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会觉得孤独吗?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科普知识 > 北极熊会觉得孤独吗?

出版社:广西科技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807635161
作者:米克·奥黑尔
页数:266页

章节摘录

北极熊生活得孤独吗?我并不是随便问问而已。我只是想尝试找出答案,为什么像人类或企鹅这样的动物能够大家生活在一起,而像北极熊和老鹰等其他动物却过着更为孤独的生活?——Frank Anders,来自新西兰阿姆斯特丹。表现出群体性生活特点,还是表现出个体性生活特点,是不同动物所采取的物种专属生存策略的问题。像北极熊、灰熊和老虎等猎食性哺乳动物,彼此相互隔绝以避免同种成员发生相互间的竞争。散开居住生活,扩大了其获取食物的空间以及繁衍后代的领地。如果同种动物的其他个体进入邻近地区,将会因为食物、交配伙伴,以及地盘问题发生激烈的争斗。对于鹰和鹫等单个生活的鸟类,也是完全相同的情况。这些动物通常会在交配季节配成对,以便繁育后代。在成功交配之后,或者是在把新生的后代养大之后,它们又会很快分开。在大多数情况下,抚养新生的后代只是雌性动物的责任。事实上,这些动物种类的雄性动物有时会杀死它们的新一代小动物,以保证它们自己成功地继续繁殖后代。与此相反,社会性动物能够从数量上获得优势。像非洲大草原上的羚羊、南极的企鹅,都会形成巨大的群落。它们会紧靠在一起取暖,彼此互相警惕可能存在的猎食者的攻击。以较大的群落或集群聚在一起,在猎食者面前的损失是十分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相比之下,如果这些动物以孤立群体存在,则损失会大得多。在单个生活和集群生活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还有像狮子、野狗和狼等动物。它们经常以小组的方式猎食,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与合作。还可以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些植物聚集生长,而其他一些植物孤立生长?有一种叫做“异种相克”的神奇生存策略。丛生植物会向土壤中分泌化学物质,以便减少来自相关植物物种的生存竞争。这些相关植物在上述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存在的情况下是不能存活的。和动物间生存策略的作用一样,进化形成这些策略的目,是使该种植物的生存机会最大化。——Saikat Basu,来自加拿大艾伯塔省。因为领地中食物经常很稀缺,每个个体需要看护好自己觅食的地域,所以熊或者鹰极少和同类结伴。北极熊所生活的环境中,食物资源十分有限,不能维持一个较大群体的生存。因此,在北极某个特定的局部生态环境下,一只北极熊成为唯一的猎食者是有意义的。当食物充裕时,熊和鹰都会发生相互聚集,彼此间会表现出很好的友情。但是对于社会性动物,包括人类,和聚集生活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社会性动物经常是其他物种的猎食对象,因此会聚集在一起可以保证安全并抵御猎食者。这是它们形成集群的唯一原因。但是,当食物稀缺的时候,一些个体可以离开群体去寻找食物。动物是否可以和人类一样感觉到孤单,就很难说了。不过,社会程度很高的动物,比如有一种鹦鹉,在独处的时候好像会受到消极的影响。一些鹦鹉将会表现出非常怪异的行为,甚至会有自残行为。如果被长时间置于孤立的状态,一些大个儿的鹦鹉似乎还会“发疯发傻”。而另一方面,一些从本质上讲属于孤单生活的动物,则基本上不会受到这种影响。一些鱼类,特别是一些类型的刺鳍类热带观赏淡水鱼,如果几条鱼被养在一个水族箱里,则它们会与自己的同类残酷厮杀。关岛鸡是一种不善飞行的鸟,但它们相互之间不能容忍的特点却名声在外。这个特点让这种鸟很难用圈养的形式繁殖。综上所述,问题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如果从本质上讲属于社会性动物,则有些动物将会感觉到“孤独”。但是,有些动物却仅仅在特定的时间,比如,在需要交配的时候或是需要捍卫疆土的时候,以一种“例行公事”式的方式和同类相处。——电子邮件未提供人名地址。这应该看熊和熊生活的环境。孤独或孤单得感觉是失去和谐相处的同伴造成的一种反应。对于北极熊的情况,同伴通常代表着争斗和威胁。所以感谢关照,它们自己会单独过得很好,除非它们的个头相当小会被吃掉。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食物和繁育后代都不是什么问题,雄性的北极熊会进行争斗以便建立统治地位,但不会造成相互伤害。这样做还降低了因交配时节的到来而发生危险厮杀的风险。仅此而已。幼熊需要它们的母熊的陪伴以便得到食物、保护和平安;它们想得到幼熊之间的相互陪伴以便建立相互关系、取暖和玩耍。母熊需要幼熊的陪伴,但会让其他成年熊和其他小熊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它们自己的幼熊长成或死去,母熊会重新变成一个独居者,直到下次交配时节的到来。那时母熊会短暂地容忍和雄性北极熊相处。除此之外,母熊没有任何其他理由需要什么陪伴。所有这些都是出于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在动物园里,安全和食物都不会受到限制,北极熊好像经常乐于享有同伴所带来的情趣。——Jon Richfield,来自南非西萨默塞特。

