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上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征订教材 > 经济学原理(上下)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8
ISBN:9787111126768
作者:[美] 曼昆
页数:323;410页

不错

上学,西方经济学挂科鬼使神差买了本曼昆的原理终于对经济学渐渐感兴趣了,呵呵当然只是业余爱好者(也许也算不上)但是看些牛人的政经类帖子不再那么费力也不受他们忽悠了总之,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如果你在犹豫考研还是工作抑或出国那么,其实这也是个经济学大问题呵呵,经济学就是一种思考方式正好曼昆的书不是那么枯燥

非常好的入门级经济学书

我是学经济学的,大学用的是高鸿业的教材,虽然那套逻辑性很好,很有条理,但对初学者来说有点吃力,后来看了曼昆的这本书才发现经济学这么有意思,就在自己身边。现在试读读英文版的,发现英文版也挺 容易上手的,词汇挺简单的。这本书用了大量的例子,很能激发起对经济学的兴趣,没有常见教科书中的公式 、推导,但中间又翔实的把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介绍出来。这本书还有些哲学似的意味,像“机会成本 ”的介绍。书很好,尤其对初学者。

经济学的经典教材

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可以说,每个初学经济的人基本上视曼昆的这两本书为第一选择。它一方面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它开放性的笔调很吸引人,也很引人思考。看多几遍,会有不同的收获。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包涵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分册的总结

一段时间后,终于把《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通读了一遍。总结一下,如下:1.资源的稀缺性。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生成了社会如何管理稀缺资源的学问,即为经济学。2.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想到了一直贯穿全书的供需曲线。当价格越来越低时,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当价格越高时,供方也越来越多。3.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这个就是机会成本的概念。比如,在一个人上大学的时候,假如他并不是很急着用钱,他可以不用参加个各种勤工助学活动。因为,当你参加勤工助学时,这些时间你就不能用来学习、看书,为将来积累知识。我个人认为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讲,参加勤工助学是不划算的。再比如,在工作中,说某一个的岗位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含金量,可以体现在领导可以随意给他安排打杂的工作。这也是机会成本不高的体现。4.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的概念,就是每个单位的意思。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利润是最大的。依据边际成本的原理,平均可变成本会随着人力先下降后升高,假设平均固定成本不变(没投入新的设备等),那么,平均总成本也会经历先下降后升高。由此,我们联想到一个项目的运作。项目经理总是强调项目人力不足,希望不断的补充人力。当一个项目人力一直增加,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成本会增加,边际成本会升高。再细想,对于一个IT研发项目,边际收益也不一定会增加(随着代码量的增加,边际收益是否不变?)。所以,人力的增加要控制在一个平衡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平衡之处。5.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税收。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网购,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线上交易可以免去一些税,为消费者带来一些实惠。6.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贸易驱使人们从事最擅长的工作、机会成本相对低的、有比较优势的工作。比如,A最擅长编代码,同时也会硬件设计;B最擅长硬件,但同时也会些软件开发。正确的人员安排是,让他们各司其职,努力把人放在其最擅长的位置上。这样做的结果是总成本是最低的(因为考虑了机会成本)。试想,你让一个擅长硬件的去写代码,是不是机会成本太高了些?!7.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一个市场中,人们可以通过面对不同激励做出不同反应,从而影响供需曲线,从而影响了资源的配置。8.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只有在产权得到保护的情况下,市场才能运行。政府需要时刻考虑资源分配的效率和公平问题。例子就不举了,希望我们的政策制定部门能多为百姓做些实事。

不要仅仅视为一套教材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价值观的一部书。不要仅仅视为一套大学教材,完全应该作为经典必读书籍之一。需要有高中平面解析几何基础才能读。前不久偶然看了下今年的高考文科综合卷,发现出了一道和供求曲线相关的题,发现高考是融入了素质教育成分的。

经济学原理

为什么有些人聪明绝顶,却一生穷困潦倒?学校教给了我们很多专业知识,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理财。经济学,对人的一生都有用,每个人都应该学习。Joel on Software在一篇给计算机系学生的忠告文章里说,毕业之前你一定要修一门经济学课程。两年前出差南京,同住的销售也提出建议,一定要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几年以前,看《穷爸爸富爸爸》时激动不已。半年前,看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明白了很多道理。今天晚上,这套买了2年多的《经济学原理》终于翻到了最后一页。没有兴奋和激动,只有恬淡。其实就在陆陆续续看书的这两年多时间里,已经在不知不觉地应用学到的知识来分析现实的生活。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平时不愿意看书,一旦拿起来却又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曼昆的这本书,写得很浅显,就像他自己说的,是为初学者而写的。所以很多概念会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说。而且,每一章都有一两篇最新的报刊摘要,用新闻来帮助理解,时代感很强。以前我并不了解债券市场是什么,也不了解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是何人物.......现在终于明白了,以后看报纸不再莫名其妙了。曼昆还喜欢引用简单的图表,虽然只有简单的直线和斜线,但对于有简单数学知识的人来说可以比较形象的说明理论--对于文科生来说,开始可能有点障碍。

了不起的经济学,了不起的Manklw

浅显的用语,生动的例子,道来一个个经济学原理,饱含逻辑和观察力的魅力。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把感兴趣的自认为重点的章节读完,书中包含的理性思维已经深深的影响了我,我心中世界社会的形象架构,对生活每选择的衡量都带上了曼昆本书的印记,获益良多,推荐这本书。

一定要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学校教给了我们很多专业知识,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理财。经济学,对人的一生都有用,每个人都应该学习。Joel on Software在一篇给计算机系学生的忠告文章里说,毕业之前你一定要修一门经济学课程。两年前出差南京,同住的销售也提出建议,一定要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几年以前,看《穷爸爸富爸爸》时激动不已。半年前,看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明白了很多道理。

一本中国人都有必要读的常识书

中国人在在经济理财这方面知识很是缺乏,当然这和我们的国家制度和教育有很大关系。市场经济在中国才有30年的历程,国企改革任重道远,以后是“国”重还是“民”重,很难看清。当然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看这本书不是去解决国家大事。但它至少让你知道“经济”-这个人类活动的代名词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会更加深刻理解日常生活中经济活动的本质 。如果每个人看了这本书,我相信传销这种事会自生自灭。

看看吧!无论你是做什么的!!!

本人不是学经济的,甚至和经济是一点都不搭边的——文学!可是我还是被这本书所迷恋住了。它在我脑海中给我构建了一个经济世界,清晰明了!这是一个纯理性的世界,不带丝毫的感情!不论你是学什么干什么的,看看吧!有利于你更清楚的认识思考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

太暴力啦!~~

太强大,认真看完这本书全校80%的经济课可以不用去上,经济学90%的老师可以下岗啦!一个好的经济学家不一定能成为好的教育家,但是曼昆却做到啦,他使更多的人爱上啦经济学对于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丝毫不亚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凯恩斯之流。精辟的思维模式,严密的逻辑性,加上丰富的例证。这就是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区别 作者有他的智慧诠释了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i的老师。

很好

相当的推荐,文章写得易懂然不乏深遂,将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和经济学者的世界观、经济学方法娓娓道来,读来饶有兴趣,不费力

真神奇

大学的时候,只在图书馆借阅过。最近刚在当当上订购。希望找到一起和我读书的人,分享心得。共勉共勉。

刚接触经济学就选择这本书作为自己入门

看了些,觉得讲得很有道理、:1。比较优势,通过贸易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做自己最擅长的来换取一些自己需要的。怎么去比较出什么 是自己最擅长的,就要通过比较优势来得出结论。2。需求带动经济发展,把握市场动向,掌握经济走向。3.计算弹性,都是用中点法。4。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资源利用最大化,以获取最大的利益5。奢侈税是对生产方不利 的6.给消费者感觉到有更多的利益赚到了,才能更好的带动销售。……

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必修的课程

我目前正在学习这本 The Principle of Economics Business, 大概因为学的是英文版的,读起来有些困难,但是主要的问题还是单词,而不是内容。总的说来,这本书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里面有大量的例子,阐述了原理,使之通俗易懂且不觉得枯燥晦涩。

入门的

这本书是我跨校跨专业考研的开始,由此入门。连我这个这么不开窍,这么不专业的人都可以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作者功力如此深厚,不到30就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书我始终觉得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另外买了一套送了别人。现在自己的已经不知借给谁了,总之,感恩之。

入门

我从上大学就一直有疑问的问题,在最近看了经济学原理之后,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我可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用到里面的供求模型,看经济类新闻也能看懂了。

论生命无价——驳曼昆

没想过自己竟会写这个题目。“生命无价”是自明之理,每当有人告诉我相反的看法,我都当成开玩笑。这是大学宿舍里才有的争论,没有人真的相信“生命有价”。但最近看了两部国产电影,《麦田》和《风声》,都是以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作为戏剧高潮,我改变了想法。我在脑海里搜索了一遍,发现国产电影特别热衷于“牺牲生命”的故事,而且总是想教化观众:为了某种东西付出生命是值得的。《英雄》里为“统一”自杀,《集结号》里为国家捐躯,《可可西里》为环保殉道等等,实在太多,我都数不过来了。苏珊桑塔格说过,有一种野蛮文化,其特征是“蔑视生命、崇拜死亡。”我似乎感到,笼罩这个国家的就是这种文化氛围,很多人被围困其中,不知不觉就习惯了。所以,现在如果有人说他从经济学里学到了“生命有价”,我相信他是认真的。但我同时相信,他不是被经济学说服了,而是他本来就认定“生命有价”。不约而同,有几个笃信“生命有价”的人都向我提及曼昆。这个人我知道,看过他的几篇文章。我一度以为他是中国人,在国内某所大学任教。因为他热衷于集大成,经常将互相矛盾的观点综合在一起,像专门学过唯物主义辩证法。他的观点经常被人引用,我也很快找到了“一条生命值多少钱”的那一章节。一读之下,果然很辩证,让人晕乎。他认为“生命无价”理由充足,但同时认为相反的结论也成立:“设想你被选为你们本地镇委员会成员。本镇工程师带着一份建议到你这里来了:本镇可以花1万美元在现在只有禁行标志的十字路口建立并经营一个红绿灯。红绿灯的收益是增加安全。工程师根据十字路口的数据估算,在整个红绿灯使用期间可以使死亡于车祸的危险从1.6%降低到1.1%。你应该花钱修这个新红绿灯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又回到了成本—收益分析。但你马上就遇到了一个障碍:如果你要使成本——收益的比较有意义,就必须用同一种单位来衡量成本与收益。成本可以用美元衡量,但收益——拯救一个人生命的可能性——不能直接用货币来衡量。为了作出决策,你不得不用美元来评价人的生命。  开始,你可能得出结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毕竟,无论给你多少钱,你也不会自愿到放弃你的生命或你所爱的人的生命。这表明,人的生命有无限的美元价值。  但是,对于成本——收益分析而言,这个回答引起了毫无意义的结果。如果我们真的认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我们就应该要求每一个人都开着有全套最新安全设备的大型车,而不开没有生命安全设备的小型车。但并不是每个路口都有红绿灯,而且,人们还有时选择购买没有防撞气囊或防抱死刹车的小型汽车。无论在公共还是私人决策中,我们有时为了节约一些钱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冒险。  一旦我们接受了一个人的生命有其隐含的美元价值的思想,我们可以如何确定这种价值是多少呢?有一种法院在判决过失致死赔偿案时所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考察一个人如果活着能赚到的总钱数。这种方法有一个意料不到的含义:退休者和残疾人的生命没有价值。    评价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较好方法是,观察要给一个人多少钱他才愿意从事有生命危险的工作。例如,不同职业的死亡率是不同的。高楼大厦上的建筑工人所面临的死亡危险就大于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通过比较职业风险、受教育程度、经验不同的工资和其他工资决定因素,经济学家可以得出人们对自己生命评价的某些含义。用这种方法研究的结论是:一个(美国)人的生命价值约为1000万美元。 现在我们回到原来的例子,并答复工程师。红绿灯减少的车祸死亡率为0.5%(1.6%—1.1%)。因此,安装红绿灯的预期收益是0.005*1000万美元,或5万美元。这种收益估算大于成本一万美元,所以你应该批准该项目。”      (引自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上册235页)首先,我得重述一下“生命无价”。在经济学里,生命可以视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财产。但这份财产很怪,想拿它去交换也无法成交。对于卖家来说,当他在自己的生命和其它任何一样东西之间做选择,他都会留下生命,而不是放弃它。这就是曼昆说的,没有人自愿放弃生命去交换,生命的价值无限大。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它的价值无限小。对于买家来说,假如在别人的生命和其它任何一样东西之间做选择,他都不会拿走生命。哪怕一个人什么也不要,自愿把生命白白送掉,也没有人会要,因为要了没用。别人放弃的生命,对于任何人都是负效应。这就是“生命无价”的含义:生命有无限的价值,但无价格。价格是交换比率,但生命无法交换,自然无法用货币或其他商品来衡量。也可以这么说,生命的价值无法定价,无法计算。曼昆举的红绿灯例子根本说明不了“生命有价”。在十字路口设置红绿灯,其目的是防止财产遭受损失。这里,生命和车辆都视为财产。通常说来,这种情形并不适合成本收益分析,因为收益一般被视为财富的增加。用红绿灯防止车毁人亡,并没有增加什么,只是保持财产的完好。曼昆也知道这点,所以他将其收益定义为“安全的增加”。姑且说得通吧,但既然是“安全”,非物质性的收益,又何来“不得不用美元来评价”呢?曼昆设计的死亡率也纯属摆设。没错,它可以说服小镇委员会建红绿灯。但并不是因为委员会用这个数据来计算出了以人命收益,而是从中模糊看到使用红绿灯后的安全效果。数据显示出变化趋势就足够了,不管是从8%到5%还是从1.6%—1.1%,对决策的影响都是一样的。至于红绿灯的1万美元造价是另外一回事,小镇委员会作出决策前,需要了解的是其他小镇的红绿灯造价,他们是按照这些数据来评估工程师的建议,而不是通过计算死亡率和人命价格。如果小镇委员会手头紧,尽管1万美元算很公道了,但委员会却可能选择更便宜的方案,同样能达到目的。例如,在快到十字路口的路边树立警示牌,上面写着“前方路口危险,经济学家曼昆葬身于此。”曼昆问,假如“生命无价”成立,为什么有的路口有红绿灯,有的地方没有?有的人愿意买安全性高的汽车,有的人不愿意?这都是无聊透顶的问题。有的路口车流量少,无事故记录,就不用建红绿灯。有事故,但其祸端不是红绿灯能解决的,同样也不会去建。路口有无红绿灯,并不是依据生命的价格决定的,影响这项决策的理由纷繁多样,根本无法尽数。另外,买汽车愿意为安全设备多付钱,并不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评价要比别人高,可能他觉得最近路上新手太多,有必要多一重保障。有的人有能力买安全设备,但不愿多付这些钱,并非因为他不看重自己的生命,而可能因为他觉得自己车技高,有能力避免车祸。有的人车技不高,但也不愿意买更安全的车,那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日后只要开车谨慎点,就不会有闪失。实际上,这种情形下,他并不是“节约一些钱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冒险”,他不过是认为“开车专注”要比“安全设备”更有安全效果。他省下钱,并不说明他愿意拿生命冒险,而是他愿意在开车时付出更多的专注力。实际上,曼昆还没证明“生命有价”就直接跳到下一步,比较起两种给生命订价的方法来。一种是过失致死赔偿案例里,假设人还活着能赚多少钱,以此给人命定价。但他发现这个不行,因为这样一来,退休者和残疾人的命都不值钱。另外一种,曼昆觉得很不错,因为数额算下来有一千万美元,听上去靠谱。顺便插一句,哈佛经济学教授维斯库斯按同样方法计算,却是500万美元。而另一位辩证法经济学家兰兹伯格模棱两可地说,那就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吧,不过他估计美国人的命真正拿去卖,应该值一亿美元。他们说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答案,但是都没有演示他们的计算过程。“生命有价”就是算命,经济学大仙掐指一算就出来了。我们再看看曼昆的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他是这么说的:“评价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较好方法是,观察要给一个人多少钱他才愿意从事有生命危险的工作。例如,不同职业的死亡率是不同的。”曼昆的方式看上去很合理,通过计算行为人愿意为多少钱冒多大的生命风险,从而测算出他对自己生命的估值。但他的依据是错的,“职业的死亡率”,这是“类别概率”,不能当成个人对自己生命风险的评估。“类别概率”是什么意思呢?商人卖一批鸡蛋,他可以按照过往经验,大约估算每次运送途中的破损率,以此计入成本。但这一批鸡蛋的破损率,并不是某一个特定鸡蛋在运输途中的破损概率。又比如,进赌场“十赌九输”,这是“类别概率”。可是赌客今晚进入赌场,他认为自己和庄家对赌,大家的赢面各半,他今晚输钱的概率就是50%。这个“50%”才是赌客对自己风险的评估。“职业的死亡率”也是如此,赛车手每年的意外死亡率是多少,并不是一个人决定投身该行业时,他用来计算自己得失的死亡概率。曼昆将“类别概率”当成“个别概率”来计算,的确能得出一个数值,但这是赝品。显然,曼昆论证“生命有价”失败。不过应该表扬一下,他毕竟严守“自愿交易”的约束条件,没有把经济学变成强盗学。不像著名本土思想家吴思那样,将匪徒绑架肉参的赎金说成人命的价格,还造了一个新词,叫“命价”。实际上这类绑架,恰恰证明了“生命无价”:匪徒坚信受害人会给钱赎命,是因为他认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但这种强制条件下的给付数目,根本不是生命的价格。假如我持刀抢劫,要求你付一元钱赎命,难道你的生命值这一元钱?当然不是。米瑟斯曾言简意赅地说,价格不能混淆于强制下的命令。市面上还有一些“命价”的说法,虽然非关强制,但也是错的,这里多说两句。例如黑帮械斗,有几个小兄弟壮烈牺牲,帮会大佬给他们的家属一些钱,这些钱就被某些书呆子当成“命价”。但这种低级错误连古惑仔都不会犯,他们称之为“安家费”,因为这不是人命的价格,而是对人命损失的“救济”。人的生命虽然属于自己,但它的存在对自己的亲友也有价值,这就更加证明了“生命无价”——它的损失会连带亲友利益上的损失,价值太大无法计量。还有一种情形,买人身意外保险是否能证明“生命有价”呢?那是行为人自愿选择的,他愿意花多少钱获得多大的保额,似乎反映了他对自己生命的估价。一旦不幸发生,保险公司的赔付是不是生命的价格呢?当然也不是。一个人投保,购买的是“有条件的救济”,当符合某一种情况,保险人提供“救济”。对于投保者来说,这情形像赌博,获得收益全凭运气。但同时,这又不是赌博,因为赌客渴望中彩,投保人却希望自己不要中彩。他为自己的腿买保险,却和保险人一样,不希望丢掉这只腿。他在自己的腿和赔偿金之间,宁愿选择腿。他为自己生命买保险也一样,他宁愿巨额的保费打水漂,也不愿自己丧命。这就很明显了,无论是他支付的保费,还是保额的数目,都不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估值。“生命无价”的故事终于说完了。现在让我像国企领导一样,最后只说三句话,总结下“生命无价”给社会带来的积极意义。一直以来,在很多左派文人的描述下,市场是腐蚀灵魂的东西,将一切都变成了商品,标价叫卖。但“生命无价”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进入市场,市场也从来没有强制力,去强迫人出卖自己珍爱的东西。事实上,世界上并非只有生命才是无价。例如比尔盖茨的结婚戒指是无价,除非他破产,不得不拿去拍卖。又比如,我夹在《资本论》里的十几张艳照是无价,除非我死了,有人发现上面竟有范冰冰和章子怡,兴奋地拿去拍卖。市场就是这样,物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自愿交换,才以价格的形式呈现。但这价格对还没进入市场的人只有参考作用,而不具强制力。例如钉子户,邻居都卖掉房子搬迁了,但他认为自己的房子无价,就可以拒绝任何的出价。另外,“生命无价”还告诉我们,人的境遇再糟糕,他的生命也没有被出卖。例如自愿为奴,有的人为活下来,甘愿卖身为奴。主人有没有权力剥夺奴隶的生命呢?当然没有,生命无价,一个自由人之所以接受最苛刻的条件成为奴隶,是因为即使付出最大代价,他也要将生命这份最最宝贵的财产留在自己的手上。他并没有把自己的生命卖给主人。如果奴隶主打死奴隶,并不是毁坏了自己的财产,而是毁坏了别人最宝贵的财产,属于非常严重的罪行。课后复习题:1)假如秦始皇被做成腊肉,在水晶棺里展览,接受游客的参观,以下哪个答案才是对的:A.收费说明生命有价,免费说明生命无价b.收费说明死亡有价,免费说明死亡无价2)奴隶甲从苏格拉底家卖到柏拉图家,贝克汉姆从曼联卖到皇家马德里,请用这两个例子分别说明“生命有价”。3)花一千万美元请一个杀手干掉奥巴马,与花十块钱请菜市场的卖鸡佬杀一只鸡,哪一个更能体现“生命有价”?4)一个人的“命价”等于一个人活着时的价格减去他死后尸体的价格,除了这种计算方法,还有别的吗?5)肉夹馍,到底是肉夹馍,还是馍夹肉?是肉夹在馍里,还是馍夹在肉上?

