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与边缘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中心与边缘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208094840
作者:安涛
页数:339页

书籍目录

序言绪论  一、选题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的对象、视角及思路    1.研究的时段和区域    2.关于金山县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    3.关于中心与边缘的概念    4.研究的思路和角度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1.基本理论    2.研究方法  四、基本内容和框架  五、学术回顾及资料情况  六、本书的创新点第一章  上海早期发展中心:金山县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金山县的早期发展    1.成陆年代及过程    2.三个古县治:上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源地  二、自然生存环境    1.地理条件    2.物质基础  三、人文环境    1.人口变迁    2.风俗习惯    3.文化科举  四、市镇网络    1.市镇的形成    2.市镇的空间分布  五、行政建置:从金山卫到金山县    1.金山卫的建立    2.金山县的设置第二章  第一次际遇:朱泾成为区域中心市镇  一、区域中心地位的形成    1.形成条件    2.文化中心    3.经济中心    4.政治中心  二、多元互动:朱泾发展的动力机制    1.融人传统社会经济体系——以苏松为中心的市场网络    2.国家控制与政筇    3.地方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第三章  边缘化: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市镇的成长困境  一、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传统优势丧失    1.松江棉布业中心向苏州转移    2.近代上海取代传统苏州  二、朱泾镇传统优势资源流失——边缘化    1.传统支柱产业退出市场网络    2.枫泾镇、张堰镇与朱泾镇的区域竞争  三、上海中心扩张力的有限性    1.上海成长的空间布局    2.金山与上海经济缺乏有效的关联性第四章  传统市镇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局部变异  一、朱泾镇社会转型的尝试    1.传统经济结构的延续    2.社会领域的转型    3.教育文化领域的转型  二、朱泾镇社会转型的滞后性    1.市镇功能弱化    2.新增长极的局限第五章  传统市镇经济社会转型及其制约因素  一、16世纪以来的两次社会转型    1.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  二、朱泾镇在两次社会转型中的不同命运    1.朱泾镇成功实现第一次转型    2.第二次转型的滞后254  三、影响传统市镇转型的因素256结语参考文献附录  附录1  1892年至1901年间上海民信局与全国各地民信往来密度  附录2  金山县历代进士名录  附录3  金山县灾害年表  附录4  金山县海潮灾害年表  附录5  金山县寺庵简表  附录6  金山县神庙简表  附录7  金山县土改前后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表  附录8  民国时期金山县部分市镇土地占有情况表后记

作者简介

《中心与边缘·明清以来江南市镇经济社会转型研究:以金山县市镇为中心的考察》内容简介:近30年来,社会史尤其是区域社会史研究已成为史学界关注的学术前沿,人们希望通过对各个区域社会历史的深入剖析而获得对中国整体史的新认知。在众多的区域中,江南社会历史尤其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青睐。关于江南的区域范围,学界虽无统一看法,但大致可包括今日之苏南、浙北、上海与皖南,其核心则为苏、松、常、嘉、湖、杭、徽地区。江南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自宋代以来,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区域内有六朝古都金陵、南宋古都临安、明清都会苏州以及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近代以降,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里激荡交汇,开始了中国区域社会最早的近代转型。今天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以传统的江南区域为核心发展而来的。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江南社会的学术潮流兴起于20世纪前半期,百年来学者对江南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等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有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讨论所涉及的苏、松、杭、嘉、湖地区和徽商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在此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30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在我国蓬勃兴起,江南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学者们以整体史的新视野重新审读历史。不再满足于政治史和经济史,而是将目光向下,关注长时段的文化、心态、习俗、信仰、仪式、组织、结构、区域、普通人的生活、地方社会对国家的制衡等等。

图书封面


 中心与边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安涛《中心与边缘:明清以来江南市镇经济社会转型研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透过金山县市镇个案的考察,探讨江南市镇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命运,呈现了以往我们不太注意的现象,即传统市镇在近代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困境,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由中心而边缘的空间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市镇在传统时期与其他的市镇,特别是当时的江南经济中心松江、苏州在交通、经济各方面成一密不可分之网络。近代以后,新的经济社会网络形成并瓦解了传统的网络,而金山县的市镇因为各种原因却没有进入这个网络,虽然地理上靠近上海,但是它在整个近代经济社会网络中,却是边缘的。这种边缘的形成,原因可能是自然的,更主要的在于人为的。以上主要在全书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金山县市镇走向中心的过程和表现,这部分论述中规中矩,此不赘述。全书行文上的累赘让人很不爽,有些引用甚至重复三、四次,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些术语、观点的使用上也没有自己的选择,有点堆砌的感觉。在文章最重要的由中心向边缘转型的部分,大量引用他人的结论,直接证明的材料太少,读之意犹未尽,甚至空乏。该书讲市镇变迁,却没有一张江南市镇整体的空间图,至少是金山县的市镇示意图,书中却也没有。基于上面的评价,我觉得本书顶多三星。本书书名可替换为“从中心到边缘:传统市镇的近代命运”。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翻过一遍,毕竟专业,感觉资料很多,我把他看作一份书目。
  •     作者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题目,却没有把它做“通透”,加之行文累赘,真是有点浪费!
  •     翻过
  •     下了许多功夫,但是理论训练不足。
  •     本书可以看做是作者以金山县——尤其是朱泾镇——所做的个案分析,对中心地以及中心边缘理论进行修正,认为经济中心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具有选择性,辐射和影响程度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而是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经济社会距离,即经济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P278)。对于我国近代化进程,也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是在沿海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就金山县自身而言,其无法提供近代化上海所需要的市场产品,而上海自身商业化的发展道路也使其的影响范围相对狭窄,导致金山县在近代化的浪潮中,在第二次转化的历史阶段,反而与经济中心愈行愈远,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对于现实的借鉴意义,无非是如何构建一个更加良性运行、合理分工的区域网络。较《南浔现象》,观点更新一些,研究视野和材料更全面,但是摆不脱堆砌地方史料、反复论述同样道理的累赘感。
  •     额
  •     想了想,還是不打兩分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