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上海城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红星照耀上海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010097367
作者:魏斐德
页数:207页

章节摘录

  第三节 国民党收复上海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上海从日本人手中解放出来。尽管日本人更愿意向美国人投降,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战胜者,但日方还是不得不把上海城交给了中国军队。  重庆的军队进城了。欢呼的人群排着队向他们的英雄们致意。港口复苏了。当飞机在头上盘旋时,汽船拉起了响笛,烟花爆竹与咆哮的引擎共鸣,所有的人都奔来看新到的部队。日本人输了。他们知道这个,也表现得不错。他们的士兵默默地站在岗位上配合维持秩序。  他们的四周是胜利的中国,仅在日本大使馆上面还飘扬着“太阳旗”。渐渐地,日本人和士兵们从街景中消失了。他们的商店关门了。日本人不见了。他们的大使馆关闭了。他们会滚蛋:日本人滚回日本!美国青年、英国青年、上海姑娘们,加油吧!他们在加油。每一家夜总会都客满。生活从天亮开始,永不衰落。谁在乎军队管制?战争已经胜利了。保卫和平!对任何一个世纪来说,两场世界大战已经太多。  美国、英国、中国、俄国这每四种旗帜中都有一面在窗户或房顶上飘扬。集中营的大门打开了,牢房的门打开了。城里到处建了牌楼。到处是蒋介石威武的委员长画像。飞机飞行在上海的上空,这银色的大鸟能预示灾难,此刻它们象征着和平。美国人来了。旅馆里充满了忙碌的生机和欢乐。  首先进城的中国部队,实际上是戴笠的忠义救国军,他们接受了中美合作所的美国军事及警察教官们的训练。他们中许多是蝗军。  1945年9月5日,国民党成立了一个由何应钦领导的“党政接收计划委员会”,每个军区司令下的省市又设立了各级分会。几乎各级的接收委员会一宣布成立,国民党地下特工人员就出来声称他们是国民党授权的“接收大员”来没收傀儡和汉奸们财产的。由于这些蝗虫们没收了大量的私有财产,人们开始把他们的“接收”与“劫收”用谐音来替代,报纸也用起“惨”或“残胜”的字句。当时的流传是:“天上来,地下来,老百姓活不来。”  国民党政府的先头部门一抵达港口城市,就立刻开始了劫收疾风,使那里的经济结构完全瘫痪。首先,在自由中国和傀儡政权之间的货币兑换率成了1:200,这在一夜间便使城市的中产阶级终身的积蓄化为乌有。第二,这些新老板们把地面上所有种类的工商业财产一概劫收,要不就把它们定位为敌人的财产或其主人曾与敌人勾结,这实际上就包括了所有的人。尽管经济事务和财经部门(由孔[祥熙]和宋[子文]控制的机构)的部长们应当对此具有执法权,但实际上是CC[派]和复兴社(尤其是军统)在起主要作用。  在上海,大多数劫收都是在戴笠的授权下进行的。戴笠手下的干将们,如邓葆光和周浩亮肆意地大捞“五子”:房子、车子、条子(金条)、票子(钞票)、女子。他们的情妇被称为“日本妇人”、“胜利妇人”或“劫收妇人”。  上海的正规警察也同样卷进去,尤其在1948年3月行政院在没收汉奸财产方面扩充了执法机构的权力之后,更是如此。在国民政府的法律下,一个巡警可以在任何时候随意进入私人的店铺或住宅——一个大可敲诈勒索的机会。根据美国的情报报告,贿赂“达到了一个新高点”,高官们“出卖警察部队里关键的诸职位”,甚至出现把控制各区警察所的要职拿来招标的现象。警察所的视察员们对自己的职责一无所知,武装抢劫上升,沪西一带尤其泛滥。  ……

内容概要

魏斐德博士Frederic E. Wakeman Jr.(1937—2006)是当代最伟大的中国历史家之一,其著述在宏大叙事及理论与实证结合上均为典范。生前为伯克利大学亚洲学哈斯讲座教授。任伯克利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十一年,并多年担任诸全国性学术机构领导职位,包括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美国历史家学会会长等,也是20世纪70年代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
魏斐德著作的中文版有《大门口的陌生人》,《洪业——清朝开国史》,《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华帝制的衰落》,《讲述中国历史》(上、下卷),《间谍王——戴笠与国民党特工》。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国民警察
第一节 加紧控制
第二节 共产党的初步渗入
第三节 国民党收复上海
第四节 国民党警察建立公共秩序
第五节 通货膨胀
第六节 金圆券改革
第七节 赤恐与警察骚乱
第八节 共产党在警察内部设立支部
第二章 解放上海
第九节 共产党的城市新政策
第十节 培训解放干部
第十一节 颠覆警察
第十二节 缩紧套圈
第十三节 上海“似乎坠入忧郁症”
第十四节 尖桩防卫
第十五节 终局
第十六节 穿越上海“长城”
第三章 社会秩序
第十七节 接管城市
第十八节 严峻时期
第十九节 公安
第二十节 社会秩序
第二十一节 警民关系
第二十二节 控制流氓与轻罪犯
第二十三节 镇压武装犯罪
第二十四节 国民党的海空封锁
第二十五节 打击外国媒体
第二十六节 救济难民与遣送回乡
第四章 动员
第二十七节 镇压反革命
第二十八节 浦东的反革命
第二十九节 1950年“二六轰炸”
第三十节 反美、朝鲜战争及巩固政权
第三十一节 公敌
第三十二节 “三反”、“五反”运动
第三十三节 铲除鸦片
第三十四节 清扫
第五章 尾声
第三十五节 论功过