非常不错的经济学入门书

非常不错的经济学入门书,唯一的缺陷是翻译的用词方面个别处有点难懂。对照英文版看一下会比较有收获。英文版网上很多,清晰而且很好懂。

经济学入门级读物

个人觉得老外的书最大的特点是深入浅出,生活实例很多,表达也比较通俗易懂,没有中国人故作高深的习气,相比晦涩的中文作品,确实是初学者的不二选择。这套《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从介绍几本原理入手,其观点都是得到经济学界普遍认同的,不会出现什么争议很大的问题,内容也不深,而且书本内容也多结合生活实例,很适合自学,闲来看看也是很不错的。如果想深入学习,建议看英文原版。

确实是一本针对非专业人士的经济学好书!

价格虽然贵些,但是值这个价!随手翻到那页,都可以津津有味的读下去,很多经济学常识和道理作者都用很生动的例子加以阐述,非专业人士阅读绝对没太高的门槛,好书!

征书友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第三版 读书交流群140566338 内有中英文pdf 暂定每周一章,每周六晚交流。3.7日或者3.14日开始 因为大家都上班,所以当前的成员正在试读,确定读书速度。 确定后,即开始。 不要担心你的基础问题,只要你对经济感兴趣。 不要担心你读不下来,因为大家都有工作和现实中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参与肯定就有收获。 我们需要的就是静静地、净净的读读书,然后有那么几个书友,可以慢慢的交流。 群里目前没有经济学专业人士,都是来自不同行业,但对经济感兴趣的菜鸟。这不是我们的劣势,经济脱离不了现实,不同行业意味着现实的广度。在我们缺乏基础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个导师,但是当今社会,导师已经不再具体到一个人,网络就是最好的导师,里面有无数个个体,更有无数个优秀的出名的不出名的导师,曼昆在网上,无数的草根学者也在网上,你可以借助网络连接的他们,无视差局限的去观察问题。但问题多了,肯定会头疼的:) 你需要的就是咱们这帮战友,一起来消灭这些头疼!不要担心你的能力,更不要低估了我们的战斗力,把你的战斗力放进来,咱们走不到大师那里,肯定会对身边那漫天飞舞的经济数字多一份理解,多一个角度观察问题。谁又知道咱们这些书友,将来会是怎样?读书总是会受益的。借助书友的思考,你会受益更多。 嘿,驻足的你,对这个招募感兴趣的你,肯定想过用“经济”来解释你身边的问题吧(没想过?!。。。那你没买过鸡蛋也买过方便面吧,如果你对方便面的价格在意过,恭喜你,你潜意识里正在用经济的眼光看待问题,再多停一秒种,想一下,下一个经济大师有可能就是你。呵呵,前提是开始之后的不断努力。这都没在意过?那你要想从现在开始在意,不晚),或许你已经尝试着开始这么做。那你还等什么?140566338。把你招进来,没钱发给你,但是你可以得到无数的“苹果”。这里有和你一样的人,正在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呵呵,写着玩的。 感兴趣的就来吧。选第三版,是因为手头第三版的资料全。。。 欢迎沉默,但是拒绝无聊。 无聊者就不要来了。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笔记

能够读下来并且写下笔记和自己的理解,这本书对的影响不是三两句话能道尽,只能一言以蔽之:好书!一、 十大经济学原理总领经济学原理此书,任何经济现象多多少少会基于这十大经济学原理。1、个人。人们总是面临权衡取舍,有句老话叫做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得到一个事物就必须得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得到这个事物的成本。而为什么是现在这个选择,而不是另外一个,理性人会考虑边际效应,当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时候,人们就会选择做这个事情。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的差我们可以看成对我们的激励,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激励往往能使得人们乐于去做某件事情,但这件事情对所有人来说未必是件好事。2、交易。人类始终是动物,人类社会实际上是个理性了的动物世界,但说到底它终归还是动物时间。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为了更好的生存,人类间就有了竞争,但竞争可以使得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所擅长的事情,然后只要有了交易,就机会成本而言每个人的效益是最高的,所以交易能让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在交易的影响下,价格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所以说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候会出现市场失灵,这时候政府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规则之上,比如法律法规,如果一个人生产的物品都会被抢走那么他不会再生产东西。3、整体经济。用邓小平的话来说,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而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而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落后的产能就导致了该国落后的生活水平,所以我们要考虑对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响应因素,首先要考虑这些因为是不是跟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相关。往往我们认为赚的钱越多生活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其实不然,货币会贬值,政府发行的货币量越大,钱就越不值钱,物价水平提高了,这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确会导致价格的上升,但价格的上升也会促使企业招收更多的员工去生产商品,所以短期内社会面临通货膨胀的失业率的一个权衡。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它应用科学方法来研究:观察、论证和进一步观察。经济学研究使用模型,模型是把复杂的关系抽象出来,模型经常需要建立在假设之上,假设可以排除一些因素从而把注意力放在更关键的因素上。经济学的表述有两类: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实证表述是讲世界是什么,规范表述是讲世界应该怎么样。经济学家们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多角度的,因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得到一个事物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每一个经济学家对一个经济表述往往都意见不一,因为判断的科学基础或价值观不一致,但在大部分问题上他们还是具有同样的看法。三、贸易能让每个人的状况变好包含的经济学原理:交易能每个人的情况变得更好。人们能够相互依存的原因是因为有了贸易。基于比较优势,贸易能让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比较优势体现在机会成本上。四、需求与供给包含的经济学原理: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里没具体体现好方法。需求与供给是促进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是人们在竞争市场相互交易时的行为。市场是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和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市场未必是有组织的。竞争是因为有很多买者和卖者,单个卖者或买者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完全竞争市场满足两个前提:可供出售的物品是相同的;有很多买者和卖者,单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可以忽略,人们都是价格接受者。完全竞争市场是对市场的一个简化,因为大部门市场都多多少少存在不同程度的完全竞争市场,所以我们用这个简化的市场来分析问题。需求量是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物品或劳务的数量,供给量是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物品或劳务的数量。需求量和需求不是同一概念,需求量指的是某个价格水平下的需求的数量,是需求曲线上的一个点,而需求表示的是各个价格水平上的需求量,由整条需求曲线代表。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分别是个人需求和个人供给的总和。当某些条件不变,需求量跟价格成反比,当影响买者的某些条件改变时,需求曲线就会移动,某些条件包括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的数量。当某些条件不变,供给量跟价格成正比,当影响卖者的某些条件改变时,需求曲线就会移动,某些条件包括投入品的价格、技术、预期、卖者的数量。除价格外的影响买卖者的条件改变影响的是需求和供给,导致的是需求和供给的变动。而仅仅价格的变动改变的是需求量和供给量。需求和供给会产生均衡,均衡是指市场价格使得需求量和供给量达到平衡水平时的状态。需求大于供给是短缺,供给大于需求是过剩,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法,如果刻意控制需求或供给会导致短缺或过剩。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发生变动最终会导致新的均衡。当需求和供给同向变动的时候,价格变化不定,异向变动时,需求量变化不定。分析一个微观经济问题时,1、需求曲线还是供给曲线;2、哪方向移动;3、新的均衡;五、弹性延续上一章,市场在配置资源的时候因需求或供给的弹性不同则有不同的结果。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随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影响弹性的因素有很多,相关物品的价格、长短期、市场等。弹性的计算经常用中点法,是为了使上下百分比变动都有基准:弹性=(Q2-Q1)/[(Q2+Q1)/2] / (P2-P1)/ [(P2+P1)/2] (5.1)总收益跟需求曲线相关,可以用弹性计算公式(5.1)证明:1、当弹性大于1时,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2、弹性小于1时,价格下降,总收益下降;3、弹性=1时,总收益不随价格变动而变化。需求曲线上每一段的弹性不一定相同。需求弹性还包括需求收入弹性(正常物品、低档物品),交叉弹性(替代品和互补品)等。供给弹性是供给量随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短期的供给弹性比较小,因为工厂没法改变规模,长期可以开设新工厂或者关闭工厂,故弹性较大。分析一个微观经济问题时,1、需求曲线还是供给曲线;2、哪方向移动;3、新的均衡;4、根据需求或供给弹性,考虑价格、总收益、长短期效应。六、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延续上两章,应用需求、供给、弹性来分析政府政策。供给和需求可以自发地配置稀缺资源,如果有不当的外部影响的话,资源配置的结果会被影响,本来出发点很好的事情最终引起一些不良的结果,比如说租金控制设置了价格上限使得租房市场出现了短缺,而最低工资法因为设置了价格下限使得劳动市场出现了过剩。税收就相当于在供给与需求之间装了一个楔子,楔子上段为买者付出的价格,楔子下端为卖者得到的价格,两者在价格上获得的好处降低了。至于哪方会承担税收,答案是两方都要承担,但弹性小的一方要承受更大的税收,因为它很难退出市场避免亏损。下面一部分(三章)就是解释市场为什么是好方法。七、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提出:市场通常是配置资源的好方法。推导:首先讨论好是什么概念,所谓的好,就是社会福利尽量的大, 如果是最大,那么显而易见是最好的了,换句话说,这样的市场是有效率的。然后,我们可以讨论好怎么来衡量,也就是怎么去量化社会福利,于是我们提出了消费者剩余来衡量买者福利(支付意愿-支付价格),生产者剩余来衡量卖者福利(得到价格-生产成本),社会总福利是上述两者的和(支付意愿-生产成本)。再次,从上述推得,要想社会福利最大,则需要MAX(支付意愿)-MIN(生产成本),当市场达到均衡的时候,市场福利最大:1、 自由市场把供给分配给对物品评价最高的消费者;2、 自由市场把需求分配给物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生产者;3、 自由市场提供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的物品量。基于假设:1、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考虑到市场势力。2、 市场结果只影响买者和买者。考虑到外部性,比如说污染。注:市场出现市场势力和受外部性影响叫做市场失灵。八、赋税的代价文明社会必须承担一定的代价,税收就是其中一例。税收的确给国家带来了税收收入。但是,税收使社会产生了无谓损失,因为它使得某些可以交易的物品不能被交易了,这部分不能交易的物品的产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相当于不见了,所以总社会福利减少了。需求和供给曲线的弹性越大,相同税收下的无谓损失就越大。在分析税收效应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无谓损失随着税收规模的增加而增加,税收收入会先增加,然后再减小(拉弗曲线)。九、国际贸易与关税如果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导致需求大于供给,出现短缺,该国会成为进口国。如果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导致需求小于供给,出现剩余,该国会成为出口国。国际贸易会使得社会总福利变大,中间会有赢家和输家,但赢家的利益大于输家的亏损。关税产生了无谓损失,一块来自于纺织品过度生产刺激了消费者少消费,一块来自于纺织品的消费不足(进口量减少)。十、外部性开始引入:政府有时候能够改善市场结果。前面我们在考虑市场的效应只考虑了买卖,而没有考虑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影响(外部性)。我们前面考虑的需求和供给可以看成私人成本和私人价值,在加入外部性之后,我们就要考虑社会成本和社会价值了。负的外部性使社会成本变高,正的外部性使私人价值变高。当具有负的外部性时,市场提供的商品大于最适量,这时候可以对企业征税(矫正税、庇谷税)或者在市场基础上进行管制(污染许可证)从而造成供给曲线的左移,最终市场均衡的数量等于最适量。当具有正的外部性时,市场的均衡数量小于最适量,可以对买者进行补贴来影响需求曲线总而使均衡数量达到最优。这样的方法叫做外部性内在化(激励使人们考虑外部效应)。在解决私人外部性问题上,科斯定理认为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不管最初的配置权如何,经过协商最终都可以达到一个有效率的结果。十一、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因为某些物品的存在使得市场无法有效率地配置资源,其实也是对上述的经济学原理的引入。 根据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分为私人物品(有排他性、有竞争性)、自然垄断(有排他性、无竞争性)、公共资源(无排他性、有竞争性)、公共物品(无排他性、无竞争性)。因为存在搭便车现象,所以私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而考虑到公共资源的无排他性、有竞争性,也只有政府才能进行配置资源。一个东西有了价格才能使用得更有效率,这要求政府很好的建立产权制度。从这里开始,我们了解到分析微观问题要开始考虑外部性了,外部性会让社会价值或者社会成本如何变化,并且政府(大部分情况)或者私人怎么样让外部性内在化(也可以完全管制)。十二、税制的水平税制:政府影响市场结果的手段。讲述了美国的一个财政状况和税制的一些方式(平均税率、边际税率、定额税),还有税制制定的原则:收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以及税收的归宿(弹性),最好讨论了效率和公平(很难界定)。第13-17章都是讲企业行为和产业组织的,具体讲述作为物品和劳务供给者的企业如何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相应的决策。十三、生产成本我们首先来考虑企业的目标。企业的目标是获得利润,并且使利润最大化。利润是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总收益是企业销售所有商品所得到的货币量,总成本是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成本的概念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意思就是说人们为得到一个东西所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如果投入一笔钱开办企业,这笔钱如果当作存款能得到的利息也应该作为成本考虑进去,用机会成本计算的利润就是经济利润,会计利润不考虑这些隐性成本,所以会计利润一般要大于经济利润。然后我们探讨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就是投入跟产出的一种关系,一般会存在边际产量递减、边际成本递增这样的效应。要说明生产成本,我们还需要了解几个概念,ATC(平均总成本)= AFC(平均固定成本) + AVC(平均可变成本),如果方程两边都乘个产量Q,即 ATC * Q=AFC*Q+AVC*Q,等式就变成了TC=FC+VC。平均总成本的曲线是U型的,因为平均固定成本随产量递减,而平均可变成本一般随产量递增。边际成本和平均总成本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成本为最小的ATC,我们把它叫做有效规模。企业的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比短期的要平坦的多,因为企业在长期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十四、竞争市场上的企业何谓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就是市场上有很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都无法影响市场价格,它们都是价格接受者。有时也可以将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作为竞争企业的一个条件。自由进入与退出的力量驱使P=ATC and 企业利润最大化驱使P=MC,所以需要ATC=MC,而这点在有效规模点上,故MR=AR=P=ATC=MC,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利润为零,且在可以自由进入与退出的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中,企业一定是在其有效规模上运营。十五、垄断垄断的特点:只有一个生产者,生产者自己决定供给。垄断的来源有:1、垄断资源;2、政府创造的垄断;3、自然垄断(规模经济)。因为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所以在衡量该类企业的总收益时要考虑产量效应和价格效应,产量Q增量可能会使总收益(P*Q)变大,但同时P会变小,于是结果就不确定了。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不是同一条,除了第一个产量外其他的时候边际曲线在平均曲线下面,因为在产量增加的时候降低了原来产品的价格。跟竞争企业一样,当MR=MC的时候,垄断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化,但此时产品的价格大于平均总成本。垄断者生产的产量小于社会有效率的产量,因为垄断价格过高,有些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大于边际成本但因为低于垄断者的价格而无法实现买卖,故垄断是没效率的,是会产生无谓损失的,无谓损失就是没有实现的那些买卖。十六、垄断竞争垄断竞争的特点:1、有很多卖者:有许多企业争夺相同的顾客群体;2、产品差别:与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略有不同,企业不是价格接受者;3、企业可以自由进入与退出。短期的时候垄断竞争企业有盈利也可能会亏损,但在长期中,1、 如垄断市场一样,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因为利润最大化要求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而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虚线使边际收益小于价格。2、 如竞争市场一样,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因为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使经济利润为零。垄断竞争企业的无效率是模糊的。因为有差别产品的企业在争夺相同的顾客群体,所以企业经常通过广告来打出自己的品牌。广告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竞争(控制消费者偏好),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竞争(提供完备的产品信息)。十七、寡头寡头的特点:只有几个卖者,价格小于垄断价格,大于边际成本。这一章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纳什均衡:如果假定其他逐日的决策是既定的话经济主体会选择自己最优策略的状态。囚徒困境说明就算合作对大家有利,保持合作还是很困难的劳动市场学十八、生产要素市场工资就相当于边际成本,边际产量值(边际价格*产量,边际产量递减)就相当于边际收益,当边际利润和边际收益相等的时候实现利润最大化。改变劳动供求的任何事件都必定使均衡工资和边际产量值等量变动。生产要素还包括土地和资本,这两个因素的供求也可以像上述一样理解。十九、收入与歧视决定均衡工资的若干因素:1、 补偿性工资差别;2、 人力资本;3、 能力、努力和机遇。教育的另一种观点:信号。超级明星现象:顾客希望提供最优的物品、生产者单位成本低。劳动市场中存在着歧视,但不容易衡量。二十、收入不平等与贫困收入分配的判断标准时贫困率,贫困率是一个绝对指标。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1、 功利主义:总效用最大化。2、 自由主义(翻译估计有问题):政府应该选择必要的公正的政策,最大最小准则。3、 自由至上主义:强调个人权利,政府不去干涉。减少贫困的政策:最低工资法、福利、负所得税、实物转移支付,分别有优点也有一定的弊端。深入研究的论题二十一、消费者选择理论首先考虑两个图形:一个是预算约束线,还有一个是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表示消费者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无差异曲线衡量消费者对消费物品的偏好,一般多消费物品的偏好大于少消费物品。无差异曲线有几个特征:1、 高的大于低的。2、 点斜率是负的,表示替代。3、 不相交。4、 凸向原点,愿意放弃较多的,不愿减少偏少的。无差异曲线的两个极端例子: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然后考虑最优化:消费者选择什么。预算约束线切于无差异曲线的点就是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接着考虑收入与价格的变动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正常物品、低档物品)。两个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指价格变动(收入增加相当于物品价格降低,反之价格上升)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时英气的消费变动,替代效应指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变动到有新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举例:如果有两种商品百事可乐和披萨,百事可乐价格降低使得购买力增加,收入效应表现为会增加购买百事可乐和披萨这两种物品的数量,同时披萨相对于百事可乐的价格上升,替代效应表现为减少披萨的购买量,增加可口可乐的购买量。吉芬物品: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二十二、微观经济学前沿第一、 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隐蔽性行为,我做了什么你不知道。隐蔽性特征,我是什么情况你不知道。第二、 政治经济学。用经济的方法分析政府。第三、 行为经济学。人并不总是理性,人关注公正。

