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229105080
作者:(美)安·兰德
页数:276页

书籍目录

序言
一个人
安·兰德手迹
附录

作者简介

在《一个人》这部作品中,作者虚构了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这个社会没有个人,只有集体,人没有自己的名字,只以一个口号加一串数字来加以区别,人甚至不知道“我”这个字眼,但凡要表示“我”的概念,都用复数的“我们”来代替。
主人公“平等7-2521”与众不同,虽然自出生起就被灌输集权的思想,人身自由完全被剥夺,也不能如愿以偿地进入研究机构,反而被判定做终身的清道夫,但他依旧凭借直觉与天赋,追求着知识和理性。
聪明的主人公在没人察觉的情况下发明了电灯。可是专家学者们“欣赏”了他发明的电灯后,胡乱给他扣上一项罪孽的帽子,想要置他于死地。愤怒无奈的平等7-2521只能落荒而逃,逃入“原始”森林,等待被野兽吞噬的命运。
而在这里,他发现了“我”这个词的存在……


 一个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想要什么?我在世界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是不是基于自由的选择?自由是什么?幸福又是什么?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这些念头萦绕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社会赋予了我很多身份,首当其冲的是——女人,紧随其后的是朋友、爱人、女儿、姐姐,再之后学生、老师…… 但我知道揭掉种种标签,我首先是:一个“人”。我是一个人,一个个体。我有感受,知道什么是悲伤,知道从何处可以攫取快乐;我会思考,会好奇,会探索,会怀疑。可是,这些认知依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我是谁?我和其他的个体,有什么共性,又有什么不同?我不是一个顺从的人,无需他人告知我就明白这一点。“服从”,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以学会的词,我的脑海中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质疑,我不能容忍尚未厘清一切,就先沉默不语。“集体”,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以理解的词,我尊重它的存在,然而一个不会服从的人,从一开始就被它所排挤。“我”,还是“我们”,我到底应该把哪一个放在内心的神坛上,我毕生所追求的意义,到底是成为“我”,还是“我们”中的一个。如果不谈过去,不想将来,就在当下,就在此时此刻,让我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会告诉你:是的,我要做一个“反叛者”,在成为“我们”的一员之前,我想先成为“我”。在我探索“我”的历程中,我越来越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可以说,在自我的最深处,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万事万物都有价值,“我”也是价值,追求自我不需要理由,因为自我本身就是理由。可是当我身处“我们”之间,我又充满了疑惑。全体的意志真的高于个人的意志吗?数量较多的幸福真的好过数量较少的幸福吗?享受独处是邪恶的吗?过多的思考是罪过吗?如果不是“我们”都这样认为,这件事就一定不是真的吗?“我们”说,这是哲学问题,不应由“我们”思索,就算“我”得出结论,也是没有意义的。可是“我们”却不能告诉“我”,什么是对“我们”有意义的。“我们”说,“我”不需要意义。离开了我们,“我”就是脆弱,将体会孤独和恐惧。可无数个夜晚,我独自坐看星空,仿佛整个苍穹之下只有“我”,我并未感到孤独,也不恐惧。我爱这一片寂静,我希望耳畔只有风声和心的回响,我在浓黑的夜空里看见了永恒和虚无,看见了死亡和生命。不,我需要意义。我需要我的思想,我的幸福,我的追求,我的意义。我的,完完全全的、真真切切的,属于我的。“我”的呐喊被湮没在“我们”的欢呼中,他们欢庆统一,欢庆整体。我最终还是游荡在“我们”边缘的那位异己,想逃,却逃不过宿命。我不愿面对那些沉默和疲惫,不愿看到“圈子”里逆来顺受的一具具躯体。所幸,这其间还有着发光的眼睛,还有自由的灵魂独处在精神世界里。我,和其他作为“我”的个体,终将以微笑作为号角,打响一个新的黎明。后记:如果一定要定义,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个人主义者,也曾因为这种显得有些“反世”的精神而自我拉扯,幸而足够坚定。于是我遇见了安·兰德。《一个人》无疑是个人主义的、“反乌托邦”的,在《一个人》中没有“我”这个称谓,所有人都用“我们”称呼自己,“你们”称呼他人,独处是严重的违规,这个遥远而原始的社会里,“一个人”是不被允许的存在。小说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无疑是夸张的,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又隐隐地感到些什么,感到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与《一个人》中的社会,存在隐秘的同质性。最后两章中,“平等7-2521”发掘自我的叙述简直振聋发聩,让人不自觉流下眼泪。他说:“我曾经希望知道万事万物的意义。但我就是意义。我曾经希望找到一个存在的理由。但我的存在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命令来批准。我就是理由,我就是批准。”他说:“我的幸福不需要更高的目标去证明它的正确。我的幸福不是通往任何尽头的手段。它就是尽头。它就是它自己的目标。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不要到丧失自由意志的时候,才懂得自由意志的可贵。没有“我”,就没有灵魂。自我,将是这个世界永恒的荣耀。“I worship individuals for their highest possibilities as individuals, and I loathe humanity, for its failure to live up to these possibilities.”
