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理论初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德国学理论初探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44624046
作者:叶隽
页数:18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虽然作者使用了“日耳曼学”这个大概念,但其讨论的主要内容仍在于“德文学科”,更重要的是,他引入了“跨文化”的视野,强调由于异文化因素的渗入而造成日耳曼学的视角差异。无论是在具体的人手研究处(歌德学),还是在宏观的观照点(日耳曼学),勋勒尔都构成了一组有机的张力,这里给我们的启发不仅在于“以小见大”,更在于“大小结合”、“学科融通”、“变易求新”。 德系语文学学科的建设,既要承担其作为学术体制内外国文学一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定位的职责,同时也要关注其作为跨学科的“学科群”的德国学的子学科位置,因为后者或许更关联到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内在性可能。也就是说,我们在讨论这样一个命题的时候,既要考虑其在现行学术制度内必须完成的“与狼共舞”任务,同时更要思考其“变易求新”——即走向“德国学”整体建构,或至少是形成有效学科群的问题,它有责任承担串连起周边学科的学术共进的使命。那么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途径,就不外乎要回答上述的若干问题。 首先是在德系语文学的学科教育中,我们承担的究竟是怎样的责任?实际上这关涉到的是教育理念问题,养成学生怎样的人格与修养。我觉得至少要做到这样几点:一是师资分类。德语教育与文学专业分道而设,即语言教师与专业学者进行层次区分。这样的思路,并非排斥大学者的基础教学或语言教师的更上层楼,而是强调两者的“道不同不相与谋”,其基本价值取向有异。二是学生修养的整体性化育。这其中除了一般性的知识传授之外,特别应强调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学养、其他补充性修养(诸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史的渗透)等的加强。三是教学拓展的大视野。语文学学科的发展,应强调大文化视野。即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教育一隅,事实上,有的大学已开始在德语系的背景中分科发展,如语言学、文学、翻译学、跨文化学、国情学乃至德国经济、德国外交类的专业方向。但问题在于,这种发展是否坚持了“学术性”发展的方向,对于本就具有相当实用性色彩的社会科学类专业方向,尤其应当在实践中注意对过分专业化倾向的纠偏。至少,应当强调课程设置的多元性。即应大量增加历史、哲学乃至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内容。这一点不仅对学生是适用的,更是对师资的高标准要求。这些问题貌似简单,但对于德国学的整体建构来说,却是培育未来德国学人才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其次,在学术制度上努力尝试在德系语文学学科之内引入其他相关专业背景的同人,诸如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国际关系学等,都是应当予以关注的。在具体操作上,每个具体的学术机构都可选择依据自身的大学和整体学术背景,进行学术性侧重调整。譬如外语类院校可能会相对侧重国际关系学(外交学)、商业类院校注重经济学、师范类院校选择教育学、综合性大学选择哲学和社会学等。首先实现师资的学术背景多元,在此基础上可以不断进行调整、充实、整合。另外一点,就是在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与研究的路径上,必须强化其学术史与学术前沿意识,以基本学理和学术伦理意识做要求。这一点我们比较一下老北大德文系的课程设置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内容概要

  叶隽,1973年生于江苏。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曾在德国、英国、法国等的学术机构做研究。专著有《另一种西学》、《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史诗气象与自由彷徨》等;编撰有《蔡元培:大学的意义》等;合译有《教育与未来》、《法意哲学家圆桌》、《创新性思维》等。学术兴趣现集中于德国文学史、中欧文化交流史、学术史、思想史等,发表论文多篇;同时保持对社会文化的适当关注,发表随笔多篇。

书籍目录

序(顾俊礼)
第一章 “西学东渐”的理路与“德国学”的定位
 一、作为中国现代学术背景的西学东渐及作为参照的东方学
 二、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及其内涵变迁:以作为涉外学科的德文专业迁变为考察中心
 三、德国学命题之呈现与学域三重归属之意义
 四、学术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二章 现代中国与学术史视野里的“德国学”历程
 一、学术史视野及其对跨专业学科群的整合意义
 二、德国学在现代中国的历时性进程
 三、21世纪的“德国学”问题
第三章 汉语文化圈与大学德语系发展模式的思考——以辅仁和北外的比较为中心
 一、德语系分布的三种类型倾向
 二、从专业学院到复合学科:北外德语系的转型
 三、作为综合性语文学系的辅仁德文系
 四、从“德国文学系”到“德语系”的范式之变——兼论如何面对学生一代
第四章 德文学科与“德国学”建设
 一、“语文学”的定位及其三大支柱
 二、语文学的“思想史”导向
 三、“德国学”建构与“文化学”视野——以“歌德学”学域为例
第五章 在“现代中国”与“现代德国”之间——作为21世纪显学的“现代民族国家”与跨专业学科群“德国学”的建立
 一、关注“现代中国”的域外视角及“欧洲学”的背景
 二、关注世界的东西方互动视阈:“现代民族国家”研究的学术品格
 三、学刊的规模渐成与跨专业学科群的互动生成:专业现状及学术转型
 四、超越“民族—国家”之后:“区域整合”还是“世界国家”?——中国“德国学”的趋势、视阈、理论、方法、对象、传统
第六章 德国学的学术核心问题——以学科互涉整合为中心
 一、汉语语境中的“德国学”双重概念及其若干层面
 二、现时代中国“德国学”学科分布状况及其特点:以若干人物为例
 三、德国学的核心命题与主要内容:以德意志道路及精神史探求为中心
第七章 “德国学”的理论资源与中国视域
 一、域外资源之借鉴:外部世界的“德国研究”
 二、美国学与中国学的启示
 三、现代中国之德国学建设的理论特征:从“西学认知”到中国本土资源之创化
第八章 德国学与现代中国的思想构建
 一、安身立命与学问选择:现代中国学术传统框架下王国维的德国学尝试
 二、现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与“德国资源”的自觉意识——以现时代中国主流学术论题为中心
 三、“图存求进”与“思想构建”之可能:“德国学”在中国现代学术与思想谱系的定位及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名词索引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索引
后记
  

编辑推荐

《德国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不只是叶隽研究员近年来关于“德国学”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论思维的有益记录,而且还象征着中国的德国研究发展到了构建现代中国“德国学”的新阶段。叶隽研究员的这本著作视野阔大,论述严谨,内容富赡,引证翔实,是一部态度严肃而文笔华美的学术论著。他在书中对中国学者150多年来的德国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诠释,响亮地提出了构建现代中国的“德国学”。

作者简介

《德国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由叶隽所著。
《德国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与德国学研究历程的整体视野中,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化史、大学史、学术史的整体变迁,从“德国学”(Getmanology)这一特定角度进行把握,提出德国学概念的成立、总结其核心内容、探讨其学术资源,复归之于现代中国思想建构的基本立场。
探讨“德国学”的命题,固然是要弄清作为一个文化概念的“德国”,进行一种具备中国现代学术意识的“学科建构”工作,但其实背后仍具备这样的意识,即“世界胸怀”与“整体建设”。
作为一种汉语语境中新兴学术概念的“德国学”包括两层含义。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一切与德国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即相近于宽泛意义上的“德国研究”(即德文Deutschlandstudien,英文为German Studies)。从狭义上来说,作者倾向将其规定为以现代德国(19—20世纪)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种跨学科意识为主体的“学科群”建构,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德意志道路及其精神史探求。

图书封面


 德国学理论初探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挺好的,蛮精致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