前言

前言全国彩票抽奖中,是什么在左右你让你去挑选随机数字?可以肯定,你从未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告诉你,你实际上的确考虑过这个问题。你肯定特别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如果你当真为此感到困惑,那么请阅读《幸运的数字》。还有,如果你自己向上追溯30代人,你得到的所有先人的总数将比曾经实际生存过的人口要多,这让你震惊吗?怎么会是这样?请在“谁在那儿?”的问题中,找出逻辑上的错误。此外,为了生存吃一些自己身上的肉会是怎样?……你也许不会喜欢我们在对“最好吃的东西”的回答中给出的建议。 来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不喜欢我们所建议的内容……近15年中,《新科学家》杂志的读者们始终在为刊登科学问题和答案的《最后的话》(Last Word)专栏提供他们出人意料的知识。我们现在懂得了奶酪为什么会变成绳条状,以及在北极现在是(或不是)什么时间;我们还知道如何称得自己脑袋的重量,并且肯定明白了为什么企鹅的脚不怕冻。在这种问答过程中,我们还解释了两个都市神话(“死亡之后的生命”),发现了人的头发和指甲在人死以后是否真的继续生长的真相。我们同样乐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请阅读“玻璃的意外断裂”,看看在几个破碎的玻璃饮料杯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惭愧。不过,这是科学探究过程必然具有的特点。提出一个假设,稍作推敲,进行几项相关实验,最后要么否认它,要么接受它并不断细致深入地予以完善。像所有的科学家一样,为本书供稿的读者也正是这么做的——从可以获得的依据出发推演出答案,而后得到其他读者的支持或者反对。他们成就了《最后的话》栏目,成就了这本书——一部如此精彩的读物。不论在《新科学家》周刊上还是在其网站上,《最后的话》栏目的读者们在不断思考着世界上最为奇特的问题,而且始终欢迎更多的人加入进来。通过购买周刊杂志或访问网站(www.newscientist.com/lastword),你可以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者回答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甚至对以前的问题或答案提出异议。在网站上,你可以加入论坛、阅读博客,或者只是给出你拥有的知识,回答生活中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你也许会成为下一本书的明星!这册书里我们似乎对口渴的问题过于关注。在欣赏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在第5章中发现,鱼、海豚或蜘蛛都会感到口渴,而同时你也会在我们这个由科学细节问题组成的世界中满足自己的渴望。——米克•奥黑尔(Mick O’Hare)

内容概要

本书由《新科学家》精心打造,《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是全世界最为知名的科学普及杂志。文章大多由世界知名获奖科学记者撰写,向读者提供社会、经济及环境等方面各项最新、最有趣、最激动人心的研究成果。《新科学家》杂志的文章在全球科学界具有极高的影响力,被诸多报纸、网络和杂志转载。
米克•奥黑尔在《新科学家》周刊负责《最后的话》(Last Word)专栏。《最后的话》专栏被读者评为最受欢迎的板块,它综合了读者提出的种种新颖奇特、令人困惑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的多种角度的精彩解答。

