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当权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俗说史 > 武夫当权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5-1
ISBN:9787224084016
作者:张鸣
页数:248页

章节摘录

  在近代,历史与现实作为军阀的双重父母,各自赋予它不同的禀赋。 然而,先祖的基因必须通过时代的律动才能得以表达。近代军阀的产生、 发展与消亡是与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三种历史进程相始终的,即:中国传统 秩序走向崩溃的过程,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推行殖民化的过程,中国走向 近代化的过程。作为军阀集团的维系意识,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与上述 三种过程有关的思想意识的制约和影响:走向没落但依然盘根错节的传统 思想,由于统治秩序紊乱而“合法化”的游民意识,伴随文化冲突而涌入 的西方文化思潮和要素。军阀集团维系意识在这三股意识干流的交汇撞击 中泛起自己的水花。 一、传统意识的滞留 鉴于中国传统社会宗法血缘纽带的强固,任何层面的社会群体都是以 家庭或家族为基点和归宿,父家长制的模式几乎适用于任何社会控制层次 ,个人的奋斗大都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行进。这一方面使中国 人的国家观、社会观带有浓重的家族伦理色彩,另一方面也使各种形式的 社会群体的维系意识都成为以宗法制度为归依的儒家纲常体系的派生物。 一般我们称军阀为封建军阀,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就是说在他们整个 思想体系中,我们通常所谓的封建纲常礼教起了主干作用,因为在建国后 很长时间里,我们将秦汉以来的制度,视为“封建”的;甚至可以说,这 些军阀本身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的产物。尽管传统在西学面前碰了壁,他 们依然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用祖宗法宝来维系军队。尽管军阀首领中不乏 目不识丁的老粗,各集团成员中也没有多少人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然而 ,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底色,纲常伦理道德深入人心的秘密在于它已经成 为整个民族文化的心理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人们对传统的接受,不仅在于 正统的经学研读和学校教育这种大渠道灌输,而更为普遍的是戏曲、说唱 等小渠道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戏台上,鼓词里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 形象,往往较刻板的伦理说教更能动人心魂。因此,肉食者热衷于忠孝节 义,糠食者也习惯于节义忠孝。袁世凯祭孔,孙传芳投壶,连不知道自己 有多少兵、多少钱和多少姨太太的张宗昌也会大刻《十三经》,其余大大 小小的军阀无一例外地张口五常闭嘴八德。使集团成员的头脑在效忠的题 目下僵化固化,是全体军阀孜孜以求的目标。 当然,像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一样,在把纲常礼教挂在嘴边的同时,并 没有脱掉释道两教的影响,在军阀的维系思想库中,传统所有的法宝均有 一席之地。湖南军阀赵恒惕会开“人力已竭求诸佛法”的金光明大法会, 唐生智则有一支受戒的“佛教军”。 然而,近代军阀毕竟生活在近代,时代不仅使他们对待传统伦理的态 度具有更多的功利实用气味,而且在他们继承的传统思想上也烙上了自己 的印记,由于清亡以后,整个统治阶级已经支离破碎,统治中心呈现出一 种物理上所谓的“失重”状态。用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话来说叫做“五伦” 缺了“一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传统人际关系的 五个维度,缺了“君臣”的一维。所以军阀们的纲常礼教往往缺乏整体色 彩,即只强调伦理体系中的忠孝之义而置公私之义于不顾。这一点,就近 代而言,曾国藩为始作俑者。湘军的建制,因将设营,将去营裁,每级建 制交由负责长官招募忠于自己的官兵。袁世凯对此进行了理论化建树,在 小站练兵时即把所谓的“忠国、爱民、亲上、死上”四义混为一谈,用偷 换概念的办法使他与“国”合二而一,忠于他就等于忠于国。所谓“小忠 者,大忠之贼也”,没有一个军阀肯为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而牺牲他个人 的利益,所有人都只强调下属对他个人的效忠,而对他名义或实际上的上 司对其手下的越级干预都怀有极大的敌意。对军阀来说,来自敌对营垒的 威胁与来自同一阵线别一派系的威胁同样可怕。与护国军作战的袁氏嫡系 武力曹锟会拥兵自重,眼看着他主公的事业瓦解。跟红军对峙的国民党地 方军阀也能与红军达成默契,互不侵犯。 历史与现实的互动在军阀的传统性格上的最大影响是造成了意识结构 上的内在危机,除极少数外,军阀无不希冀一温帝王梦,然而却都把自己 装扮成共和制度的誓死捍卫者甚至“再造者”。明明是三纲五常的儒家说 教,却偏偏要冠以时尚的口号和“主义”,这种意识上表层和内蕴的分裂 ,标志着军阀心中的传统意识已经无可奈何地出现了时代性扭曲。 二、游民意识的渗透 在传统社会里,游民的成分很复杂,一方面,他们是脱离土地和宗法 关系的人,一方面,又是工商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必须在新的生存条件下 ,结成新的类宗法式的关系。地主的兼并,国家的掠夺与压迫,人口增长 的压力,土地的贫瘠化,使周期性震荡的传统社会始终保持着周期性涨落 的游民人口。这样一个游民阶层的存在,可以说在某些情况下是威胁王朝 秩序的异己势力。游民虽然是一个不稳定的阶层,迫于官方的压力和生存 的需要,也产生了某些与社会主体意识相悖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如宗教上 的罗祖崇拜、无生老母崇拜;憎恶现实的“劫变”观念,甚至将所谓的“ 现在佛”如来斥之为“人面兽心”;强调互助和蔑视纲纪的义气等。 P11-15

