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细节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抗日战争的细节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39954547
作者:魏风华
页数:30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张作霖之死 1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也是日本帝国大正十五年。 这一年圣诞之夜冷得出奇,东京的一些酒吧里,时髦青年过着西洋人的节日,但更多的市民躲在家里,茶余饭后,谈论着他们关心的事儿,比如满洲问题。 感觉有点怪,但日本人觉得一点也不怪。 满洲是中国的东北,跟日本有什么关系?他们认为有,而且关系大了。走在东京街头,你问一个小学生:知道满洲吗?他会告诉你:那是日本的生命线! 日本人的这种想法不是凭空吹来的。 1868年的明治维新让日本获得了一个连自己也没想到的机会。有时候,国运如人运,充满偶然性,一步走错,想追上来,不那么容易;反过来,就会跟变形金刚一样,身子一晃悠,就起来了。那个年代的日本,像个传说中的暴发户,一下子就成了。 与此同时,大海对面,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却像接恋人雪片般的情书一样,被列强们的一个个不平等的单子包围着,每签下一个,身子就虚弱一次;又像落水的流浪汉,虽然拖了一根辫子,但不是救命的稻草!所以,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井上馨在谈到中国时,已经是这种腔调:中国不足惧,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啦! 井上馨的师父是明治维新的“老前辈”“忧国志士”,“愤青”吉田松阴,所谓“日本放眼西方第一人”。当年,美国人佩里准将带着六七条军舰敲开日本的大门后,送给日本人一些“玩具”,除了一个超级火车模型外,还有电报机、望远镜什么的。一下子就把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人给震了。他们抱着“玩具”,也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结果发现:只能送点优质大米给美国人。 那一代日本人,但凡有点脑子的,都受了刺激,所以后来开始嚷嚷“尊王攘夷”“富国强兵”,要向欧美看齐。吉田松阴昵,这哥们儿当时一度想偷渡到美国,想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但没跑成,只好在乡下非法办班——松下村塾,在那儿议论时政,并一度计划刺杀幕府高官,搞到最后被人打死,不到30岁。 吉田这小子虽然年轻,想法却非常强大。他特别焦虑日本的命运,在欧美的舰炮下,一不留神就得跟中国一样了。但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他还不忘打别人的主意,盘算着怎么对外侵略。他认为:一旦日本国力充实了,就该向海对面的大陆“发展”,让朝鲜进贡,进取满洲,占领台湾,征服整个中国,以至兵临印度! 吉田一定觉得命运不济,要不然,明治维新成功后,自己肯定会混个首相当当。因为他死后没多久,他的几个高徒就联合一些人搞掉了闭关锁国的幕府,拥着明治天皇搞起了维新。这些高徒,除井上馨外,还有“明治维新第一人”木户孝允、倒幕运动的军事统帅高杉晋作、日清甲午战争时的首相伊藤博文、“日本现代陆军之父”山县有朋! 只说这个山县,出身“倒幕”两大藩之一的长州藩,他搞了个理论:除本土主权线外,日本还该有条利益线。利益线就是“跟主权线的安全紧密相关的地方”。他认为,对日本来说,满洲是利益线最关键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线。作为一个岛国,他们没战略纵深,加上资源贫乏,经济依赖性强,一旦被卡了脖子,很快就上不来气儿了,所以得打对面大陆的主意。山县那一代军阀政客,差不多脑子里都有这么个想法。 这就是日本的“大陆政策”。 1937年初秋,京都第16师团的战船出现在天津大沽口海面,该师团第20联队士兵东史郎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昭和十二年九月十二日,船到达大沽海面……这下终于到达了中国。大陆!大陆!憧憬已久的大陆!……真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大地啊!” 兴奋又贪婪的口气。 明治维新后,这个政策被推上政府轨道。明治诏书称其为“开万里波涛,布皇威于四方”。AI'1N怕一个疯子,也不担心一个按部就班的正常人,但日本人的扩张野心疯狂而严肃,这就很可怕了。 回到1926年的圣诞节。这天发生了件事儿:天皇死了。 在那个年代的日本,可以想象,这是个什么量级的新闻。 据说,日本的第一代统治者是天照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他在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国,从此天皇万世一系,未曾断过血脉。但仔细琢磨,也有疑问:这位神武不是传说中的人物嘛,是否真的存在是一个大问题。别管这些了,先说死的这位天皇吧,是明治和昭和之间的大正。 大正天皇叫嘉仁,日本天皇只有名,没姓儿。嘉仁是明治天皇睦仁唯一活下来的儿子。1912年,打败了中、俄而让日本坐上强国“过山车”的明治天皇死了,当时很多日本人都哭了,他们是真动感情了。有人没耧(16u)住,自杀殉葬了,就是那个日俄战争中的风云人物、把士兵当肉弹往俄国人的高地上送的乃木希典。等大伙平静下来后,发现已经是大正时代了。 说起来有点遗憾,这位天皇的精神状态很糟,确切地说,患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病。最著名的事件是:在一次召开国会时,他把诏书卷成圆筒当望远镜,瞄向自己的大臣……这确实叫人很无语。天皇在日本人心中是活神,而这位活神如此古怪,以至每次在重要场合,尤其是接见外国使节时,大臣们都很担心,不知道自己的陛下会干些什么。所以,一着急,他们就拥戴大正之子裕仁出任“摄政”处理国家机要了,这是1921年。

前言