经济学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本书内容虽然不是很深,但却能引起初学者的兴趣.不论是不是从事于经济学相关的工作,书中的内容至少教会了我们一种看待思考事物的方法和生活的态度

中晟金融 心心相印:市场情绪回落,风险货币延续跌势

中晟金融 心心相印:市场情绪回落,风险货币延续跌势时段内市场交投较为清淡,但市场风险偏好普遍回落,美股在早盘冲高之後,时段内持续下跌,风险货币时段内同样不断回落,纽约盘後基本收于日内低点附近。从消息面来看,今日市场依然较为平静,欧洲时段时略差的经济数据并未对市场造成太大影响,同时,在芝加哥练出主席埃文斯督促QE3的消息下,市场对于欧央行以及美联储采取行动的预期是上升的。另一方面,苹果公司与三星的专利纷争以苹果公司胜诉告终,早盘时苹果股价大涨超过2%,这也带动美股一度冲高。但在早盘冲高之後,市场情绪逐渐转冷,由于美联储内部释放出的信息较为矛盾,无法对市场预期产生一致的影响,欧洲方面同样没有实质性进展,欧央行能否直接购买债券要看德国对于ESM的判决,同时具体的计划最少要等到9月份会议时才能出台;除了债券购买计划的不确定性外,希腊的前景同样并不确定,尽管欧央行官员表示希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又同时表示希腊的改革仍需进一步努力,而希腊前景的最终决定权依然在三驾马车手中,三家马车究竟如何评估,依然属于未知,鉴于希腊对于欧元区的象征意义,这一未知性显然具有较大风险,尤其是在德国上周一度表示希腊可以临时突出欧元区之後,这一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显然是大于0的。临近8月底,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市场飘忽的走势可能逐渐结束,未来一段时间内,风险事件较多,市场对于未来前景的预期可能逐渐明确,因此,後市,尤其是未来的两周以内,市场震荡很可能大大增加。本周率先公布的数据是美国第二季度GDP修正值,市场预期GDP增长率将由1.5%向上修正至1.7%,由此可见,市场对于美国经济的前景是较为乐观的。随後周五伯南克的讲话可能影响市场对于QE3的预期。不过,从伯南克上周五的表态来看,他个人很可能是支持QE3推出的。同时今日美联储表示,美国总统大选并不会影响到美联储未来的政策决策,不排除这是对于上周美国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批评QE3言论的一个反击。从这个角度考虑,美联储内部对于QE3的态度可能仍然是支持推行的占据上风。从技术上来看,市场走势可能并不乐观。以美股走势来看,尾盘时美股快速跳水,而日内走势则是冲高回落,联系到美股最近的高位横盘走势,後市可能面临一轮下跌调整。由此可能带动商品货币继续下跌,尤其以澳元为代表的商品货币最近走势较弱,未来在股市的打压下,跌势可能仍将继续。而欧系货币最近走势较强,尤其英镑突破了前期的震荡区间,可能暗示趋势已经提前反转,而欧元同样在远离前低,但与英镑走势不同,欧元的走势似乎仍需确认。 (心心相印转)

所有人都应该了解经济学

这是一本所有人都应该去读的书,也是一本值得所有人去读的书,更是一本大家都能读懂的书。作为业余人士,第一次有这样一本专业著作能让我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或者工具书而读懂,甚至开始喜欢上经继学。它不是一本多么深奥,或者有多大成就的理论著作,但绝对可以称之为经典,因为,它把看似深奥难以理解的经济学推向最普通的大众读者。

经典中的经典

这本书大学就读过了,是我读的第一部外国人写的专业大部头,看着看着,就不禁唏嘘,都是写西方经济学的,怎么人家就写的那么清楚,那么浅显易懂,那么生动呢?这比起国内的教材真是好的太多了,特别喜欢看上面举得小例子,总能让人豁然开朗。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曼昆在给你传递一个思想,要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去思考,这不得不让我对曼昆佩服的五体投地啊,后来也看过其他的大部头,但觉得没有一本比这一本更经典了,呵呵。最后提一句,梁小民的对这本书的翻译还是非常不错的!

不错!

乘着新版第四版的上市发行,以不到60元的价格在china-pub上买了一套第三版的。上册看了一半了,感觉受益匪浅。或许都是很简单的常识性问题,但是如果用科学(数学/统计....)语言解释一下的话,你会觉得学好经济学是很有必要的。

代开盐城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盐城无房证明

代开盐城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盐城无房证明代开盐城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盐城无房证明代开盐城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盐城无房证明代开盐城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盐城无房证明代开盐城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盐城无房证明代开盐城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盐城无房证明

了解经济学的好书

过了一遍,感觉作者写得挺通俗易懂的,译者水平也不错。让我一个IT人普及了一下经济学知识,准备过一段时间再精读一遍。如果你想了解下经济学知识,推荐。总体来讲,需求和供给曲线是贯穿本书的线索,只要你善于应用需求和供给曲线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你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自由主义下的市场经济理论

今天看了一会儿《微观经济学》(曼昆).给我的感觉怎么说呢?恩,震撼吧。这里有一点是要补充的,这是一本美国人写的中国人译的教科书。先不说人家书中的内容的设计是多么的环环相扣,吊人胃口,妙趣横生。就是书中的观点也和我们的传统大不相同。简单举两个例子。第一,作为理论的基础之一,他们都把人看做一个理性自利的人。就是承认人的自私自利的一面,但必须是有底线的——不能损人利己;而高线不封顶,认同并支持专门利他的人。而我们的从小就是“学雷锋”要求人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专门批判实话——比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是,现实给了人们一个大耳光,在这样的要求下造就一大批的伪善的人们。就拿两个人的交易来说吧,我要说服你买我的东西,我必须要向你证明你买我的东西对你有利,而不是说你要帮助我,只有乞丐才会这样做——靠人们的怜悯和同情来换取食物,就算这样,施舍的人还是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作为回报呢。所以,要承认人的本性而不是用道德的高标准来要求每一个人。而且书中常拿美国总统来说事,比如他是怎么制定国策的,是怎么不直接的接受经济学家的意见的或是他是怎么竞选的,要考虑哪些方面(有的方面还很“卑鄙”呢在我看来),人家的书就可以拿哪怕是总统来说事,这不仅仅是平等的看待总统,甚至有那他来调侃的嫌疑。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环境氛围是多么的开放。第二,书中通过论述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往往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自由的按着自己的意愿(不管是利己还是利他)去发展的结果要比在强有力的“政府”的要求或强迫下去发展的结果好的多的多。这需要补充的是在1776年有同时两部伟大的著作在不同的方面论证了这一点。一个是在经济方面,它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个是在政治方面,它就是美国的《独立宣言》。在前者的指导下诞生了市场经济,在后者的指导下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可以说这两本书都是对自由的追求,无论是在经济的生产活动方面还是个人的种种行为方面。(对于自由二字,有一句话我记得特深“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计划经济也许能人为的通过线性规划啊什么的得到最优解,使生产效率达到最高,但是它绝对不能预知人们是否喜欢或是需要他所生产的物品,这个就是他致命的缺陷。而市场经济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它通过“看不见的手”(价格)去配置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通过交易使具有最大相对优势的人或企业去做他们最适合的事,其结果往往是最优的(也就是交易使每个人从中受益,经济全球化也论证了这一点)。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往往并没有忽略政府的调节作用,因为政府承担着这个社会的福利也就是公平,更需要他来维护这个“游戏规则”制定并执行相应的法律,还要扮演着“劫富济贫”的角色;而且市场也会有失灵的时候。回到个人方面,追求每个人的自由——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就需要一个自由且开放的社会大环境,要对每一个有异样的人抱有宽容之心,容忍他的存在。当然,最大的不宽容往往就存在于掌握最大权利的人或集团。所以,要有健全的法治(不能是空头支票)来保证这一点。把他们权力关进牢笼正如布什所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当然,自由和人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

很郁闷,居然看不懂

上大学的时候买的书,现在已经几年了,放在那里还是很新,因或有或无的理想曾经信誓旦旦的要将经济学学好(本人大学专业是国际贸易,上学没怎么认真学经济学,不要鄙视我啊,呵呵),但是直到工作了也没讲曼昆的这本名著翻上几页,好像每次看到“供给与需求”开始章节的时候都不知什么原因停止了。最近因为职称晋升原因,要靠经济师考试,但是那本“经济学基础”写得实在太烂,就像一锅大杂烩,尽然看不出各章节的内在联系来,不得已只能联系着曼昆的书对比着看,居然到“供给与需求时”又看不下去了,以前没想过为什么没有看下去,现在看还真有点蹊跷啊,因为我居然连供给曲线都看不懂,供给曲线的理论是:当某种商品的价格升高时,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产品;当价格下降时,生产者一般会减少供应量。前半句我倒能相通,因为商人是追逐利润的,商品价格升高,生产者当然愿意提供更多的产品,卖更多的钱;但是,但是,当价格下降时,生产者难道不是会提供更多的产品,薄利多销吗?为什么在供给定理里面里产品提供量是下降的呢?供给定理不是一般规律吗,怎么我们经常看到“薄利多销”这种行为的普遍存在?oh.god,我是不是走进死胡同了?

喜欢或学经济的人 不读这本书 真可惜

我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看的这本书 我大学里最有意义3件事情就是:看见了大海 认识了几个朋友 和读了这本书

经济学入门最佳选择

曼昆已经不是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圈人物,但他的经济学原理对于经济学入门者而言依旧是一个最佳的选择,这是一本经济学的科普读物,简单、直接、直白。国内出版的经济学原理相关书籍几乎都是脱胎于这本畅销多年的著作。

让糊涂人清醒一把

不得不说实话,我是个相当笨拙的人,年纪轻轻,就落下糊涂的毛病,真是羞愧;又一说,是母亲的遗传,头脑简单,反应迟钝,说了你未必相信。总之(我很讨厌这个词),我缺乏机灵,但心肠不坏;笨嘴拙舌,又孤僻自卑。我虽然承认自己轻微弱智,但因此热爱追求真理。我在蒙昧中清醒,去寻解除这黑暗的药。求助于人,周围虽不乏高明敏慧之士,但都热爱事业和金钱,没时间和我探讨分外之事;无法,只有读书,沿着哲人之路,拾人牙慧,也算开阔了见识,增长了智慧。我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很让一部分人不解,或嘲笑,或讥讽,不得人心。实在不明白,愚蠢的我真的不可救药?从一份网友的文档中,看到他的关于学习经济学的推荐书目,第一部就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而这时我正好读完了此书。我对经济学的兴趣源于对经济新闻的关注,我一直想明白这个世界,为何有这样复杂的生活,利率的下降或上升,对经济有何影响,政府的政策风吹草动,背后有着怎样的意义?带着疑问,很有必要阅读经济学相关著作了。说真话,以我的水平,读完这本书相当吃力,原因有三:一,记忆力差且粗心;二,抽象思维混乱;三,想象力浅薄。即便是这样,我囫囵吞枣,鸭子食蜗牛般读完了此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有些失望,书上所讲的东西和理论大多是常识,没有我认为的像一个新世界。但这些常识都是我之前忽略掉的,作者拿来分析,得出结论,显现道理,高明之处就在于此。这本书,我的文档显示900页,我以每天50页的速度阅读。最后一天,急于求成,看完了最后一百页。我怀着侥幸心理,浮光掠影,得过且过,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读其他的专著和解释社会经济现象了。要说半个月,得到了什么,想了一下,叫人心寒。边际效用理论是我以前不知道的,道理好像是这样的:一块钱作为穷人的边际效用是大的,作为富人是小的。这个理论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福利意义颇大,它的提出,并给予研究,不仅从心理上还是从现实意义,极有人道主义色彩;效益递增和递减理论,也是让我豁然开朗的一剂药物,便想起多年前一家人操持土地的情景,每个暑假,天气甚热,早饭过后全家扛锄挟水,去田地除草施肥,整个夏天我都是在田野度过的,太阳晒黑的皮肤,唯一的好处是我比以前更强壮黝黑了。可是每年的收成并不好,靠天吃饭的农民,做好了分内的事,就得着庄稼平安成熟了。往往事与愿违,一场大雨或大风,辛苦汗水全泡了汤。这时候,我们的付出和收入比例失衡,并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这样说并不能说明这个理论,如果除去天气不稳这个条件,谈谈我们的劳作。土地的肥力在那里,一切条件不变,我们一家人每日劳作,由七个小时加到八个小时,八个小时加到九个,庄稼肯定会增收,一旦过了临界点,其他一切条件不变,庄稼的收益和我们的劳作就成了反比例。这和大跃进时期亩产万斤粮食一样不靠谱。《原理》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对人的解读。在分析经济时,首先要研究人,人的位置被放在主导地位,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人的习俗、习惯和民族心理都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地域的不同,经济不同;施行经济政策时,需要因地制宜。书中谈到教育,谈到工业对工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的意义。比如,劳动时间过长,工人工资过低,他就无法给下一代更好的教育,他自身对政治权利和文化艺术的无知,又影响后代的茁壮成长。陷入穷困的循环,而少有才俊之士的出现。这就要求政府,施行良好的福利政策,给工人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对自身技能和社会生活更多的追求。研究经济学或好的经济学家一定要具备以下几点:知觉、想象、推理、同情和谨慎的能力。如若具备这几点,可以说不仅仅是经济学家,一切自然科学的研究要求也大致如此。起先我对其中一个词颇感意外,经济学是理性抽象的科学,为何要具备“同情”一词的人文色彩,但是如果没有“同情”心,经济学就成了冷冰冰的律令,失去了它的灵魂。经济学的目的是让这个世界繁荣,但其根本是让大多数人,尤其是穷人能过上好日子。这才是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此书的轮调也正是印证了这点。这就要谈到国民收入的分配,这也是是对整个财富的再分配,对资本家课以重税和遗产税,让让穷人得到补助,不使贫富差距过大,就是对公平的最好的保障。国民收入分配这一章节,我却没能读懂,实在遗憾。经济学的重点是:需求和供给的研究。需求能决定价格,但价格又随着供给的多少而变化。作者是沿着经济学规律来研究二者关系的,但现实往往更加复杂,人为操纵价格不是没有的例子,这就让经济学知识失效,也是作者没有考虑到的地方。作为入门级的经济学读物,此书所讲理论皆基础知识,理论和概念很少,作者似乎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写一本通俗的作品。大约是翻译之故,读来及其拗口,很多篇幅枯燥乏味,叫人欲睡。纵观全书,表现大于解释,通俗讲叙取代抽象理论,对人和经济的研究更偏向于前者。这也是此书最大的优点,经济学服务于经济,终归服务于人。2010-10-30于上海松江某工厂

肥猫笔记

【第一章】机会成本是真正的成本。上大学的成本不只是学费,更是时间,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可赚取的工资也算成本。理性人考虑边际利润,等于边际收益减边际成本。航空公司多坐一个乘客,边际收益一张机票钱,边际成本只是一些廉价食品。这使航空公司在位置不满飞机快飞的情况下,愿意很低价地卖。讨价还价时,也可以抓住这一点和老板理论。贸易让大家共赢。比如我擅长扫地,她擅长做饭,我们一人一间房。A、我扫全部地,她做全部饭。B、我扫自己地,自己做饭。她也是。显然A对大家都好。贸易使然。因为我俩都做擅长的事,时间成本降到最低。政策2个作用,让经济活动更效率和更平等。更效率——1、减少外部性。不法活动对他人危害,污染,犯罪。2、减少市场势力,就是垄断。通常是限制价格。更平等——福利税收,把富人钱分给穷人。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率——一小时个人生产的物品量多少。所以政府要促进教育,提高科技。政府发行货币多,物价会涨。贷款放宽,会导致通胀。社会通胀和失业只能二选一。假设减少货币量,通胀就会减轻,市场上钱少了,但短期内商品价格不变,市场可买的商品量少了,也就是销量少了。于是企业利润少了,就要裁员,于是乎,失业增加。减少货币量的办法有加利息,使居民去储蓄,市场上钱变少,于是……失业。

很好的书

读书的时候也学过经济学,不过到现在都已没有任何印象,大概上课的时候都睡过去了吧(汗).最近,觉得有必要学习一下经济学,网上不少人推荐曼昆的这套书.做为入门级的书,这本书十分优秀,浅显易懂.向想对经济学的所了解的朋友们推荐

《经济学原理》问题笔记,求讨论

Question 1 Chapter 3.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1. 需求曲线为什么一定是直线?我估计真实的应该更接近双曲线,在一段变化范围内用来表示负相关可以近似用直线,Question 2 Chapter 5. 弹性及其应用2. 供给价格弹性总是在长期更有弹性?企业为什么反应这么迟钝啊??3.小麦因为技术进度增产反而导致农民总收益减少,进而可以推论农业技术的进步总是会把农民从土地上赶出去,理论依据是小麦需求缺乏弹性,可是“缺乏弹性”这四个字已经从定性转到定量,确切的说,在变化范围内,小麦需求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1.我还很怀疑这种定量是不是确定的。Question 4 Chapter 6.2 税收4. 征税对供求曲线没有影响,对需求曲线的影响并不是如前说沿曲线滑动(价格的影响总是沿曲线滑动),而是平行下降0.5美元(可以根据与y轴的交点判断),或者说这种影响等价于与沿曲线滑动后的影响?

