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理论 > 计算机网络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8-1
ISBN:9787302089773
作者:Andrew S. Tanenbaum
页数:743页

章节摘录

第1章 概述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每一个世纪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技术。18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的是大型机械系统的时代;19世纪是蒸汽机的时代;而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关键的技术是信息收集、处理和分发。在其他的发展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遍布全球的电话网络建立起来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出现了;计算机工业诞生了,并且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增长;另外,通信卫星也发射上天了。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这些领域正在快速地融合,信息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之间的差别正在迅速地消失。对于具有数百个办公室的大型组织来说,尽管这些办公室分布在广阔的地理区域中,但未来期望的情景是,工作人员只要单击一下按钮,就可以查看到最远处分部的状态。随着信息收集、处理和分发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于更加复杂的信息处理技术的需求也增长得更快。与其他的工业(比如汽车和航空运输业)相比,计算机工业还非常年轻,尽管如此,计算机技术却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惊人的进展。在计算机诞生之初的20年间,计算机系统是高度集中化的,通常位于一个很大的房间中。该房间通常配有玻璃墙,参观的人透过玻璃墙可以欣赏到里边伟大的电子奇迹。中等规模的公司或者大学可能会有一台或者两台计算机,而大型的研究机构最多也就几十台计算机。要在20年内生产出大量同样功能但是体积比邮票还小的计算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纯属科学幻想。计算机和通信的结合对于计算机系统的组织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一台大型的计算机放在一个单独的房间中,然后用户带着他们的处理任务去房间里上机,这种“计算机中心”的概念现在已经完全过时了。由一台计算机来处理整个组织中所有的计算需求,这种老式的模型已经被新的模型所取代,在新的模型下,由大量独立的、但相互连接起来的计算机来共同完成计算任务。这些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s)。如何设计这些网络,并且将这些网络组织起来,这是本书的主题。在本书中,我们将使用术语“计算机网络”来表示通过同一种技术相互连接起来的一组自主计算机的集合。如果两台计算机能够交换信息,则称这两台计算机是相互连接的(interconnected)。两台机器之间的连接不一定要通过铜线,光纤、微波、红外线和通信卫星也可以用来建立连接。以后我们将会看到,网络可以有不同的大小、形状和形式。Internet或者万维网(Wor1d Wide Web)都不是计算机网络,可能很多人对此会觉得很奇怪。到本书末尾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现在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Internet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网络,而是一个由许多个网络构成的网络;Web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它运行在Internet之上。在一些文献中,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 system)这两个概念容易使人混淆。两者的关键差别在于: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一组独立的计算机展现给用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好像是一个系统似的。通常,对用户来说,分布式系统只有一个模型或-范型。在操作系统之上有一层软件中间件(midd1eware)负责实现这个模型。一个著名的分布式系统的例子是万维网(Wor1d Wide Web),在万维网中,所有的一切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个文档(Web页面)一样。在计算机网络中,这种统一性、模型以及其中的软件都不存在。用户看到的是实际的的。如果一个用户希望在一台远程机器上运行一个程序,那么,他①必须登录到远程机器上,然后在那台机器上运行该程序。实际上,分布式系统是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软件系统。正是因为软件的特性,所以分布式系统具有高度的内聚性和透明性。因此,网络与分布式系统之间的区别更多地在于软件(特别是操作系统),而不是硬件。然而,这两个主题之间也有许多重合的地方。例如,分布式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都需要移动文件。不同之处在于是谁来发起移动操作,是系统还是用户?虽然本书的焦点主要在于网络,但是讨论到的许多话题在分布式系统中也是很重要的。有关于分布式系统的更多信息,请参考(Tanenbaum and Van Steen,2002)。1.1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在开始讨论技术细节之前,首先值得花一点时间来说明为什么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很感兴趣,以及计算机网络可用来做些什么事情。