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科普知识 > 混沌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
ISBN:9787040158199
作者:詹姆斯・格雷克
页数:316页

《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

《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44888/有一首翻译的英文诗:“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苏轼诗:“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成语:“差若毫厘,缪以千里。”以上文字可用一个现代著名而热门的科学术语来概括:“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此一名词最早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源自研究非线性效应的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1】,它的原意指的是气象预报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初始值上很小的偏差,能导致结果偏离十万八千里!例如,1998年,太平洋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气象学家们便说:这是大气运动引起的“蝴蝶效应”。好比是美国纽约的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就可能在大气中引发一系列的连锁事件,从而导致之后的某一天,中国上海将出现一场暴风雨!也许如此比喻有些哗众取宠、言过其辞?但无论如何,它击中了结果对初始值可以无比敏感的这点要害和精髓,因此,如今,各行各业的人都喜欢使用它。毫不起眼的小改变,可能酿成大灾难。名人一件芝麻大的小事,经过一传十、十传百,可能被放大成一条面目全非的大新闻,有人也将此比喻为“蝴蝶效应”。股票市场中,快速的计算机程控交易,通过互联网反馈调节,有时,会使得很小的一则坏消息被迅速传递和放大,以至于促使股市灾难性下跌,造成如“黑色星期一”、“黑色星期五”这类一天的灾祸。更有甚者,一点很小的经济扰动,有可能被放大后变成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这时,股市的人们说:“这是蝴蝶效应”。有人还打了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解释社会现象中的“蝴蝶效应”:如果希特勒在孩童之年就得一场大病而夭折了的话,还会在1933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吗?对此我们很难给出答案,但是却可以肯定,起码战争的进程可能会大不相同了。蝴蝶效应一词还引发了众多文人作家无比的想象力,多次被用于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北京的一只蝴蝶拍了一下翅膀,真能引起钓鱼岛海域的飓风吗?对这些问题有些书讲的比较透彻,如《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44888/同时,这书也给我们揭示了在“蝴蝶效应”这个原始的科学术语中,究竟隐藏着一些什么样的科学奥秘呢?它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哪些?这些科学领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如何?其中活跃着哪些人物?他们为何造就了这个奇怪的术语?这儿所涉及的科学思想和概念,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真有关系吗?这些概念在当今突飞猛进发展的高科技中有何应用?如何应用?

如同科普主题短片小说集 - 准确生动

本书以小说叙事般的文风,将混沌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学科研究,一篇篇娓娓道来,为增加科普可读性,涉及数理的问题均回避了技术论述,作了生动但准确的定性的描述,并配备直观的图表。是一本陶冶兴趣的科普读物,让人理解到这个世界远非传统科学描述的那样井然有序,而是充满混沌,这种混沌甚至就隐藏在我们的数学科学自身,我们曾经忽略了这些与主流实用科学相抵触从而让人不安的现象,当以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才发现它们无所不在,处处挑战着既有的科学理论和哲学思想。

James Gleick访谈问题征集

针对James Gleick 《信息简史》一书其实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都在思考和准备这本书。 ——James Gleick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生于1954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学院,曾长期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和编辑。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开创新科学》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决赛,并成为畅销书,使得“混沌”、“蝴蝶效应”的说法家喻户晓,现已销售超过百万册。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费曼传:1000年才出一个的科学鬼才》(1992)、《越来越快:飞奔的时代飞奔的一切》(1999)、《牛顿传》(2003)等书,陆续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他是最早一批投入Internet创业热潮的人。1993年11月,他与合作者联合推出了Pipeline互联网接入服务,率先提供了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十四个月后,Pipeline以一千万美元股票的价格出售。《信息简史》是他积七年之力完成的。在书中,他将试图把握一个宏大的主题——信息,并勾勒出信息社会是如何发展而来、又可能走向何方。关于《信息简史》的详细信息最终入选问题的提问者,将获得图灵社区送出的图灵电子书一本。图灵社区地址: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58368

很赞的一本书

看这一类的书我一般都对翻译比较挑剔但这本书的翻译得的确很好本书的内容很有深意不仅是混沌本身书中提到了很多的理念和观念是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中所缺失的特别是书中对于混沌学发展史的介绍发人深省吖

绝妙好书

绝妙好书- -读了一本绝妙的好书。 《混沌: 开创新科学》这是一本我关注了好多年, 但一直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读的好书。 其实在两年之前, 我已经复印了本书的英文般, 但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陌生的专业词汇, 英文版, 我怎么能有那么多时间去读呢?今年我终于找到了它的中文版, 终于有几天的时间可以安静的阅读。 今天完成了第一遍阅读。 关于它的内容, 我很难简单的总结它, 因为它是那种给人很多启发,开启智慧, 信息量密集, 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为什么书写得这么好, 我进行了思考, 我想以下的原因是重要的。混沌学科中重要的科学人物的刻画, 他们独特的个性和科学研究方法。学科思想发展的历程, 科学思想的演化和生长过程。突破性的创见,idea和实验。 有趣的物理实验, 以及计算机作为新的科学研究手段的使用方法。打破常规的研究方法, 具有传奇意味的冒险和开拓精神。艺术的语言和传神的描画, 即使翻译成中文, 也依然韵味十足。科学发现的神秘感 和惊奇感, 独特的魅力, 贯穿整本书之中。混沌,这个词, 也许你早就听说过它,但始终没有机会去了解它, 那么这本书将为你打开一扇门。uncutstone 写于 2004年12月21日