一本不可多得的经济学入门之作

一本不可多得的经济学入门之作, 作者以浅显的语言解释了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可以使未曾接触过经济学的读者对构建西方市场体系的经济原则有简明的了解. 最好是能读原版的.

让人越发想入门的经典

之前对经济学完全没概念,但却非常想入门。一次无意中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到了精装版的此书,因为版面精美就好奇地靠在书架上翻了翻,一翻居然就看进去了。。。这样的好书,怎么可以不拥有一本呢,怎么可以不买来好好读读,好好笔记一下呢!!!于是,爽快购得,现在也在爽快地看着。看了之后,越发喜欢经济学了,越发想要好好看下去,学下去了。好读,有意思,而且不仅仅是对经济学本身的启发,很多原理和概念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很有启发。喜欢!

我们学校把它作为课本

我手上有这个版本和人大版的 个人觉得这个版本的比较好的 很适合初学者 还要推荐的是 保罗·萨米尔森的 经济学原理 已经出到17版了吧 还有就是 高鸿业老师的 西方经济学 也很不错的

通俗易懂

写给美国大学生和高中生的入门读本,解释了很多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举例也很生动,翻译的也不错。比大陆的老学究写的什么XX计划课本什么XX21世界大学读本好的多了。能让人有阅读的兴趣。

美国式教科书

中国人写书太教条了。曼昆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从这点来说他是绝对成功的。这本书绝对不是生涩难懂的专业著作,其中生动的例子能让你感觉到经济学在自己生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很多人,包括教师都说这本书的深度不够。但在美国,300多所大学都把这本“深度不够”的书当作标准教材。能把经济学写的这么浅显也是需要很大本事的。读了这本书我很羡慕美国的学生,羡慕他们能有这么好的教材

我学经济学的入门书

曼昆用的语言非常的简单易懂,图文并茂,例子丰富,我很喜欢容易懂的东西,也尽量把问题简单化。不过你会发现,把问题说简单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所以把复杂在自己心里过滤掉,精髓留给别人享受吧!

经济学!哼哼,有什么用?

这是众多学科里最没用的一门,问两个问题,当今排前几名的富豪,有几个是通过读这本书起的家?第二个问题,熟读这本书的,有几个利用本书的知识,成了富豪?别告诉我说读这本书是为了赚钱发财,也别骂我肤浅,我承认我肤浅,你清高的骂完我,回家你老婆却会跟你抱怨:“菜价又涨了,你的工资什么时候涨啊?看人家对门XXX,把孩子送国外了,又在XXX买了一所房,嫁给你是倒了八辈子酶。”这个时候,你跟他整整经济学吧。。。。。。当然,也确实有些人,有钱,并读过此书,你骂我我听着,但是前提——二代们,远离,我懒得鄙视,我也懒得解释。

大学折腾我好几年

我的大学生活啊,书好像已经送人了当年买的都是学姐的书我除了记住谁写的以外什么都没记住。驴贵驴贵的

(微观经济学)十大经济理论非常重要

第一篇的十大经济理论和试着用经济思维考虑生活非常重要,看完此书第一遍,还在消化中,十大经济理论真是太重要了。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收益为正,考虑投入产出)、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某些政策或行为对此的影响)、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获取效用最高,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最佳)、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也很重要,对市场的分析,如垄断,寡头等)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政府干预)、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如何保持最大化)、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好看的经济学书

这是一本很“简单”的经济学书 很好读很好看 用最生动的语言和例子 让你学者最高神最精准的经济学知识 我很喜欢 不过书真的有点贵 但是拿在手中很有质感~~~ 适合初学者如我这般的小孩阅读

就当个纪念,,,

记得大一的某个晚上,我在宿舍旁的小破食堂排队打菜,同学咽着口水望着咕咾肉,然后突然问了个很白痴的问题,,,你说为什么肉比菜贵啊,,,但是更白痴的我在骂完他白痴以后只好一起挠头,,,当时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一边看小说一边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里面好像提到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凝结在其中的劳动成果,,,或者类似的意思,,,我当时就理解为一幢造了50年的房子一定比1天解决问题的茅草屋值钱,又或者棉布当年是手工的所以很贵,后来机器了就很便宜,,当时想想还满有道理的,就应付过去了,,,然则这个当时觉得颇为巧妙的解释解释起菜和肉来却有些麻烦,,,因为肉里凝结着更多劳动成果么,,,猪每天吃食睡觉长膘的确是很辛苦,但也不能否认小白菜每天为了四化茁壮成长的努力啊,,,要么是杀猪比较辛苦的关系,,,的确是比拔菜难了点,但要用这个理由解释肉比菜贵,,,那么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恩,,和WOW一起以上大概就是我会没事去读经济学原理的理由了,,,在读完全本的今天回看一下,,,似乎当时我的脑子有点问题,,,不过应该说完全不亏一个原因是这本书瞒好玩的,,,当然没有好玩到欢乐英雄或者倚天屠龙记那样,,但作为一个彻底的业余人居然能懵懵懂懂的顺利的读下来,仅仅在后期的宏观经济中才发生完全搞不明白这种状况发生,,,真是很了不起第二个原因是这书很有用,,,今天的生活或多或少会碰到点经济学问题,现在市面上关于理财的书那么多,如果不明白一点原理就去读是多少有点风险的,,,(大概就类似于根据豆瓣推荐选书的风险,,,)另外就像前天新闻里说“中央将银行贮备金率上调了1%”,,读了这本东西就大概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了,,,虽然,,其实你也不能做什么,,,但你大概能明白这个世界是在怎么运行的了,为什么你能凭几张破纸就在饭店吃香喝辣,为什么中央有印钞机造体育馆还得向全国人民要钱,为什么中国粮食每年都不够吃却还坚持年年净出口(我一直以为是帮助我们的穷兄弟,,,)总之,,目前这个世界,有哪个角落有人却是与经济无关的?我一时还真想不出来,,,所以有时是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的,,,这种惊喜有点类似当年读《西方哲学史》的感觉,,,都是类似“啊,原来世界是这样啊”,,,恩,,,最后写到这里我不由沮丧的发现这篇读后感并没有什么价值,,作为一个彻底业余,草草读过这本书的读者,,,我缺乏评价一本经济学读物优劣的能力,,,即使是另一篇那个啥,,主要也是为了好玩写的,,,虽然我觉得还瞒正确的,但事实很可能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那么,,,就算留念吧,,,纪念下我第一次自发的啃掉那么厚一本的书,,,在滚蛋之前应该是最后一本了,,,

这本书,赞!!

书写的很有趣,这学期的西方经济学学的就是这本书。不过老师讲的很无趣,比起书真是差远了!!囧!!不过我还是觉得这些书本知识要运用到生活中,真正赚到钱是很难的事情。。哎~~~~不过想了解有关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就看这本吧!!推荐!!

昆曼的东西原来这么美妙

好早好早就看完这书了 虽不是经济专业的学生 但秉着对经济的向往 兴趣 读完了这教科书 以下写写一些过了这么长时间还在脑海里的映像 学完后忘却了的东西才是精华 也就是思想吧1 曼昆的东西让我感觉学经济不难 别人跟我说这书是经济专业的学生才学的 你一个人能看懂?我给你的答案是能!!!他先从现实出发在抽象为简单的经济模型 在简单到复杂 从简到繁 从表到里 从现象到本质 无一不是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 中间不乏幽默 感觉在玩中就学会了一些知识2 让我明白了一些经济现象后的道理 颠覆了我原来的一些观念 一些东西不是现在用的准则是最好的 他是不合经济学家的观点的 但是!!!他是符合大众的观点的 所以他是次好的 但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所以才会用他嘛3 学会了一种思考方式(不知道是不是真会了?)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果 换个角度可能得出与原来完全不同的结论 这也让我以后会更辩证的看待问题了4 中午看到了美元的贬值和一系列问题 其中就有利率的问题 书中提及了 但我忘了怎么个关系 但这不是重点 我不是学经济的 没必要能像曼昆一样在你面前娓娓道来 重点是知道就可以了 应该是《赤壁》的那广告词吧 “什么都懂点 生活更精彩”最后我不知道该不该推荐 但我财经大学的同学的老师推荐的 应该是值得一看的经济学教科书

经济学原理——曼昆

对经济学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书中一个个新鲜的事例 合上书本依然历历在目,没想到教科书也可以这样妙趣横生。。。

最新形式下的经济走势

像现在来说,经济飞速的发展,那个国家掌控了金融的霸权,它就必定会在世界中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外汇市场将会是赢得世界金融地位的最佳市场,详细咨询http://dzhforex.com,咨询QQ188591518

网络营销有感

http://www.srwlyx.com/news.asp?user=zengxiangyu&id=307现在经济处于低糜

生活的哲学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一本从经济的角度来诠释生活的哲学,这种书就像人要知道吃喝拉撒,人要懂得基本的人情世故一样,是属于金字塔底层的知识。它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理性睿智。

羞愧啊!

看了大家的评论十分羞愧。 这是我的必修课的课本。 实际上我根本没有认真的看过。 现在这本书(我们上课只用了下册,以至于考试前有同学打电话问我是不是他丢了一本书)还以9成新的姿态躺在我的MBA课本堆里。 似乎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我只在考前突击时看了几页,还是穿插着小说看的。 看来需要抽时间好好的再认真读一读了。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标准日本语》和《经济学原理》

无论哪个大学的地摊上,有两种非考级、考研类盗版书是必备的。一是标准日本语,一是经济学原理。虽然四六级乃至整个中国的外语(英语)教育一直为人诟病,但对于学好外语,大部分人其实报有很大热情。一个人其他的东西一无是处,只要精通外语的话,还是会被列入牛人的行列。从功利的角度讲,这样的人很容易找到较好的工作,从文化心理的角度讲,我们现在自卑情绪很重,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如果会外语,无疑离那个精彩世界更近一些。在我国,对绝大多数人,学外语基本就是学英语。大学里面仍然在开英语课,不需要另外买教材,非要买的话,或者为考研考级,或者为考托福、雅思、GRE:前者不谈,后者的书地摊上一般没有,因为多数人会去买正版新书。时至今日,光是英语实在不能满足大家学外语的热情,部分人把目光转向了小语种,而日语自然是首选。日本国家强盛不必多说,与我们是邻邦,交往密切,学日语将来更可能有用武之地。日本与我们文化上近似,语言中的文化隔阂自然更少一些。加之长年受到日产漫画和某类视频的陶冶熏陶,日本文字和汉字多少又有些相似,我们对日语不免更有亲切感。学英语实在学倦了,那种扭曲的英语学习方法让人力气花掉不少,收获却并不明显。俗话说,久病成良医,我们病了好久,也渐渐明白学好英语的法门是什么,但一切推倒重来谈何容易,更关键的是心理实在疲劳:与其重新开始再去经历一次万事开头难的痛苦,不如破罐子破摔算了。更何况,与世界接轨并非大多数人的工作,学英语不就是为了混个四六级吗,按老办法将其拿下不就完了。这种心理让好多人任由自己的英语继续那么不能说、不能听、不能写。我们都还是些不错的青年,未见得就比那些所谓美国名校里多么多么认真的学生差劲。这么说是因为我们也会经常想,在大学不能这么白白混下去,学习还是得进行的,但是学什么呢?最保险的还是学外语,原因如上。但是对英语又有心理疲劳,如何是好?其实好办,换个新的语种不就没有这种二进宫的痛苦了吗?换什么语种呢?当然是日语,原因亦如上。可惜,心理疲劳可能的确被避免了,但学习一门外语那实际中必然会遇到的困难还是会遇到,这就真的到了考问自己意志坚定与否、目的明确与否、兴趣存在与否的时候了。要是大家都那么意志坚定而能努力坚持的话,就都去清华北大了,既然来了武大,很大可能就是说你的意志并不那么坚定,对于自己真正目标与兴趣的把握也不是那么准确,于是,那本标准日本语在下一年很不幸又会重新流入二手市场。回到上面那个“学什么呢?”的问题。还有一种答案,学经济。在这个经济发展优先于一切的国家里,不懂点经济怎么行?曼昆的书本来就是扫盲用的,曼昆本人又顶着吓人的哈佛头衔,加上那班译者的吹捧,他的经济学原理,自然是首选。这两本(分宏观微观两部分)书我认真的学习过一年,对它们,我有自己的看法。它们的结构编排更多的是考虑初学者容易接受而缺乏严格的逻辑性。为了让问题阐明得更简洁一些,有些“显而易见”的东西一开始被当作自明的公理使用,但那些稍微敏感一点的人就会觉得推理的基础不牢,等看到后面,才发现前面某些结论的推理依据原来是如此如此。还有些内容,需要看中级的书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明白其所以然。最难受的是,作者过于淡化数学的使用,可有些内容,比如某些曲线的形状、交点位置和移动方式,不用数学根本说不清,那么就只好提出来,但不作解释。作为一个中国理科生,看这书很别扭。我们学习的物理化学,程度当然也很低,编书者当然也会做简化,但这种简化能一以贯之并使体系完整,虽然这难免会牺牲准确性。我们的物理化学老师常跟我们说,若你们大学继续学习,会发现我们现在讲的东西好多都是错的。老外似乎不一样,只捡简单的说,难以解释的不会去给你一个简化的解释体系,他干脆跳过去不讲就拉倒了。那些好钻牛角尖,数学又比较扎实的人,为舆论所误,没有直接从中级读起,迟早要以另一种方式加入怀疑经济学是否为一门科学的大军。另一些同仁,如果心态正确,只为扫盲,读曼昆的书也不错。坏就坏在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才是大学生的常态,以为靠读上两本书就能经世济民。更可怕的是读书不存疑,短章取义的学了几句经济学理论就自以为多么了不起。其实他根本不知道这些理论从何而来,也不知其应用的局限何在。化用先贤的一句话,不知其无知才是最大的无知呀。事实是,先贤的话终究被当成狗屁。《标准日本语》和《经济学原理》会继续在地摊上流行,反映了我们在一个并不利于学习的社会里继续学习的坚强意志,可惜很多时候,最终又会沦为一个空洞的表象。

经济学入门的优秀作品

作为经济学的门外汉,我在一个意外的机会发现了这本书,当时是书的前言吸引了我,慢慢读下来发现大部分东西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作者的一些经典例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尤其是里面的一些新闻案例,形象生动。

经典,但是有些

有限的一点经济学知识基本都是从这本书上知道的。但感觉并非全无疑问:比如作者似乎明显是自由经济、贸易的鼓吹者,正在经历的金融危机似乎和相关政策有些关系;再比如有成本、效率、贸易的角度分析,人、组织应该从事那些活动,没问题,但作者的理论前提是人、组织的能力是静态的,但事实绝不是这么简单;书中的理论,有些是明显对美国经济利益最有利的,虽然作者不一定有意为之。多年前看的了,也许记忆有误,说错勿骂。

经典

曼昆对经济研究和分析的技术运用娴熟,比如建数学模型和数量分析方法。但对曼昆来说,这些段只是严格分析和与同事们交流的工具。他的成名,更重要的乃是他对经济学思想的突出贡献。众所周知,经济学在七八十年代曾经遇到极大的挑战。资本主义世界持续的停滞膨胀,使三十年代以来的主流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受到严重质疑。货币主义、供应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纷纷登场,互相争论,要夺取经济学主流的王冠。在这一百家纷争的时期,曼昆一枝独树。他不是放弃凯恩斯主义,而是通过自己在微观经济领域的研究,努力为凯恩斯主义提供一个新的、更坚实的微观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他大量吸收倾向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精华,使自己的思想升华于各家之言之上。曼昆的成名是他的菜单成本理论。这一理论已成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本书是很经典的经济学方面的著述了,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

献给我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N.格里高利・曼昆先生在书的第一页上写道:“献给凯瑟琳、尼古拉和彼得,我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关于此书的大名早已远播海内,毋庸多言,我只想说,曼昆先生以上的话,他做到了。

自己看的,或许还没完全明白,现在继续在读。。。

我自己以前读的是机电一体化,经过几年的工作发现自己对经济类非常爱好和有灵感所以自己在读,还请大家多赐教!经济学原理(原书第三版·上下两册)给我的感觉是比较表面,比较理论。更进一步应该看的是宏观经济学吗?

