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方法论探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 经济学方法论探究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802253155
作者:卡尔·门格尔
页数:330页

章节摘录

书摘第三章 理论性知识的特殊性质提要:理论性科学不是同样严格精确的;不过,这种情形并不影响其普遍的形式化性质。——不管理论经济学的真理(truth)显示的严格性(strictness)程度有多大差异,理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科学的性质并不受影响。——理论性科学对于认知和理解现象的价值,并不因其真理不那么严格而丧失。现象世界的类型和典型关系(规律)的严格性是各各不同的。相反,稍事观察一下各门理论性科学,我们就会发现,有的视情况而定下,现象之并存与相续存在着规律性,在一定程度上,这一规律性是没有例外的;事实上,可以肯定,根本不会出现一个例外。而在有的情况下,确实会显示出例外来,或者说,在这种情况下,例外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将前者称为自然规律(laws of nature),后者则被称为经验性规律(empirical laws)。现在,在方法论学者中间,没有哪种观点比下面的观点流传得更广泛的了:在现象世界的某些领域,主要是在自然界中,可以观察到严格的类型和典型关系;而在其它领域中,尤其是在社会现象领域中,只能观察到一些不那么严格的类型和典型关系。换句话说,只能在前一领域中观察到“自然规律”,而在后一领域中,只能观察到经验性规律。我们到后面将会证明,这种经常可以在有关知识的一般性理论中看到的观念,其实是错误的。而在这里,对于这种错误,我们仅希望简单地指出一点:更严密的考察将会证明,这种错误乃是由于将某一个别现象世界领域的若干不同理论性研究取向构想为具有不同性质的现象之结果所致。不过,我们想到后面再来讨论这一点。而我们在这里想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这样一点:不管社会现象领域中的规律之严格程度能有多高,也不管对于这些规律之具体性质和不同类型的探究能使我们得出什么样的结果,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科学的性质,都不受任何影响。经济中的类型和典型关系之严格程度有高有低,或者在别的方面程度有何不同,但不管怎样,理论经济学的本质都无非在于揭示这些类型和典型关系。换句话说,理论经济学只能是揭示经济现象之规律的一般性质和一般性联系,而绝对不在于——比如说——描述个别经济现象的性质和联系,也即,它不是历史性研究,也不是阐述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的实用性规则。不管怎样,都不能将有关经济的理论与有关经济的历史科学或实用科学相混淆。只有那些完全不了解理论经济学之形式化性质和课题的人士,才会由于理论经济学所包含的这些一般性(理论性)知识之严格性,从表面上看、或者确确实实不如自然科学,而将理论科学设想成一门历史性科学。当然,他们也可能出于另一个原因而犯上述错误:经济现象的发展——诚如我们后面将要看到的——对于经济学赖以解决其理论性问题的途径和方式不会产生影响。一个人,只要他不是完全不了解理论性和实用性科学的性质,就能够在经济学中设想存在一门实用性科学——其理由也许在于,与其它理论一样,经济学构成了实用性科学的基础。我们经常会碰到的一种同样是错误的看法是,由于上面强调的问题[经济规律不够严格——译者注],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科学的价值已经丧失了。即使我们先验地、不经过一番深入探究就承认,经济现象领域的理论性知识没有例外的说法是不够严格的,尤其是,后面将要讨论的经济现象的发展在这里排斥了有关这些现象之性质的规律,即使这样,我们也可以说,根本不能从中得出上面的那个结论[指经济学的价值已经丧失了——译者注]。完全由严格的自然规律构成之自然科学的数量也不多,那些仅仅呈现出经验性规律的自然科学之价值却是无可置疑的。举例来说,一位自然科学家恐怕绝对不会由于一系列描述有机生命的自然科学是由经验性规律构成的,就否认它们不具备理论性科学的特征。假如我们在经济领域中,由于我们无法得到有关经济现象的严格理论,而放弃那些不那么严格的理论对我们理解、预测和控制现象所提供的巨大帮助,且将自己仅仅局限于有关经济之历史和统计的研究范围,或仅仅局限于实用经济学研究之中,那是同样愚蠢的。这样的做法将在有关经济的理论体系中留下漏洞,这样的漏洞,跟不去探究有关经济之历史科学或实用科学,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不管是对于理解、预测还是对于控制某一现象来说,是否存在现象间并存和相续的规律,或这些规律有多严格,当然不是不重要。规律的严格性越高,我们能够根据这些规律,对于超出我们的直接经验之外的未来将出现何种现象,或者对于我们没有直接观察到的同时并存之现象,得出确定性越高的推论。下面的事实是无可置疑的:现象间并存和相续的规律如果不那么严格精确,则会减弱根据它们所得出之结论的确定性及利用它们对现象进行预测和控制所得到之结果的确定性。然而,所有这些涉及到现象之预测与控制的差异,都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根本性的差异。哪怕只是由经验性规律构成的理论性科学,对于人类生活也同样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哪怕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所提供的知识不具有完全的确定性,取而代之的是有时高一些、有时低一些的概率。