这是一部写国民政府指挥下的正面抗日战场的书。    先看一个细节:1937年12月13日凌晨,天还黑黑的,在南京城下,日军京都第16师团第20联队的中队长四方藤造,用白漆在中山门城门上写下这样的字:“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午前三时十分大野部队占领”。日本人用4天时间攻占南京,但通往南京之路,他们走了400年。    可这不是最后的历史。    当那名疯狂兴奋的少尉手舞足蹈地从废墟上下来时,踩响了中国士兵埋的地雷。    南京陷落了,但中国没有屈服,而是迁都再战。这时候中国实际上已经赢得了战争。    但也有人说:如果不是美国和苏联后来参战,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法战胜日本。即使最后胜了,也是“惨胜”,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我想说另外一件事:    战争结束的1945年,在这年春天,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制订着进攻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计划,中日正面战场最后一役湖南雪峰山之战实际上就是这个计划的一部分。而重庆的国民政府,做出再次迁都的预案:一旦战事不利,就把首都迁到西南边境上的西康省(今四川和西藏的一部分),在那里继续战斗。    西康省现在已经没有了,但省会的名字,很多中国人都知道:康定。好了,即使你五音不全,也一定会哼哼两句:“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就是这样一个浪漫的小城,在那个血战的年代,差点成为中国的首都。    这样一个中国,日本是打不败的。    在那个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停止了抵抗,但重庆和延安仍在战斗。至于“惨胜”的说法,只能令人苦笑:不“惨胜”,难道还能易如反掌地胜利么?如果当年中国具有顺顺当当地战胜日本的实力,日本它还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起战争么?    不是那么回事儿。    回到我居住的地方:天津,一座北方沿海城市。在当年,侵入中国的日军师团,大多是在这座城市的大沽口登陆的。1937年7月30日天津陷落。前一天,北平失守。往前推三周零一天,1937年7月7日夜,引爆中日全面战争的导火索在北平旁的宛平城外被点燃。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到1937年,已经6年了。如果从1928年日本关东军刺杀张作霖、谋取中国东北算起,则已整整9年!    在日本的步步紧逼下,到1937年夏天,中国的局势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    那时候,在国际上,美英玩的是“孤立主义”和“绥靖主义”,只要自己的直接利益不受损,邪恶的就让它邪恶去吧。但赢弱的中国,在没有一个真正盟国的条件下,仍决心与日本一战。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顾问蒋百里写成《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结尾处,他这样说:“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    在那山河激荡的8年里,在无限艰苦而又充满无限希望的岁月里,中共领导了敌后战场,国民政府指挥了正面战场,在上海,在南京,在南口,在忻口,在太原,在台儿庄,在徐州,在武汉,在枣阳,在宜昌,在长沙,在南昌,在昆仑关,在石牌,在上高,在常德,在衡阳,在桂林,在龙陵、在松山,在腾冲,在雪峰山……    一寸洞山一寸血。    这确实是长期的战斗,而非一次慷慨的赴难。    我们所没经历的那个时代,决然是个伟大的时代。而且你会发现,那段历史离现在其实并不遥远。    关于正面战场,很多人都写过了。但因所涉及的是中日间的大会战,所以一些帷幄中和战场上决定烽烟走向的东西,或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或因不好捕捉而流失了。再经过岁月的风化,于是最后我们看到的,也就成了一份阵中简报。我知道这不是那场战争的全部所在。其实,历史和战争从来就没有枯燥过,它甚至比眼前的一切都更鲜活。而这种鲜活,不是来自于大树的主干,而是表现在细枝和末叶上。    只有细节,才是最生动的。    于是,我想到两个不太常见的成语:“雪泥鸿爪”和“吉光片羽”。雪泥鸿爪,指大雁在雪泥上踏过时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留下痕迹。吉光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片羽则是一片毛,吉光片羽借指残存的珍贵之物。    所以,我想用微观的视角,扒开时光的树叶,去探究那个战场前前后后的细节,寻找遗留在那里的雪泥鸿爪,发现它的吉光片羽。同时,我也确信,必能挖出一条绵延的钢铁筋骨。这就是本书的使命所在。    最后,我想用战争爆发前一年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代表该校师生前往绥远①前线看望抗日将士时发表的《告绥远将士书》作为结束:    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保持。这次我看见各位将士塞上的生活,已认识了我们民族复兴的奇葩,正孕育在枯草黄沙的堡垒中等候怒放。我深信各位不久更可以使世界认识我们中华男儿还是狮子,并非绵羊。我们全国同胞的热血,都愿意奔放到塞外的战壕里,助各位消灭寒威,激荡忠愤。我现在筹俸国币一千元,本欲供各位杀敌前一醉,但是想起这是长期斗争,并非一次的慷慨赴难,所以愿将这些小的款项,改为医药卫生设备之用,备各位壮士裹伤再战。现在整个民族的命运,抓在我们手里,我们大家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只有我们血染过的山河,更值得我们和后世讴歌和爱护……    20l1年秋于天津

内容概要

魏风华,历史作家,居天津,2008年开始历史写作,出版有《绝版魏晋》、《唐朝的黑夜》三部曲等历史畅销书。近年专攻中日战争史,从个人视角窥视民国正面抗日战场令人惊谲的激荡史。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日本人的满洲梦 (1926年12月~1936年12月) 1
第二章 烽火连三月 (1937年7月~10月) 61