前言

  如果我算是学者的话,出道实在太晚,我的同龄人都已经扬名立万的时候,我还不大知道学术是怎么回事。晚,一来是自己懵懂,看书倒是喜欢,但却迟迟不知自己稀罕的这点玩意,原来就是学术;二来是时运不济,自己喜欢的文史学不成,却稀里糊涂去学农机,虽然偶尔在演算习题和画机械图的空隙里看点闲书,顶多也是幻想说不定以后可以当回作家。后来总算明白点事儿,不再做梦当作家,改写学术论文,也经常不安份,写着写着,就变成随笔散文,把自己弄得活像是四不像。  这个集子包括《武夫当权——军阀集团的游戏规则》、《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再说戊戌变法》、《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一1953)》、《近代史上的鸡零狗碎》、《大历史的边角料》六本。  第一本书,是我的硕士论文,当时我初涉学术,半懂不懂,觉得军阀史好玩,里面乱七八糟,头绪特多,就一头扎进去做,整整一年半,泡在北图,中午就啃个面包充饥。结果做下来,将要答辩的时候,我所属的教研室有某权威教授,说我越出范围了,即使答辩也通不过。当时,我在人民大学党史系,按他们的说法,党史系的人,就只能做中共党史的题目,做了别的,就是犯规。显然,我很不服气,当时我的同学,有很多人论文两个星期就做出来了,一样通过,我费这么大劲,点灯熬油地干,居然说不行,说我学术上不过关也就罢了,说个越界犯规,算个什么道理?后来,在若干好心人的帮助下,答辩的时候,总算阿弥陀佛,人家放了我一马。  我硕士毕业那年(1988),我的论文在萧延中的推荐下,得到当时主编“蓦然回首”丛书的陈晋先生的赏识,人选丛书。当时,一个刚出道的毛头小子,出本书,不拿出版费,也不用包销,还能得一点稿费,是件很令人兴奋的事。这本书,讲的是近代军阀怎样维系其集团的事,这些人,有回归传统的,有求神拜佛的,也有推行基督教的,更有学日本玩军国主义的,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当时将它们描绘出来,感觉很好玩,因为此前还没有人这样做过。在大家都奢谈文化的当时,算是一个异数。出版之后,学界没有多少反响,但有些做企业的朋友倒觉得有用,在他们看来,现在的企业家,建构集团,弄企业文化,就是这一套。用人忠诚第一,效率第二,舅爷、姑爷满天飞,不是三纲五常,就是谈佛论道。  这本书出版之时,我已经回到黑龙江一个地处偏僻的农业大学里教书。当初人民大学的硕士还比较值钱,我不回去也能找到工作,但是,我当时打算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读书,回到老地方,有这么个学历,领导高看一眼,事少,地方静,自己感觉很合适。一心想着,等读一阵书之后,再出来不迟。  这样一闷,就闷了五年。这期间,除了给《读书》杂志寄过几篇随笔之外(都退稿了),几乎什么都没有写过,凡是写的字,除了讲稿之外,就是读书笔记。除了少数几个人之外,整个学界,是不知道有我这样一个人的。等到我有心写第二本书的时候,已经是1993年的春天了。这年,我给上海三联一个丛书的编辑杨晓敏,发去了我的一本书的提纲,当时,其实也没有报什么期望,姑且一试而已。没想到,大概一个月之后,杨晓敏给我回信,说是可以签合同了。这本书,名叫《乡土心路八十年》,是我这么些年琢磨农民意识变迁的一点心得。书的出版,很是费了一点周折,期间,上海三联改组,班子大换血,杨晓敏也离开,很多签了合同的书稿,最后都退掉了。还好,我的稿子没有被退,但编辑换成了陈达凯先生,此公是上海学界的知名人士,最后在他手里问世的时候,已经是1997年了,此时,我已经博士毕业留在人民大学教书。  这本书,实际上是从底层民众的观念和意识变迁的角度,从新阐释了一下近代史。由于我们的近代史,有太多的意识形态说明文的特色,因此,改革开放之后,外面的信息进来,人们发现很多事不对了,很不满意。我出来这么一说,有些人感到挺新鲜。因此,这本书卖得很好,据说头一年就买了一万册,而一些老学者,比如孙达人先生,看到书之后还到处找作者,最后终于把我给找到了。  在《乡土心路八十年》交稿之后的几年里,我又对戊戌变法的历史产生了兴趣,这大概是我毛病,至今也改不了,琢磨一个题目之后,只要琢磨出点东西来,就兴味索然,只好再弄另外一个,我所谓的研究,是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一般不讲究什么“需要”。对于戊戌变法这个史学界的老题目,我主要从三个大方面来扯开去:一是当时的帝后政治二元结构;二是满人政治;三是戊戌变法的操作,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本身有什么意义。我不相信过去什么维新派、顽固派的传统说法,甚至帝党、后党的说法,在我看来,也是一团混乱,尤其不相信过去支持自强运动的西太后属于顽固派。在甲午战后,整个国家的上层,谁不知道不变法就要亡国?关键是帝后权力二元,如果变法成功,太后就要退休,面对退休威胁的西太后,自然对反对变法的声音,就比较听得进去。同时,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民族——满人,有自己的政治圈子,满人政治在整个清朝政治走向中,一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戊戌变法时,尤其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是满人政治和西太后的结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因为变法的措施,对满人的特权,有很大的损害。在这本书里,我也不相信传统的另一个更为流行的说法,说是康有为的《新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制造了舆论,推动人们解放思想,投身改革,在我看来,恰恰这“两考”和康有为以圣人自居,欲作教主马丁·路德的作派,使得很多本来倾向变法的士大夫反而走开了。