梁小民的翻译很精彩

我两年前读过此书的第二版。也试着读过萨缪尔森和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教科书。但不得不承认,我还是觉得曼昆的比较好读。作为非此专业的爱好者,前两种教科书也可以读下去,但需要用学习的意志强迫自己。曼昆的这本书则不同,很吸引人。尤其是梁小民的翻译很精彩。梁小民的很多经济学普及读物都写得很好,文笔流畅,毫不艰深,甚至有些幽默。他不像一些学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是提供分析问题的经济学角度,让读者自己思考。我们国家不缺坐而论道、指点江山的“经济学家”,缺的就是梁小民这样甘于做向普通民众普及经济知识的基础工作的经济学工作者。

通俗易懂

不是经济专业和专业的都能不太费力的读下来,不应该把他当成专业教科书。而是经济普及读物,毕竟经济学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多了解不无裨益。关键在于他的通俗易懂,你可以当成业余读物慢慢吸收。

其实,经济学才接近上帝的规则

曼昆是个天才就像我们熟悉的杨小凯社会很多的规则都在这本书里但是有人却意外自己的权利可以大过客观规律有人以为中国特色能解释很多但是,有理智和才思的人知道,世界会按照经济学原理的规则走的

书是好书,翻译太烂

这书最好还是看原版,梁小民的翻译太烂了,估计是让研一的学生翻译的,而且因为不给学生发劳务费导致学生敷衍了事。仅仅看第一章的十大原理,竟然把“绝食”翻译成“快餐”,把“像猪一样大吃一顿”翻译成“吃猪肉”,这不光是英语水平的问题,根本连基本的逻辑思考都成问题。当然了,这也不是梁小民一个人的事儿,国内的学术翻译基本都是如此。

目的什么 收获什么

开启个人的智慧可以有更多的方式,那么我可以做的会更多。如果你想更理性地生活,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那你就得更慎重地选择你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做的事情。一、寻找一个好的人生导师,在他的指点下进行学习做事。二、设定自己要学的东西,我觉得这本书不错,最终你对经济学能够学到多少我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你能够收获的是一种新的思维和做事方式。三、自我感悟、自我实践,学习并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如果你能够对机会成本深入理解,你一定会在时间安排和使用上做得更好。四、本书知识方面的学习重点——十大经济学原理,简单的经济数学描述方法,成本收益综合分析。

读这本,其他经济学快餐书都扔掉吧

看过曼昆的教材后才觉得经济学不是那么枯燥的事,该书用常见的经济现象,简单的经济事件引出原理,手把手教你怎么用经济模型分析事情,每章后面的内容总结非常易懂而经典。

我想读经济学

刚把经典教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两册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翻了一遍,这两本书是好几年前买的,苦于太厚经济学又给人很晦涩难读的感觉一直束之高阁。自己一心在为生存和赚钱奔波,难能静得下心来看它。去年开始在北大上心理学的研究生课程,两年时间只有周六日上课,基本上一门课就上两三天就结束了,这种高强度的学习需要极强的自学能力,加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抗干扰加强,反而能静下来读一些经典书籍了。查理芒格在写他的《穷查理宝典》中提到学习心理学和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人是理性的,而实际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人都是非理性的,于是诞生出了行为经济学。比如《思考快与慢》、《怪诞行为学》、《黑天鹅》等书籍。企业经营或者创业也好,垄断行业肯定日子好过,比如国防和航空领域。寡头经济,比如中石油中石化,我们的几大银行,史玉柱参股民生银行肯定是赚钱的买卖。还有移动互联网领域只有行业第一没有行业第三,苹果在高端手机领域的暴利,Google在搜索引擎领域的一家独大,我百度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有机会有能力名校毕业生,如果选择进企业的话,这些地方当然是不错的选择。普通人就只能选择比较苦逼的充分竞争行业了,拼体力、拼价格、拼服务。宏观经济学比较高大上了,比如货币政策,央行是否要多印人民币,温家宝执政时期四万亿投资就印了大量钞票,导致房价和物价疯涨。比如财政政策,是否多收税,这次营改增、供给侧改革等。什么时候应该降息,刺激消费。人口增长,为什么这次开放二胎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率,大学生为什么不好找工作等等。我想去读经济学,努力赚钱吧。

经济学原理

不错,是我们教课书。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有曼昆,索罗斯,范里安等人,且有相应的中英本。第一本《经济学原理》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编著。相比较而言,中国经济学学者一般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西方经济学》,内容大体相似。 这本教科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学生导向”,如作者自己指出的,他要写的是一本学生喜欢看的经济学教科书,与其他同类教科书相比,本书强调得更多的是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经济学模型。

不错

对于穷学生来说,书么,还是有点贵……但是作为教材,考试之前恶补了一下。从头至尾,仔仔细细的看了两遍……总的来说,和那些枯燥无聊的教科书比起来,编的还是很好的。通俗易懂,例子,资料也很恰当。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经济学原理是我学经济学的入门书了,虽然当时是带着为了应付考试的心情看得,但还是不由的被这本书所吸引。曼昆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经济学最基本的十大原理。让人对这一学科有了最粗浅的理解。虽然是粗浅的,是确是实用的。推荐学经济学的朋友做入门之书。

不错的入门读物

作为入门读物很棒,没有经济学基础的人也能轻松进入。不过,就现实意义而言,牛顿力学无法解决三体运动,经济学法则无法解决社会问题。

很好的一本书

我也是看了书评后,才决定买的,确实是适合初学者的好书,现在正在浏览中,浏览一遍后精读、细读!里面的具体的实例分析,是个不可多得的入门书籍,遗憾的是,在中国却找不到类似的中国人编写的书,可见国人和国外的学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深入浅出的经济理论类阐述类书籍

曼昆的这套书,前后看过很多遍了。很深入浅出。哈佛商学院的必用教科书,也是北美很多商学院的教科书。其出色在,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阐述了同类语言用晦涩语言阐述的同样课题。此外,细腻的结构了宏观和微观领域,让我们有可以更加透彻,入微的了解经济的各个领域,也有了更好的宏观把握的基础。

引领我转向经济专业的良师

将我这个门外汉带进了经济学的殿堂,那份好奇,如今依然清晰不熟悉这个领域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认真阅读,而熟悉这个领域,更有甚者,产生浓厚的兴趣,谈不上成为经济学家,但也会是个经济学者O(∩_∩)O~

借人家的书,借了快5年了

还没还人家,找不到主了。也没看没几页就又丢了上册,找了半年多也没找到。老贵的书了,找不到心痛死了,毕竟当时想着要还得。不过自当丢书后,合租生活也到头了。

谨防上当!

已经不记得有多少同学们说起过:我开始正式学习经济学就是因为读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确,从马歇尔到萨谬逊,再到平狄克和斯蒂格利茨,曼昆的这本《原理》大概是最为生动和有趣的一本。整本书洋溢着浓厚的人文热情,没有任何复杂的数学公式,图形和曲线也简化到了极致(梁小民老师的成功翻译自然也占很大一部分)。在作者的循循善诱下,无数有志青年自然会对经济学心向往之。但是当有志青年们真正踏上经济学研究之路的那一刻起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当初被骗了!那里没有真实世界中的鲜活例子,也没有流畅、幽默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飞舞的模型与数学公式!拓扑、点集、群论,在课堂的黑板上几乎无法分辨此时此刻进行的是经济课程或者是数学课程。斯密、马歇尔乃至科斯都已经渐行渐远,虽然阅读他们的文章和著作曾经是学习经济学的最大乐趣……鉴于以上原因,建议对于今后有志从事经济学研究的青年朋友们,还是挑本更为艰苦、生涩的教材来开始吧(比如跨专业考研的可以考虑从范立安开始……)。专业的经济学研究之路是及其艰巨的,这本书还是留给我等不以经济学为职业的闲人去玩味和欣赏吧。

深入浅出,大家风范

这是近年来我唯一肯自己出钱购买的书。内容远比很多小说要有趣。本人还在学习中,有更多心得再来分享!

极力推荐!

在我们国内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基本上是为那些学经济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所设的,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外。推荐入门首选阅读。目前国内已经有某些教授依据此书编著《西方经济学》教材,在书中出现“经济学10大原理”一词,也是根据这本书而来的,可想而知这本书是多么的好。 本评论由贝尔商城的Mervine所撰写。

