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北京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301152515
作者:张仁忠
页数:280页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远古的北京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北京是中华民族远古祖先的故乡之一,是世界人类的发祥地之一。1927年,考古学家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中发现了一颗猿人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这就是“北京猿人”,又称“北京人”。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新鲜事,因而这些科学发现在当时曾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在这之后,考古发掘工作继续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进行。到目前为止,总计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6个,还有10万多件石器、用火的遗迹和几十种哺乳动物的化石。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大约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就是说他们在周口店住了50万年左右。北京猿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人类。1973年考古学家又在“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附近发现一处新的洞穴,在新洞中发现了一颗保存完整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命名为“新洞人”。“新洞人”的牙齿形态比“北京猿人”的进步。在新洞中还发现了很厚的灰烬层和烧骨、烧石及许多哺乳动物化石。“新洞人”生活在距今大约20万年至10万年左右,是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人类。早在1933年至1934年间考古学家又在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发现了更加进步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在洞穴中还发现了一根磨制的骨针和各种石器以及穿孔的石珠、海蚶壳、兽牙、鱼骨等装饰品。“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大约2万年前后,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人类。1996年底,考古学家又在北京城里王府井大街南部东侧东方广场工地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处于地下l2米的河湖地层中,出土了2000多件石器、骨器和哺乳动物骨骼、牙齿等化石,还有木炭、灰烬等用火遗迹,但没有发现古人类的遗骨化石。这处遗址文化层较薄,平均厚度为3米至6米,说明不是古人类长久生活的地方,只是一时居留之所。然而这处遗址证明,生活在北京的古人类已有一部分从山地洞穴来到了北京的平原大地。这处遗址的年代距今2.4万年至2.5万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为了永久保存这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北京市有关方面已于2001年12月28日在东方广场地下建成“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陈列古人类遗迹实物,展示古人类从山地洞穴走向平原的漫长历程。大约在距今1万年至4000年期间,北京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北京地区的先民们逐步离开山洞,沿着河流走出谷地,来到山前靠近水源的高亢而平坦的地方建房居住,开始形成原始聚落。1966年考古学家在门头沟区东胡林村西侧发现了一座古人类墓葬遗址,墓内有1女2男的骨骼化石,还有随葬物品螺壳项链和骨手镯,命名为“东胡林人”。后来又在遗址中出土了石器、骨器、陶片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类骨骼化石,并发现了烧火的遗迹多处。“东胡林人”生活在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1984年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又在平谷区发现了上宅文化遗址和北埝头文化遗址,上宅文化遗址位于平谷县城东北上宅村西北台地上,北埝头文化遗址位于平谷县城西北方北埝头村西黄土台地上。在上宅和北埝头遗址中发现了大批同时期遗物,有磨制石器和陶器等。在北埝头遗址还发现了10座半地穴式房层基址。上宅和北埝头遗址的年代大约在距今7000年至6000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1961年考古学家又在昌平区南口台地上的雪山村发现了重要的文化遗址,称为“雪山文化”。雪山一期文化距今约在6000年到5000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红陶器和彩陶片等,与东北红山文化的陶器非常相似,与中原仰韶文化的陶器也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北京地区远古文化与北方远古文化和中原远古文化都有着联系。雪山二期文化距今约4000多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磨制石器和黑陶,与中原龙山文化的曲型器物磨制石器和黑陶相当相似,这说明这个时期北京地区的远古文化越来越受到中原远古文化的影响。有人即有文化,有文化即有人。北京猿人、新洞人、山顶洞人、王府井人、东胡林人、上宅人、北埝头人、雪山人等,他们前后相继共同创造了北京地区的远古文化,谱写了北京历史的第一章。第二章 商代至唐代的北京一 北京城的前身——商代蓟国的蓟城自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以来,北京附近就有两个自然生长的小国,一个叫做蓟国,一个称为古燕国,都是臣属于商朝的小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姬姓宗室大臣召公(名姬爽)于“燕”,“燕”即商代古燕国的都城所在地,封黄帝后裔(或说帝尧后裔)于“蓟”,“蓟”即商代蓟国的都城所在地。《史记·周本纪》记载:“封召公爽于燕。”《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北燕”与“燕”是指一地)《礼记·乐记》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帝尧之后于蓟。”这样,古燕国和蓟国又成为西周的封国,臣属于西周王朝。但商、周燕国的都城在什么地方?商、周蓟国的蓟城在什么地方?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因而自汉代以来众说纷纭,谁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与证据,直到解放后专家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才断定下来。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村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后来经过试掘探明,这是一座很小的城,东西长而南北短,东西长约850米,南北长大致在600米左右。这座古城的城墙是用夯土筑成的,城墙外还有壕沟环绕。此外,在董家林村东南的黄土坡村北部又发现了商、周墓葬群,自1973年至今,共发掘清理了近300座墓葬,出土了一批带有“郾(燕)侯”铭文的青铜器。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是“堇鼎”,铭文记述了堇奉郾(燕)侯之命,前往宗周(西周都城)向太保(召公)进献食物,受到太保的赏赐。铭文所记正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召公本人没有到燕国就封燕侯,而是留在都城辅佐周王,于是周王就命召公的长子就奉于燕。“堇鼎”铭文足以证明,董家林古城就是西周初年燕国的都城。1995年8月在董家林村东建立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另外,在墓葬中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发现,有一座随葬商代晚期典型陶段的墓葬打破了古城墙基夯土。从墓葬打破城墙地基来看,可以确定墓葬是在城墙建成之后埋葬的,城墙建成的年代要比墓葬埋葬的年代早,应在商末或更早一些。由此便可以确认董家林古城不仅是西周燕国的都城,而且也就是商代古燕国的都城所在地。商、周燕国的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村,那么商、周蓟国的都城蓟城又在什么地方呢?这就要说到燕国与蓟国的关系。在西周初年作为封国的燕国和蓟国是两个邻近的诸侯国,后来燕国逐渐强大,蓟国弱小下去,大约在西周晚期或东周春秋初期,燕国终于吞并了蓟国。但蓟国灭亡了,蓟城却依然存在下来。大约在春秋中期,燕国便迁都蓟城,以蓟城为国都了。《韩非子·有度》记载:“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就是说燕国的南疆以黄河为界,燕国以蓟城作为国都。燕国迁都蓟城以后,最初的都城董家林古城遂被弃置不顾,就逐渐变成废墟了。春秋、战国以来燕都蓟城的确切位置究竟在哪里呢?综观历代文献,燕都蓟城的城址自战国至金代基本没有变动,并且从文献上看,蓟丘成为蓟城一个重要的地形标志。如《战国策·燕策》提到蓟城,同时也提到蓟丘的名字。北魏时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曾经到过蓟城,在所著《水经注》中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这就是说,蓟城西北部有一个高丘,蓟城因为此丘而得名。上世纪50年代,白云观西北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高大的土丘,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考证这就是文献中蓟丘的遗址。可惜这座土丘在1974年因为建设兴工被铲掉了。1957年在广安门外以南700米处辽、金宫殿基址下面的土层里,曾发掘出了有饕餮纹的半瓦当,专家考定这是燕国宫殿建筑常用的构件。