毕竟,如果没有人对计算机网络感兴趣的话,那就不会建立这么多计算机网络了。我们首先讨论针对公司和个人的传统用法,然后再转移到最新的一些发展动向,包括针对移动用户和家庭网络的应用上来。1.1.1 商业应用许多公司都具有相当数量的计算机。例如,一家公司可能用一些单独的计算机来监视生产过程、记录库存,以及管理工资的发放工作。最初的时候,这些计算机都是独立工作的,但是后来管理部门决定将这些计算机连接起来,以便将有关整个公司的信息关联起来,并且可以随时访问这些信息。将这个公司的情形更加泛化一点,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是资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其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访问所有的程序、设备和特殊的数据,并且做到跟这些资源和用户的物理位置无关。一个既显然又非常普遍的例子是,让一个办公室里的所有工作人员共用同一台打印机。公司没有必要为每一个工作人员都配备一台个人打印机,而且,一台高性能的网络打印机通常比一大批独立的打印机更加便宜,打印速度更快,而且也更容易维护。然而,比共享物理资源(比如打印机、扫描仪和CD刻录机)更重要的是共享信息。每一个大型的或中等规模的公司和许多小型的公司都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化的信息。大多数公司都有顾客记录、库存信息、收到的账单记录、财务报告、缴税信息以及其他更多的在线信息。如果一家银行的所有计算机都不能工作了,那么这家银行可能坚持不了5分钟。如果一个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使用了计算机控制的装配线,那么计算机崩溃后也不可能继续工作。现在,即使是很小规模的旅行社,甚至只有三个人规模的律师事务所也与计算机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计算机网络,雇员们可以即时地访问有关的信息和文档。对于小公司而言,可能所有的计算机都在一个办公室里,或者位于同一个建筑物内,但是对于大型的公司,计算机和雇员们可能分散在许多个办公室中,甚至分散在不同国家的多个分支机构中。然而,纽约的一个销售员有时候需要访问新加坡的产品库存数据库。换句话说,一个用户离他要访问的数据相隔15 000公里,但是他仍然要访问这些数据,就好像这些数据存放在本地一样。简而言之,计算机网络的这个目标可以定义为:企图打破“地理位置的束缚(tyranny of geography)”。按照最简单的形式,你可以把一个公司的信息系统想象成:由一个或者多个数据库,以及许多需要远程访问这些数据库的雇员们组成的。在这个模型中,数据存储在性能较强大的计算机上,称为服务器(server)。通常这些服务器集中在同一个场所,并且由系统管理员对它们进行维护。相反,雇员们的桌子上有一些简单的机器,称为客户(c1ient),通过这些客户,雇员可以访问远程的数据,例如,他们可以访问远程的电子表格。(有时候,我们也把客户机器的使用者称作“客户”,但是根据上下文环境,你应该可以判断出到底是指机器,还是指机器的用户。)客户和服务器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如图1.1所示。请注意,这里我们只是用一个简单的椭圆形来表示一个网络,而没有表达其中的任何细节。当我们从抽象意义上来表达一个网络的时候,就使用这种形式。当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也会提供更多的细节。这整个结构称为“客户-服务器模型(client—server model)”。这种模型有很广泛的应用,它也是许多网络应用的基础。当客户和服务器位于同一个建筑物内(比如,属于同一个公司)的时候,这种模型是适用的;当客户和服务器相隔很远的时候,这种模型也是适用的。例如,当一个人在家里访问一个Web页面的时候,就使用了这种模型;其中,远程的Web服务器就是模型中的服务器,用户的个人计算机是模型中的客户。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台服务器可以处理许多客户的请求。

前言

这本经典著作问世已经10余年了,在这些年中发生的许多事情是令人惊奇的。Web已经从实验阶段变革到了万维网时期,基于IP的语音和P2P内容共享已经出现了,百兆技术已经普及,宽带网也已经进入了家庭,僵尸网络和其他可怕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新技术不断出现,但因特网的基础依旧存在。.10年中,本书也进行了多次修改,发展到了第4版。但本书的基本创作理念与第1版是相同的,本书给出了你所需要的事实,并将这些事实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下,这样,即使细节发生了改变,你所掌握的知识仍然是有用的。本书不仅告诉你网络的今天,而且使你能够为网络的明天做准备。本书增加了新的特征,即通过页.. ...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特南鲍姆(Tanenbaum A.S.)  译者:潘爱民潘爱民,浙江海宁人,获得了南开大学数学学士学位,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以及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从中学时代开始接触计算机编程,经历了从DOS到Windows各种版本的发展历程。潘爱民于1994年开始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从事计算机应用方向的研究和开发工作,2000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2年担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信息安全研究室主任。    潘爱民曾经长期从事软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且撰写了大量的软件技术文章,1999年曾经是《微电脑世界》杂志社的合作专家。他著写了《COM原理与应用》(1999年出版),翻译了多部关于软件开发技术的经典名作,如《Visual C++技术内幕》(第四、六版)、《C++ Primer中文版》(第三版)、《COM本质论》、《Effective Java中文版》等。