6th editio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Part 1. IntroductionChapter 1. 10 principles of EconomicsEconomics: study of how society manages its scarce resourcesHow people make decisions1. People face tradeoffs (individual faces choice between different goods, society faces choice between efficiency and equality.)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opportunity cost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marginal cost vs marginal benefit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Case of seat belt law implicitly encouraging fast driving and accidents)(Case of bus drivers' incentive pays)How people interact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Adam Smith and 'the invisible hand.'7. Government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market failure (externalities, market power)How the economy as a whole works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9. Price rises when the gov prints too much money10. Soc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 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more money supply~more spending~more demand~higher prices~inflation but less unemploymentChapter 2. Thinking as an economistObservation and theoryAssumptionsCircular flow diagram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Microeconomics: the study of how households and firms make decisions and how they interact in the market.Macroeconomics: the study of economic wide phenomena, such as inflation, un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Positive statement (is) vs normative statement (should be)Chapter 3. In dependence and the gain from tradeCase of the rancher and the farmerAbsolute advantage: the ability to produce a good using fewer inputs than another producer.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ability to produce a good at a lower opportunity cost than another producer.Trade can benefit everyone in society because it allows people to specialize in activities in which they have a comparative advantage.Price of the trade must lie between the two opportunity cost for both parties to gain from the trade.David Ricardo- comparative advantagePart 2. How markets workChapter 4. The market forces of demand and supplyMarket: a group of sellers and buyers of a particular good or service.Demand- market demand vs individual demandShifts of demand curve1. Income (normal good vs interior good like bus rides)2. Price of related goods (substitutes and complements)3. Tastes4. Expectations of future prices5. Number of buyersCase of warnings on cigarettesSupply- market supply vs individual supplyShifts of supply curve1. Input prices2. Technology3. Expectations of future prices4. Number of sellersEquilibriumSurplus vs shortageLaw of supply and demand: price of any good adjusts to bring quantity demanded and quantity supplied into balance.Case of Boston's bottled water crisisChapter 5. Elast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1. Availability of close substitutes2. Necessities vs luxuries3. Definition of the market (food vs ice cream)4. Time horizon (effects only after some time)Mid-point method (difference/mid-point)Total revenue and PED- inelastic: increase price- elastic: decrease priceElasticity changes on a linear curve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1. Flexibility of production (manufactured goods vs land)2. Time (long run vs short run)3. Capacity (diminishing PES)Case of improved farming technology of wheat (inelastic demand makes a increase in supply resulting in a decrease in revenue.)Case of OPEC raising oil price successfully by restricting supply only in the short run (in the long run, both demand and supply become elastic.)Case of drug interdiction vs drug education (inelastic demand makes drug education more effective than supply-side interdiction, which might become more effective in the long run.)Chapter 6. Supply, demand and government policiesPrice ceiling- is it binding?- designed to help buyers but some buyers may be harmed.Case of price ceiling in gasoline market where long lines occur (supply falls, making the price ceiling binding.)Case of rent control less effective in the long run (both demand and supply become elastic, making shortage larger.)Price floor- is it binding?- designed to help sellers but some sellers may be harmed.Case of minimum wage causing unemployment (seldom helps the poor.)Is rent subsidies and wage subsidies a better way? Taxes have costs too.Taxes- tax incidence: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burden of tax is shared among participants in a market.Taxes on sellers- supply curve shifts leftTaxes on buyers- demand curve shifts leftIn both cases, tax reduces quantity traded. (buyers pay more and sellers receive less.)Case of FICA (lawmakers can decide whether a tax comes from the buyer's or seller's pocket, but cannot legislate true burden of the tax, which depends on law of demand and supply.)A tax burden falls more heavily on the side of the market that is less elastic. (Low elasticity means less alternative and thus not willing to leave the market.)- FICA falls more on workers rather than firms.Case of luxury tax (falls heavily on the suppliers instead of the rich.)Part 3. Markets and welfareChapter 7. Consumers, producers and the efficiency marketConsumer surplus: the amount buyer is willing to pay for a good minus the amount the buyer actually pays for it.- initial consumer surplus vs new consumer surplus (in the graph)Producer surplus: the amount a seller is paid for a good minus the seller's cost of providing it.- initial producer surplus vs new producer surplus (in the graph)Efficiency: the property of a resource allocation of maximizing the total surplus received by all members of society.Equality: the property of distributing economic prosperity uniformly among the members of society.Free markets- allocate supply of goods to buyers who value them the most,- allocate demand of goods to sellers with the lowest cost,- produce the quantity that maximizes total surplus.Case of ticket scalpingCase of selling kidneysChapter 8. Application: the costs of taxationDeadweight loss: the fall in total surplus that results from a market distortion, such as tax.- the losses to buyers and sellers from a tax exceed the revenue rais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losses are due to taxes preventing buyers and sellers from realizing some of the gains from the trade.The greater the elasticities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 greater the deadweight loss of a tax.Case of income taxes (is labor supply very inelastic?)As tax goes up, deadweight loss continues to grow, whereas tax revenue first grows and then declines. (Laffer curve, see pic.)Case of Denmark and Sweden's too much taxesChapter 9. Applic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World price vs domestic price (reflects comparative advantage)Exporting countries- domestic price is lower than world price- producers are better off- consumers are worse off- total surplus increasesImporting countries- domestic price is higher than world price- producers are worse off- consumers are better off- total surplus increasesTariffs- for importing countries only- reduce quantities imported- generate deadweight loss (due to both underconsumption and overproduction in the domestic market.Case of US putting tariffs on Chinese tires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1. Increases variety of goods2. Lower costs through economies of scale3. Increased competition4. Enhanced flow of ideasArguments for restricting trade1. Jobs argument (in the short run, unemployment occurs; but in the long run, workers move to the industry in which the country has comparative advantage.)2. National security argument (steel production and etc.)3. Infant industry argument (temporary tariff)4. Unfair competition argument (even other countries subsidize, their citizens bear the burden and total surplus in domestic market still increase.)5. Protection as a bargaining chip argumentUnilateral vs multilateral approachCase of NAFTA and WTO (GATT)Part 4. The Economics of public sectorChapter 10. ExternalitiesExternality: the uncompensated impact of one person's actions on the well being of a bystander.Negative externalities- social cost is above the supply curve.- tax can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 if the amount is perfect.Positive externalities- social benefit is above the demand curve- subsidy can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 if the amount is perfect.Case of technology spillover- patent and industrial policy (tax breaks on R&D)Public policies toward externalities1. Command and control policies (regulations)- e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 Market based policies (corrective taxes and subsidies)- no deadweight lossCase of gasoline being taxed for the sake of congestion, accidents and pollution.3. Market based policies (tradable pollution permits)- act better than tax when tax amount is hard to determineCase of Obama's bidding system for carbon emission (not effective)Private solutions to externalities- moral codes- charitiesCoarse theorem: if private parties can bargain without cost over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y can solve externalities on their own.Transaction costs make private solutions often not possible.Chapter 11. Public goods and common resourcesPrivate goods: excludable and rival. (ice cream)Club goods: excludable but not rival. (fire protection)Common resources: rival but not excludable. (fishery)Public goods: neither excludable nor rival. (tornado siren)Public goods- free riders and positive externalities- eg. national defense, basic research, fighting poverty.Case of light house (is public if it benefits many captains.)Cost-benefit analysis- is there a price for life (implicit: 10 million)Common resources- tragedy of the commons: common resources are used more than a society desires. (negative externalities)- eg. clean air and water, congested roads, fish and wildlife.Case of time-adjusting toll in congested roadsCase of private ownership of elephants, just like cowsAll those problems happen due to no property rights on those goods.Chapter 12. The design of the tax systemFederal government- receipts:1. individual income taxes2. social security taxes3. corporate income taxes4. other taxes (cigarette taxes)- spending:1. social security (pension)2. national defense3. income security (poverty)4. medicare and health5. other programs (space program)Case of aging population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receipts:1. sales taxes (food and clothing)2. property tax (land)3. individual income taxes4. corporate income taxes5. other taxes or money from federal government- spending1. education2. public welfare3. highways4. other programs (police)Taxes and efficiency1. Deadweight loss- case of consumption tax vs income tax (401 k)- case of taxes on large estates after death2. Administrative burden- time spent to fill out forms- time spent to avoid taxesLump-sum tax: a tax that is the same amount for everyone.- efficient but not equalTaxes and equity1. Benefits principle- pay taxes based on the benefits received from government services.2. Ability to pay principle- pay taxes based on how well the person can shoulder the burden.Tax equity and tax incidence- flypaper theory is invalidCase of value added taxCase of corporate income taxAll debates are about trade-offs between efficiency and equityPart 5. Firm behavior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Chapter 13. The costs of productionTotal costs include opportunity costs (include implicit cost)Explicit costs (money flow) vs implicit costs (the chance to become a programmer, interest income, etc.)Economic profit (both costs) vs accounting profit (only explicit total costs)Economic losses, if lasting for a long time, will make business exit the industry.Production and costs (see pic)- 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average costs vs marginal costs- fixed costs vs variable costs- average total costs curve is u-shaped, and the bottom point is called efficient scale. (when mc>atc, atc starts to rise again.)Costs in the short run and in the long run (see pic)- economies of scale vs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vs diseconomies of scale (specialization vs coordination problems)Chapter 14. Firms in the competitive marketsCompetitive market- many buyers and sellers- goods offered are practically the same- no barriers of entry or exitPrice=AR=MRProfit maximization: MC=MR (see pic)MC is the supply curve in a competitive market. (the part above avc in the short run.) (the part above atc in the long run.)Shut down and sunk costs- only when price is lower than avc in the short run (see pic)- sunk cost (eg. lost movie ticket)Firms operate at efficient scale in the long run. (mc=mr=atc)Zero economic profits but positive accounting profits.In reality, the long run supply curve may not be horizontal.1. resources are limited2. some firms might have lower costsChapter 15. MonopolyMonopoly arises because of1. Monopoly resources- eg. Debeers, the South Africa diamond company2. Government regulation- patent and copyright3. Production process (low costs)- natural monopoly (club goods such as fire protection or bridge.)Profit maximization: (MC=MR)<AR=PriceMonopoly's supply curve thus depend on demand curve, so we never analyze it.Case of drug store's patent expiration (price goes down and market quantity goes up.)Deadweight loss (see pic)- some consumers who value the good more than its marginal cost but less than the monopoly's price.Price discrimination- not possible in competitive markets but a rational strategy for monopoly.- raises economic welfare by eliminating deadweight loss.- eg. movie tickets, airline tickets, discount coupons, financial aid, quantity discountsCase of Broadway shows' ticketsPublic policies toward monopolies1. Antitrust laws- trust vs synergy, hard to assess.2. Regulations- marginal-cost pricing (but reduce incentive for monopoly to lower costs)3. Public ownership- eg. postal service4. Do nothingCase of Obama's more vigorous antitrust actionChapter 16.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Concentration ratio- four firms' market share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eg. publishing industry- many firms sell 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 products- no barriers of entry or exit1. excess capacity (underproduction of efficient scale)2. mark up over marginal cost- willing to sell more at and only at current price.- welfare1.Deadweight loss just like a monopolistic market2. Externalities due to entryAdvertising- make demand curve more inelastic and thus make more mark ups- make consumers more informed and encourage competition(Case of lower prices due to advertisement in eyeglasses industry.)- expensive advertisement as a signal of qualityGalbraith (private opulence but public squalor) vs Hayek (merely a phenomenon of tastes)Brand names- is it rational?Chapter 17. OligopolyOligopoly- a few sellers offer similar or identical products1. Collusion- cartel2. No collusion- Nash equilibrium: a situation in which economic actors interacting with one another each choose their best strategies given the best strategies that all other actors have chosen.- as number of oligopolies gets larger, the outcome is closer to a competitive market. (lower price and more quantity.)Prisoner's dilemma- dominant strategy: a strategy that is best for a player in a game regardless of the strategy chosen by the other players.Case of OPEC as cartel but sometimes fail to raise oil price through collusion.Repeated prisoner's dilemma can reach cooperative outcome because of penalty option.Tit-for-tat strategy may also work.Public policies toward oligopolies1. Antitrust laws (no collusion)(Case of resale price maintenance) - is it sometimes beneficial to fix high prices?- what about low predatory pricing?- is typing (selling two things together) only a form of price discrimination?(Case of Microsoft and its internet browser)Case of Google's definition of the marketPart 6. The Economics of labor marketsChapter 18. The markets for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Factors of production- land- labor- capitalDemand of labor- production function (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For a competitive and profit-maximizing firm:demand of labor=value of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price*marginal product)Shifts of labor demand1. Output price (+)2. Technological advance (+) (-, for labor saving technology such as robot.)3. Supply of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Case of Luddite Revolt to new technologiesSupply of laborShifts of labor supply1. Changes in tastes2. Changes in alternative opportunities3. ImmigrationEquilibrium in the labor marketCase of US immigration of 13 percentsGrowth rate of real wage rates matches with growth rate of productivity.Case of monopsonyMarket for land and capital (see pic)Case of black death leading to higher wages and lower rents.Chapter 19. Earnings and discriminationWages are more than the neoclassical theory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 arises to offset the non-monetary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jobs.- eg. night shift, dirty and dangerous jobs.Human capital- eg. educationSignaling- eg. educationCase of growing wage difference between college graduates and high school graduatesCase of highly educated terrorists Ability, effort and chance- eg. beauty premiumSuperstar effect- can satisfy every customer at low cost (carpenters can't.)Above equilibrium wages:1. Minimum wages2. Unions and strikes3. Efficiency wages set by firms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Discrimination- hard to attribute to it- experiments showed racial discrimination present.In competitive markets, those wage differential persists only if:- consumers prefer them- government mandates themCase of the gender experiment (men are more confident and more willing to take risks; men are more inclined to buy and sell stocks whereas women tend to buy and hold stocks.)Chapter 20. Income inequality and povertyThe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US inequality-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heap foreign labor may undermine unskilled labor's incomePoverty rate and poverty line- is correlated with race, age and family composition.- only counts money income:1. in-kind transfer (given in the form of goods and services.)2. the economic life cycle3. transitory vs permanent incomeCase of measuring consumption to compare inequality (only 2.1 times higher, whereas income is 14 times higher.)Economic mobility- some people are just temporarily below the poverty line.- only one fifth of rich people are inherited.Case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ew measure of poverty rate in NYC.Political philosophy of income redistribution1. Utilitarianism-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would justify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 egalitarianism is wrong because it hurts incentives and thus utility of the society as a whole.2. Liberalism- 'veil of ignorance' and 'social insurance'- maximin criter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aim to maximize the well-being of the worst-off person in society.- also rejects egalitarianism.3. Libertarianism- Robert Nozick rejects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 as long as the income is earned justly.Policies to reduce poverty1. Minimum wage- is helping the poor? middle-class teenagers are benefiting.- unemployment depends on demand elasticity.2. Welfare system- is it encouraging being poor? empirically, no.3. Negative tax system4. In-kind transfers5. Anti-poverty programs- may workfare for the government- limited timeCase of credit expansion to the less educated leading to financial crisis.Part 7. Topics for further studyChapter 21.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Budget constraint- how much a consumer can afford.- slope of the budget constraint equals the relative price of the two goods.Indifference curve- how consumption bundles give the consumer the same level of satisfaction.-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properties:1. higher indifference curves are preferred to lower ones.2. downward sloping in most cases.3. indifference curves do not cross.4. bowed inward- perfect substitutes have straight lines. (mrs is constant.)- perfect supplements have squared shapes.Consumer's optimum choice- when indifference curve is tangent to budget constraint- when mrs=relative price- consumer's valuation=market's valuation- marginal utility per dollar spent on each good equals.Normal good vs inferior good (income)Income effect vs substitution effectGiffen good- increase in price raises quantity demanded.- income effect larger than substitution effect (eg. potato in Irish famine, rice in China.)Labor supply- income effect vs substitution effect of leisureCase of lottery winner quitting jobs quickly (income effect is so great and sometimes labor supply does slope negatively.)Case of more fishing when other jobs pay more in KiribatiInterest rate rises, resulting in more future consumption. present consumption and saving is hard to determine. (income effect vs substitution effect)Chapter 22. Frontiers of MicroeconomicsAsymmetric information1. Moral hazard- the agent fails to engage in desirable behavior just as the principal intends.- eg. lazy workers, separation of ownership2. Adverse selection- sellers know more about the goods than the buyers do.- eg. used cars reflecting bad car prices, health insurance reflecting sick-people pricesSolutions1. Signaling- eg. advertising, education, gift giving.2. Screening- uninformed party's inducing to reveal information.- car checks before purchase, high and low premium policies for insurance.3. Government policyPolitical economy1. Condorcet voting paradox: the failure of majority rule to produce transitive preferences for society. (more than one choice)2.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no scheme for aggregating individual preferences into a valid set of social preferences.3. Median voter theorem- majority vote will choose the median result. (when picking a point on a line, just one choice.)Case of Oscar's voting systemBehavioral economics1. People aren't always rational- overconfident on accuracy- too much weight on vivid observations- reluctant to change minds2. People care about fairness- eg. $100 split, 2 rounds. player b often do not accept $1 proposal.- eg. workers can be paid higher than the equilibrium wage in a profitable year, just like player b.3. People are inconsistent overtime- procrastinationCase of taxing soda (how much should the government be the guardian? is consumption tax better for saving and investment than income tax?)Part 8. The data of MacroeconomicsChapter 23. Measuring national incomeTotal expenditure=total incomeGDP: the market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with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home made and consumed goods do not count.- houses that are not rented count.- no intermediate goods count. (inventories are temporarily counted.)- used cars and other products do not count.Y=C+I+G+NX- investment here means purchase of capital equipment or inventories to produce other goods.- government purchases here do not count transfer payments.- so buying foreign goods does not affect GDP.Nominal GDP vs real GDPGDP deflator=100*(nominal GDP/real GDP)- a measure of the price level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base year.Inflation rate=100*(gd2-gd1)/gd1Case of underground economyGDP is an imperfect measure.Chapter 24. Measuring the cost of livingCPI- fixed basket of goods, found through survey.PPI- the cost of basket of goods and services bought by firms.- good predicator of CPI.Problems with CPI1. Substitution bias- consumers may substitute to less expensive goods instead of sticking to the fixed basket. (eg. apples and oranges)2. Introduction of new goods- new options make real cost of living less.- case of John Rockefeller, a man with the highest price adjusted income ever, would you give up all modern technology to be him?3. Measured quality changeCPI vs GDP deflator- bought by consumer vs produced domestically (eg. oil price rise, CPI respond more.)- fixed basket vs currently producedIndexation: automatic correction of a dollar amount in a law or contract due to inflation.Nominal interest rates vs real interest rates- minus inflation ratePart 9. The real economy in the long runChapter 25. Production and growthOutput=income=expenditureProductivity- determines income- 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from each unit of labor input.Determinants of productivity1. Physical capital- tools and equipments2. Human capital- skills and knowledge3. Natural resources- land and minerals- not necessary to succeed. eg. Japan4. Technological knowledgeY=A*F(L,K,H,N)Case of falling market prices for natural resources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1. Saving and investment2. Diminishing returns and catch-up effect- increasing saving rate can only lead to income growth in the long run.- low start-up capital can have high growth rate when investment is the same.3. Investment abroad- 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4. Education- brain drain: the most highly educated come to rich countries.- case of Brazil's subsidy for poor students5. Health and nutrition6. Property rights and political stability7. Free trade8.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knowledge is a public good9. Population growth- Malthus did not foresee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ilute capital stock- promote technology (Kremer's findings)Case of Flinders Island's small population and its regressive technology leading to dead-outCase of Deng's introduction of private-ownershipChapter 26. Saving,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ystemFinancial markets- savers directly provide funds to borrowers1. Bond market- terms (long-term bond is more risky.)- credit risk (default)- tax treatment2. Stock market- usually more riskier but more profitable than bonds- DJ 30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ndirect finance1. Banks2. Mutual funds- sell shares to public and use proceeds to buy a portfolio of stocks and bonds.- index funds keep low costs by not buying and selling stocks frequently.- price-earning ratio (often around 15. if high, the company is either expected to perform well or is overvalued.)Financial crisis- decline in some asset prices- mortgage defaults lead to insolvency issues among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declined confidence in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less borrowers lead to credit crunch- lenders fail to have appropriate investment funds- economic downturn and vicious cycle.National saving=investment- total income in an economy that remains after paying for consumption and government purchases.- S=(Y-T-C)+(T-G)Market for loanable funds- national saving and investment determines real interest rates.Shifts1. Saving incentives- eg. 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s- lower interest rate and then greater investment2. Investment incentives- higher interest rate and then greater saving3.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s and surpluses- budget deficit leads to decreased national saving- higher interest rates and smaller investment (crowding out)Chapter 27. The basic tools of financePresent value- compounding: the accumulation of money where interest earned remains in the account to earn additional interest in the future.- rule of 70Risks- risk aversion1. Insurance companies2. Diversification- portfolio investment (can only eliminate firm-specific risk, but not market risk.)3. Return vs risks- stock often is more profitable.- also more risky, meaning a higher standard deviation of rate of returns.Asset valuation1. Fundamental analysis- study a company's accounting state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 to determine its value.2.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asset prices reflect all publicly availab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value of an asset.- random walk: impossible to predict.3. Market irrationality- exuberance and speculative bubble.Case of financial crisis, not disproving the EMH.Chapter 28. Unemployment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adult population who are available for work.Unemployment rate- natural rate: normal rate around which unemployment rates fluctuate.- cyclical unemployment: fluctuations- other measures (see pic)- most spells of unemployment are short-term, unemployment observed at any given time is long term.Natural unemployment (why not ideal equilibrium?)1. Frictional- it takes time to find the best suited jobs.- switch firms or sectoral shifts- job search sites and training help this issue.2. Structural- number of jobs in some labor markets are insufficient.- minimum-wage laws- unions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benefit insiders but harm outsiders.)-efficient wages: above-equilibrium wages paid by firms to improve productivity. (worker health, worker turnover, worker quality, worker effort.)Case of Henry Ford's generous $5 per day wage raising productivityUnemployment insurance- not doing this will reduce unemployment?Part 10. Money and prices in the long runChapter 29. The monetary systemMoney- medium of exchange- unit of account- store of valueCommodity money (gold standard) vs fiat money (without intrinsic value but has government decree.)Case of prisoners using mackerel as money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central bank: bank's bank-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decides monetary policy, changes money supply by buying or selling nation's bonds.)Other banks and money supply- if banks hold all deposits in reserve, they do not affect money supply.- if banks use fraction-reserve banking, they create money. But the economy does not get richer, but only has more medium of exchange.Money multiplier=1/reserve ratioBank capital- debt vs equity- leverage ratio=asset/equity- capital requirement by government (ensure banks can pay its depositors.)Fed affect money supply by1. Quantity of reserves- open market operations: sell or buy nation's bonds- lending to banks at the discount rate (changing discount rate can affect money supply.) (some times by Term Auction Facility)2. Reserve ratios- reserve requirements- paying interest on reservesCase of bank runs greatly reducing money supply and leading to unemployment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now alleviates the problem.)Federal funds rate: the interest rate at which banks make overnight loans to one another.- move closely with other interest rates.- the Fed can manipulate this rate. (by announcing a target rate.)- low rate means more money supply.Case of Ben Bernanke's exit strategy (paying interest on reserves and other strategies.)Chapter 30. Money growth and inflationClassical theory of inflation (long-run)Money supply, money demand and money equilibrium- supply: controlled by the Fed- demand:1. interest rates (-)2. price level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The effects of money injection- more money than wanted- more demand for goods and services or securities- output won't be affected (classical dichotomy)- price goes up- reaches equilibrium again.Monetary neutrality: changes in money supply do not affect real variables.- not realistic in the short run because changes in yardstick lead to mistakes and confusion.Quantity equationM*V=P*Y- V does not change overtime- Y does not change much in the short-run- so increase in money supply leads to inflationInflation tax: the revenue the government raises by creating money.Case of many hyperinflationFisher effect: the one-for-one adjustment of the nominal interest rates to the inflation rate (expected).- not necessarily hold in the short-runThe costs of inflation (deadweight loss)- inflation itself does not decrease purchasing power.1. Shoe-leather costs- resources wasted to reduce money holdings.2. Menu costs3. Relative-price variability and the misallocation of resources4. Inflation-induced tax distortion- distorts incentive to save- indexation might solve this but is too complex.5. Confusion and inconvenience6. Unexpected inflation: arbitrary redistributions of wealth- fisher effect does not happen in this case.- favors arbitrarily to borrowers.Deflation- favors arbitrarily to lenders (creditors) if not predictable.- may be because of a fall in aggregate demand.- may be more pernicious than inflation.Case of deflation of gold standard in 1880's US, favoring banks at the expense of farmersCase of Bernanke's rapid money growth and Obama's large budget deficit not causing each other, thus no inflation up until now. (also because banks are keeping more reserves.)Part 11. The Macroeconomics of open economiesChapter 31. Basic concepts of open economyTrade balance- trade surplus vs trade deficitCase of iPod manufactured in many countriesNet capital outflow- purchase of foreign assets by domestic residents-purchase of domestic assets by foreigners.- outflow includes:1.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g. Md opens in Russia.2. 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 (eg. buying Chinese stocks)NX=NCOY=C+I+G+NX~Y-C-G=I+NX~S=I+NX~S=I+NCONominal exchange rate- strong and appreciation vs weak and depreciationCase Euro and Greece lacking monetary policies to remedy the huge debtReal exchange rate- re=(e*Pd)/Pf- high re means expensive goods- determines exports and importsPurchasing power parity- a unit of any given currency should be able to buy the same quantity of goods in all countries.- re=1~e=Pf/Pd- more inflation leads to depreciationCase of Germany's falling exchange rate during the hyperinflation (see pic)Limitations of PPP1. Some items are hard to trade- eg. haircuts2. Some goods are not perfect substitutesChapter 32. Theories of open economyMarket for loanable funds- S=I+NCOMarket for foreign-currency exchange- supply: NCO (vertical because it does not depend on real exchange rate but depends on the loanable funds market.)- demand: NX (downward sloping because when real exchange rate rises, domestic goods are more expensive, and then export decreases.) (PPP assumes demand curve to be horizontal.)Policies that affect the open economy1.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 decreases national saving, drives up real interest rate, decreases NCO, drives up real exchange rate, leads to trade deficit. (see pic, twin deficits)2. Trade policy- import quota or tariffs increase NX first; at the original real exchange rates, a shortage of dollars occur; real exchange rate rises, bringing trade balance to the original level.- thus, trade policies do not affect overall trade balance, but do affect certain industries and countries. (a quota on Japanese cars may benefit auto industry but harm other industries.)3.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capital flight- net capital outflow increases, causing a surplus of pesos, making it depreciate.- rising real interest rate and falling currencyCase of China's currency manipulation by purchasing foreign assetsPolicy makers face trilemma among open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 stabilizing monetary and exchange rate policies. (US vs China vs Euro)Part 7. Short-run economic fluctuationsChapter 3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Economic fluctuations1. Fluctuations are irregular and unpredictable.2. Most macroeconomic quantities fluctuate together.3. As output falls, unemployment rises.Money is not neutral in the short run.Aggregate demand- downward sloping: because when price falls,1. consumers are wealthier, which stimulates the demand for consumption goods.2. interest rate falls, which stimulates the demand for investment goods.3. the currency thus depreciates, which stimulates the demand for NX.- we assume money supply fixed.Shifts of AD curve1. Consumption (taxes)2. Investment (taxes, increase in money supply in the short-run decreases interest rate.)3. Government purchases (+)4. Net exports (+)Aggregate supply in the long run- vertical in the long run: determined by factors of production, regardless of price levels.- shifts: (affecting natural rate of output)1. Labor2. Capital3. Natural resources4. Technology (includes open trade)Aggregate supply in the short run- upward sloping in the short run- when price level rises above the level that people expected, output rises above its natural rate in the short run.- reasons for upward sloping:1. Sticky-wage theory (fixed wage contracts in the short run will make firms change output according to prices.)2. Sticky-price theory (fixed price in the short run will make firms want to adjust output to earn markups.3. Misperceptions theory (mistaken conception of relative price.)Shifts of SRAS curve1. Shift variables of LRAS2. Expectations of prices (-, applies to all three theories above.)- always shift to the LRAS because expectation adjusts itself.Causes of economic fluctuation1. Shifts in AD (may be due to pessimism) cause changes in P and Y in the short run, but only changes in P in the long run. (see pic)Case of Great Depression caused by too little money supply, shifting AD to the leftCase of WW2 booming real GDP because increase government spending shifted AD to the rightCase of mortgage default and so decrease in investment causing AD to fall in 20082. Shifts in AS (such as oil price boom or bad weather)- stagflation: both stagnation (decreasing output) and inflation in the short run- higher prices may lead to wage-price spiral, a vicious cycle.- it will return to normal slowly, and policy makers can mitigate this problem by stimulating AD. (see pic)Chapter 34. The influence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on ADMonetary policyThe interest-rate effec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one in affecting AD.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 money supply: fixed- money demand: downward sloping with respect to interest rate because interest rate is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holding money.- equilibrium (see pic)Price level shifts money demand.Increase in money supply will lower interest rate and shift AD to the right because increased demand for cars and houses. (see pic)The Fed controls interest rate through a target federal funds rate and open market operations.Therefore, monetary policy aimed at expanding AD can be either described as increasing money supply or lowering interest rates.Liquidity trap may limit the Fed because nominal interest rate cannot fall below zero, but the Fed can keep nominal interest rate l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negative real interest rate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The fed stabilizes the stock price through money supply (+) and thus interest rates (-) because stock prices affect AD (+).Fiscal policyGovernment purchases1. Multiplier effect- higher profit and wages for one firm leading to more consumer spending and a larger shift in AD.- multiplier=1+mpc+mpc^2+...~multiplier=1/(1-mpc)- savings cause investment accelerator- it applies to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NX as well.2. Crowding-out effect- income rise will cause increase demand for money, and thus a rise in interest rates.- AD decreases.So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purchases is ambiguous.Taxation1. Multiplier and crowding-out effect2. Temporary vs permanentFiscal policy can also affect ASCase of Kennedy's tax break to firms that invest in new capital leading to both short-run and long-run benefitsHow large a fiscal multiplier can be is very ambiguous. A permanent tax cut is more likely to result in higher multiplier than temporary ones. The multiplier might be lower in a more heavily indebted economies. If an economy is operating at full capacity, the multiplier should be one.Both monetary policy and fiscal policy will have time lag problem.Automatic stabilizers include taxes and transfer payments.Chapter 35.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In the long ru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are roughly unrelated.Philips curve- shows short-run trade 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increase in money supply, increases in government spending or tax cuts lead to higher inflation but lower unemployment.Philips curve is vertical in the long run.Unemployment rate=natural unemployment rate - a*(inflation rate-expected inflation rate)Natural-rate hypothesis- unemployment eventually returns to the natural rate.A supply shock (such as oil price increase) causes stagflation and thus shift the philips curve to the right.An unexpected inflation leads to (reverse of: )A disinflationary policy leads to lower inflation but higher unemployment in the short run, but people will adjust to the unexpected inflation rate and thus bring output and unemployment to the original level.- sacrifice ratio: percentage points of rate of annual output lost to reduce inflation by 1 percent.- rational expectation theorists suggest the sacrifice ratio to be very low if government makes commitment to policy of inflation and people adjust expectation accordingly.Part 13. Final thoughtsChapter 36. Six debates over macroeconomic policy1. Should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makers try to stabilize the economy?- pros: stable economy benefits everyone- cons: long lags and predictions are very hard2. Should government fight recessions with spending hikes rather than tax cuts?- pros: adds fully to AD immediately, can be directed at the unemployed.- cons: temporary increase in government spending may cut current consumption, ill-conceived public project may also be possible.3. Should monetary policy made by rule rather than by discretion?- pros: limit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and time-inconsistent policies.- cons: flexibility, hard to find a precise rule.Case of inflation target4. Should the central bank aim for zero inflation?- pros: permanent benefits- cons: high costs of disinflation, a little inflation is good for the labor market, allows for negative real interest rate.5. Should government balance its budget?- pros: budget deficit leads to decrease in national saving and thus a decrease in capital stock, unfair to future tax payers.- cons: it is fair because income rises overtime.6. Should the tax law be reformed to encourage saving?- pros: double taxation on stocks discourages saving. IRA or consumption tax.- cons: favors the rich, the increase in private saving might be offset by the decrease in public saving.