第三章 沪上的秋天 (1937年8月~11月) 123
第四章 南京!南京!(1937年11月~12月) 189
第五章 南京梦魇 (1937年12月) 244

编辑推荐

《抗日战争的细节》编辑推荐:历史一旦被总结,就会被扭曲;只有翻开历史的细节,才能看到真相!《抗日战争的细节》犹如历史侦探,为您一一还原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决定性细节,将历史的真相,交还给您。作者以细腻的笔法,通过战场上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行为,向您讲述一场真实的抗日战争;翻开《抗日战争的细节》,查看细节,直抵真相。

作者简介

《抗日战争的细节》内容简介:东京,靖国神社,密密麻麻的灵牌中,供奉着一个叫东宫铁男的关东军大佐;虽然只是一个中下级军官,但头号战犯东条英机、日本前首相岸信介都专程给他献过花圈。
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23分,东北军大元帅张作霖的专列从北京行至皇姑屯路段,一声巨响,列车被炸上了天。
200米开外按下起爆钮的那个日本兵,就是时任关东军沈阳守备队第四中队长的东宫铁男。他身边的神田泰之助,也在爆炸的瞬间按下了快门,因紧张而表情扭曲的东宫被历史定格。
张作霖浑身鲜血地倒在铁路边,咽喉被撕开一个口子,被手忙脚乱地塞进了汽车。
大元帅虽然身负重伤,但神志很清醒,问谁干的。部下回答:是日本人!
张作霖只说了一个“打”字,就昏死过去,再也没有醒来……。这就是决定历史走向的皇姑屯事件,全过程只有几分钟。
1937年11月14日晚9时许,入侵杭州湾的东宫铁男被陈安宝将军率领的国军79师击毙于浙江平湖长泖河,左胸中弹,当场毙命。
50多年后,神田泰之助拍摄的相片被曝光,人们才看到列车腾飞在半空中的画面,前景是东宫铁男那张龇牙咧嘴的脸。得益于在东北的恶行,东宫铁男被日本人称为“满洲移民之父”。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通过战场上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行为,向您讲述一场真实的抗日战争;翻开《抗日战争的细节》,查看细节,直抵真相。

海报:

图书封面


 抗日战争的细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之前没有看过讲述正确战场的书,看了之后深觉无奈,当年的国人真的很不容易,军人更是伟大。作者的文字读起来很流畅,我已经很久没有耐心好好地看一本纸质书了,为了这本书让我连着跑了2天书店,义无反顾。读史,使人明智。
  •     看完后,才基本搞清楚正面抗战的历史时间,想想前两年看的“民国投机者”庄继华的事情,很有感触,当时的主力还是国军。又熟悉了一遍那些将星,从另一个角度过了一遍1931年~45年的历史。不知道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在南京,会不会有当时的人们做的好。而看到简单的叙时叙事,真的很热血悲愤。最后几页提到的邱清泉,是在南京陷落后,才逃出。这才是真正的将星吧。--------------------------------------------------------以下摘自维基百科:邱清泉: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邱少将于11月随教导总队移驻江宁,12月日军进攻南京时,驻守于中山门与中华门一线,12月12日时日军攻入中华门,部队撤退时被困在南京乡间,期间还曾被日军第5师团第9旅团征服劳役,但未被发觉其身份。1938年逃出后,出任由陆军装甲兵团扩编而成的机械化第200师副师长。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是20世纪中期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大陆。相对于被视为近代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甲午战争,亦称为第二次中日战争[2];由于战争时间约为八年,亦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为抗战[3]。该战争也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亚战事。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获得赔款库平银二万万两[10],其中80%用来发展军力。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为八国联军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把俄国占有的旅顺口要塞攻占,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南满洲铁道(长春-旅顺)中国东北及旅顺大连租界特权。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了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德国租界,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来源请求]1928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试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炮轰济南城,与中国北伐军发生交战,造成济南惨案,杀害了中国外交部山东交涉员蔡公时等十七人[11][12]。最后,在蒋中正惩办参战主要中国军官之后,日军退出济南[13]。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趁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东北军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发动进攻,史称“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事变两个月内,日军占领中国东三省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龙江遭到马占山部等的强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损失。