而对于现象的历史性知识和历史性理解本身,却完全不能向我们提供这样的预测(控制等等),因而它们永远不可能取代理论性知识。历史性知识无非只是一些材料,我们可以据以确定现象间的规律(比如经济发展的规律)。即使是从事实际事务的政治家也必须首先透过历史掌握更为一般的知识(规则),然后才能够就如何影响未来的事态得出结论。有一个学派[指德国历史学派——译者注]认为,在经济现象领域,理论性研究是不可能得出具有某种绝对的严格性的结果的,这种看法确实赋予了经济现象领域的理论性研究以另外一种不同的性质,并突出了该领域的某些特征。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在经济性的现象世界领域,历史的或实用的研究取向可以取代理论性取向,以其取而代之。即使经济领域的理论性研究的各个分支确实会遇到自然科学研究中不会碰到的难题,上述结论也依然是正确的。即使理论经济学所提出的课题并不总是完全与理论性自然科学相同,上述说法仍然适用。理论经济学永远不能被视为一门历史性科学,也不能像很多人所希望的那样,将其视为一门实用性科学。我们必须克制自己不要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犯那种双重错误。错误地理解我们称之为经济的现象领域的基本特征,错误地理解我们借助于经济领域的理论性研究所要解决之课题的独特性,都会令我们犯下严重错误。而假如我们的本意是想正确地处理理论性研究的上述特征,但为此却牺牲了经济现象领域的理论性研究——不管是明显地还是隐含地,或者,如果我们为了全面理解经济理论之某一个别方面,比如历史性的一面,而忘记了理论本身,则简直就是大错特错了。

内容概要

[奥]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1840-1921)
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奥地利学派的开创者。门格尔1860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做过律师、新闻记者和政府官员。1871年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是他的成名作,1973年他凭此书在维也纳大学得到一个教席,1876年,他担任奥地利王储的导师,并陪同这位18岁的王储游历欧洲各国。1879年回国后,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从此安心于平静的学术生活。1883年,他出版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品《经济学方法论探究》,1903年,门格尔辞去了一切教职,致力于修正和扩展自己原有的经济理论框架。1921年,他以81岁高龄溘然长逝。
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20世纪50年代就被译介到我国,因此使他在中国读者中广为人知,但他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经济学方法论探究》直到今天才被翻译出版。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经济学与历史学
第一章 经济学的研究
第二章 理论经济学的形式化性质
第三章 理论性知识的特殊性质
第四章 一般的与具体的研究
第五章 精确的与实在的—经验的取向
第六章 理论和历史是不可分割的学科
第七章 自利的教条
第八章 “原子论”的指责
第二部分 历史主义的视角
导论
第一章 理论经济学中的历史主义视角
第二章 伪历史主义的取向
第三章 经济制度与规范性法律
第三部分 认识社会现象的有机观
第一章 社会现象与自然机体
第二章 历史发展的非意图后果
第四部分 对于各个时代历史的研究
第一章 历史学派的古代渊源
第二章 德国历史学派忽视了历史法学家
第三章 德国历史学派政治经济学
附录
一 国民经济
二 理论经济学和它的规律
三 实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
四 经济学的术语和分类
五 人的行为和自然规律
六 经济性需求和目标
七 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八 法律的“有机的”起源
九 伦理的取向
卡尔·门格尔 理查德·瓦格纳
方法论大论战 萨缪尔·博斯塔菲
亚里士多德主义、先验主义、本质主义 巴利·史密斯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原则 格里高利·克里斯坦森 斯蒂芬·霍维茨 桑福德·池田
现象学与经济学 G.B.麦迪逊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方法论 劳伦斯H.怀特

编辑推荐