书籍目录

1.食品饮料  一个整数  谷物杀手  神圣的DNA  不能这样  泉水变质  有味道的物质  孪生鸡  蛋奶糕的颜色  拒绝平淡  不起棱不打褶  每天的最低需求  时光流逝  味儿的问题  奶酪防腐剂  霉变出来的图案  抽出来的效果  厨房中的意外2.家里的科学  盒子里有什么?  连续不断的牙膏条带  钱袋子  冬寒  玻璃的意外断裂  明亮的火花  吸引力究竟是什么?  空中的准星3.我们的身体  最好吃的东西  眼睛中的“线衬”  禁止游泳  生命的胶水  鼻子的错觉  麻木感受  死亡之后的生命  保持脉搏跳动  进入睡梦  功能值得怀疑的胃  当场抓获  胃寒  废物处理  消失的回报  永葆青春的俱乐部  突然冒汗  残酷的世界  隐藏的“水库”  “咔吧”声是怎么回事?  数年轮  左右为难的手  中年发福4.感觉还可以吗?  把鼻涕擤千  脏钱?  “回头客”  身上的小痘  延年益寿的病毒  水疗  祛除蜇咬之痛5.植物和动物  圆溜溜的蜜蜂  渴极了的鲈鱼  胆小的猫科动物  开合自如的花  笨牛的挑战  鸟者B死至0哪儿去了?  理所当然  黑夜中投向光明的飞行  翅膀上出的汗  命运的车轮  口渴的蜘蛛  虫茧的秘密  灌木杀手  空中交通管制  巨大的轰鸣声  发神经的仙人掌  晕车的马  舔舐伤口  体态优美的梨  热昏了头的狗  形单影只的北极熊6.地球,宇宙  分配的难题  地球停止转动的那一天  冰的贡献  漂移的沙子  太阳之声  沧海一降  自由下落  沙洲  充气理论7.成问题的运输  车祸进程  漂洋过海的椰子  幸免于难  要倒下了  正在睡觉的卫星  换新风  拴着链子的车8.怪异的天气现象  “6”的力量  雾的报警  坏“风气”  水滴9.其他精彩内容  想入非非  光箱  扎眼的衬衫  幸运的数字  反泰瑟枪主义  下潜、下潜!  谁在那儿?

编辑推荐

《北极熊会觉得孤独吗?》编辑推荐:★ 欧美畅销150万册的《企鹅的脚为什么不怕冻?》姊妹篇!★ 世界权威科普杂志《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最新力作★ 求知欲旺盛、对生活充满思索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一本书!“科学知识”这四个字,在我们习惯的思维中往往和“真实、正确、严肃、阳春白雪”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科学无处不在,知识可以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角落。正如这本书引语中所讲到的那样,科学就是实事求是地去探究的过程,知识是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这本书是一本传播科学知识的书,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要从我们那种习惯的思维中走出来,以探索求真的立场对待书中的内容。这样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享受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带给人的乐趣。如果只是单纯地想寻找对相关问题的“正确答案”,并用获得的答案作为某种依据,那么选择阅读这本书恐怕并不合适,同时也失去了这本书真正的意义。

作者简介

《北极熊会觉得孤独吗?》内容简介:北极熊生活得孤独吗?关节活动发出的声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左撇子?昆虫能变肥胖吗?生活在水中的鱼,也会口渴吗?骑起来的自行车为什么容易掌握平衡?
继轰动欧美书市、旋风般横扫各大排行榜、各大媒体争相报导的《企鹅的脚为什么不怕冻?》后,《新科学家》周刊乘胜追击,集结超受读者欢迎的《最后的话》(The Last Word)专栏最新内容与热门题目,再次邀请读者一起来“七嘴八舌话科学”!本书一推出再次引发热潮,成为欧美书市最受欢迎的科普图书之一。
《北极熊会觉得孤独吗?》由一大群科学爱好者妙问妙答,集合了各种最稀奇古怪也最贴近生活的科学问题,更提供各种很专业、超搞笑、充满创意的答案,让你再也不怕问出“笨问题”,也会发现每个问题都可以挖掘出不只一个答案!