事实上,几千年来,士大夫很难轻易接受另外一个人做圣人,哪怕这个人德高望重,功高盖世。他们称皇帝为圣上,只是情势上的客气,圣人只有一个,连孟子都只能是亚圣。尽管如此,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仍然很有分量,在启蒙上价值尤高,办报纸影响不止一代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也从那时开始,才学会了怎样开会,怎样发言,怎样表决。  很遗憾,我的这本书,影响最小,除了不多的几个学者表示关注之外,学界基本上不知道有这本书的存在。写完这本书之后,我又对义和团运动有了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拜我的博士导师程歃之赐,因为他是义和团研究有名的权威,作为我的博士论文,这就有了《拳民与教民》。这本书,现在已经跟《乡土心路八十年》合在一起了,其中有我的前妻许蕾的几万字的东西。  我的义和团研究,其实从美国学者周锡瑞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开始的,我赞同他不像中国学者那样,总是斤斤计较于义和团的组织出身,在民间教门上打转,而是将运动的起源,放在中国北方的乡土社会上。但是,作为中国人,我需要考察乡土社会风习、信仰、戏曲、民俗、巫术等文化因素,到底哪些因素对义和团起了作用,是如何起的作用?义和团是如何通过他们效法的戏剧人物,表现他们的政治意向的,民间信仰的符号是如何转化为政治表达的。同时,教民,即中国的基督徒,是怎样一个群体,面对义和团的追杀,他们的宗教信仰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特征。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一书,是我本世纪的第一本著作。在这本书的写作中,我尝试用散文体,把书的一个一个的篇章,变成一篇篇独立的文章,但彼此之间又有关联,串起来看,就是一个主题的讨论。我注意到,清末新政、北洋政权、国民党政府和后来的中共政权之间,有着意识形态的强烈对立,但是在现代化这个线索上,它们却存在着一条共同的脉络,这就是对乡村的整合与改造。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国其实是一个乡土社会,城市也有都市里的村庄,现代化的乡村改造路径,自然也对城市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厘清这个脉络,对认识百年中国,尤其是大规模开展现代化建设的近代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这本书也给我带来比较大的学术声誉,现在很多学者知道有我这样一个人,多是由于看了这本书。  余下的几本随笔,跟历史文化有关,跟学术也有点关系。严格地说,都是我的读书笔记。直到今天,我看书依旧“恶习”不改,随着自己的兴趣来,信马由缰。看到什么,但有所感,就立马把它写出来,由于学术论文的方式太正式、太刻板,就走随笔路线。我的随笔里,有很多小故事,但我不是为了讲故事才写的,其实多数的故事讲得都很简单,几笔就交代完了,。之所以要写,主要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久而久之,我的论文写得也像随笔,只是带注释的随笔,充分暴露我的“野狐禅”的本色。  之所以乐于把这些陈年旧货倒腾出来,主要是想向世人证明一下,我这个人,其实还有学者的一面,虽然这个所谓的学者,很有点野路子,而且归属不明,不知道该往哪个行当里搁,属于三界不收、五行不属之辈。此次出版,基本上保持原样,只做了少量的修订,想要大改,实际上也不可能。像我这样的学者,做学问,无非是傻子编筐——边做边像,现在像还是不像,读者自己评判。  一次喝酒,我对李零说,我最喜欢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马上说,这是我的名言。一查,果然,他先说的,有字为证。不过,我说这话时,没看过他的名言,多少也该算我点创意。李零有随笔集日《放虎归山》,意思是他特想跳出学术圈,回归读野书的旧日境界。跟他比起来,我只能算是一条豺狗,但豺狗也想回到山林,而且,我想,我能回去。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张鸣,这位风趣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兼畅销书作家,近年来一直笔耕不辍,他始终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客观态度站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前沿,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不断制造着美妙的文字,并以文人温和而善意的情怀亦庄亦谐地解读历史人物事件,其独特行文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与好评。同时,他鲜明的个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其与院领导及某些著名作家的关系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使其在备受关注的同时也时常饱受非议。 本书是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够品读到更全面、更精彩、更完整的张鸣作品,了解其学术成就、思想境界和行文风格,更深刻地了解张鸣其人所编写的。它不仅集合了张鸣教授十年来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更是张鸣教授著作的首次结集。 