这本书也许比其他任何一本单本著作更清楚地表明了社会科学中科学方法的独特性。    ——F.A.哈耶克当我们以为自己无所不知的时候,是不需要阅读哈耶克及其他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著述的。可是,“unknow"在每个时代都被发现挥之不去。这时,尽管人们不一定同意他们的分析,奥地利学派的著作还是最上乘的精神食粮。    ——周其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历史上,新古典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同源异途,各有千秋。在现实中,新古典学派处于主流而广遭病诟;奥地利学派受到冷遇而偏居一隅。在“回归古典”和“关注当下”成为一种新的潮流的情况下,读一读奥地利学派的著作,将大有裨益,特别是观察和思考转型社会的问题。    ——张曙光(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在中国社会与中国经济学理论同时彷徨在21世纪究竟走向何方这样重大的历史选择之际,读读这些奥地利学派大师们的著作,也许能给中国思想界某些有益的启示。    —— 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本书是卡尔·门格尔研究经济学方法论的专著,是他一生的集大成之作。他在书中阐述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成为经济学的基础性方法论原则;他提出的自发秩序理论后来被哈耶克发扬光大。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本书的重要性犹在被我国读者熟知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之上,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系首次译为中文。门格尔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者,本书是他的代表作,我国读者一般只是知道他的《国民经济学原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这部更为重要的著作。这本书在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简介

《经济学方法论探究》是卡尔·门格尔讨论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方法论的专著。他在这本书中阐述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与韦伯异曲同工,成为经济学的基础性方法论原则;他阐述的自发秩序理论则被哈耶克发扬光大。
本书是门格尔一生的集大成之作,其重要性丝毫超越了被我国读者熟知的《国民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系首次译为中文。

图书封面


 经济学方法论探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1.经济学与历史学1)研究的角度:“个别”对应“一般性”(或者说具体与抽象),“单个”对应“集体”。对现象世界的个别性研究是历史主义角度,对一般性的研究是理论性角度。经济区域研究于是区分为三类:历史学和统计学,理论性经济学(经济现象规律),国民经济实用科学(政策)。2)经济史学≠经济学中的历史主义观点,理论经济学≠经济政策。原因在于认知与理解的区别。理论经济学是最高层次的,只有理论经济学才达到“理解”。3)理论经济学揭示一般规律,不描述个别经济现象的性质与联系。4)批驳了唯“实在的-经验的”研究取向(实在主义,归纳法?),认为这样得不到理论性知识:精确规律(这个词有点古怪,从文中看,精确规律相当于古典哲学中的一般规律)。从后文的叙述中,大体可以认为,精确规律采用演绎法,概念逻辑推理体系。于是,经验规律用于对应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永远会有新事出现,不断更新。而精确规律高举亚里斯多德方法主义旗帜,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实体性的绝对的一般规律,它们是严格普适的(这一点存而不论,批判性看待)。5)方法论一个基本原则:没有一门单独科学可以成为现象现实某一领域包罗万象的理论,精确性理论的任务只需让我们以其特有的方法理解全部现象之某一方面即可。6)自利可以实现社会的最高程度的公共福利,这一假设并非通常所认为的经济学的唯一设定,自利并非人类经济活动的唯一动机,这点必须予以澄清。7)个人主义立场:国民经济在理论上应是一个整体的严格意义的经济体。而事实上,由个体、各种综合体以及财政组成的(综合起来)的一个国家的经济总和,由于存在不同的利益目的,是不同的个别经济体的汇总而已,所以通常所称的“国民经济”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经济体(见附录1)。基于此,有必要将复杂的经济现象,还原为个人经济体的活动。2.历史主义的视角事实上,是对第一部分某些方面的深入论述。理论经济学中的历史主义视角,不是历史学那种罗列和比较,“只有当我们所认识到的不仅仅是某一现象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性质,而是其全部个体发展的性质或其经验形态的发展的性质,我们对于该经济现象的认识、对于其类型的认识,才可能是真正准确的。”所以精确规律是浓缩的抽象的,是实用经济政策应用背后的根本基础,在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予以具体化。3.认识社会现象的有机观1)社会现象与自然有机体有相当成分的类似。2)社会现象有机的限度:属于有机的社会现象,是作为个人努力(追求个人利益)的非意图的后果而出现的;而有意图、有因果关系的社会现象(如协议,立法),是共同意志所欲求的结果,不可以有机观作为考察工具。3)以货币的起源为例,展现了非意图的有机的社会现象是如何演化。“我们可以说,其他社会制度、语言、法律、道德规范,尤其是大量经济制度,也是在没有明文的协定、没有立法强制甚至在不考虑公共利益的情况下,而纯粹是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作为追求这些利益的活动的产物而形成的。”“可以通过将它们还原至其组成因素,即还原至其因果关系中的个体因素,通过探究由这些因素一步一步形成这里所讨论的人类经济的这些复杂现象的规律,来获得对这些现象的理解。”