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史话》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考古文物 > 石刻史话章节试读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509725597
作者:赵超
页数:189页

《石刻史话》的笔记-第44页 -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卷——汉代画像石

现存汉画像石中,南阳地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近年在南阳市修建了规模较的汉画像石博物馆,收藏的汉画像石达1200件以上。
山东省是汉画像石分布比较普遍的地区,有60多个县发现过画像石。与之相邻的徐州也有大量画像石出土,徐州室内收藏的就有300多件。

《石刻史话》的笔记-第70页 - 魏晋的石刻低潮

东汉时中国石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形成了成熟的局面。魏晋时期,由于魏武帝和晋武帝下禁碑令,以保护民生,石刻发展经历了一个低潮。南北朝时期由产生了继承汉代遗绪的石刻高峰。
东晋《爨宝子碑》出土于云南曲靖,这件碑的书体独特,处于隶书向楷书变化的中间阶段,是中国书法变化的重要实物例证。今存于曲靖中学。
东晋《好太王碑》出土于吉林集安县。高句丽《好太王碑》是高句丽国史的珍贵材料,受到东方各国学者的重视。

《石刻史话》的笔记-第69页 - 巍巍石经

可以想象,石经刻成后,就有了在碑石上进行摹写和捶拓的活动。人们由此受启发,想出将文献著作刻在木板上,通过捶拓印制书籍的方法,由此促进了雕版印刷的产生。

《石刻史话》的笔记-第32页 - 西汉的文字石刻

强大统一的西汉时期,仍没有形成固定形制格式的文字石刻出现,连秦刻石那样的碣温也没有再度出现。苛刻一点讲,西汉时一个没有利用文字石刻的时期。北宋的金石大家大力搜求,也没有找到多少西汉的文字石刻。所以欧阳修《集古录》断言:“到东汉以后才有碑文,要想寻求西汉时的碑碣,始终不能找到。”赵明诚也只找到两三种。可见西汉刻石罕见不是由于近代的破坏造成的,而是本来只作的石刻就极少。现在能见到的汉代石刻文字共11种。西汉刻石少可能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制度与社会思想有关。

《石刻史话》的笔记-第17页 - 先秦时期的石刻遗物

【先秦的文字刻石有唐初就已经出土的石鼓文,宋代出土的战国诅楚文,还有战国中山国的守丘刻石。】这些先秦刻石虽然形制各异,没有系统的类型,制作技术又比较原始,但它们仍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石刻在本土上生长出来的萌芽,是古代石刻的先源。

《石刻史话》的笔记-第25页 - 树碑之风的先声

秦代刻石:《史记》中记载的秦代刻石共七件,现在所见到的秦刻石遗文,大都是秦二世续刻的。
①峄山刻石在北朝时期便遭毁坏,至唐代完全破坏,所以无法得知它的原来形状。今有流传下来的摹刻本和拓本。②泰山刻石的残件现在还保存在泰安城中岱庙内。明代嘉靖年间北京人许庄将它移到泰山顶的碧霞元君祠中,碑石当时已经残毁,只剩29字可识,这就是著名的泰山二十九字。容庚曾考证说它不是原石。但即便残石,也在清代乾隆五年的火灾中不见了。嘉庆年间(1815)泰安县令从玉女池打捞到两块残石,这便是泰山十字。鲁迅先生称赞它的笔体“质而能壮”,是书法界的瑰宝。③琅琊刻石是秦刻石中保存最好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不幸被雷电击中,从此埋没流散。1921年至1924年,诸城人景祥才在荆棘丛中找到碎块,拼合粘结,嵌入博物馆墙壁保存。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石刻史话》的笔记-第16页 - 放眼海外

西方文化中的石刻艺术对中国石刻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影响。中国的石刻比埃及、两河流域文明等晚了2000多年。

《石刻史话》的笔记-第50页 - 汉碑

汉碑在中国古代的碑石大阵中只是貌不出众的小个子,高度大多在2米以下,而且只是在长方形的石坐上竖立一块长方形石板材。
汉碑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在碑身中凿一个圆孔,叫做穿,有时还在穿的四周刻上几圈晕纹。这可能是保留了碑在下葬中作为辘轳架使用的痕迹。
汉碑有记事碑、颂德碑、法律契约碑、墓碑等几类。墓碑是最大类,数量最多。这是东汉社会追求厚葬、大肆修建陵墓的产物。
褒斜道上的峭壁和石门中,密密麻麻地刊刻了汉代至明清的45种摩崖刻题。其中,包括汉刻八品在内的“石门十三品”在书法界广受称颂。


 石刻史话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