作者简介

《红星照耀上海城(1942—1952):共产党对市政警察的改造》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末卷,不幸成为作者的遗著。《红星照耀上海城(1942—1952):共产党对市政警察的改造》时间跨度从1942年至1945年间日本占领上海时期开始到1952年共产党完全掌控上海城。它重点叙述并分析了上海警察机构是如何从国民党政府的部队变成由共产党领导下的公安局的;在上海市面临国民党的海上封锁及其内应挑衅的同时,公安人员是如何维持城市秩序的;这个新改组的警察机构为何能成功地施行旧警察一再失败的社会改造,诸如关闭炒卖现金的黑市,改造妓女和舞女,戒除鸦片毒瘾等等。显然,它与《上海警察》和《上海歹土》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三部曲,涵盖展现了上海从1927到1952年四分之一世纪的城市历史。

图书封面


 红星照耀上海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流水帐有流水帐的好处。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日伪、国民党、解放军基本都接收了前任留下来的警察的大部分。管理模式的核心也是编户齐民那一套。同样一伙人,同样的管理模式,在不同政权领导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实现不同的效果。这不是很有趣的现象吗?把自己的利益和大多数人的利益绑在一起,自然就能发挥最大的管理功效。相反,要手下血战到底,自己却坐飞机去广州了。手下会怎么想呢?——你让老子血战到底,自己却去广州了。等你反攻的时候,老子的坟头都长草了。
  •     读过原版或者有原版可以参考的朋友,说说看。我凭常识认为这第三部必然有删节。就是不知道删到何种程度。(这里加个补丁,因为评论篇幅不够发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豆瓣有了这个规矩,记得早几年,豆瓣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服务,但也没有现在这么多规矩,更没有现在这么浓厚的商业气息,难道网站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用来做广告的么?)
  •     管中窥豹,原来大牛写书,也是从堆砖头开始的,先编一个框架,然后从几个主要资料源摘引材料,然后再慢慢丰富,形成旁征博引。如果按照这本书的体系的话,书的篇幅应该不下于洪业。魏老在世的话,书的最后面貌绝不是这样的。所以搞文科学术,身体和寿命很重要,整理了一辈子的材料,最后差口气,很是让人扼腕。很多教授到年纪大了,一定要找到传人,要不就把所有书籍和整理的资料捐赠给图书馆。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端的是新天新地。
  •     可与傅高义《共产主义下的广州》,James Gao(高峥)的杭州,关于警察和南下干部等与民众关系的讨论做些比较。
  •     赵亚夫教授是目前历史教育学领域重要的学者之一,一般他的作品和课程的思想性比较强。这本书是由他和众多一线名师共同编写的,其目的就是增强实用性。有效教学也是目前一线教学中很重要的课题。
  •     流水帐
  •     敬佩魏斐德先生!作为一个严谨求实的外国学者,把自己生命中的大好时光献给了《上海三部曲》!去过上海几次,魏斐德先生的著作使我从中了解了上海,以后再去就更有了亲切感!
  •     挺好的,我会好好的读
  •     大约是三部曲中最弱的一部,很多问题没有展开,估计老魏生前还有很多想写的吧~
  •     不算好的史学著作,资料有亮点,见识有匮乏。
  •     特别值得看的一本书,必须买的,经典之作!
  •     研究上海问题的还是这个专家厉害
  •     “世事转盘似乎绕了一圈,上海城似乎呈现出某种历史的延续性”(P207),依旧是老魏的一贯风格,所以我真心不觉得老魏是个很有货很有搞法的大历史学家,更像学霸了...anyway,上海是我的斯德哥尔摩啊,读得跟故事书似的,默默地还会留一两滴眼泪,叶文心卢汉超们又转了回来...
  •     本书以清晰明快的风格,回顾了1942至1952年上海城市的历程,主要以市政、警察为主。但是,作者基本不对具体事件进行展开,大多点到为止,匆匆掠过,节与节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论述逻辑,似乎力求对事实的涵盖。作者认为新政府以很高效率完成上海的城市接管,并加强控制,这客观上因为解放者面对的城市在管理上已不存在外国区域,管辖困难低于半殖民地时期;主观上则由于新政权出色的准备工作、对群众的发动和安全行动的卓有成效,尤其是在对警察制度的保留上,结合了自我控制和对群众的开放,从而巩固基层控制。同时,对于上海的巩固也建立在一种反美的大众激情之上,并具有更广义的反西方色彩,塑造出作为政权对立面的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敌人,并在50年轰炸、朝鲜战争、三反五反运动中不断强化。不过,书中错别字和误译不少,翻译极不通顺。