1932年2月,日本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其政府名义上的领导人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政权实际由关东军控制,以日満亲善作借口继续侵略。[来源请求]日军占领东北后,中国政府向国际联盟控诉日本侵略,为转移焦点,日军于1932年1月28日由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但日本军阀在中国北方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并将军队开进长城一线,进犯热河、察哈尔两省,史称“长城事变”。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中国关内进攻,热河省会承德遭到袭击,仅10余天即告陷落。蒋中正即令驻守平津的西北军第29军宋哲元率部抵抗,并派中央军第17军军长徐庭瑶率所部3个师北上参战。华北五省(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山东)1936年12月,蒋中正亲自来到西安“督战”,12月12日,张、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对蒋中正实施“兵谏”。1937年7月7日发生在华北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是中日全面战争的开始。1937年底,南京陷落。
  •     我所游历过的城市中,最爱的还是南京,兼具北方城市之厚重与南方城市之灵秀,六朝烟雨潋滟秦淮。一座虎踞龙盘王者之气的故城,却不知为何定都于此的历代王朝从未成就王霸之业却往往短命,最后竟只留下一段玉树后庭传唱。王半山词云,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偶然间看到这本《抗日战争的细节》,一时读起竟不忍释手,读罢掩卷长叹悲愤相续。我们的电视荧屏上每天都在粉墨演绎着荒诞不经的抗战神话,但这段民族的抗争史却在有意无意之间已经淡出了所有人的记忆。如果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那么篡改历史又意味着什么。这只是一本通俗读物,并不是严格的史书,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无从查证其援引史料是否真实,但仅就其日本视角的细节描述,就已经为我们这些经受过“国民教育”的人打开了一扇通还原真相的大门。自然界有蝴蝶效应,历史也可以有。日本人一次次挑起的事端,往往竟不是日本政府的蓄意而为,而多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军官胆大妄为之举,事后经过官方确认照准,推波助澜之下,竟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波及数亿人和数十国家的全面战争,似乎也太不严肃了。可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因缘际会之下,推倒的第一根多米诺骨牌可能只是无心之失。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谁又能料想到,一个耳光之下,待要黄袍加身,倏忽成为阶下之囚,偶然书写的历史还少吗?我们叹人生如戏,历史何尝不如戏,或者戏写的都是历史。可是,便是这荒诞的偶然性,让我们四万万同胞历经生灵涂炭,还有这因缘际会之下五年前文明的空前倒退,又如何能让人甘心。学过初中历史的人都知道,卢沟桥事变起于日本人谎称演习时丢失了一个士兵要进程搜查便炮轰宛平城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大幕,可是读过此书得知,当天演习时确实走时了一名士兵,带队的头目变向上级报告,吊诡的是,20分钟之后,走失的士兵出现了,而这一消息却未向上级更新。于是,20分钟的开小差,直接触发了战争。或者有人说,即使没有这20分钟,日本人或者还找到别的借口发动战争,没错这我非常同意,历史的大幕将要落下的时候没有什么能阻止,换一种方式还是要捅破这层窗户纸,但是日本人在事后还是勒令这名开小差的士兵退出现役,将其遣送回国,是否是出于一种恼火的责罚呢?我在读此书时,有过无数次假设,每一个因缘际会错开了毫厘,会是什么样呢,一定大不同吧。我没法不产生这种想法,我曾以为日本发动战争是田中奏折里计划的那样,即便它是假的,田中义一本人并没上过这么一本奏折,但至少这是日本人的战略构想,是日本发展的规划纲要。岂知在实践层面上,居然如此缺乏严肃。不由不让人感慨,偶然所书写的历史。西谚说的好: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中国和日本的交往,比其他任何两个国家的交往都要纠结得多,尤其到了19世纪以后的两百年,两国的基调一直在变化。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往往停留华夷之辨的阶段,认为中国是日本的老师,却往往忽略了,日本也曾是中国的老师。以笔者对日本浅薄的了解,以下都是姑妄言之贻笑大方。本书的作者在书中简单地提到了日本的民族性格,审美和价值盖因日本是岛国,资源和生存空间有限,影响了日本的行为方式。但是我却又想到,英国也是岛国,却为何没有日本这种心态。战后为解决日本的托管问题,曾有一本《菊与刀》的书是应美国政府要求所做,对日本的民族性格有关细致的考察。书中的立论很好地回答了美国政府解决战后日本问题的求知欲,以西方人的视角观察日本,对于其形成却缺乏历史性研究。由于已经是多年前读过的书,很多记忆已经模糊,说错也是再所难免。书中提到,日本价值观与中国相比,缺少仁这一文化概念。中国积弱的时候,日本会认为改变中国是它的责任。在日本的民族性格中,本身就存在这种文化基础。在西方崛起以后,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日语原来是学习汉语而来,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书写,向西方学习以后,引入大量的平文罗马字,直接照搬西方语言发音引入到自己的语言中,这么大跨度的转变我们中国人是做不来的,于是在打开国门师夷长技之时,有很多西方的科学和社会学概念,我们不是从西方直接学来,是通过日本这个二手师傅学来的,现代汉语中使用的大量双字词都是引自日文。