潘爱民于2000年开始转向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的研究,先后承担了两项由863计划资助的研究项目,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从2001年开始,潘爱民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共讲授了三门课程:《组件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和《程序开发环境分析与实践》,深受学生欢迎。其中前两门课程的讲义放在Internet上,可直接下载。    潘爱民获得了2001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学者”称号,200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2003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他现已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网络与系统方向的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第1章概述
1.1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1.1.1商业应用
1.1.2家庭应用
1.1.3移动用户
1.1.4社会问题
1.2网络硬件
1.2.1局域网
1.2.2城域网
1.2.3广域网
1.2.4无线网络
1.2.5家庭网络
1.2.6互联网
1.3网络软件
1.3.1协议层次
1.3.2各层的设计问题
1.3.3面向连接与无连接的服务
1.3.4服务原语
1.3.5服务与协议的关系
1.4参考模型
1.4.1OSI参考模型
1.4.2TCP/IP参考模型
1.4.3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1.4.4OSI模型和协议的缺点
1.4.5TCP/IP参考模型的缺点
1.5网络实例
1.5.1Internet
1.5.2面向连接的网络:X.25.帧中继和ATM
1.5.3以太网
1.5.4无线LAN:802.11
1.6 网络标准化
……

作者简介

《计算机网络(第4版)》全书按照网络协议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自下而上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大量实例。在讲述各网络层的同时,还融合进了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种网络技术,如Internet、SONET、A DSL、CDMA、WLAN和蓝牙等。另外,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以及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本书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对计算机安全进行了深入讨论。

图书封面


 计算机网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第一章看完了,讲解的确实详细,不过感觉看的有点累。后面的物理层首先讲的就是傅立叶级数,伤脑筋啦。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不知道后面是不是很难,要怎么才能看完啊。这本书竟然比c primer plus(都是入门类书籍~~~)还要厚。该不该坚持看下去呢?
  •     经济学十大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5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
  •     这本书在国内享有盛誉的书,但实际上并不怎样。我指的是:书的内容很全,面面俱到,但并不适合作为教材。可读性一般。我是看过这本书的。我强烈推荐另外一本书: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的方法。相信我,没错的。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本书确实是计算机的经典教材,全面、深入、系统。与之相比谢希仁的那本《计算机网络》就是货真价实的伪经典了。
  •     这是一本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想往通信方面发展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从基础慢慢深入,有嵌入通信方面的基础知识。的却是一本好书啊
  •     计算机网络还是这本书讲得好
  •     趁假期通读了一遍,与之前比更加略懂了一点。下一步打算对照着读一下英文版
  •     好
  •     复习用,部分
  •     这本书真的非常好,我到现在读了2章,条理很清楚,讲得非常易懂,是一本值得买下并好好研读的书!!!
  •     这本书太屌了,写的真好。一直放在桌子上当参考书
  •     很详细,比我们上课的教材详细很多
  •     很久前看的,通俗易懂,适合我等小白
  •     HFT基础
  •     教材,覆盖挺广,不深。
  •     本科网络工程标准教程,考研综合
  •     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每一个世纪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技术。18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的是大型机械系统的时代;19世纪是蒸汽机的时代;而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关键的技术是信息收集、处理和分发。在其他的发展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遍布全球的电话网络建立起来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出现了;计算机工业诞生了,并且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增长;另外,通信卫星也发射上天了。