懂点经济学

我这个经济学零基础的人,一直想找本书学学经济学。于是选了这本《经济学原理》。读下来,这本书是极好的入门书籍,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基础,没有数学公式(其实偶尔还是有一两个),定性的内容比较多,定量分析较少,有利于形成一些经济学的概念。对我来说,有概念,也就达到看这本书的目的了。学习总结如下:1. 需求与供给。供求关系贯穿全文。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掌握了供求关系,连一只鹦鹉都可以做经济学家”。的确,供求关系可以解释大多数经济现象。在我们不知道任何经济学之前,其实已经了解了供求关系,例如,天下大雨,青菜产量下降,青菜价格自然上升。供求关系实际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看不见的手”的牵引下,市场总是能够有效的配置资源,创造最大的剩余价值。通过供求曲线,分析了税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税收会降低经济总福利;还分析了进出口对经济总福利的影响,总的来说,进出口会增加一国的经济总福利,也验证了开篇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的,“贸易使人们生活变好”。2. 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理性人考虑边际成本,边际效益。 这一点体会尤深。比如说,当你在家吃饭时,还剩下一点,但是你已经感觉饱了,再吃就过了,你会选择吃完不浪费,还是不吃?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不吃,因为此时你吃下一口饭的边际效益为零或者负(如果你一定要说你的边际效益是少浪费一口粮食的话,但是那种精神上的满足已经不是讨论范畴了)。3. 价格歧视可以解释团购、抵用券等现实经济活动。价格歧视的另一个常见的地方是精装书和平装书,其实二者差别不是很大,但价格差异常常是几倍。因为二者的销售对象不一样:前者是作者的fans或对钱不敏感的土豪;后者针对的是普通消费群体。4.作者总是建议让市场自己来调整经济,即让“看不见的手”来调整经济,而不鼓励政府过多的宏观调整。原因很简单,市场总是能有效率的配置资源,找到供求平衡点,而人为力量的插入,会打破平衡点,经济总福利会减少。关于这点,总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经济状况。我对中国的经济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听说政府调控较多,但是很难说政府调控是好还是不好,至少,我目前还没有分析好坏的能力。5. 公地悲剧。 人是自私的,公有的东西大家都不会努力去珍惜,比如河里的鱼,野生动物,因为谁捕鱼多,或者谁猎杀得多,谁将会拥有更多的利益,一个人不会去关心这种动物会不会灭绝,只关心我不猎杀,其他人也会猎杀,因此我尽最大的力量去猎杀。因此能够私有化的东西就私有化,比如一片森林属于某个人,他就会考虑猎杀多少动物,能达到利益最高,而不会颟頇地赶尽杀绝。作者举了个例子,黄牛和大象在很多年前,数量都很多,现在黄牛还是很多,大象因为象牙不断被偷猎,数量越来越少。黄牛多的原因是,黄牛肉可以合法交易,很多人养殖黄牛,通过出售黄牛肉来获取利益。而象牙交易非法,大象不是私有的,人们不会努力保护大象,就算你发现有人偷猎,你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者提出,如果象牙交易合法(有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人们可以通过出售象牙获取利益,再将大象私有化,人们就会像养殖黄牛一样养殖大象,只要有利可图,大象就不会绝种,反而数量可能增加。6.宏观经济学概念。GDP,CPI,GDP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等概念,以及这些宏观指标如何计算。GDP就是全国生产的总蛋糕:一部分给人民吃掉(消费)、一部分不吃,留着以后再吃(投资)、一部分给政府吃(政府购买)、一部分卖给外国人吃(净出口)。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宏观经济指标常常分为真实的和名义的。比如真实GDP和名义GDP。真实GDP是不涉及到物价水平,它假设物价跟基年(用来比较的年份)的物价一样,也就是只跟国家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综合。名义GDP的计算采用当年的物价水平。通过真实GDP和名义GDP可以计算GDP平减指数,从而计算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的另一个计算方式是采用CPI。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这个比较好理解。例如今年的名义利率(银行给你的利率)是5%,但是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所以真实利率只有3%。7. 货币量与利率是宏观调控的神器。利率高了,人们就偏向与存钱,人们消费的钱就少了;同时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代价也大了,企业用于投资的钱少了,社会总需求减少。反过来,利率低了,社会总需求增加。 书中所讲,美国调整利率的方法是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量来实现的,政府用现金赎回政府债券,货币流向金融机构(银行),银行准备金增加,利率降低。……有些东西看了就忘,有些东西没记住也没忘,有些东西暂时记住了,还有些东西已经记住了。细节容易被遗忘,但是思维方式、思想只要当时明了,就不容易被遗忘。 看了一本书,总会被“潜移默化”的。

适合学习

大一的时候老师就推荐了,冲动之下买了两册,却一直没有时间去读。直到最近大四了,闲来无事,翻箱倒柜找出了它,开始读这本书。一读就爱上了,语言通俗易懂,从生活出发,浅显却又蕴含哲理。真正适合学生读,将经济学融入生活当中。不错,不错。

好书!

当年学微观经济学的时候学校让买的书,大家一看这么厚一本颇为震惊,第一节课每个人都带着书去了,然后老师说了句用处不大,她讲的不全是这个书里的,然后就把88块钱买的书判了死刑,从此以后这两本书就出现在每个同学的键盘下面了,你还别说,大小正合适

曼昆没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吧!

原版的是彩色的,看过电子版的,自己买过北大出版社的翻译版,最初是被里面的NBA经济学所吸引的。豆瓣上的作者评注太差了,作者没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是MIT的教授。

富有魅力的经济学书

之前大二时学校教经济学的时候用的不是他的书,读的真的蛮累的,主要是太枯燥了,文字也不够吸引人,而这本书我在图书馆翻了下後倒开始从新把经济学原理读了边,很欣赏曼昆的风格,使经济学更有了乐趣!

终于看完了!

最后几章的笔记竞争市场上的企业如果卖家没法凭一人之力决定市场价格,那么该市场是竞争性的。完全竞争:有很多的买者和卖者,商品都差不多,企业可以自由进出市场。为什么生意惨淡的餐馆还开着?以为餐馆成本有2块: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的有房租、工资,厨房设备和盘子桌椅的损耗。这些不开门也是要消耗的。可变成本有:食品原材料和调料。只要收入能比可变成本高,就应该营业。垄断如果一个企业是某产品的唯一卖家,而且没有其他代替品,则他是垄断者。垄断是价格制定者。微软多复制一张光盘只要几美元,却可以卖50美元。垄断者定价也不能肆无忌惮。假设微软系统光盘卖500美元,那么人们就会少卖电脑,或者用苹果。垄断有三种:垄断资源:戴比尔斯拥有世界上80%的钻石,所以他只需要给钻石打广告,而非自己的品牌。一颗恒久远……有权利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药品20年的专利权,韩寒新书的版权。生产成本比别人都低:水厂。要提供自来水,必须给全城铺好水管网。通常只有一家能做到。政府通常会管制垄断——水价和电价。为什么出版商那么爱出精装版?假设周杰伦要出专辑,而我是唱片店老板。我知道会买专辑的有2种人。一是狂热fans,10万人,愿意出30块买。二是一般喜欢的歌迷,40万,只愿意出10块。那我是定价40?一般歌迷的钱没赚到。定20?狂热的高利润没赚到。于是退出精装版30块,简装版10块。同样,电影院给老人和儿童优惠也是一个道理,这2种人对电影不是太感冒。寡头只有少数几个卖者组成市场叫寡头,比如通信业,石油。寡头勾结起来,赚到的钱会最多。比如欧佩克就希望,几个石油输出国,沙特,伊朗少生产石油,油价上升,而原油基本是刚性需求,这样总利润就会上升。但由于囚徒困境的原理,沙特往往是表面上开会同意少产,私下偷偷多产以增加总利润,伊朗等也会如此,会议的执行会打折扣。最终,价格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象电信、媒体、和网站这些行业,属于固定成本特别大,但每增加一个顾客的成本很小,这样的行业,即使一开始卖者多,最终也会形成寡头。比如门户网站曾经很多,现在只剩3家出名的。囚徒困境的例子:军备竞赛,做广告。万宝路和骆驼就是美国烟草的2寡头。他们都不做广告时,都不付出成本,于是各自利润都会更高。但是出于利己,都想做广告多卖一些。但当1973年美国禁止做香烟电视广告后,2家都如释重负,省去了成本,所以都没有抗议。

果然很简单

看曼昆的序上说这本书很简单看完半本发现果然很简单或许我是学物理的 对图啊表啊的很理解但是 他把其他方面也写的很好 形形色色的例子(虽然很多例子的假设背景是一样的)把要表达的东西很明确的表达出来了果然是经济学天才 没办法的 这就是天赋的说 嘿嘿像他说的 学经济学也能只是为你看事物多一个方面 但是 我说 多一个方面已经很好了 起码有时候能很好的判断要不要去干一件事

看后心得

书好不好看了以后才知道,,,希望大家也来看看了,,虽然开始不一定能看懂,,但是没关系,,可以课后做点工作,上网搜搜有关资料,让书上的知识能为自己所用,http://sinaurl.cn/hkeu1祝大家前途光明啊

宏观经济学是张网

看过此书,总体上宏观经济部分依据的也是供需模型。并且,后面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胀、失业对我们现实也有指导分析意义。只能说是在现实实践中不断积累吧。第八篇引入一些宏观经济学的度量概念。经济中的总支出等于经济中的总收入。GDP即是某个时期内,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可以使总收入或者总支出)。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净出口这里的消费和投资可以是企业行为或家庭行为的支出。政府的是政府的支出。净出口的意思是国内生产国外销售的出口减去国外生产国内销售的进口值。换句话说,可能一个国家内生产出来的物品和劳务不光驱使国内支出,而且还使海外支出。CPI是消费物价指数。它由此时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费用与基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它是普通消费者购买的一篮子物品。这个一篮子物品有可能是GDP的一部分,有可能不是。第九篇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而人均则要除以人口总量,可以用来衡量这个国家人的平均生活水平。我们的GDP现在是世界第二,但人均GDP是世界95位。一个经济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该经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而生产率又取决于工人所得到的物质资本量、人力、自然资源以及技术。现在很多人都想法设法的赚钱,但赚钱的目的是什么却迷失了。钱只是一种用来交换的工具,最终我们需要的还是物品与劳务,所以国家还是得从提高生产率入手。S=I=(Y-T-C)+(T-G),其中,储蓄是投资的来源。前一项是私人储蓄,后一项是公共储蓄。第十一篇这篇主要是讲开放经济。一个理论还是从GDP=Y=C+I+G+NX讲起,S=I+NX。这个式子表明储蓄不是用在国内投资,就是资本流出投资国外。有个理论叫做购买力平价理论,说的是一美元应该能在所有国家购买等量物品,真实汇率为1:1。说的是最终贸易平衡的结果,也就是两国通货的名义汇率应该反映两个国家间的物价水平。因此,为了达到真实汇率1:1,有较高通胀国家的通货应该贬值。我们的一篮子物价与美国的比值应该大于7吧,但也没见人民币对美元贬值贬到什么地步。这就会激励我们从美国低价采购,然后在国内高价卖出,最终达到购买力平价。但事实又是,国家有高额的关税及法律法规阻止你贸易(更有效的配置资源)。这些税收及政策在配置稀缺资源上就是低效的。两个市场第一个市场是可贷资金市场。可贷资金供给来自国民储蓄,而可贷资金需求用于国内投资与资本净流出。可贷资金的均衡数量取决于真实利率。第二个市场是外汇市场。真实汇率由外汇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当汇率下降,货币贬值,会刺激净出口,购买这些净出口时对本国货币的需求量也增大了。而外汇市场的货币供给则是由资本净流出决定,由利率决定。有一个地方,其实这本书里没有详细解释清楚,就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也就是说净出口等于资本净流出。当真实利率与真实汇率调整时,它们就决定了国民储蓄、国内投资、资本净流出、净出口。NX=NCO=S-I其实还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当外汇市场上资本净流出多了,它会导致该币不值钱,汇率就降下来了。第十二篇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在物价与产量的模型中,总需求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不多说了。有消费欲望、利率、汇率的原因。长期总供给曲线、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生产、真实GDP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生产技术。所以在物价与产量模型中,长期总供给是垂直的一条直线。短期内的总供给曲线是右上方倾斜的。分析经济波动的四个步骤主要还是依据总需求、短期供给曲线、长期供给曲线模型。分析短期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影响、移动方向,它们如何从短期均衡达到长期均衡。最后总结一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央行确定的货币供给调控,包括设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等等。财政政策主要是财政部确定的政府支出及税收水平等。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反比关系。

很好的经济学普及读物

我是读工科的,但业余喜欢一些经济历史类的东西,由于对经济基本知识匮乏,我就选择一本入门级的书来看,然后就选择了这个版本的经济学原理,作为一个门外汉,读完觉得受益良多,这样的书可以反复的去读,我还准备去买这书的英文版去看一下,应该很有趣,顺便提高下英语阅读水平!