社会现象的有机观,从个体观察起,分析出它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自发演化,而不是靠假设来强行规定。它是哈耶克自发秩序理论的渊源。我之所以关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于其坚持个人主义方法。我觉得经济学如果不以现实中的个体为基点,就不是为大多数人着想,不能实现大多数人的福利。正如门格尔所说:“有机地发育起来的经济制度,由于它们是活生生的,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由于它是近在眼前的当下的东西,因而通常被非常明智地照顾着。经济学中的因果论关心的却是抽象的人的福利,关心的是遥远的事情,关心的是还不存在的东西,关心的是未来的东西,在这样的努力中,这种理论过于经常地忽略了活生生的人,忽视了人们眼前的正当利益。”
  •     出门寒暄唠嗑,最可能提到的便是自己的专业。“你学什么的”“经济的”“哦,在理工科学校读文科?”“额。。算是吧”然后呈现的便是对方诧异而疑惑的表情。文科还是理科,看起来这两个词在人们心里还是执念很深的。我一直觉得文科和理科的差别仅仅只在于方法论上的差异,就好比一个是筷子一个是调羹,在满汉全席面前必须各自出动才能体面的享用美食。但是貌似所有人都觉得筷子难用,因此筷子用的好就很遭人嫉妒。遇到上述这样的寒暄,我内心里总是不自觉地有两股力量升腾起来。一种是对于经济学的无知,从各个角度分析,似乎这家伙既文又理。另一种是对于自己的虚荣,今世对于理科的执着真不是盖的,我相信不少人父母都会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类的名言;现实又告诉我们文科生就业率不高。不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实数据角度,理科生似乎都比文科生有更好的社会印象。也难怪文科生会被诟病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之类的墙头草形象。于是,我毫不犹豫,回答“当然是理科生。”我承认确实有那么点变扭,但我说文科生的话,古典经济的贤者们九泉下绝对睡不着,肯定跑上来和我死掐!我主要是为了他们的尊严考虑,绝对不是为了我自己!absolutely!短期内自欺欺人叫扭转立场,长期内掩耳盗铃那就叫得过且过了。所以,这些堵在胸口的问题还是要思考清楚的。好在门格尔跳出来了,他在我最需要他的时候跳出来,就好像十八岁的时候上天赐给你个妹子。对于经济学文理站队的问题。门格尔的意见是,经济学分为三类,历史的,理论的,实践的。通常来说,历史的经济学是一种比较类的经济学,也就是通过描述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制度来得到一种比较可靠的最佳实践,其方法论有些类似于政治学;理论的经济学是一种类物理的经济学,也就是通过一些基本的假设,比如理性人假设,通过一系列的演绎划归方法,比如说图像法,来得到一些数理预测结果。方法论是一种物理学的方法论;实践的经济学是一种功能性的经济学,通过探究局部的经济机构,经济制度,来找到理论的适用环境,其方法论有些类似生物学的方法论。当然这三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不可能纯粹依照一种方法来得到结论,不过是彼此有所侧重而已。门格尔的意思是在经济的内部领域有所分类,文理略有不同的侧重。这里文理的侧重具体是什么意思呢?我更愿意从方法论上给予具体的分类,对于文科而言,他的方法应该是一种建立在描述上的,通过抽象概括,来得到一定的相关关系,对于未来有较低的预测性(不能量化的);对于理科而言,他的方法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假说上,通过理性演绎,来得到一定的逻辑关系,并且有较强的预测性。因此,在运用方法上的不同侧重决定了一门学科在观念上到底是文还是理。当然,这仅仅是观念上的文理分科,见仁见智的事。在客观领域,是绝对没有必要分清文理科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上苍眼里,人都是草狗。或许在绝对领域里,知识是混杂在一处的,我们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有限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发挥,尽可能的为人类做出贡献(等同于加大自己在人类社会中的影响力)。回到刚才那个问题,经济学到底是文还是理?说白了,还是一个侧重的问题,一门学科是文是理其实就像在二十一世纪区分男女,运气好的,粗一看就知道;运气不差的,粗一看再细一看就知道了;霉运当头的,怎么看都不知道。比如经济学,就属于那种怎么看都不知道的。好吧,这下不经古典经济学派要找我,历史学派也要找我麻烦了。绕了好一大圈。问题还是在哪里?我们到底怎么办?我们对一个人的性别感到迷惑,主要原因是因为社会意义性别和生物意义性别的细微不协调。我们做出判断不应该再从这两个因素入手,而应该从收益入手。也就是说,我究竟指认他是男的收益大,还是指认他是女的收益大。回到经济学,既然我从经济学本身属性判断,他是文是理的理由一样多,那么我就应该从说经济学是文和是理两种情况下,我的收益。考虑到大文化背景下,数理强盛,人文式微的。我果断说我大经济是理科生。不要认为这是无耻的,无原则的。事实上这种有限真理真是社会效率的磨合剂。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Mises和Hayek既是要从微观角度上去契合宏观,这也正是奥地利学派和维也纳学派所代表的的经济学的个人主义努力尝试契合的问题。末了,吐一槽,门格尔你的发型不错!胡子也不错!