19世纪西方列强首推英法,但我们不是直接学习英法,而是学习后起之秀,于是我们学德国学日本,同时也在和日本竞争。在社会革新方面,无论是当时的保皇党还是革命党,都与日本关系密切。所以通观明治维新以来我们和日本的交往,会发现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一方面日本给中国的社会革新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收留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在海外搞革命大后方是日本,还获得了以梅屋庄吉为代表的一大批日本精英的帮助,那时的很多日本人都乐于帮助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民国时中国很多精英都是在日本留洋。而另一方面,日本在20世纪以后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宣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在两个矛盾背后的,就是泛亚洲主义的兴起。泛亚洲主义实际上还是植根于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从前迷恋汉唐,后来中原先后为蒙元和满清所占领。因为这两朝外族占有中原汉人之地后吸收汉文化,开科取士,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汉人的正统性要求。但是日本人不这么认为,日本人在汉文明强大时是汉人的学生,这时候他眼见得异族入侵,他对元和清不但是否定的,更认为恢复中原的汉文明是日本人的一种道义责任,尽管这种道义上的责任对中国人来说不屑一顾。从对于中原的迷恋到不屑于外族在中原的非法统治,忽然有一天,西方文明传入,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对比太惊人,日本人原本就强烈的危机感跳出来。打开国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同时思想上希望与东亚各国共同抗击西方霸权。这种泛亚洲主义不但在当时的日本非常有市场,而且因为最初的泛亚洲主义是持东亚各国平等合作的态度,所以也吸引了相当多中国的有志之士,孙中山、汪兆铭都是泛亚洲主义的拥趸。但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泛亚洲主义开始变味了。尽管满清算不上中原正统,但至少以清王朝不久前还是全球第一强国和当时北洋海军的超凡实力,日本自问大概没想过能和体量相差过大的对手来一场较量,但是甲午一战,日本拉开架势要举全国之力抗击大清王朝的北洋水师,却没想到蚂蚁意外踩死大象,在这样一场因朝鲜问题而起的局部战争中居然全歼北洋水师。日本从此看透了清王朝的虚弱,在日本的印象里,此时的清王朝大概是个癌症晚期的巨人,再也入不了日本的眼中了,于是日本希望在中国谋取利益。这时的泛亚洲主义已经演变为一种以日本为首建立亚洲的新秩序,而且由于恰逢经济危机日本国内矛盾尖锐,军国主义势力抬头,泛亚洲主义已经从思想上的和平路线转变为务实的的侵略行动了。在中日正式开启全面战争之后,泛亚洲主义在军国主义政府的主导下变成了东亚新秩序。1940年,近卫文磨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以“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虽然有点睁着眼说瞎话的意思,但也拉拢了附庸之下的多个国家。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虽然已经进行了辛亥革命,但是并没有产生日本明治维新一样的效果,从中国人的本心上已经认同了日本是一个实力强于中国的对手,这一点从郁达夫《沉沦》中描述的留日青年的心态上可见一斑。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不仅是泛亚洲主义思潮,还有真刀真枪的军事实力。在日本正式发动侵华战争之后,日本在东北扶植了溥仪建立了满洲康德政权,在华北扶植汉奸建立了一个小规模的冀东政权。如果说这两个政权还只是顺从了日本的需要当了汉奸毫无争议的话,那么汪兆铭的南京政权的汉奸之名就有争议得多了。有人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打是打不赢日本的,汪兆铭忍辱负重,尽了最大的努力保护中国在国家主权上的独立性,不但在范围内维持了外交和内政(先帝在当时入读中央大学还是免费的),更是逐一取消了和英、法、日多国的租界和不平等条约,单从这点来看,骂汪兆铭汉奸确实牵强。还有人认为中国当时的条件下汪和蒋不过一个亲日,一个亲美,单凭民族主义谋求自立是站不住脚的。汪实际上也是当时泛亚洲主义思潮和形势下的一种合作。一时多少弄潮儿,功过自由后人评。张学良的一生,两次忍辱,一次被骗,在那么一个跷跷板上,纨绔子弟作弄了中华。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书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惊艳,细致的地图,还有那柄凹凸有致的放大镜,真的让人有翻开书深深挖掘抗日战争的种种细节的冲动。很喜欢作者的文风,调侃得恰到好处,让人觉得可恨之人也有可笑之处。看到南京战那章,才真正见识到战争的残酷,中国人是做了多艰难的抉择,才从南京撤离,在更加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开始与日本人周旋。以空间换时间,最终战争日本!
  •     了解抗日战争细节必看!
  •     唉
  •     一寸山河一寸血,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     现在我们看历史,不能以非黑即白的角度去摸清历史,汪精卫如此,蒋介石更是如此,这本书为我们很好的揭示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战争史永远是惨烈的,这点抗日神剧应该永远都不会明白。
  •     作者是常凯申的贴心人——只有常公才懂现代战争,军阀都是土包子白痴;常公的安排都是对的,都怪军阀不听;常公有先见之明,常公坚毅果敢,常公万岁万万岁
  •     历史有很多偶然,细节决定成败。看完此书更加想穿越到民国时期解决掉所谓的“四少”,真是讨厌至极!