普通人学习经济学的最佳教材

对于金融,经济学感兴趣只是看一看评论文章和谷歌专业名词时远远不够的,有些基本的东西还是要系统的学习,可惜的是,国内的经济学教材和国际上的大部分经济学教材都太过死板而生硬的死气沉沉,而这本书,完全的没有这个感觉,想要系统学习但有不想厌烦的去尝试经济学,这本书是跑不掉的。

深入浅出的经济学教材

作为初级入门教材,这本书写的非常有趣,把经济学美丽的一面展现的很好。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充满智慧的色彩,在学习了高级宏微观之后再回头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就会发现,曼昆已将 深入浅出 的最高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表面上随心随性,却一点也不随便,严谨的好书。

西方经济学当中的经典。

有人说昆曼是右派的,可是这本书却是中性的,没有任何的政治派别偏袒。既没有把自由贸易捧到天上去,也没有把凯恩斯吹成神。作为一本经济学的入门书籍,该书非常适合非常经济专业的人阅读。在书没有引用太多的数学公式,所以看起来会非常的轻松,当然这与翻译者的水平有极大关系。另外,尽管该的涉及面非常的广,但没有商品的本质进行分析,所以,最好阅读了《资本论》以后再读该书。作者所提出的十大要素应牢记!

很浅显的经济入门书

非常浅显,而且生动。我是文科生,但是因为需要日常面对经济,所以尝试从这套书入手,结果确实帮我树立了不少宏观框架。尤其是他不断重复经济十大原理,让我加深记忆。不禁羡慕美国的学生,拥有这么优秀的老师,以及那么认真严谨的态度。:)

过来人的经验

至少呢,在我读书阶段,原著还是蛮好的,解析清楚,图也不错,文字能理解。不过还是那句话,学国际的书用原版比较好虽然贵,管理类的就不一定了,但经济类还是原版的好。竟然还是说我评论短,毕竟大一学得了,忘都忘的差不多了。

曼昆《经济学原理》札记

曼昆《经济学原理》札记机械工业出版社3版 2004年购于当当网经济学十大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关于个人做出决策的基本结论是:人们面临不同目标间的权衡取舍,任何一种行为的成本可以用所放弃的机会来衡量,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利益做出决策,而人们根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自己的行为。关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是:贸易可以是互利的,市场通常是协调人们之间贸易的一种好方法,如果存在某种市场失灵,或者如果市场结果不平等,政府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是: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根源,货币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根源,而且,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2005.9.27

经济学专业应该去读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很适合学生读的书。其实在大学期间,面对很多开办了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学校,其中一部分学生都是抱着很盲目的心态去读这个专业的,读完这本书相信可以给予一定的启迪,当然,书写得不深~很有趣~

看了一半了哈

一些读书笔记国际贸易自由贸易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国内价格高于世界价格时,该国成为进口国,反之出口。关税增加了国内生产者的收益,却使国内消费者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进口配额和关税都造成消费者的损失,配额使出口国的特许企业受益,关税则是使进口国的政府受益。印度的贫穷,和其政府高关税的迂腐保守思想有关。实现自由贸易,2条路。一,自己单方面减轻关税,智利和韩国就这么干过。二,多边谈判,自己和几个贸易伙伴谈判,一起降低关税。明明自由贸易使大家更好,为什么常常实现不了?比如当美国是钢铁的进口国时,无关税会使得美国钢铁商难过,他们可能找到政府,通过贿赂或施压,使政府收取30%的关税,布什就这么干过。损失的是消费者,但是消费者往往难以将抗议形成合力施压给政府。外部性从来没有一个国家,通过修建更多的道路解决了交通拥挤。1995年,新加坡是唯一没有交通拥挤的国家。他靠的是根据不同的道理、时段、污染情况向车主收不同的费用。另外,只能周末开车的牌照比所有时间都开的便宜很多。企业行为算企业成本的时候要算上机会成本。有2块,一是老板如果花1小时管企业,就损失了他1小时拿去工作的工资。二是,老板投10万一年的经营成本,他就损失了10万一年的利息。按一年2%算,有2k。这个,引申到AE这件事情上,如果没有招一个有经验的AE,项目每年50w的款就拖一年才催回,那唐总就损失掉50w*2%=1w的机会成本(最保守的收益率了)。而这1w,接近1个ae一年的一半工资了。公司雇佣的人到一定限度后,比如5个,再增加一个人的边际收益是越来越小的。企业成本分2块,固定成本:租金,工资。可变的成本:生产的原材料。

每个人都应该读的经济书

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经济书,是在高二的时候读。和所有的外国大学教材一样,这本书面面俱到,语言通俗易懂,而且例子丰富,读起来兴趣盎然。这本书对于一个经济学的学生来说,即使作为入门教材似乎也太过简单了,但却非常适合大众。这本书基本囊括了经济学的方方面面,读完之后能让人对经济运作的规律有个比较系统的认识。这一点对于个人理财啊、理解我们这个社会啊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还是很推荐各位朋友去看看的~

没用的经济学

我是说,如果你想通过学习经济学来赚钱,那么是不可能的,因为经济学的作用不是预测,而是解释和提供方向。读这本书是在考研期间,那是还学理科,看化学的书看得头都大了,于是看这本书,所以考研考完了,没去自己报的学校,而是转学了经济学,才知道,经济学并不像这本书中的那么美好和清晰。很多问题都是很模糊的,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只能作一个简单的定性的分析,那些图实在是信手而画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学经济学的,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考商业现象的工具,就像需求的弹性,虽然无法测量,但是它使我本来很模糊的一个概念变得很清晰起来。而真实的世界,是存在很多的细节很变量,是科学永远无法去测量和描述的,这就是经济学家和CEO的区别,经济学加应该竟可能的抽象出一些通用的因素以构成模型,不然根本没法研究,而CEO需要根据真实的情况,寻找竟可能完备的细节,并衡量其真实的权重,来做决定,这并不是每个经济学家能做到的。

学习之起点

这本书是我上大学后深钻的第一本书,作过两本的读书笔记。现今看来也颇为可笑,竟以为经济学教科书是真知,是有些年幼无知啊。不过这本书即使只是本教科书也是一本相当不错的教科书。曼昆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最年轻的教授,在国际经济学家排名中也是排名相当靠前的(第42位),所以他写的教科书绝非马列教材可比。那时余以这本书开启了学习的起点,认识到了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如机会成本、供给需求曲线、菜单成本、规模效应等等,虽然现在看来作用不大,但是正以此书为起点,余开启了阅读和学习的步伐。这书的内容是通熟易懂的,没有太过复杂的数理模型和计算公式,因此非常适合于初学者和那些对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来阅读和学习。现今的经济学发展是相当的快的,充斥着大量的数理模型和计算算式,以至于不少大家都抱怨经济学已变成数学了,如布迪厄在《The Social Structures of the Economy》一书中就悉数了经济学的许多不是,如科斯也在不同场合抱怨过经济学已变成了黑板经济学,无法与现实经验接轨并准确地预测现实。同时经济学的发展还影响到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如政治学的发展,不少经济模型和形式理论侵入到了政治学的领域,所以社会科学研究有逐渐的经济学化的趋势。

适合作为入门书籍

大概6年前看了这个版本的经济学原理,觉得还不错,适合作为入门书籍。尤其对我这种工科背景的人来说还能饶有兴趣的读下去。

我们怎么来学经济学

这本书深入简出地介绍了经济学原理,原来以为深奥晦涩难懂的经济学,可以这样地了解。通篇没有故作玄虚的卖弄,没有故作神秘的教义,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只是把各种知识点娓娓道来,串联整合,文章配备的新闻摘要切合章节内容,通俗易懂,很好地解释了经济学原理和各种经济现象,政策意图。学习经济学必须考虑时间框架,短期和长期的问题截然不同。尽管从长期来看,可以将经济学归纳为数字、公式,这些更侧重于经验和教训,对于指导现实问题有着一定的意义。短期来看,经济波动和周期是不可预测的。经济学家重要的是把这种波动影响到最小,平缓波动。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是研究人和人的行为,人的有限理性和盲目自信是整个社会经济充满戏剧性,再加之地球这么热闹,自然灾害、突发事故、蝴蝶效应是这个戏剧性的冲突更加强烈。硬币有两面,同样,所以的经济政策也是两面,所有的经济现象也可以有很多解释,学好经济学首先要学好哲学的方法论,掌握认知这个世界的方法。经济学并不神秘,神秘是因为人参与其中,使之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这正是经济学的迷人之处。无论是据理的古典派,还是考据的现代派,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经济学之美,在于不确定性,每个人都可以指手画脚。

同時推薦本書作者的部落格。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5th edition是我現在所用的教科書。我想這是我唯一一本可以做睡前閲讀的教課書籍。語言並不難懂,對於經濟學的初學者來説,毫無疑問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教材。N. Gregory Mankiw的著作被用在很多國家的大學課程教學中。我的學校University of Canterbury也同樣應用了他的書作爲經濟基礎課程的教材,並將他的書籍改編,以便于更加適用于NZ的經濟環境。在此,同時推介N.G.Mankiw's blog:http://gregmankiw.blogspot.com/他的部落格更新很快,很多日常更新的經濟觀點和文章。推薦給有一定英語基礎的future Economists.

初学经济学必读书目

对于经济学和管理类的学生,接触经济学的最佳读物,书中的例子简单有趣,又非常贴合现实,并且在思考小问题之中,能够了解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谓是有趣味性又能增加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对经济学的感觉。

准备入手

很棒的一本书。英文版的电子书看了前两章,非常棒,作者真的是想让每一位读者都爱上经济学。听说译者译的不错,准备入手一本,就可以在床头看了,呵呵。

www.bgfcn.com 只卖35.2

http://www.bgfcn.com/productlist.asp经济学原理(上原书第3版) 定价:¥44.00 会员价:¥35.20 您节省: ¥8.80 作者:(美)曼昆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2-1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记录:   ※一是本书还没有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记录  ※二是本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

《经济学原理》

无意间在网上搜到了英文PDF版本的,喜极……买了纸质中文的,正好可以中英文对照,背单词加涉猎一下经济学,呵呵,一举两得。不论哪门学科总是习题部分让我头痛,我总想着像看故事书一样享受一本书的内容就好,习题部分却总是让你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强化你所阅读内容的条理性,真是损伤我的脑细胞呀……

通货膨胀与正龙拍虎

中国目前的高通货膨胀已经是赤裸裸的了比起它怎么会那么高的,,,我更关心该怎么把它降下来以及,,,降下来以后我们会怎么样经济原理说,,,最直接的代价将是失业率当政府想要降低通货膨胀率时,必然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失业率的上升意味着GDP下降等整体经济的下滑,简单的说就是,中国的经济将短暂衰退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衰退多少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有多相信他们的政府也就是说,当政府宣布他们将要降低通货膨胀了(貌似已经宣布了),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的相信他们。这个相信,并不仅仅意味着口头的承诺,而是包括在相信之后的具体举措。例如降低(或至少减少增加)工资,商品价格等。如果所有人都坚信政府说到做到,并预期通货膨胀将迅速降低,那么经济的衰退将会非常短暂,非常轻微,甚至为0。相反,如果大部分人并不相信政府说到做到,或者干脆认为政府缺乏足够的宏观控制能力,那么这个代价将会非常沉重。经济的衰退期会非常长,损失将会非常严重。现在问题就是,作为一个整体,人们到底会相信政府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那么,,,,,我们来谈谈正龙拍虎,,,(如果对这个事情缺乏了解,可以看以下连接http://www.cctv.com/program/xwdc/01/强烈推荐视频,精彩无比)正龙拍虎的重点不在周正龙身上中国从来不缺少骗子周正龙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重点在于,,证明周正龙老虎是真老虎的陕西省林业厅,,,是一个政府机关而网民作为一个整体,对它的结论嗤之以鼻网民是人民整体得一部分陕西省林业厅是国家政府得一部分,,,恩,,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把经济学的推论和正龙拍虎合起来了,,(既然老虎可以是假的,经济政策为什么不可以呢?)然后问问自己,,,你说,,中国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该是多少呢?

爱恨交加

想当年读书的时候看这本书的时候,恨死它了,每次考试要背n多。现在不读书了,我自虐的怀念~~~~~~~我以前读的是原版的,中文版没看到过。大多数老师都会提炼其中的精华,所以我厚厚的几本笔记本是浓缩版~~这本书还有一个用处拍蚊子,大人,垫桌脚,放在书架上装知识分子。。。。

通俗易懂

以前听人介绍就有想看,人的惰性啊,只断断续续读过一些,到这学期上了经济学,才想有冲动认认真真把它看一遍。

键盘下的经济学

此书的上册现还躺在我的键盘下面,起初是为弹劲乐团垫着舒服,现在离不开了。总算是一直用着的,我觉得对不起曼昆先生。不过话说回来书还是看过的,简单易懂,深入研究就不适合了!最后补充一句,是被迫买的,太贵了!

曼昆的经典

经典教材!买的时候,纯粹把它当教材;但读的时候,纯粹把它当课外读本;现在,发现,它给我的,远比经济学、国际与贸易等课堂给的还多很多!!

相对有趣的入门经典

说实话,这本书故事性很好,就是比较有趣,让人看的下去,我是用手机上看的word格式,每天早上坐车的一个半小时中,平均看50分钟,看了一个礼拜。涉及到数字和图表计算的,因为手机上显示不出来,就草草略过了。看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大学学的,早已换给了老师,等于重学。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漫长的学习记录

9。17用了很长的时间才读了一章,把后面的习题挑着做了做,然后现在看完一章就自己做个总结,嗯~~从明天开始吧?

不错的入门读物

这本书基本囊括了经济学的方方面面,读完之后能让人对经济运作的规律有个比较系统的认识。这一点对于个人理财啊、理解我们这个社会啊都有很大的帮助。

让我从无到有

当时想考研的时候问国贸系的同学借着看。这本书是他们的教材书。和国内其他作者写的经济学书相比,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很多实际的例子,不像国内教授写的,那么一大堆的教条理论。像把经济学当数学来教。看这此书,就算是不想学经济学也会发觉原来经济学对我们生活还是很有帮助的。很攒。对入门者很多帮助。

这本书很适合上公共课时看

大学里很多课,尤其是公共课(马哲、马政经、毛概、邓论)很无聊,当我不得不坐在座位上的时候,拿出《经济学原理》看下去,时间就会过的飞快。

国内外经济学教科书的差别

经济学作为当前的热门学科,备受推崇。但是国内的经济学教材却不被很多高校教师认可,稍微好评点的就是高鸿业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教材风靡全球,在中国也被老师广为推荐。就个人看来国外教科书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在循循诱导中阐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国内的经济学则大多过于讲究条理性和逻辑联系,理论迅速死板,但是更有系统性。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说入门则看曼昆的,对经济学条理和体系构建不全者则可参看国内的教材,国内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比较适合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

深入浅出

作为一本经济学的教科书,该书深入浅出,非常出色。所谓的“深度”也许不够,但是很多深奥的经济学道理其实并不深奥,也不需要写的深奥。和他发表的论文类似,把深奥的理论、假设等都简化到极致。佩服,佩服。

一本故事书

不需要很好的数学以及语文基础,只需要对经济学的兴趣就能读懂,一本成人故事书,是你我活的更明白。仅此,推荐。

至少比中国人写的好些吧,但是……

说实在的,内容不如名声。建议大家还是别看教科书,看些阿马蒂亚·森的著作,例如《伦理学与经济学》,以及罗宾斯的《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等可能都更适合对经济学的正确理解。

刚读完上册

真的不错的书,以前看到经济学的书籍有种避犹不及的冲动,不过翻到这本书就有点舍不得的感觉了,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真的不错.越来越对经济学有兴趣了.要多看一下这类的书.

浅显易懂

不过要是有个中文的习题网站就好了很多练习题,如果采用电子方式,而且可以和一起读的同学们互相交流就好了

试试看一下

正在看,就是为了试试豆瓣桌面能不能用。看看豆瓣有什么可以用的。经济学原理》的第3版把较多篇幅用于应用与政策,较少篇幅用于正规的经济理论。书中主要从供给与需求、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经济学家们的世界观。

珍爱生命远离教科书

不可否认,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曼昆和萨老的是最优秀的。这两本教科书的翻译水平也尚算凑合,但我始终认为教科书提供的仅仅是入门时的好奇心和知识整体框架。曼昆的和萨老的教科书在启发好奇方面都做得不错,但是如论框架,距离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远矣,因此给到三星已经是极限了。对于读过至少一本经济学教科书(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姑且也算作教科书),笔者用自己学习的血淋淋经历(由于考硕、博在教科书上浪费了过多时间,才发现原来博士是学术人的坟墓)在教科书上,嚎上一句:珍爱生命,远离教科书,从教科书里面很难学到(简直学不到)真正的经济学,对经济学(学术,是“经济学”,而不是“经济”)有爱的鞋童赶紧开始看大师的原著吧。笔者较推崇Irving Fisher,Armen A Alchian,Ronald Coase,Mertion Miller,Thomas Sherlling这几个学者的大作,张五常的学术著作也不错,只不过他的商业化书籍有点多,笔者认为他的巅峰之作是the contractal nature of firm(也许错了,反正就是企业和合约本质那篇文章)和 the myth of social cost。至于佃农理论……他的论点我总觉得似曾相识,在他之前貌似有人说过,这篇文章精华在最后一章(实证部分),不过国内的学子大多学的是被错误的科学方法论强奸了的,因此不易看出其妙。

两本始终压在行李箱里不舍得丢下的好书

经济学听起来深奥得沉重,但被曼昆诠释得非常轻松和生动。简直就是为非专业人才撰写的普及课本,不容错过。从中国到法国再到搬家再到回国,收拾行李的时候总是把这两本大部头首先放进行李!

初来,没学经济学的我最近对经济学感兴趣了想学

没学经济学的我最近对经济学感兴趣,想学,看上了经济学原理,但那么多版本搞的我脑子很乱,不知先看哪本了,请求指教

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行的

读完曼昆的书再来看国内的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就觉得并不是神坛人物。关键在于自己能否通过学习和联系来加深自己对于经济的认知。十大原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明白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本书通俗易懂,适合任何人来阅读!


 经济学原理(上下)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