  •     翻译太差劲。
  •     翻译问题太严重了,很多地方半通不通的…而且多亏译者还与魏氏合著过有关潘汉年的专书,居然连晴气庆胤(Haruke Yoshitane)都能误作吉川春子,未免也太不专业了
  •     一蟹不如一蟹啊……
  •     翻译和校对也太烂了吧!简直有辱老魏的名声!
  •     很明显是未完成的初稿,经过重新整编就出版了。翻译很差,竟然将交通银行翻译成“电讯银行”,主译者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估计又是低价外包的活。
  •     魏斐德先生的上海三部曲之一,上海歹土和上海警察都是优秀之作,这本自然也是上乘,值得阅读。外国人的史学作品,角度新颖,有着局外人的客观与思考,值得阅读。
  •     正在读,著名汉学家的著作,值得一读
  •     新气象是要对旧的拿刀子
  •     魏斐德的上海三部曲都非常不多,但是最后这部红星显然有些出脱,对于整体的史实其实是不足的,但是作者对于那段历史的细节的掌握弥补了很多的不足。
  •     魏斐德的作品总是很有深度,做为一个外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历史问题有如此见解,且掌握的史料很全面。
  •     有些史料的意味,过于简单,对于想了解详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有些失望。
  •     暑期阅读成果
  •     不知是作者的遗稿不及自校,或是译者对历史的陌生,加之编辑的严重失职,书中出现许多错误,如抗战胜利后仍出现工部局,三野十兵团司令叶飞误为叶挺等等,令此书的价值大打折扣
  •     一个凌晨和小半个下午读完;写的很严谨,质量很高;建国5年内新气象,面对腐败和罪责的决心;发动群众的力量;听说未来可能撤掉街道一级单位,难道更要脱离群众,如明清国民那般大多政策都无法在村一级执行。
  •     纸质不错,字迹清楚,注释详尽。
  •     的确,居委会不就是保甲质的升级版吗!已豆列。
  •     记住的好像只有:舞女、报馆集体游行抗议警署登记,宪兵、警察为抢影院座位当街对峙;童子军不费枪炮跑步解放外滩,潘汉年长袖善舞大战浦东黑帮;延安东路原先有个花擦擦的“爱德华七世大道”名号,解放前夕敌警察局标语尿点更高:“上海有一千条马路,我有一千个特务”。
  •     或是尘封档案尚未面世,亦或作者的突然离世未尽全篇。读罢,对于红色中国头二十年的上海警察所扮演的角色仍一头雾水。略失望……
  •     原版跟本版差别好多。英文版的可以给满分了。
  •     写得一般,翻译极差
  •     可以比较不同年份,社会及警界的功能发挥状况。
  •     尚未写完的遗作的原因,显得粗糙。
  •     因为是遗著,所以基本上是残章,章节组织上也比较混乱,翻译也有一些问题,如上海市副市长扬帆,称侵华日军为“皇军”……但还是显现出大师作品的灵光
  •     本书记述了上海在1949年前后社会管理尤其是社会治安的历史。与作者盛年时期的其他著作相比,本书出彩的地方不多,只不过较好地展现了社会史写作的风格而已,可能是作者写作此书的时候身体已经极度衰弱了。
  •     太简单,只是搭了个架子,缺乏内容。感觉也删了不少。
  •     魏的遗作,个人觉得写的一般,没有什么新东西~
  •     真实记录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接手上海以来的改造工作,丰功伟绩,功昭日月。
  •     于是哪里是没写完 哪里是删节了就谁都不知道了…
  •     欲言又止
  •     刚开始读这一块的历史,对我而言蛮科普的
  •     老魏的遗作,应该只是书稿的资料汇编,老魏的想法肯定会在此基础上做出解释和删增,但是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还只是傅高义风格的叙事体著作。另外,本书的错别字实在有些多。
  •     还是那年那兔那些事,看到当年土鳖如何解决上海摊贩问题就想到今天,真是历史的轮回,除了当初没拆迁,都齐活了。潘汉年和扬帆的结局看着让人难过,也许这就是强大的反面
  •     魏斐德的上海警察三部曲之三,还不错,可以看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