  •     有幸得作者赠书
  •     论日本是怎样疯掉的。。。
  •     生动活泼,史料扎实,很容易把人带入场景,也体现了战场智商将士们的多样性,改变了脸谱化的固有认知。
  •     渣渣
  •     叙事风格杂乱,很多史料来源不明。不过作者关注的点还是很有意思的,提供了很多主流叙事遗漏或忽略的信息。印象最深的是此书基本是宋哲元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     虽然书中数不清的人名和部队番号看的人眼晕,但是不少关于抗战的细节描写还是让人动容。
  •     东京,靖国神社,密密麻麻的灵牌中,供奉着一个叫东宫铁男的关东军大佐;虽然只是一个中下级军官,但头号战犯东条英机、日本前首相岸信介都专程给他献过花圈。 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23分,东北军大元帅张作霖的专列从北京行至皇姑屯路段,一声巨响,列车被炸上了天。 200米开外按下起爆钮的那个日本兵,就是时任关东军沈阳守备队第四中队长的东宫铁男。他身边的神田泰之助,也在爆炸的瞬间按下了快门,因紧张而表情扭曲的东宫被历史定格。 张作霖浑身鲜血地倒在铁路边,咽喉被撕开一个口子,被手忙脚乱地塞进了汽车。 大元帅虽然身负重伤,但神志很清醒,问谁干的。 部下回答:是日本人! 张作霖只说了一个“打”字,就昏死过去,再也没有醒来……。这就是决定历史走向的皇姑屯事件,全过程只有几分钟。 1937年11月14日晚9时许,入侵杭州湾的东宫铁男被陈安宝将军率领的国军79师击毙于浙江平湖长泖河,左胸中弹,当场毙命。 50多年后,神田泰之助拍摄的相片被曝光,人们才看到列车腾飞在半空中的画面,前景是东宫铁男那张龇牙咧嘴的脸。得益于在东北的恶行,东宫铁男被日本人称为“满洲移民之父”。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通过战场上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行为,向您讲述一场真实的抗日战争;翻开本书,查看细节,直抵真相。
  •     此书写的非常细,中间一段还有流水账的感觉,但是开头和结尾交待的还是不错的,如果能配上一些图,那读起来就有画面感了,本来读到中段都不打算买第二本了,但是看到南京陷落,还是决定把后面的两本买了吧,估计还能有第4和第5本
  •     值得一读,反映正面战场的细节确实挺清楚。
  •     “历史一旦被总结,就会被扭曲”说的很好,写了一些抗战中的小人物,非常真实。描写非常吸引人,很精彩。
  •     读完之后久久不能睡,望不再积贫积弱。
  •     抗日战争中有很多宏观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何必不从细节去探究奥秘呢 视角很独特,也许我们记住了太原淞沪会战等但历史往往被总结所扭曲,可能石原莞尔是一个典型的缩写,内容越品越有味道 期待第二部上市
  •     史料很充足,语言的生动性一般。军国背景下的日本毫无理性,陷入疯狂,南京屠城一事可见一斑,根本与其迫降国民政府的战略相悖
  •     历史本身就是鲜活的一个个生命和事件构成的,这场战争距离我们最近,并且一直影响着我们。铭记历史,愐怀先人。当记!是我看过的有关抗战书里面最深刻最看得进的一本。
  •     民不知兵久矣,军未经战久矣。又有几人真正记下这比血债,又要待到何时才能以血还血?
  •     读的第一天就梦了一夜的日子鬼子,还梦见了一个很奇怪的爱情故事 看完了,心里酸酸的
  •     真不错 不单独写抗战全局 大部分的细节描写才显得历史的真实可靠 向国军致敬
  •     讲述了正面抗日战场,很棒!
  •     了解抗日的细节,了解历史的真像。如果叙述能更凝练就好了。
  •     挺不错的!
  •     了解历史的细节,掌握真正的历史。推荐大家都来看吧,这是一本好书。
  •     历史一段被总结,就会被扭曲;只有翻开历史的细节,才能看到真相!这话说得多好哇!过去一讲到抗日战争,好像都是共产党一家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打日本的,历史书是这样写的,文学影视作品也是这样宣传的。不错,共产党一直是坚持主张抗日的,也一直在困难的环境中坚持游击战,和敌后抗战,但国民党确在抗日的正面战场作战,尽管也对共产党进行“剿匪,”但一些重创日寇的大战,都是国民党军队,蒋介石虽坚持反共,但其部下中有不少的爱国将领还是坚持对日作战,迫使老蒋抗日。这几年开始出版了一些关于抗日正面战场的书和影视作品,使历史逐步回到了真实,我想,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应该改写,共产党人要有这个气概和胸怀面对这一历史现实,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想,本书作者就是这个本意,只不过他没有明说,或者他还没有勇气说出来吧!
  •     有点搞笑的文字描述,但却是真实的历史细节!
  •     我们学习的抗日战争历史,有多少真实的呢?本书还原了历史真相,语言口语化,读来既增长知识,又有趣味。
  •     这么好看,原来是魏风华
  •     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感觉作者想尽量把沉重的历史写得轻松一些,但是没有把握好度,有些地方略显轻佻。在具体的叙事上,感觉对整体结构的把握不太到位,东一笔西一笔的感觉有点凌乱,读起来不够畅快淋漓。不过能把那段历史细节生动的再现出来,也算是不错的作品了。整体来说,比较适合用来作为入门读物建立对抗战史的兴趣。
  •     正面抗战,写人物有血有肉,突出细节
  •     了解到以前不知道的历史细节。
  •     有點誇張
  •     正在看这本书。对于不爱读历史,对战争无感的人来说,这本书却能勾起我的阅读欲,魏风华一贯的细腻、娓娓道来式的叙事风格,更能增添画面感。自序中罗家伦校长的讲演令人一时热泪盈旷:“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
  •     现在的抗日剧铺天盖地,看了不但没效果,还是反效果!这本书,收集了相当多的材料,来展现给大家那一段在大陆中被扭曲的历史:谁是抗日的脊梁!!!推荐阅读!