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这些领域正在快速地融合,信息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之间的差别正在迅速地消失。对于具有数百个办公室的大型组织来说,尽管这些办公室分布在广阔的地理区域中,但未来期望的情景是,工作人员只要单击一下按钮,就可以查看到最远处分部的状态。随着信息收集、处理和分发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于更加复杂的信息处理技术的需求也增长得更快。与其他的工业(比如汽车和航空运输业)相比,计算机工业还非常年轻,尽管如此,计算机技术却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惊人的进展。在计算机诞生之初的20年间,计算机系统是高度集中化的,通常位于一个很大的房间中。该房间通常配有玻璃墙,参观的人透过玻璃墙可以欣赏到里边伟大的电子奇迹。中等规模的公司或者大学可能会有一台或者两台计算机,而大型的研究机构最多也就几十台计算机。要在20年内生产出大量同样功能但是体积比邮票还小的计算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纯属科学幻想。计算机和通信的结合对于计算机系统的组织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一台大型的计算机放在一个单独的房间中,然后用户带着他们的处理任务去房间里上机,这种“计算机中心”的概念现在已经完全过时了。由一台计算机来处理整个组织中所有的计算需求,这种老式的模型已经被新的模型所取代,在新的模型下,由大量独立的、但相互连接起来的计算机来共同完成计算任务。这些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s)。如何设计这些网络,并且将这些网络组织起来,这是本书的主题。在本书中,我们将使用术语“计算机网络”来表示通过同一种技术相互连接起来的一组自主计算机的集合。如果两台计算机能够交换信息,则称这两台计算机是相互连接的(interconnected)。两台机器之间的连接不一定要通过铜线,光纤、微波、红外线和通信卫星也可以用来建立连接。以后我们将会看到,网络可以有不同的大小、形状和形式。Internet或者万维网(Wor1dWideWeb)都不是计算机网络,可能很多人对此会觉得很奇怪。到本书末尾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现在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Internet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网络,而是一个由许多个网络构成的网络;Web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它运行在Internet之上。在一些文献中,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system)这两个概念容易使人混淆。两者的关键差别在于: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一组独立的计算机展现给用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好像是一个系统似的。通常,对用户来说,分布式系统只有一个模型或-范型。在操作系统之上有一层软件中间件(midd1eware)负责实现这个模型。一个著名的分布式系统的例子是万维网(Wor1dWideWeb),在万维网中,所有的一切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个文档(Web页面)一样。在计算机网络中,这种统一性、模型以及其中的软件都不存在。用户看到的是实际的的。如果一个用户希望在一台远程机器上运行一个程序,那么,他①必须登录到远程机器上,然后在那台机器上运行该程序。实际上,分布式系统是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软件系统。正是因为软件的特性,所以分布式系统具有高度的内聚性和透明性。因此,网络与分布式系统之间的区别更多地在于软件(特别是操作系统),而不是硬件。然而,这两个主题之间也有许多重合的地方。例如,分布式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都需要移动文件。不同之处在于是谁来发起移动操作,是系统还是用户?虽然本书的焦点主要在于网络,但是讨论到的许多话题在分布式系统中也是很重要的。有关于分布式系统的更多信息,请参考(TanenbaumandVanSteen,2002)。
  •     最后一章对密钥技术讲的很透彻
  •     大二下必修课。里面很少看了就对敲代码有多少帮助,内容均是围绕网络基础:网络中的专用术语,如何分析网络协议,网络协议应该遵循的原则等。以OSI七层协议连贯全书。
  •     读研的第一学期,导师就给推荐了这本书。刚开始没觉得有什么,就单纯地认为,导师推荐的书肯定没错。看完一遍后,发现这本书的确非常全面,从基础网络知识,到高层协议,都有详细介绍,让我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很好很全面的网络书。
  •     互联网程序猿的起点
  •     花了将近一个月,基本算是看完了~这是一本很有诚意的书,作者写的细致简单明了,而且绝不枯燥,时常会穿插一些小段子。比如,因为早期使用铜缆,AT&T其实是全世界最大的铜矿;高速路雷达测速装置对凯迪拉克汽车ABS的干扰;无线电跳频技术实际上是一个好莱坞女星发明的~~等等这样有趣的故事穿插其间。但是这种风格实际上让这个教材显得有点罗嗦,如果是为了应付考试突击学习的话,这本书可能不如一些国内教材合适。 书的内容又新又全,说新是因为书中有讲解社交网络(facebook myspace等等),也提及近场射频通信和现在我不知道国内有没有的WiMax~ 说全是因为作者还讲解了一些现在已经基本不用的网络协议(作者的说,人们往往能从那些已经被抛弃的网络协议中找到解决现在遇到的新问题的方法,所以他选了几个可能若干年后会起死回生的协议,希望做开发的读者知道它们的存在) 手头上有一本谢希仁第五版计算机网络,里面有若干内容和这本书是雷同的,个别例子中的数字和字母都是一模一样。或许,谢也读过这本书吧哈哈哈~ 最后说一点比较遗憾的,这本书实际上是有详细的课后习题答案的,但是需要去网站下载,而且还要向网站证明你是一名教师而不是一名准备抄答案的学生。以至于像我这样的自学党完全无力!如果有人下到这本书的答案,求分享!