后记

本书所选用的北京历史照片,主要来自[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著《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汤用彬等编著《旧都文物略》、张先得等编著《明清北京城垣和城门》。尤其张先得先生允我使用他的若干作品,为本书增色不少。其他有些图片采自明、清古籍及近入著述,都在文中一一注明出处。在此,谨向这些照片、图片的作者、收集者表示深切的谢意。有些图片、照片没有注明出处,皆为本人自作、自拍、仿制等。

内容概要

张仁忠,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教学工作,专长明清史。著有《中国古代史》、《六十年风云——郑氏四世与台湾》、《明清简史》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远古的北京
第二章 商代至唐代的北京
一 北京城的前身——商代蓟国的蓟城
二 蓟城由燕国的都城演变为唐代的幽州城
第三章 辽代升幽州城为陪都——南京
第四章 金代扩大辽南京城为都城——中都
一 金朝的建立及灭亡辽与北宋
二 完颜亮定都中都
三 中都的大城与皇城、宫城
四 中都城内的街道与坊市
五 中都城郊外的行宫
六 中都城内外的寺庙
七 房山金陵
八 中都城的供水工程
九 卢沟桥的修建
第五章 元代在金的中都东北建都城——大都
一 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二 大都城的营建
三 大都的规模
四 大都的水利工程
五 大都的街巷与坊、市
六 大都的名胜古迹
第六章 明代改建大都为都城——北京
一 北京城营建的过程
二 北京内城的城墙与城门
三 北京外城的城墙与城门
四 北京的皇城和宫城
五 北京城内及郊外水道
六 北京的皇家坛庙
七 其他寺庙及祠堂
八 北京的街巷胡同与四合院
九 皇家苑囿
十 私人园林
十一 明代万里长城北京段
十二 明十三陵
第七章 清代北京的建置
一 外城建筑的改建和增建
二 皇城和紫禁城建筑的改建、重建与增建
三 三山五园
四 东、西黄寺和雍和宫
五 最高学府国子监
六 琉璃厂文化街
第八章 北京古城的消失
一 民国时期的拆除和改建
二 新中国前期的彻底铲除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编辑推荐