愉悦的思想旅行

一年前看的这本书,前些天想写书评时才发现自己的学识远远不够格,根本写不出东西来。但是这本书写得的确很好,作者采访了几百位科学家,掌握了大量有关文献和资料,可以说写出来的都是浓缩的精华。混沌是什么?以我这门外汉的理解,就是貌似线性的系统(即被经典的物理或数学理论简化了系统)所具有的非线性的特质,微小的初始条件的差异、扰动,都会导致难以预见的,及其复杂的变化。用网上流传得最滥的句子说:“北京的一只蝴蝶拍了一下翅膀,竟引起加勒比海的飓风?”其实古人说得更简洁有力:风起于青萍之末。h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才使得研究混沌成为可能,依据计算机绘出的图像,我等凡人也才能从直观上了解混沌现象是多么的神奇。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所谓“曼德勃罗集”了。依据极其简单的规则绘出的图形,貌似无限复杂,但把一个局部无限放大,却发现其结构与宏观的结构及其相似。这样的放大可以无穷无尽,但任意的局部构成元素确是相似的。这可以说是“一花一界、一尘一劫”的最形象的注解。曼德勃罗给这种图形起名叫“分形”,他在解释“分形”一词时说:“我由拉丁语形容词fractus创造了词“分形”(fractal)。相应的拉丁语动词fragere意味着‘打破’和产生不规则的碎块。从而可见(对我们的需要是何等地合适!),除了‘破碎的’(如像碎片或曲折),fractus也应当具‘不规则’的含义,这两个含义都被保存在碎片(fragment)中”。分形同样可以描述许多真实世界的对象,如云彩、山脉、湍流和海岸线等,当然它们不是单纯的分形形状。关于这本书还有一个故事,我的一个同学(现为国内投行界著名人士)86年赴美,当时我们还保持通信,他87年来信说美国现在风行一本书叫chaos,还没看过,不知有什么新的思想。2006年我看到《混沌》这本书,又偶尔翻到当时的通信,才知道这就是快二十年前的那本chaos。这本书国内出版于2004年,由此可见差距。当然,现在这种差距貌似减小了。世界是复杂的,人类有目的地将其简化了,抑或说是由于人类大脑结构或思维方式的限制,人类只能以这种(自己能理解)的方式看待宇宙?贝克莱的话“存在就是被感知”时时会在不同的地方闪现。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叫《通俗哲学》,其中讲到贝克莱时,配了一幅方成的漫画,画的一个洋人闭着眼双手向前平举着朝悬崖边走去,口中念念有词“存在就是被感知”。说实话,真TM够通俗的!

混沌的大局观

记得早在高中的时候,电脑俱乐部的老师就给我们演示了Mandelbrot集的图形,神秘且美丽的分形艺术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让我从此念念不忘。后来,也看了一些有关混沌、分形、自相似之类的书籍,也照着其中介绍的公式写过一些程序生成过一些图形。但是也许是没有入门的缘故,我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混沌、分形、随机、有序、洛沦兹、蝴蝶效应……这些新鲜而富有神秘感的名词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混沌和分形除了产生神秘绚烂的图形之外有什么真正意义呢?我一点也不知道。直到我看了这本书。当初买这书的原因,是我想重新回味10年前高中时的那种简单和快乐:在计算机上写程序,产生两个我完全不理解但是很“酷”的公式,然后运行,一个复杂而美丽的图形出现了。然而这本书一开始令我很失望:它竟然一个公式都没有!于是我很气愤的把它扔到了一边,同时嘴里嘟囔着,回味童年的尝试失败了。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沉浸在人文历史中的我感觉有些累了,我希望找一些自然科学的东西换换脑筋。于是很自然的,我又拿起了这本《混沌》:一本没有公式的书读起来应该比较轻松一些吧!然后,再次很自然的,我被它吸引,被他折服,最后到豆瓣来写下了它的书评。我希望向所有的人推荐它。首先,它不是科普读物,而是报告文学,这个定位使得它的文笔比大多数的科普读物要生动得多——这是让你读书不至于打瞌睡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它没有纠缠于科学的复杂。事实上,它涉及的很多东西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下去——毕竟这是一个记者而不是科学家写的。所以,在读它的时候,你可以很流畅的读下去,不用为了弄懂其中的一句话劳神费力的查资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虽然它没有深入的探讨混沌的任何一个细节,但是它却很系统的介绍了混沌的几乎全部——从最初的洛沦兹吸引子,到分形,到湍流系统;从气象学,到物理学,到经济学;从常态系统,到宏观系统,到微观系统……那些以前我不清楚关联的东西一点点的被发现,被揭示,然后,他们慢慢的融合到一起……。那真是太神奇了,混沌的来龙去脉被揭示得一清二楚;混沌的本质——非线性也清楚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混沌在各个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以前困惑我的种种,现在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清楚。我喜欢这种感觉,我喜欢这本书。

James Gleick访谈问题征集

针对James Gleick 《信息简史》一书其实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都在思考和准备这本书。 ——James Gleick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生于1954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学院,曾长期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和编辑。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开创新科学》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决赛,并成为畅销书,使得“混沌”、“蝴蝶效应”的说法家喻户晓,现已销售超过百万册。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费曼传:1000年才出一个的科学鬼才》(1992)、《越来越快:飞奔的时代飞奔的一切》(1999)、《牛顿传》(2003)等书,陆续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他是最早一批投入Internet创业热潮的人。1993年11月,他与合作者联合推出了Pipeline互联网接入服务,率先提供了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十四个月后,Pipeline以一千万美元股票的价格出售。《信息简史》是他积七年之力完成的。在书中,他将试图把握一个宏大的主题——信息,并勾勒出信息社会是如何发展而来、又可能走向何方。关于《信息简史》的详细信息最终入选问题的提问者,将获得图灵社区送出的图灵电子书一本。图灵社区地址: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58368


 混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