  •     买了中英两版 怕看不懂原文 结果发现还是英文版好理解
  •     除了极少数章节以外,没什么看不懂的,计算机网络,博大精深
  •     大师就是大师,循序渐进,信手拈来
  •     翻译太差了。一句话可以占三四行,太难读。
  •     比较全面细致地讲解了"计算机网络"的一般性原理, 有专门章节讲解Internet的相关实现.
  •     上学的时候老师就用的这本书,很经典
  •     计算机网络很好,很经典。找时间好好看看。
  •     看了一半,干货很多,非专业看起来太吃力了。前面还学习了一些,后面啃不动了
  •     经典教材,百看不厌,借了N次之后终于决定自己买一本。讲得很通俗甚至是啰嗦,不过这就是外国人写教材的特点,信息量很大,粗度细读总相宜。不过纸张质量似乎比我以前翻过的差,只是似乎。。。
  •     大学阶段没有选修计算机网络的课程,留下遗憾,现在工作所需,买了这本书。之前也看过一些国内的教材,讲得不够深入,编排也不是很合理。这本书按照网络分层来讲,我的工作只涉及到最底下两层,就可以选择性地看。我得抽出时间好好研读了。
  •     很实用的一本书 适合学生使用 价格很便宜
  •     之前看过别人的这本书,感觉非常的棒,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本计算机网络教材!这次在当当上买来,希望能够收藏。当然了也当作自己的一本资料来看!
  •     当年可是读了两个月
  •     补基础知识,跳读了感兴趣的部分.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就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许许多多概念,看完这本书才算是真正联系起来,所谓纲举目张,逆流而上才能顺流而下.
  •     外国的书好是好,讲的透彻,经典!但是花的时间也得多一些,比国内的教材更细,适合研读去
  •     对于英文原版教材来说,看的时间可能太长,有点不实际,因此可以买本英文的备用,再买这本翻译的学习,可能有些地方不是很明白再看看英文原版的对理解会很有帮助,两本结合起来看吧,相当不错!
  •     [昔时所读]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
  •     黑皮计算机网络,它的代称,书写的很透彻。
  •     这才是好的,计算机网络的教材
  •     很不错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书,内容很详实,适合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同时希望了解一些通信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     翻译有不少错误。推荐还是读原版,中文版仅作参考。
  •     因为是学校里要用的教材,对应英文原版的翻译版。翻译得不错,很容易看懂。专有名词会有英文标注。英文原版中的图片也都对应翻译过来了。
  •     看了译者的介绍,说第一章是全文的精华,的确,第一章将以后的内容全读串起来,让你带着目的去学。而且,让你有种纵观全局的感觉。相信看完回头再来看第二遍时会有心得体会。以及对作者更深的膜拜。。。
  •     不需赘言, 计算机网络的最经典教材。 内容全面而又深度, 学习起来,还是要费一番力气的。
  •     看过原版的。。一直不知道有翻译版的。。。。。。后来朋友才告诉我翻译版不是机械工业出的。。我就赶紧上来搜。。结果还真的是有。。。于是赶紧订了一本。。。
    这本书肯定是网络这门课程的经典教材啦~~ 不必多言~~
    据说原版的出第五版了。。不过我不打算买了。。。这个第四版已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翻译与原著都不错,不时读到令人捧腹或诙谐的妙笔,这基本是计算机好书的一大特征。不枯燥,先能拿捏住知识,才能后兼顾文笔。
  •     以后不急时一点一滴的学完所有计算机图书吧
  •     很全面,但是要求很好的数学跟物理基础
  •     很权威的一本书,内容讲解详细,对于初学者或者从事网络工作的都有很大的帮助
  •     冲着物理层来看的,先看的自顶向下,再看这本,耳目一新
  •     常提常新的东西…
  •     对网络整体结构有了一个了解,但细节还需深入学习
  •     非常好的教材,内容非常丰富,经常读到脑子里一团浆糊的时候作者会突然跳出来买个萌。翻译也很好,强烈推荐第一章,对网络造成的生活的影响写得太好了。
  •     老师上课用书,看了此作者写的操作系统很好,相信计算机网络这本书同样非常好
  •     如题,读了这本书才能带你真正入门计算机网络!
  •     终于啃完了,呼呼
  •     应该当作工具书来用。
  •     入门手册。
  •     感觉比谢希仁那本和TopDownApproach要好
  •     内容全面
  •     内容很充实,可以令读者很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     按照网络分层结构讲述,全面详尽。计算机网络方面有这一本书就够了。
  •     我们的教科书.