《北京史(插图本)》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序,对上起殷商、下迄当代北京城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繁简得当、精练而清晰的介绍。以历史学的视角,审视北京数千年来在城市规划、建置方面的变迁,关注历代胜迹在时间长河中的命运沉浮。对北京地区的古代城墙、园囿、寺观、宫殿等历史遗迹均有简明扼要的介绍,并配以相关图片,使读者得以更加直观地领略北京城的历史风貌。

图书封面


 北京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书以时间为轴线,从七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讲起,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是一个城市的成长史,也是血泪史。自辽代南京析津府,金代中都以来,北京成为这个国家的首都,断断续续连续了八百多年,自元大都以来,北京的中轴线格局形成。据《周礼·冬宫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自元代奠定北京城的格局以来,延续至今,北京虽今日古城之貌以面目全非,但是格局仍然和数百年前无异。北京古城的城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文化现象,按《周礼》所言,旁三门,四边应该有十二个门,但是其实,元代古城墙只有十一个门,北边只有健德门,安贞门两座城门,原因是周易正北为坎-卦象凶险,所以不开正门,只开左右两个旁门,而且名字取自乾坤二卦,希望逢凶化吉。如,老北京的典型民居四合院,也是坐北朝南,而门一般开在东南角,因为东南角在八卦中属于“巽”位上,巽为最吉利方向。再如中国古代文化的“左文右武”,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道德经》中就能提及,这种文化不仅仅只在文字上,它还体现在文化的诸多方面,城市布局是其一,北京城自明清以来就符合左文右武的布局,以中轴线来说,左边宣武门,右边崇文门;故宫中,太和殿居中,左边英武殿,右边文华殿;再往北,菜市口-古代刑场在左,而贡院,国子监,孔庙都在右。有时,遇到去北京旅游的同学回来说,看到的东西很多,体会到的却很少,但是作为一个数百年文华积淀古城,你可能有那个文化积淀去解读这其中的文化记忆?
  •     作为一本历史教授写的北京史,这本书可以说资料翔实,文笔平实,而且配有大量插图和照片,再现北京古城风采。问题是一部2009年写成的北京史竟然和二十年前的北京史别无二致,处处都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口号和随笔无心的错误。类似于关于雍正将祭天斋戒的地点由天坛内的斋宫迁到紫禁城内的斋宫,是因为雍正本人笃信佛教,并不是因为什么皇帝耽于声色,难以忍受斋戒之苦。还有什刹海得名由来是沿海建有大小寺庙十余所,因此叫做“十刹海”,后更为什刹海,而并非得名于后来建成的什刹海寺。这类低级错误比比皆是,不可不说是一大败笔。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不出彩儿,但是还可以。
  •     本书运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反映历史的存在感,我也是按照去过的地方来相互映衬与还原,取感兴趣的章节来阅读,会对历史有个真是客观的评价,此时值得一读。
  •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不如侯仁之先生的书好看...
  •     既有学术性又适合当闲书读
  •     我在北京上了6年学,快要离开这座城市了,对于这个中国首都,我一直想要有了解,这几年也去过很多地方,也了解了一些她的文化,但我所体会到的都很零散,感觉有这么一位北大学者能以书的形式,让我去深入了解这座陪伴我度过我人生重要阶段的城市!
  •     可以了解北京的历史
  •     记忆的碎片,一点点重新粘连~
  •     感觉历史地理学和城市规划还有建筑学的东西比较多.....居然是复试用书.....看吧
  •     买回家后母亲先读了它,觉得很好读又推荐给了我。还没有细细品味,普及历史知识足够了
  •     专业的和业余的都可以看
  •     伟大的城市,我们脚下的土地;朱墙黄瓦起高楼,隳城填河辟新街;叫我拿什么再造你,下一个世界中心?
  •     有点方舆的意思。同样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考证翔实 就是读久了还是有点无聊
  •     有的字词错误,有的是连续几行重复,让人惊讶,是正版吗?
  •     如果你热爱历史,如果你热爱地理,如果你对北京感兴趣,这本书就太对你的胃口了。不过,这本书的售价还是有些高,折扣应该打得更大些。
  •     读至新中国北京城改造一段让人唏嘘不已
  •     写的很专业,不过读的时候对于本世纪某个政府的核心领导狭隘的封建主义帝王迷信思想导致的北京城的毁灭也加深了印象。一个个王朝被推翻,一座座北京被保存保护,甚至包括日寇!想着,真的很可惜,很痛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