  •     维也纳的回声: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述评李华芳【M】这是我在豆瓣的第100篇书评,纪念下:)1 1840年对中国史家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而在经济学说史上,却很少有人记得这一年也是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出生的年份,门格尔后来成了奥地利王储的老师。他的声望是在与德国历史学派的争论中建立起来的。在《经济学方法论探究》一书中,门格尔如此写道:德国历史学派对于历史法学派一无所知,“历史发展是非意图的后果”。为了论证“非意图后果”这一并非设计而是演化的概念,门格尔提出必须将社会当成自然的有机体来看。门格尔的思想后来被他的徒子徒孙发扬光大,现在的经济学家称之为“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除了与德国历史学派的论战之外,与马克思的思想也有过交锋,当然马克思对德国历史学派也有影响。但奥地利学派给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致命一击,将所谓的客观价值论彻底扭转到主观价值论的思路上来,从而动摇了“劳动价值论”这一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基石。 1871年,英国的杰文斯、瑞士的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门格尔分别以不同形式提出了与马克思截然不同的思想,这三剑客用“边际效用”的概念刺穿了“劳动价值论”的硬壳,史称“边际革命”。2 之后,门格尔最有才华的学生庞巴维克扩展了老师的说法,认为价值是由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估和欲望的强度所决定的,一举解决了古典经济学的“钻石与水”的悖论。否则按照有用性而言,水比钻石有用,但价格却相去万里。而按照“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估和欲望的强度”,就容易解释消费者实际上是按照“边际效用”在评价物品的,而越是稀缺物品其边际价值就高,这也是为什么通常情况下,钻石比水要贵。 庞巴维克在其三卷本《资本与利息》中引入了“时间偏好”这一重要概念,庞巴维克发现每个人都希望尽快实现其欲望和目标,因为同等价值的现货比期货要值钱,若要使得期货与现货相当,则必须加上利息或利润。从这个角度,庞巴维克指出资本货物不仅仅是所谓“凝固的劳动”,也是 “凝固的时间”。只有至关重要的时间因素和时间偏好,才能对利息和利润作出解释。这极大推进了经济学对资本的分析,迥异于李嘉图和马克思,庞巴维克认为资本具有某种结构,是具有时间维度的复杂网络,使得生产迂回程度加深,后来杨小凯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解释了分工迂回程度加深和市场规模扩展之间的关联。按照罗斯巴德的说法,正是庞巴维克的三卷本《资本与利息》标志着奥地利学派已经成熟。 话虽如此,加上门格尔也已经写出了《经济学方法论探究》,但奥地利学派在“方法论”上完全成熟,普遍认为是米塞斯的功劳。奥地利学派的研讨班继承的是柏拉图学院的口述传统,1900年米塞斯进入维也纳大学,在庞巴维克的言传身教下,迅速成为了最出色的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米塞斯很快认识到庞巴维克以及门格尔等师者先贤在分析上还留于余地,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依然留有空白。3 空白主要是在货币领域。以往的经济学家们在分析货币的时候,没有将微观分析方法拓展到对货币的分析,造成了所谓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野。张五常将微观与宏观的差别概括为“宏观多了一个货币”,自此面貌截然不同。一旦当经济学家涉及到货币,就即刻陷入了某种虚幻的总量分析概念构成的想象世界里,诸如货币总量,价格水平等脱离个体行为的坚实基础概念,甚至误导了欧文·费雪。费雪精心阐释了价格水平和周转率理论,但对个体行为依然忽视,而米塞斯则着手改变这种分裂的局面,弥补微观与宏观的鸿沟,米塞斯的第一本著作《货币与信用理论》就让庞巴维克刮目相看。米塞斯揭示了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供给量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紧迫程度(即边际效用)所决定的,因此货币单位的“价格”或者说购买力,也是由同样的市场过程决定的。比如说1元人民币可以购买的“商品”是1元钱的“价格”,如果没有背后的购买力作为支撑,那么1元人民币与废纸无异。所以如果超过一定限度,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社会不会有任何好处,只能稀释货币的购买力而已。也即是“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的吸引力在于并不是每一个人同时立刻得到了同等数量的货币,如果是大家都同时得到等量的货币,那意味着个人的境况并没有什么改变。但多发的货币量首先到了政府及相关的利益集团手里,他们可以悄无声息又行之有效地获取好处,代价是牺牲民众的利益社会的福利,让他们去承受通货膨胀的恶果。在《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一书中,米塞斯详细阐释了这个过程。4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就难以避免,米塞斯的药方是,首先要停止货币扩张,但不必要急剧紧缩,不要人为控制工资、价格、消费或投资,让经济自行清除那些垃圾,从而走回正轨。这些见解仿佛是专门为今天中国的经济情形写就的一样。米塞斯更进一步指出自由银行制度将会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将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推到了极致。这一思想后来被米塞斯杰出的学生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发扬光大。 哈耶克的亲身经历告诉他,经济波动的永久化将会对经济造成损害。在1920年代的维也纳,发生严重通胀,这座古老城市的许多著名咖啡馆被新的银行分支机构给挤跑了,咖啡馆的服务员们失业了;但通胀被治理后,咖啡馆是搬了回来,但这次轮到银行职员加入了失业大军的行列。