内容概要

  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现在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书。在吃粉笔灰之余,喜欢写点不不伦不类的文字,有的被视为学术著作,还有一些算是历史文化随笔,均遗憾多多。

书籍目录

  引言 政治大车店里的过客  第一章 从历史走向现实的畸形儿  第二章 炮灰”的追求  第三章 维系网络:血缘、地缘、业缘  第四章 施恩的手段与方式  第五章 “以儒将兵”——吴佩孚  第六章 绿林心经——张作霖  第七章 “中西杂拌”——阎锡山  第八章 宗教仪式——冯玉祥与唐生智  第九章 迷信道术——刘湘与孙殿英  第十章 蒋介石的维系政治观  第十一章 蒋介石的维系社会观  第十二章 蒋介石的维系教育观  第十三章 蒋介石的维系伦理观  第十四章 蒋介石的维系哲学观  第十五章 蒋介石的维系文化观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东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巨大撞击,使得中国社会传统秩序走向崩溃,逐渐步入近代化,从而出现了《武夫当权:军阀集团的游戏规则》中所写的历史。

作者简介

《武夫当权:军阀集团的游戏规则》主要内容:清末民初,东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巨大撞击,使得中国社会传统秩序走向崩溃,逐渐步入近代化。作者侧重讲述了这个特定时期中,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唐生智、刘湘、孙殿英、冯玉祥、蒋介石等几大军阀是如何维系其集团统治的,其治下的手段五花八门,有回归传统的,有绿林之风的,有家族集团的,有求神拜佛的,也有推行基督教的,更有学日本玩军国主义的,细究深思,绝不仅仅是令人发笑那么简单。