  •     那是一段被刻意扭曲的历史,真相需要我们去慢慢翻找
  •     关于抗日战争,我们似乎知道的挺多,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抗战剧在播。但貌似知道的又很不清晰,这些奇葩的抗战剧视战争如儿戏,只知道一味体现某党的贡献。 我们需要这样的书,还原细节,以正史观,勿忘国耻,自强不息!! 书中好多细节读来让人热泪,南京劫难,怎难忘!!
  •     有必要了解历史的真相。。研究中。。。。。。。
  •     看清细节才能看清历史,不去总结才能不被迷惑
  •     确实写得非常好看,生动磅礴这词适合该书,国军确实有够悲怆。。。。觉得最大的特点是既有全景描写又有细节放大,结合得很好地说~~~有一种不同以往的同类书的娓娓道来的特色,感觉“度”掌握得很好,很少有历史热以来流行的“调侃”写法,但又不平面呆板,有作者自己的语言风格。看到书中罗家伦的一段话,流泪了。。。~还有南京保卫战时那位没有姓名的参谋的话也记忆深刻:“假如你幸而还活着,可不要忘记我,请把我战死的消息告诉我的家人和友人;反之我也会和你一样负起同样的责任。”我想,这才是历史温热的原因所在吧!淞沪大战写得非常生动,还有南京保卫战的残酷和撤退之夜的动人心魄,叫人把心提到嗓子眼。。。对攻占和屠杀南京军民的日军部队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方面作者写得太细了,以前只是认为是谷寿夫第6师团干的,原来没有那么简单。总之一气呵成地读了下来,期待第2部
  •     不为大众关注的细节,反应了真实的抗日战争
  •     较为详实较为客观地叙述和还原了抗战初期几个重要事变和战役的过程,包括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告别抽象总结,还原抗战场景的细节无疑是有益的尝试。
  •     抗日战争的细节hao
  •     抗战的历史书籍很多很多,但是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上面却少有。
  •     历史教科书中难以看到的细节。故事性很强
  •     好书不厌百回读,铁骨铮铮民国史。blue sky and white sun.
  •     写的很细,资料也很翔实
  •     出场人物太多,实在看不下去。
  •     写的比较浅,一些细节呈现还不错,尤其是南京大屠杀
  •     翻开历史的细节,讲述那些没历史埋没的人和事。很让人感动。
  •     这些年来对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描述逐渐多了起来,本书更是从细节方面描述了抗战初期的历史,只是只写到了南京保卫战,期待后面的续写。
  •     从大帅遇刺到淞沪,再到南京,好想一直都没那谁什么事……
  •     差
  •     序言很不错。本以为是张发财的段子细节集,还是大长篇,不适应需要。
  •     我觉得特别好看。内容严谨,笔调风趣通俗,深入浅出。仿佛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在眼前再次鲜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话说为什么不能用通俗的语言说史呢?网帖水准是什么水准?你知道多少畅销书获奖书最初都是网帖么?谁规定历史必须是枯燥晦涩高高在上不能接地气的?看评论区一帮子学究语气在那里洋洋得意,简直忍不住一颗嘲讽的心,大约就是你们这样的人,需要为中国失败的爱国主义教育负责吧。
  •     接触的第一本抗战普及读本,了解到中国历史课本外的历史细节。不管本书文笔好差或者史料来源真实与否,至少看完了,中国军民抗日的画面第一次如此真实直观的展现。让我萌生了全面了解中日战争历史的想法,能有这个效果,也是值得一读了。
  •     本书是《细节之一》,看完才发现后面还有《细节之二》等册。比一般抗日题材书又挖掘下去一层,有具体事件的具体人名,和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和身处其中的具体个人的所作所为。
  •     这是一本从微观角度讲历史的书,大背景由细节展开,战争的描写从人物切入,喜欢这样的叙述方式,不是所有的历史书女性都看得下去,这本却很好看,感性细腻的文字间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有责任感的人,我为得到这本好书开心不已,关于历史,我们有知道真实的权利!!感谢魏风华!
  •     几个日本下级军官、参谋的臆想和蛮干,居然引发了侵华战争;那时日本的国家体制也很奇葩,明治维新这么久了,按道理民主制度应该运行的很好了,可是它的政府和军部是分开的,而且东京军部也约束不了下面的军队。 张学良真的是民族的大罪人啊,官2代就是低能,老子被炸死不放个屁,柳条湖事发他正在泡女人听梅兰芳的戏,30w东北军对2w的关东军,飞机大炮占据优势,却一枪不放的丢了东三省!助长了日本那些少壮派参谋的嚣张气焰,让他们一步一步尝到甜头,日本国内的反对力量也就愈发式微了。
  •     从细节处读真实的历史,期待2
  •     历史往往有细节决定,掌握历史的真相,看透历史的本质
  •     细节决定成败。此书的细节恰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推荐此书
  •     抗日战争的细节,历史可以很让人感动。
  •     历史一旦被总结,就必然会扭曲。
  •     历史一旦被总结就会被扭曲,我要看真相~~~
  •     深度还原历史,叙述生动,语言动人,就是不知是否完全参照历史写就?