因此在哈耶克看来,凯恩斯提出的依靠多发行货币来增加短期内就业的方案,其错误在于会造成经济的内在不稳定,使波动永久化,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哈耶克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要给货币下个“锚”,多发的货币没有坚实的商品基础,是不可能从根子上增加就业的,虚假繁荣在通胀破灭之后也会烟消云散。那么到底怎么下“锚”呢?哈耶克举了个例子,一枚1863年铸造的英国便士,在100年后,也就是1963年还在伦敦的公车上使用,这就是“锚”的形象解说,表明了长期币值稳定的含义。但在英格兰银行实行国有化之后不足30年时间,其货币的购买力就下降到了不足国有化之前的四分之一。哈耶克由此指出,政府控制货币数量是极其危险的。哈耶克的理由是既然货币那么重要,那么为什么非要由政府来控制货币的发行? 从自由的逻辑而言,政府可以发行货币,私人同样也可以发行货币,应该允许一种自由的货币体系,让各种货币之间相互竞争来决出人们相互承认的下了“锚”的货币,而不是天然接受政府控制发行货币的权力并把这个当成正确的现实。哈耶克凭借其坚定的自由主义立场表明:货币发行也可以由私人提供,竞争将会挑选出最佳的货币。事实上,哈耶克在《自由宪章》的一个脚注中已经提到:保护个人自由的最有效措施可能是制定一部宪章,禁止和平时期对任何货币(或贵金属)交易施加任何限制。 也许是因为他的思想超前太多,人们暂时还不足以理解他的深刻吧。但哈耶克通过《货币的非国家化》表明了一种以一贯之的态度,即个人拥有发行货币的“自由”。这也促成人们去进一步思考:还有什么是被国家以各种借口垄断在手,但原本却应当是属于个人的自由。5从“主观价值-个人自由-演化秩序”这一框架,构成了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基础。其明显的特征是秉持自由主义。其思想基础就是门格尔所指出的“并非设计而是演化”,这也直接导致了奥地利学派天然对政府干预抱有警惕,几乎任何支持政府扩张的建议都遭到了这一学派的痛斥。米塞斯的《官僚体制反资本主义的心态》以及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和罗斯巴德的《权力与市场》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哈耶克后来与弗里德曼等人成立朝圣山学社,被后世公认为自由主义的领军人物。在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有没有效率的问题上,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和哈耶克师徒二人与马克思的继承者奥斯卡·兰格相遇了,两派思想再次展开了交锋。1920年,米塞斯发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一文,头一次旗帜鲜明的论证了计划经济的不可行之处。而且为了完善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基础,米塞斯选择了与实证主义分道扬镳,在《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中,米塞斯写道,实证主义是用牛顿物理学研究质量和运动的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根据这种方法,发展出的社会工程学是一种新兴技术,按照工程师处理非生命物质的技术来有计划的处理“人”。这是米塞斯无法接受的,与此针锋相对,米塞斯提出了“人的行动科学”的一般理论,这在他的巨作《人的行动》得到了详细阐释。罗斯巴德说庞巴维克时期奥地利学派就已经成熟,有点言过其实了;但到米塞斯的《人的行动》出版,说奥地利学派臻于成熟,恐怕没有人会反对。 《人的行动》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和奥地利学派演绎的、逻辑的和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深受李凯尔特、狄尔泰、文德尔班等人的影响,同时米塞斯的朋友马克思· 韦伯也对他有较大影响。米塞斯认为人并非原子式的个人,而是运用其自由意志在世界上行动的人,因此人类行为不可能总结成为历史规律,因此经济学试图通过统计来找出所谓的规律是徒劳无功、误入歧途的。对于米塞斯来说,人类行动的基本公理是:个体具有具体目标,个体有时间偏好,个体采用行动必然在市场过程中进行。 米塞斯的《人的行动》是一本综合性的经济学著作,在他的作品里没有所谓的微观和宏观分野,而是将经济学视为一个整体。这可能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后真正的综合性著作。但由于使用德语写作、战争、流亡,米塞斯曲折的生涯使得他的思想被学界遗忘。从方法论到对货币和经济周期的论述,米塞斯一以贯之,但他对社会主义的批评被奥斯卡·兰格的盛名淹没,他对经济周期的深刻洞见同样只能委身在如日中天的凯恩斯主义照不见的角落,观念竞争被虚幻的声誉掩盖,这或许是米塞斯的悲哀。当然米塞斯自己并没有气馁,尽管流亡美国,没有正式的教职,但米塞斯持之以恒开设研讨班,传一缕奥地利学派的香火。除了哈耶克之外,米塞斯在纽约的研讨班上也涌现了罗斯巴德这样的大家。罗斯巴德1970年代深情回忆米塞斯及其研讨班,称之为“捍卫自由、传承奥地利经济学”的“灯塔”。罗斯巴德写道:如果我们确实站在了自由精神复兴的起点上,那么这场复兴运动就是为米塞斯的生命和思想竖起高大的纪念碑。 今天,奥地利学派和米塞斯的思想在哈耶克及其当代追随者的努力下,正处于复兴之路上。布坎南、弗农·史密斯等都将自己的思想渊源归结于奥地利学派,尽管在复兴之路上,曙光才依稀可见。但不妨让我们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正如雅克斯·吕厄夫所说,米塞斯一直在捍卫一种理性的经济科学的基础,通过他的学说,他播下了重生的种子,一旦人们开始更多地接受揭示真相的理论,而不是献媚的理论,这种子就会结出果实。但这一天来临之时,所有经济学家都将认识到,奥地利学派和米塞斯值得他们赞美和感激。 相关书目:冯兴元主编,奥地利学派译丛。卡尔·门格尔著:《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32元。德维希·冯·米塞斯著:《官僚体制·反资本主义的心态》,冯克利、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23元。德维希·冯·米塞斯著:《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刘亚平、戴忠玉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33元。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货币的非国家化》,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25元。穆雷·罗斯巴德著:《权力与市场》,刘云鹏等译,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29元。=====================================李华芳是【读品】出品人。加入【读品】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dp/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75b420100904j.html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奥地利学派非常牛的一位创始人之一,也是维克塞尔的老师。久闻大名,但未看过,所以不好评论。