图书封面


 武夫当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书边的武夫故事会真是好精彩:张宗昌说自己是三多主义:钱多、兵多、姨太太多(不晓得许三多是不是借了这个典故)。这样的故事太多。值得深思之处在于,军阀们依据各种办法——九同、儒家、道家、佛家、基督教等等来“组织”兵士。这让人想起中欧一位名曰肖知兴的书《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此问题之好,大抵能从《武夫当权》读出一二来。不多说,真是一本好书。但是,不是一部学术著作。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该书分为正文和逸闻两个部分。正文新意不多,前半部分大体在陈志让《军绅政权》的基础上引申发挥,甚至连书名也近似陶菊隐的《武夫当国》,唯有后面对蒋介石的分析较有新意,不过该部分的问题和前面一样,预先设定军阀都是坏人,然后批判,但是批来批去,不得不让人认为,若在文武革命时期,作者必死无疑。逸闻大约是由于资料数量的限制和编辑排版的原因,很多位置比较奇怪。校勘:P16,3岁——13岁;P176,“保甲制度使清末以来的武化豪绅跋扈统治合法化,宗法网络与行政网络在非正常的武力背景下高度结合,导致社会财富或集中于官僚资本,或耗于内战,或中绝于官僚和劣绅,不仅使农村中的新型生产关系无从发展,反而加剧了贫困化、破产化,而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论的条件不充分。另有一处冗字,数处病句。
  •     两边的段子比正文好看多了
  •     颇有些趣味,读罢不禁想象当今,很多事情其实又重新出现了
  •     这种充斥着冷嘲热讽,有严重倾向性的论文也能通过??
  •     内容远没有旁白的小故事精彩!
  •     是作者较早的论文,于是格式化比较明显
  •     整理得不错啊,而且充满笑点...?(两侧的小轶事们是意外收获) 不过倾向性太重,有失客观,探讨论证也不够深入,浅尝辄止,作为休闲阅读倒是不错。
  •     从几个代表军阀看军阀时代
  •     感觉读出了点不一样的味道,希望是我想多了,嘻嘻。
  •     我是把书边上的军阀大神们的故事都读完了,都他妈这么有个性。
  •     比较枯燥,不过还过得去
  •     张鸣的书不能说内容不丰富但是就是觉得读起来味同嚼蜡
  •     这本书写得很杂乱。
  •     可读。
  •     不能当历史书看,茶余饭后当谈资罢了,后面关于蒋公的讨论可以说是让人眼前一亮,可谓是军阀集大成者,但并未跳出封建窠臼,以新之名,行旧之实,毕竟缺少了一种理想,而时事是向前的
  •     在我们领导身上居然看到很多军阀的影子~~难道~袍哥文化一直都是主流文化
  •     历史最有趣的是八卦和鸡贼。
  •     当成历史段子看看还是很有趣味的……
  •     相当一般
  •     感觉是很早以前写的,内容很干瘪
  •      收集了很多资料,但是个人感觉没有提出什么洞见
  •     2009-02-25、26。通读,特别是每页所附的军阀趣事。所引大量故事确实吸引人,却也无疑大大淡化了作品的所谓“历史研究”色彩,多少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而事实上,个人以为所谓对清末民初的军阀研究不大可称之为历史研究。作为历史通俗读物,还行。
  •     好像是第一次读这种排版的书,有点搞怪
  •     #每天翻看一本书#很喜欢作者的文章风格。从书的内容来说是一个一个军阀的写,稍有割裂之嫌。但自述中书的效果令人忍俊不禁:“出版之后,学界没有多少反响,但有些做企业的朋友倒觉得有用,在他们看来,现在的企业家,建构集团,弄企业文化,就是这一套,用人忠诚第一,效率第二,舅爷、姑爷满天飞,不是三纲五常,就是谈佛论道。”
  •     笼统的把军阀的所有行为当做是为了其维系的目的,对军阀完全陈贬低态度。我认为忽视历史特殊时段而定义了军阀的行为。一些爱国保民并不是维系
  •     作者以前的老书新印,所以观点还是以前年代的。之所以给四星,是看在两侧那些野史轶事的份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