  •     书比较新 教材适用
  •     非常精致的一本书,作者也是在业界非常有权威的人,文中将计算机网络内容讲的通俗易懂,语言也很诙谐,知道推荐!
  •     如果之前对网络是一知半解的话,推荐选择这本书作为入门书籍,读完发现原来网络就是这样。很好
  •     刚拿到书,看了10几页,发现本书比大学用的计算机网络书好上几倍。

    经典!
  •     其实这本书买来我没翻过,原打算做参考的,现在网工过了,就收藏着
  •     老师推荐的,经典书籍。最好的一本计算机网络。
  •     推荐一本教科书。本科读通信工程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人类过去几十年如何搭建起全球通信系统,像其他学科一样,这其中解决问题所应用的思考方法代表了人类高超的智慧。Tanenbaum所著的《计算机网络》对我而言,其提供的思维工具并不逊色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     这本书很经典,很细致,有时间的话好好读读吧。就是有的地方太细了,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和时间才能读完本书。
  •     这本书写的不错,语言生动又风趣幽默,尤其是第一章看着看着我都乐了。以前我对计算机网络一知半解,可以说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那种。而且对网络还有很多错误的理解,不过我用了半月多的时间通读完这本书之后,感觉似乎从门外走进了门内。因为是读的第一遍感觉还有很多疑问之处,我一定会再找时间仔细读读它。虽然老外的思维和中国人不同有些地方也比较晦涩,但是这本书很基础也很经典,值得一读。我想用一句话来说它,那就是“它,值得拥有”。O(∩_∩)O哈哈~。评论到此结束。
  •     讲解比较全面,对谢希仁的书相比,侧重点不同,某些细节貌似讲解也不一样。对通信相关的东西好像讲了不少。知道是tanenbaum的网络方面的世界经典教材,就值得看了吧!
  •     比较好的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书 翻译的还凑合
  •     很好的专业书,网络学习者的知音
  •     才看完第一章,通俗易懂,适合看,也很有趣!
  •     不说了,最权威的一本吧
  •     不错,可能快递的原因吧,书皮稍微有点问题,不过不错。这价位,很实惠了。书是网络中的经典
  •     当年直接把我看迷了,看作者把协议历史如数家珍般的介绍,再也不愿看国内同类教科书。
  •     最值得推荐的计算机网络教材。
  •     我是学计算机的,当然,我们老师都是读这本书。首选翻译类网络书籍
  •     网络讲得很细
  •     我觉得这是对网络方面的基本认识的读物吧。必须的,而且时不时需要查看下,对于代码设计时候来参考下网络方面的一些基本设计约束
  •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叫做计算机网络概论,只不过略厚,内容各个方面也都涉及到,只不过都只是点到为止,不会十分深入的分析每一项的知识。
  •     研究生教材
  •     我看过最好的计算机网络教材 注重思想
  •     屌炸了,AST的每本教材都是那么棒,不愧是教材界大神,每次重温都有新的心得
  •     写得很好~~这本书的中英文我都有。。。可惜英文一直拖着没看。。。这本第四版确实翻译的很不错
  •     需要认真地在读一读
  •     一直想拥有这本书,但可惜的是,发货方发给了我一本被“蹂躏”了的书!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肯定这本书本身的价值的,即便是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不是很好。呵呵……
  •     经典,写的非常清楚。
  •     这本书外观不错,能容编写准确。有助于读者学习相关的知识。
  •     墙裂推荐,不过最好配合课件什么的一起看,书太厚要抓住重点看 不过作为初学者我觉得结构什么的没有中国的清晰,但是内容很清楚
  •     这本书对计算机网络做了较为详细和深入的介绍,尽管版本有点老,但基本的东西没变化,很值得一看。
  •     书的质量总体还是蛮好的,只是封面某处地方有裂纹,无伤大雅了。这本书对计算机网络讲得挺细致的,推荐一看哦~~
  •     很全面的讲解了计算机网络各个层级,而且还设计其中设计思路和发展历史。
  •     网络必备书籍,经典中的经典
  •     内容不错,是2004年8月第4版,差不多9年前的教材课本,老师上课的教参,不知是否是考试的重点。
  •     翻译得不好.. 略偏向底层..
  •     导师大人推荐的经典。
  •     大学用的教材,现在读起来,似乎挺有意思的,但是当时的内容完全不记得了···好悲哀
  •     我们学校上课用的教科书。
    课程教材~
    很好的书~受益匪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