  •     价格偏便宜,很值得一读的书,非常满意
  •     待读经典,理解经济学的一般规律。
  •     正是这场经济学方法论大论战使“奥地利经济学派”从德国经济学家中分了出来。 此后的米塞斯哈耶克等人的方法论应该说很大程度都以门格尔为基础,读此书对于理解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基础很有帮助。
  •     翻译的烂
  •     奥地利学派门格尔作品
  •     自由经济的开拓者,需要慢慢阅读
  •     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之争
  •     门格尔,奥地利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必须收,国内的唯一译本。
  •     大师级作品,是我重新研习经济学知识的主要参考资料,从许多原来没有学过的角度探究了学习经济学的方法。遗憾当年没有机会早点接触此书。
  •     刚刚借到
  •     力荐!贯通哲学与经济学之作。
  •     对我而言,很有帮助的一本经济学方法论书籍
  •     对于学经济学的人来讲必看
  •     奥地利学派方法论探究,经典之作,但某些观点不是很赞同。
  •     门格尔的这本书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基础。
  •     书很不错,作为门外汉我都不知道看懂没有
  •     把历史学派都爆了。
  •     物流快的不可思议,书也好,只是门格尔的书买有另一本,本来还想买的。
  •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了什么是方法论。
  •     关于方法,关乎经济,很好的阐述
  •     精读就行了。
  •     这是我了解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的第一本书。
  •     门格尔是20世纪成为西方非主流中的主流之一——奥地利学派的鼻祖。他在1870年发表的著作,不仅发展了一种崭新的经济学样式,也为奥地利这个相对落后的中欧国家的学术赢得了巨大荣誉。在他之后的维塞尔、庞巴维克、米塞斯、熊彼特、哈耶克的贡献使得奥地利(维也纳)成为区别于英语国家的一种奇特而颇有成果的学术传统。在德语国家内部,门格尔与德国历史学派为争夺经济学的话语权发生了激励辩论,这个辩论就被称为是方法论大讨论。尽管这样的讨论被后人看作是类似于人生攻击式的漫骂,但在辩论中却发展出了一个很大的分支——经济学方法论:它与当时在奥地利形成的科学哲学混合在一起,成为影响20世纪西方思想发展的重要思路。该书中对德国历史学派的论述也成为了了解德国学术的一扇重要窗户。有关奥地利学派的研究在大陆最近呈现了一个蓬勃的态势,希望这样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也希望这样的书能够再多翻译、出版些。
  •     感觉一般般。、。。。。。。。。。。。。。
  •     最近在学习经济类的知识,刚好有活动就买了
  •     我早该看这本书,现在已经过了最佳时机了。这书宣示了社会科学研究种种方法的可能及其局限,并狠狠滴撞击了我潜意识里刚刚才被发现的经验主义。但是门格尔先生,你是愤青么?德国历史派经济学家把你怎么了?
  •     经典丛书,每本都是精品
  •     作为奥地利学派的奠基人,需要慢慢的研读。翻译的还算不错。
  •     很棒的一本书,非常满意,特价入手~
  •     方法论探究的让人伤。
  •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谈了数百年,但目前国内则流于空谈、虚无,国外流于数学模型。罪过,罪过!
  •     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的经典之作
  •     经典,专业,学术,好书。我个人非常喜欢。方法论,是经济学的根本!
  •     还没看,相信译者和作者的水平
  •     《经济学方法论探究》是卡尔·门格尔研究经济学方法论的专著,是他一生的集大成之作。而卡尔·门格尔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奥地利学派的开创者。书中阐述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性方法论原则,而书中提出的自发秩序理论后来被哈耶克发扬光大。在国际学术界看来,本书的重要性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之上,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喜欢研究这个学科的人士就需要好好读一读了。
  •     我把这套书全买了,还不错的。喜欢自由主义的书
  •     方法论著作,值得好好学习。
  •     很喜欢 书很不错 正在拜读中
  •     米塞斯在政策上的灵活性以及罗斯巴德对历史数据和实证证据的偏爱都可以完美解释。
  •     一套五本都有了,慢慢读。
  •     趁着优惠买的 还未来几度
  •     非常经典的奥地利学派的著作,收藏很久了,趁活动收进来
  •     非常经典之作、值得推荐!
  •     经济学的方法论,早期经济学家的经典之作。
  •     其实我不大喜欢封面是人头像的书。
  •     纸张印刷质量不错,内容好
  •     买了这一套的书,每本都很好。内容好坏要自己感受了
  •     经济学读物,经典之作,学习了
  •     经济学人不得不读的方法论
  •     叫反经验主义不更好吗?
  •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大师门格尔的力作,很有价值
  •     奥地利学派的经典著作。好。
  •     奥地利学派的代表,值得参考
  •     奥地利学派的开创者,值得探究,读完还早。
  •     经济学,日常学也,不学也要学。
  •     才读了个开头,门格尔也这么喜“区分”,赞!