  •     历史走向的改变往往缘于诸多的细节
  •     翻开重重迷雾的历史,重新凝望抗日战争。多少历史被人忽视,多少历史被人遗忘?回顾那段历史,看到更多的真相!
  •     了解到中日战争的真实情况,就是一些人推波助澜。但是作者的叙事风格有些杂乱无章,让人看起来找不到主线。
  •     论叙述有些无聊,论细节参考的史料又不够
  •     值得一看的抗日战争细节
  •     历史是细节组成的。
  •     以细节来展现恢弘壮大的战争!
  •     了解到了抗日战争中很多不知道的真相,国人值得一读
  •     讲述了很多细节,看到了更多战争中的普通人
  •     详细的人物描述,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抗日战争图像,了解到很多之前不知道的细节,以及抗日英雄的方方面面,值得一读!
  •     拿到书第一感觉就是精美,地图精细啊~一口气读下来,情绪波动太大了。原来那段历史,太多的细节都是我不知道的,战争年代,并不是一个人能决定战局走向的,往往是一个小兵,或者一个小排长,不经意间改变了历史。蝴蝶效应啊。
  •     坦率说,目前大部分的大陆人,对于抗日战争真的不是很了解.我们都是知道什么"百团大战""平型关战役",然后呢?抗日战争14年,难不成就是这点共产党组织的战役就把日本人打败了???真的是讲故事啊....有疑惑的人,真的可以好好看看这本书.同时可以看的还有,也是非常好的
  •     1937年8月13日午夜,正在扬州机场值班的空军人员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的人说一口宁波话,开始的时候,值班人员还没听清,最后才搞明白,打电话的人要他们立即出动飞机,带上炸弹,把正沿长江往上海逃的日本舰船全给炸了。值班人员最后问了一句:您是哪位啊?对方说:蒋中正!就这样,空军随后出动18架“霍克式”驱逐机,各带500磅炸弹一枚,飞越江阴要塞,沿江寻觅日本舰船,但还是晚了,最后只在吴淞口以东白龙港找到一艘日舰。这艘日舰也就倒了霉,18架飞机轮番轰炸,没几分钟将其炸沉。
  •     很好看的历史小说,还原了当时的历史状况。对抗日正面战场的分析很到位。对日本人的决策分析也很到位。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内容很详实。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很真实。让我一下就感觉到了穿越。看着同胞的惨死,我的心不断的被触动,甚至疯狂,恨不能将日本人食其肉,碎其骨。勿忘国耻,勿忘国难呀!
  •     尽显抗战将士英姿与豪迈。
  •     感觉和其他的抗日历史题材不一样,作者很客观的把中日双方里里外外都剥了个透。写日本内阁政变那段笑死个人了!!后面南京战的惨烈,也让我一直鼻子发酸眼眶发胀,说话声音都变掉了。。。
  •     (2016-44)(历史故事-08)
  •     我靠!竟然没看到武工队还有手撕鬼子!
  •     第一卷讲了抗日前期至1937年12月南京陷落的历史,描述的其实很生动,无奈对战争兴趣实在不大各种部署,各式军队人名看的晕晕乎乎,后期战争的血腥也引起阅读的不适,拖着许久,跳跃着看完算是完成任务。
  •     算是补课了,但也不晚,历史的真相早晚会被公之于众。
  •     内容很好,可惜是个流水账
  •     很好的历史读物,让我们知道了很多历史的细节!
  •     诚如书中的标题所写,历史一旦被总结,就会被扭曲,只有翻开历史的细节,才能看到真相,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到松沪会战,到南京战,到后面震惊世界,永远把日本帝国主义钉进耻辱柱的南京大屠杀,作者的确在用一个个细节在梳理着历史,国民党正面战场上将士的英雄事迹,几次看的我热泪盈眶,如果说英法的百年战争是法兰西帝国的催产士,那么抗日战争则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强心针,国难当头,同仇敌忾,中国人的心自此拧成一股麻花,在亚洲这块版图上闪闪发光。
  •     历史的细节总是由小人物的各种登场来推动。面对南京的陷落,侵略者的屠杀,心生愤恨,历史总会记录下那一刻不论它如何掩盖真相。坚信民族的力量无分党派,日本的所作所为终会付出代价
  •     抗日战争的英雄们,不管怎么被扭曲,历史还是会记住他们的。
  •     当看到88.36师赶赴上海准备与鬼子死战,路旁的老百姓无不激动,往车上扔香烟饼干的时候,已不自觉热泪盈眶,我们的民族有些东西被压抑了太长时间。近代来,从没看过一个如此有血性的中国,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
  •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详细记录。作者写得很好,毫不枯燥。
  •     这些细节都不是从小的历史教科书中提到,也不可能提到,但是很有看头。
  •     绝对开拓视野,颠覆小时候的认知,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正面抗日战场。
  •     震撼,缅怀,卑微~
  •     读过的第一本客观描写抗日战争的历史书,资料非常丰富,所有人物的经历、言行都写得很详细。抗战的启蒙书,水平还没法评价。
  •     内容让人震撼!对历史的许多细节不加任何政治色彩的还原!难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