  •     如果只能二选其一,是做我,还是我们?安·兰德通过《一个人》清晰的展示了她的哲学理念和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也是她意图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情结——我是,我想,我将。《一个人》是一个集权社会中自我觉醒的故事,背景设定很奇幻,故事叙述起伏不算多,结尾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老实说,刚开始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些头晕,于是强行在眼脑识别系统中把“我们”用“我”来代替,呼,这样读起来顺畅多了。假如这个故事真的存在,故事中的平等7-2521和自由5-3000大概在刚开始用“我”的时候,也会有些不适吧。故事不曾有前情交代,只能从字句中脑补,未来的未来,人类社会大概是遭遇了惨痛的灾祸,幸存者作为“顶层”的人,规划出一个完全化的集体主义社会,没有自我和个性的概念,没有“我、你、他”这些单数人称,每个个体的人都有一个类似监狱里的代码。每个人都没有自我的思想,没有思考的能力,他们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顺从和付出,但凡萌生出一点体制允许之外的想法,他就是有罪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极致,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此刻被扩放到无限大,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被完全驱逐出认知法典,本我被重重重压掩盖,自我早已消失不见。故事的主人公,安·兰德塑造的英雄平等7-2521就是一个戴着罪孽的人,他和其他的兄弟一样,也是“交配宫殿”的产物;他又和其他兄弟不同,他对科技有着与生俱来的熟悉感,也能掩盖自己思想的罪。他就是安的作品中总会出现的“具有强大能力和独立性格而与社会产生冲突的人”,在平等7-2521那个世界里人人都以付出为美、利他为善,若是有人露出丁点儿的自我,一定会被其他人用厌恶的眼光关起来责罚。我们的国家曾一度历经集体主义至上的年代,家家户户把自家铁锅门把手螺丝钉拿出来打铁炼钢,饿着肚子在麦田里一颗颗捡拾漏掉的麦粒则会被人鄙视“薅社会主义羊毛”,细思起来不免心惊。好在历史终究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人的天性也不再受到压抑。研究人类核心天性和性别科学的迈克尔·古立安痛斥白板说——每个人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天性,硬要把婴儿视为白板,强行涂抹上自己的颜色,他终将会面目全非。除了平等7-2521和他意识到仍保留着自我核心天性的寥寥几人,其他人已是在强权流水线一般的生产教育体系下变成需要吃喝拉撒的机器人,这样的情形下,仍持有一颗真我之心的人当得起“英雄”这个称谓。平等7-2521意识到他的想法并不被集体接受后,依然的选择了逃离,他的坚韧和天赋都显示他能够成为改变世界的那个人。当我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的时候,当我的行为和他们不一样的时候,当我的信念和他们不一样的时候,一定需要被驯化或是扼杀吗?谎言重复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是坚持做我,还是顺从做我们?荆棘之路的尽头,哪怕是被当众焚烧,也许众人的身影下,就有一双小小的眼睛发誓,终将追随你的道路而行。P.s. 本书后还附有安·兰德的手稿,有兴趣的话可以琢磨琢磨作者对这部小说的雕琢过程。文/团团花哚 2016.01.11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一部没有情节的小说,一个只有集体没有个人的故事,这故事中只有我们你们他们,没有你我他,但我们依旧努力去抗争我们,寻找自我,只因为作为一个人的自我比其他所有更加重要。
  •     抛弃 we 寻找 i 的过程,不过中文里,我们是我的延伸,也很有意思。
  •     安兰德是我的偶像
  •     我们这个社会比战争时代更进步了,灵魂比前古代的那些人更丰富了,但是坚定地为自我意志而活的人还是很少。中华人的自由意志之战还很持久。读完后,感觉这本书其实更像是哲学版的《美丽新世界》。
  •     自我意识之觉醒。PS. 书后半部分为安兰德修改稿复印件。
  •     旌旗大纛,分野站队,并不高明。
  •     一般吧。作者明显是被共产主义吓坏了。作品比《一九八四》更有希望。看的是多看谷登堡译本计划版本。
  •     更加简洁。