  •     很棒啊!
  •     对门格尔而言,捍卫真理的方法,可以是坚持阐述国民经济学原理,也可以如同本书般大肆攻击反驳德国历史学派。可是,真的需要费力驳倒谬论以致自己伟大的理论险些埋没于世吗。
  •     卡尔门格尔的集大成作,主要是和德国历史学派的论战类容,不错,值得一读,批判性阅读吧。
  •     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书籍,学习中。
  •     从面相上就不难看出,门格尔是个不折不扣的倔老头。他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也看到过国家资本主义在世界上推起的汹涌波澜。他是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这本书不同于他的《经济学原理》(不是曼昆那本),是从方法论角度来探究经济学究竟是个啥玩意儿,而德国的历史学派和新兴的纯理论学派是多么的无知与荒诞。
  •     大家理论,值得细细品读,印刷质量很好,开本恰到好处
  •     当年不受权力待见的奥地利学派更加趋近真相。向那批大师致敬。
  •     大师的书,非常值得一读。
  •     奥地利学派的经典著作,值得大家细细品读!
  •     好书值得拥有,推荐阅读
  •     读这本书能学到关于经济方法的很多东西,经典之书,值得一看。当当服务很不错,物流也快,非常满意的一次购物!
  •     补充理解韦伯Idealtypus和对法则知识的应用方式。
  •     大师思想,精华深远
  •     研究奥派,就必须先读门格尔!
  •     我感觉,这本书真实地从研究角度,探讨了,经济学研究方法问题.
  •     就这么刷过去了
  •     书很好,价格也便宜,送货速度非常快。赞!
  •     都很深刻,扩展见识
  •     不好懂,但有用。
  •     提纲挈领的书!
  •     原来是从英译本转译过来的啊,有点失望。原文是德文的,书名是《对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
  •     拖拖塔塔,读后面忘前面
  •     奥地利学派的经典著作一定要收集全
  •     这套书看起来还不错
  •     书的印刷质量不错,还没看,当当的书不错
  •     顶奥地利学派,经典收藏
  •     经济学方法论探究,经典经济学专著。
  •     奥派宗师的方法论书。,对奥派感兴趣的朋友需要研读。
  •     门格尔的代表作,奥地利学派的经典,要读的。
  •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著作。
  •     书不错;只是奥地利学派的很多书都买不到,比如货币与信用原理(理论)等。
  •     希望跟多的人了解
  •     理清了我一些疑惑,但看的同时我也再想,学术论著的展现形式是不是要改革一下了?
  •     还没读,不过期待
  •     後面的幾篇文章極為重要。
  •     奥地利学派的书值得好好学习,对识破凯恩斯的骗局有很好的作用
  •     最近才对奥地利学派有所了解,触动很大,想系统地学习一下
  •     : F011/3242
  •     还没来得及看,书的质量挺好的
  •     能开阔你的眼睛,让你学会如何思考!
  •     奥地利学派的开山之作,边际分析的创始人写的!
  •     学术水平不够啊。。。
  •     门格尔最有才华的学生庞巴维克扩展了老师的说法,认为价值是由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估和欲望的强度所决定的,一举解决了古典经济学的“钻石与水”的悖论。否则按照有用性而言,水比钻石有用,但价格却相去万里。而按照“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估和欲望的强度”,就容易解释消费者实际上是按照“边际效用”在评价物品的,而越是稀缺物品其边际价值就高,这也是为什么通常情况下,钻石比水要贵。    庞巴维克在其三卷本《资本与利息》中引入了“时间偏好”这一重要概念,庞巴维克发现每个人都希望尽快实现其欲望和目标,因为同等价值的现货比期货要值钱,若要使得期货与现货相当,则必须加上利息或利润。从这个角度,庞巴维克指出资本货物不仅仅是所谓“凝固的劳动”,也是 “凝固的时间”。只有至关重要的时间因素和时间偏好,才能对利息和利润作出解释。这极大推进了经济学对资本的分析,迥异于李嘉图和马克思,庞巴维克认为资本具有某种结构,是具有时间维度的复杂网络,使得生产迂回程度加深,后来杨小凯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解释了分工迂回程度加深和市场规模扩展之间的关联。按照罗斯巴德的说法,正是庞巴维克的三卷本《资本与利息》标志着奥地利学派已经成熟。    话虽如此,加上门格尔也已经写出了《经济学方法论探究》,但奥地利学派在“方法论”上完全成熟,普遍认为是米塞斯的功劳。奥地利学派的研讨班继承的是柏拉图学院的口述传统,1900年米塞斯进入维也纳大学,在庞巴维克的言传身教下,迅速成为了最出色的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米塞斯很快认识到庞巴维克以及门格尔等师者先贤在分析上还留于余地,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依然留有空白。
  •     冲着译者姚中秋先生买的,姚先生写作或翻译的书,都要买来翻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