜立排列,均系铲柄朝下, 刃部朝上,有的排成队列,铲与铲相互紧贴,有的排成“几”字形,东西北各竖一件石铲,底部也铺垫一件石铲。侧置或平放成圆圈的石铲组合,多发现于灰坑之内。出土的遗物绝大多数系石铲或残片,石铲以体型硕大者居多。不少石铲扁薄易折,刃缘厚钝,甚至为平刃,作为工具无实用价值。从石铲的排列与放置情况看,似乎与当时人们举行某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祭祀活动有关。放射性碳素测定的两个数据分别为距今4750+100年和4735+12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图十二)①。

内容概要

  郑超雄 男,壮族,1951年生,广西来宾市水落村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广西博 物馆研究馆员,广西壮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 学会理事,广西炙物考古学会理事,广西民族大学 壮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长期从事民族考古研究 工作。对壮族历史文化研究有极深的造诣。目前已 出版《壮族文明起源研究》、《壮族审美意识探源》、《广西工艺文化》专著典3本,与人合著7本,在国 内外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覃芳 女,汉族,1966年生,广西荔浦县人。毕 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现任广西考古工 作队副研究馆员,广西民族大学壮学研究中心专职 研究员。长期从事文博考古研究工作,已发表《广 西青铜剑》、《顶蛳山文化衰变的人类学审视》等论 著十余篇。

书籍目录

《中国壮学文库》序一、壮学: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的产物二、壮学:全球化时代的召唤三、壮学:一个构建中的体系前言第一章 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存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第二章 壮族先民的史前社会生产生活第一节 用火的起源第二节 采集、狩猎、渔猎经济生活第三节 稻作农业与饲养业第四节 史前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选择第五节 史前工艺艺术一、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二、制陶工艺三、骨器蚌器制造工艺第三章 史前宗教第一节 屈肢葬第二节 二次葬第三节 肢解葬第四节 性器崇拜第五节 头骨凿孔与在尸骨上撒赤色矿粉的宗教意识第四章 古代壮族与同根生民族的分布区域第一节 壮族与同根生民族在湖南地区的繁衍第二节 壮族与同根生民族在贵州高原的繁衍第三节 壮族与同根生民族在云南高原的繁衍第四节 壮族与同根生民族在广东地区的繁衍第五节 壮族与同根生民族在东南亚地区的繁衍第五章 古国--壮族文明起源的考古学印记第一节 舜至苍梧与苍梧古国文明第二节 石峡文化与苍梧古国文明一、阶级分化,“士”、“庶”之分已经确立二、社会分工明显,出现了专门的手工者三、稻作农业成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四、经济文化交往是苍梧古国文明成因之五、壮族风俗与石峡文化的关系第三节 罕王与王权形成的英雄时代第四节 石铲文化反映的古国社会一、石铲文化分布区域与罕王神话流传地区相同……第六章 方国文明形的成时期第七章 方国的兴盛与衰变第八章 瓯骆社会文化的考古学再现 第九章 土官、土司统治时期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壮族人口约有1600多万,主要聚居在广西及云南的文山州,湖南、贵州、广东等省也有少量壮族。据调查,广东、湖南两省的大部分壮族都不是唐宋以前的原住民族!而是明清时期从广西百色、河池征调的土兵遗民。在广西东北部地区的贺州市也有少量的壮族村落,这些壮族也和湖南、广东的壮族一样,都是明清时期从桂西地区迁徙来的土兵遗民。举出这些例子仅仅是想说明,上述地区尽管已没有壮族居住,但在历史上,这些地区都是壮族先民苍梧、西瓯、骆越原居地。约在秦汉以后,中原大批汉人南下,在上述地区推行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在此政治环境下,有一部分壮族先民向西部迁徙,而大部分人则融人汉族之中。今日的粤语方言中,仍有不少的壮语词汇。另外,在上述地区保留有众多的壮语地名,无不说明壮族曾经是那里的原住民族。因此,在用考古学材料来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时,就不能局限于今日壮族的分布区域内的考古发现材料,而应采用历史的眼光,将视觉扩大到古代壮族先民活动的所有范围内,获得可信、全面、真实的效果。

图书封面


 壮族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壮学文库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作为广西考古资料的综合,本书值得一读。但是,问题有二,其一,如何从物质文化中辨认族属?其二,广西的考古资料是否支持古国-方国-王朝模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