  •     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未来社会,所有人都失去了自我,只依赖社会,而主人公找回自我的故事。但是围绕的书名,及安兰德背后的想法,更加有趣。这本书从原名Ego(自我),改为Anthem(颂歌),而中文译名:一个人,变化相当大。偏重也显得不同。个人还是最喜欢Ego。
  •     电影赐予者是不是借鉴了这本小说。。。
  •     感觉像一篇篇幅拉长的短篇小说,但是用这种极度简化了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性比较强的内容很合适,个人觉得最后的手稿并没有什么可读性,不过初衷还是很棒
  •     有一种《1984》的感觉。 文字中“我们”“你们”“他们”的运用,极妙的一种语言冲击力。让语言的畸形来阐述制度的畸形。让读者珍视“我”。确实是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寓言。
  •     从这个角度联系《源泉》中的洛克和‘他是永生’的形容。物质形态被摧毁,但是他完成自我最高要求,那种‘完美’的感受是不灭的。纯粹的自我,才是独一无二永生的存在。
  •     故事和思想都很简单,但读起来还是会让人心血澎湃。有全文手稿好棒,看得出兰德奶奶对文字的精雕细琢,只是您能不能别把删掉的词句涂那么黑……
  •     好一般啊,为了表达思想而建立的故事,刻意的隐喻和设计感十足的环节。看安兰德不再激情澎拜了,是自己的原因么?
  •     “‘平等7-2521’,你们的骨头里藏着罪恶,因为你们比同志们高。”
  •     了解安·兰德个人主义入门之作!
  •     苍白得可怕。
  •     多年后,突然在单向空间看到一本兰德的“新”书,顺手就拿起来了,书很薄,很快就看完了。比起当年《阿特拉斯耸耸肩》,读完之后的震撼,这本书只有让我抓紧读完的感觉。原因的话:一是多年过后,人生阅历和阅读量的增长,个人意识形态更加巩固,不容易被震撼了;二是受篇幅所限,这本书让人觉得非常教条,表面看还是那套写法,文字很优美,但意识形态太显著了,所有人物只有一个性格,或是只是个符号。这个版本有兰德对英文原稿的修改笔迹,非常有新意,也能看出兰德的文字能力实在是强,如同她自己说的“精确、明晰、简洁”。摘抄一处:“我们的精神清澈得有如一面除了太阳之外无人注视的湖水。”
  •     一举一动,举凡一切存在,一旦冠以社会之名,即能堂而皇之地成为正当理由。
  •     起初,人被神所奴役。接着,他被君主奴役。之后被出身、亲人和种族所奴役。然而当他挣脱锁链最终站在自由的门槛上,他随即便放弃了他赢来的一切,沦落到一个比他那野蛮的开始还要低的位置。是什么令人类耻辱而屈服的跪倒在地?是对“我们”这个词语的崇拜。人,一个人。去尊重人而不是人类。当所有人必须赞同所有人,当人必须无条件无缘无故的爱自己的兄弟,当愚者仅因为人数庞大便可对少数智者发号施令,那这座城市这个世界就是遭天谴的地狱。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就是唯一理性正当的制度。警惕来自所有人的共同意志。人不该无缘无故的爱自己的兄弟,除非你的兄弟必须去做比出生更多的事情。没有兼爱,拒绝低头和服从命令。做到最极致的自私。把自我奉为唯一的神,学着尊敬自己的精神。个人的幸福是最高目标,赞扬为他人而辛苦劳作是一种巨大的邪恶。
  •     除了墮落,人類還能期望什麼?
  •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写毕业表格的时候看到这句话仔细想想也有些集体主义啊 XD
  •     和源泉,地球战栗说的是一回事。所以相较于作家这个身份,兰徳更是个哲学家。2017第一本书
  •     不为他人牺牲自己,也不为自己牺牲他人,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私人幸福是人最高的道德目标。
  •     Ayn Rand对我来说是个太特殊的存在
  •     1.把人称代词‘我’换成‘我们’来表述,无声的展现了集体对个人的影响 2.理性 思考 为个人而活 3.反正我挺喜欢这本书 4.寻找自我
  •     守着自己漏洞百出的偏执
  •     短篇情节较少,比不上阿特拉斯耸耸肩,但是安兰德思想的确都在这里了。
  •     从小到大的被洗脑 解毒只能靠自己 看的我挺心潮澎湃
  •     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人,而那个人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人,我们在面对平淡无常的生活中,一直没有发现那个藏在心底的自己。或许,这就是赤子之心,被社会麻痹的自己,无法寻找原本简单而单纯的自己,
  •     Speaking as an egoist,this book of her is mas o menos
  •     内容太少了
  •     这本书和电影《勇敢的心》一样,属于空洞的颂歌类型。《我们》写得更加丰满。
  •     自我。ego
  •     安兰德出品 必属经典
  •     刚还在看银英传 再看这本真是感觉有点微妙…anthem,个人主义至上,想必军务尚书奥贝斯坦一定很赞同本书的观点…
  •     EGO 2016-38
  •     像短一点的《1984》。。。
  •     我为了我自己。自由意志是最宝贵的东西。我承担自身的罪恶与错误,如同也是我一人感受我心灵的宁静与光明。很适合觉得孤独的人来看一看,会获得力量,抵抗一部分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无力感。
  •     反乌托邦
  •     在说教之前都深受感动
  •     对社会主义的强烈嘲讽
  •     蝴蝶的翅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