图书封面


 北极熊会觉得孤独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71页有个题目是《鼻子的错觉》,有人提问说:如果我用自己的手指轻轻敲打自己的鼻子,我只能单单意识到手指的触摸。可是鼻子里的神经所产生的感觉只需几个厘米便可以到达大脑,而指尖神经产生的感觉从手经肩向上需要大约1米才能到达。这是我们大脑有意安排的错觉吗?或者说,大脑不能区分在时间上如此接近的两个事件?——Geoff Lane 来自英国兰开夏郡有个回答说:如果你碰疼了大脚趾,你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用手指抓住受伤的部位,检查是否被撞伤。你之所以使用手指,是因为手指提供的有关可能受伤部位的信息,要比该部位本身所能提供的信息更多。这个提问读者再继续走一步就是“五蕴”了,可惜没有读者写信去推荐看《首楞严经》卷三。摘录【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现在说身根与触觉。阿难!你常于每日早晨,用手摩头,摩头时就有触觉,这触觉在什么地方呢?谁为能触?谁为所触?在头还是在手?好像我现在触桌子,则我手为能触,而桌子是所触。【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说能触在于手,手是有知,头属无知。但现在头亦有知,就不成为触。若能触在于头,头是有知,手则应无知触之用。但现在手亦有知,怎可叫作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说头和手,都各有所知,则你阿难应该有二个身体,才能达到手知头亦知啊!因触必有知及无知,能所相合,才成触觉。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说头和手,一触的时候,二处都有知。那么头和手,应当是一体。若是一体,就不能成为能触与所触。【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若说头与手都有知,而成二体,那么这二体皆属有知,皆为能触。那个所触,又属于谁呢?若在能摩之手,好非在所摩之头。若在所摩之头,即非在能摩之手。现在头和手都有知,都是能触,而没有所触,但不应该虚空成为你之所触啊!【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故此应明白,所觉之触与能觉之身,都无真实处所。身根与触尘,亦无自己本体,皆是虚妄名相。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而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表现的。既知身体虚妄不实,就不应该执著,每日为它奔波劳碌,要赶快返本还原,回到自己如来藏妙真如性上。这才是本有家珍,本地风光。(引自宣化上人《浅释》)
  •     这本书的名字起得不错,让人有阅读的欲望。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向读者说明了很多生活中的小细节也能充满了科学的魅力。最为有意思的是里面的问题。“蜘蛛喝水吗?”“平均一头奶牛要用多长时间才能让大峡谷充满牛奶?”“最大的雨点能有多大?”“一只椰子要花多长时间才能从加勒比海岸漂游到苏格兰西海岸?”“为什么梨子是梨子的形状而不像苹果那样圆?”这些貌似都是些”荒谬“的问题,但科学家的确能从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科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只是需要好奇心来探究。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给儿子买的,结果老妈自己看得一头劲:)饶有趣味:)
  •     被书名吸引了;里面净是些无聊到蛋疼,基本上一辈子不知道都不会有什么所谓的问题,不过如这种“如果非到不得不吃自己的时候,先吃哪个部位比较有营养”(大意,原文记不住了)的问题,实在是觉得很开眼界,全书读着都超开心。
  •     感觉内容有点乱,买回来才觉得好像不是太感兴趣(大部分都是我觉得问来没有意义的问题)。而且也是摘录其他科学爱好者的回答
  •     与简介描述不符,插图枯燥,内容零散,不着边际,简直就是邮件大汇总。已经申请退货。
  •     很不错,有机会再读一次。
  •     这本书如同他的姐妹作一样,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除了奇思异想的问题外,还有妙趣横生的答案。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也是能给我们成年人启发的是,书中答案提供者的解决思路,比如说用牛奶填满峡谷的问题,我觉得对于逻辑的认识,大有助益。
  •     她才四岁,等她长大来再看
  •     适合任何人群,超好
  •     看似无厘头的问题或者司空见惯却被放在台面上一本正经提出来的问题,还都有科学的一本正经的答案,好玩!
  •     趣味科普知识。
  •     生活中不被注意的细节里暗藏着很多知识,让它们变成你的常识以后就会发现,常识比知识更重要
  •     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感觉没什么统一的标准,不过某些个问题倒是很有意思~~
  •     买了这个系列的一本《企鹅的脚为什么不怕冻》,觉得很好玩,又买了这本书,觉得挺有趣的,又比较科学,能学到些知识。但个人更喜欢《企鹅的脚为什么不怕冻》那本书,那本印刷更紧凑,分析和举例感觉更多。这本排版大些,内容似乎少了些
  •     这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收集了各家言论的杂志。还是仓鼠篇的内容更适合我啊。另外,暂时离开当当了,直到什么时候当当的EMS邮费正常再来。一次100块钱的书,却不能选ems,等书到手时购书时的情感都淡了。又不是让当当付ems的邮费。唉!
  •     超喜欢 new scientist !!!!!!!!!!!!!!!!!!!!!!!!!
  •     女儿很爱动物,现在让她更了解动物她就更爱动物了,感觉和朋友的友谊又深了一步。好书!
  •     很有趣的科普书,值得一读。
  •     好的科普在于有问有答有启发
  •     一群科学爱好者的问答集
  •     2016年4月17日,读毕。没有时间设限,读书就会无限往后拖。
  •     看了以后才知道老外的好奇精神果然和我们不一样的呢
    不过很多知识都用不到,生活习惯不痛
  •     冲书名买的,以为会有插图在里面或者几个彩页的,有点小失望吧,
  •     這本書的內容很好
  •     算是一本可以给中学生看的科普读物,里面有些挺有趣的问题,不过缺乏系统性,因此只可以用来入门或者引发兴趣。用100分钟读完此书。
  •     小孩很爱看,能学不少东西
  •     内容不如同系列的其他两本。质量倒还可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